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的旅游大放异彩

13年的旅游大放异彩

一、旅游业大放光彩的13年(论文文献综述)

周昳睫[1](2021)在《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在吉安县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燕芬[2](2021)在《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文中指出金漆木雕与金漆画是潮汕地区(主要指旧潮州府属地:潮州、揭阳、潮阳等各县)传统漆艺中必不可少的种类,是中国几千年来漆艺文化的传承,具有极高的审美性。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比较法、田野调查访谈法以及图像比较分析法,以潮汕传统漆艺代表“金漆木雕”和“金漆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了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源流;从潮汕文化、宗教祭祀等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漆艺体现的地域特色;对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相结合的形式从题材分类、艺术特征以及漆工艺特色三方面进行艺术分析;探析潮汕现当代漆艺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论文主要阐述了金漆木雕与金漆画体现的潮汕文化包含了中原地区、闽南地区以及海外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文化类型。金漆木雕和金漆画在祭祀宗教、民俗活动中大量存在,金漆木雕和金漆画多相互结合,两者在潮汕地区漆艺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相辅相成,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是对潮汕传统漆艺的完美呈现,也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信仰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的题材多样、种类繁多,表现的题材都是平时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在构图上简练与繁杂相互结合,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这些都是工匠人运用多样的技法达到审美意识的完美再现,它们是真善美的结晶。漆由木生,木雕贴金后能呈现金碧辉煌的面貌,其中的制作工艺严谨有序具有浓厚的传承性,金漆工艺与岭南地区的广器外销描金漆器形成商贸关系,金漆木工与绘制外销画的工匠不仅在技法上相互学习,在图像上也相互借鉴。如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传统民俗的淡化,现当代潮汕漆艺面临着需求量减少、传承人断层、政府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笔者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可以加强保护政策,让漆艺市场更加规范化产业化;各级院校加强民间美术教育的熏陶;传承人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培训,推陈出新发展文创产品才能使潮汕传统漆艺得以长久传承。

衣英霄[3](2021)在《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这背后需要有专业素质过硬的旅游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高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落地、提升旅游人才专业素养而不断努力。参与式教学的引入为我国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提供一条出路,其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导游业务》课程作为个案,积极探讨参与式教学在《导游业务》教学中存在的应用问题,为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参与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出谋划策。这无论是对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促进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梳理和整合了参与式教学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上,界定参与式教学概念,并且提炼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指出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应用需要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进行指导。调查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法分别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及授课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参与式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方面,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不够恰当、教学环境营造效果不佳、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策探讨方面,针对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存在的应用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三个层面提出了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本研究认为,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丰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正确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创设参与式教学的内外环境、构建参与式教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增强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案例应用方面,本研究通过选取本科《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对旅游者餐饮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一节进行参与式教学应用案例设计,以期为教师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左大正[4](2021)在《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文中认为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堆叠,更是要使文化的影响力内化于旅游业之中。本文以文化产业的视角和产业融合的思想来论述沈阳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阐述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融合的机理,通过对文旅产业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表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文章中展现了沈阳文旅产业融合的现状,主要通过实际的数据来直观体现沈阳文旅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发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浙江省和成都市两地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沈阳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可得知,沈阳文旅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文旅融合的程度不够深,融合质量不高。文中针对前文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其核心就是在加深加速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同时,不断打开产业边界使文旅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构成“文旅+”这一新业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文旅+”产业不再拘泥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中,而是广泛的与金融、科技、工业、农业等产业相结合,助推自身转型升级。通过问题进行分析并突出对策,表明了文旅深度融合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谈思[5](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徐莎莎[6](2021)在《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地址的变迁对全县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件大事。本文以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迁址的县城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史料,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理清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总共有401个县级政区迁址县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皆有之。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区数值分布较均。迁址次数方面,全国各地区都是以一次迁址为主,迁址次数与迁址个数呈反比,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迁址次数所占的比例有着细微的差别;时间分布上,县城迁址集中在建国初期,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其次,分析总结出影响县城迁址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县城迁址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水源、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交通、经济发展、水利工程修建、匪患、开展行政工作等人为因素。再次,以江华瑶族自治县城、长江三峡库区移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迁址为例,作为个案分析,具体阐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县城迁址的具体情况,以小窥大,从个性中寻找共性,归纳概括县城迁址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最后,通过前文的阐述,分析得出县城迁址总体上是一个以官方为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官方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众的参与度较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县城迁址会引发民众不满,从而导致县城迁址作罢。县城迁址整体上以积极影响为主,迁址后促进了县境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状况,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旧县城的历史文物等等。但是县城迁址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比如致使迁出地经济衰退、地名混乱等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府在决定县城迁址时,应该实地调查新址的各种情况,决策时谨慎为之,做好科学规划,科学建城,避免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侯军虎[7](2021)在《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文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旅游活动随之越来越频繁。旅游活动中的演艺部分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凸显了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消费同步上升发展的良好态势。20世纪初的1982年西安古城出品的首部旅游演艺产品《仿唐乐舞》,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了主题公园中的旅游演艺浪潮,进入21世纪由中国独创的山水实景演出一举震动全球,又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演艺发展的新高潮。在众多旅游演艺产品中,每每都能看到舞蹈的参与,可以说舞蹈已经成为是众多旅游演艺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2018年我国文化部和旅游局的正式合并,文旅融合成为当前旅游演艺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突出文化性在旅游演艺中的核心支撑与传播作用。纵观众多旅游演艺作品,笔者试图通过剖析其中的舞蹈部分,以探究其艺术性。本文选取旅游演艺舞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旅游演艺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梳理与分析,试图分析舞蹈在旅游演艺中的存在形态、价值所在等进行整体且系统的探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进行深度发掘,讨论如何建构起独特艺术性,对其未来长久发展进行展望。本文通过梳理各种不同类型文献,梳理出旅游演艺从萌发到当下的发展历程,对旅游演艺舞蹈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以期对不同发展阶段中旅游演艺舞蹈的发展特点与特性进行探寻与总结,由此做出阶段性的整合。并希冀结合当下社会经发展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在文旅融合新背景下,对旅游演艺舞蹈未来更好地发展进行合事实、合规律、合逻辑的展望。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旅游演艺概念界定与分类;二,不同时期旅游演艺舞蹈的形式特点、创作与表现规律;三,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要义所在;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演艺舞蹈艺术性如何建构以延续其生命力等。

项奇奇[8](2020)在《土家族竹玲球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基于石柱民族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玲球作为土家族特有的文化符号,研究其传承路径有助于土家族这一体育文化的推广。本研究以土家族竹铃球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重庆市石柱县范围内立足石柱民族中学为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竹铃球发源于武陵山区,起源于土家人民生产劳动之中,在土家“女儿会”成为了土家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并逐渐成为了土家人民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2.竹铃球主要流传地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民族中学的竹铃球教练与竹铃球队一直承担着传承竹铃球的任务;该竹铃球队近二十年来一直活跃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并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后发展时期三个阶段。3.竹铃球具有以下文化特征:物质层面——表达出了土家人善于利用自然、对艺术美的追求与竹铃球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经济性、审美性与民族性;行为层面——表达出了土家人善于合作、不畏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与竹铃球运动所带来的健身性与观赏性;制度层面——表达出土家人遵守规则并善于创造规则的智慧与竹铃球运动的包容性、创造性与娱乐性;精神层面——表达出土家人自然、洒脱和质朴的精神品质与竹铃球运动带来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4.基于对竹铃球的传承人、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场地器材建设及革新情况、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宣传力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发现竹铃球文化目前主要的传承途径为学校教育传承和民运会传承两方面,但存在传承人群兼职化与校园断层化、传承途径和传播方式单一化、器材与规则缺乏大众化、政策落实不完善化等传承问题。5.针对竹铃球文化传承现状与困境,本研究提出了五条传承路径: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旅游传承路径;二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承路径;三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健身传承路径;四是共生模式下的教育传承路径;五是文化自信下的体育竞技化传承路径。

任颖[9](2020)在《金缮工艺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缮工艺是用天然大漆修补器物的传统修复技艺,作为传统工艺承载着百姓赖以生存的经济与文化诉求,在当代社会变革中,金缮工艺的原生环境虽然改变,但其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并没有因此衰落,它承载着传统的造物理念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工匠对生命的体悟。关于金缮工艺的理论指导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其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依据也一直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具有针对性的金缮工艺的理论研究较少。文章从金缮工艺的本体研究开始,全方位、系统性地分析了金缮工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技术、应用、特征、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当代实践面临问题与需求,深入剖析金缮工艺的价值与优势,从中探寻适合金缮工艺在当代的发展方向。结合传统工艺保护与利用理论与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经验,提出以传承为基础、坚持核心理念与原始功能、整体性保护、扎根现实生活、双向发展五项基本原则,并结合文旅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文化IP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理念,以金缮工艺在当代生活适用性为基础,对金缮工艺以及同类未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针对性的提出传承为先的保护之路、教育为根的重塑之路、旅游为系的传播之路、IP为引的再生产之路四项发展建议。

黄玉珊[10](2020)在《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刊载在数字媒体上的新闻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作为适时了解世界动态、把握社会形势不可缺少的媒介,其时效性至关重要。有介于此,确保与国际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符合一致的译文质量也因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欲确保翻译质量,就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翻译标准或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翻译工作。笔者在既往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尝试将目的论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理论应用于新闻翻译实践。目的论将翻译“目的”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若存在无法同时满足“目的”、“连贯性”、“忠实性”的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达成翻译的“目的”。目的论给出了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时又赋予译者一定的发挥空间和自由。从该角度而言,目的论与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契合一体。众所周知,翻译手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并且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多种翻译方法,本稿主要拟以“改译”这一翻译方法为中心,结合笔者翻译的部分作品,从标题、导语、段落三个层面来说明各中的目的以及如何基于目的论进行改译。本稿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对实践背景、实践内容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并总结了现有的与新闻翻译相关的文献研究及本稿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中对于目的论这一笔者在翻译实践中应用的指导理论、新闻的概念、特点以及新闻翻译进行了简述。此外,也附带介绍了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所采用的翻译工具。第三章是文本分析。笔者列举了各领域的新闻报道译文,结合目的论说明了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手法和个人见解。第四章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的结论。

二、旅游业大放光彩的13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业大放光彩的13年(论文提纲范文)

(2)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研究过程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二章 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源流
    第一节 潮汕传统漆艺形成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历史
        一、金漆木雕的发展
        二、金漆画的发展
第三章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潮汕文化对各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一、中原文化的碰撞
        二、闽南文化的融合
        三、海洋文化的渗透
    第二节 浓厚的宗教祭祀传统信俗
        一、修建宗祠,光宗耀祖
        二、游神赛会,祈求福祉
    第三节 木雕多髹漆贴金并与漆画相依共存
第四章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题材分类
        一、伦理教化题材
        二、生活场景类题材
        三、地方代表景致类
        四、纹样类
    第二节 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一、种类多样,审美性的集中体现
        二、构图巧致,创作造型方法多样
        三、金漆鎏彩,营造流光溢彩的华丽气息
        四、层次丰富,实用与完美性统一
    第三节 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的漆工艺特色
        一、髹天然漆并贴金呈现金碧辉煌的面貌
        二、制作工序严谨有序并传承性浓厚
        三、表现技法丰富多样体现极强工艺性
        四、潮汕金漆工艺与广产外销描金漆器的关系
第五章 潮汕现当代漆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所面临的问题
        一、居住环境改变,传统民俗日益淡化
        二、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建筑破坏性严重
        三、金漆工艺难度高,传承人出现断层
        四、产销模式闭塞,文创产品较少
    第二节 金漆木雕和金漆画面临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保护措施
        二、强化美育教育,全方位角度发展传承
        三、发展金漆工艺,转换空间应用
        四、创新文创产品,以旅游业带动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参与式教学历史溯源
        2.参与式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3.参与式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4.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基本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
        1.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2.参与式教学的特征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人本主义理论
三、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调查问卷的实施
        3.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二)访谈
        1.访谈对象的选取
        2.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四、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缺乏参与式学习的意识
        2.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存在主体差异性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对于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不足
        2.教师运用参与式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课堂教学方面
        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2.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
        3.教学环境营造效果不佳
        4.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五、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针对学生层面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二)针对教师层面
        1.教师注重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2.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针对课堂教学层面
        1.丰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内容
        2.正确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3.创设参与式教学的内外环境
        4.构建参与式教学的评价机制
六、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记录
附录C 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描述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1.5 完成论文的条件与方法
第2章 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机理及动因
    2.1 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及机理
        2.1.1 文旅产业的相关概念
        2.1.2 文旅产业融合的机理
    2.2 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2.2.1 根本动因——市场的需求
        2.2.2 内部推动因素——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
        2.2.3 外部推动因素——政策的扶持与新技术的推动
        2.2.4 文旅融合的契机——经济内循环和供给侧改革
    2.3 文旅融合的新阶段——“文旅+”
第3章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沈阳文旅产业融合现状
        3.1.1 文化产业增长迅速,旅游经济相对薄弱
        3.1.2 挖掘文旅资源价值,注重保护合理开发
        3.1.3 着力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4 创新“文旅+”概念,激发融合新模式
    3.2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产业规模体量偏小,结构发展不够均衡
        3.2.2 统筹规划刚性监督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脱节
        3.2.3 城市特色不鲜明,核心竞争力不强
        3.2.4 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产品缺乏有效支撑
    3.3 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面临的挑战
        3.3.1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聚力文旅深度融合
        3.3.2 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复兴做强文旅产业
第4章 文旅产业融合优秀城市的先进经验
    4.1 浙江“唐诗之路”文旅融合的实践
    4.2 成都“夜游锦江”夜经济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应用
第5章 沈阳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对策
    5.1 助推思维观念转变,深度融合核心理念
    5.2 政府引导,规划引领
    5.3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沈阳特色品牌
    5.4 确保基于市场主体,增强区域内竞争力
    5.5 新兴产业“文旅+”,跨界融合多产业
第6章 “文旅+”对沈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6.1 文旅+金融:金融赋能文旅,助力融合发展
    6.2 文旅+科技: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文旅创新
    6.3 文旅+工业:提升文旅装备水平,唱响大工业文化游
    6.4 文旅+农业:发掘多元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山地旅游
        二、山地景区
        三、旅游转型发展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系统协同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三、指标评价方法
        四、评价模型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一、旅游转型方式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计量分析法
        (三)图表分析法
    四、研究现状
        (一)历史时期政区研究
        (二)现代行政区划研究现状
第一章 县城迁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县城和县级政区
        二、县城迁址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情况
        一、东北地区
        二、华北地区
        三、华东地区
        四、华中地区
        五、华南地区
        六、西南地区
        七、西北地区
    第二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空间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时间分析
第三章 新中国时期县城迁址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形地势
        二、水源
        三、地理位置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人为因素
        一、行政区划调整
        二、交通
        三、经济
        四、水电站、水库、河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
        五、匪患、战略等政治军事因素
        六、政府开展工作
        七、其他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迁址——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第二节 三峡库区县城迁址
    第三节 综合因素带来的县城变迁——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迁址为例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县城迁址的特点
        一、县城迁址是一个协调矛盾的过程
        二、县城迁址缓冲时间越来越长
        三、县城迁址是官方主导、民众“接受”的活动
    第二节 县城迁址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对“移民”和“土着民”融合问题的影响
        四、对地名的影响
    第三节 县城迁址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决策时,应慎之又慎
        二、协调新城与旧城的发展关系
        三、注重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一)旅游演艺自身的发展背景
        (二)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专着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新闻报道类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二、可行性分析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旅游演艺概念界定
第一章 艺术性是旅游演艺舞蹈的生命线
    第一节 20 世纪80 年代“旅游城市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中国旅游业:扬帆起航
        二、新形势促生旅游演艺舞蹈的新发展——旅游城市观演模式
        三、首发经典《仿唐乐舞》中舞蹈的“文化溯源”艺术性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主题公园与景区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生逢其时的旅游热
        二、异军突起的深圳旅游演艺——主题公园观演模式
        三、后来居上者《闽南传奇》中舞蹈的“综合演绎”艺术性
    第三节 本世纪初“山水实景热”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新世纪的新曙光
        二、 “印象”系列中的舞蹈——山水实景的观演模式
        三、后起之秀《印象·大红袍》中舞蹈的“人与景合”艺术性
    第四节 近十年来“浸入式”项目中的旅游演艺舞蹈
        一、新时期打造新风尚
        二、走到哪里看到哪——“行浸式”的观演模式
        三、开篇之作《又见平遥》中舞蹈的“全视角表演”艺术性
第二章 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各种表现形态熔于一炉
        一、独领风骚的独舞
        二、永恒爱情的双人舞
        三、不可或缺的群舞烘托
    第二节 对于风格形态的解析
        一、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
        二、典雅讲究的中国古典舞风格
        三、不拘一格的中国当代舞风
    第三节 对于表演形态的透视
        一、原汁原味的原生形态
        二、创意无限的创作形态
第三章 旅游演艺舞蹈之艺术性的要义
    第一节 显而易见的艺术性
        一、多种风格通用的混搭性
        二、画龙点睛升腾的技巧性
        三、人海战术起舞的场面性
    第二节 深刻感受的艺术性
        一、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的情感性
        二、强烈符号冲击的文化性
        三、突出观众共舞的互动性
    第三节 新时代下的艺术性
        一、科技融合共舞的先进性
        二、服化道添亮点的新颖性
第四章 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的建构
    第一节 独特艺术性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一、独特艺术性是根本所在
        二、不只是“真、善、美”而已
        三、找到专属自己的“不一样”
    第二节 扎根文化、突出个性必不可少
        一、深挖文化,至关重要
        二、多样性,成就个性化
    第三节 大胆创新,持久艺术生命力的动力所在
        一、创新不止,更新最新
        二、跨界融合,相得益彰
        三、本体创新,功夫在舞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土家族竹玲球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基于石柱民族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基于相关政策对研究的导向性
        1.1.2 基于对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体育的认知
        1.1.3 基于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现状的传承与发展需要
        1.1.4 基于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个案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3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资料法
        1.4.2.2 田野调查法
        1.4.2.3 个案研究法
        1.4.2.4 逻辑分析法
    1.5 研究路径
2 相关概念阐释
    2.1 文化分层
    2.2 文化传承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3.1.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
        3.1.2 石柱县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发展历程
    3.2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分层剖析
        3.2.1 物质层面
        3.2.2 行为层面
        3.2.3 制度层面
        3.2.4 精神层面
    3.3 基于对石柱民族中学的竹铃球文化现代传承现状的考察情况
        3.3.1 传承人情况
        3.3.2 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情况
        3.3.3 场地器材的建设及革新情况
        3.3.4 政府的保护与支持力度情况
    3.4 石柱县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现代传承困境
        3.4.1 传承人群兼职化与校园传承断层化
        3.4.2 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单一化
        3.4.3 器材与规则缺乏大众化
        3.4.4 政策落实不完善化
    3.5 个案启示:竹铃球文化传承路径探寻
        3.5.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旅游传承路径
        3.5.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承路径
        3.5.3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健身传承路径
        3.5.4 共生模式下的教育传承路径
        3.5.5 文化自信下的体育竞技化传承路径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金缮工艺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金缮工艺的定义与发展
    2.1 金缮工艺的定义
    2.2 金缮工艺的起源
    2.3 金缮工艺的发展历程
        2.3.1 中日漆艺的交流历程
        2.3.2 金缮工艺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金缮工艺技法
    3.1 金缮工艺的基础材料
        3.1.1 粘合材料
        3.1.2 补缺材料
        3.1.3 绘制材料
        3.1.4 清理材料
        3.1.5 杂项材料
    3.2 金缮工艺的工艺流程
        3.2.1 制定修复方案
        3.2.2 残器清理
        3.2.3 补缺粘合
        3.2.4 髹饰贴金
        3.2.5 推光揩清
第四章 金缮工艺的应用与特征
    4.1 金缮工艺的应用
        4.1.1 金缮工艺的主要应用范畴
        4.1.2 现代艺术家的金缮工艺应用尝试
    4.2 金缮工艺的特征
        4.2.1 中国瓷器修复早期记载
        4.2.2 常见修复技艺与金缮的比对
        4.2.3 金缮工艺的特点
第五章 金缮工艺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5.1 金缮工艺的文化内涵
        5.1.1 中国古代哲学与金缮工艺
        5.1.2 “物哀”与金缮工艺
    5.2 金缮工艺的审美价值
        5.2.1 材料之美
        5.2.2 工艺之美
        5.2.3 巧意之美
        5.2.4 重生之美
第六章 金缮工艺保护与利用现状
    6.1 金缮工艺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6.1.1 金缮工艺的保护与利用实践尝试
        6.1.2 金缮工艺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6.2 金缮工艺保护与利用的需求
        6.2.1 历史认识需求
        6.2.2 艺术审美需求
        6.2.3 精神文化需求
        6.2.4 社会发展需求
第七章 金缮工艺在当代的发展之路
    7.1 金缮工艺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7.1.1 以传承为基础原则
        7.1.2 坚持核心理念与原始功能原则
        7.1.3 整体性保护原则
        7.1.4 扎根现实生活原则
        7.1.5 双向发展原则
    7.2 金缮工艺在当代的发展之路
        7.2.1 传承为先的保护之路
        7.2.2 教育为根的重塑之路
        7.2.3 旅游为系的传播之路
        7.2.4 IP为引的再生产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実践背景
    1.2 実践の内容と意义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稿の研究意义
第二章 翻訳作业の准备
    2.1 スコボス理论
    2.2 ニュースとニュースの翻訳
        2.2.1 ニュースにつぃて
        2.2.2 ニュースの翻訳について
    2.3 翻訳ツール
第三章 テクストの分析
    3.1 见出し
    3.2 リード
    3.3 段落
第四章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
修士课程在学中の研究成果

四、旅游业大放光彩的13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在吉安县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研究[D]. 周昳睫.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D]. 周燕芬.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参与式教学在本科《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衣英霄.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沈阳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研究[D]. 左大正.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5]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新中国县城迁址研究(1949-2019)[D]. 徐莎莎. 西南大学, 2021(01)
  • [7]论旅游演艺舞蹈的艺术性[D]. 侯军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8]土家族竹玲球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基于石柱民族中学的个案研究[D]. 项奇奇.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金缮工艺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D]. 任颖. 山西大学, 2020(01)
  • [10]环球网日中翻译实践报告[D]. 黄玉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13年的旅游大放异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