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猪式陶瓷针阵列集中太阳能

豪猪式陶瓷针阵列集中太阳能

一、豪猪式陶瓷针阵列聚集太阳能发电(论文文献综述)

韦路锋[1](2018)在《基于Ni-Ni3Si层片合金的超深微通道构建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金属微/纳结构一直属于当前微/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其特有的微/纳结构形式和金属材料属性赋予其独特的催化、光、电、磁、热等特性。在微/纳结构不断向尺寸更小,深度/长度更深/长,结构形式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过程中,深度方向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受微/纳加工技术和设备影响,超深微/纳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限制。本研究受启于仿生学,针对超深微/纳结构难以制备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以种类丰富的结构材料为模板库,选取具有规则层片结构的Ni-Ni3Si共晶合金为模板,在充分掌握合金定向生长特性与共晶两相电化学特性的前提下,从规则层片合金中提取出超深Ni3Si微通道结构,其在物相分离、细菌和烟尘的过滤、热交换、化学反应器的催化、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和可渗透性载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整个研究过程涉及两个环节:其一,采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出规则层片Ni-Ni3Si共晶自生复合材料,获取了完整的制备工艺,阐明了凝固组织调控和转变机理,丰富了共晶凝固理论,为Ni3Si微通道的尺寸调控奠定基础,对制备耐高温、高性能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二,以规则层片Ni-Ni3Si共晶合金为模板构建出新型超深Ni3Si微通道结构,探明了其磁特性、电化学特性和选择性沉积特性,为超深Ni3Si微通道结构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新方向。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Bridgman定向凝固技术制备Ni-Ni3Si共晶合金的过程中,在生长速率6?15μm/s范围内,平均层片间距λave=18.26 V-0.5;a-Ni相的宽度λα=6.58 V-0.5;b-Ni3Si相的宽度λβ=11.57 V-0.5;两相的宽度差Q=4.99 V-0.5。当生长速率为20μm/s时,规则层片组织发生层/胞转变。减小生长速率将产生大尺寸的层片间距,Ni3Si相的扩散生长受限,层片组织发生Zigzag失稳,形成弯曲层片。(2)对于相同方法制备的Ni–21.9 at%Si过共晶合金随生长速率的减小则依次产生平直层片→弯曲层片→棒状组织,层片失稳的形式仍是Zigzag失稳。产生平直层片的生长速率范围为4–12μm/s,相应的公式为λave=17.18 V-0.5,相对于共晶层片组织,过共晶合金产生平直层片组织的生长速率更低,范围更窄。层/棒转变依次历经断裂的层片或者延长的棒→哑铃形棒→花生形棒→圆形棒,且不是同时发生。(3)在最优电位1.34 VSHE下,Ni–Ni3Si共晶合金中α-Ni相可以被选择性溶解,而Ni3Si相免蚀,这是由于Ni3Si相的表面生成SiO2阻止其发生溶解,选择性溶解20 h后,表层氧化物的组成为71.3 at.%SiO2和15.8 at.%Ni(OH)2。但若保留Ni相,选择性溶解掉Ni3Si相却很难实现。此外研究发现Ni–Ni3Si共晶合金层片间距的变化对极化曲线影响相对较小。(4)在1.34 VSHE下,选择性溶解Ni–Ni3Si两相合金中的Ni相可产生多种Ni3Si微通道结构,且随着溶解时间的延长,微通道的深度也在增加,在微通道深度小于200μm范围内,每个试样的微通道深度基本一致,但随着微通道深度增加,晶粒取向对微通道深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造成每个试样的微通道深度高低不同,并且随着微通道宽度的减小,这种差异在增大,最终形成的通透型Ni3Si微通道的厚度超过1 mm。(5)PPMS测试表明:通透的Ni3Si微通道在低温下具有软磁特性和低的矫顽力,在3–15 K范围内发生顺磁性到铁磁性转变,且随着温度从5 K增加到300 K,3 T下的磁化强度从0.378 emu/g减小到0.036 emu/g,即使外加磁场达到3 T,并未发现磁饱和。该材料可以作为一种低温磁性材料应用在微/纳器件中。(6)不同深度的Ni3Si微通道的CV和EIS测试表明:深度较大的Ni3Si微通道具有优良的电荷存储性能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电荷转移电阻从38854Ω·cm2降低到404.9Ω·cm2,且随着微通道深度的增加,这种电荷转移电阻仍在减小,这将大大提高Ni3Si微通道作为电极材料的能源转换效率。(7)Co可在Ni3Si微通道内以三种不同的微/纳结构形式选择性沉积,三种微/纳结构形式为:网状半透明超薄纳米Co片、各向同性生长的Co条纹和扇贝状Co。三种结构都沿着微通道形核、生长、溢出和扩展,在此过程中Ni3Si相上未直接发生Co的沉积,说明Ni3Si微通道作为一种新型金属模板具有选择性沉积特性,可实现金属材料在微通道内的选择性沉积,进而可构建出多种新型层片微/纳结构。

刘孟[2](2013)在《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空气吸热器中,吸热体材料是吸热器核心部件。由于塔式吸热器聚光能流密度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形成的吸热体局部热斑造成材料热应力破坏、空气流动稳定性差以及耐久性不高等问题,因而需迫切的开发具有抗高温氧化性好、抗热震性好、具有三维或者二维的连通结构、高比表面以及高热导率的新型吸热体材料。基于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的特点及对吸热体材料的要求,本文设计了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吸热体材料配方组成。实验中以Si3N4和SiC为基材,以红柱石、α-Al2O3、Y2O3以及Cr203等为添加剂,合成耐高温结合相,制备了可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体陶瓷材料。采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陶瓷吸热体材料料的组成、制备工艺对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提高陶瓷吸热体材料料抗氧化性及抗热震性的机理、途径。研制了适合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吸热体泡沫陶瓷。设计了高效容积式吸热器结构,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利用本文所制备泡沫陶瓷为吸热体,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吸热体及吸热器温度场、压强场以及速度矢量场进行了模拟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了以Si3N4和SiC为主要原料,红柱石和α-Al2O3为添加剂,采用无压烧成工艺,制备了莫来石结合Si3N4-SiC陶瓷。实验设计了A系列配方组成,测试和分析了烧成样品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相组成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结果显示,在空气中进行烧成时,Si3N4和SiC复相陶瓷含有大量的石英玻璃相,导致烧成样品抗热震性能不佳。(2)研究了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途径。实验在A系列实验基础上,通过外加煅烧铝矾土提供铝源,使得高温反应过程中,更多游离Si02能够与Al203反应生成莫来石,从而降低样品中玻璃相量,提高样品抗热震性能。实验设计了B系列配方组成,分别研究了空气中无压烧成和埋粉烧成(用青岛石墨微粉将样品覆盖)两种烧成方式对烧成样品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埋烧样品研究表明,最佳样品为煅烧铝矾土添加量为15%的B3,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480℃,抗折强度为53.20MPa,1100℃至室温30次热震后样品抗折强度为87.86MPa,强度增加率为65.15%。相组成分析表明,样品热震前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以及莫来石,样品热震后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方石英以及莫来石。热震后产生少量石英相,填充于气孔中,覆盖于Si3N4和SiC晶粒表面,阻止它们的进步氧化,从而提高了样品抗热震性。采用埋粉烧成方法,可以减少烧成样品中石英玻璃相的含量,可显着提高样品抗热震性。(3)研究了提高吸热体复相陶瓷材料致密度的方法。在B3配方基础上,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设计了F系列配方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在B3配方中添加Y2O3,并采用埋烧工艺,可以极大提高烧成样品致密度,其致密度从2.06g.cm-3提升至2.57g.cm-3。最佳样品为外加9%Y2O3的F3,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抗折强度为100.02MPa。相组成分析表明,样品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O’-塞隆及莫来石。样品断面SEM图显示样品结构紧密,样品晶界结合相以O’-塞隆为主,这种结合方式有助于烧成样品致密度的提高。(4)研究了提高吸热体陶瓷抗氧化性能方法。在F1和F3配方基础上,设计了G系列配方组成,研制结果表明,Cr2O3和Y2O3复合添加有利于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氧化性能。实验最佳配方为G1,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抗折强度为157.04MPa。在1300℃氧化100h后其氧化速率常数为1.7389mg2·cm-4·h-1,抗氧化性能优于改性前A、B、及F系列样品。样品的相组成以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为主。复合添加Cr2O3和Y2O3可以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O在样品表面的扩散速率降低,从而提高烧成样品抗氧化性能。(5)研究了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途径。实验中,通过在样品中引入ZrO2,利用ZrO2随温度变化时产生的微裂纹来增韧复相陶瓷材料,达到提高复合材料抗热震性能的目的。设计了H系列配方组成。研制结果表明,在G1配方基础上外加8%ZrO2及7.26%Y2O3时的H3配方,样品抗热震性能显着提高。经1480℃烧成的H3样品,抗折强度为100.26MPa,1100℃至室温经30次热震后,样品抗折强度不减反增,增加率为10.34%。样品的相组成均为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同时还存在少量石英相。显微结构及EPMA结果表明添加ZrO2、Cr2O3以及Y2O3对样品形核作用明显,三种氧化物复合添加有利于形成花簇状和网络状结构固溶体,这种结构有助于样品抗热震性能的改善和提高。(6)制备和研究了适合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吸热体泡沫陶瓷。实验分别以最佳配方G1、H3以及流变剂为原料制备料浆,以聚氨酯泡沫为前驱体,采用有机泡沫浸渍工艺,制备了泡沫陶瓷吸热体材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G1配方浆料所制备泡沫陶瓷性能较优。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气孔率为93.7%,抗压强度为0.27MPa,30次热震后抗压强度为0.30MPa。烧成后泡沫陶瓷主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相。G1泡沫陶瓷宏观结构及显微结构研究表明,泡沫陶瓷气孔均匀,孔径在1~3mm之间,孔肋骨架较粗壮,样品骨架较致密,有利于泡沫陶瓷强度提高。可望用作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陶瓷吸热体材料,解决目前吸热体材料抗高温氧化差以及抗热震性能差的不足。(7)设计了高效容积式吸热器结构,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利用本文制备泡沫陶瓷为吸热体,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吸热体及吸热器温度场、压强场以及速度矢量场进行了模拟分析。设计吸热器开口角度为500,吸热器进口直径为180cm,吸热器出口直径为50cmm,吸热体总长为110cm。对不同孔隙率Si3N4-SiC复合材料吸热体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孔隙率越大,吸热体出口处空气温度越高。对不同孔隙率吸热体对吸热器压强分布分析显示,孔隙率越高,吸热器进出口压降越小,越有利于吸热器的强化换热,有利于吸热器换热效率的提高。同时,对孔隙率为0.95时,进口空气速度与吸热器压强分布的模拟结果显示,当进口空气速度在5-8m/s时,有利于吸热器的稳定工作。

王野平,徐岩松,梁伟延[3](2002)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审视太阳能热力发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筑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系统 ,是从现在就要开始重点研究并逐步实施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太阳能热力发电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基础上 ,对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 ,提出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是解决我国未来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评述了可实施的氨基热化学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并对其进行效益分析。

二、豪猪式陶瓷针阵列聚集太阳能发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豪猪式陶瓷针阵列聚集太阳能发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i-Ni3Si层片合金的超深微通道构建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定向凝固共晶生长理论
        1.2.1 共晶组织形貌
        1.2.2 规则共晶生长J-H模型
        1.2.3 共晶共生生长的稳定性
        1.2.4 层/棒共晶转变理论
    1.3 定向凝固Ni-Ni_3Si层片合金
        1.3.1 合金的特性
        1.3.2 层片合金的定向生长
        1.3.2.1 Bridgman定向凝固技术
        1.3.2.2 区熔定向凝固技术
        1.3.3 Ni_3Si合金的微/纳结构
    1.4 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1.4.1 光刻技术
        1.4.2 纳米压印技术
        1.4.3 去合金化
        1.4.4 选择性溶解技术
        1.4.5 模板制备微/纳结构法
    1.5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合金成分及化学试剂
    2.3 铸态母合金制备
        2.3.1 真空感应熔炼炉
        2.3.2 母合金熔炼工艺过程
    2.4 定向凝固试样的制备
        2.4.1 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设备
        2.4.2 定向凝固过程
    2.5 选择性溶解
        2.5.1 电化学测试前准备
        2.5.2 稳态极化曲线测试
        2.5.3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2.5.4 电化学阻抗测试
    2.6 电化学沉积
    2.7 试样的处理、分析与测试
        2.7.1 层片间距的测量方法
        2.7.2 XRD分析
        2.7.3 扫描电镜分析
        2.7.4 光电子能谱分析
        2.7.5 PPMS磁性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Ni_3Si共晶合金定向生长及层片结构调控
    3.1 引言
    3.2 铸态层片共晶合金微观形貌
    3.3 定向层片组织的产生
    3.4 生长速率对层片组织的调控
    3.5 定向生长合金的固/液界面形貌
    3.6 规则层片组织失稳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Ni_3Si过共晶合金产生层片组织
    4.1 引言
    4.2 过共晶合金的铸态形貌
    4.3 过共晶合金微观结构及其固/液界面形貌
    4.4 层片组织失稳及层/棒转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层片合金的电化学特性及选择性腐蚀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选择性溶解条件的确定
    5.3 层片间距对共晶合金极化曲线的影响
    5.4 选择性腐蚀后表面形貌的XPS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深Ni_3Si微通道结构的提取
    6.1 引言
    6.2 微通道结构的形成
    6.3 溶解时间对腐蚀深度的影响
    6.4 通透Ni_3Si微通道结构
    6.5 其他微通道结构形式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Ni_3Si微通道的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Ni_3Si微通道的磁性
    7.3 Ni_3Si微通道的电化学特性
        7.3.1 循环伏安分析
        7.3.2 交流阻抗分析
    7.4 Ni_3Si微通道结构的选择性沉积
        7.4.1 层片交替分布式双级微/纳结构制备─超薄Co纳米片的选择性生长
        7.4.2 Co的各向同性生长
        7.4.3 Co的各向异性生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致谢

(2)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Si_3N_4结合SiC陶瓷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泡沫陶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4 吸热器结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5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流体流动分析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复相陶瓷吸热体材料性能及结构表征
    2.1 基本性能测试
        2.1.1 烧成收缩率测试
        2.1.2 强度测试
        2.1.3 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
    2.2 抗热震性测试
    2.3 热膨胀系数测试
    2.4 抗氧化性测试
    2.5 热物理性能测试
    2.6 耐火度测试
    2.7 材料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2.7.1 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2.7.2 微观结构分析(SEM分析)
        2.7.3 微区成分分析(EPMA分析)
第3章 莫来石结合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所用原料
        3.1.2 配方组成设计
        3.1.3 制备工艺
    3.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3.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3.2.2 抗折强度、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及外观分析
        3.2.3 抗热震性测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分析
        3.3.2 Pa、D、抗折强度以及外观分析
        3.3.3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3.3.4 热膨胀性分析
        3.3.5 抗氧化性分析
        3.3.6 相组成分析
        3.3.7 显微结构研究
        3.3.8 样品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莫来石结合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烧成方式研究
    4.1 实验
        4.1.1 配方组成设计
        4.1.2 制备工艺设计
    4.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4.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4.2.2 抗折强度、气孔率、体积密度测试及外观分析
        4.2.3 抗热震性测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分析
        4.3.2 样品Pa和D以及外观分析
        4.3.3 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4.3.4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4.3.5 样品热膨胀系数分析
        4.3.6 抗氧化性分析
        4.3.7 相组成分析
        4.3.8 显微结构研究
        4.3.9 样品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善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致密度的途径
    5.1 实验
        5.1.1 实验所用原料
        5.1.2 制备工艺
    5.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5.2.1 干燥收缩率及烧成收缩率测试
        5.2.2 抗折强度、Pa、D及外观分析
        5.2.3 抗热震性测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的分析
        5.3.2 样品Pa和D的分析
        5.3.3 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5.3.4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5.3.5 样品热膨胀系数分析
        5.3.6 抗氧化性分析
        5.3.7 热物理性能分析
        5.3.8 样品耐火度分析
        5.3.9 样品致密化机理研究
        5.3.10 显微结构分析
        5.3.11 样品成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抗氧化性研究
    6.1 实验
    6.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6.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6.2.2 抗折强度、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
        6.2.3 抗热震性测试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影响样品烧成收缩性能的因素
        6.3.2 样品Pa、D以及外观分析
        6.3.3 样品抗折强度及抗热震性分析
        6.3.4 热膨胀系数分析
        6.3.5 抗氧化性分析
        6.3.6 热物理性能分析
        6.3.7 样品耐火度分析
        6.3.8 抗氧化机理研究
        6.3.9 显微结构分析
        6.3.10 样品成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氧化锆增韧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研究
    7.1 实验
    7.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7.2.1 样品烧成收缩率测试
        7.2.2 气孔率及体密度测试
        7.2.3 抗热震性测试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样品烧成收缩及Pa和D分析
        7.3.2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及抗热震性分析
        7.3.3 影响样品热膨胀系数的因素
        7.3.4 抗氧化性分析
        7.3.5 热物理性能分析
        7.3.6 影响样品耐火度的因素
        7.3.7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7.3.8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7.3.9 样品成分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太阳能热发电用Si_3N_4-SiC复相泡沫陶瓷吸热体的研制
    8.1 实验
        8.1.1 前驱体的选择
        8.1.2 样品制备
    8.2 泡沫陶瓷的性能分析
        8.2.1 泡沫陶瓷气孔率分析
        8.2.2 抗压强度分析
        8.2.3 抗热震性测试及分析
        8.2.4 相组成分析
        8.2.5 宏观结构及显微结构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容积式吸热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9.1 太阳能容积式吸热器结构设计
    9.2 太阳能容积式吸热器的热性能分析
        9.2.1 吸热体传热换热模型
        9.2.2 吸热体流体模型
    9.3 计算结果与分析
        9.3.1 吸热器温度场分析
        9.3.2 吸热器压强及流体场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10.1 全文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3)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审视太阳能热力发电(论文提纲范文)

1 太阳能热电生产潜力巨大
2 热力发电技术进展
3 太阳能热力开发利用的经济性
4 热化学储能式太阳热力发电
    4.1 热化学蓄能系统。
    4.2 发电装置。
    4.3 发电站。
5 结语

四、豪猪式陶瓷针阵列聚集太阳能发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i-Ni3Si层片合金的超深微通道构建与特性研究[D]. 韦路锋.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 [2]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D]. 刘孟.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3]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审视太阳能热力发电[J]. 王野平,徐岩松,梁伟延. 科技管理研究, 2002(03)

标签:;  ;  ;  ;  ;  

豪猪式陶瓷针阵列集中太阳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