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前后两首悲诗

论李清照前后两首悲诗

一、浅论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论文文献综述)

陈诗缘[1](2020)在《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情境教学都有不同的阐述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本文因以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为研究对象,所以主要参考国内的学者们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概念阐述和实践操作。通过对前辈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分析可知,语文情境教学十分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与文本、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内化课堂教学知识。因此,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对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的课堂运用展开研究,探究其课堂实践的可行性和操作策略。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情境教学(内涵、特点)、教学文本(李清照词)、教学对象(高中生)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在高中李清照词作课堂教学引入情境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研究情境教学在高中李清照词作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情况,笔者通过线下(实体书籍、课堂旁听记录)和线上(网络平台,如国家教育公共资源平台、语文资源网等)两种方式,搜集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等,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对比和筛选,选出了有明显运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其情境创设的分析,找出了高中李清照词作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可借鉴经验及不足之处,为第三章的实践设想提供参考。第三章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是根据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李清照词作《醉花阴》、《声声慢》的文本特点和课堂教学现状,结合情境教学的五种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展开的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的实践设想。而后,笔者会就实践设想中的情境创设途径作出总结,并提出引入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旨在为高中一线教师的李清照词作课堂教学中提供一定的情境教学运用思路。

陈亮[2](2019)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范式研究 ——以中学名师课例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从笔者所掌握的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出发,寻求解决古诗词这一教学问题的途径。经笔者研究发现,比较鉴赏法对于解决古诗词审美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优势。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本着从实践中探寻方法与规律的研究观念,以大量的中学名师古诗词教学课例为中心,研究分析了比较鉴赏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范式。笔者以古诗词基础内容,古诗词中深层内容,古诗词课堂教学形式,古诗词有效的拓展性教学四个指向为标准,根据教师运用比较鉴赏法的目的,实践形式和教学效果的不同,提出了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运用的四大范式,分别为:以组织自主学习为主,刺激学生思维,推动基础内容生成的范式;以组织探究学习为主,深化诗词内容,实现深度教学的范式;以组织多元整合活动为主,创新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氛围的范式;以延伸教学内容为主,衔接课堂内外,辅助诗词教学的范式。在对每一范式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笔者分别从范式提出的目的与标准,典型案例的具体实践及评析,范式的启示或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学名师运用比较鉴赏法实施古诗词教学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发挥中学名师运用比较鉴赏法实施古诗词教学的范式作用。最后,笔者再结合前人对比较鉴赏法的研究,名师的经验及不足之处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感受,对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区别于前人单纯地研究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而是直接根据中学名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对比较鉴赏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并形成理论总结,这对于比较鉴赏法的研究是具有概括意义的。其所研究的四大范式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明显的凝练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漆丽花[3](2019)在《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比较阅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与所学课文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其他篇目,或者选取与所学文本在表达上具有一致性或显着差异性的文段、文句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维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督促教师拓宽自己的阅读眼界,提升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首先,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比较阅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价值、应用原则,论述了比较阅读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笔者结合教师访谈内容以及自身课堂观察,分析了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对比较阅读中比较内容的确定、比较点的选择以及比较策略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力图表现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再次,论文通过对笔者教学实践案例与名师经典教学案例的呈现与述评,论述了比较阅读重点应该关注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的把控;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把握;最后,基于教学实际、教师访谈和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对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

张利伟[4](2019)在《张鸣珂词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张鸣珂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乡邦求学、避兵沪上、参军入幕、求学崇文书院、任职书局、吴中结社、充任江西县令几个阶段。求学于薛时雨,使张鸣珂的交游由乡邦文人走向江南文坛的中心,结识了谭献、叶衍兰、张预、许景澄、李慈铭等人。张鸣珂与当时词人的交游是其词学思想以及词风形成的重要基础。张鸣珂与戈载、谭献、叶衍兰、谢章铤等人的交游,也使得张鸣珂的词学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张鸣珂与他人通过诗词酬唱、题画诗词、书籍赠还等方式建构起交游网络。第二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词学思想。张鸣珂本人属于浙派,浙派从中期已经认识到只宗姜张的弊端,后期词人如谭献、李慈铭、黄燮清等进行自我修正,有些还成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张鸣珂与词人交游中,多次提及张惠言的《词选》与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可见其瓣香于周济的词学理论。同时,张鸣珂藉由乡邦词人与潘氏家族,吸纳了吴中词派的理论,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张鸣珂的词学思想为: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严守音律格调;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等。第三章研究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在词选上,张鸣珂编选《国朝词选续》编选不拘地域、不分亲疏,而且囊括常州词派、吴中词派、浙派词人等的作品。张鸣珂词选与词学思想相对应,实现了某种融通性。张鸣珂在词学思想上向常州词派慢慢靠拢,张鸣珂的词风确是本于浙派,而由于身世经历的变化,而更为浑厚。“浑厚”或者“浑化”正是常州词派的审美追求。总体来说,张鸣珂小令宗法晚唐五代,更为清新可喜。张鸣珂的长调多宗法南宋,风格多样。既有绮丽繁密之作,又有清空婉约之作,又有偏于豪壮之作。第四章为张鸣珂的词作分类及艺术特色。张鸣珂主要的词作类型为题画词、次韵词。其次韵词可以分为拟《乐府补题》唱和、次韵前人之作、次韵友人之作。张鸣珂藉由题画寄托情怀、怀人相思、吟咏情致。其题画词具有交流功能与情感表达的功能。张鸣珂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意象使用的重复性,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入词,利用小序、自注增强词作的叙事功能。

滕祥辉[5](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滕祥辉[6](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桂珊[7](2013)在《晚清同光词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同光时期的词人词集、词派词社、词选词话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这一时段的社会历史和文学思潮,描绘出同光词坛的词学创作生态,探讨这一时段理论与创作的流变。第一章考察同光词坛的风貌和格局。确立将同治、光绪二朝作为一个时段进行整体考察的依据,梳理同光时期的词派与词社、词选与词话,展示这一时段词学兴盛的具体表现。第二章考察常州词学的完善与新变。完善方面,以庄械、谭献、陈廷焯为代表;新变方面,以临桂词派为对象。第三章考察浙西词学的延绵与兼容。吴中声律词派,以潘氏词人群和杜文澜为代表。其他词人,以何兆瀛和张鸣珂为代表。第四章考察岭南词学的崛起与勃发。以陈澧为风雅之归的代表,以叶衍兰为词人之词的代表,以文廷式为变革之声的代表。第五章考察闽中词学的兴起与推广。以谢章铤为核心的聚红榭词人群是主要对象。第六章考察湖湘词学的群起与显扬。前期以湖湘六词家为代表,后期以湘社词人群为代表。第七章考察相对独立于流派或群体之外的词人,以李佳继昌和闺秀词人为对象。

赵宣竹[8](2013)在《顺康女性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词的繁荣始于清代,而顺康时期无疑是这一繁荣的开端,是女性词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论文以清代顺康时期的女性词人、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这一时期女性词作的主要特色和女性词学批评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创作主体——女性词人的构成情况和交游结社活动,试图探究这一时期女性词作特点的背景成因。并选取能够代表这一时期创作特点的重要女词人,着重对她们的词作风格进行分析,以达到清晰展示顺康女性词特点的目的。通过运用史料法、文献法、统计法、比较法等分析研究方式,以数据表、图示等形式进行直观展示,并针对顺康后期闺阁词的特色,采用了与同时期小说相互印证的方式,以突出顺康后期闺阁词的琐细。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第一,顺康女性词从宏观上看表现出“一条主线和三个多元性”的明显特征;第二,顺康女性词人中,许多人有自己的词学主张;第三,顺康女性词人大多隶属于某些文学家族;第四,“蕉园吟社”的定名、成立时间及成员构成问题;第五,顺康女性词人普遍存在“存史”的意愿;第六,顺康女性词人中,流派纷呈,几乎对此前出现过的任何词风都有所继承,有阳羡词派的余音,也有浙西词派的传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常州词派也肇始于此。论文由绪论、正文及附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上编及下编两个大的部分,上编是对顺康女性词坛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下编针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女性词人及其词作风格进行说明。上编包含四个章节,下编包含五个章节。绪论部分,总论顺康女性词坛“繁荣兴盛”的总体特色和“一条主线,三个多元”的发展特点,并对其特色、特点成因进行分析。第一章,对顺康女性词坛的主体情况进行分析。从女词人的社会阶层分布、家族分布及地域分布情况对女性词人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对顺康女性词坛的主体构成有大致的了解。第二章,考察顺康时期女性词人间的交游情况。通过对女性词人间的结社联吟及交游唱和活动的分析,说明交游活动对于顺康女性词坛繁荣的促进作用。第三章,分析顺康时期女性词人的词学观。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女性词学理论进行分析,透视顺康女性词人的创作心态和词学批评观念,从而为顺康女性词学批评确立历史地位。第四章,具体探讨顺康时期女性词的题材特征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顺康时期女性词作出现的题材创新,以及词作呈现的艺术特色。下编五章,分别选取八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女性词人,对她们的词作风格进行分析,试图以她们的词作特点展现顺康女性词坛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张丽华[9](2009)在《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浅析》文中指出愁,是李清照词的主题,李清照的愁有前后期的不同。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抒写的是个人生活感受,此时的愁多半是闲愁、离愁,或是淡淡的哀愁;后期则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悲,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远甚于前期,此时的愁则是浓愁、深愁,是透彻心骨的悲愁。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10](2008)在《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①.题目//作者//发表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为了便于检索,特列简明目录如下:

二、浅论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论文提纲范文)

(1)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李清照词作引入情境教学的可行性思考
    第一节 从情境教学角度分析可行性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从教学对象与文本角度分析可行性
        一、教学对象
        二、教学文本
    第三节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角度分析可行性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
第二章 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概况
    第二节 教学案例分析
        一、可借鉴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三章 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的实践设想
    第一节 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一、“黄花梧桐雨点滴”——实体巧现词中意
        二、“相思两地家国破”——模拟再现词中境
        三、“生愁死愁情诛心”——语表意会词中情
        四、“物是人非影单只”——想象重塑词中画
        五、“曾为闺怨今为何”——推理领会词中故
    第二节 高中李清照词作情境创设途径总结
        一、拓展思路
        二、巧用手段
        三、激发思维
    第三节 在高中李清照词作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文本出发,符合教学
        二、课标为纲,学生为主
结论
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导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范式研究 ——以中学名师课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中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1.对古诗词精微个性之美的发掘不足
        2.对古诗词文化共性之美的比较不足
        3.对古诗词时代共性、诗人个性与诗词个性关系的处理欠妥
    (二)比较鉴赏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觉
        2.在比较中凸显诗词精微的审美个性
        3.在比较中还原诗词一脉相承的文化共性
二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范式归类
    (一)以组织自主学习为主,刺激学生思维,推动基础教学内容生成的范式
        1.范式提出的标准:侧重于古诗词基础内容的生成
        2.典型课例的具体实践及评析
        3.范式对古诗词基础内容生成教学的反思和启示
    (二)以组织探究学习为主,深化诗词内容,实现深度教学的范式
        1.范式提出的标准:侧重于古诗词中深层内容的深化
        2.两大典型课例的具体实践及评析
        3.范式对古诗词中深层内容深度教学的启示
    (三)以组织多元整合活动为主,创新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氛围的范式
        1.范式提出的标准:侧重于古诗词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2.典型课例的具体实践及评析
        3.范式对多元要素整合教学的启示
    (四)以延伸教学内容为主,衔接课堂内外,辅助诗词教学的范式
        1.范式提出的标准:侧重于古诗词有效的拓展性教学
        2.三大典型课例的具体实践及评析
        3.范式在古诗词拓展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三 范式运用的主要经验及不足之处
    (一)范式运用的主要经验
        1.方法上:纠正方法偏见,规范方法使用
        2.目的上:立足方法优势,发挥比较功能
        3.内容上:驱动比较意识,填充比较体系
    (二)范式运用的不足之处
        1.教师观念误区,以传统教学为主导
        2.比较习惯固化,固守常用比较模式
        3.文化视野局限,比较资源指向单一
四 对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方法自信,打破认知偏见
    (二)明确方法优势,凸显比较效用
    (三)养成比较自觉,建构比较体系
    (四)转变教学观念,下放比较权力
    (五)培养创新精神,突破思维定式
    (六)营造诗词氛围,开辟文化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董一菲《涉江采芙蓉》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附录二:韩军《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节选)
附录三:董一菲《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节选)
附录四: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课堂实录(节选)
附录五:耿文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节选)
附录六: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古诗词教学本身的需要
        2.新课改背景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比较教学法的研究
        2.关于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关于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比较阅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价值及应用原则
    (一)比较阅读的概念
    (二)比较阅读的理论基础
        1.学习迁移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三)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3.拓宽教师阅读视野,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
        4.突破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推进语文阅读课堂的改革
    (四)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目标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三、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基于教师访谈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问题梳理
        1.教师访谈资料整理
        2.教师访谈结果呈现
    (二)基于研究者课堂观察的古诗词比较阅读问题梳理
    (三)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1.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
        2.比较内容范围狭窄、比较方法单一
四、比较内容的确定、比较点的设计与比较策略的选择
    (一)比较内容的确定
        1.横向比较阅读
        2.纵向比较阅读
    (二)比较点的设计
        1.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
        2.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
        3.意象之间的比较
        4.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比较策略的选择
        1.同中求异的比较策略
        2.异中求同的比较策略
        3.置换字比较的策略
        4.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
五、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课例
    (一)《念奴娇》与《永遇乐》比较阅读教学课例
        1.课例呈现
        2.课例述评
    (二)《登高》比较阅读教学课例述评
        1.案例呈现
        2.课例述评
六、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避免为比较而比较,发挥比较阅读的有效性
    (二)避免刻板比较,体现比较阅读的灵活性
    (三)避免先入为主的结论灌输,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张鸣珂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四、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张鸣珂生平及交游情况
    第一节 张鸣珂生平考证
        一、张鸣珂生卒年考
        二、张鸣珂生平考
    第二节 张鸣珂交游情况
        一、张鸣珂与诗人交游
        二、张鸣珂与词人交游
        三、张鸣珂与书法家、画家等的交游
    第三节 张鸣珂的文坛交游途径
        一、书籍往还形成的交游网络
        二、题画诗词与书画酬赠
        三、《校经图》题咏与《春柳》诗唱和
    小结
第二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
    第一节 不主一派: 张鸣珂师承对象的变化
        一、檇李鸳水之乡邦领袖的尊崇
        二、与吴中词人的词学互动
        三、黄燮清对其词学思想的指导
        四、转师周之琦、周济
    第二节 融合多派:张鸣珂词学思想
        一、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
        二、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
        三、严守格律宫调
        四、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
    小结
第三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
    第一节 编选《国朝词续选》
        一、道光至民初的词选概况
        二、“新浙派”、“新吴派”的词选及词评
        三、《国朝词续选》的编选情况
    第二节 张鸣珂词创作特点
        一、清新可喜的小令: 宗晚唐五代
        二、多种风格兼具的长调: 宗法南宋
    小结
第四章 张鸣珂词分类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张鸣珂步韵酬唱词
        一、拟《乐府补题》唱和
        二、步韵前人之词
        三、步韵友人之作
    第二节 张鸣珂题画词
        一、晚清题画词的繁盛
        二、张鸣珂题画词分类
        三、题画词“词心”: 自我感怀与群体情感
    第三节 张鸣珂词艺术特色
        一、张鸣珂词意象特征
        二、张鸣珂词对前代诗词的化用
        三、剪裁精致的小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鸣珂生平简谱
附录二: 浙图藏《秋风红豆楼词抄□卷》考述
附录三: 《秋风红豆楼词》与《寒松阁词》相同词作对比
附录四: 《秋风红豆楼诗》七卷稿本
作者简历

(7)晚清同光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同光词坛的研究现状和空间
    二、同光词坛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一章 同光词坛的风貌与格局
    第一节 同光时期的词人与词作
    第二节 同光时期的词派与词社
        一、以常州词派为首的五大派群
        二、以江浙和京津为主的七个区域
    第三节 同光时期的词选与词话
        一、同光时期的词选
        二、词话成熟与词学高峰
第二章 常州词学的完善与新变
    第一节 庄械: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
        一、谭献、陈廷焯的引路人
        二、创作与理论的互证
        三、常派完善之路的先驱
    第二节 谭献:折衷柔厚以观世变
        一、广泛的词学交游
        二、折衷柔厚:观世胸襟,别有怀抱
    第三节 陈廷焯:由浙转常的深刻反思
        一、从对陈允平与庄械的偏爱看陈廷焯的审美趣味
        二、周济“浑厚”、谭献“柔厚”与陈廷焯“忠厚”之比较
    第四节 临桂词派:常派的清末新变
        一、晚清四大家的词学倾向
        二、“重、拙、大”说的提出与修正
第三章 浙西词学的延绵与兼容
    第一节 潘氏家族的贡献
        一、潘氏家族与常派的关系及其词学观念的博采通融
        二、词学创作异彩纷呈
    第二节 杜文澜:兼收并蓄,言外多感
    第三节 何兆瀛:感伤颇重,咏物空灵
    第四节 张鸣珂:浙派末期自我修正的范本
第四章 岭南词学的崛起与勃发
    第一节 陈澧:浙派风雅,学人之词
        一、陈澧的词学思想
        二、“风雅”出于学浙
    第二节 叶衍兰:形式学浙,根本趋常
    第三节 文廷式:追步苏辛,不尚苟同
第五章 闽中词学的兴起与推广
    第一节 谢章铤: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一、《酒边词》前后期的词风转变
        二、词量说、词史说与稼轩风
    第二节 其他词人的创作
第六章 湖湘词学的群起与显扬
    第一节 湖湘六词家
    第二节 湘社词人群
第七章 风云变幻中的其他词人
    第一节 八旗词人李佳继昌
        一、创作:不尚兴寄,清新自然
        二、理论:清真婉曲,谐雅有意趣
    第二节 闺秀词的繁荣与贡献
结语
附录: 同光词人词集
参考文献
后记

(8)顺康女性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顺康女性词坛总体特色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顺康女性词坛总体特色
    第二节 顺康女性词特点成因分析
上编
    第一章 顺康女性词人的主体情况
        第一节 阶层分布
        第二节 家族分布
        第三节 地域分布
    第二章 顺康女性词人的交游情况
        第一节 钱塘蕉园结社
        第二节 其他往来唱和
    第三章 顺康女性词学观
        第一节 王端淑的词学观
        第二节 “词坛主持”归淑芬、黄德贞及其他女词人的词学观
    第四章 顺康女性词的题材特征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幽微纤婉与洪钟大吕共存的题材特征
        第二节 海纳百川与斗巧争新并重的艺术特色
下编
    第一章 载笔钱塘——流寓江湖的女词人
        第一节 吴山与黄媛介
        第二节 堵霞
    第二章 沉郁顿挫——朱中楣创作心态及词风
        第一节 创作心态
        第二节 沉郁词风
    第三章 屈骚传承——顾贞立词作风格
        第一节 屈骚意象在顾贞立词中的运用
        第二节 李白“以庄骚为源”对顾贞立词的影响
        第三节 杜甫诗中屈原精神在顾贞立词中的表现
    第四章 姒蓄清照——徐灿集顺康女性词之大成
        第一节 题材与创作心态
        第二节 艺术特征
    第五章 盛世悲欢——闺阁词的回归
        第一节 高景芳笔下的繁华
        第二节 张令仪笔下的危机
结论
附录一: 顺康女性词作辑佚、勘误
附录二: 顺康女性词作汇评
附录三: 顺康女性词作版本知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

(10)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总论
二、先秦诗歌
    1.诗经
    2.楚辞
    3.其他
三、汉代诗歌
    1.总论
    2.乐府诗
    3.文人诗
四、魏晋诗歌
    1.总论
    2.三曹、七子
    3.陶渊明
    4.其他
五、南北朝诗歌
    1.总论
    2.宋、齐诗
    3.梁、陈诗
    4.《文选》与《玉台新咏》
    5.北朝诗
六、唐代诗歌
    1.总论
    2.初唐诗
    3.盛唐诗
        (1)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
        (2)王昌龄、高适、岑参及边塞诗
        (3)李白
        (4)杜甫
        (5)其他
    4.中唐诗
        (1)元白
        (2)李贺
        (3)其他
    5.晚唐五代诗
        (1)李商隐
        (2)其他
    6.曲子辞及文人词
七、宋代诗歌
    1.宋诗总论
    2.北宋诗
        (1)苏轼诗
        (2)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3)其他
    3.南宋诗
        (1)中兴四大诗人
        (2)其他
    4、宋词总论
    5.北宋词
        (1)柳永词
        (2)苏轼词
        (3)其他
    6.南宋词
        (1)李清照词
        (2)辛弃疾词
        (3)吴文英词
        (4)其他
八、金元诗歌
    1.诗
    2.词曲
九、明代诗歌
    1.诗
    2.词曲
十、清代诗歌
    1.诗
    2.词
十一、近代诗歌
    1.诗
    2.词
十二、古代诗歌理论
    1.诗学
    2.词学
十三、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
    1.文献考订
    2.书评
    3.研究综述

四、浅论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清照词作情境教学研究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为例[D]. 陈诗缘.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古诗词教学中比较鉴赏法的运用范式研究 ——以中学名师课例为中心[D]. 陈亮.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3]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漆丽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张鸣珂词研究[D]. 张利伟. 浙江大学, 2019(01)
  • [5]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6]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7]晚清同光词坛研究[D]. 桂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1)
  • [8]顺康女性词研究[D]. 赵宣竹.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9]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前后期愁词两首浅析[J]. 张丽华. 作家, 2009(12)
  • [10]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J].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01)

标签:;  ;  ;  ;  ;  

论李清照前后两首悲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