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区水中汞空白值偏高的原因分析

乌鲁木齐地区水中汞空白值偏高的原因分析

一、乌鲁木齐地区水汞空白值较高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霞[1](2021)在《高寒山区冰川河流剥蚀特征研究 ——以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冰川河流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水化学循环和泥沙输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流域中各种物质的输送特征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剥蚀特征和水文、地形、气候和冰川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了探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冰川河流的剥蚀特征,本文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绒布冰川河和西北干旱区的科其喀尔冰川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条冰川河流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水沙关系和输沙特征,进而对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的剥蚀率进行估算,并针对岩性、气候、地形和冰川对总剥蚀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的水体均呈弱碱性,水体中HCO3-和Ca2+为优势离子,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水化学离子浓度季节性特征显着,在强烈消融期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岩石风化是水化学离子的主控因素,绒布河离子主要来自碳酸岩、硅酸岩和蒸发岩的水解,其次是含氟矿石的水解和当地人为活动的影响,而科其喀尔河水体离子主要来自含硫矿物的氧化及该过程促进的矿物水解,其次是钙盐的碳酸化。(2)在消融期,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径流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径流模数分别为7.36×105 m3/(km2﹒yr)和6.82×105 m3/(km2﹒yr)。消融期两条河流的平均泥沙含量分别为316.51±12.34 mg/L和1217.51±1189.92 mg/L。分析两条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结果表明将径流量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后,回归效果显着改善,并由此得到输沙量分别为55.85×103 t和97.95×103 t,输沙模数分别为200 t/(km2﹒yr)和890 t/(km2﹒yr)。(3)绒布河化学剥蚀率、机械剥蚀率和总剥蚀率分别为22 t/(km2﹒yr)、200 t/(km2﹒yr)和222 t/(km2﹒yr),科其喀尔河分别为51 t/(km2﹒yr)、890 t/(km2﹒yr)和941 t/(km2﹒yr)。二者的机械剥蚀率分别占总剥蚀率的90.0%和94.58%,且化学剥蚀率与机械剥蚀率之间显着相关(R=0.676,p=0.006),化学剥蚀率随着机械剥蚀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也会受其限制。利用机械剥蚀率计算了化学剥蚀率,其结果分别为51 t/(km2﹒yr)和153 t/(km2﹒yr),均大于实际值,并且二者机械剥蚀率与化学剥蚀率的比值(P/C)较大(分别为9.09和17.45)。岩性、气候、地形与冰川覆盖度等因素都是造成总剥蚀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李想[2](2021)在《基于GEE的近三十年亚洲高山区冰川雪线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洲高山区是地球上除南极和北极地区之外的第三大冰冻圈,分布着世界上最广泛的山地冰川、积雪,其冰川积雪的消融与增长对区域气候和水平衡有重要影响。随着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方法对大范围、长时间的冰川变化研究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MATLAB及Arc GIS软件下使用多源遥感数据自动提取并计算冰川雪线的算法,再对这套算法与已发布的参考冰川进行精度对比与评价。在通过精度评价后,使用自动提取算法对亚洲高山区所有冰川计算得到结果,分析了亚洲高山区各个地区冰川雪线时空变化。计算结果表明:(1)基于GEE等软件的冰川雪线高度自动提取算法,可以对大范围的冰川进行精确计算。该方法可分为四个算法模块,分别为GEE下去云处理,GEE下计算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面积,MATLAB下计算冰川积雪区面积比率(SAR,Snow Area Ratio)和Arc GIS与MATLAB下自动计算冰川雪线高度(SLA,Snow Line Altitude)。在针对较大区域的计算时,只需要在算法计算前进行数据的分块与整合,且修改个别用户输入参数即可大范围进行自动计算。(2)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在2000-2018年的观测积累区面积比率(AAR,Accumulation Area Ratio)与本算法计算SAR值的R2为0.59,代表算法计算出的SAR值与真实观测并计算得到的AAR值有较强的相关性。七一冰川的观测平衡线高度(ELA,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与计算SLA值的R2为0.61,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观测ELA值与计算SLA值的R2为0.55,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条冰川的计算SLA值与观测ELA值趋势较为接近,但计算SLA值的振幅均小于观测ELA值。(3)对亚洲高山区冰川,共有132541幅Landsat影像参与计算,共筛选出42961条完全符合条件的冰川,面积约44979.38 km2。在亚洲高山区的各个山系,随着冰川面积规模的增加,平均SAR值的区间也在不断提高,表示面积更小的冰川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消融速率更大。1990-2020年,兴都库什山冰川整体平均SAR值较低,青藏高原冰川整体平均SAR值较高。(4)东天山的冰川SLA距平值增加速率最大,为2.34±0.32 m a-1,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SLA距平值增加速率最小,分别为0.33±0.12 m a-1和0.43±0.37 m a-1。其中,东天山冰川在2005年之后冰川消融速率加快。对于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冰川处于较为稳定状态且在多个年份冰川SLA距平为负值,代表了当年冰川处于正物质平衡。从空间上看,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冰川消融速率较小,其次是青藏高原中部和周围山系,多处于较小的消融速率。而北部的天山、阿尔泰山以及西部兴都库什山、阿莱山脉、帕米尔高原出现较大消融速率。从时间上看,多个山系冰川SLA距平呈现2005年前多为负值,2005年之后多为正值,代表2005年是可能的气候拐点。(5)对亚洲高山区各山系冰川SLA进行年代际变化分析,亚洲高山区冰川SLA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纬度地带性规律,SLA平均等值线最高处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呈不对称环状分布,由中部向青藏高原边缘逐渐降低。对1990-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三段时间冰川SLA距平变化分析,所有山系在1990-1999年冰川SLA距平为负,而2010-2019年冰川SLA距平为正。其中,东天山冰川SLA距平变化最大,增长速率也最快。西昆仑山冰川距平变化最小,喀喇昆仑山是唯一在2000-2009年间冰川SLA距平为负的山系,代表了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冰川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6)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算法SLA计算结果,分别是遥感影像的精度、SRTM数据的“空洞”以及SLA计算方法。遥感影像的精度会给结果带来不确定性,SRTM的“空洞”会影响部分冰川的SLA计算结果,SLA计算时,更大的高度带间距会对计算的SLA造成更大误差。

王杰[3](2021)在《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空间环境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生存空间,其陆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近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何精准获取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人口较稀疏的省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由于大力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近年来国家重点保护新疆生态区并因地制宜地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遏制其恶化。所以基于此本文选取新疆为大背景,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疆为背景,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为研究靶区,针对不同尺度分别进行数据及年份的选取,针对新疆整体,本文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8年四个年份产品数据;针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四期Landsat影像。选取了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和热度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RSEI),结合土地利用数据,说明新疆及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各期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状况,揭示其动态发展趋势,得出结论如下:(1)新疆遥感生态指数主成分分析中,2000年第一主成分(NDVI)贡献率为43.78%;2005年第一主成分(NDVI)贡献率为43.227%;2010年第一主成分(NDVI)贡献率为43.46%;2018年第一主成分(ET)贡献率为42.624%。纵向比较不同年份的前三个主成分,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NDVI和ET、第二主成分主要是SMC和LST、第三主成分主要是LST和SMC,说明随着时间变化,不同参数对主成分的贡献率虽有波动,但主成分的构成参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2)新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存在一些低值的部分区域包括阿勒泰地区少数区域、巴州地区若羌县南部、以及天山山脉塔城等地区,其中RSEI低值区在巴州地区若羌县最为集中,相对面积也最大。从新疆整体的各个等级变化来看生态环境呈现稳中变好的变化趋势。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可知,人类活动逐年增强,主要从耕地和城镇居民面积呈直线增加的趋势,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推测得出。总体来看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还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3)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Wet和NDV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正影响,LST和NDBS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影响,Wet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正影响的贡献率最大,NDBSI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影响的贡献率最大。通过分析RSEI的平均值得出:30年来,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略微上升-明显上升-略微下降的变化过程,但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4)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在“差”和“较差”的比例较大,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一般”、“良”和“优”等级的面积比例是增加的,“较差”等级变化较平稳,“差”等级的面积比例降低最为显着,可见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较差,但总体趋势向好。对RSEI等级变化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升高一个等级的面积比例最大。整体表现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发展进程缓慢。(5)根据熵权法可知,建设用地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权重为0.24;其次为水域,权重为0.19;草地、未利用地和林地权重均为0.15;耕地权重最小,仅为0.12。由于林地、耕地的影响权重较小,土地利用对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相对较小。建设用地的扩张,会侵蚀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等生态用地的面积,带来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周勇[4](2019)在《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及室外计算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太阳辐射台站分布少、已有辐射数据缺失严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辐射台站补全——无辐射台站估算——非台站区域插值”的全过程思路,依次采用“基于辐射台站的估算模型——无辐射台站的通用模型——非台站区域的插值模型”解决我国的已有辐射数据缺失、无辐射数据和无气象数据的三类辐射数据补全问题。进一步,室外计算辐射是建筑负荷计算、太阳能集热器、光伏板面积计算的基础参数。由于辐射数据缺失,难以获得室外计算辐射需求的长期太阳辐射数据,传统建筑负荷计算用夏季室外计算辐射主要采用7月21日晴天太阳辐射,受实际天气状况影响,实际太阳辐射小于晴天太阳辐射,易造成设备容量偏大,不保证率减小等问题;冬季运行太阳能系统和全年运行太阳能系统容量计算则主要采用短期辐射数据的12月平均日辐射参数和年总辐射参数统计值。短期数据难以表征辐射长期变化特征,易造成设备容量计算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补全的30年长期辐射数据,提出不同系统室外计算辐射统计分析方法,为太阳能利用系统设计计算提供基础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太阳辐射分区是太阳辐射估算模型性能分析和通用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传统基于辐射台站的辐射数据分区方法,将无辐射台站定性划分至各个气候区,容易造成距离台站较远的地区,尤其是两个分区边界地区发生误分问题,属于定性分区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基于k-means聚类和SVM-GA分类,提出了两步法太阳辐射分区新方法。首先利用k-means聚类,以月平均太阳辐射为评价指标,将辐射台站划分成5类;然后,利用SVM-GA,以辐射台站的常规气象数据作为训练集,以无辐射台站的常规气象数据作为测试集,将无辐射台站划分成5类。该方法在分区过程种引入无辐射台站,将传统定性的太阳辐射分区方法转换为定量的分区方法,显着提高了辐射分区的精度。(2)针对辐射台站辐射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利用96个辐射台站的日照百分率、日平均温度和日较差数据,分析了不同辐射分区总辐射与日照和温度的相关性,构建了我国基于日照百分率和基于温度的太阳总辐射估算模型,补全了96个辐射台站的太阳辐射缺失数据。进一步,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模型在各个气候分区的预测精度;给出了各个气候区最适宜的总辐射估算模型,进而构建了我国太阳总辐射估算通用模型,补全了我国564个无辐射台站的太阳总辐射数据。(3)直散分离模型可以分为散总比和散射系数模型两类。总体来看,散总比模型精度高,但是需要总辐射参数输入;散射系数模型精度低,但是不需要总辐射参数输入,应用范围广。根据台站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情况,气象台站可分为:同时具有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52个),仅具有总辐射(44个)以及无辐射数据(564个)三类。利用常规气象数据(包括日照百分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分析了散射辐射与总太阳辐射和常规气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构建了我国散总比和散射系数直散分离模型。利用散总比直散分离模型补全了52个同时具有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台站的散射辐射缺失数据。进一步,分析不同模型在各个气候分区的模型精度,揭示了各气象参数对散射辐射的影响机理,给出了不同气候区不同气象参数对散射辐射的影响排序;给出了不同气候分区最适宜的直散分离模型,建立了各个分区的散总比和散射系数直散分离通用模型,分别补全了我国44个仅具有总辐射数据的台站和564个无辐射台站的散射辐射数据。(4)针对非台站区域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获得了辐射数据空间分布网格数据,补全了非台站区域的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进一步,针对传统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忽略局部地形对太阳辐射的遮挡作用,进而造成部分地区太阳辐射量估算值偏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分辨率为90 m×90 m的DEM数据,计算了我国的坡度和坡向空间分布,得到局部地区对直接辐射的遮挡因子空间分布数据,修正了我国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5)针对传统室外计算辐射统计分析方法不合理问题,本研究基于30年长期太阳辐射数据,提出了三种室外计算辐射统计方法:以±0.20 MJm-2d-1为阈值的基于累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冬夏季室外计算辐射;基于累年辐射最小月的月平均日辐射参数;基于累年平均年总太阳辐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夏季设计日室外计算辐射,严寒和寒冷地区统计值和推荐值吻合度较高;而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差异较大,推荐值普遍大于统计值。主要原因是因为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大部分处于湿润气候区,推荐值低估了湿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对于冬季设计日,相关文献推荐的晴天太阳辐射模型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推荐值普遍大于本研究的统计值。主要原因是因为冬季设计日往往处于阴雨天,其太阳辐射量远小于晴天太阳辐射量。对于月平均日和年总辐射参数,由于采用的数据统计时常不同,统计值和推荐值差异较大。

李海玲[5](2019)在《北方室内环境中PAEs污染特征及婴儿暴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一类生产与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合成化合物之一。作为增塑剂,广泛应用于多种材料与产品中,包括聚氯乙烯(PVC)产品、建筑材料、家具、个人护理品与化妆品、医疗器械、儿童玩具等。PAEs具有内分泌干扰毒性与生殖发育毒性,产品中的PAEs释放到周围环境中,通过呼吸吸入、口入与皮肤吸收等路径,进入人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众所周知,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易受到PAEs的侵害。婴儿在室内的停留时间高达95%以上,婴儿家庭往往比其他家庭有更多的潜在PAEs污染源,如塑料产品、防摔泡沫垫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增加婴儿生活环境中PAEs的浓度水平。目前,对于PAEs进入人体内的研究主要以普通人群的饮食与生活等习惯为主,且暴露路径不够全面,由于婴儿的食物比较单一、活动范围有限,一般的路径研究不适用于婴儿。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婴儿生活环境中PAEs的污染情况,以及婴儿周围潜在PAEs污染源对婴儿的健康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市25名3~6个月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婴儿家庭环境样品,研究了6种常见的PAEs的污染特征与尘-气、膜-气分配规律。同时,结合采集的婴儿潜在PAEs暴露源样品(母乳、婴儿配方奶粉、饮用水、药物、婴儿棉质衣物与婴儿爽身粉),与婴儿排泄物(尿液与粪便)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水平,进行了基于不同介质与不同暴露路径的婴儿体内PAEs的暴露量研究。通过对婴儿家庭环境中PAEs的测定,发现婴儿生活的室内环境中均有PAEs的检出,说明PAEs的污染非常广泛。室内空气(气相+颗粒相)、灰尘与玻璃有机膜中6种PAEs的总浓度中值分别为1090 ng/m3、440μg/g与168μg/m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室内环境中最主要的PAE物质。研究室内环境中PAEs的尘-气分配与膜-气分配规律,发现较平衡态理论,本研究结果更符合恒稳态理论,并将其推广至室内环境中其他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如多环芳烃(PAHs)、多溴联苯醚(PBDEs)与有机磷酸酯(OPEs)等。当辛醇-气分配系数(logKOA)大于11.5时,室内环境中SVOCs的尘-气分配处于最大分配系数域,尘-气分配系数(logKD)变为常数-2.62;当logKOA>11.8时,膜-气分配处于最大分配系数域,膜-气分配系数(logKF)为常数-1.55。同时,当logKOA<10.4或logKOA>11.8时,室内空气、灰尘与玻璃有机膜中SVOCs的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对婴儿潜在PAEs暴露源(母乳、婴儿配方奶粉、饮用水、药物、婴儿棉质衣物与婴儿爽身粉)与婴儿排泄物(尿液与粪便)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发现PAEs或其代谢物在这些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基于不同介质与暴露路径婴儿体内PAEs的暴露分析表明,外暴露路径中,母乳是婴儿体内最主要的PAEs暴露源,其次为室内环境;3种暴露路径中,口入是PAEs进入婴儿体内的最主要路径,其次是皮肤吸收。通过比较不同内暴露路径,发现尿液是婴儿体内PAEs排出体内的主要路径。在内外暴露比较中,发现经外暴露路径的日摄入量大于经尿液与粪便路径的日排泄量,表明婴儿体内仍残留一部分PAEs及其代谢物。基于外暴露路径与fue值校正的尿液路径的比值中位数分析,本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DBP与DEHP可认为已达到质量平衡,说明本研究已充分考虑到了DEP、DBP与DEHP进入婴儿体内的所有路径。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已研究结果,将大气中PBDEs的气-粒分配恒稳态模型,扩展并应用到了室内环境中PAEs,乃至其他SVOCs的尘-气分配与膜-气分配研究中。同时,基于婴儿潜在PAEs的暴露源,以及婴儿排泄物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测定数据,首次全面系统的分析了PAEs进出婴儿体内的暴露路径。本研究结果可为将来研究类似低挥发亲脂性、易于代谢的内分泌干扰物进入人体路径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李双建[6](2019)在《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组成本底不清,以及玉米种植中普遍存在化学除草剂乱混乱配、盲目加大用药量,生产上缺乏安全、高效、可操作性强的除草剂及其减施增效相关科学施药技术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新疆各主要玉米产区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的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新疆荒漠绿洲这一特殊生境下玉米区田间杂草群落的整体分布组成以及各地区间杂草群落结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安全高效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增效剂协同使用技术的研究,最终提出建立了一套符合新疆生产实际的玉米除草剂科学施药及其减施增效技术,为我区玉米产业的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玉米主产区田间杂草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新疆灌溉玉米产区共有杂草38种,隶属17科34属,其中,重要杂草3种,主要杂草13种,次要杂草22种,以禾本科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Beauv.)、藜科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锦葵科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L.)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以及苋科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为该地区优势杂草。重要值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重要杂草种类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差异,喀什地区春播玉米田杂草的种类最丰富,Margalef指数(3.6961)、Shannon Wiener(2.4632)和Pielou指数(0.7560)最高,而该地区复播玉米田间杂草的Margalef指数(1.4433)和Shannon Wiener(1.6482)最低,重要杂草为稗草和马齿苋;乌鲁木齐地区杂草的Margalef指数(3.1169)、Shannon Wiener(2.2006)和Pielou指数(0.7346)次之,重要杂草以苘麻和野西瓜苗为主;伊犁地区杂草的Simpson指数(0.2778)最高,这表明其优势杂草危害时期最为集中,且以灰绿藜为该地区重要杂草。生态位宽度的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各地区重要杂草的优势性。生态位重叠值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地区马齿苋、稗草,伊犁地区狗尾草、苘麻和田旋花,喀什地区春播玉米田的田旋花和龙葵以及喀什地区复播玉米田中苘麻和灰绿藜等主要杂草与地区重要杂草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2、安全高效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表明:在生产上能安全高效防除玉米杂草的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为,封闭处理:38%莠去津SC 1500 mL/hm2、38.5%硝?精?莠去津CS 6000 mL/hm2,茎叶处理:40g/L烟嘧磺隆OD 1200 mL/hm2、28%硝·烟·莠去津OD 2700 mL/hm2、24%硝磺·烟·莠OD 2700 mL/hm2和50%氯吡·硝·烟嘧WG 450 g/hm2。而30%苯唑草酮SC 225 mL/hm2的防效最差,其在30d和45d的总草株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分别仅为60.00%、56.07%和21.88%、41.73%。3、除草剂减量增效技术研究:在上述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研究的基础上,以2种代表性除草剂防效最佳的科学施药量(40%硝?精?莠去津CS 400 mL/亩、26.7%噻隆·异恶酮SC 30 mL/亩)为减药基线,并系统对比评价了3种增效剂(63%激健助剂、辉丰增效剂、黑龙江大学2#增效剂)分别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使用实现不同减药水平(0%、-15%、-30%)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结果表明,通过除草剂与增效剂的科学协同使用,能够使得除草剂在现有科学施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减施30%是完全可行的。但不同增效剂之间的增效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剂型的农药对增效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农药种类及增效剂等合理搭配使用。

杨红梅[7](2019)在《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文中指出地震的监测和准确预报仍是目前世界上未能解决的科学难题。微生物能够迅速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适应性地改变,已成为监测地下水和地壳活动的一种新型手段,但其系统性、规律性还需要深入地研究。论文围绕“地震前后泉水微生物种类和代谢发生了哪些异常变化”这一科学问题,以新疆乌鲁木齐10号泉泉水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探索该处泉水中的稳定性及敏感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变化规律,获取微生物异常反应的定性定量信息,探寻这种变化规律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论文首先研究了乌鲁木齐10号泉12项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总体季节性和年度变化规律,发现部分测项异常偏高,可能与地震的发生有关。进而,对该泉水样内的细菌群落丰度分别按年内尺度、季节尺度、年际尺度进行了分类比较,结果发现细菌群落丰度在年内尺度月变化规律不明显,但随季节变化明显,整体上呈现出“夏>秋>春>冬”的趋势,年际之间变化也有显着差异。对泉水细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小为91bp、129bp、305bp、165bp、454bp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T-RFs)所代表的细菌类群为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最优势菌群;而其中的129bp和305bp片段所代表的细菌类群为该泉水中相对稳定的土着菌群。综合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和泉水中的细菌丰度变化规律,发现泉水中氟离子(F-)、水氡(Rn)和甲烷(CH4)含量是影响夏、秋和冬季泉水中细菌丰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在监测期内,还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及BIOLOG生态板细胞表型检测技术(BIOLOG-ECO),综合监测期内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数据和新疆地区4次有代表性的震例,从分子水平和细胞代谢水平分析受地震影响前后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活性和细胞表型多样性变化规律。T-RFLP分析的结果表明,T-RFs大小为91bp、129bp、305bp和454bp所代表的细菌类群是4次震例中的共有类群,它们在地震前后的异常波动显示了它们可能是对地震活动敏感的细菌类群,未来可用于检测地震发生的指示类群。冗余度分析(RDA)表明,泉水中产生的气体总量(Gas)和泉水电导率(EC)是影响泉水细菌优势类群变化的关键因素。BIOLOG-ECO的分析表明,泉水中的微生物可以以甘氨酰-L-谷氨酸为主要底物而生长,而D-半乳糖酸-γ-内酯和D-半乳糖醛酸这两类化合物是导致泉水微生物底物代谢差异的敏感底物。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将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新的监测指标和思路,为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提供补充和参考,为以微生物监测、预测地震活动奠定基础。

杨亮洁[8](2017)在《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网络化、扁平化格局演进,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了企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并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动者载体”,而城市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流动空间”中,人类的各种重要活动通过“行动者载体”以各种要素流的形式在“空间载体”中完成,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企业联系网络与城市网络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企业空间格局演变从微观层面表征着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那么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怎样构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概念模型及其数理分析模型?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全行业和分行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企业联系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尝试融合社会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taylor的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为基本模型,构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耦合的数理分析模型,从产业维度探讨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城市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以嵌入性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图论方法为基本方法,根据Taylor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尝试构建了连锁-隶属网络的数理分析模型。其次,对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全行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网络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采用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结果更精确。再次,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群和城市内部(成都)三个嵌套的空间尺度,用多时相数据(2005、2010、2015)进行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系列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深入探索。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第三至六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在中国西部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三个尺度对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分支企业在中国西部城市的分布格局呈现差异性、趋同性两大基本特征。西部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少,空间集聚明显,区位选择上更倾向(特)大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强化;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区位选择趋同,企业空间分布均呈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城市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关中、兰西、滇中和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形成菱形空间结构;企业密度分布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高密度区和西部低密度区。第二,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差异性、趋同性明显。基于世界500强的城市网络的发育程度低,密度小和集聚明显,对称性低,等级化强,均衡性差,邻近扩散效应较弱,但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星形结构向类鸟巢状结构演进;基于中国500强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网络发育程度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网络密度高,对称性高,均衡性高,等级化和邻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类鸟巢状向鸟巢状结构演进。同时,以成渝为核心,呼银兰成昆线以东区域形成明显的扩散区,跨行政地域联系特征明显。与此相对应,两者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中,成都、重庆、西安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始终处于强核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根据点出度和点入度,节点城市可分为四类:高点出度-高点入度的综合全能型城市、低点出度-高点入度的黑洞型城市、低点出度-低点入度的世外桃源型城市、高点出度-低点入度的太阳型。第三,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趋同性强。制造业与全行业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中心度的“趋同性”非常高,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趋同性较大,强者恒强的极化现象显着。基于中国500强制造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比世界500强的高,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均衡程度较高。第四,基于中国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高于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中心度极低,网络密度极低,处于网络初建期,其结构形态是简单的放射状或放射状与星形状的组合,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产生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与全行业城市网络格局“趋同性”极高,发育相对成熟,层级性显着,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重庆、成都、西安、南宁、昆明五城市始终处于强核心地位,网络结构由类鸟巢结构向鸟巢结构演变;二者都呈现点出度高的城市点入度也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第五,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低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极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联系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增强,等级效应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对称性增加,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省内、城市群内邻近扩散效应明显,网络结构由放射状向星状再向类鸟巢状演进。第六,西部城市群城市网络差异性显着。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的9个城市群网络空间维度的拓扑结构差异大,发育程度差异大,但在时间维度上的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9个城市群的拓扑结构的差异较小,在时间维度上其差异也在缩小。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网络的9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育不完善,联系矩阵呈现稀疏矩阵特征,网络对称性低,层级性明显,集聚特征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群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发育较好,网络联系矩阵由稀疏矩阵向完全矩阵演变,对称性较高,网络联系分散效应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西部城市群网络中,只有成渝城市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较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余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弱且相对较为松散,即大多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离心式联系,整体城市群网络发育程度低;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增加,成渝、兰西、关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存在明显的集聚核心。城市群的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生成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一是城市间不同等级的企业分支机构的异地分离所形成的直接联系动力;二是发育较好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高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第七,成都城市网络呈多核心结构,权力和威望空间极化不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城市内部网络联系较弱,网络密度很小,结构稳定性差,对称性低,层级性不突出,自溶性较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属于低水平上的分散均衡状态,逐渐向复杂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变。相对应,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对称性较好,发育程度高,拓扑结构趋于完善和相对均衡;企业联系活动呈现较好的对称双向流动,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武侯、金牛、青羊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

谷邵伟[9](2017)在《含汞污水处理工艺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汞及其化合物具有高毒性和腐蚀性,鉴于汞可在大气中可作远距离迁移,亦可在人为排入环境后持久存在,同时有能力在各种生态系统中进行生物累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含汞污水的处理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我国许多高含汞气田会产生大量的含汞污水,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但国内对含汞气田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的工艺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含汞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开展KL2气田含汞污水现场试验及KS气田含汞污水处理加剂方案实验,提出KS气田含汞污水处理方案,有利于控制含汞气田污水中的汞排放。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掌握了含汞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评价了硫化物沉淀法、絮凝沉降法、螯合物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树脂法、膜分离法等处理工艺原理及特点,硫化物沉淀法无法控制硫化物过量程度;絮凝沉降法受水质影响大,污泥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在高矿化度、高有机物的含汞气田污水处理中,吸附法易结垢堵塞,导致使用寿命减少,成本升高;离子交换树脂不适合溶解固体多的污水,有机物也能造成树脂的污染;膜分离法对进水水质要求严格,也不适用于气田含汞污水的初级处理;工程应用中,常根据实际情况,组合使用几种脱汞方法,形成一个综合处理方案具有较大优势,且将除油、除悬浮物技术与污水脱汞技术相结合;螯合沉淀法流程简便、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较低,且与汞形成沉淀产物稳定,在重金属污水处理中具有较大优势。利用KL2气田设计的5m3/h含汞污水处理试验装置做现场实验,分析、评价含汞污水处理试验装置现场实验及应用效果;检测分析运行中各个设备进出口的水质情况,获取KL2含汞污水处理试验装置的实际运行数据;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絮凝沉降作为高含汞污水的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去除原水中大部分汞,但是未经吸附的出水汞含量仍然较高;该套试验装置在KL2气田含汞污水处理试验中,将除油、除悬浮物技术与污水脱汞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处理方案,采用絮凝沉淀法与吸附法组合使用,有效降低了含汞污水处理运行成本,操作简单;但是KL2实验加剂方案不能够适用于特殊工况下的含汞污水处理,吸附做为气田污水处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KS含汞污水处理加剂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设计了适用于KS天然气处理厂含汞污水的组合加剂方案:聚合氯化铝(SM-2)、2000万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M-2)以及ZJS-1型重金属离子捕集剂联用可以有效提高絮凝沉淀过程的脱汞效果和悬浮物去除效果,且新加剂方案能够处理特殊工况下的含汞污水;实验中优选出三种药剂的最佳加剂顺序为:无机絮凝剂、重金属离子捕集剂、有机絮凝剂,优选出各种药剂的最佳加量为:SM-2加剂量为90mg/L,ZJS-1加剂量为2ml/L,PM-1加剂量为2mg/L。考察了pH值、温度、氧化剂对对新加剂方案处理含汞污水的影响,较为经济的做法是控制pH值在7左右;氧化剂对处理效果有较大的提升,氧化剂的加剂量在400μl/L;水处理剂能够在20℃~60℃内有效处理含汞气田污水。连续15天对组合加剂方案进行现场实验表明,组合加剂方案在KS含汞污水处理中能够有效保证经处理后的汞含量在10μg/L以下,且水质稳定,能够满足含汞污水处理要求。本论文依据KS气田水质特征、室内加剂方案及KL2含汞污水处理试验装置实验结果,提出了适合KS气田含汞污水处理改进方案,在原有工艺上改变加剂方案,取消油水分离器及吸附装置;将改进后的新工艺和原有工艺的工程投资及年运行费用等进行对比发现,工程投资降低了 44%,年运行费用降低了 21%。

叶萍[10](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乌鲁木齐地区水汞空白值较高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鲁木齐地区水汞空白值较高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山区冰川河流剥蚀特征研究 ——以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水化学的研究进展
        1.2.2 河流泥沙输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绒布冰川河概况
        2.1.2 科其喀尔冰川河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监测断面布设
        2.2.2 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
        2.2.3 实验室测定与分析
        2.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川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水化学特征
        3.1.1 水化学组成
        3.1.2 水化学类型
        3.1.3 水化学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3.2 水化学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水化学主控影响因素判断
        3.2.2 岩性的影响
        3.2.3 大气降水的影响
        3.2.4 人为活动的影响
    3.3 离子的主要来源
        3.3.1 离子间相关关系
        3.3.2 离子的主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川河流的泥沙输移
    4.1 气象参数特征
    4.2 水沙关系
        4.2.1 径流量
        4.2.2 泥沙含量特征
        4.2.3 水沙关系分析
        4.2.4 滞后现象分析
    4.3 输沙量和输沙模数
    4.4 输沙能力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剥蚀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剥蚀率的估算
        5.1.1 化学剥蚀率
        5.1.2 机械剥蚀率
        5.1.3 总剥蚀率
        5.1.4 化学剥蚀率与机械剥蚀率的关系
    5.2 剥蚀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基岩的性质
        5.2.2 气候
        5.2.3 地形
        5.2.4 冰川覆盖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GEE的近三十年亚洲高山区冰川雪线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冰川雪线研究进展
        1.2.2 冰川雪线自动估算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 亚洲高山区冰川分布
    2.2 数据来源
        2.2.1 参考冰川数据集
        2.2.2 冰川编目数据集
        2.2.3 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
        2.2.4 Sentinel-2 遥感影像数据
        2.2.5 数字高程模型
    2.3 Google Earth Engine(GEE)
        2.3.1 GEE功能
        2.3.2 方法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理论依据
        3.1.1 冰川与冰川上积雪光谱特征
        3.1.2 冰川雪线高度计算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整合与分块
    3.4 影像与冰川筛选
        3.4.1 影像筛选
        3.4.2 GEE下全年无云覆盖冰川筛选
    3.5 绘制冰川上积雪与裸冰区
        3.5.1 GEE下自动计算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面积
        3.5.2 MATLAB下自动计算近似冰川积雪区面积比率SAR
        3.5.3 ArcGIS与 MATLAB下自动计算冰川雪线高度SLA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提取算法结果及验证
    4.1 验证区冰川概况
    4.2 无云覆盖冰川筛选验证
    4.3 计算冰川积雪区面积比率SAR验证
    4.4 计算冰川雪线高度SLA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洲高山区冰川雪线计算
    5.1 可用冰川
    5.2 亚洲高山区冰川积雪区面积比率SAR变化
    5.3 亚洲高山区冰川雪线高度SLA变化
    5.4 亚洲高山区冰川SLA年代际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冰川雪线自动计算方法影响因素
    6.1 Landsat遥感影像与Sentinel-2 遥感影像对比
    6.2 SRTM“空洞”对雪线计算的影响
    6.3 SLA计算方法精度及误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算法1 代码
    附录2:算法2 代码
    附录3:算法3 代码
    附录4:算法4 代码
    附录5:Sentinel-2 对比验证算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2.1 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获取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处理与方法
        2.2.1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2.2.2 数据预处理及方法
    2.3 土地利用分类
    2.4 主成分分析
    2.5 绿度参数
    2.6 湿度参数
    2.7 热度参数
    2.8 干度参数
第3章 新疆遥感生态指数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背景分析
    3.1 不同RSEI参数的时空变化
        3.1.1 热度参数(LST)
        3.1.2 干度参数(ET)
        3.1.3 湿度参数(SMC)
        3.1.4 绿度参数(NDVI)
        3.1.5 总体趋势
    3.2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3.3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4 新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遥感生态指数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4.1 不同遥感生态指标结果分析
        4.1.1 湿度指标(Wet)结果分析
        4.1.2 绿度指标(NDVI)结果分析
        4.1.3 热度指标(LST)结果分析
        4.1.4 干度指标(NDBSI)结果分析
    4.2 遥感生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3 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3.1 遥感生态指数RSEI计算结果与分析
        4.3.2 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分级
        4.3.3 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等级变化分析
        4.3.4 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等级变化转移矩阵
    4.4 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4.4.1 土地利用时间变化
        4.4.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向分析
        4.4.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分析
        4.4.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4.4.5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4.4.6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变化分析
        4.4.7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及室外计算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分区研究
        1.2.2 逐日总太阳辐射估算模型
        1.2.3 逐日直散分离模型
        1.2.4 辐射参数空间分布
        1.2.5 室外计算参数
    1.3 本文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2.太阳辐射基础及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2.1 概述
    2.2 太阳辐射基本介绍
        2.2.1 太阳常数
        2.2.2 地球与太阳的几何角度
        2.2.3 水平面天文辐射
        2.2.4 最大可能日照时间
    2.3 模型拟合方法
        2.3.1 线性回归
        2.3.2 非线性回归
    2.4 模型误差评价指标
    2.5 数据来源及基本信息
        2.5.1 气象数据来源及台站信息
        2.5.2 DEM数据来源
    2.6 辐射数据质量控制
        2.6.1 辐射数据误差来源
        2.6.2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2.7 本章小结
3.太阳辐射分区
    3.1 概述
    3.2 现有我国辐射分区方法简介
        3.2.1 基于年总辐射的分区方法
        3.2.2 基于月平均晴空指数的分区方法
        3.2.3 基于累年日总辐射的分区方法
        3.2.4 两步法太阳辐射分区方法的提出
    3.3 基于k-means和 SVM-GA的两步法太阳辐射分区方法
    3.4 k-means聚类
    3.5 SVM-GA分类理论
        3.5.1 SVM
        3.5.2 遗传算法
    3.6 两步法辐射分区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逐日总太阳辐射估算模型
    4.1 概述
    4.2 总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建立
        4.2.1 基于日照百分率的模型
        4.2.2 基于温度的模型
    4.3 总太阳辐射估算模型误差对比分析
        4.3.1 模型估算精度分析
        4.3.2 模型综合性能评价
    4.4 总太阳辐射估算通用模型建立
    4.5 A-P模型经验系数分析
        4.5.1 经验系数a、b物理意义
        4.5.2 经验系数计算和空间分布
    4.6 本章小结
5.逐日太阳辐射直散分离模型
    5.1 概述
    5.2 既有直散分离模型建立
        5.2.1 散总比直散分离模型
        5.2.2 散射系数直散分离模型
    5.3 基于降雨量的直散分离新模型建立
    5.4 直散分离模型误差对比分析
        5.4.1 模型估算精度分析
        5.4.2 模型综合性能评价
    5.5 直散分离通用模型建立
    5.6 本章小结
6.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计算
    6.1 概述
    6.2 辐射参数空间分布计算方法
    6.3 基于DEM的局部地形遮挡因子计算
        6.3.1 坡度、坡向计算
        6.3.2 地形遮挡因子计算
    6.4 考虑局部地形遮挡的辐射空间分布计算模型
        6.4.1 直接辐射地形遮挡计算模型
        6.4.2 散射辐射地形遮挡计算模型
    6.5 反距离加权法
    6.6 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计算结果
        6.6.1 遮挡因子计算结果
        6.6.2 无遮挡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计算
        6.6.3 考虑地形遮挡下的空间分布网格数据计算
    6.7 本章小结
7.太阳能利用室外计算辐射
    7.1 概述
    7.2 太阳辐射逐时化模型
    7.3 室外计算辐射统计分析方法
        7.3.1 室外计算辐射分类及使用目的
        7.3.2 室外计算辐射统计分析方法
    7.4 室外计算辐射结果分析
        7.4.1 太阳辐射逐时化模型误差分析
        7.4.2 典型城市选择
        7.4.3 室外计算辐射取值结果
    7.5 本章小结
8.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无辐射台站信息及分类结果
    附表2:主要城市冬夏季设计日室外计算辐射
    附表3:主要城市累年辐射最小月的月平均日辐射参数
    附表4:主要城市累年平均年总辐射量参数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发表的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5)北方室内环境中PAEs污染特征及婴儿暴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名称及缩写词表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PAES概述
        1.2.1 PAEs的理化性质
        1.2.2 PAEs的生产与应用
        1.2.3 PAEs的毒性
        1.2.4 有关PAEs的法律规范
    1.3 室内环境中PAES的污染现状
        1.3.1 室内空气中PAEs的污染现状
        1.3.2 室内灰尘中PAEs的污染现状
        1.3.3 室内玻璃有机膜中PAEs的污染现状
    1.4 室内环境中PAES的分配行为
        1.4.1 空气中PAEs气-粒分配理论
        1.4.2 室内环境中PAEs尘-气分配理论
        1.4.3 室内环境中PAEs膜-气分配理论
    1.5 PAES进出婴儿体内暴露路径研究现状
        1.5.1 婴儿潜在PAEs暴露源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污染现状
        1.5.2 婴儿排泄物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残留现状
        1.5.3 婴儿体内PAEs暴露路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2.1 采样方案的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3 目标物的测定方法
        2.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3 计算方法
        2.3.1 室内空气中PAEs的计算方法
        2.3.2 室内环境中PAEs的尘-气分配系数和膜-气分配系数计算方法
        2.3.3 PAEs人体暴露模型
        2.3.4 蒙特卡洛模拟
        2.3.5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室内环境中PAEs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3.1 引言
    3.2 室内环境中PAES的污染特征
        3.2.1 室内空气中PAEs污染特征
        3.2.2 室内灰尘中PAEs污染特征
        3.2.3 室内玻璃有机膜中PAEs污染特征
    3.3 室内环境中PAES的来源解析
        3.3.1 室内环境中PAEs的影响因素
        3.3.2 室内环境中PAEs的主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环境中PAEs的分配规律
    4.1 引言
    4.2 室内环境中PAES的尘-气分配规律
        4.2.1 室内环境中PAEs的尘-气分配系数
        4.2.2 基于log KOA的室内环境中PAEs的尘-气分配规律
    4.3 室内环境中PAES的膜-气分配规律
        4.3.1 室内环境中PAEs的膜-气分配系数
        4.3.2 基于log KOA的室内环境中PAEs的膜-气分配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AEs进出婴儿体内暴露路径研究
    5.1 引言
    5.2 婴儿潜在PAES暴露源与婴儿排泄物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水平
        5.2.1 婴儿潜在PAEs暴露源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水平
        5.2.2 婴儿排泄物中PAEs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水平
    5.3 婴儿体内PAES外暴露与内暴露路径分析
        5.3.1 PAEs外暴露路径
        5.3.2 PAEs内暴露路径
        5.3.3 PAEs外暴露与内暴露路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
        1.1.1 国内外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1.2 新疆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2 玉米杂草综合防控研究概况
        1.2.1 化学防控研究概况
        1.2.2 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玉米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地区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分析
        2.2.2 新疆地区玉米田间杂草生态位分析
    2.3 讨论
        2.3.1 杂草群落结构分析
        2.3.2 杂草生态位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新疆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药效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1.3 试验设计与施药方法
        3.1.4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化学除草剂处理对玉米杂草的田间药效
        3.2.2 化学除草剂封闭处理对玉米苗期的安全性评价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新疆春播玉米化学除草剂与新型增效剂协同使用的减药增效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4.1.2 供试药品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数据调查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茎叶处理增效剂减施增效效果分析
        4.2.2 封闭处理增效剂减施增效效果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震
    1.2 地震前兆
    1.3 地下水及地震断裂带冷泉
    1.4 地下水微生物生态系统
    1.5 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概述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测定
    2.3 基于T-RFLP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4 泉水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
    2.5 监测期内地震情况统计及震中距的计算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细菌群落多时间尺度变化
    3.1 乌鲁木齐10号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随时间动态变化
    3.2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群落组成多时间尺度特征
    3.3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Alpha-多样性随时间动态变化
    3.4 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水平上监测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对地震的响应
    4.1 监测期内地震观测及震例分析
    4.2 监测期内地震前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
    4.3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群落的变化
    4.4 地震前后泉水细菌类群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细胞活性上监测乌鲁木齐10号泉细菌对地震的响应
    5.1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的AWCD值分析
    5.2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对不同底物的利用特征
    5.3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碳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5.4 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泉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
    5.5 地震前后泉水微生物群落功能与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企业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不断强化
        1.1.2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
        1.1.3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城市的网络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企业网络
        1.3.2 城市网络
    1.4 研究进展
        1.4.1 节点等级结构—城市要素规模等级研究
        1.4.2 节点经济联系—基于属性数据的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的网络化
        1.4.3 节点联系结构—城市设施与要素流联系研究
        1.4.4 节点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研究范式
        1.4.5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区界定及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界定
        1.6.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的根本动力
        2.1.2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的理论基石
        2.1.3“嵌入性”理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纽带
        2.1.4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城市网络关系的定性描述
        2.1.5 社会网络分析(SNA)—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
        2.1.6 图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化与可视化呈现
        2.1.7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实现
        2.1.8 连锁-隶属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
    2.2 科学问题与研究假设
        2.2.1 科学问题
        2.2.2 研究假设
    2.3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2.3.1 城市联系网络模型—连锁-隶属网络模型
        2.3.2 城市网络节点城市分析模型
        2.3.3 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分布时空格局
    3.1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3.1.1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2 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1.3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比较
    3.2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全行业的空间格局
        3.2.2 分行业地域结构分析
    3.3 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3.3.1 全局自相关整体特征分析
        3.3.2 局部自相关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4.1 全行业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分析
        4.1.1 城市网络联系时空特征分析
        4.1.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
        4.1.3 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 分行业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1 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2 基于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2.3 基于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4.3 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假设
        4.3.2 全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3.3 分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西部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5.1 西部城市群界定
    5.2 城市群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5.2.1 网络拓扑结构的各项特征
        5.2.2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类型特征分析
    5.3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联系特征分析
        5.3.1 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2 关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3 北部湾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4 天山北坡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5 兰西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6 呼包鄂榆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7 黔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8 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3.9 宁夏沿黄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成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6.1 成都市企业时空格局分析
        6.1.1 成都市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6.1.2 成都市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6.2 成都市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6.2.1 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6.2.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6.2.3 成都城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含汞污水处理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含汞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现状
        1.4.2 气浮设备技术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含汞气田污水处理工艺分析评价
    2.1 絮凝/沉降法
        2.1.1 硫化物沉淀法
        2.1.2 絮凝沉降法
        2.1.3 鳌合沉淀法
    2.2 吸附法
    2.3 离子交换树脂法
    2.4 膜分离法
    2.5 生物处理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KL2含汞污水处理工艺现场试验
    3.1 KL2含汞气田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3.1.1 絮凝-吸附处理工艺
        3.1.2 工艺流程简述
    3.2 主要设备研究
        3.2.1 高效油水汞分离器
        3.2.2 喷射诱导气浮
        3.2.3 汞吸附过滤装置
        3.2.4 加药装置
    3.3 含汞污水试验装置运行及应用效果分析评价
        3.3.1 2015年5月运行效果
        3.3.2 2015年6~7月运行效果
        3.3.3 全天运行效果检测
        3.3.4 8月运行效果
        3.3.5 各设备进出水水质变化
    3.4 KL2加剂方案对水质的适应性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汞气田污水室内加剂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4.1.2 实验仪器及药剂
    4.2 含汞污水水质检测
        4.2.1 主要检测项目及方法
        4.2.2 KS水质检测结果
    4.3 含汞污水组合加剂方案筛选实验
        4.3.1 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筛选
        4.3.2 无机絮凝剂筛选
        4.3.3 有机絮凝剂的筛选
    4.4 组合加剂方案加剂顺序实验
    4.5 组合加剂方案的加剂量
        4.5.1 重金属离子捕集剂的加入量
        4.5.2 聚合氯化铝的加剂量
        4.5.3 聚丙烯酰胺的加剂量
    4.6 组合加剂方案的影响因素
        4.6.1 pH值对组合加剂方案处理效果的影响
        4.6.2 氧化剂对组合加剂方案处理效果的影响
        4.6.3 温度对组合加剂方案处理效果的影响
        4.6.4 特殊工况下水质适应性
        4.6.5 组合加剂方案对水质变化的适应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KS气田含汞污水处理方案
    5.1 KS设计规模及水质指标
    5.2 絮凝沉降+吸附组合工艺改进研究
        5.2.1 KS气田含汞污水絮凝沉降+吸附组合处理工艺
        5.2.2 絮凝沉降+吸附组合工艺改进原因
        5.2.3 加剂方案改进
        5.2.4 絮凝沉降+吸附组合工艺改进方案
    5.3 KS气田含汞污水鳌合沉淀处理工艺
    5.4 两种污水处理方案投资比较
    5.5 KS含汞污水鳌合沉淀处理工艺设备选型
    5.6 消耗指标及运行成本
        5.6.1 消耗指标
        5.6.2 运行成本含药剂、水电、管理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乌鲁木齐地区水汞空白值较高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山区冰川河流剥蚀特征研究 ——以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为例[D]. 赵艳霞.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基于GEE的近三十年亚洲高山区冰川雪线变化研究[D]. 李想. 西北大学, 2021(12)
  • [3]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D]. 王杰. 新疆大学, 2021
  • [4]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及室外计算辐射研究[D]. 周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5]北方室内环境中PAEs污染特征及婴儿暴露路径研究[D]. 李海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D]. 李双建.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微生物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地震的响应[D]. 杨红梅.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8]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D]. 杨亮洁. 兰州大学, 2017(12)
  • [9]含汞污水处理工艺改进研究[D]. 谷邵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10]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乌鲁木齐地区水中汞空白值偏高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