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城寨城址及祝融遗址考察

新密古城寨城址及祝融遗址考察

一、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丁辉[1](2021)在《从聚落、古国到王国:郑州地区文明化进程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郑州地处华夏腹地,自然和地理环境优越。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郑州地区就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环嵩山地带是全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仅在嵩山东南麓就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1],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发展以及农业起源的关键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郑州地区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与早期发展的核心区。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演进路径及成果做系统梳理,

梁美琪[2](2021)在《祝融与楚族先祖世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明磊[3](2020)在《略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族群的迁徙现象及其影响——以妘姓族群为例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统治集团为了有效控制各臣服族群,往往会利用政治权力将它们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强行迁徙到异地,与其他族群交错杂居。其中,原本居住在河南及山东南部的妘姓族群时常因朝代更迭而被迫散居各地。这种统治策略不仅使大批血缘族群分散离析,还导致不同族群间的血缘藩篱在各族群长期的混居、通婚中瓦解于无形,推动了早期国家向着成熟地域性国家缓慢转变。

丁大涛[4](2020)在《河南新密市前士郭遗址调查》文中指出2017年底,为配合郑州新密市前士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郑州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文物勘探调查,在明确其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对前士郭遗址的旧有认识。本次工作中发现有龙山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并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由此将前士郭遗址的年代上限推至龙山文化晚期,并为新密以西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朱梦月[5](2019)在《《诗经·桧风》研究》文中指出《诗经·桧风》共有四篇,是研究桧国的重要资料。笔者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诗经》学着作以及考古发现,对《桧风》四首的创作年代、桧国地理位置、《桧风》诗旨进行考证,进而探寻《桧风》的艺术成就。关于《桧风》的创作年代以及桧国地理位置,历代存在争议,是《诗经》学史上的两大难题。笔者在尊重历代《诗经》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整理、归纳历代学者的观点,结合史料记载及近现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得出《桧风》四首皆是西周时期的诗歌。在考证地理位置方面,创新地运用图、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桧国都城在密县城东35公里曲梁乡大樊庄古城寨村。关于《桧风》四首的诗旨问题历代争议不断。究其原因,大多是学者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不同,至于每首诗有多种诗旨解读。因此,笔者以桧国历史为底本,将文学史料与文字学的知识相结合,得出《桧风》中《羔裘》是“忧思诗”,《素冠》是“怀人诗”,《隰有苌楚》是表示欢快情绪的诗,《匪风》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思诗”。研究《桧风》四首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以赋、比、兴和句式、章法的运用,及语言、用韵的特色为基础。从赋、比、兴的运用,分析出桧人成熟地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以句式、重章的运用看出桧国人特别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以语言、用韵的运用丰富诗歌内容,展现诗歌情感。本文对《桧风》四首诗中出现的争议性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桧风》、桧国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郭荣臻,郭昊晟[6](2018)在《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撤回》文中提出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以来,20年来学界对其尤其是龙山时代的城址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族属、建筑、器物、生业、环境、社会等多方面。这些研究既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也存在对部分问题的歧见,整体上促进了对该遗址研究的深入。但既往研究也存在着公共考古力度不够、材料公布有限、多学科合作研究少的问题,有待加强。

郭荣臻[7](2018)在《河南史前筑城技术略论》文中指出河南史前围垣城址为数较多,筑城技术多样。在墙基处理方式上,以基槽式为主,平地起建式次之;在城墙主体的建筑方式上,以版筑为主,夯筑次之,堆筑最少。与其他文化区相较,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史前城址筑城技术先进,可称为史前筑城技术流派"中原模式"下"河洛亚模式",是社会复杂化的产物,在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后世城市建设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郭荣臻[8](2016)在《重思史前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作为中国早期城市孑遗的史前城址,历来是文献史学界、考古学界、历史地理学界所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但在研究中史前城市其实仍存在不少疑难问题,诸如城市遗址名称的选择与确定、界定城市与否的条件、厘定城市数量的方法、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城市遗址中多重城垣现象的分析、考古发现的城市遗址与古代史料结合的问题等等。这些既是史前城市既往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难,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疑难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讨论,能促进史前城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金荣权[9](2016)在《大郐国与《诗经·桧风》》文中研究说明郐国为西周初期周武王所分封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郐人为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郐国地在今天河南省新密、新郑一带,其故城在新密市东南曲梁乡大樊庄古城寨村。在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前后,郐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地也为东迁的郑国所有。郐国虽然较早灭亡,然其诗歌却永远传下来。今本《诗经》中保存了《桧风》诗四首,当为郐国灭亡之前的作品。《桧风》的存在,说明今本《诗经》的编辑是渐次完成的。

李昶[10](2016)在《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说的中原是以嵩山地区为中心,范围涉及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关中地区以东、河北南部等区域,重点空间范围限定在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区域。该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腹心地带,地形多样,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建造了一系列城市,为我们深入研究城市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运用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社会学等方法,并结合文献学相关资料,对中原早期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历程、城市社会的复杂化、城市性质及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对文中出现的存在争议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回顾并梳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中原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探讨。综合考察中原地区城市的聚落形态、数量、规模、建造技术等方面,认为早期城市经历了裴李岗文化时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孕育、仰韶文化晚期的起源、龙山文化时期的推广、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初步发展等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三章为中原早期城市社会复杂化历程研究。通过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时期不同文化城址内房屋建筑、墓葬、祭祀遗存、高等级手工业作坊的分析,认为仰韶文化晚期两座城址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但二者表现的并不一致。龙山时期不同文化城址内遗存反映的阶层分化情况也不一致,其中陶寺文化城址内社会阶层分化情况最为显着,阶层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与陶寺城址相比较,王湾三期、后冈二期、王油坊类遗存城址所反映的阶层分化并不十分明显,但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当时城内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同一文化城址之间的复杂化情况也不一致,如王湾三期文化的城址之间,王城岗与古城寨城内的社会较为复杂,郝家台与蒲城店城内的社会则相对简单。新砦期两座城址,其中一座城址的材料尚未公布,仅从新砦城址内遗存分析,其城内社会阶层分化较为简单。二里头文化城址内的社会人员可以划分多个阶层,其中二里头遗址内各层级社会人员均有,而其他城址内生活的人员既没有最高层,也没有最底层。第四章是中原早期城市的性质研究。综合分析仰韶至二里头时期各个城址的规模、位置、城内布局、文化内涵等情况,认为仰韶时期的两座城址均属于区域性政治中心。龙山时期诸城址的性质,有些属于所在文化区域的政治中心,如陶寺和平粮台。多数属于所在文化一定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如王城岗、古城寨、新砦、徐堡、西金城、孟庄等城址。一部分应该是所属文化区域内防御、扩张的军事据点或重镇,如蒲城店和郝家台等城址。个别如后冈城址属于后冈二期文化分布范围内小的中心聚落。新砦和东赵小城两座新砦期城址,前者属于新砦期文化的政治中心,应是都邑;后者应属于防御性质的城市,但也不排除其作为一方政治中心的可能。二里头时期的城址,既有都邑性质的二里头遗址,军事方国性质的大师姑和望京楼等城址,也有为大师姑和望京楼城市提供物质资源的储备中心东赵中城,亦有二里头文化向南方扩张之时建立的军事重镇蒲城店城址。而辉县孟庄城址则很可能属于先商文化的军事方国。第五章探讨中原早期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综合分析文献和考古材料,认为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自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初步形成,至新砦期和二里头时期最终形成。通过对文明要素情况的梳理,可知除了城市的起源、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与文明起源、形成的时间一致,其他文明要素要么在文明起源之前已经出现,要么在文明形成之后才最终形成。城市出现与发展本身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集中反映,城市社会的复杂化也是整个社会复杂化的缩影,城市性质的确定是社会性质确定的重要证据,城市群布局也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见证。而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以后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对社会进入阶级状态以后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中原早期城市是该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物质体现。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取得的重要收获与成果。

二、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从聚落、古国到王国:郑州地区文明化进程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州地区从聚落、古国到王国的演进
    1.走出洞穴———郑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萌芽
    2.聚族而居———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聚落
    3.古国初现———郑州地区仰韶时代聚落的发展
    4.走向王国———龙山时代晚期城址群的涌现及发展
二、文明要素在郑州地区的汇集与融合
    (一)早期物质文明高地
        1. 中国陶瓷文化的起源地
        2. 中国版筑城墙技术的源头
        3. 中国丝绸之源
        4. 中国青铜文明的绝唱
    (二)早期精神文明高地
        1. 中国文字的滥觞地
        2. 中国天文学的发祥地
        3.“天下之中”理念的诞生地
    (三)早期政治制度文明高地
三、结语

(3)略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族群的迁徙现象及其影响——以妘姓族群为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妘姓族群的起源地及早期历史
二西周金文中的妘姓族群
三族群迁徙在突破早期国家血缘界限中的作用
结语

(4)河南新密市前士郭遗址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遗址位置
二、调查概况
    (一)地层堆积
    (二)东周文化层陶器
    (三)灰坑
        1.陶器
        2.石器
        3.骨器
三、文化性质及问题分析
    (一)文化性质推定
    (二)相关问题分析
四、结语

(5)《诗经·桧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一、桧国与郑国的关系
        二、《诗经·桧风》的创作年代
        三、桧国地理考
        四、《桧风》诗旨探析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桧国历史及其与郑国的关系
    第一节 桧国历史
        一、桧国祖源发展
        二、桧国国名与先祖姓名考
    第二节 桧国与郑国关系
        一、郑伐桧的原因
        二、伐郑的是郑武公还是郑桓公
第二章 《诗经·桧风》创作年代及桧国地理考
    第一节 《诗经·桧风》创作年代考
        一、《桧风》创作年代众说
        二、《桧风》创作年代问题考辨
    第二节 桧国地理考
        一、桧国地域范围考证
        二、桧国都城位置考
第三章 《桧风》诸篇诗旨探析
    第一节 《羔裘》诗旨探析
        一、《羔裘》诗旨众说
        二、《羔裘》诗旨众说辨析
        三、《羔裘》诗旨解析
        四、总结
    第二节 《素冠》诗旨探析
        一、《素冠》诗旨众说
        二、《素冠》诗旨众说辨析
        三、《素冠》诗旨解析
        四、总结
    第三节 《隰有苌楚》诗旨探析
        一、《隰有苌楚》诗旨众说
        二、《隰有苌楚》诗旨众说辨析
        三、《隰有苌楚》诗旨解析
        四、总结
    第四节 《匪风》诗旨探析
        一、《匪风》诗旨众说
        二、《匪风》诗旨众说辨析
        三、《匪风》诗旨解析
        四、总结
第四章 《诗经·桧风》的文学艺术成就
    第一节 赋、比、兴的运用
    第二节 句式、章法的运用
        一、《桧风》句式的运用
        二、《桧风》章法的运用
    第三节 语言、用韵的运用
        一、《桧风》语言特色
        二、《桧风》用韵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撤回(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城寨遗址的考古发现
二、学界对古城寨遗址的研究
    (一) 城的族属
    (二) 相关遗迹性质
    (三) 城建方式
    (四) 器物研究
    (五) 聚落考古与社会复杂化
    (六) 生业模式
    (七) 环境考古
三、相关思考
结语

(7)河南史前筑城技术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河南史前城址的发现
    (一) 仰韶时代
        1. 郑州西山。
        2. 龙山岗。
    (二) 龙山时代
        1. 温县徐堡。
        2. 博爱西金城。
        3. 登封王城岗。
        4. 新密新砦。
        5. 新密古城寨。
        6. 平顶山蒲城店。
        7. 郾城郝家台。
        8. 淮阳平粮台。
        9. 濮阳戚城。
        1 0. 濮阳高城。
        1 1. 安阳后岗。
        1 2. 辉县孟庄。
二、河南史前城址的筑城技术
    (一) 墙基
    (二) 主墙体
    (三) 护坡
    (四) 壕沟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1.筑城技术与河南史前城址的数量、形态与规模
    2.筑城技术与先民精神认知
    3.筑城技术与河南史前聚落结构的演变
    4.筑城技术的社会历史意义
结语

(8)重思史前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为城
二、“城市”之称是否可取
三、城郭制是否已经出现
四、城市数量如何统计
五、城市规模如何计算
六、城市遗址与古史记载的关系如何处理

(9)大郐国与《诗经·桧风》(论文提纲范文)

一、郐国的族源考察
二、关于桧国历史
三、关于郐国的故城
四、《诗经·桧风》的写作年代

(10)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一、中原与早期
        二、城市与城址
        三、文明与文明起源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
        二、聚落考古学
        三、二重证据法
        四、环境考古学
    小结
第二章 中原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孕育
        一、环壕聚落的出现
        二、城墙建造技术的出现
        三、社会的发展
        四、洪水的激发
    第二节 城市的起源
        一、文献记载中原城市的出现
        二、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城市
    第三节 城市的推广
        一、中原龙山文化第二期城址
        二、中原龙山文化第三期城址
        三、中原龙山文化第四期城址
    第四节 城市的初步发展
        一、新砦期城址
        二、二里头时期城址
    小结
第三章 中原早期城市社会的复杂化历程
    第一节 仰韶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
        一、房屋建筑
        二、墓葬
        三、祭祀遗存
    第二节 龙山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
        一、房屋建筑
        二、墓葬
        三、祭祀遗存
    第三节 新砦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
        一、房屋建筑
        二、墓葬
        三、祭祀遗存
    第四节 二里头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
        一、房屋建筑
        二、墓葬
        三、祭祀遗存
        四、高级作坊区
    小结
第四章 中原早期城市的性质
    第一节 中原仰韶时期城市的性质
        一、郑州西山城址的性质
        二、龙山岗城址的性质
    第二节 中原龙山时期城市的性质
        一、陶寺文化城址的性质
        二、王湾三期文化城址的性质
        三、后冈二期文化城址的性质
        四、王油坊类文化遗存城址的性质
    第三节 中原新砦期城市的性质?
        一、新砦城址的性质
        二、东赵小城的性质
    第四节 中原二里头时期城市的性质
        一、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二、大师姑城址的性质
        三、望京楼城址的性质
        四、孟庄城址的性质
        五、蒲城店城址的性质
        六、东赵中城的性质
    小结
第五章 中原早期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探讨
    第一节 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
        一、文献记载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
        二、考古发现确认的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
        三、文明起源与形成时间辨析
    第二节 中原地区文明要素的出现与发展
        一、青铜器
        二、文字
        三、礼制建筑
    第三节 各文明要素与文明的关系
        一、青铜器与文明的关系
        二、文字与文明的关系
        三、礼制建筑与文明的关系
        四、城市与文明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聚落、古国到王国:郑州地区文明化进程模式探究[J]. 刘丁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14)
  • [2]祝融与楚族先祖世系研究[D]. 梁美琪. 上海大学, 2021
  • [3]略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族群的迁徙现象及其影响——以妘姓族群为例的考察[J]. 黄明磊. 西北民族论丛, 2020(01)
  • [4]河南新密市前士郭遗址调查[J]. 丁大涛. 华夏考古, 2020(04)
  • [5]《诗经·桧风》研究[D]. 朱梦月. 河南大学, 2019(01)
  • [6]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撤回[J]. 郭荣臻,郭昊晟. 史志学刊, 2018(05)
  • [7]河南史前筑城技术略论[J]. 郭荣臻. 文物春秋, 2018(05)
  • [8]重思史前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J]. 郭荣臻. 临沂大学学报, 2016(06)
  • [9]大郐国与《诗经·桧风》[J]. 金荣权.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8)
  • [10]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D]. 李昶. 郑州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新密古城寨城址及祝融遗址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