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摩擦研究”并评估结果

开展“摩擦研究”并评估结果

一、开展“摩擦力的研究”及结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魏国粱[1](2021)在《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扣垡工作机理及种床制备技术》文中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油菜的主产区,该区域种植模式以稻-油水旱轮作为主,油菜直播前茬水稻留茬高、秸秆量大和含水量波动大是种床制备的关键难点。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长期旋耕方式导致耕层变浅,且大量秸秆下全量秸秆还田造成的种床质量下降等实际问题,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本领域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油菜种植农艺要求,以开发适应油菜机械化播种的高质量种床制备为目标,研究了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装置及其扣垡工作机理。主要研究包括:(1)系统分析国内外种床制备技术研究现状,开展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总体设计。(1)测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土壤物理机械参数和稻茬物理机械特性参数。(2)分析确定了油菜直播时适宜的制备装置耕作深度为160~200mm,油菜种床制备装置需实现前茬水稻秸秆较均匀与土壤的混合,且具有较高的秸秆埋覆率;明确了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直播种床制备为土壤细碎、平整和开畦沟作业,油菜直播种床制备质量的优劣主要影响要素为前茬水稻秸秆的处理。(3)分析确定了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主要结构组成,阐述了其工作过程为先扣垡犁深耕埋茬、后旋耕碎土平整的耕整作业,探究了扣垡装置、旋耕装置和开畦沟装置间交互作用对种床制备质量的影响。(4)提出了旋耕刀辊采用同一回转平面内“倒U”型安装方式,明确了其作业原理为切削垡块向斜后方内侧抛撒及其旋耕装置刀片排布方式。(5)构建了旋耕刀抛土力学模型,分析确定了土壤质点离开旋耕刀时横向迁移距离与旋耕刀片回转半径和正切面与侧切面夹角呈正相关;旋耕刀正切面与侧切面夹角为60°,外侧刀片回转半径为260mm,内侧刀片回转半径选取245mm时,旋耕装置、开畦沟装置与扣垡装置互作可形成适宜油菜机械播种的种床。(2)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扣垡工作机理及其装置设计。(1)开展了扣垡装置总体结构设计,确定了扣垡犁和双翼式扣垡犁的主要结构参数,明确了双翼式扣垡犁工作过程和作业原理;分析得出扣垡犁组犁体数量较小时,机具有较好的通过性和适用性,且对称的排布方式能保证机具作业平稳,确定了扣垡装置由对称布置的2组扣垡犁和安装于中间位置的双翼式扣垡犁组成。结合标准要求犁体纵向间距应不妨碍后一犁体的翻垡要求,分析得出相邻的两个扣垡犁横向中心安装间距为300mm,相邻的扣垡犁和双翼式扣垡犁横向中心安装间距为320mm,扣垡装置幅宽为1540mm。(2)构建了土垡扣垡阶段力学模型,明确了扣垡犁的扣垡方式为土垡先抬后扣,重点分析得出为实现扣垡阶段较好的翻扣,土垡与犁体曲面脱离接触时具有较大的翻转扭矩,确定了基于宽深比为1.5~1.96时土垡有较大翻转扭矩的扣垡机理,且此时有翻转扭矩与宽深比呈负相关。(3)基于扣垡机理,开展了犁体曲面结构和参数分析,分析得出犁铧长度影响扣垡作业效果,确定了犁铧宽度应大于89.9mm;分析了扣垡犁曲面形成原理,建立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导线、元线角、母线的数学模型。构建了双翼式扣垡犁犁体曲面参数模型,结合实际作业需求,分析确定了犁体曲面导曲线高度为230mm,开度为180mm,犁铧安装角为25°,切线夹角为110°,元线角θmin为32°,θmax为45°;考虑破土刃安装尺寸和滑切效果,破土刃力学分析表明滑切角取35°和破土刃口法向刃口角为50°。(4)构建了扣垡装置作业力学模型,分析表明扣垡装置作业时左右受力相互抵消,无明显侧向力;构建了犁体曲面作业力学模型,分析得出影响作业阻力的主要因素为犁铧宽度,且随着犁铧长度的增加,作业阻力逐渐增加;构建了土垡与扣垡犁力学模型,阐明了犁体曲面扣垡过程。(3)运用EDEM软件开展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过程仿真与试验。(1)不同前进速度下扣垡装置作业后土壤-秸秆分布规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厢面断面呈V型对称分布,且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V型边与水平面夹角逐渐增加;土壤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厢面外侧土壤颗粒明显增多,3种前进速度下厢面左侧、厢面中部和厢面右侧土壤颗粒分布比例分别为1:0.92:1.05、1:0.89:1.05、1:0.88:1.07;秸秆分布规律分析表明,随着前进速度的增加,厢面外侧秸秆明显增多,3种前进速度下厢面左侧、厢面中部和厢面右侧土壤颗粒分布比例分别为1:0.52:1.25、1:0.7:1.44、1:0.59:1.04。(2)种床制备后土壤-秸秆运移规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厢面质量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土壤运移规律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在扣垡装置和旋耕装置交互作用下沿垂直方向上下交换,实现种床表层土壤颗粒下移、中层和底层土壤上移,达到较好的种床制备质量;秸秆运移规律分析表明,秸秆沿垂直方向向下运动,满足秸秆埋覆作业。(3)不同前进速度、耕深、旋耕转速下作业质量和阻力特性单因素仿真结果表明较优前进速度为2.1~3.5km/h,耕深为160~200mm,旋耕转速为180~250r/min,可满足油菜播种厢面平整度和秸秆埋覆率的作业质量要求。(4)不同种床制备装置对种床质量影响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免耕直播机、旋耕式油菜直播机和犁旋组合式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装置作业后,厢面平整度分别为32.11、24.32、18.48mm。后置开沟式油菜免耕直播机种床制备装置作业后种床表层(0~5cm)、中层(5~10cm)和底层(>10cm)秸秆分布比例为1:0.13:0,仅有旋耕的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装置作业后种床表层、中层和底层秸秆分布比例为1:0.30:0.33。而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装置作业后种床表层、中层和底层秸秆分布比例为1:1.24:0.40,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装置作业后秸秆埋覆均匀性和种床质量均优于后置开沟式油菜免耕直播机和仅有旋耕的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装置。(4)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田间试验与整机性能比较分析。(1)扣垡犁田间试验和不同制备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犁铧长度对作业阻力影响显着;耕深对扣垡率有显着影响,对作业阻力影响极显着。随着耕深的增加,作业阻力明显增大,且秸秆埋覆率显着提高;犁铧长度为150mm,作业深度为180mm时,扣垡犁作业阻力为5.54k N,扣垡率为91.25%,扣垡效果较优。(2)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田间作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可实现种床先翻后旋,入土深度稳定性均高于90.58%,不同入土深度时作业后厢面平整度为14.27~20.06mm,秸秆埋覆率为84.65%~93.24%,碎土率均高于91.26%,通过性能好,厢面质量满足油菜播种要求。(3)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田间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入土深度对作业功率影响极显着,对秸秆埋覆率影响显着;前进速度对功率影响极显着,对秸秆埋覆率和碎土率影响显着;旋耕转速对碎土率影响显着。入土深度为180mm,整机前进速度为2.1km/h,旋耕转速为250r/min,该参数组合下功率为27.43k W,耕层厚度为231mm,秸秆埋覆率为90.88%,碎土率为93.2%,厢面平整度为21.15mm,种床制备质量较优。(4)与仅有旋耕的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水稻秸秆工况下,2种方式的种床制备质量均满足油菜播种要求。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平均耕深分别为249、231mm,相对旋耕式种床制备平均耕深分别提高了137、110mm;秸秆埋覆率分别为90.35%、91.24%,相对旋耕式种床制备秸秆埋覆率分别提高了33.94%、28.36%,制备效果优于仅有旋耕的种床制备装置。(5)种床制备方式对种床质量及冬油菜生长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犁旋组合式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后厢面平整度和秸秆埋覆与分布最优,碎土率满足油菜种植农艺要求,种床厚度为241mm,种床质量明显优于油菜免耕直播机和旋耕式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油菜直播机播种后出苗率最优,苗期、盛花期和收获期株高、生物量和主根系长度均优于油菜免耕直播机和旋耕式油菜直播机,犁旋方式种床制备有助于作物稳产和增产。创新点1:研制了一种先抬后扣作业方式并适应高茬粘重土壤有序翻埋的扣垡翻埋装置,分析确定了宽深比k为1.5~1.96。创新点2:提出了一种被动犁翻与主动旋耕的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方法,可实现油菜机械直播的高质量种床制备。

刘羊[2](2021)在《油葵联合收获机拨禾链式割台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油葵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高达400万hm2,现有油葵机械化收获装备存在适应性差、智能化水平低、损失率高等不足,难以满足油葵作业需要,制约着油葵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发油葵专用收获装备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葵为对象,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及机械物理特性,分析油葵机械化收获工艺流程,设计了拨禾链式油葵割台,对割台关键部件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优化切割装置和夹持输送装置基础上,研制出拨禾链式油葵割台及整机。为检验割台及整机作业性能,开展了田间性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与分析了油葵植株生物学特性,获取了对应参数范围,如植株折弯临界角范围为17.93°~56.85°,种植行距范围为400~600 mm,株距范围为200~360mm,株高范围为1201~2104 mm。对葵盘生物学特性测量分析可知,葵盘直径范围为100.2~260.2 mm,葵盘重量范围依次为155.2~1028.9 g,葵盘厚度范围为14.3~36.1 mm,千粒重范围为52.2~66.4g,葵盘高度范围为311~1810 mm。对油葵“DW667”茎秆开展物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抗曲强度变化不明显外,由根部至梢部,茎秆最大剪切力、弯曲力、压缩力逐渐降低;随着直径增加,剪切力、弯曲力、压缩力逐渐增大,其中茎秆根部直径最大、剪切强度最大,因此根部切割所需功耗较大。摩擦特性试验可知,茎秆与碳素钢、不锈钢的最大摩擦角分别为29.5°、28.3°,因此选取碳素钢或者不锈钢为切割器材料时,选取的刃形滑切角应不小于最大滑动摩擦角29.5°。(2)结合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油葵种植分布特征及油葵生物学特性,对油葵机械化收获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确定了整机布局,明确了割台研发的关键。比较分析了切割、拨禾、螺旋输送、行走方式等工艺流程对应的不同方案,结合油葵种植生物学特性和物理特性,确定了柔性夹持输送的拨禾方式,滑切角恒定的回转式切割方式,伸缩拨杆式螺旋的输送方式。依据油葵种植地分布零散、小而不平的特点,确定了履带式底盘的行走方式。设计了伸缩拨杆式螺旋输送器,开展了螺旋输送器及物料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明确了螺旋升角为50°、滚筒转速为180 r/min、外径为450 mm、内径为250 mm、螺距为320 mm、偏心距为60 mm,伸缩拨杆长度为225 mm。设计了分禾机构,对植株分禾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锥形分禾头水平锥角和竖直锥角分别为30°和25°。结合油葵种植农艺,确定了籽粒收集槽最大宽度为360 mm,结合切割后油葵长度,确定了籽粒收集槽长度为960 mm。(3)针对现有切割器切割油葵功耗大、植株易振动以及卡刀等不足,基于对数螺旋数学模型,设计了滑切角恒定的回转式滑切切割装置。对切割器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确定刀盘直径为150 mm,最小刀片数目为3。分析了夹持切割过程,明确了割刀与主动喂入轮的相对位置范围为:-215 mm﹤X﹤305 mm。通过分析滑切及不产生滑切移条件,得出滑切角适用范围为:29.5°≤τ≤61.5°。解析了茎秆切割过程,构建了茎秆切割功耗模型,探明了影响功耗的关键因素为滑切角、转速、相对位置等因素。以切割功耗、落粒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台架试验。单因素试验明晰了最适转速范围为750~1050 r/min,滑切角范围为50°~70°,相对位置范围为100~300 mm。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出最优参数组合为:切割器刃形滑切角为61°,割刀转速为750 r/min,主动链轮中心与切割安装中心相对位置为180mm。(4)为了降低油葵输送过程的飞溅损失,基于柔性碰撞原理,设计了柔性夹持输送装置。对拨禾链空间布局和作业过程分析,明确了主从动链轮中心距为800 mm,链条前倾角为25°,链条后倾角为42°。对夹持元件结构分析,确定了夹持元件高度为45 mm、夹持元件安装宽度为76 mm、夹持元件宽度为80 mm。对拨禾过程、夹持输送过程、抛送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植株静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及运动学模型,探明了影响夹持输送效果关键因素为夹持速比、夹持间隙、夹持长度等因素。以夹持速比、夹持间隙、夹持长度为探究变量,以植株输送成功率、落粒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台架试验。单因素试验明晰了较优夹持间隙范围为20~40mm,夹持速比范围为1.2~1.6,夹持长度范围为250~450 mm。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夹紧间隙为20 mm,夹紧速度比为1.3,夹紧长度为345 mm。(5)为了检验割台关键部件参数设计的合理性,以植株输送成功率、漏割率为评价指标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输送成功率范围为82.2%~85.5%,漏割率范围为3.4%~4.6%,表明夹持输送装置及切割部件参数设计合理。为检验优化后割台性能及整机联合作业的性能,在油葵完熟期进行田间试验,以割台损失率、籽粒破碎率、籽粒含杂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割台损失率范围为3.1%~4.1%,籽粒破碎率范围为2.2%~2.9%,籽粒含杂率范围为3.2%~4.1%,说明整机各部件联合作业效果良好,分析可知,随着行走速度增大,籽粒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增高,综合考虑,机器行走速度不高于0.8m/s时,籽粒破碎率、籽粒损失率及含杂率不超过4%,整机能满足作业需求。

舒莉莉[3](2021)在《交互仿真支持高中力学概念理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

詹胜鹏[4](2021)在《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材料因其具有高弹性、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优异的自润滑和机械加工性能等优点作为摩擦副部件替代金属材料在水环境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的聚合物材料摩擦副部件会因吸水和空化现象导致材料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聚合物材料服役寿命。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聚合物摩擦副材料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报导却较少。本文以典型聚合物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方法分别开展:(1)聚合物材料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摩擦界面微观特性(包括分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等)与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2)空化现象中微观空泡溃灭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聚合物材料空蚀损伤机理;(3)聚合物材料的微观吸水机理以及吸水对材料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三个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该工作可为聚合物材料在涉水工程装备上的设计、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以单链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联合原子和全原子方法建立了以固-固、固-液-固接触形式的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型。从介观到微观原子尺度研究不同载荷、温度等条件下聚乙烯材料摩擦过程中分子链能量、构象以及摩擦界面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聚乙烯所处的状态(玻璃态或橡胶态)对法向力和摩擦力影响显着,摩擦力主要由内聚区的变形摩擦力和界面区的黏着摩擦力组成,变形摩擦力占主导地位,黏着摩擦力占次要地位;摩擦过程中,表面材料会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进而形成磨损,其中弹性变形能主要与分子链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有关,塑性变形能主要与分子链的键角能和二面能有关;聚乙烯滑动摩擦过程分子链是沿滑动方向伸展取向,沿加载方向聚集取向;分子链的柔顺性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水环境下摩擦过程中聚乙烯分子链结构比聚甲醛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同样满足摩擦学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结构相比于聚甲醛更适合于水环境下的摩擦副工程应用。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微观空泡溃灭时间、溃灭能量、溃灭射流强度以及空泡溃灭产生的机械作用等空泡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冲击速度越高,空泡溃灭时间越短,并且产生的射流速度越高;空泡溃灭产生的射流会形成类似“拳头”状的二次水锤冲击;冲击压力与冲击速度成正比,与空泡直径成反比;当水分子冲击速度为1.0 km/s时,水分子结构会出现冰VII(Ice-VII)结构相变。此外,利用超声振动空蚀设备试验研究了五种典型聚合物材料的空蚀性能。研究结果发现:UHMWPE和聚酰胺6(PA6)材料的耐空蚀性能明显优于聚醚醚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甲醛(POM)材料,表面空蚀坑结构形成的“水垫”效应可以减缓材料继续受到空蚀破坏;金属与聚合物材料相互空蚀时,金属材料的空蚀程度与聚合材料的硬度有直接的关系,硬度较低的聚合物材料更容易吸收空泡冲击能量,减轻对对偶件的空蚀破坏程度。3.利用分子动力学与实验方法研究了水分子在聚合物材料微观分子结构内部的变化机制以及吸水性对材料物理、化学、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氢键力的作用,水分子在UHMWPE和PTFE材料内部以团簇的方式分布,而在PA6、POM和PEEK材料内部则是均匀分布;氢键力的作用使得水分子不易在PA6、POM和PEEK材料内部扩散导致其吸水率较高。UHMWPE和PTFE与水分子不易形成氢键力作用,吸水质量分数较低;聚合物材料吸水质量分数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吸水率越高,表面硬度降低越多,塑化程度越严重,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均有所降低。

杨云和[5](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龙婧[6](2021)在《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教育部2017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不仅继续强调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而且首次增设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对教师教学无疑是挑战,同时也给教师尝试项目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实施和教学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基于研究生阶段一系列项目学习亲历,利用为期一个学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机会,笔者开展了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并聚焦问题为:第一,项目式教学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第二,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才更有利于落实探究式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梳理项目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笔者阐述了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基础。继而,笔者基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现状,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目标,对佛山市F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设计了《可乐瓶气火箭》、《“爬虫”比赛》、《螺旋桨小车》等五个教学项目。在具体教学上,笔者以佛山市F学校五年级515班和516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实践,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运用SPSS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式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项目,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养。

李依琼[7](2021)在《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化时代将给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倒逼教育及教学改革。知识爆炸的21世纪,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书籍阅读、互联网、生活实践、综合学习等方式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与资源,科技设备逐步得到完善,人类逐渐踏入智能化时代,学生如果拥有的只是单一的知识、单一的能力或者仅拥有课本上有限的狭窄知识、被动吸收却无法面对实际问题进行灵活运用的死知识,将越来越难于适应智能化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本文探讨科学教育与现代电化技术教育结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型教学改革,把学生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及向上情感激发、社会责任担当融入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中。研究中,先对课外科技活动、科普微视频的发展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调研,梳理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普微视频的发展状况。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合作学习理论和金字塔理论设计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项目,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材料、活动内容、设计原则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设计。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难度递进、侧重点不同的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项目。项目一是走进微生物世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资料调研、组织、编辑及制作视频的能力。通过资料搜集、剪辑制作、配音、配乐等活动完成完整的科普微视频,让学生学习了现代数字影视制作基础知识及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资料调研及编辑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视频涉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七种类型,有趣形象的动画呈现了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形态及其特点,化抽象为具象,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项目二“神奇又隐形的力量”,把课内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与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进行科普微视频拍摄与制作。项目设计把有趣的故事化与生活化情节融入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加强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索热情;项目三“陶”冶情操是科技与文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通过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以及体验漳窑陶瓷地方传统产品的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地方文化、社会知识及陶瓷科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加强与现代科技、传统文化的联系。现代科学及技术与科普微视频制作融合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1)有助于拓宽科学知识面,掌握现代数字影视制作基础知识及技能,加强与现代科技的联系;(2)有助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智能化时代下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及科学思维的人才做准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自主性。

植慧茵[8](2021)在《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关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同伴教学法也具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似的特点,同伴教学课堂也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经国内外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同伴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能够不断加强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理解与掌握、合作与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同伴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很好尝试。当前国内高校对同伴教学法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部分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伴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小组组建、课堂管理、概念测试题编制、反馈方式等方面困难,因此如何提高同伴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把同伴教学法引进高一物理力学教学课堂中,对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实施困难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以同伴教学法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理论方面。在绪论部分论述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文献综述国内外同伴教学法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从理论上梳理同伴教学法、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同伴讨论、反馈方式等相关内容,以及与同伴教学法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实践方面。首先,编制调查问卷并开展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期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对同伴教学法的倾向态度等现状;然后围绕学生特点,选择高一物理《弹力》、《摩擦力》两节课、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制定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在实施前期,先组建合适的讨论小组,对同伴讨论小组进行培训,培养学生小组讨论习惯,帮助学生熟悉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再将同伴教学法正式引进物理课堂中,课中学生展开概念测试题思考与同伴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与数据统计,之后再作下一步教学安排。最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分析,探究实施困难、寻找解决办法,提出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课堂实施的建议,提高同伴教学法的适用性,从而丰富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同伴教学法对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同伴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伴讨论能够降低基础薄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也遇到了小组分配、座位编排、时间分配、讨论有效性与检验、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的编制、学生出现依赖性等方面困难,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同伴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与改进。

王磊[9](2021)在《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油菜和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播期毗邻,机械化作业工序相似,开发油菜和小麦兼用播种机以提高机具的利用率为实际生产迫切需求;随着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开发大中型兼用播种机提高作业效率已成为推动油麦机械化播种水平的发展方向;论文针对现有免耕播种机难以实现播量调节范围大,且尺寸差异明显的油菜与小麦种子兼用高速播种、同步施肥,排种器及开沟装置对地表坡度下宽幅作业适应性差等问题,开发了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国内外油菜和小麦播种技术研究现状,根据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高效播种作业要求,提出了基于可折叠机架、气送式排种与排肥、仿形凿式开种沟的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其工作过程及原理,确定了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的气送式排种系统、气送式排肥系统、仿形凿式开种沟装置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其参数;为实现宽幅、高速播种作业并满足油菜和小麦种植农艺要求,确定了播种机作业幅宽为4.8 m、作业速度为6~12 km/h、作业效率为2.88~5.76 hm2/h,仿形凿式开沟装置错位排布,播种行数为24;采用隔行侧位施肥方式,施肥行数为12。(2)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a)针对实际作业中地表具有一定的坡度与宽幅高速播种作业难以匹配,且缺乏油菜及小麦兼用并排种可靠的气送式集排器的生产实际,研制了基于文丘里原理的输种部件、可实现24行排种的穹顶状分配装置及利用输送气流驱动的匀种涡轮;输种部件和分配装置结构一定时,种子与输送气流的流量比越大,总压损越大,表明输送种子的量越大,对气送式排种系统风机的气压和输送气流速度要求越高;分析得出了输种管内径为81 mm、送料管加速阶段长度大于715 mm、穹顶状上弧板所处球体半径为133.5~1 000 mm、匀种涡轮叶片数为4~10时,可实现油麦兼用排种并提高具有坡度地表作业时各行排量一致性。b)设计并对比分析了平顶式、穹顶式、平顶倒锥体式、穹顶倒锥体式的气送式排肥器分配装置,以实现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播种时同步施肥;基于Hertz理论构建了颗粒肥料与分配装置主体间的弹性碰撞模型,分析表明分配装置上盖板及倒锥体的曲率半径越大,肥料颗粒与分配装置碰撞破损时的肥料颗粒和上盖板相互靠近的速度越小,肥料颗粒越易破损;同时计算得出上盖板直径为130 mm,锥体角为80°、倒锥体高度为50 mm时,可实现12行排肥功能。c)研制了基于仿形辊弹性形变仿形功能的凿式开种沟装置,以提高地表不平、宽幅播种作业中各行播深一致性和稳定性;构建了凿式开种沟装置与土壤互作仿形力学模型,分析表明增大仿形辊直径及仿形壁到轴心的距离,可降低凿式开种沟装置入土后逆时针在0°~45°转动的趋势,保证入土深度;计算分析得出了刃口宽度为10~14 mm、仿形辊直径为22~26 mm、入土角为15°~31°、播深为10~50mm时,可实现仿形开种沟功能。(3)开展了基于DEM-CFD气固耦合仿真的气送式排种与排肥系统性能仿真试验及其种肥迁移轨迹的分析,揭示了气送式排种系统和气送式排肥系统结构对排种性能和排肥性能的影响规律。a)基于DEM-CFD气固耦合仿真对比分析了输种部件结构型式对输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的影响,加速混合管段的文丘里输种室与弯管的输种管组合的输种部件输种性能较优,油菜种子倒流率为3.01%,且油菜无种子逆流,而小麦种子无逆流和倒流;基于DEM-CFD气固耦合仿真,通过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优化确定了气送式集排器分配装置的参数,穹顶状上弧板所处球体半径对各行排量一致性影响最显着;优化分析确定了穹顶状上弧板所处球体半径为245 mm、导流隔板长度为20 mm、导种口高度为20.5 mm时,油菜和小麦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4.96%、3.82%,可实现种子与输送气流的二次混合;同时应用DEM-CFD气固耦合探究了气送式排肥器分配装置结构型式对排肥性能的影响,穹顶式、平顶式、平顶倒锥式、穹顶倒锥式等不同结构型式的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的各时刻最大速度、最大碰撞法向力、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均逐渐增加,穹顶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最大碰撞法向力大于30 N的比例最小,为1.56%,穹顶式分配装置排肥性能较优。b)应用CFD仿真中的6自由度动网格模型对比分析了3种匀种涡轮对输送气流分布及匀种涡轮转速的影响,进口和出口工作角均为锐角的匀种涡轮有利于种子的输送及搅拌;仿真试验表明匀种涡轮进口工作角分别为锐角、直角、钝角,出口工作角均为锐角时的转速分别为142、135、124 r/min。利用CFD仿真中的6自由度动网格模型对比分析进口和出口工作角均为锐角,叶片数量分别为4、6、8、10的分配装置内流场分布,仿真试验表明随匀种涡轮叶片数量的增加,可提高匀种涡轮出口处输送气流分布的稳定及均匀性并有利于种子搅拌后稳定输送;叶片数量分别为4、6、8、10的分配装置内输送气流压力上限分别为1 448、1 508、1 557、1 620Pa。(4)利用EDEM仿真和DEM-CFD气固耦合仿真探究了地表坡度对供种性能和出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的影响规律。a)分析了地表坡度变化对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排种过程的影响,构建了气送式集排系统排种随机过程模型,分析表明供种装置前后倾斜,倾斜方向与供种装置转速相同时,总供种速率随倾斜角度在-5°~5°增大而逐渐增加;气送式集排器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沿播种机作业方向随机倾斜、摆动在-5°~5°增加而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b)基于EDEM仿真探寻了随机倾斜对供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的影响。分析得出随机倾斜时种子具有向倾斜方向运移的趋势,在提高供种装置转速前提下,可降低随机倾斜对总供种速率的影响;总供种速率相对无倾斜时的变化率随前后倾斜角度绝对值在0°~5°增加而逐渐增大,变化率可达50%;同时基于DEM-CFD探究了沿播种机作业方向随机倾斜对出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的影响,种子总体具有向倾斜一侧导种口运移的趋势,油菜和小麦各行排种粒数一致性变异系数随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分别在4.99%~14.57%和3.84%~19.32%内逐渐增大。(5)基于智能种植机械测试平台的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气送式排种系统、气送式排肥系统、凿式开种沟装置的台架试验分析与改进。a)基于高速排种适应性分析的气送式集排器输种部件和分配装置排种性能验证试验。试验表明供种装置转速为20~50 r/min时,油菜种子倒流率低于3.2%,且油菜无种子逆流,而小麦种子无倒流和逆流;油菜和小麦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5%和3.9%,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1.15%和1.35%,破损率均低于0.05%,可达到播种机作业速度为6~12 km/h的宽幅高速播种要求。b)比较分析了不同结构型式气送式排肥器排肥性能并开展验证试验,试验表明通过肥料颗粒最大速度及与分配装置间最大碰撞法向力表征颗粒肥料破损率合理可信,穹顶式分配装置排肥性能总体优于平顶式、平顶倒锥式、穹顶倒锥式分配装置;分析得出了穹顶式分配装置内肥料颗粒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35%~7.52%、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1.53%~1.92%,破损率为2.97%~3.26%。c)优化分析了基于高速数字化土槽平台的凿式开种沟装置开沟性能,试验表明仿形辊直径对开沟稳定性影响最显着;优化分析得出了刃口宽度为12 mm、仿形辊直径为24 mm、入土角为22°时,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高于94%,开沟稳定性较优。d)重点比较分析了匀种涡轮结构型式和叶片数量对受地表坡度影响的分配装置排种性能并开展了验证试验,试验表明地表坡度为0°~5°时,安装匀种涡轮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明显低于未安装匀种涡轮分配装置;相对平整地表,前后与侧向往复组合摆动角度为10°时,安装叶片数量为8的匀种涡轮油菜和小麦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4.99%~5.42%和3.98%~4.91%。(6)分析确定了地表坡度对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供种性能和出种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表明总供种速率主要受沿播种机前后倾斜、摆动的影响;总供种速率随往复摆动角度为在0°~10°增加而逐渐增大,比无倾斜时增加可达16.31%;同时分析得出了油菜和小麦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单向摆动角度绝对值在0°~5°增大而分别在6.74%~11.94%和6.71%~15.89%内逐渐增大,随往复摆动角度在0°~10°增大而分别在4.86%~10.48%和3.85%~14.77%内逐渐增大。(7)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田间试验测试与分析。凿式开种沟装置结构对播种机作业性能影响试验表明:凿式开种沟装置在新疆偏沙壤土区域作业性能优于长江中下游含水率高的棕壤土区域;测试分析得出了冬油菜和冬小麦播种深度分别为18.1~18.4 mm和26.8~27.9 mm,春油菜播种深度为28.7 mm。油菜及小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拖拉机轮胎压痕形成的土壤凹陷对春油菜耕作区的影响小于冬油菜耕作区,采用被动扰土装置可有效降低拖拉机轮胎压痕对播深稳定性和出苗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测定了油菜和小麦各行1 m内平均苗数分别为10~14和35~36,其油菜和小麦各行苗数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为7.53%~8.36%和8.11%~8.56%,满足油菜和小麦出苗效果要求。创新点1:提出了“组合式文丘里输种+穹顶状分配出种+匀种涡轮匀种”集成排种技术,研发了适应地表坡度作业工况下播量调节范围大,且尺寸差异明显的油菜与小麦种子兼用宽幅、高速播种的气送式集排器。创新点2:设计了基于仿形辊弹性形变的凿式开种沟装置,可有效保障宽幅高速播种作业时播深一致性和稳定性。

朱光轩[10](2021)在《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因其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施工特点,在我国深长隧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BM隧道掘进施工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穿越断层破碎带等富水软弱不良地质体,由于其开挖支护方式不够灵活,易引发开挖面围岩失稳坍塌,受坍塌围岩挤压作用,极易导致TBM刀盘被卡,损失严重。本文围绕“围岩-TBM刀盘相互作用机制和刀盘卡机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刀盘卡机致灾演变全过程,分析了多因素对卡机影响机制,揭示了机岩相互作用规律,建立了刀盘卡机灾害判识方法,提出了卡机综合防控技术,并在依托工程进行了应用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研发了 TBM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基于“机器-土体”系统相似原理,以DSUC型双护盾TBM为原型机,自主研发了 TBM缩尺模型和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突破了 TBM小型化过程中掘进、排渣、监测和自动控制一体化的试验技术难题,实现了 TBM过破碎带的全过程相似模拟。以青岛地铁2号线徐麦区间隧道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为模拟工况,对卡机事件进行了真实还原,验证了试验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揭示了卡机过程中刀盘扭矩、推力、排渣率、刀盘土压力、护盾摩擦力以及围岩应力位移场等多元信息演化规律。(2)揭示了多因素对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影响机制。基于所研发的TBM过破碎带相似模拟系统,系统研究了破碎带宽度,隧道埋深,充填介质摩擦角,TBM推进速度和刀盘转速等参数对TBM负载及围岩应力位移场影响机制。分析总结了 TBM掘进隧道破碎带识别方法以及典型刀盘卡机灾害演化规律。(3)分析了 TBM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模拟平台,实现了 TBM过破碎带连续掘进全过程模拟,分析了开挖面前方地层土拱效应,以及地层应力位移场以及TBM负载随开挖过程的演化规律。(4)建立了 TBM刀盘卡机理论判据。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总结了 TBM过破碎带开挖面前方地层松动滑移模式,考虑土拱效应,提出了刀盘前方松散塌落区“组合拱-截锥体”力学模型,建立了开挖面支护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刀盘扭矩形成机制,提出了开挖面极限状态下刀盘扭矩计算方法以及刀盘卡机理论判据。(5)提出了刀盘卡机综合防控技术。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 TBM过破碎带施工刀盘卡机灾害判识方法以及卡机脱困治理方法,依托吉林引松工程TBM卡机脱困案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应用。

二、开展“摩擦力的研究”及结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摩擦力的研究”及结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扣垡工作机理及种床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联合耕整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犁翻旋耕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种床制备装置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稻油轮作区油菜直播作业工况测试分析
        2.2.1 试验对象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3 油菜机械直播种床制备影响要素分析
        2.3.1 适宜油菜种子生长的合理种床分析
        2.3.2 油菜直播种床制备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2.4 种床制备工艺路线与参数分析
        2.4.1 种床制备工艺路线
        2.4.2 种床制备装置参数分析
    2.5 总体结构与工作过程
        2.5.1 总体结构
        2.5.2 工作过程
        2.5.3 种床制备质量分析
    2.6 主要触土部件设计与分析
        2.6.1 旋耕装置和开畦沟装置设计与分析
        2.6.2 旋耕装置与扣垡装置交互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扣垡工作机理及其装置设计
    3.1 引言
    3.2 扣垡装置总体结构与犁体布局
        3.2.1 扣垡装置总体结构
        3.2.2 扣垡装置犁体布局
    3.3 扣垡工作机理分析及其装置结构参数设计
        3.3.1 扣垡模型构建与机理分析
        3.3.2 扣垡犁犁体曲面设计
        3.3.3 双翼式扣垡犁设计与分析
    3.4 扣垡装置力学分析
        3.4.1 扣垡装置受力分析
        3.4.2 扣垡犁作业阻力分析
    3.5 扣垡装置扣垡过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EM的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过程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扣垡装置作业后土壤-秸秆分布规律仿真分析
        4.2.1 仿真模型构建
        4.2.2 作业断面分析
        4.2.3 土壤-秸秆分布规律分析
    4.3 种床制备后土壤-秸秆运移规律仿真分析
        4.3.1 仿真模型构建
        4.3.2 作业后种床质量分析
        4.3.3 土壤-秸秆运移规律分析
        4.3.4 土壤-秸秆与触土部件交互作业分析
    4.4 不同作业参数下种床制备质量和阻力特性仿真分析
        4.4.1 不同前进速度下作业质量和阻力特性仿真分析
        4.4.2 不同耕深下作业质量和阻力特性仿真分析
        4.4.3 不同旋耕转速下作业质量和阻力特性仿真分析
    4.5 制备方式对作业质量仿真分析
        4.5.1 仿真模型构建
        4.5.2 作业质量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田间试验与整机性能比较分析
    5.1 引言
    5.2 扣垡犁田间试验与比较分析
        5.2.1 试验设备与条件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性能试验与分析
        5.3.1 试验设备与条件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指标
        5.3.4 结果与分析
    5.4 犁旋组合式种床制备质量正交试验与分析
        5.4.1 试验设备与条件
        5.4.2 试验方法
        5.4.3 结果与分析
    5.5 不同留茬高度下犁旋式与旋耕式种床制备质量对比试验
        5.5.1 试验设备与条件
        5.5.2 试验方法
        5.5.3 结果与分析
    5.6 油菜直播机种床制备方式对种床质量及冬油菜生长影响
        5.6.1 试验田参数测试
        5.6.2 试验方法
        5.6.3 种床质量测量方法
        5.6.4 冬油菜生长测量方法
        5.6.5 种床质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5.6.6 油菜生长不同时期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作者简介
致谢

(2)油葵联合收获机拨禾链式割台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由来
    1.2 国内外油葵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油葵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油葵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油葵专用割台研究动态
        1.3.1 国外油葵专用割台研究动态
        1.3.2 国内油葵专用割台研究动态
    1.4 国内外油葵割台关键部件研究进展
        1.4.1 国外油葵割台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4.2 国内油葵割台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关键技术
        1.5.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葵植株生物学特性及机械物理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生物学特性测定与分析
        2.2.1 折弯临界角测定与分析
        2.2.2 植株生物特征测量与分析
        2.2.3 种植分布特征测量与分析
    2.3 机械物理特性测试与分析
        2.3.1 茎秆剪切试验
        2.3.2 茎秆弯曲试验
        2.3.3 茎秆压缩试验
        2.3.4 物料摩擦学特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葵机械化收获工艺流程与总体方案
    3.1 引言
    3.2 油葵联合收获机设计要求
    3.3 整机机构及工作原理
        3.3.1 整机结构
        3.3.2 整机工作原理
        3.3.3 割台总体方案
        3.3.4 割台工作原理
        3.3.5 传动系统
    3.4 油葵机械化收获关键机构作业方式确定
        3.4.1 拨禾方式选取
        3.4.2 切割方式选取
        3.4.3 螺旋输送方式选取
        3.4.4 动力行走方式选取
    3.5 螺旋输送器设计与参数分析
        3.5.1 螺旋输送器静力学分析
        3.5.2 螺旋输送器动力学分析
        3.5.3 物料动力学分析
        3.5.4 物料运动学分析
        3.5.5 螺旋输送器结构参数确定
        3.5.6 伸缩拨杆运动学分析及参数匹配
    3.6 分禾器关键参数设计与分析
        3.6.1 分禾头宽度
        3.6.2 水平锥角
        3.6.3 竖直锥角
        3.6.4 籽粒收集槽长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转式切割装置设计与切割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构与工作原理
        4.2.1 切割器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3 滑切理论分析
    4.4 切割器关键参数分析
        4.4.1 刃口曲线设计
        4.4.2 割刀数目确定
        4.4.3 刀盘直径确定
        4.4.4 相对位置分析
    4.5 切割过程分析
        4.5.1 切割运动学分析
        4.5.2 切割动力学分析
    4.6 功耗模型建立
        4.6.1 支持力功耗
        4.6.2 切向摩擦力功耗
        4.6.3 滑动摩擦力功耗
    4.7 台架试验
        4.7.1 材料与装置
        4.7.2 试验方法
        4.7.3 试验指标
        4.7.4 结果与分析
        4.7.5 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夹持输送装置设计及输送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与工作原理
        5.2.1 柔性夹持输送装置结构
        5.2.2 工作原理
    5.3 关键参数确定与分析
        5.3.1 拨禾链结构参数分析
        5.3.2 夹持元件参数设计
    5.4 拨禾过程分析
        5.4.1 拨禾过程柔性碰撞分析
        5.4.2 拨禾过程植株振动模型建立
        5.4.3 拨禾过程动力学分析
    5.5 夹持输送过程分析
        5.5.1 夹持输送过程静力学分析
        5.5.2 夹持输送过程运动学分析
    5.6 抛送过程动力学分析
    5.7 台架试验
        5.7.1 材料与装置
        5.7.2 试验方法
        5.7.3 评价指标
        5.7.4 结果与分析
        5.7.5 验证试验与对比试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田间试验与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主要技术参数
    6.3 田间收获试验
        6.3.1 试验方法
        6.3.2 试验指标
        6.3.3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课题来源
附录 B:注释说明
附录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材料摩擦学研究进展
        1.2.1 摩擦学概述
        1.2.2 聚合物材料
        1.2.3 聚合物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综述
    1.3 聚合物材料空蚀研究进展
        1.3.1 空化与空蚀概述
        1.3.2 空泡动力学理论及空蚀破坏作用机制
        1.3.3 聚合物材料空蚀行为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方法
    2.1 计算材料科学概述
    2.2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2.2.1 原子间作用势
        2.2.2 模拟系综和控温控压方法
        2.2.3 边界条件及宏观物理量统计
        2.2.4 分子动力学计算软件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备及表征设备
        2.3.3 振动空蚀试验
        2.3.4 吸水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滑动摩擦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3.1 聚合物固-固接触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拟
        3.1.1 模型建立与模拟参数设置
        3.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聚合物固-液-固接触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拟
        3.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3.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介质下微观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及空蚀试验研究
    4.1 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1 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模型构建与计算细节
        4.1.2 空泡溃灭模拟结果与分析
    4.2 聚合物材料空蚀试验研究
        4.2.1 UHMWPE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2 POM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3 PA6 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4 PTFE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5 PEEK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6 五种聚合物材料空蚀性能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材料微观吸水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试验研究
    5.1 聚合物材料微观吸水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5.1.1 吸水分子动力学模型
        5.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聚合物材料吸水行为试验研究
        5.2.1 聚合物材料吸水特性分析
        5.2.2 聚合物材料吸水物理化学状态分析
        5.2.3 聚合物材料吸水后力学、摩擦学性能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5)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学习
        (二)表现性评价
        (三)“自评”与“他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一)核查表
        (二)评定量表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情境
        (一)研究场所
        (二)研究对象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四)教学记录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一)科学知识维度
        (二)科学探究维度
        (三)科学态度维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五)项目作品维度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三、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附录7 访谈资料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致谢

(6)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三)项目式教学具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优势
        (四)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动手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项目式教学相关研究
        (三)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四)理论基础
第2章 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背景
    一、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现状
    二、佛山市F学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方式
    三、不同版本小学科学教材《运动和力》单元的对比分析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分析
        (二)粤教版小学科学《运动与力》单元内容分析
        (三)苏教版小学科学《常见的力》单元内容分析
        (四)对比分析
第3章 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项目的选择
        (五)项目教学安排
        (六)教学评价设计
    二、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流程
        (一)项目式教学的操作流程
        (二)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流程
    三、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实例
        (一)《弹力小车》教学活动设计
        (二)《可乐瓶气火箭》教学活动设计
        (三)《“爬虫”比赛》教学活动设计
        (四)《螺旋桨小车》教学活动设计
        (五)《重力驱动小车》教学活动设计
第4章 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分析
    二、教学活动安排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516 实验班教学
        (二)515 对照班教学
        (三)教学反思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二)访谈内容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选择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特征的项目更有利于落实探究式学习
        (二)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三)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科学课堂学习能力调查
    附录二 《运动和力》教学效果评价量表
    附录三 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7)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普微视频的传播发展
        1.1.2 智能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1.1.3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科普微视频研究综述
        1.5.1 影视发展现状与社会教育影响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科普微视频
        2.1.2 课外科技活动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2.2.4 学习金字塔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学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设计策略
    3.1 活动主题的选择
    3.2 活动对象的分析
    3.3 活动目标的设定
    3.4 活动材料的选择
    3.5 活动内容的设计
    3.6 活动设计的原则
    3.7 活动效果的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频制作一生命科学领域《走进微生物世界》
    4.1 活动主题分析
    4.2 活动设计理念
    4.3 活动目标设计
    4.4 活动对象分析
    4.5 活动材料工具
    4.6 活动开展过程
    4.7 视频内容概述
    4.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4.9 本章总结
第5章 视频制作二物质科学领域《神奇又隐形的力量》
    5.1 活动主题分析
    5.2 活动设计理念
    5.3 活动目标设计
    5.4 活动对象分析
    5.5 活动材料工具
    5.6 活动开展过程
    5.7 视频内容概述
    5.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5.9 本章总结
第6章 视频制作三技术与工程领域《“陶”冶情操》
    6.1 活动主题分析
    6.2 活动设计理念
    6.3 活动目标设计
    6.4 活动对象分析
    6.5 活动材料及工具
    6.6 活动开展过程
    6.7 视频内容概述
    6.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6.9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反思及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流程
        3.研究方法
二、理论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与现状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二)同伴教学法
        1.同伴教学法简介
        2.阅读测试题和概念测试题
        3.同伴讨论
        4.反馈方式
    (三)相关理论基础
        1.金字塔理论
        2.最近发展区理论
        3.社会互赖理论
三、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析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现状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1.教材与学情分析
        2.《弹力》教学案例设计
        3.《摩擦力》教学案例设计
四、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实施前期准备
        1.同伴小组组建
        2.同伴小组培训
    (二)《弹力》案例实施与分析
        1.课前准备
        2.《弹力》教学过程
    (三)《摩擦力》案例实施与分析
        1.课前准备
        2.《摩擦力》教学过程
    (四)同伴教学法物理课堂教学片段
五、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1.概念测试题
        2.物理月考成绩
    (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1.问卷设计与实施
        2.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学生访谈结果
    (三)实施困难与改进办法
        1.同伴讨论小组组建
        2.座位编排问题
        3.时间分配
        4.讨论的有效性
        5.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选择与编制
        6.学生开始出现依赖
六、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弹力》导学案
附录三 《摩擦力》导学案
附录四 同伴教学法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播种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免耕播种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1.2.2 宽幅与高速播种技术研究现状
        1.2.3 油菜与小麦播种机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2.4 地表作业工况对播种机作业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总体设计与分析
    2.1 引言
    2.2 总体结构与设计方案分析
    2.3 工作过程及原理
    2.4 气送式排种系统设计与参数分析
        2.4.1 气送式排种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分析
        2.4.2 气送式集排器供种装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4.3 气送式集排器输种部件设计与参数分析
        2.4.4 气送式集排器分配装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4.5 气送式集排器匀种涡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5 气送式排肥系统分配装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5.1 气送式排肥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
        2.5.2 送肥管
        2.5.3 分配装置主体
        2.5.4 肥料颗粒与分配装置弹性碰撞过程分析
    2.6 凿式开沟装置设计与参数分析
        2.6.1 开沟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分析
        2.6.2 凿式曲面设计与分析
        2.6.3 仿形机构仿形壁弹性形变力学分析
        2.6.4 开沟装置与土壤仿形互作关系力学分析
        2.6.5 仿形机构设计与分析
        2.6.6 导流板
        2.6.7 覆土弹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送式排种与排肥系统性能仿真试验及其种肥迁移轨迹分析
    3.1 引言
    3.2 地表坡度对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工作过程的影响
    3.3 气送式排种系统排种随机过程分析
    3.4 排种过程中种子受地表坡度影响的力学及其迁移轨迹分析
        3.4.1 充种及携种环节种子受地表坡度影响的力学及其迁移轨迹分析
        3.4.2 投种环节种子受地表坡度影响的力学及其迁移轨迹分析
        3.4.3 出种环节种子受地表坡度影响的力学及其迁移轨迹分析
    3.5 基于DEM-CFD的气送式集排器输种部件结构对输种性能影响试验
        3.5.1 模型建立
        3.5.2 试验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6 基于DEM-CFD的气送式集排器分配装置性能优化试验
        3.6.1 模型建立
        3.6.2 试验方法
        3.6.3 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
    3.7 基于DEM-CFD的气送式排肥器分配装置结构型式对排肥性能的影响
        3.7.1 仿真模型
        3.7.2 试验方法
        3.7.3 结果与分析
    3.8 基于EDEM的地表坡度对供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影响分析
        3.8.1 基于EDEM的前后倾斜对供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影响
        3.8.2 基于EDEM的侧向倾斜对供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影响
    3.9 基于DEM-CFD的地表坡度对出种性能及种子迁移轨迹影响解析
        3.9.1 模型建立
        3.9.2 试验方法与评价方式
        3.9.3 结果与分析
    3.10 基于CFD的6 自由度动网格模型的匀种涡轮结构型式对气流场影响
        3.10.1 仿真方法
        3.10.2 结果与分析
    3.11 基于CFD的6 自由度动网格模型的匀种涡轮叶片数量对气流场影响
        3.11.1 仿真方法
        3.11.2 结果与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关键部件台架试验与改进
    4.1 引言
    4.2 基于仿形辊弹性形变的凿式开沟装置开沟性能优化试验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
    4.3 基于智能种植机械测试平台的输种部件和分配装置高速排种性能验证试验
        4.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3.2 试验方案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气送式排肥器分配装置排肥性能验证试验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验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5 地表坡度对气送式排种系统供种性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4.5.1 试验设备
        4.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5.3 结果与分析
    4.6 地表坡度对气送式排种系统出种性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4.6.1 试验设备
        4.6.2 试验方案
        4.6.3 结果与分析
    4.7 匀种涡轮结构型式对受地表坡度影响的排种性能验证试验
        4.7.1 试验设备
        4.7.2 试验方案
        4.7.3 结果与分析
    4.8 叶片数量对受地表坡度影响的排种性能验证试验
        4.8.1 试验设备与方案
        4.8.2 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田间试验与分析
    5.1 引言
    5.2 开种沟装置对播种机作业性能影响对比试验
        5.2.1 试验设备与方案
        5.2.2 试验评价指标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冬油菜和冬小麦田间试验及出苗效果测试与分析
        5.3.1 试验方案
        5.3.2 播深稳定性分析
        5.3.3 出苗效果分析
        5.3.4 拖拉机轮胎压痕对播深及出苗效果影响分析
    5.4 春油菜田间试验及出苗效果测试与分析
        5.4.1 试验方案
        5.4.2 播深稳定性分析
        5.4.3 出苗效果分析
        5.4.4 拖拉机轮胎压痕对播深及出苗效果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TBM卡机致灾类型
        1.2.2 TBM卡机理论研究
        1.2.3 TBM卡机试验研究
        1.2.4 TBM卡机数值研究
        1.2.5 TBM卡机防控脱困技术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TBM穿越破碎带模型试验系统研发
    2.1 TBM隧道掘进模拟相似准则
        2.1.1 相似准则的量纲分析法
        2.1.2 机器-土体系统相似模拟理论
        2.1.3 TBM-围岩系统相似理论
        2.1.4 TBM-围岩系统相似模拟准则
    2.2 TBM破碎带掘进模型试验系统研制
        2.2.1 试验系统概述
        2.2.2 TBM缩尺模型
        2.2.3 围岩模拟系统
        2.2.4 控制监测系统
    2.3 青岛地铁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模型试验
        2.3.1 工程背景
        2.3.2 相似材料配制
        2.3.3 模型试验方案
        2.3.4 掘进过程模拟
    2.4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灾变演化规律
        2.4.1 破碎带塌落拱形态分析
        2.4.2 TBM刀盘扭矩变化规律
        2.4.3 刀盘面板受挤压力变化规律
        2.4.4 刀盘推力变化规律
        2.4.5 排渣率变化规律
        2.4.6 应力场变化规律
        2.4.7 位移场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机制分析
    3.1 模型试验设计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方案
    3.2 TBM破碎带掘进适应性分析
        3.2.1 刀盘转速
        3.2.2 推进速度
        3.2.3 隧道埋深
        3.2.4 断层宽度
        3.2.5 断层充填介质
    3.3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机制分析
        3.3.1 地质与掘进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3.3.2 断层破碎带掘进TBM响应识别特征
        3.3.3 刀盘卡机灾害演变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M过破碎带机-岩相互作用分析
    4.1 TBM过破碎带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4.1.1 硬岩地层掘进模拟方法
        4.1.2 破碎带地层掘进模拟方法
    4.2 数值计算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TBM硬岩切削掘进动态仿真
    4.3 TBM过破碎带多元信息演变规律
        4.3.1 破碎带地层土拱效应分析
        4.3.2 破碎带地层位移场演变规律
        4.3.3 破碎带地层应力场演变规律
        4.3.4 TBM负载演变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M过破碎带刀盘卡机力学模型
    5.1 开挖面极限支护力计算
        5.1.1 “连拱-截锥体”模型
        5.1.2 模型参数确定
        5.1.3 端承拱
        5.1.4 摩擦拱
        5.1.5 截锥体
        5.1.6 模型验证
        5.1.7 支护力影响因素分析
        5.1.8 开挖扰动及坍塌土体区域预测
    5.2 TBM刀盘扭矩计算
        5.2.1 刀盘扭矩主控因素
        5.2.2 扭矩计算模型及卡机判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事故灾害
        6.1.1 工程概况
        6.1.2 刀盘卡机致灾过程
        6.1.3 刀盘卡机理论判识及致灾原因分析
    6.2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脱困注浆治理
        6.2.1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治理难点
        6.2.2 断层带松动塌落界限
        6.2.3 断层破碎带刀盘卡机注浆加固治理原则
        6.2.4 注浆加固治理方案
        6.2.5 注浆加固材料及参数控制
    6.3 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工艺
        6.3.1 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
        6.3.2 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
    6.4 施工过程及效果
        6.4.1 注浆加固施工过程
        6.4.2 注浆过程效果检验
        6.4.3 注浆加固效果检验
        6.4.4 TBM脱困掘进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开展“摩擦力的研究”及结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直播机犁旋组合式扣垡工作机理及种床制备技术[D]. 魏国粱.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油葵联合收获机拨禾链式割台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D]. 刘羊.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交互仿真支持高中力学概念理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D]. 舒莉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D]. 詹胜鹏.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5]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科学《运动和力》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龙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D]. 李依琼.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8]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植慧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油麦兼用型宽幅高速气送式播种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D]. 王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10]TBM穿越破碎带刀盘卡机机理与工程应用[D]. 朱光轩. 山东大学, 2021

标签:;  ;  ;  ;  

开展“摩擦研究”并评估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