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什么程序适合Palm OS开发

第1讲 什么程序适合Palm OS开发

一、第一讲 Palm OS适合开发哪些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侯静[1](2021)在《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的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智能科技产品实现飞速发展,而消费者对于科技产品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消费者对外国科技产品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这要求译员熟悉科技类新品发布会。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最新发布的产品和前沿的科学技术。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以2019年苹果新品发布会为研究内容,阐释释意理论在同声翻译中的作用,以满足现实的翻译需求。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阶段组成,即理解源语,脱离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释意理论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翻译,译员要摆脱原文结构的限制。基于上述理论,作者对口译材料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了分析,选择正确的口译方法,总结出一部分可以提高口译质量的翻译技巧:移译,断句,省略和改述。首先作者对本次口译内容的具体要求和预期进行阐述。同时呈现口译的整个过程,并对本次口译任务进行评价。本次翻译报告的中心侧重于案例的分析。基于释意理论,作者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次口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总结出自己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最后通过总结释意理论对本次科技英语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积累相关经验。并希望能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刘婕婷[2](2021)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又是胶质瘤中最高发的类型。70%-8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程介于3-6个月,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局部精准放疗+术后靶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肿瘤高度的增殖能力、浸润性生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早期耐受、微血管增生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基因型的差异,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WHO已将IDH突变、1p/19q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更精确地用于胶质瘤的分级分类中,因此,胶质瘤基因标记物的研究为细化其分子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预后标记物,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筛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探索影响胶质瘤细胞生存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主要数据库,获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对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发表时间和期刊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及关键词生成合作网络图和聚类网络图,整理差异表达基因的HR值及95%CI。(2)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得到GBM患者样本的表型信息、基因表达、生存数据,从GTEx(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筛选正常样本的表型信息和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标准化。从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693和325数据集中患者信息。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筛选GBM患者预后相关基因,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is index,PI),创建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the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PI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比较预后指数与其他临床因素的预后价值。利用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预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和ROC曲线分析,将在TCGA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在CGGA_325和CGGA_693数据集中验证。(3)实验室检测: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表达量;沉默A172胶质瘤细胞株的FN1、HSPA5基因;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别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Bax、Bcl-2、MMP9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随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OS(Overall Survival),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基因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和热点:最终纳入1771篇文献,中文123篇,中文研究数量不到外文的1/10。26个省市的116个机构参与了中文文献研究,18个国家的611个机构参与了外文文献研究,省份、国家和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文文献239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别,外文文献2963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别。中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基于细胞和组织共同关注的有2-HG、CD133、CXCR4、Vimentin、Nestin等。外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组织关注的有271个,细胞关注的有87个,基于数据库的生信关注有900个。细胞、组织和生信共同关注的有VEGF、TGFBI、CD44、COL1A2、COL3A1等。同时,外文文献关注的微小RNA有310个。中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Fas/Fas L信号通路。外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Akt/ERK信号通路、Akt/Fox M1信号通路、ATM/Chk2/p53信号通路、CDK4/6-RB信号通路等。(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按阈值模型,差异表达的基因保留了581个。其中138个高表达,443个低表达,最终筛选出20个m RNAs。其中16个m RNAs(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为原癌基因,HRs为1.230~2.039,4个m RNAs为抑癌基因(RPS19、EIF3L、EIF4A2、FDPS),HRs为0.789~0.552。PI的HR为2.653(95%CI 1.976-4.122)(P<0.05)。PI的K-M曲线结果显示,3年和5年的AUC分别为0.824和0.820。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8个生物学过程,分别是细胞粘附分子锚定、分子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翻译起始因子活性、翻译因子活性RNA结合和未折叠蛋白结合。TCGA筛选的20个m RNAs在CGGA的单变量Cox结果表明,4个基因(MTPN、RTN4、MAP1LC3A和DKK3)与OS的相关性不显着,7个基因(LY6E、FLII、PLD3、EIF4A2、RNF10、RPS19和NDUFB2)仅在CGGA_325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9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SCG5、SERPINE2、FDPS和GRN)在CGGA_693和CGGA_325中对预后均具有预测效应。SCG5和SERPINE2在CGGA和TCGA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7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在TCGA和CGGA之间表现出相同的效应(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20个m RNAs在CGGA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其他临床混杂因素,PI仍然是关键预后预测因子。(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q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WHO分级的升高,m 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随着WHO分级的升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A172细胞株中,与sh FN1-NC(negative control)组和sh HSPA5-NC组相比,sh FN1组、sh HSPA5组细胞24h、48h和72h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48h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48h的迁移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Bax、Ecadherin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cl-2和MMP9的m RN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sh FN1-NC组和sh HSPA5-NC组细胞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影响GBM患者PF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组患者PF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和TAGLN2的表达对GBM患者PFS具有独立影响。影响GBM患者O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GRN、TAGLN2表达对GBM患者OS具有独立影响(P<0.05)。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外文文献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中外文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文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外文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但均有拓展的空间,在开展基因标记物组织和细胞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基因标记物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20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分别为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RPS19、EIF3L、EIF4A2、FDPS。主要参与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机制,由其建立的PI预测模型既可有效地预测TCGA中GBM的发病风险,也可预测中国GBM患者的发病风险。(3)20个基因中,在TCGA和CGGA数据库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且对GBM表现出相同效应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其中TTYH3、TAGLN2、FN1、HSPA5、GRN为原癌基因,EI3L、FDPS为抑癌基因。这7个基因是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4)FN1、GRN、HSPA5、TTYH3、TAGLN2在胶质瘤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FN1、HSPA5的高表达,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移,影响其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5)FN1、HSPA5、TAGLN2、GRN的高表达,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双重标记物,为临床诊疗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殷嘉靓[3](2019)在《掌静脉门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门禁控制系统在人们的进出管制区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门禁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越来越高的安全需求,不断提高门禁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特征识别利用生物生理特征或者行为特征进行识别,具有很强的防伪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身份识别中的识别能力低,防伪能力弱等问题,从而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身份认证的主要实现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各种生物识别方法,基于掌静脉识别的诸多优点,最终设计了一种客户端基于ARM平台并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服务端采用X86系统进行统一数据管理的高安全性掌静脉门禁系统。本文首先对门禁系统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传统门禁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详细介绍了掌静脉识别技术的原理以及优势,并与传统门禁识别、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比较,突出了掌静脉识别的诸多优点,最终实现了一种具有高安全性的掌静脉门禁系统。该设备掌静脉采集模块采用富士通的PalmSecure掌静脉识别传感器,ARM(Advanced RISC Machine)板上采用轻量级Android系统作为与用户交互的客户端采集用户信息。由于Android系统本身不稳定,用户信息涉及关键信息,为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用户信息必须需要在X86服务端集中管理。客户端通过读取掌静脉信息和其他信息通过http协议与X86服务端进行数据对比和管理,从而通过韦根接口通知门禁控制器进行开关门操作。本文还设计了门禁系统的用户图形界面、以及门禁系统服务端数据库表结构,以方便用户使用。最后,本文对门禁系统进行软硬件测试。完成本课题后,可以实现一种客户端采用CQA83T ARM板并采用Android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服务端采用X86系统进行数据统一管理的高安全性掌静脉门禁系统,成为目前第一款采用全志A83T作为核心处理器,客户端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掌静脉门禁系统设备。该设备配合设计的软件系统,可以作为企业门禁和考勤机使用。为用户提供更高安全级别的身份验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曾宪海[4](2017)在《广东不同地区油棕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粮油争地”矛盾导致我国食用油生产长期不足,因而不得不大量进口植物油脂,其中年进口棕榈油约600万吨。油棕(Elaeis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单产、总产最高的油料作物,被誉为“世界油王”,也是我国拟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棕是典型的热带植物,而我国热区地处热带北缘,环境复杂多样,风、寒、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发展适合我国热带北缘环境特点的油棕栽培技术,本小组开展了系列研究。本研究是在广东新引种油棕种植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有代表性区域的油棕居群中38株油棕大树优株开展了连续5年的野外定点观测,通过开发出油棕EST-SSR分子标记对种质来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验证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比较了油棕生长、产量组分性状,抗寒力,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所在地气象要素、土壤特性等因素,以及影响油棕产量和抗寒力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初选抗寒高产油棕优株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了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和油棕EST-SSR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地区新引种的油棕同源性很高,无明显地区性聚类情况,与引种调查结果吻合。2.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方程评价了油棕抗寒力并筛选出抗寒居群和优株。以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抗寒力鉴定指标,比较了油棕优株及居群之间的抗寒力差异及其与生长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优株及居群之间的抗寒力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并初选出深圳居群的SZ7为抗寒植株(-6.19℃),东莞居群为抗寒居群(-5.44℃);(2)优株及居群的抗寒力与果穗重量呈显着正相关。3.正常果实重量和果穗重量等是评价油棕单产的重要指标。对6个油棕居群38株优株的18个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5年定点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性状株间差异明显,部分性状居群和年度差异显着;(2)植株的正常果实重量(ANFW)和果穗重量(ABW)分别与鲜果实产量(NFF)和鲜果穗产量(FFB)极显着正相关且有最大的正的直接影响,是单株产量的决定因子,并依此筛选出植株MM3和MM5分别作为高产NFF(44.33kg/株/年)和高产FFB(115.44kg/株/年)单株,选择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3)群体的正常果实数量(ANNF)和果穗败育率(ABR)分别与NFF和FFB显着正、负相关性且有最大的正、负直接影响,是群体产量的决定因子,并依此均筛选出化州居群作为高产NFF(20.50kg/株/年)和高产FFB(61.38kg/株/年)居群,其中NFF选择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4.有效积温等气象要素是影响油棕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子。比较分析了 6个地区16年的6个气象参数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年≥10℃有效积温是果穗数量、果实总数量、正常果实数量、果穗比和鲜果实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效积温高时,果穗、果实数量以及果穗比高,鲜果实产量高;年均温对叶片生长量(FP)和稔实率(FCR)均有决定性影响,年均温高果穗稔实率高,而叶片营养生长受抑制;年最低温是花性别比(SR)的主要影响因子,且与SR密切正相关,年最低温较高有利于提高雌花序比例;最冷月均温对雌花败育率影响最大且有正的直接影响;年日照时数对果穗败育率、花果数量、果穗重量和鲜果穗产量有决定作用和极显着正相关性,日照时数高时,果穗败育率高、花果数量少、果穗小,从而导致了鲜果穗产量下降;年降雨量是正常果实重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且有正的直接影响。5.土壤质地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特性对油棕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影响。比较分析了 6个地区4年的7个土壤特性参数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砂量对雌花败育率、稔实率、果粒重、正常果实重量和鲜果实产量有决定性影响和显着正相关,适宜的土壤质地对降低雌花败育率、提高鲜果实产量等有重要作用;速效钾对提高果穗重量的影响最大,而速效磷则相反;硝态氮对叶片生长量有决定影响和显着负相关,硝态氮含量高不利于叶片生长;铵态氮对果实总数量和正常果实数量有决定影响和显着正相关,铵态氮含量高能提高成果数量;pH值是花性别比(SR)的决定因子,其次是铵态氮,较高的pH值和铵态氮含量均有利于雌花序比例的提高,且两者在调控SR方面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有机质对果穗数量和果穗败育率有决定作用和显着负相关,但对叶片生长量有最大的正的直接影响,表明有机质主要满足营养生长而不是生殖生长。6.有效积温、速效钾和上角质层厚度等是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因子。以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抗寒力鉴定指标,比较分析了气象要素、土壤特性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对油棕抗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10℃有效积温与LT50呈显着正相关且有决定作用,有效积温低有利于选出抗寒力强的油棕种质;(2)土壤速效钾含量高对降低LT50、提高油棕抗寒力具有决定作用,而速效磷则相反;(3)叶片上角质层厚度较大对油棕抗寒力提高具有决定影响。7.广东现存新引种的油棕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为我国油棕种植提供了有益参考。综合分析表明,现存油棕优株能在年最低温4.63~6.03℃,年最冷月均温14.15~15.15℃,年≥10℃有效积温8219.38℃~8532.03℃等气候条件下以及在弱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条件下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在粗放抚管条件下年产果穗和果实产量达71.89kg/株和20.50kg/株。

闫修建[5](2013)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以来,新兴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 OS给行业带来了一轮变革,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目前产业经济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的双边市场特性,认为其天生就是一个双边市场,并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型、应用商店型和移动广告型。然后,结合双边市场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分别分析了三种情况下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厂商的定价机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定价时应考虑三个因素:边际成本、条件需求弹性和外部性收益。边际成本越低,条件需求弹性越大,外部性收益越大,定价就应该越低;而且,有可能出现负定价(补贴)的情形。(2)对于技术型双边市场,双边市场特性较弱,定价时主要考虑边际成本和条件需求弹性因素;案例分析表明,早期的技术型双边市场平台厂商主要通过向终端用户收取费用获取收益,而对应用开发商收取的费用较少。(3)对于应用商店型双边市场,双边市场特性得到了加强,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厂商定价时应更多考虑外部性收益因素;同时,由于行业的发展和新模式的引入,双边的边际成本和条件需求弹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支持对终端用户定低价而对应用开发商定高价;案例分析表明:应用商店模式下,平台厂商通过向终端用户免费,而对应用开发商实行收入分成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对于移动广告型双边市场,广告投放平台应该对产生负外部性收益的广告商定高价,对产生正外部性收益的终端用户定低价或者进行补偿;应用开发商由于其负边际成本和正的外部性收益,应该得到补偿;案例分析表明:移动广告模式下,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厂商通过对广告商收费并和应用开发商分成的方式获取收益,这里的分成实质是对应用开发商的一种补贴。

胡守强[6](2012)在《基于嵌入式的油井多相自动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应用多相流计量与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准确地了解油气水井生产变化情况,进行生产分析,合理地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可满足现有油气田的增产增效和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但当前油井远程计量监控系统普遍造价高、施工安装工程量大、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当前油井远程监控系统推广应用缓慢,覆盖率低。针对现有油井多相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嵌入式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分布式油井多相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现场多相流分离装置的特点,将整个系统的现场数据采集与处理部分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监控室计量数据显示终端、前端分离器数据采集终端、多井选井阀组控制器。现场分离计量装置与监控室之间采用短程ZigBee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数据传输,各计量站的计量数据则通过GPRS发往远端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做统一分析处理。该系统充分利用了ZigBee技术的低成本高稳定性以及GPRS技术的远程传输与长期在线的优点,构建了油田计量数据集中管理和分布查询的管理系统,整套系统具有数据采集、远程传输、网页发布等功能。采用基于Cortex-M3的STM32微控制器搭配开源的uC/OS-II实时操作系统设计实现了前端分离器数据采集终端、GPRS DTU和多井选井阀组控制器。采用基于ARM11的S3C6410处理器搭配Android操作系统设计实现计量数据显示终端。实现了Android系统在油田多相计量与监控方面的实际应用,包括硬件设计与实现,操作系统的移植,底层驱动程序的开发,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系统调试。现场实验表明,系统能够完全实现数据采集、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等功能。系统在降低设备成本、简化设备软硬件安装程序、方便后期维护、增强模块的通用性等几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将对油井多相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在油田的大范围推广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极大的加快我国油田向数字化信息化油田转变的进程。

刘晖[7](2009)在《Windows 7盛宴》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微软最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7从测试版发布之初就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注意力。无论是在运行效率还是在易用性方面,Windows7较以往的Vista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在本期的专题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Windows7的众多特性,并且结合测试来为您解释Windows7在软硬件兼容性以及运行效率方面的改进。

牛琨[8](2008)在《基于ARM的OTDR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光纤测量仪器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光时域反射仪(OTDR)受到广泛重视。光时域反射仪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光纤故障测试设备,其主要用途是能够找出光纤的断点,并进行故障定位。光时域反射仪具有非破坏性测量、功能齐全、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领域主要被国外产品垄断且价格昂贵。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企业开展OTDR的研制和开发,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占领光纤测试领域的市场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光时域反射仪的历史和现状,并阐述了光纤测量技术涉及的光学原理,以及光时域反射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在理论分析部分之后,基于对系统的特点及开发资源的考虑,提出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光时域反射仪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以ARM为控制核心、DSP为运算核心的系统总体硬件结构;讨论了采用ARM9内核的S3C2410处理器的软件解决方案;着重说明了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取与移植、bootloader的引导以及根文件系统的制作。最后重点论述了图形用户系统(GUI)的选取以及QtopiaCore的移植和开发过程。本文所设计的光纤测量系统具有测量准确、可靠性高等特点。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根据国际标准完成对光纤的衰减和长度等指标的检测。

刘耀彬[9](2008)在《嵌入式Linux下单色LCD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Internet的不断扩展,嵌入式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嵌入式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嵌入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嵌入式Linux是一种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源码开放的抢占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是目前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中,最为主要的工作是驱动程序的开发。优秀的设备驱动程序可以更好的利用硬件的特性,提高系统的访问效率,改善整个应用系统的性能。本课题所开发的显示驱动程序主要是应用在铁路编组站手持终端中,实现终端单色液晶显示器(LCD)的显示功能。该手持终端采用了欧洲先进的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是编组站通信平台由模拟集群改造为GSM-R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硬件方面,根据编组站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课题采用了ARM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并采用单色LCD作为显示单元。在系统方面,首先通过对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析比较,选取了Linux作为终端的操作系统。而后根据终端的具体硬件结构和功能要求,构建了完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后面进一步的程序开发提供了完整的开发环境,构建工作主要包括:嵌入式Linux内核的定制与移植、Bootloader启动程序的移植以及嵌入式根文件系统的建立与移植。在驱动方面,首先分析研究了Linux设备驱动的模型结构,并实现了本显示驱动模块的基本功能如打开、关闭、读写等。而后在对Linux内存管理机制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显存的分配与映射。最后根据所设计的显示单元接口电路,实现了Linux下对ARM GPIO端口的控制,进而通过GPIO端口实现了对LCD显示的控制操作。

齐延鹏[10](2008)在《基于ARM的便携式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信号发生器作为一种基本电子设备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工程技术保障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对信号发生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论是从教学科研角度,还是从工程技术保障服务角度出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任意波形发生器(AWG)是随着不断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测量仪器中的应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信号发生器。本论文主要针对任意波信号发生器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开发进行了设计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当前任意波信号发生器的发展现状做了概述,并详细介绍了直接数字合成(Direct Digital Synthsis,简称DDS)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根据上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了DDS任意波信号发生器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论文完成了任意波形发生器的人机交互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ARM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为新型任意波形发生器的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最后针对系统整体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第一讲 Palm OS适合开发哪些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讲 Palm OS适合开发哪些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5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2.Interpreting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for the Interpreting Task
        2.1.1 Thematic Preparation
        2.1.2 Material Preparation
        2.1.3 Terminology Preparation
        2.1.4 Plans Preparation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2.3.1 Interpreter Evaluation
        2.3.2 Others’Evaluations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1.1 Three Aspects of Interpretive Theory
        3.1.2 Triangle Model of Interpreting under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Related Fields
    3.3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to Interpretation
        3.3.1 Semantic Conversion
        3.3.2 Sentence Reconstruction
4.Case studies in Details
    4.1 Transference
    4.2 Segmentation
    4.3 Omission
    4.4 Paraphrase
5.Summary of the Report
    5.1 Major Difficulti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5.2 Experience from the Interpreting Task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terpreting Practice
References
Appendixes
    Appendix I:Terminology
    Appendix II:Not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III:Original Transcripts of the Speech
    Appendix IV:Actual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V:Improv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ppendix VI:Publications and Honors
    Appendix VII:Acknowledgments

(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现状
        1.1.3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
        1.1.4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2.1 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及标记物表达
        1.2.2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2.3 验证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3 研究内容
        1.3.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分析
        1.3.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筛选
        1.3.3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计量学
        1.4.2 生物信息学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主要统计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
        2.1.2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
    2.2 数据和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2 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3.2 时间分布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2.3.4 机构分布
        2.3.5 期刊分布
        2.3.6 作者分析
        2.3.7 关键词分析
        2.3.8 基因标记物表达分析
        2.3.9 基因标记物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研究背景
        3.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3.1.2 生物信息学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3.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技术路线图
    3.2 数据和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预后基因筛选
        3.2.4 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3.2.5 PI及临床混杂因素分析
        3.2.6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2.7 GO基因富集分析
        3.2.8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中的验证
        3.2.9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TCGA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与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预后相关基因分析
        3.3.3 PI构建
        3.3.4 临床因素及其与PI的协同作用
        3.3.5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3.6 GO富集分析结果
        3.3.7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的验证
        3.3.8 CGGA数据集对模型预后预测能力的验证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前言
        4.1.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验证实验技术路线图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检测
        4.2.4 Western Blot组织检测
        4.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4.2.7 FN1、HSPA5 沉默载体的构建
        4.2.8 qRT PCR与 Western blot实验对沉默效果的验证
        4.2.9 MTT检测
        4.2.10 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
        4.2.1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检测
        4.2.13 Western blot细胞检测
        4.2.14 临床随访
        4.2.15 统计分析与处理
    4.3 结果
        4.3.1 组织实验结果
        4.3.1.1 患者基线数据
        4.3.1.2 FN1、GRN、HSPA5、TTYH3、TAGLN2 基因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表达
        4.3.1.3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western blot结果
        4.3.1.4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4.3.2 细胞实验结果
        4.3.2.1 FN1、HSPA5基因在细胞中沉默效果的验证
        4.3.2.2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3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2.4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4.3.2.5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4.3.2.6 FN1、HSPA5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临床随访结果
        4.3.3.1 随访对象基本信息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4.3.3.2 影响患者PF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3 影响患者O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4 基因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项目
致谢

(3)掌静脉门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门禁系统的概述与发展过程
    1.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概述
    1.5 嵌入式系统概述
        1.5.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5.2 ARM处理器与嵌入式技术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手掌静脉识别系统相关原理和技术
    2.1 手掌静脉识别原理与基本过程
    2.2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
        2.2.1 图像采集
        2.2.2 图像预处理
        2.2.3 特征提取
        2.2.4 匹配识别
        2.2.5 掌静脉识别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门禁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3.3 富士通PalmSecure手掌静脉识别传感器
    3.4 ARM CQA83T核心板
    3.5 门禁系统客户端整体实现
        3.5.1 USB驱动
        3.5.2 安装掌静脉传感器驱动程序
        3.5.3 触摸屏配置
        3.5.4 韦根接口
    3.6 门禁系统服务端整体实现
        3.6.1 Cent OS系统
        3.6.2 Mysql数据库
        3.6.3 HTTP协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掌静脉门禁系统的软件实现方法
    4.1 ARM平台环境搭建
    4.2 CQA83T定制Android操作系统
        4.2.1 CQA83T定制Android操作系统
        4.2.2 Android APK安装器
        4.2.3 其他定制
    4.3 移植掌脉系统
        4.3.1 移植掌脉系统到客户端
        4.3.2 移植掌脉系统到服务端
    4.4 掌静脉门禁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4.1 应用程序的组成以及其功能
        4.4.2 用户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4.3 登录界面模块
        4.4.4 用户管理模块
        4.4.5 日志管理模块
        4.4.6 系统设置模块
    4.5 应用程序Mysql数据库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掌静脉门禁系统的实施与验证
    5.1 门禁系统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5.2 软件系统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5.2.1 软件系统的功能测试
        5.2.2 软件系统的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广东不同地区油棕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油棕生长习性
        1.1.1 油棕地理分布
        1.1.2 油棕生态学特性
        1.1.3 油棕植物学特征
        1.2 油棕产业发展概况
        1.2.1 油棕主要用途及食用品质
        1.2.2 世界油棕产业发展概况
        1.2.3 我国油棕产业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油棕研究现状
        1.3.1 油棕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保存
        1.3.2 油棕种质资源评价
        1.3.3 油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3.4 油棕引种栽培
        1.3.5 抗寒生理
        1.3.6 抗旱生理
        1.3.7 光合生理
        1.3.8 叶片解剖学
        1.3.9 EST-SSR标记
    2 研究目的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棕引种调查及居群优株的初选
    1 油棕引种调查
        1.1 调查时间和方法
        1.2 调查结果
        1.2.1 种植分布及生长概况
        1.2.2 种植品种及其表现
    2 油棕居群优株的初选
        2.1 油棕居群初选结果
        2.1.1 深圳油棕居群
        2.1.2 东莞油棕居群
        2.1.3 茂名油棕居群
        2.1.4 化州油棕居群
        2.1.5 湛江油棕居群
        2.1.6 雷州油棕居群
        2.2 油棕优株初选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油棕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比较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株间差异
        1.2.2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居群差异
        1.2.3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年度差异
        1.3 讨论
    第二节 油棕抗寒力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棕个体植株的抗寒力评价
        2.2.2 油棕居群的抗寒力评价
        2.3 讨论
    第三节 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的基本特征
        3.2.2 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植间差异
        3.2.3 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居群差异
        3.2.4 聚类分析
        3.3 讨论
    第四节 油棕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EST-SSR引物的筛选
        4.2.2 EST-SSR产物的多态性
        4.2.3 聚类分析
        4.2.4 主坐标分析
        4.3 讨论
    第五节 油棕种植区域气象要素比较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油棕种植区域气象要素情况
        5.2.2 油棕种植区域气象要素的地区差异
        5.2.3 油棕种植区域气象要素的年度差异
        5.3 讨论
    第六节 油棕种植区域土壤特性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棕种植区域土壤特性情况
        6.2.2 油棕种植区域土壤特性的地区差异
        6.2.3 油棕种植区域土壤特性的年度差异
        6.3 讨论
第四章 影响油棕产量的主要因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之间的相互影响
        2.1.1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1.2 影响油棕产量的主要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
        2.2 油棕抗寒力对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影响
        2.2.1 油棕个体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与抗寒力的相关性分析
        2.2.2 油棕居群的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与抗寒力的相关性分析
        2.3 气象要素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影响
        2.3.1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2.3.2 影响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
        2.4 土壤特性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影响
        2.4.1 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2.4.2 影响油棕生长和产量组分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
    3 讨论
第五章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因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气候条件
        2.1.1 油棕抗寒力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2.1.2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气象因子
        2.2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土壤条件
        2.2.1 油棕抗寒力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2.2.2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土壤因子
        2.3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2.3.1 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寒力相关性分析
        2.3.2 影响油棕抗寒力的主要叶片解剖结构因子
    3 讨论
综合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5)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双边市场理论
    2.1 双边市场的界定
    2.2 双边市场的分类
    2.3 双边市场定价机制
    2.4 双边市场平台竞争
第3章 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及行业现状
    3.1 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的概念
    3.2 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行业现状
    3.3 主要智能移动操作系统
        3.3.1 Palm OS
        3.3.2 Windows Phone
        3.3.3 Symbian OS
        3.3.4 Blackberry OS
        3.3.5 iOS
        3.3.6 Android OS
第4章 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的双边市场特性分析
    4.1 技术型双边市场
    4.2 应用商店型双边市场
    4.3 移动广告型双边市场
第5章 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定价机制分析
    5.1 技术型双边市场定价机制
        5.1.1 模型构建及求解
        5.1.2 结论讨论
        5.1.3 案例分析
    5.2 应用商店型双边市场定价机制
        5.2.1 模型构建及求解
        5.2.2 结论讨论
        5.2.3 案例分析
    5.3 移动广告型双边市场定价机制
        5.3.1 问题分解与分析
        5.3.2 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嵌入式的油井多相自动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相流计量技术发展现状
        1.2.2 油井自动化监测技术发展状况
        1.2.3 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多相分离关键技术研究
        2.1.1 旋流式多相分离装置与工作原理
        2.1.2 计量仪表的选型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整体框架
    2.3 计量数据远程传输与监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串口采集终端设计
    3.1 多串口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3.1.1 无线收发单元
        3.1.2 信号调理单元
        3.1.3 现场总线接口驱动
    3.2 计量终端软件设计
        3.2.1 软件结构设计
        3.2.2 模拟量采集通道滤波算法设计
    3.3 设备调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选井阀组控制器设计
    4.1 控制器硬件设计
        4.1.1 输入通道设计
        4.1.2 输出通道设计
        4.1.3 通信接口设计
        4.1.4 电源模块设计
    4.2 选井阀组控制软件设计
    4.3 选井阀组控制器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PRS远程传输单元设计
    5.1 GPRS DTU硬件结构设计
        5.1.1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设计
        5.1.2 系统各模块电路设计
    5.2 GPRS远程传输单元软件设计
        5.2.1 软件整体架构
        5.2.2 基本功能的实现
    5.3 GPRS DTU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量数据显示终端设计
    6.1 显示终端硬件设计
        6.1.1 S3C6410 核心板
        6.1.2 系统启动模式选择
        6.1.3 LCD和触摸屏扩展接口电路设计
        6.1.4 SD卡电路设计
        6.1.5 SPI扩展通道设计
        6.1.6 DM9000 网卡电路设计
        6.1.7 USB 接口设计
        6.1.8 通信扩展板设计
        6.1.9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6.1.10 PCB板布线规则与注意事项
    6.2 数据显示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6.2.1 显示终端应用程序设计
        6.2.2 SPI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6.2.3 通信扩展板程序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ARM的OTDR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TDR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3 项目来源和论文主体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OTDR的工作原理
    2.1 光纤测量的基本原理
        2.1.1 光纤的传输特性
        2.1.2 光纤测量依据的主要光学现象
    2.2 OTDR的基本工作原理
        2.2.1 OTDR总体结构
        2.2.2 OTDR主要参数
        2.2.3 OTDR主要功能
第三章 基于ARM9 的嵌入式系统
    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3.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3.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1.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3.2 嵌入式处理器比较
        3.2.1 微控制器
        3.2.2 嵌入式微处理器
        3.2.3 DSP处理器
        3.2.4 片上系统
        3.2.5 各种嵌入式处理器的比较
    3.3 硬件方案简介
        3.3.1 系统整体硬件结构
        3.3.2 数据显示部分硬件结构
        3.3.3 ARM芯片介绍
第四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4.2.1 VxWorks操作系统
        4.2.2 WinCE操作系统
        4.2.3 Palm OS操作系统
        4.2.4 Linux操作系统
        4.2.5 本系统操作系统的选择
    4.3 Linux内核简介
    4.4 嵌入式Linux软件设计
        4.4.1 Bootloader引导程序
        4.4.2 Linux内核的移植
        4.4.3 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第五章 图形用户界面
    5.1 图形用户界面概述
    5.2 Linux下GUI的选择
        5.2.1 MiniGUI介绍
        5.2.2 Qt介绍
        5.2.3 MicroWindows介绍
        5.2.4 OpenGUI介绍
        5.2.5 本系统GUI的选择
    5.3 应用QtopiaCore的GUI程序设计
        5.3.1 QtopiaCore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
        5.3.2 Qt及QtopiaCore程序设计机制
        5.3.3 本系统GUI软件结构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嵌入式Linux下单色LCD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1.1 中国铁路信息化发展
        1.1.2 GSM-R 系统简介
        1.1.3 铁路编组站通信系统
        1.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相关背景知识概述
        1.2.1 嵌入式系统
        1.2.2 ARM
        1.2.3 嵌入式软件的基本开发流程
第二章 手持终端的总体设计
    2.1 S3C2410A 处理器介绍
    2.2 显示单元
        2.2.1 终端显示要求
        2.2.2 单、彩色液晶屏的特点及选型
        2.2.3 TNS-G320200FTDLY-1W 单色屏介绍
        2.2.4 液晶屏与ARM 接口设计
    2.3 操作单元
    2.4 通信单元
第三章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分析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3.1.1 VxWorks
        3.1.2 Palm OS
        3.1.3 Windows CE
        3.1.4 Linux
        3.1.5 四种操作系统对比
    3.2 Linux 内核体系结构
    3.3 Linux 进程管理与调度
        3.3.1 进程描述符
        3.3.2 进程状态
        3.3.3 进程创建
        3.3.4 进程终结
        3.3.5 进程调度
    3.4 Linux 内存管理
        3.4.1 虚拟内存管理
        3.4.2 内存地址空间划分
第四章 Bootloader 及Linux 内核移植
    4.1 Bootloader
        4.1.1 Bootloader 介绍
        4.1.2 Bootloader 启动流程
        4.1.3 vivi 启动过程分析
        4.1.4 ViVi 移植
    4.2 Linux 内核移植
        4.2.1 Linux 内核代码结构
        4.2.2 Linux 内核移植
    4.3 文件系统
        4.3.1 嵌入式文件系统
        4.3.2 Linux 根文件系统
        4.3.3 常见的嵌入式文件系统
        4.3.4 Busybox 构建根文件系统
第五章 LCD 显示驱动开发
    5.1 Linux 设备驱动程序介绍
        5.1.1 Linux 设备驱动功能
        5.1.2 Linux 设备驱动程序特点
        5.1.3 设备驱动模块加载
        5.1.4 设备号
        5.1.5 设备分类
    5.2 字符型设备驱动结构
        5.2.1 重要数据结构
        5.2.2 设备注册与注销
        5.2.3 设备打开与释放
        5.2.4 设备的读/写操作
    5.3 LCD 显示驱动开发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帧缓冲(Framebuffer)设备
        5.3.3 帧缓冲(Framebuffer)设备驱动架构
        5.3.4 帧缓冲设备驱动层注册
        5.3.5 帧缓冲内存分配
        5.3.6 LCD 端口控制
        5.3.7 显示数据的传输控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ARM的便携式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ARM 技术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2.1 嵌入式系统概念和发展
    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及开发流程
    2.3 本系统所用的开发技术
        2.3.1 ARM 简介
        2.3.2 ARM 系列处理器的体系结构
        2.3.3 嵌入式操作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理论分析
    3.1 波形发生器工作原理概述
    3.2 DDS 技术原理
        3.2.1 DDS 技术原理
        3.2.2 DDS 技术特点
    3.3 利用DDS 技术产生任意波形的原理
    3.4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实现方案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硬件设计
    4.1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4.2 控制电路设计
        4.2.1 PXA255 简介
        4.2.2 LCD 显示接口电路
        4.2.3 触摸屏接口电路
    4.3 D/A 转换电路设计
        4.3.1 D/A 转换原理
        4.3.2 D/A 主要参数
        4.3.3 MAX506 芯片
    4.4 低通滤波器(LPF)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5.1 嵌入式软件系统
        5.1.1 系统引导程序
        5.1.2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
        5.1.3 文件系统
    5.2 建立嵌入式开发环境
    5.3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5.3.1 I/O 驱动程序的编写
        5.3.2 I/O 驱动程序的使用
    5.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1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的方案选择
        5.4.2 MiniGUI 的架构和系统设计流程
        5.4.3 MiniGUI 的裁剪和移植过程
        5.4.4 本设计的界面编辑流程
        5.4.5 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第一讲 Palm OS适合开发哪些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释意派口译理论视阈下关于2019年苹果公司新品发布会的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侯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D]. 刘婕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3]掌静脉门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殷嘉靓.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广东不同地区油棕产量相关性状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D]. 曾宪海. 海南大学, 2017(02)
  • [5]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定价机制研究[D]. 闫修建. 天津财经大学, 2013(07)
  • [6]基于嵌入式的油井多相自动计量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D]. 胡守强.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7]Windows 7盛宴[J]. 刘晖. 个人电脑, 2009(10)
  • [8]基于ARM的OTDR系统及其应用软件设计[D]. 牛琨. 天津大学, 2008(08)
  • [9]嵌入式Linux下单色LCD驱动程序的研究与开发[D]. 刘耀彬. 天津大学, 2008(09)
  • [10]基于ARM的便携式任意波形发生器的设计[D]. 齐延鹏.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第1讲 什么程序适合Palm OS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