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组胺联合短小棒杆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磷酸组胺联合短小棒杆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一、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玲[1](2010)在《亚急性咳嗽病因分布及感染后咳嗽调查》文中认为通常将病程介于3~8周,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者定义为亚急性咳嗽。国内外指南均认为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后咳嗽(cough post infection,CPI,又称感冒后咳嗽),但可供参考的研究数据不多,目前仅见Kwon的一篇调查报道。感染后咳嗽是与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相关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不清,是否与非典型病原体持续性感染有关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调查国内亚急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在此基础上,观察感染后咳嗽治疗后咳嗽症状变化、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及慢性咳嗽的发生率,最后调查感染后咳嗽是否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持续性感染的因素。第一部分亚急性咳嗽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目的:调查亚急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X线胸片无明显病变的亚急性咳嗽患者,仔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行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肺通气功能+气道高反应性检查,选择性进行鼻窦片或CT、24h pH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明确诊断。分别比较不同病因的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咳嗽时相、性质、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病因分布以某种病因占病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病因总数系单病因和复合病因的总和。分析咳嗽特征、伴随症状的病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方差齐时各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中的最小显着差异法(LSD),方差不齐时各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法。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入选116例资料完整的成人亚急性咳嗽患者。其中男45例,女71例,年龄18~75岁,平均40.8±13.2岁,平均咳嗽病程为5.2±1.7周;2.明确诊断107例(92.2%),其中单一病因104例,双病因3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合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合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例)。病因分布频率:感染后咳嗽45例(38.1%),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22例(18.6%),咳嗽变异性哮喘17例(14.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2例(10.1%),变应性咳嗽6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例。3.咳嗽变异性哮喘组以夜间为主的咳嗽及总的夜间咳嗽发生率分别为29.4%(5/17)、82.3%(14/17),均高于感染后咳嗽组[2.2%(1/45)、33.3%(15/45),χ2 =7.363、χ2 =11.909,均P<0.01],以夜间为主的咳嗽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异性为98.9%。结论:感染后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夜间咳嗽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诊断价值。第二部分感染后咳嗽治疗后咳嗽病程变化目的:观察感染后咳嗽患者治疗后咳嗽病程变化。方法:对明确诊断为感染后咳嗽的患者联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治疗12周。以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为标准,评估治疗后第3天、第7天以及自然病程第8周患者咳嗽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平均日间咳嗽症状积分为3(3,4)分,治疗后第3天、第7天随访时平均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分别为3(0,4)分、2(0,4)分;治疗后第7天咳嗽消失率为33.3%,咳嗽症状总体改善率达71.1%。2.病程第8周平均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分别为1(0,4)分、0(0,2)分;93.4%(42/45)患者咳嗽症状已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感染后咳嗽患者联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治疗有效,绝大多数患者在8周内症状缓解,少部分患者咳嗽顽固,可迁延至慢性期。第三部分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发生率调查目的:观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发生率。方法: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141例,于病程第4~16周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咳嗽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病程中出现咳嗽的患者137例(97.2%,137/141),73.0%(103/141)的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咳嗽时间限于1周以内;持续1~2周、2~3周的患者均占7.8%;3周以上的咳嗽12例,达8.5%(12/141),其中4例病程超过8周。结论:咳嗽是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常见的症状,绝大多数流感患者咳嗽病程不超过3周,少数患者咳嗽可出现迁延至亚急性或慢性期。目的:观察感染后咳嗽患者是否存在非典型病原体迁延性感染。方法:亚急性咳嗽患者57例,治疗前留取患者痰标本、双份咽拭子标本。一份咽拭子行百日咳鲍特氏菌培养;第二份咽拭子及痰标本行百日咳、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核酸扩增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亚急性咳嗽患者57例,肺炎衣原体阳性率22.8%,百日咳鲍特氏菌、肺炎支原体检测均为阴性。2.感染后咳嗽29例,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阳性者3例,均为肺炎衣原体,百日咳鲍特氏菌及肺炎支原体检测均为阴性。3.所有感染后咳嗽患者均未再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抗组胺/减充血剂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初步调查显示感染后咳嗽患者不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持续感染因素,有待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小结1.感染后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夜间咳嗽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有诊断价值。2.感染后咳嗽患者病程早期联合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治疗有效,绝大多数患者在8周内咳嗽症状缓解,少部分患者咳嗽顽固,迁延至慢性期。3.咳嗽是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常见的症状,绝大多数甲型流感患者咳嗽病程不超过3周,但少数患者可出现咳嗽迁延至亚急性或慢性期。4.初步调查显示感染后咳嗽患者不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潜在感染,有待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

闫亚美[2](2007)在《蜜蜂巢脾挥发油及其治疗AR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蜜蜂巢脾是我国传统的动物中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价值。然而,从目前来看,对巢脾有效成分及其药理的研究还是经验多,科学验证少,定性定量少,蜜蜂蜂巢具有治疗鼻炎特别是变应性鼻炎(AR)的作用,然而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关于蜜蜂巢脾挥发油的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国内外尚未报道过。本文对蜜蜂巢脾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其提取工艺、提取动力学进行优选和数学模拟,并对其治疗AR药效学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对蜜蜂巢脾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研究,得出较佳提取工艺为蜜蜂巢脾粉碎度为Ⅱ、用8倍量水,浸泡20h、提取12h。建立并确定提取动力学方程ln(⊿At/⊿t)=-0.1904tc-2.9325(R=0.9936)和ln(0.2768-At)=-0.1947t-1.2934(R=0.9997)。为蜜蜂巢脾挥发油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数数据和有益参考。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G)技术,首次对意大利蜜蜂巢脾挥发油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分离鉴定出46种化合物。为蜜蜂巢脾有效成分明确化奠定基础。3蜜蜂巢脾醇提物(15kg/kg)和蜜蜂巢脾挥发油(1mL/kg、2mL/kg、3mL/kg)均能够显着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胀(p<0.05)、抑制小鼠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p<0.05),并呈良好的量效关系。揭示蜜蜂巢脾挥发油能够抑制炎性水肿、抑制渗出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急性炎症,具有抗炎作用。4蜜蜂巢脾醇提物(15kg/kg)和蜜蜂巢脾挥发油(1mL/kg、2mL/kg、3mL/kg)均能够提高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揭示蜜蜂巢脾挥发油能够通过免疫器官发挥免疫增强作用。是其免疫增强作用机制之一。5蜜蜂巢脾醇提物及挥发油对实验性AR有确切治疗作用:能缓减AR局部症状,改善局部粘膜水肿,减少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抑制AR模型大鼠血清炎性介质组胺的释放。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总IgA、总IgM和总IgG含量,表现为蜜蜂巢脾醇提物及挥发油能够显着升高血清IgA、IgG水平,揭示封闭性抗体可与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优先结合,竞争抑制IgE抗体,调节粘膜免疫,从而对AR具有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6蜜蜂巢脾挥发油成分明确,蜜蜂巢脾醇提物及挥发油具有抗炎免疫作用,对AR疗效确切,有望成为治疗此病的新型药物。

王宇宏[3](2006)在《短小棒状杆菌有效成分的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小棒状杆菌具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活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一种很好的免疫增强剂。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短小棒状杆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感染及其它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疗效确切。但因其发热、局部疼痛等副作用明显,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为减轻短小棒状杆菌全菌体制剂的副作用,采用超生破碎、蛋白水解及脱脂的方法获得有效成分。通过小鼠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纯化短小棒状杆菌诱导的小鼠脾指数、吞噬指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纯化短小棒状杆菌明显诱导了小鼠巨噬细胞增殖及活化;纯化短小棒状杆菌具有与全菌体制剂同样的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的作用;纯化短小棒状杆菌可以激活T细胞转化,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免疫增强因子;纯化短小棒杆菌可以抑制艾氏腹水瘤生长。通过家兔局部刺激试验及热源试验反应结果表明,纯化短小棒状杆菌较全菌体明显减轻了局部刺激及发热现象。本研究所研制的纯化短小棒状杆菌不仅保留了全菌体制剂所有的免疫活性,而且明显减轻了局部刺激及发热等副作用。因此,潜在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有望开发成短小棒状杆菌全菌体制剂的更新换代产品。

刘宏,王晓燕,王瑞华,汤文学[4](2000)在《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凤连[5](1985)在《呼吸系统免疫》文中研究说明 关于呼吸系统免疫,是从六十年代前后开始研究的。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对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防治及预后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已逐步地得到解决。机体的免疫,一方面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

二、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急性咳嗽病因分布及感染后咳嗽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亚急性咳嗽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感染后咳嗽治疗后咳嗽病程变化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发生率调查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亚急性咳嗽病原学调查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蜜蜂巢脾挥发油及其治疗AR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蜜蜂巢脾研究进展
        1.1 蜜蜂巢脾化学组成研究现状
        1.2 蜜蜂巢脾药理药效学研究现状
        1.3 毒性研究
        1.4 蜜蜂巢脾的利用现状
    2 AR及其中西医认识现状
        2.1 传统医学对AR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
    3 本研究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蜜蜂巢脾挥发油提取鉴定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仪器
        1.4 数据处理软件
    2 试验方法
        2.1 蜜蜂巢脾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2.2 挥发油提取动力学研究
        2.3 蜜蜂巢脾挥发油理化性质测定
        2.4 蜜蜂巢脾挥发油成分鉴定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蜜蜂巢脾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确定
        3.2 蜜蜂巢脾挥发油提取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
        3.3 蜜蜂巢脾挥发油成分鉴定测定结果
第三章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急性炎症和免疫器官影响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动物
        1.5 数据处理软件
    2 试验方法
        2.1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试验模型建立
        2.2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醋酸致小鼠血管通透性的试验模型建立
        2.3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的试验模型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蜜蜂巢脾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3.2 蜜蜂巢脾及其挥发油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3.3 蜜蜂巢脾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
第四章 蜜蜂巢脾挥发油治疗实验性大鼠AR研究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动物
        1.5 数据处理软件
    2 试验方法
        2.1 药品配制
        2.2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 大鼠鼻炎行为学观察
        2.4 大鼠鼻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5 大鼠血液系统炎症介质组胺测定
        2.6 大鼠血液系统血清总IgA、总IgG和总IgM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大鼠AR模型症状影响
        3.2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AR模型大鼠体重影响
        3.3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AR模型大鼠组织病理学影响
        3.4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AR模型大鼠血清炎性介质组胺影响
        3.5 蜜蜂巢脾挥发油对AR模型大鼠血清总IgA、总IgG及总IgM影响
第五章 结语
附图(共7图)
参考文献
致谢

(3)短小棒状杆菌有效成分的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回顾
材料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4)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制剂
    1.3 方法
    1.4 诊疗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我们使用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 属非特异性脱敏或减敏疗法, 其治疗机理为:
    3.2 通过我们的观察, 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 安全有效且作用持久。

四、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急性咳嗽病因分布及感染后咳嗽调查[D]. 林玲. 广州医学院, 2010(03)
  • [2]蜜蜂巢脾挥发油及其治疗AR的药效学研究[D]. 闫亚美.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6)
  • [3]短小棒状杆菌有效成分的免疫活性研究[D]. 王宇宏. 吉林大学, 2006(09)
  • [4]磷酸组织胺和短小棒状杆菌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 刘宏,王晓燕,王瑞华,汤文学.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0(01)
  • [5]呼吸系统免疫[J]. 王凤连.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5(03)

标签:;  ;  ;  ;  ;  

磷酸组胺联合短小棒杆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