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珍[1](2020)在《白族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研究 ——基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永登村和周城村的调查》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问题日益凸出。应对农村老年人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现状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势必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这块“短板”,推进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脱贫进程。在老年人生活中精神生活是重要内容,但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比较低。在收集梳理相关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永登村和大理市的周城村两个白族村调研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永登村和周城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从党和政府与社会、村民委员会及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多个方面提出有利于改善白族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建议。调研发现,两个村的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身体状况普遍不佳、居住条件和家庭状况受限、文体娱乐活动条件受限、交往范围狭小、子女精神赡养欠缺、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不到位,制约和影响了老人的精神生活;有四成以上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精神慰藉不足;不少老年人主观感受良好而自我否定评价较多;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且呈自发性、低质性状态。针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两个白族农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五条对策和建议:一是充分认识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领导应加强指导并提供必要帮助;三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及各类群众组织的爱老助老作用;四是强化家庭精神赡养责任,切实改善老人的精神生活;五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民委员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让农村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马兴才[2](2020)在《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城乡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迅速传播,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在“众声喧哗”中,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曲阜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却一直未能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即以曲阜周边的S县为例,探讨1980年以来基督教在这一儒家世界的象征中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格局和态势。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前后。彼时,美南浸信会、美以美会、耶稣家庭先后传至该县。1980年S县教会“开放”后,三个教派最终实现合一,并经过1980-1983年短暂的恢复后,1984-199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延至1997年后,则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1980年代以来基督教在S县的发展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信徒群体“三多”即“女性多、老人多、文化水平低者多”的结构特征有所改观,但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且城区、郊区、农村教会信徒群体结构特征的具体变化趋势存在显着差异;二是,在信徒群体结构特征改观的同时,教牧人员群像也呈现出“女性增多、中青年增多、文化水平提升、职业来源日趋多元”的演变态势;三是,在基督教信徒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家庭影响抑或遭遇困境是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关系网络的示范和引导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神学奇迹”的发生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的程度具有深化作用,教义的濡化是逐步实现皈依者信仰理性化的关键;四是,在宗教活动方面,S县教会与世界各国正统基督教教会的节期、礼仪基本相同,其聚会模式由基督教聚会传统和时代具体环境相结合;五是,基督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先后经历了“历史模式”和国情模式,但需要说明的是,S县内基督教活动场所基本都是统一管理的;六是,教会组织主要有县基督教“两会”(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和堂点组织,教会组织的运行主要通过县基督教“两会”成员分工协作、教牧区的设立及四定原则的实施,而教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则主要依靠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尽管1980年代以来S县基督教正日益走向规范化、法治化,并朝着良性化方向发展,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该县基督教传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聚会信徒“老、弱、病、妇”的群体特征明显、教会自养能力薄弱、教会的社会参与较少、教会牧养实效有待提升等。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量化分析可知,短期内S县基督教新受洗信徒人数减少的情况基本不会改变、基督教中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团契将是发展信徒和细化牧养的重要形式。

李燕鸽[3](2020)在《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民众养老需求与日俱增。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结构复杂,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显着,养老供给端与需求端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复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有限的养老资源矛盾日益尖锐,亟待我国政府探索新的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农村幸福院”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农村养老的破题路径之一。近些年来各地政府纷纷仿效,开创了互助养老新模式、实现养老服务多样化、养老水平高质化。文章梳理学界的相关研究,对农村养老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农村幸福院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对H省L市农村幸福院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了解L市年满60周岁老年人的相关情况,并对3个农村幸福院(包括示范型、标准型、普通型各1个)进行实地走访,听从村委会、院长等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其运作程序。本研究通过对H省L市农村幸福院现状深入调查与探讨,发现L市农村幸福院建设居H省前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是仍存在诸多运行困境:政策法规缺乏统筹规划,立法性不强;认知度与认同感较低,互助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筹集与利用有待完善,后续运行资金不足;“重建轻管”矛盾凸显,管理效率低下。这些运行困境阻碍L市农村幸福院的完善与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引导效果不佳,尚未形成统一指导体系;宣传介绍不到位,缺乏互惠信任意识;筹资仅靠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实际考量;村委会参与管理意识淡薄,监管机制存在纰漏。鉴于此,从L市农村老年人对农村幸福院的了解程度与互助养老服务需求出发,结合参与主体的现实情况,提出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的路径优化策略。第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相应法律与制度支撑:明确“能促型政府”职责范围,建立问责机制;促进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营造互助养老氛围,宣传与激励双措并举:加大“互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接受程度;建立互惠激励机制,激发自愿互助行为。第三,改善传统筹资模式,保证资金合理利用:深化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强化个人及家庭责任,确定合理缴费比例;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推动资金使用透明化。第四,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健全监督机制:明晰村委会职责,增强管理意识;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增进有效沟通;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互助养老服务品质。通过以上举措,可从一定程度上推进L市农村幸福院的发展与完善,继而向全省推广此方法,进一步促进H省农村幸福院的长远发展。

淳珣[4](2020)在《城市无子女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人口的核心问题之一,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建设都将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发生变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各类型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的研究日益增多。而无子女老人不同于现下较热的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研究,他们特殊在永久性的子女支持缺位。无子女老人现象为很多低生育率国家所重视。目前,中国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且随着社会转型、人口结构的变动,从国际经验与长远发展来看,加强对于无子女老人整体的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的城市无子女老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社区走访等研究方法,通过NVIVO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从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个主体来反映该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及构建路径,从而进一步了解无子女老人的生活状况与需求。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城市无子女老人的需求主要是高龄或失能后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养老需求,缺乏子女支持的无子女老人面临着养老困惑与迷茫。第二,城市无子女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呈现出正式支持缺乏针对性、非正式支持扩展的特征。从正式支持看,虽然各个主体提供了一定支持度,但支持内容与现实需求相比,供需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失衡,正式支持仍有待加强;从非正式支持看,则呈现出旁系亲属支持为主、朋辈群体支持为辅的格局,并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日常照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无子女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路径主要基于:无子女老人丰富的日常生活使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紧密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无子女老人通过“认亲”的形式为自己建立子女支持的替代品;在基层社区的正式支持下,非正式支持网络的稳定性与支持强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影响了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选择,也使其在网络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易树花[5](2020)在《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4%,达到14.17%,四川省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还存在高龄化的趋势,且“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单一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多数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本文以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为例,对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自2016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来,以各村(社区)建立的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弥补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不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调研中,成佳镇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首先,对成佳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情况、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现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剖析该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从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剖析该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进而得出该镇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生活照料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康复保健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精神慰藉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探索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梳理,掌握该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指出该镇现阶段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更好推进这一养老方式的对策及建议,为周边相似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纵深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馨月[6](2020)在《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探究》文中提出农村特困老人是社会中最弱势、最无助、最需要被关爱的群体,在社会中这类群体的权益极易被忽视,保障此类困难群体的正常生活,使此类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与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极大的发挥了社会救助安全网的兜底作用。在研究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过程中发现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提高农村特困老人的供养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又对贫困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后文对不同贫困程度的老人采取相应的供养标准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实地调研对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供养标准与实际生活水平存在差距、集中供养率偏低、日常照料不足、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等问题,并从农村供养标准偏低、敬老院服务相对落后、养老环境逐渐恶化、精神保障政策缺失四个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最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提出以下建议,即通过灵活制定供养标准、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供养保障政策来优化制度顶层设计;转变老人旧观念、提高供养机构服务质量、建立特殊病种供养机构来推广集中供养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提升待遇吸引人才、扩大政府购买力来加大日常照料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神保障措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特困老人精神慰藉来满足特困老人的精神需求。

陈文龙[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人数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物质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途径又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既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努力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背景较为单一的局限,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深入研究,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为主题,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所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内容形式、主要成就、重要作用和问题不足,强化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选取了分别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个个案,在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加强了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从机制与体制、文化与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研以致用”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从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物质养老基础、突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寻找突破口和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以期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在文章结尾部分,论文指出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此外,本部分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于晋海[8](2019)在《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适应与能动作用。牧区老人社会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缩影,探讨牧区小城镇聚居情境中个体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在当前老龄化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通过历史沿革、乡镇社区城镇化和老人移居对乡镇社区的塑造来阐述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过程。说明牧区老人是乡镇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且在老龄应对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着能动作用,赋予牧区乡镇以独特的老人社会之社区结构;其次,对老人社会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结构、社会交往及本土文化社会支持等三个次结构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进行从微观情境到宏观制度话语的视角转换,通过分析制度变迁及社区养老实践过程中的老人社会适应,构建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模型;最后,在比较研究中得出的老人社会特质及发展趋势,联系乡镇社区的现实和国家乡村发展战略的制度要求,来分析乡镇社区的未来。经研究指出:从形成机制而言,赛尔龙牧区老人社会是老人在应对自身角色变化和衰老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事件时,通过流动在乡镇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形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牧区老人通过自身意志,与经历、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类似的行动使得个体行动转变为群体行动,使乡镇情境发生了改变。从家庭结构而言,由于老人移居在牧业村和乡镇间形成了城乡二元家庭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涉及三代人之代际互动;从交往模式而言,随着赛尔龙乡镇中老人交往圈的扩大形成了以互助为核心的邻里交往,以互惠为特点的多民族交往,以社会凝聚为功能的交往参与;从本土文化的社会支持而言,老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其社会适应,在文化重构中不断应对困境与不适;从制度变迁与老人社会适应关系而言,构建宏观视角下形成的个体、社区与国家互动关系模型,在三者关系中社区具有着连接效应和中介属性,在老人的参与下进行新型乡镇社区构建;从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出发,老人社会处于从乡土自主养老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期,不仅要在微观社区情景范式中了解社会结构与老人能动,还需要从宏观角度对相关因素进行整体性研究。无论新型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如何,老人在社区家庭结构形态、文化权威形态及新型社区养老规范建立的便利性、社区城镇化及精神社区构建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发展需要老人的参与,而老人也需要依靠社区规范建立社会关照与养老服务进行老龄应对。社区一方面承载着保障老人生活、促进老人参与的情境责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推行国家制度、确保制度适应性和执行效率的使命。使得社区在老人个体、社区和国家三者关系间成为了中心环节,也使得老龄宜居的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实现新时代乡镇社区发展的基本路径。

杨亚玉[9](2019)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多样化,老年人在一个家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更加严峻的是,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超过老年人口半数的“空巢老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群体。由此看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现阶段乃至21世纪的重要国情。因此,如何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当前,老年大学的迅速兴起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平台。然而,从目前老年人学习需求满足的状况而言,老年大学教育供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为问题核心,基于质的研究方法论,以个案研究为具体研究方法,选取较具代表性的N老年大学为研究个案,探求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挖掘影响供求匹配的因素,从而探索两者匹配的策略,建立老年大学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框架,实现供求匹配,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本研究分为理论基础、方法设计、结果分析和策略探讨四部分。从理论基础分析看,本研究利用供求匹配理论即供求均衡理论来探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关系,建立两者匹配的理论框架,可以很好地解释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程度,为分析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程度以及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满足状况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从研究方法设计看,个案研究本身是趋向实践和行动的研究,是对生活资料的深度调查。为此,通过个案研究,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N老年大学,运用具体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辅以观察、实物资料搜集等方式,通过资料分析、文本转录,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资料结果分析看,研究发现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老年人学习需求对与老年大学的教育供给满意度一般,存在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不符的现象;二是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存在数量失衡、质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三是影响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不匹配的因素,主要有政策供给、经费支持、学校自身、资源整合以及老年人自身特质这几个方面。从策略探讨看,要实现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政府层面,应制定合理保障政策,发挥公共治理功能。主要从公共政策引领、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政府部门机构协调入手。其次,从学校层面,应发挥自我驱动力,提升老年大学供给。老年大学应转变传统教育供给模式,跳出悲观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建设虚拟校园,弥补供给不足。再次,从社会层面,整合外部资源,加强与普通高校、社区合作以及将老年人作为人力资本建设老年志愿者团队。最后,从老年人自身层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参与度。

任冬歌[10](2019)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泰安市的调查》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凸显,养老服务需求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出现较晚,已有的实践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如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以往过穷日子的时间较长,老年人物质生活问题更容易得到关注,而精神生活问题却容易被忽视。然而,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物质生活提升较大的今天和今后,老年人的关注点必由物质生活为主逐步转向精神生活为主。因此,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尤其是其精神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也将成为理论与现实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为目的。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专家的基础上,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从理论基础、相关情况分析、样本特征分析、满意度分析、对策建议5个方面,实证研究了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相关问题。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白族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研究 ——基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永登村和周城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关问题概述
    一、重要概念界定
        (一)老年人
        (二)人口老龄化
        (三)精神生活及老年人精神生活
    二、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脱贫和精神生活脱贫都很必要
        (二)全面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有助于解决其实际问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关注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这块“短板”
        (四)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有助于化解农村某些社会矛盾
        (五)充分激发有效利用老年人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第二章 两个白族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及简要分析
    一、调查实施情况
    二、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调查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文化程度低制约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二)经济状况差制约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三)身体状况普遍不佳制约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四)居住条件和家庭状况受限制约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五)文体娱乐活动条件受限影响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六)交往范围狭小制约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七)老人普遍信仰宗教并以此为重要精神寄托
        (八)有四成以上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精神慰藉不足
        (九)主观感受良好而自我否定评价较多
        (十)老年人服务工作差距大影响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第三章 两个白族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客观条件受限制约了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老年人自我否定的主观认识偏误影响其主观追求
    四、老龄工作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供给不足
    五、子女重物质赡养,轻精神赡养,家庭支持不足
    六、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且呈自发性、低质性状态
第四章 改善永登和周城白族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领导应加强指导并提供必要帮助
    三、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及各类群众组织的爱老助老作用
    四、强化家庭精神赡养责任,切实改善老人的精神生活
    五、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1980年代以前基督教在S县传播与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美南浸信会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二)美以美会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三)耶稣家庭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二、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历程
        1.恢复阶段(1980-1983)
        2.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6)
        3.平稳发展阶段(1997-2018)
    (二)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实况
        1.信徒群体结构性特征的演变趋势
        2.信徒的皈依历程
        3.教牧人员的群像分析
        4.教会的宗教活动
        5.基督教活动场所的设立与管理
        6.教会组织机构的设立、运行及管理
三、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二)农村聚会信徒“老、弱、病、妇”的群体特征明显
    (三)教会自养能力薄弱
    (四)教会社会服务、公益慈善参与较少
    (五)教会牧养实效有待提升
四、S县基督教发展态势
    (一)受洗人数减少的情况短期内基本不会改变
    (二)基督教中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三)团契将是发展信徒和细化牧养的重要形式
结语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农村养老服务
        (二)农村互助养老
        (三)农村幸福院
    二、理论依据
        (一)积极老龄化理论
        (二)社会嵌入理论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第三章 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现状分析
    一、发展数量与类型划分
    二、入住程序与日常管理
    三、资金筹集与服务方式
第四章 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分析
        (一)政策法规缺乏统筹规划,立法性不强
        (二)认知度与认同感较低,互助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资金筹集与利用有待完善,后续运行资金不足
        (四)“重建轻管”矛盾凸显,管理效率低下
    二、L市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效果不佳,尚未形成统一指导体系
        (二)宣传介绍不到位,缺乏互惠信任意识
        (三)筹资仅靠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实际考量
        (四)村委会参与管理意识淡薄,监管机制存在纰漏
第五章 优化农村幸福院的运行策略分析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相应法律与制度支撑
        (一)明确“能促型政府”职责范围,建立问责机制
        (二)促进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互助养老氛围,宣传与激励双措并举
        (一)加大“互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接受程度
        (二)建立互惠激励机制,激发自愿互助行为
    三、改善传统筹资模式,保证资金合理利用
        (一)深化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二)强化个人及家庭责任,确定合理缴费比例
        (三)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推动资金使用透明化
    四、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健全监督机制
        (一)明晰村委会职责,增强管理意识
        (二)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增进有效沟通
        (三)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提升互助养老服务品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城市无子女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无子女老人
        (二)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网络
    三、研究设计
        (一)关于质性研究方法论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四)数据分析过程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理论范式:社会支持理论
    二、文献综述与评述
        (一)无子女老人的相关研究
        (二)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城市无子女老人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需求
    二、日常照料需求
    三、情感需求
    四、养老需求
第四章 城市无子女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成及其特点
    一、城市无子女老人正式支持网络的构成来源
        (一)政府政策支持
        (二)单位支持
        (三)街道居委支持
        (四)机构支持
    二、城市无子女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成来源
        (一)亲属支持
        (二)朋辈群体支持
        (三)家庭支持
        (四)邻里支持
    三、城市无子女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及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的正式支持网络
        (二)扩展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第五章 城市无子女老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
    一、扩展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动态多元构建路径分析
        (一)丰富的日常生活与脆弱的晚年支持
        (二)“认亲”:寻求子女支持的替代
        (三)正式支持网络干预下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形成
    二、不同维度下非正式支持网络构建过程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维度下无子女老人日常社交活动安排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维度下无子女老人“养老”安排的差异分析
第六章 总结、讨论与反思
    一、总结
        (一)现实需求:缺乏子女支持下的养老困境
        (二)网络特点:缺乏针对性的正式支持网络与扩展的非正式支持网络
        (三)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过程:构建路径与构建差异
    二、讨论
        (一)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关系
        (二)加强无子女老人正式支持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贡献与创新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访谈提纲
附录 II:被访者(无子女老人)基本情况表
致谢

(5)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
        2.1.2 居家养老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福利多元理论
3.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剖析
    3.1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经济和老年人群现状分析
        3.1.1 成佳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2 成佳镇老年人群现状分析
    3.2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成佳镇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硬件供给现状分析
        3.2.2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供现状分析
        3.2.3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工作人员现状分析
    3.3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3.3.1 成佳镇生活照料类服务个体化需求分析
        3.3.2 成佳镇康复保健类服务需求分析
        3.3.3 成佳镇精神慰藉类服务需求分析
    3.4 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因素分析
        3.4.1 家庭因素分析
        3.4.2 个体因素分析
4.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成佳镇生活照料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4.1.2 成佳镇康复保健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4.1.3 成佳镇精神慰藉类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4.2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缺少政策支持
        4.2.2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4.2.3 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健全
5.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5.1.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5.1.2 政府各部门加强协作
        5.1.3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5.2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5.2.1 充实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5.2.2 提供差异化服务
        5.2.3 充分发挥日间照料中心功能
    5.3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5.3.1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5.3.2 推进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常态化
        5.3.3 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6.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6)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第四节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一、研究路线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特困人员供养
        三、五保老人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
        三、福利多元主义
        四、精准扶贫理论
第三章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概况
    第一节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的发展历程
        二、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的运行成效
    第二节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现状
        一、特困老人基本情况
        二、供养内容及标准
        三、供养形式及审批流程
        四、供养资金来源及分配
        五、医疗救助情况
第四章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生活水平偏低
        二、集中供养率偏低
        三、日常照料不足
        四、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第二节 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供养标准偏低
        二、敬老院服务相对落后
        三、养老环境逐渐恶化
        四、精神保障政策缺失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的建议
    第一节 优化供养制度顶层设计
        一、灵活制定供养标准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四、贯彻落实供养保障政策
    第二节 推广集中供养模式
        一、转变老年人旧思想观念
        二、提高供养机构服务质量
        三、建立特殊病种供养机构
    第三节 加大日常照料力度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
        二、提升待遇吸引人才
        三、加大政府购买力
    第四节 重视特困老人精神需求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神保障措施
        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特困老人精神慰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
        2.1.2 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
        2.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2.2.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重要论述
        2.2.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
        2.2.6 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
    3.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1.1 新中国的成立为其创造了历史前提
        3.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期奠定了制度根基
    3.2 改革开放为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3.2.1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3.2.2 改革开放给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主要成就和重要作用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4.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4.2.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4.2.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趋厚实
        4.2.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日趋坚固
        4.2.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法制保障
        4.2.5 农村老年人参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4.3.1 促进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4.3.2 维护农村老年人家庭幸福
        4.3.3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3.4 推动国家向前进步
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5.1.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文化建设
        5.1.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自身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
        5.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5.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基础薄动力弱
        5.1.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尚未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5.2.1 体制机制:国家层面
        5.2.2 文化与心理:社会层面
        5.2.3 家庭层面
        5.2.4 个人层面
6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6.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三个个案
        6.1.1 案例选择的相关说明
        6.1.2 三个个案
    6.2 三地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6.2.1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6.2.2 将农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6.2.3 县(区)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6.2.4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6.2.5 文化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7 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7.1 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7.1.1 加大舆论宣传动员的工作力度
        7.1.2 大力培育孝老敬亲的村风民俗
        7.1.3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
    7.2 大力夯实物质养老基础
        7.2.1 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保障水平
        7.2.2 大力发展产业兴村
        7.2.3 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7.2.4 大力实施“以养促建”行动计划
    7.3 加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其为老服务功能
        7.3.1 加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7.3.2 充分考虑照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7.3.3 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为老服务功能
        7.3.4 加大农村老年人文化民生建设
    7.4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
        7.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7.4.2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7.5 寻找有效突破口
        7.5.1 借助健康乡村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5.2 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6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7.6.1 领导与管理机制
        7.6.2 分工与协作机制
        7.6.3 保障机制
        7.6.4 援助机制
        7.6.5 学习推广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8)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
        (一) 多学科交叉的老人研究
        (二) 民族学视域下的老人研究成果
        (三) 有关黄河南蒙古的研究概况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范式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出发
    四、研究思路与文本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田野工作概况
        (三) 文本结构
第一章 赛尔龙老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变迁中的社区形态
        一、赛尔龙行政区划变迁
        二、赛尔龙乡镇社区雏形
        三、现代赛尔龙乡镇社区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老”牧民与“新”流动
        一、老人移居与社区城镇化过程
        二、老人的移居动因
    第三节 牧区老人与乡镇新居
        一、老年牧民对社区空间的塑造
        二、居所空间营造中的老人需要
        三、老人社会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第二章 移居老人家庭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远离牧场的承包户主
        一、聚合: 承包制度前的牧区家庭组织模式
        二、离散: 承包后的牧区家庭变化
        三、移居: 分家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 流动语境下老人的家庭角色重构
        一、祖孙养育模式的确立
        二、赡养模式的变化
        三、老人的赡养回馈
    第三节 老人移居后的牧区家庭结构
        一、城乡二元家庭结构的建立
        二、三代人代际互动的传承意义
        三、老人社会的代际性延续
第三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交往模式
    第一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邻里互助性
        一、老人交往圈在乡镇情境中的扩大
        二、以互助为核心的交往模式
    第二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多民族互惠性
        一、多民族居处格局与社区发展
        二、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商业互利
        三、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居处互嵌
        四、老人社会中的多民族文化互鉴
    第三节 老人社会交往的社会凝聚性
        一、牧区赛马活动中的老人交往
        二、新年节庆中的老人交往参与
        三、老人在牧区重要人生仪式中的参与
    第四节 转郭拉——老人社会交往的典型情境
        一、转郭拉之路——日常活动的空间安排
        二、转郭拉之人——特定空间的互动交往
第四章 本土文化对老人社会适应的支持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碰撞间的老人生活
        一、技术革新在老人生活中的体现
        二、蒙藏医药的健康补偿
        三、文化再造中的老人的困惑与不适
    第二节 牧区老人的民族文化传承
        一、河南蒙旗民族文化传承困惑
        二、老人对本民族意识增强的态度
        三、老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信仰活动在老人适应中的参与
        一、老人的一般性信仰活动
        二、老人在私人空间的信仰活动
        三、寺院及僧众在老人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牧区老人的社会适应
    第一节 生产制度变迁与老人适应
        一、变迁语境下牧区老人对承包制度的认同
        二、老人视野中的承包制度完善路径
        三、生产制度变迁后老人的期许与实践
    第二节 养老制度变迁与牧区养老
        一、我国养老政策变迁
        二、新时代养老政策的趋势
        三、牧区的养老实践
    第三节 老人参与下的新型社区环境构建
        一、个体、社区与国家三者互动关系模型
        二、社区的连接效应与中介属性
        三、在老人参与中构建新型乡镇社区
第六章 牧区老人社会的特质与发展
    第一节 老人社会的流动性特质
        一、流动与流动人口定义界定
        二、老人移居与城乡流动
        三、乡镇老人与空巢老人
    第二节 老人社会的存续性问题
        一、影响老人社会存续的要素
        二、存续的补偿可能性
    第三节 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与转变路径
        一、老人社会的乡土性质
        二、老人社会向新型社区养老的转变路径
结语: 老人与海——老人的积极应对与社区发展
    一、老人与家庭居住形态
    二、老人与文化权威形态
    三、老人与新型社区构建
附录1 报道人及样本汇总表
附录2 问卷
附录3 当地政府有关养老规范及概念
附录4 我国居家养老与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实践探索
        1.1.2 老年人存在众多的学习需求
        1.1.3 供求匹配理论下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关系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老年大学
        2.1.2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
        2.1.3 老年人学习需求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供求匹配理论
第3章 个案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个案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个案选择的缘由
        3.2.2 个案选择的方法
    3.3 个案研究方法的运用
        3.3.1 研究个案的选择
        3.3.2 数据的搜集方法
        3.3.3 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4章 研究发现
    4.1 N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现状
        4.1.1 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需求匹配的现状
        4.1.2 师资结构与学习动力需求匹配的现状
        4.1.3 教学模式与学习偏好需求匹配的现状
        4.1.4 学费收取与学习成本需求匹配的现状
        4.1.5 教学设施与老年身体特质匹配的现状
        4.1.6 校址分布与学习参与需求匹配的现状
    4.2 N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结果分析
        4.2.1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数量失衡
        4.2.2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质量失衡
        4.2.3 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结构失衡
    4.3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影响因素
        4.3.1 政策供给——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保障因素
        4.3.2 经费支持——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有效因素
        4.3.3 学校层面——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推进因素
        4.3.4 资源整合——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能力因素
        4.3.5 自身特质——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匹配的存在因素
第5章 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策略
    5.1 政府层面:制定合理保障政策,发挥公共治理功能
        5.1.1 发挥政府公共政策引领功能,促进老年大学良好发展
        5.1.2 发挥政府教育资源分配功能,降低老年大学教育成本
        5.1.3 发挥政府部门机构协调功能,明确老年大学顶层设计
    5.2 学校层面:提升老年大学教育供给的“自我驱动力”
        5.2.1 跳出悲观思维,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5.2.2 建设虚拟校园,弥补实体机构缺陷
        5.2.3 开展合作学习,转变教育供给模式
    5.3 社会层面:整合外部资源,扩大老年大学教育供给
        5.3.1 寻求资源拓展,加强与高校合作
        5.3.2 延伸实体机构,加强与社区合作
        5.3.3 开发老年资源,建设志愿者团队
    5.4 老年人自身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老年人参与度
        5.4.1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参与度
        5.4.2 合理规划时间,提升自身幸福感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反思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协助访谈提纲
附录 Ⅱ 调查问卷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10)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泰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界定
        (1)养老机构
        (2)老年人生活质量
        (3)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
        2.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二、泰安市养老机构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分析
    (一)泰安市老年人口状况
    (二)泰安市养老机构发展状况
        1.养老机构总体发展趋势
        2.养老机构类型及其特点
        3.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状况
        4.养老机构入住对象状况
        5.养老机构政策补助及其资金来源
    (三)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基本情况
        1.数据来源
        2.文化娱乐方面存在的问题
        3.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4.情感慰藉方面存在的问题
        5.自我实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样本特征分析
    (二)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分析
        1.总体满意度分析
        2.不同方面满意度分析
四、优化泰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对策
    (一)推进“医养结合”,改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二)按需科学分类,发展个性化配套服务
    (三)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四)提升文化素质,积极组织开办老年学习班
    (五)弘扬爱老传统,充分发挥子女精神慰藉作用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族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研究 ——基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永登村和周城村的调查[D]. 李广珍. 大理大学, 2020(05)
  • [2]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D]. 马兴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农村幸福院运行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L市的调查分析[D]. 李燕鸽.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城市无子女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淳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 易树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1)
  • [6]牡丹江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保障探究[D]. 张馨月.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D]. 陈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8]牧区老人社会研究 ——以赛尔龙牧民个体与社区互动为例[D]. 于晋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9]老年大学教育供给与老年人学习需求匹配的个案研究 ——以N老年大学为例[D]. 杨亚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10]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研究 ——基于山东省泰安市的调查[D]. 任冬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