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步探索

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步探索

一、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崔传智,王须浩,陆水青山,王建勇,薛兆杰[1](2021)在《稠油油藏蒸汽驱见汽时间预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准确的预测见汽时间,对于采取合理的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区块的油藏特征,建立了蒸汽吞吐转蒸汽驱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油藏地质因素与注采工艺参数对见汽时间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确定了见汽时间的主控影响因素依次为井距、渗透率、孔隙度、注汽温度、注汽干度。基于分析产生的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见汽时间与主控因素的表征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误差在10%以内。研究成果可为现场进行井间汽窜的预判提供理论依据,为现场组合蒸汽驱方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刘如杰[2](2018)在《超稠油组合式吞吐在曙光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曙光油田曙一区兴隆台超稠油开发效果,针对开发过程中油层动用不均、井间汽窜严重、低压低产等问题,在分析油藏发育、井网井距及注汽参数对开发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平面、层段和介质3种组合蒸汽吞吐方式,将物性相似、相互干扰的油井组合在一起注汽。平面组合注汽时先注低压井,再注高压井;层段组合中小层定量配汽比例由油层渗透率和吸汽程度决定;介质组合二氧化碳降黏效果好,氮气增能效果好。组合注汽后,油井汽窜年影响产量降低6 250t,油层有效动用程度提高11%,超稠油年综合递减控制在6%以内,对提高同类型超稠油开发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杨艳霞,李伟,邓宏伟,韦涛,王传飞[3](2018)在《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文中提出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是控制井间汽窜,提高蒸汽吞吐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且汽窜前组合的效果要好于汽窜后组合。依托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的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渗透率突进系数、原油粘度、油层厚度、井间压力梯度等因素与蒸汽吞吐井间汽窜时间的定量关系,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多因素影响下蒸汽吞吐井间汽窜时间的预测模型,根据蒸汽吞吐井间汽窜时间的大小和热干扰级别,建立了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应用简单方便,结果可靠,满足矿场应用的需要。以坨82块为例,采用分区组合蒸汽吞吐效果明显。

孙超[4](2018)在《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中后期间歇注汽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蒸汽驱是稠油油藏开发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当蒸汽驱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汽窜井数量增多,注采矛盾加大,井区产量急剧下降。在此阶段如果继续采用常规连续注汽方式进行开发会进一步加剧汽窜程度,降低经济效益。因此,在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中后期进行间歇汽驱研究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基于辽河油田齐40块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实际,在此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中后期间歇注汽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概念模型来研究间歇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确定间歇汽驱采用降压开采提高蒸汽比容、促进油水重新分布以及减缓汽窜为间歇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机理。根据停止注汽期间蒸汽腔体积以及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间歇汽驱的停注时间在30d内蒸汽腔体积减小不到5%,地层温度下降仅8℃,确定停注时间为30d。在此基础上对注/停时间比进行研究。通过对比4种不同注/停时间比方案的汽驱效果,考虑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确定注汽30d,停注30d为最佳注/停时间比。在确定注/停时间的基础上开展了蒸汽驱开发中后期不同注汽方式研究。通过对比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等,确定在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采用间歇注汽相比常规连续注汽的汽驱效果要好。根据所选齐40块西部主体部位4个典型井组的实际生产动态,采用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所选井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常规连续注汽、横排间歇注汽、斜排间歇注汽以及整体间歇注汽的累产油和采出程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横排间歇注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汽窜,并且能够起到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的作用。

静宇[5](2018)在《蒸气驱油藏汽窜渗流机理及控制汽窜化学剂的研制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蒸汽汽窜是制约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矛盾之一,它是在稠油注蒸汽开发过程中采油井间所形成的特殊干扰现象。当发生汽窜的时候,注汽井的大多数井在不断散失的热量导致热能的利用率降低的情况下均需要做出关井,这种情况既造成了区块的产量波动,又会影响到生产的时率。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解决蒸汽驱汽窜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蒸汽驱过程中所涉及的汽窜渗流机理以及控制汽窜化学剂的研制与评价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稠油蒸汽吞吐或者蒸汽驱的开发过程中,汽窜会对油田的正常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危害体现在由油藏纵向或平面上动用不均、蒸汽单方向突进以及加热严重不均匀导致的蒸汽波及体积小且热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通过双管并联一维驱替室内实验,对原油粘度、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汽速度对汽窜的影响开展了重点研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与高低渗透岩心总产液量比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蒸汽推进的速度会在高渗方向与低渗方向上急剧增大;同时,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大,高低渗填砂岩心的总产液量也会有较小幅度的增大;这说明,粘度越大越容易发生蒸汽驱汽窜;在较大注汽量的条件下,高低渗填砂岩心的总产液量比会表现出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本研究所制成的腐殖酸高温堵水剂的最优化配方为:质量分数9%的腐殖酸钠、质量分数1.5%的甲醛以及质量分数2.0%的间苯二酚,该高温堵水剂的最佳适用p H值范围为79。29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经硝化处理的腐殖酸钠能够完全满足抑制蒸汽驱汽窜的温度要求。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而言,腐殖酸钠堵剂均有封堵率为95%左右的封堵效果,并且能够堵大过小。

赵越[6](2018)在《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驱泄复合开发方式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日益变差,蒸汽辅助重力驱(SAGD)成为主要的开发接替技术,但应用SAGD技术的油藏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存在局限性。Z411块属于超稠油油藏,原油粘度能达到12×104mPa·s,初期采用吞吐开发方式开采,采出程度较低,但由于油藏埋深较深,厚度较薄,不能采用SAGD法进行开发。基于该油藏的地质特点和目前地下流体分布特征,提出驱泄复合开发的思路,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油藏驱泄复合开发可行性及影响驱泄复合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经验。本文立足于Z411块目前的开发现状,在目标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驱泄复合先导试验区数值模拟模型,围绕先导试验区井网探索驱泄复合开发方式的可行性。以相态方程为基础,研究了蒸汽和氮气的地下状态和不同温压下的参数计算方法;以流动向量图为表征手段,表征了驱泄复合开发过程中蒸汽腔的演变规律。研究了储层构造特征、水平井注入方式、注入速度、注入干度、氮气的注入量对蒸汽腔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在驱泄复合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对比了蒸汽吞吐、蒸汽驱、驱泄复合三种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并进行了投资净现值收益分析,优选出最佳的开发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驱泄复合开发过程中存在三个阶段:吞吐预热阶段、扩腔阶段和驱泄复合开发阶段,在矿场实施驱泄复合开发时,应优选地层倾角小于2°、采取分段注入,并保持蒸汽速度、干度和一定干度非凝析气的注入,才能保证最优蒸汽腔的形成。经济评价表明驱泄复合开发技术可以显着提高Z411块油藏开发收益。

赵萌[7](2018)在《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特征及预判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蒸汽吞吐是现今较为广泛的稠油热采方式,但因油藏地质或注采工艺因素的影响,在吞吐中后期往往会产生井间汽窜,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效果。针对蒸汽吞吐过程中发生的汽窜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以及油藏工程理论等方法,研究了井间的汽窜特征及井间汽窜的预判评价方法。针对影响井间汽窜的油藏静态非均质因素和工艺注采动态因素,应用数值模拟和正交实验方法,优选出了动、静主控影响因素。通过室内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井间汽窜的动态规律,明确临窜时单井加热半径的形成状态。以物理模拟的认识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计算在不同油藏参数下吞吐井发生汽窜时的加热半径,进而拟合回归出井间临窜时的加热半径计算公式。根据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出了井间汽窜的预判表征式,包括:基于蒸汽腔等饱和度面推进方程的汽窜时间表达式、基于汽窜通道内冷凝水的汽窜时间表达式,由此确定出了井间的汽窜时间。在此基础上,对表征式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影响规律分析。通过对井间汽窜规律的认识,建立了井间汽窜程度的评价指数,以此评价各吞吐井的汽窜程度。再由数值模拟对评价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划分出了汽窜等级,最终进行评价指数的现实例应用。本文研究成果为现场进行井间汽窜的预判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现场组合吞吐方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晓龙[8](2018)在《稠油油藏复合泡沫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蒸汽驱是应用于稠油油藏开发的重要措施,但在蒸汽注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蒸汽超覆现象与蒸汽汽窜现象,导致蒸汽利用率下降,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差,严重制约着油田的经济发展。针对该问题,寻找一种能够改变蒸汽剖面的耐高温堵剂,并研究其对稠油蒸汽驱过程中的调剖效果与作用范围,这对于稠油的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油田现场施工应用情况,本论文对5种耐温性较好的起泡剂进行了优选。首先,研究了起泡剂的耐温性、耐盐性和地层水的配伍性,以及其气液比和浓度对阻力因子的影响。其次,对起泡剂和稳定剂进行复合研究,包括复合泡沫体系的配方优化,性能评价和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最后,通过自行设计长管填砂模型,研究单一蒸汽驱过程中压差、温度、采收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分别研究了在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0%与80%条件下使用复合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并研究实验过程中压差、温度、封堵效果、采收率和剩余油饱和度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泡沫体系的作用范围与调剖封堵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泡沫体系的最佳配方为起泡剂:稳泡剂为4:1,浓度在0.4%,气液比为1:1,以段塞的方式注入,在蒸汽驱过程中阻力因子大于4,表现了较好的调剖效果,有效的抑制了汽窜并提高了稠油的采收率。根据不同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80%、60%)情况研究,单一蒸汽驱时,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0%的情况更易发生汽窜,封堵后提高采收率效果更好。复合泡沫体系可以有效的到达蒸汽超覆区域,且近注入端封堵效果更好,远注入端封堵效果较差。

赵红雨[9](2018)在《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组合蒸汽吞吐技术缺少简单明确、科学可靠分区方法的问题,依托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的数值模拟模型,研究渗透率突进系数、原油黏度、油层厚度、井间压力梯度等因素与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发生所在周期的定量关系。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多因素影响下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发生所在周期的预测模型,利用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发生所在周期的不同,实现组合蒸汽吞吐区的定量划分。以王庄油田坨82块为例,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对相邻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发生所在周期进行了计算。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简单方便,结果可靠,实现了不同注汽能力下的组合蒸汽吞吐区的定量划分,满足矿场应用的需要。

袁丹丹[10](2017)在《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注蒸汽热采是当前稠油开发的重要方式,但在此过程中蒸汽易沿高渗层窜流并发生粘性指进,从而导致驱油效率低下,最终采收率不高。H-1井区齐古组属于中孔中渗的岩性构造稠油油藏。该区块探明地质储量732万吨,动用储量328万吨,区块目前采用注蒸汽吞吐开发,受汽窜严重、含水率高、开井率低等影响,区块开发效益低下,采出程度仅15.8%。本文以H-1区为例对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技术措施以提高采收率,对改善该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积极参考和重要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动态情况及低效生产因素的分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油藏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岩石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沉积特征和油藏特征的地质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地质基础;并从区块开发历史到目前的生产动态,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块当前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地质基础分析其形成原因和低效生产的因素。对研究区进行开发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制约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油层厚度和原油粘度、吞吐注汽参数、开发井网等。针对制约该区块开发效果的各因素,提出了三种提高采收率的治理方案:a.注采参数优化及注汽模式调整,分别提出了当前注汽模式下的注汽速度、注汽强度和注汽压力优化;以及改进的注汽模式,包括面积组合式注汽、一注多采、交迭吞吐等模式。b.汽窜治理,分别从汽窜通道产生、识别、描述进行了研究,指导实践中尽早发现汽窜以提前治理减少损失。c.井网加密,结合当前注汽模式下的加热半径模拟和新疆油田其它区块加密案例、及本区块已实施的加密区域生产动态分析,证明了加密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稠油油藏蒸汽驱见汽时间预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蒸汽驱基础模型
    2.1模型的建立
    2.2汽窜的判定标准
三、蒸汽驱见汽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1油藏静态影响因素研究
    3.2油藏注采动态影响因素研究
四、蒸汽驱见汽时间研究
    4.1正交试验原理
    4.2正交试验中因素及其水平的确定
    4.3正交试验方案及模拟结果
    4.4极差分析法
    4.5方差分析法
    4.6见汽时间的回归公式
    4.7实例应用
六、结论

(2)超稠油组合式吞吐在曙光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1.1 汽窜严重
    1.2 吸汽不均
    1.3 压力异常
2 组合式蒸汽吞吐
    2.1 平面组合
    2.2 层段组合
    2.3 介质组合
        2.3.1 化学介质组合
        2.3.2 气体介质组合
    2.4 二氧化碳组合注汽
        2.4.1 蒸汽吞吐方案设计
        2.4.2 现场施工工艺
        2.4.3 实施效果
3 现场应用及效果
    3.1 汽窜影响降低, 改善平面动用程度
    3.2 吸汽逐渐均衡, 改善纵向动用程度
    3.3 压力异常减缓, 吞吐效果逐渐变好
4 结论

(4)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中后期间歇注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改善蒸汽驱开发中后期技术研究进展
        1.2.1 控制蒸汽流度技术研究进展
        1.2.2 汽窜防控技术
        1.2.3 间歇注汽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齐40块稠油油藏蒸汽驱效果评价
    2.1 区块概况
    2.2 齐40块规模汽驱开发效果评价
    2.3 蒸汽驱开发中后期存在的问题
        2.3.1 汽驱平面动用程度低
        2.3.2 汽驱纵向上动用不均
        2.3.3 高温汽窜现象严重
        2.3.4 区域采注比不平衡
第三章 间歇注汽技术研究
    3.1 间歇注汽机理研究
        3.1.1 降压开采提高蒸汽比容
        3.1.2 促进油水重新分布
        3.1.3 减缓汽窜
    3.2 间歇周期研究
        3.2.1 停注时间研究
        3.2.2 注/停时间比研究
    3.3 间歇方式研究
        3.3.1 压力场分析
        3.3.2 温度场分析
    3.4 注汽强度研究
    3.5 储层敏感性分析
        3.5.1 储层埋深的影响
        3.5.2 储层厚度的影响
        3.5.3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第四章 齐40块典型井组间歇注汽研究
    4.1 典型井组的选择
    4.2 典型井组精细地质建模
        4.2.1 基础数据准备
        4.2.2 模拟工区确定
        4.2.3 模拟小层确定及模拟网格划分
        4.2.4 三维构造模型
        4.2.5 三维属性模型
    4.3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3.1 储量拟合
        4.3.2 单井注蒸汽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3.3 全区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4 典型井组不同间歇方式开发效果预测及对比分析
        4.4.1 产量对比
        4.4.2 地层温度场变化特征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蒸气驱油藏汽窜渗流机理及控制汽窜化学剂的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蒸汽驱油藏汽窜现象分析
    2.1 汽窜现象初步调查及分析
    2.2 汽窜的实质
        2.2.1 饱和蒸汽的特性
        2.2.2 汽窜现象的实质
    2.3 方向性汽窜
    2.4 汽窜的危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蒸汽驱汽窜的渗流机理室内实验研究
    3.1 汽窜产生的原因分析
        3.1.1 储层地质因素
        3.1.2 流体因素
        3.1.3 方案设计及工艺因素
        3.1.4 形成方向性汽窜的渗流理论解释
        3.1.5 方向性汽窜的形成过程
        3.1.6 汽窜机理研究现状分析
    3.2 双管并联一维实验研究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基本过程
        3.2.3 储层非均质程度对汽窜的影响
        3.2.4 原油粘度对汽窜的影响
        3.2.5 注汽速度对汽窜的影响
    3.3 汽窜物理模拟二维填砂模型制作及实验
        3.3.1 二维填砂模型设计与制作
        3.3.2 层内非均质性汽窜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汽窜新型高温调堵剂的研制与评价
    4.1 控制汽窜技术概述
    4.2 控制汽窜抗高温调剖封堵剂研制
        4.2.1 腐殖酸的结构与成胶机理
        4.2.2 腐殖酸钠抗高温堵剂体系研制
        4.2.3 最优配方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驱泄复合开发方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井组筛选及数值模拟研究
    2.1 Z411 块地质概况和数值模型
    2.2 剩余油分布规律
    2.3 先导试验区井组筛选
        2.3.1 井组筛选
        2.3.2 井组模型建立
        2.3.3 井组模型平面及纵向特征分析
        2.3.4 生产历史拟合
    2.4 小结
第三章 驱泄复合开发可行性研究
    3.1 驱泄复合开发模式
        3.1.1 驱泄复合布井方式设计
        3.1.2 驱泄复合开发方案设计
    3.2 汽体相态确定方法
        3.2.1 氮气的相关物性参数计算
    3.3 蒸汽腔扩展规律研究
    3.4 驱泄复合开发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3.5 影响驱泄复合蒸汽腔发育的因素研究
        3.5.1 水平井注入方式研究
        3.5.2 构造影响研究
        3.5.3 蒸汽注入速度研究
        3.5.4 蒸汽注入干度研究
        3.5.5 N_2 注入量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多元热流体辅助对策研究
    4.1 多元热流体的作用机理
        4.1.1 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技术
        4.1.2 SAGP开采工艺技术
    4.2 驱泄复合开发过程注入非凝析气体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开发方式效果对比
    5.1 稠油油藏开发方式
        5.1.1 蒸汽吞吐
        5.1.2 蒸汽驱
        5.1.3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5.1.4 驱泄复合开发技术
    5.2 开发方式筛选
        5.2.1 蒸汽吞吐
        5.2.2 蒸汽驱
        5.2.3 驱泄复合
        5.2.4 生产指标对比分析
        5.2.5 经济效益评价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特征及预判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加热半径研究现状
        1.2.3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预判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蒸汽吞吐相似准则
    2.2 实验模型设计
    2.3 井间汽窜的判定标准
    2.4 油藏静态非均质影响因素研究
        2.4.1 静态因素选取
        2.4.2 实验参数确定
        2.4.3 正交实验研究
    2.5 工艺注采动态影响因素研究
        2.5.1 动态因素选取
        2.5.2 实验参数确定
        2.5.3 正交实验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加热半径研究
    3.1 二维可视化实验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结果
    3.2 井间加热半径确定
        3.2.1 加热半径的计算方法
        3.2.2 加热半径的数模模拟研究
        3.2.3 加热半径的回归公式
    3.3 小结
第4章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预判表征方法研究
    4.1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预判表征式的建立
        4.1.1 基本假设
        4.1.2 考虑相变的汽水两相渗流
        4.1.3 蒸汽冷凝量的确定
        4.1.4 汽窜时间的确定
    4.2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预判表征式的参数分析
        4.2.1 油层厚度的影响
        4.2.2 井间距离的影响
        4.2.3 注汽温度的影响
        4.2.4 注汽速度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5.1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建立
        5.1.1 无因次汽窜时间的确定
        5.1.2 无因次温度增量的确定
        5.1.3 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确定
    5.2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数模计算
        5.2.1 无因次汽窜时间的数模计算
        5.2.2 无因次温度增量的数模计算
        5.2.3 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数模计算
        5.2.4 井间汽窜程度的等级划分
    5.3 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实例应用
        5.3.1 研究区块的选取
        5.3.2 汽窜程度评价指数的实例计算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井间汽窜加热半径计算统计数据
附录B 区块吞吐井资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稠油油藏复合泡沫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高温起泡剂的筛选
    2.1 耐高温泡沫剂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法
        2.1.1 耐高温泡沫剂性能评价指标
        2.1.2 耐高温泡沫剂性能评价方法
    2.2 耐高温起泡剂的静态评价
        2.2.1 起泡剂发泡性和稳定性评价
        2.2.2 耐高温起泡剂的耐盐性
        2.2.3 耐高温起泡剂的耐温性
    2.3 耐高温起泡剂的动态评价
        2.3.1 不同气液比对渗流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起泡剂浓度对阻力因子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泡沫体系的配方优化
    3.1 复合泡沫体系配方的确定
        3.1.1 复合泡沫体系性能评价
        3.1.2 复合泡沫体系配方优化
    3.2 复合泡沫体系使用浓度的优化
        3.2.1 复合泡沫体系浓度对起泡性能的影响
        3.2.2 复合泡沫体系浓度对阻力因子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稠油油藏复合泡沫体系辅助蒸汽驱研究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长管蒸汽驱替模型设计
        4.1.2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4.1.3 实验条件准备
    4.2 稠油油藏蒸汽汽窜与蒸汽超覆现象研究
        4.2.1 实验条件与步骤
        4.2.2 蒸汽汽窜对沿程压差的影响
        4.2.3 蒸汽超覆现象对温度的影响
        4.2.4 采收率和产水率变化分析
        4.2.5 单一蒸汽驱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
    4.3 复合泡沫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4.3.1 实验条件与步骤
        4.3.2 蒸汽汽窜前压差变化规律研究
        4.3.3 复合泡沫封堵调剖效果分析
        4.3.4 复合泡沫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4.4 复合泡沫体系调剖作用范围研究
        4.4.1 水平方向上泡沫体系作用范围研究
        4.4.2 垂直方向上泡沫体系作用范围研究
        4.4.3 泡沫体系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值模型建立
2 汽窜发生所在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2.1 渗透率突进系数
    2.2 原油黏度
    2.3 油层厚度
    2.4 井间压力梯度
3 预测模型建立
    3.1 影响权重分析
    3.2 预测模型建立
    3.3 组合分区方法
4 应用实例
5 结论

(10)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蒸汽驱效果改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层特征与小层划分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区域地层构造特征
        2.2.2 研究区油藏构造特征
        2.2.3 三维构造解释
    2.3 储层岩石特征
    2.4 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
    2.5 沉积特征研究
        2.5.1 沉积环境特征
        2.5.2 沉积相标志
        2.5.3 沉积相分布特征
        2.5.4 沉积相与储层及油气分布关系
    2.6 油藏特征分析
    2.7 储层四性关系及解释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动态及低效生产因素分析
    3.1 区块开发历史
    3.2 开发动态分析
        3.2.1 生产动态分析
        3.2.2 产能分析
        3.2.3 吞吐轮次分析
        3.2.4 采油井分类
        3.2.5 生产指标分析
    3.3 存在问题分析
        3.3.1 采出程度低,剩余油丰富
        3.3.2 汽窜严重
        3.3.3 低效井增多
        3.3.4 油汽比递减较快
    3.4 低效生产因素分析
        3.4.1 油藏性质影响
        3.4.2 注汽参数影响
        3.4.3 井网影响
        3.4.4 井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
    4.1 注采参数优化及注汽模式调整
        4.1.1 注采参数优化
        4.1.2 注汽模式调整
    4.2 汽窜治理
        4.2.1 汽窜通道形成条件
        4.2.2 汽窜通道识别
        4.2.3 汽窜通道特征描述
        4.2.4 汽窜治理
    4.3 井网加密
        4.3.1 加热半径分析
        4.3.2 含油饱和度分析
        4.3.3 类似油藏加密实例
        4.3.4 现场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稠油油藏蒸汽驱见汽时间预测数值模拟研究[A]. 崔传智,王须浩,陆水青山,王建勇,薛兆杰.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超稠油组合式吞吐在曙光油田的应用[J]. 刘如杰. 非常规油气, 2018(05)
  • [3]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A]. 杨艳霞,李伟,邓宏伟,韦涛,王传飞. 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 2018
  • [4]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中后期间歇注汽技术研究[D]. 孙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7)
  • [5]蒸气驱油藏汽窜渗流机理及控制汽窜化学剂的研制与评价[D]. 静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驱泄复合开发方式设计[D]. 赵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特征及预判评价方法研究[D]. 赵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稠油油藏复合泡沫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王晓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稠油油藏组合蒸汽吞吐的分区方法[J]. 赵红雨. 特种油气藏, 2018(03)
  • [10]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D]. 袁丹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标签:;  ;  ;  ;  

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步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