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

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

一、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晁一宁[2](2021)在《《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文中研究表明《人物》创刊于1980年,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份人物类杂志,至今已有41年的历史。该杂志多年来一直秉承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价值理念,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和欲望进行挖掘,认知时代,理解人心。《人物》杂志作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在纸媒时运不济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广泛而稳定的影响力。同时《人物》杂志的编辑部聚集了多位优秀媒体人,拥有一支强大的特稿团队。由此可见《人物》杂志是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故将该杂志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报道特点、形象呈现与价值传播三个层面进行了由浅至深的分析,同时对报道题材、人物选择、报道基调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样本统计。此外,还对《人物》杂志当下存在的诸多隐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人物》杂志在人物选择上具有一定倾向性。从性别构成来看,该杂志对男性的报道占比较大。从年龄构成来看,《人物》杂志倾向报道中青年群体。同时该杂志有关文化娱乐的报道占比最多。从该杂志的人物报道来看,报道关注公共意义,用客观真实的笔触来塑造多维立体的人物,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以尽可能丰富的面貌去呈现时代与社会,立志于通过写作让社会变得更多元化、更包容与平等。同时其报道表达特征也有其独特性,用核心支点来贯穿全文,通过群像式报道来展现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生活,还设立口述栏目来呈现公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可以看出《人物》杂志多年来也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与市场的适配性,以便在市场中立足。同时《人物》杂志人物报道中公众人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积极的,这些公众人物大多各抱情怀、各有担当,在激励受众的同时让受众学会审视自我。而普通人整体呈现出动人的形象,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光亮,在艰难中踏实前行。同类群体的形象虽然大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并不是脸谱化形象,在报道中仍然会感受到每位被报道者独有的鲜活个性。研究认为,《人物》杂志在当下社会现实中也存在诸多隐忧,在人物选择上有些许失衡,部分群体如政治、国际人物、女性角色缺失,同时在时效性上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在未来要想在时代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拓宽报道范围来补足社会群体角色缺陷,重视媒体融合进行多元传播,坚持深度报道以增添时代与人文内涵。

卢建昊[3](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提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白思洁[4](2020)在《《第一财经周刊》泛财经封面报道特征研究(2008年-2018年)》文中提出《第一财经周刊》诞生于财经媒体开始进入品牌消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是中国内地第一本按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它的受众定位顺应了中国职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从创刊伊始便致力于为公司人群提供新颖、轻松、有用的新闻报道,仅用两年时间便实现了自身的盈亏平衡,从同类媒体中脱颖而出。本文选取《第一财经周刊》自2008年创刊以来共604篇封面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并进行内容分析,希望可以归纳《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通过对数据和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财经周刊》的封面报道属于泛财经新闻,报道领域非常广泛,与生活消费联系密切,对财经、产经、政经、社经新闻皆有关注,但以产经报道为主,多通过产业和企业的动态来体现商业社会的变化。就其文本表达来说,《第一财经周刊》在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常以贴近日常生活的单则人物故事或相关事件开头,关注新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肯定人在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倡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由于以往的财经报道或是只把受众放在消费者的层面来考虑,或是过于强调读者群的精英化,受众定位较为狭窄,“新中间阶层”的阅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有鉴于此,《第一财经周刊》把目光投射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上,其多样化的新闻选材、国际化的报道视野、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公司人群的喜爱。

齐心悦[5](2020)在《从“技术融合”到“价值融合” ——财新网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以来,媒介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学界对于底层逻辑的探讨集中在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然而近些年来也多有批判的声音。一方面,当技术红利进入尾声,媒体理应追寻更高层次的融合;另一方面,有形的融合固然为媒介融合的外在肌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无形”的融合。财新网曾多次被评为“最有价值的媒体”,价值融合正是财新网融合发展的关窍。本文认为,价值融合的内涵是平等对话、价值共识和双向增值,能够起到提高传播力、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人性化融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财新网拥有了一批社会地位较高、经济实力较强且拥护财新网价值观的忠实用户,并完成了对产业生态圈的“深度赋能”。因此,本文将财新网的发展模式总结为“技术融合-价值共创-深度赋能”:首先,技术融合作为底层驱动力为财新网丰富的融媒体矩阵提供了技术支撑,由此完成了媒介融合上半场的“赛制”;在下半场中,财新网与受众通过“技术体验价值”“内容体验价值”“社会情境价值”与“文化情境价值”的价值融合,对“内容生态圈”和“服务生态圈”进行深度赋能,从而使财新网面向外界呈现出高度融合的价值“表征”。最后,本文尝试提出价值融合丰富媒介融合文化维度的视角,以期为我国的融合之路增添一道“文化景观”。

郭盛君[6](2020)在《从新闻编辑到产品经理:新内容时代媒体人的思维转型 ——以刺猬公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内容时代,媒体间的竞争上升为整个内容生态间的竞争和不同内容产品间的“跨界竞争”,传统媒体人作为内容生产者之一,开始面临时代的挑战。对于众多传统媒体人而言,转型成为一条必由之路,“如何转型?”“转向哪里?”成为时代之问。在传统媒体的“自救”措施中,媒体融合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它们通过投入新技术,扩充新渠道,增设新部门,扩展新业务等方式,试图摆脱注意力下滑和营收不足的困境。但由于媒体管理体制和新闻编辑思维的局限性,限制了它们转型的步伐。在新内容时代,内容本身已经超出了“信息”的范畴,升级为一种产品的形态,而产品的运作模式则需遵循产业发展的商业逻辑,运用产品经理思维来解决问题。目前,部分知名自媒体已经利用产品经理思维去探索自己的转型方法论,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刺猬公社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本文以刺猬公社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深度采访、案例分析等方式,观察和参与刺猬公社在内容生产、活动运营、团队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探究刺猬公社是如何完成从“新闻编辑”思维到“产品经理”思维的转化,总结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刺猬公社生成的方法论,并提炼出对其他媒体人转型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的原则。本文认为,新内容时代新闻编辑转型成为产品经理需要遵循3个核心原则:持续创造更多高质量可商业化内容,减少非必要的成本消耗和无效传播,保证内容的社会价值并坚守道德底线。转型的过程中,媒体人需要跳出“受众”的狭隘思维,从“用户”的角度重新审视内容消费者的喜好变迁。在转型过程中可以从“用户体验”、“产品价值”、“技术成本”、“合作模式”、“版本迭代”、“道德底线”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

陈凌[7](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提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荣聪[8](2020)在《《凤凰品城市》杂志人物访谈专栏内容策划与媒体运营方案》文中提出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融的时代浪潮中,杂志媒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辨与创新。一方面,杂志媒体根据读者阅读需要从全新的视角提供阅读内容和资讯;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由传统纸质出版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出版方向发展的方式。本文以《凤凰品城市》杂志开设新栏目为契机,结合杂志特点和风格定位,在深入了解受众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提出人物访谈专栏的内容策划与媒体运营方案,旨在为栏目的落地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首先,从政治经济环境、期刊市场环境和新媒体市场环境三个方面作出宏观市场分析;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阅读兴趣的调查了解,对现有受众群体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国民阅读习惯的大数据研究结果作出市场偏好分析;从业内竞争、替代竞争和潜在竞争三个角度剖析新栏目将面临的市场竞争情况。其次,在《凤凰品城市》杂志和新栏目两个层面上展开SWOT分析,全面综合地考量栏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传播视角和销售视角的交叉嵌套下对新栏目的目标受众进行定位;从杂志角度和受众角度进行选题内容定位,并从整体上确立一些选题原则;从访谈对象、访谈内容、访谈方式和访谈主题四个维度树立起新栏目的品牌形象。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结果,将访谈主题分为城市类、乡村类和区域类,每种类型涉及相应主题和选题,并以示例形式列出访谈提纲格式;从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传播三个阶段对栏目流程进行规范化设计;以《凤凰品城市》纸质杂志作为主要阵地,运用融媒体思维打造微信、微博、抖音、搜狐号/网易号、凤凰网/荔枝网为一体的网络传播矩阵。

陈艳娇[9](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文中指出“非虚构写作”集新闻性、真实性、故事性、平民性等为一体,不仅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持续关注;自2010年在中国兴起以来,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其内涵与外延,这与新媒体技术的助力密不可分。“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变化,研究新的媒介技术如何塑造了其创作主体、内容生产模式、传播及呈现方式、用户参与等方面很有价值。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在2019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上被评为年度十大创新案例之一,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选取“人间”微信公众号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主体特征、内容生产、传播样态、用户参与、发展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人间”以小见大,分析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革新与发展以及新媒介技术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第一章总述非虚构写作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现状,解读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兴盛的原因,并重点介绍“人间”平台,以求呈现新媒体时代非虚构的写作的全貌;第二章主要分析技术赋权下“人间”的创作主体从精英转向平民的新特征及新媒体环境对主体创作姿态、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第三章从题材多元化、叙事大众化和组织策划人性化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的特性对非虚构写作在内容生产上走向大众化的推动作用;第四章论述非虚构写作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呈现上将单一文本转化为多媒体样式来延伸感官,在传播上将私人化与大众传播渠道结合来触达受众的方式;第五章结合与“人间”话题相关的社区及公众号评论区的用户反馈,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受众的满足和参与式建构;第六章阐述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产生的提升非虚构影响力、加强社会黏性、助力文化产业等积极影响,并反思其出现的真实性存疑、伦理困境、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困难等问题。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现状
        3.1 关于人物报道的研究
        3.2 关于《人物》杂志的研究
    4. 研究方法
    5.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物》杂志概况与人物报道基本情况
    1.1《人物》杂志概况
        1.1.1 发展历程
        1.1.2 办刊理念
        1.1.3 板块设置
    1.2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基本情况
        1.2.1 报道题材
        1.2.2 人物选择
        1.2.3 报道基调
第二章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特点
    2.1 报道内容特点
        2.1.1 新闻故事化,构建丰满人物形象
        2.1.2 聚焦热点,由表及里审视社会
        2.1.3 底层关注,透视普通人内心世界
        2.1.4 解构明星,对娱乐界的深度解读
    2.2 叙事结构
        2.2.1 因果线性结构
        2.2.2 双时间线结构
        2.2.3 双主角结构
        2.2.4 单元式结构
    2.3 表达特征
        2.3.1 核心支点,贯穿全篇
        2.3.2 特殊场景,勾勒群像
        2.3.3 口述报道,凸显个性
第三章 《人物》杂志报道人物的形象呈现与价值传播
    3.1 人物形象的呈现
        3.1.1 公众人物的形象
        3.1.2 普通人的形象
    3.2 价值传播
        3.2.1 显性表达:彰显人的价值
        3.2.2 历史价值:记录时代真实样貌
        3.2.3 静态还原:坚持专业立场
第四章 对《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思考
    4.1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隐忧
        4.1.1 人物选择失衡
        4.1.2 时效的尴尬
    4.2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发展对策
        4.2.1 破除限制:丰富群体角色
        4.2.2 对标市场:强化新媒体运营
        4.2.3 深益求深:抵达事件真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杂志抽样目录
致谢

(3)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第一财经周刊》泛财经封面报道特征研究(200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关于财经期刊的研究
        2.关于《第一财经周刊》的研究
        3.关于泛财经新闻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内容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研究框架
一、《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类目构建与设定说明
        1.类目构建
        2.设定说明
二、《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以产经报道为主,常推出特别策划
        1.四类财经新闻皆有报道,产经报道占比最高
        2.紧贴目标受众需求,打造独特的盘点策划
    (二)与生活消费联系密切,偏重互联网与文娱领域
    (三)报道重点向国内倾斜,关心民营企业发展
        1.报道视角着眼于国内,但也不失国际化视野
        2.报道公司以民营和外资为主,对国企关注度低
    (四)以解释性报道为主,多秉持客观中立态度
    (五)封面设计的变迁
        1.模仿探索阶段:杂志风格不够鲜明
        2.自成一格阶段:封面设计独具匠心
        3.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
三、《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的文本特色
    (一)运用多篇文本进行组合,相互联系完成内容建构
        1.同期同栏目的文本组合
        2.同期异栏目的文本组合
        3.跨期多篇文本的组合
    (二)叙事故事化,常以公司人经历为引
    (三)行文幽默风趣,符合公司人群喜好
    (四)严谨求实,数据图表使用频率高
    (五)注重人文关怀,关爱公司人群
四、《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需求: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兴起
    (二)供给:以往的财经期刊及报道存在局限性
    (三)内因:完善全媒体战略布局,实现范围经济
五、《第一财经周刊》封面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一)财经媒体要从利益角度出发,还原真实的世界
    (二)财经媒体要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提供有效参考
    (三)财经媒体要善于开发新用户群体,拓宽受众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技术融合”到“价值融合” ——财新网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内容框架
2 媒介融合逻辑困境与价值地位凸显
    2.1 从媒介融合的三重逻辑看发展困境与取向
    2.2 内涵与外延:价值逻辑的新闻传播学理解
    2.3 价值融合:价值逻辑的现实路径
3 财新网发展概述与价值战略分析
    3.1 财新网概况与定位分析
    3.2 “积极的受众”:财新网受众价值摹写
    3.3 体验与情境:“财新价值”的四度融合
4 基于价值融合进行深度赋能的“财新模式”
    4.1 财新模式:技术驱动-价值融合-深度赋能
    4.2 基于体验价值打造内容生态圈
    4.3 围绕情境价值赋能产业生态圈
5 财新网发展瓶颈突破与价值融合图景“想象”
    5.1 财新网的融合发展困境“诊断”
    5.2 价值力量再汲取:财新网的融合发展建议
    5.3 图景想象:价值融合丰富媒介融合的文化维度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从新闻编辑到产品经理:新内容时代媒体人的思维转型 ——以刺猬公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内容时代:媒体转型的生存语境
    第一节 内容革命的时代演变
    第二节 新内容时代的特征
第二章 转型初步成功范例:刺猬公社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 刺猬公社的诞生
    第二节 刺猬公社的阶段性探索
    第三节 刺猬公社内容矩阵的探索
第三章 产品经理思维:刺猬公社转型方法论的核心
    第一节 从新闻编辑到产品经理
    第二节 产品经理思维转型的具体路径
第四章 转型后的挑战:面临的问题和初步解决方案
    第一节 刺猬公社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刺猬公社解决方案的尝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刺猬公社发展时间线
附录2 :刺猬公社整体业务图
致谢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凤凰品城市》杂志人物访谈专栏内容策划与媒体运营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融媒体视域下的城市推介
        1.1.2 纸媒的创新与突围
        1.1.3 杂志自身的发展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设计思路
    1.4 设计方法
第二章 杂志概况
    2.1 发展轨迹
    2.2 现有栏目
    2.3 运营状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宏观市场分析
        3.1.1 政治经济环境
        3.1.2 期刊市场环境
        3.1.3 新媒体市场环境
    3.2 市场偏好分析
        3.2.1 目标受众群体调查
        3.2.2 现有受众群体分析
        3.2.3 潜在受众群体分析
    3.3 市场竞争分析
        3.3.1 业内竞争
        3.3.2 替代竞争
        3.3.3 潜在竞争
第四章 定位策略
    4.1 SWOT分析
        4.1.1 杂志SWOT分析
        4.1.2 专栏SWOT分析
    4.2 目标受众定位
        4.2.1 传播视角下的专栏目标受众
        4.2.2 销售视角下的专栏目标受众
    4.3 选题内容定位
        4.3.1 杂志角度
        4.3.2 受众角度
        4.3.3 选题原则
    4.4 品牌形象定位
        4.4.1 访谈对象的明确性
        4.4.2 访谈内容的专业性
        4.4.3 访谈方式的灵活性
        4.4.4 访谈主题的时代性
第五章 人物访谈专栏内容策划与媒体运营方案
    5.1 策划目标
    5.2 内容设计
        5.2.1 访谈主题
        5.2.2 访谈提纲
    5.3 流程设计
        5.3.1 前期准备
        5.3.2 中期实施
        5.3.3 后期传播
    5.4 运营方案
        5.4.1 纸媒
        5.4.2 新媒体
        5.4.3 推广策略
第六章 效果监测与可行性评估
    6.1 效果监测
        6.1.1 数据分析
        6.1.2 定向访谈
    6.2 可行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受众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 B: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9)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梳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媒介环境学研究综述
        三、文献梳理:非虚构写作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虚构写作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及现状
        一、非虚构写作溯源与演进
        二、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
        三、非虚构新媒体平台现状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兴盛的原因
        一、书写社会转型期丰富的新闻故事
        二、弥补报告文学与纪实报道的职能缺位
        三、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人间”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介绍
        一、栏目设置
        二、运营思路
        三、网易公司背书
第二章 技术赋权:“人间”创作主体的平民化转向
    第一节 媒介技术的普及使主体呈现出新特征
        一、业余创作队伍崛起
        二、传播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被激活
        三、主体身份“去中心化”特征显着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对主体创作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成更加平等的创作姿态
        二、多元主体导向类型化、典型性的创作模式
        三、技术赋权鼓励“深度卷入”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人间”对创作主体的扶持和培养
第三章 大众化书写:“人间”的传播内容重塑
    第一节 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展现
        一、贴近生活:切实关注社会民生
        二、弥补书写:观照弱势群体及女性
        三、故事性强:激发好奇心和窥探欲
    第二节 文本叙事的大众化表达
        一、“中间性”策略增加趣味性
        二、内聚焦视角增强感染力
        三、生活化语言提高亲和力
    第三节 整合策划的人性化趋向
        一、图文并茂改善阅读体验
        二、分类专栏方便个性阅读
        三、热点专题突破时空界限
第四章 “人间”呈现的多媒体化与传播的多样化
    第一节 多媒体呈现延伸感官
        一、图像:满足视觉趣味
        二、音频:伴随式听觉享受
        三、视频:加强整体感知
    第二节 多样化传播触达受众
        一、移动私人化传播:微信
        二、大众传播
    第三节 复合型运营提供支撑
        一、各大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性质
        二、“人间”的运营
第五章 媒介实践:“人间”受众的满足与参与
    第一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中受众的满足
        一、心绪转换和自我评价
        二、信息补偿和环境监测
        三、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中的受众参与
        一、主动进行自我表达
        二、传递和共享信息
        三、拓展内容的变现方式
第六章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的积极影响及问题反思
    第一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突破传统写作,提升非虚构影响力
        二、加强社会黏性,消解原有圈层壁垒
        三、形成文本IP,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真实性存疑
        二、时常面临伦理困境
        三、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四、真正的产业化困难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人间”非虚构作品统计情况(部分)
    附录二 :各大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D]. 晁一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3]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4]《第一财经周刊》泛财经封面报道特征研究(2008年-2018年)[D]. 白思洁.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从“技术融合”到“价值融合” ——财新网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D]. 齐心悦. 暨南大学, 2020(04)
  • [6]从新闻编辑到产品经理:新内容时代媒体人的思维转型 ——以刺猬公社为例[D]. 郭盛君. 烟台大学, 2020(06)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凤凰品城市》杂志人物访谈专栏内容策划与媒体运营方案[D]. 荣聪. 南京大学, 2020(02)
  • [9]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D]. 陈艳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互联网周刊编辑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