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重”在哪里

农民的“重”在哪里

一、农民负担“重”在哪(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李丹梦[2](2021)在《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文中认为刘震云是文坛怪杰,不仅创作多变、风格诡异,且能量兼涉文学与影视。他的创作驱动是什么?如何整体把握他的变化,评价他在小说与影视间的跨界书写,特别是那标志性的"幽默"与"喜剧"?其"说话"风格的历史渊源、困境与创新在哪?怎么理解那宛然天书的大部头《故乡面和花朵》?本文将刘的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探索转型的大背景中,通过考察刘的创作活动——包括书写、访谈、演讲,他与冯小刚、王朔等的交往合作等,详细阐述了以上问题。刘氏创作的"始源"触发要归于乡土与"1990年代"的狭路相逢,系乡土"关系"生存与市场私利扩张彼此激发的结果。由是开启了一连串的文化冲撞和驿动,如中原权力哲学、流民文化、"50后"的代际追求与审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记忆与寻根,等等。

景正月[3](2021)在《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让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尽管当前绝对贫困对象已经被全部消除,但贫困是动态变化的,部分脱贫对象今后仍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返贫和新增贫困的发生具有多因性,而其中健康贫困是首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疾病风险越来越高,健康贫困也成为农村老年贫困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村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相比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健康贫困风险更高,健康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在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的背景下,目前却缺乏对该群体的健康贫困状况的全面测度。一方面,现有的健康贫困测度方式大多是对已发生的健康贫困状态进行事后测度,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健康贫困测度方式多是静态研究,没有考虑到健康贫困风险的动态变化性,具有局限性。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事后的健康贫困状况,而且需要关注事前的健康贫困脆弱性状况。除此以外,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的研究不仅需要静态测度健康贫困状况,也需要动态研究健康贫困的变化过程。通过事后测度与事前预测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全面把握当前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状况,从源头上阻断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对构建可持续性健康脱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的是基于山东省农村面板数据,全面了解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现状,明确该群体存在的主要健康贫困问题,探索诱发健康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改善健康贫困状况的精准化策略,从而为后扶贫时代的健康贫困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施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事后测度的健康贫困发生及动态变化现状,并探索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事前预测的贫困脆弱性发生及动态变化现状,并探索主要影响因素。(3)从事前预测角度出发,明确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4)基于上述结果,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状况的精准化策略。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村老年健康队列”的2019年基线调查和2020年随访调查。以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为研究对象,最终构建了 2019年和2020年均接受调查的1951户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采用文献法,搜集和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健康贫困、健康贫困脆弱性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确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归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和不足之处。(2)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CHE)、(Impoverishment Health Expenditure,IHE)的发生率和发生差距进行测度,利用转移矩阵观测2019年—2020年的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状况,并利用面板随机效应Logit模型、混合效应Logit模型及有序Probit模型分别分析家庭生计资本存量对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的影响。除此以外,采用集中指数对CHE公平性进行测度,并利用集中指数分解法和集中指数变动分解法分析影响CHE公平性及公平性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3)基于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对其预测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利用转移矩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观测2019年—2020年的贫困脆弱性发生及动态变化状况,并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存量对贫困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4)利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PSM-DID)分离出健康冲击(以 40%阈值标准下的CHE发生情况作为健康冲击的代理变量)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净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交互项分析,探索生计资本存量在健康冲击和贫困脆弱性两者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5)针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目前存在的健康贫困问题,提出改善其健康贫困状况的优化策略;针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健康贫困问题,制定前瞻性的反贫困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结果1.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公平性分析(1)对于CHE现状,总的来看,CHE发生率和发生差距随着阈值标准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CHE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而CHE发生差距呈现上升趋势。基于面板随机效应Logit模型发现农村空巢老年家庭CHE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做饭燃料、厕所类型、住房面积、空巢年限、子女数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年龄、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2)对于CHE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CHE和陷入CHE的状态并存,且脱离CHE状态的比例高于陷入CHE状态的比例;在发生过CHE的家庭中,是以暂时发生为主要类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发现,做饭燃料(使用柴火)、子女数量(多)、户主年龄(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家庭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CHE的概率,增加了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CHE的概率;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家庭经济状况(最高收入组)、家庭劳动力数量(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CHE的概率,降低了家庭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CHE的概率。(3)对于CHE的公平性,2019年和2020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CHE发生率和发生差距的集中指数均为负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负1靠近。集中指数静态分解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劳动力数量是2019年和2020年CHE发生不公平的最主要贡献因素;集中指数动态分解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住院服务利用是促使2019年到2020年CHE向低收入家庭转移的主要因素。2.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致贫性卫生支出分析(1)对于IHE现状,总的来看,贫困线标准越高,家庭自付医疗支出(Out-of-pocket health expenditure,OOP)导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陷入贫困的人口越多,产生的贫困差距和标化贫困差距越高;与2019年相比,OOP的致贫率在2020年几乎没有变化,而致贫差距在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基于混合效应Logit模型发现,无论在哪一种贫困标准下,家庭做饭燃料、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年龄、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均是农村空巢老年家庭IHE的影响因素。(2)对于IHE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IHE和陷入IHE的状态并存,且脱离IHE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陷入IHE状态的比例;在发生过IHE的家庭中,是以暂时发生IHE为主要类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发现,做饭燃料(使用柴火)、居住安排(偶居)、户主年龄(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家庭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IHE的概率,增加了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IHE的概率;家庭经济状况(最高收入组)、家庭劳动力数量(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IHE的概率,降低了家庭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IHE的概率。3.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分析(1)对于贫困脆弱性现状,总的来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水平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在同一贫困线标准下,贫困脆弱性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现递减趋势。以山东省贫困线标准为例,2019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为15.63%,2020年下降为11.17%。将贫困脆弱性和实际贫困的情况对比发现,随着贫困线标准的增高,贫困脆弱性指标正确预测贫困的比例从40.37%上升到61.74%。(2)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和陷入贫困脆弱的状态并存,且脱离贫困脆弱的家庭比例明显高于陷入贫困脆弱的家庭;随着贫困线的提高,贫困脆弱状态从暂时脆弱向持续脆弱转变。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发现做饭燃料(电和柴火)、空巢年限(10年以上)、子女数量(多)、家庭规模(大)、户主年龄(高)、健康冲击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脆弱的概率,增加了暂时脆弱和持续脆弱的概率;厕所类型(旱厕和卫生厕所)、居住安排(非独居)、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多)、户主文化程度(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脆弱的概率,降低了暂时脆弱和持续脆弱的概率。4.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以CHE作为健康冲击代理变量,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PSM-DID模型发现,无论在哪一种贫困线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都能够显着增加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体来说,在2美元、山东省贫困线、和3美元的贫困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能使农村空巢老年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分别增加 5.8%、7.1%、7.8%。(2)在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上,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均是显着有效的作用渠道。具体来说,做饭使用柴火、子女数量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可以增强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空巢年限越长、非独居、非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慢病人数越多可以减弱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结论与建议主要结论:(1)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CHE、IHE的发生水平较高,且随时间的变动幅度不大,健康贫困问题较严重。从动态角度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CHE/IHE的家庭比例高于陷入CHE/IHE的家庭比例,并且CHE/IHE的发生更多表现为暂时发生。做饭燃料、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村空巢老年家庭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具有不公平性且不公平程度在逐步加深,无论是对灾难性卫生支出集中指数还是集中指数变动的分解,家庭经济状况均是主要贡献因素。(3)当前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从动态角度看,尽管脱离贫困脆弱的家庭比例明显高于陷入贫困脆弱的家庭,但随着贫困线的增高,贫困脆弱性的发生从暂时脆弱向持续脆弱转变,侧面反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未来脱贫难度较大,贫困脆弱性问题不容忽视。(4)无论在哪一种贫困线的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都能够显着增加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上,我们发现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均是显着有效的作用渠道。建议:(1)重点关注农村空巢老年群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建立健康贫困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构建风险预警机制。(3)优化生计资产结构,提高农村空巢老年群体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4)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救助制度,协同发挥反贫困效应。(5)健全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加强家庭养老的地位和作用。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从研究视角来看,本研究采取了事后测度和事前预测相结合、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现状进行评估与分析。这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不仅能帮助当地政府制定相应措施改善农村空巢老年群体的健康贫困现状,而且可以提前识别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事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贫困的发生,从源头上阻断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采取了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PSM-DID模型评估了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可以明确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净效应,弥补传统方法上选择偏误或遗漏变量导致模型内生性问题的不足,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和准确性。(3)从研究对象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群体作为未来健康贫困的重点人群,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健康贫困、贫困脆弱性的专门研究可以为后扶贫时代健康贫困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不足与展望:(1)本研究采用的面板长度较短,不能充分探究健康贫困发生及动态变化的长期规律,并且利用PSM-DID方法时,无法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在研究结论方面略显单薄,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贫困问题追踪研究的力度,从而得到更具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2)本研究没有从事后贫困补偿机制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医疗保障制度对健康贫困及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等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对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及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为政府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风险管理能力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文书琴[4](2021)在《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双向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耐药肺结核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昂、药物副作用严重的特点,因此耐药结核病患者往往治疗依从性较低且治疗结局不佳。中国是全世界三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药结核病成功治疗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提高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治疗结局一直是我国结核病管理的难点。当前研究对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上,如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副作用等,缺乏对宏观社会环境的考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耐药结核病患者在全治疗周期的治疗依从情况、治疗结局以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分析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因素对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加强我国耐药结核病患者管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情况和治疗结局提供科学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筹资机制下耐药结核病人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MB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804092)”。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山东省和浙江省9个城市确诊并开始治疗的耐药结核病患者,采用双向队列研究并分为三个阶段开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进行基线调查,根据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治疗依从情况,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当地筹资、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社区管理等情况;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月进行为期16个月的随访,进一步补充治疗及报销情况、社区随访情况、治疗依从情况和治疗结局等相关资料;2020年9月终末期调查从结核病管理系统统一采集所有患者治疗结局,并根据基线访谈内容和随访表反映的问题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进行电话访谈。研究采用均数、标准差、卡方、t检验等指标对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因素进行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软件为Excel 2010和SPSS 22。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276名耐药结核病患者中,194名(70.3%)患者经过治疗获得积极治疗结局,治疗成功率为43.1%(包括26.1%的患者治愈和17.0%的患者完成治疗);82名(29.7%)患者为消极治疗结局。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患者平均治疗依从率为95.0%,取得积极治疗结局的患者治疗依从率始终维持在98.0%以上,而取得消极治疗结局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则从基线时期的92.8%跌至65.2%,二者两级分化较严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和社会结构因素均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治疗依从性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包括日常生活环境因素中的性别(P=0.011)、文化程度(P=0.035)、职业(P<0.001)和社会支持(P=0.046),以及社会结构因素中的医疗费用报销(P=0.035)和补助费用(P=0.030),即女性、初中以上文化、非农民或农民工、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越高,补助费用越多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好;而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包括治疗依从率(OR=29.16)、日常生活环境因素中的治疗时长(OR=2.57)、蛋白质摄入(OR=2.83)和疾病经济负担(OR=3.02),以及社会结构因素中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OR=4.51),即依从率较好、治疗超过24个月、摄入优质蛋白质、疾病经济负担较轻,“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患者获得积极治疗结局的概率更高。疫情期间药品保障是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共同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访谈发现,患者普遍反映经济负担沉重,药物副作用大。而耐药结核病管理的宏观层面存在免费药品供应不足、疫情期间药品可及性差和社会歧视等问题,访谈还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是目前”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结论和建议当前不同治疗结局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表现出较大差异,两级分化严重;而治疗成功率低于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全球治疗成功率(57%)。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沉重经济负担以及社会歧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推动“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落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耐药结核病管理中的统筹协调能力,保障二线抗结核药品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可及性;提高针对耐药结核病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

吴昊[5](2021)在《新时代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村干部作为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作为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的重要纽带,是带领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力量,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中流砥柱,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未对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进行过直接的阐释,但对于干部激励特别是关于激励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正向激励体系和负向激励体系两方面不断探索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这是对党关于农村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一次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推动着村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迈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有利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以来,村干部敢担当、勇作为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新态势。与此同时,长期存在于村干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得新时期村干部担当作为依然面临不少的现实困境,具体可分为村干部个人工作能力存在不足、对承担错误的后果具有过度消极的预判等制约村干部担当作为的主观困境和村干部工作量较大、工作回报较少等制约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客观困境两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阻碍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四风”问题未消除,包容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未落实,支撑村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培养有欠缺,保证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执行不彻底。新时代进一步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在归纳总结村干部担当作为现实困境和深入分析阻碍村干部担当作为具体原因的基础上,要坚持把好选人用人的“方向盘”,锻造本领过硬的“金刚钻”,建好关心关爱的“加油站”,松绑负担过重的“缠腿布”,打好容错纠错的“强心针”,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优化其激励路径。

汪琬琦[6](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提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安威峰[7](2020)在《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是一国劳动力素质养成的重要基础,学业成就是反映青少年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Bronfenbrenner(1979/1992)的生态系统理论,选择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追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追访数据显示,大部分初中生学习状态比较良好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对自己的受教育期望普遍较高。四分之三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亲近,绝大部分父母对子女有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同初中生自己的受教育期望大体一致;相比较而言,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较少而批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语数英等文化课成绩和认知能力考试成绩均在及格水平以上。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发现,个人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影响最显着,家庭因素影响次之,学校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影响最弱。个人因素中,“希望读书程度”和“学习吃力情况”的影响比较显着;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父母对子女的学业要求”影响比较显着;学校因素中,“老师经常关注我”和“老师经常提问我”的影响比较显着,“经常受到批评”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综合来看,影响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内外驱力因素中,个人因素呈现出显着的正向影响;家庭因素起到一定正向作用;学校因素呈现微弱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内外驱力要协调统一,三方配合共促学业成就;初中生要以内驱力为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父母对子女要形成合理教育期望,提供外驱力辅助作用;老师要多关心少批评,协同家长共筑积极外驱力。内外驱力共同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仅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或若干指标,不能完整地反映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本文将影响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各方面因素概括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从综合角度研究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梁倩[8](2020)在《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个研究财政税收的博士生,怎么会研究扶贫问题?似乎研究扶贫问题有些偏离了专业。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仔细想一下还是有些偏颇。众所周知,扶贫或者说反贫困历来都是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中国政府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把农村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程,近年来更是把它作为中国政府必成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政府要卓有成效地进行这项耗资巨大的扶贫工程,在资金方面的主要来源便是财政。因为扶贫或者说反贫困是扶危济困,拯救苍生,它追求的不是盈利赚钱,而是扶危济困,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因此,从资金性质来讲,财政资金更加适合用于这项事业。而几十年扶贫事业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也因此,研究扶贫或者说反贫困,也应当是从事财政研究的学人应尽的本分。也许有人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国家不是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吗?既然如此,那么你写这篇关于贵州农村深度贫困与反贫困的论文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此我是这样认识的,国家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其前提是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即贫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这几年已经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调整到3000元以上)即为脱贫。而这个标准从国际上看,是介于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和稳定温饱贫困标准之间的标准。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我国在2020年是完全可以实现脱贫目标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可以超额实现的。但如果按照稳定温饱标准,则很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人口。换言之,国家宣布的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还是一种低水平上的脱贫,一旦贫困标准提高,马上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比如,我国2011年将农村贫困标准由1274元提高到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立马就由2010年的2688万人上升到1.28亿人,增加1亿多。这一点在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都居全国前列的贵州将会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农村反贫困很可能是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到2020年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可以说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即完成进行时。对此,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回顾历史,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贫困便伴随着人类走过每一个发展的阶段,也遍布了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角落。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对于贫困研究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滞,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为人类了解贫困和向贫困宣战奠定了优秀的理论基础。比如,对贫困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从朗特里的绝对贫困,到彼得·汤森的相对贫困,再到多维贫困指数、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的提出,人类对贫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贫困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其表现主要是绝对贫困,也称之为生存贫困;在发达的国家,其主要表现是相对贫困;而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的贫困现象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交织于一体,而且更多的是绝对贫困。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事业最为复杂,也最为艰巨。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随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不断推进,到现阶段,扶贫攻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深度贫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深度贫困”。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事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同时具有更大的意义。贵州省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反贫困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诸多历史原因,以及各种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贵州省的贫困状况,较之于全国其他省份,一直以来都更为严峻,可以说,贵州省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是全国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此外,贵州省的深度贫困村,又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村落,同时又大量地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区,自然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人地矛盾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贵州省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和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亲自主持召开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现象将在2020年全部消除,而贵州省面临着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贫困状况,能否按期保质地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是否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案,继续消除相对贫困,仍然是摆在贵州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成因进行系统探究,以及对贵州省农村这些年来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搞好贵州省农村减贫事业提供比较科学的政策建议。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贫困、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文献着作,查阅了大量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作者对贵州省多个市、州下辖的深度贫困村进行了实地的田野调查。作者根据“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基本原理,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五个生计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与贵州农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细分指标,并据此设计了一份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调查问卷,通过长期走访调查,获得了大量来自深度贫困农村和深度贫困农户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在本文中,作者沿着贫困界定研究、贫困成因研究、反贫困理论,包括财政反贫困理论研究、贵州省贫困状况、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4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状况、田野调查数据统计及实证分析、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财政减贫效率实证分析、贵州省减贫事业的成就与不足,以及今后政策建议研究思路,来进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共分析。在本文中,作者对贵州省2013年到2017年的部分经济与社会指标进行梳理,将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部分社会经济指标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省农村深度贫困状态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指导框架,对于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的调查数据,从五个生计指标出发,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客观地呈现了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农户的生计状态以及致贫原因。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农村,其贫困现象就地理分布而言,主要呈现出“片状集聚”的特征,集中出现在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沟坝河谷区等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同时,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与民族地区又呈现出相当的重叠性,因此又具有民族性特征。就贫困状况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呈现出“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因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特点。就致贫因素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致贫因素,几乎涵盖了“民族的、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所有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深度贫困状况,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狠抓“教育扶贫”等多项扶贫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贵州省的贫困状况,但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各项生计资本,尤其是与财政有关的交通、通讯、水利灌溉、饮用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建设、五保户和低保户的补助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前述分析基础上,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进一步搞好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首先提出要正确认识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明确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而避免扶贫工作中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其次,提出要处理好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再次,论文还从可持续生计理论出发,对加强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个方面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具体的建议和举措中,提出要完善和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作用。提出要补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基础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条件、合理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有效措施,对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五项生计资本进行全面改善和提升,持续推进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精准扶贫事业。

梁依睿[9](2020)在《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使用方式(口语,书面语)会影响语法结构。具有书面形式的语言和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的语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前者来说,口语和书面形式的常用语法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读写能力对个人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日常阅读是如何影响个人语法等问题还有待考究。本研究重点从普通话引语结构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直接引语在口语中比在书面交际中更为常见,并且在非书面语言的语法中更为突出。没有书面形式的语言被证实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使用间接引语。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文盲说话者的语法结构是否类似于这些语言的语法?或者识字和不识字的话语者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使用直接引语,证明直接引语的使用差异不是由读写能力的差别,而是由特定的语言方式(例如双向交流或者单向书面表述)引起的。我们通过开放性采访,采集对比文盲和非文盲被试在个人叙述中选择直接引语和其他描述方式的频率和用法,以及他们的形式与功能。本研究发现:1)文盲话语者和非文盲话语者在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直接引语作为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某人的言语、思想或情感。2)读写能力对个人口语交际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没有显着影响。3)与文盲话语者相比,非文盲话语者使用更多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而非间接)引语的使用与交流方式(对话而非独白)关系更密切,读写能力会影响个人口语交际中的语法结构和句法嵌人形式。

张凯月[10](2019)在《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的来说我国的社会养老水平相对较低,在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广大的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农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改变以及家庭规模正在渐渐缩小,从而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功能,给居家养老带来了挑战。居家养老服务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论文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为例,对养老服务供给的研究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为切入点,将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状况、不同身体状况以及不同购买力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从已有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经济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不同老年人由于内在个体约束条件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不同所产生不同的居家养老服务差异化需求。通过对西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将实地调研结合定量数学模型分析,得出主要影响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居住状态以及个人素养,以及主要影响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是当地政府对社会养老资源投入、农村老年人收入和养老设施供给的状况。通过对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的调研,并从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错位之处,发现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着某些政策扶持力度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服务对象难以分类化、内容难以具体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等制约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问题所在;在宏观(政府、市场)中观(社会组织、社区/村委会)微观(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给出在政策制定、服务运作和资金扶持中贯彻精准发展思路,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的精准性、明确运作机制,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养老主体的作用、实现资源和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的实现路径。

二、农民负担“重”在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负担“重”在哪(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1
    2
    3
    4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1
    2
    3
    4
    5
第三章九人班底
    1
    2
    3
    4
    5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1
    2
    3
    4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1
    2
    3
    4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1
    2
    3
    4
    5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1
    2
    3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1
    2
    3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1
    2
第十章退地风波
    1
    2
    3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1
    2
    3
    4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1
    2
    3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1
    2
    3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1
    2
    3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1
    2
    3
    4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1
    2
    3
尾声

(2)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鬼马”怪杰
二流民文化,宋朝文章
三“新写实”的雅俗之辨
四《论语》新解与“找话儿”
五有朋自远方来
六“朋友”“关系”与“结构”
七流民复活、认同的历史契机与表达
八“关系”痴迷与乡土创伤
九三个男人“一台戏”86
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贵族?
十一“两拳空空”:从革命到日常
十二幽默、喜剧的“和平”之道
十三刘震云的文学“开端”与“1990年代”
十四“无头的父亲”

(3)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疾病风险理论
        2.1.2 贫困动态理论
        2.1.3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研究
        2.2.2 关于致贫性卫生支出的研究
        2.2.3 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2.2.4 关于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研究框架和假设
        2.3.1 研究框架
        2.3.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研究地点和抽样方法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指标
        3.1.4 质量控制
    3.2 研究方法
        3.2.1 转移矩阵的估算及构建
        3.2.2 灾难性卫生支出研究方法
        3.2.3 致贫性卫生支出研究方法
        3.2.4 贫困脆弱性研究方法
        3.2.5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3.2.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公平性分析
    4.1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基本情况
    4.2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
        4.2.2 不同经济状况下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差异
        4.2.3 灾难性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4.3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
        4.3.2 灾难性卫生支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公平性分析
        4.4.1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总体情况
        4.4.2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静态分解
        4.4.3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动态分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致贫性卫生支出分析
    5.1 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付医疗支出的致贫影响
        5.1.2 不同经济状况下自付医疗支出的致贫影响差异
        5.1.3 致贫性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5.2 致贫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致贫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
        5.2.2 致贫性卫生支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分析
    6.1 贫困的动态变化
    6.2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及统计
        6.2.1 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
        6.2.2 贫困脆弱性的统计
    6.3 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关系
    6.4 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6.4.1 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情况
        6.4.2 贫困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1 健康冲击分组下贫困脆弱性发生差异
    7.2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7.2.1 面板模型的选择
        7.2.2 实证结果
    7.3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7.3.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结果
        7.3.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结果
    7.4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
    8.1 方法学讨论
    8.2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致贫性卫生支出讨论
    8.3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讨论
    8.4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创新与不足
        9.3.1 研究创新
        9.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双向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设计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4 研究指标与工具
    2.5 资料分析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研究伦理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3.1 患者纳入队列情况
    3.2 患者基本情况
    3.3 治疗依从性
    3.4 治疗结局
    3.5 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
        3.5.1 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结局关系
        3.5.2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治疗依从性关系
        3.5.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治疗结局关系
    3.6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率的多因素分析
    3.7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3.8 影响治疗结局的个体及社会层面因素
        3.8.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8.2 个体层面的治疗困境
        3.8.3 社会层面的管理问题
讨论
    4.1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呈现两级分化
    4.2 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结局不尽人意
    4.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4.3.1 日常生活环境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4.3.2 社会结构因素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4.4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4.4.1 日常生活环境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4.4.2 社会结构因素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4.5 特色与不足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时代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性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基本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村干部与新时代村干部的素质要求
        (二)担当作为
        (三)激励与激励机制
    二、村干部担当作为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干部激励的理论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干部激励的理论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的正向激励体系
        (二)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的负向激励体系
    二、新时代完善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的根本要求
        (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动力
        (三)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重要保证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 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制约村干部担当作为的现实困境
        (一)制约村干部担当作为的主观困境
        (二)制约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客观困境
    二、影响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原因分析
        (一)阻碍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四风问题”未消除
        (二)包容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未落实
        (三)支撑村干部担当作为的教育培训有欠缺
        (四)保证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执行不彻底
第四章 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路径优化
    一、把好选人用人的“方向盘”
        (一)突出鲜明的用人标准
        (二)维护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
        (三)提高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比例
    二、锻造本领过硬的“金刚钻”
        (一)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训
        (二)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
        (三)突出精准化和实效性的要求
    三、建好关心关爱的“加油站”
        (一)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
        (二)建立和健全待遇保障体系
        (三)建立和健全精神激励机制
    四、松绑负担过重的“缠腿布”
        (一)切实防止文山会海的反弹回潮
        (二)深化基层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
        (三)狠刹“痕迹管理”之风
    五、打好容错纠错的“强心针”
        (一)明确容错纠错机制的边界范围
        (二)规范容错纠错机制的程序方法
        (三)切实推进容错与纠错有机统一
    六、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
        (一)明确考核评价的主要着力点
        (二)注重考核评价的基本方式
        (三)坚持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7)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学业成就的相关定义
        1.2.2 内外驱力对学业成就影响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内外驱力对学业成就影响的作用机理和研究方法
    2.1 内外驱力对学业成就影响的概念界定和作用机理
        2.1.1 内外驱力的概念界定
        2.1.2 学业成就的概念界定
        2.1.3 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与内外驱力的关系
        2.1.4 内外驱力因素影响学业成就的作用机理
    2.2 本文采用的“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2.2.1 结构方程模型
        2.2.2 因子分析
        2.2.3 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合
第3章 初中生内外驱力和学业成就基本情况分析
    3.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2 初中生内外驱力基本情况分析
        3.2.1 个人因素基本情况分析
        3.2.2 家庭因素基本情况分析
        3.2.3 学校因素基本情况分析
    3.3 初中生学业成就基本情况分析
        3.3.1 语数英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3.3.2 认知能力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第4章 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个人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4.1.1 指标的选择和设定
        4.1.2 个人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4.1.3 个人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4.2 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4.2.1 指标的选择和设定
        4.2.2 家庭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4.2.3 家庭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4.3 学校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4.3.1 指标的选择和设定
        4.3.2 学校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4.3.3 学校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4.4 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4.4.1 内外驱力结构方程的建立
        4.4.2 内外驱力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初中生内外驱力和学业成就基本情况分析结论
        5.1.2 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
        5.1.3 个人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
        5.1.4 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
        5.1.5 学校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就有较小负向影响
    5.2 研究建议
        5.2.1 内外驱力要协调统一,三方配合共促学业成就
        5.2.2 初中生要以内驱力为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2.3 父母要形成合理教育期望,提供外驱力辅助作用
        5.2.4 老师要多关心少批评,协同家长共筑积极外驱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前言
    1.2 农村贫困问题的相关背景
        1.2.1 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伟大成就
        1.2.2 我国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2.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贫困的界定
        2.1.1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说
        2.1.2 贫困的界定----相对贫困说
        2.1.3 贫困的界定----缺乏说
        2.1.4 贫困的界定----排斥说
    2.2 贫困的成因
        2.2.1 贫困的成因----社会文化视角
        2.2.2 贫困的成因----自然环境视角
        2.2.3 贫困的成因----人力资本视角
        2.2.4 贫困的成因----社会制度视角
    2.3 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2.3.1 反贫困体系中参与各方的力量与作用
        2.3.2 财政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2.3.3 财政参与扶贫的作用机理
    2.4 可持续生计理论概述
        2.4.1 自然资本
        2.4.2 人力资本
        2.4.3 物质资本
        2.4.4 金融资本
        2.4.5 社会资本
    2.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5.1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研究
        2.5.2 国内外关于深度贫困(Deep Poverty)的研究
        2.5.3 国内外关于财政反贫困的研究
        2.5.4 小结
3.贵州农村贫困和深度贫困的现状
    3.1 贵州省农村的贫困概况
        3.1.1 贵州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分析
        3.1.2 贵州省农村贫困状况及贫困发生率对比分析
        3.1.3 其他指标的对比分析
        3.1.4 小结
    3.2 贵州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
    3.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集聚地区的贫困现状
        3.3.1 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的概况
        3.3.2 武陵山片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3 乌蒙山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4 滇黔桂石漠化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4 小结
4.贵州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的分析
    4.1 农村深度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相关性
    4.2 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1 指标设计和数据获取的可行性
        4.2.2 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3 反贫困行动计划制定的可行性
    4.3 基于熵权法对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4.3.1 实证分析数据来源
        4.3.2 基于熵权法的实证分析结果
    4.4 主要致贫因素的面板回归分析
        4.4.1 自然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2 人力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3 物质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4 金融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5 社会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6 小结
5.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贫困和减贫认知的分析
    5.1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致贫因素认知的分析
    5.2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政府扶贫认知的分析
    5.3 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认知的分析
    5.4 对政府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进一步需求的分析
    5.5 小结
6.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减贫效率的分析
    6.1 贵州14 个深度贫困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概况
    6.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基础数据分析
    6.3 基于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的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1 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理论
        6.3.2 贵州省14 个深度贫困县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3 县域级地区静态财政减贫绩效分析
    6.4 基于全局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1 基于全局技术的Malmquist指数模型理论
        6.4.2 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3 县域级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5 模型收敛性分析检验
        6.5.1 静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5.2 动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6 小结
7.完善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思路与建议
    7.1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7.1.1 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7.1.2 不能盲目地进行经验“拿来主义”
        7.1.3 正确处理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7.1.4 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
    7.2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相关建议
        7.2.1 完善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
        7.2.2 补足薄弱基础环节增强物质资本
        7.2.3 改善教育培训医疗条件提升人力资本
        7.2.4 因地制宜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
        7.2.5 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防范风险
        7.2.6 重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提升社会资本的作用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扶贫调查问卷(农牧户)

(9)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Literacy
        2.2.1 Current Figures and Situation of Illiterate Speakers
        2.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iteracy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Reported Speech
        2.3.1 Definit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n Reported Speech
        2.3.2 Research o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2.4 Reported Speech and Literacy
        2.4.1 Languages with and without a Writing System
        2.4.2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Modes: Speaking vs. Writing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Overview
    3.2 Participants
    3.3 Study Plan, Stimuli and Preparations
        3.3.1 The Frog Story
        3.3.2 The Pear Film
        3.3.3 Interview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3.4 Protocol
    3.5 Problems with the Elicitation Data
    3.6 Codification
        3.6.1 Object of Study
        3.6.2 Transcription and Codification Process
        3.6.3 Categories of Speech
        3.6.4 Features of Quotations
Chapter 4 Results
    4.1 Overview
    4.2 Resul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4.3 Source and Meanings of Quotations
    4.4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4.5 Results on Fictive Speech
    4.6 Results on Other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
Chapter 5 Discussion
    5.1 Overview
    5.2 The Impact of Literacy on the Use of Direct Speech and Other Alternatives
    5.3 Features,Source or Meanings,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s
    5.4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Future Work
    6.1 Summary
    6.2 Limitations
    6.3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Data Transcription and Symbols
Appendix 2 Codification(Illiterate group)
Appendix 3 Codification(Literate group)
Appendix 4 Transcripts

(10)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相关研究
        1.2.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相关研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理论
    2.1 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2.1.1 养老服务及居家养老服务
        2.1.2 养老服务需求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2 养老服务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福利三角理论
第三章 新疆地区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现状
    3.1 新疆地区养老服务特殊性
        3.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区域差异显着
        3.1.2 少数民族的养老观念更为传统
        3.1.3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严重缺失
    3.2 新疆农村地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3.2.1 新疆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及举措
        3.2.2 新疆地区居家养老发展不足之处
第四章 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的实证研究
    4.1 调研概述
        4.1.1 沙湾县概况
        4.1.2 问卷设计
        4.1.3 访谈提纲
        4.1.4 调研基本信息
    4.2 沙湾县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实证调研
        4.2.1 生活照料需求
        4.2.2 精神慰藉需求
        4.2.3 休闲娱乐需求
        4.2.4 医疗保健需求
    4.3 沙湾县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实证调研
        4.3.1 养老机构供给状况
        4.3.2 医疗服务供给状况
        4.3.3 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4.3.4 生活照料供给状况
        4.3.5 休闲娱乐供给状况
        4.3.6 精神慰藉供给状况
第五章 西部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5.1 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模型选择
        5.1.2 变量设置
        5.1.3 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5.2 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选择
        5.2.2 变量设置
        5.2.3 西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西部地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成因分析
    6.1 西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6.1.1 需求多元与供给单一之间的矛盾
        6.1.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资源供给与配置不合理
        6.1.3 农村老年人养老观念落后、支付能力不足
    6.2 西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成因分析
        6.2.1 政府主体地位不突出
        6.2.2 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6.2.3 养老设施缺乏
        6.2.4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6.2.5 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第七章 完善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7.1 宏观层面
        7.1.1 明确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7.1.2 建立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7.1.3 增加公共财政资金投入
    7.2 中观层面
        7.2.1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活力
        7.2.2 发挥村委会作用
        7.2.3 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7.3 微观层面
        7.3.1 老年人自身思想观念转变
        7.3.2 提高子女责任感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文章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农民负担“重”在哪(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城[J]. 朱晓军. 江南, 2022(01)
  • [2]乡土与市场,“关系”与“说话”——刘震云论[J]. 李丹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10)
  • [3]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景正月. 山东大学, 2021(11)
  • [4]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双向队列研究[D]. 文书琴. 山东大学, 2021(11)
  • [5]新时代村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D]. 吴昊. 兰州大学, 2021(02)
  • [6]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7]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D]. 安威峰. 河北大学, 2020(08)
  • [8]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D]. 梁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个人读写能力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的影响研究[D]. 梁依睿. 浙江大学, 2020(08)
  • [10]西部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研究[D]. 张凯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农民的“重”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