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计财务报表

如何审计财务报表

一、如何审计会计报表(论文文献综述)

郑石桥[1](2021)在《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重要性》文中研究表明审计重要性是"如何审计"的核心要件之一,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以命题论证型取证模式为背景,提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重要性的理论框架。在政府部门财务报告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部分,阐释了什么是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为什么要使用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在财务信息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如何应用重要性这些问题;在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重要性部分,阐释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及等级划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等级认定的逻辑步骤、定性标准及定量标准这些问题。

代璇[2](2021)在《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电力行业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企业,积极推进先进性、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以便满足电力用户对用电多元化的需求,目前,电力部门的财务审计采用模式较为单一,缺乏智能化的手段以及大数据的支持,因此对电力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需要在企业各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抽取。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帮助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应对监管的需求,是电力企业中长期的目标,其中构建现代化的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电力企业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帮助电力企业提高自身财务审计的水平同时帮助电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的电力营销,提高电力企业对客户营销方式服务的提升。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是根据电力企业日常生产的实际需求,采用软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设计实现的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对自身财务进行系统化的审计,提高财务的透明度,将电力企业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去繁从简,提高办公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帮助电力企业在制定相应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本文以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为应用基础,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审计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电力企业财务审计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以及整体论文的结构;从用户角色、管理功能需要、安全性、数据流等方面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需求,详细分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包括会计报表审计、凭证财务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和系统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各个业务流程。运用软件工程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主要包含系统架构、系统网络、安全保障、接口以及功能模块详细设计过程;分析系统内部数据互联互通,采用SQL Server 2018实现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通过节点驱动控制流程,展示数据的挖掘和集成性功能;以流程为核心,对系统各模块功能的实现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搭建和部署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从功能和性能两个角度开展测试,满足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基本使用需求,同时完成对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进行测试,解决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贾云洁[3](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何敬[4](2010)在《审计期望差距研究》文中指出审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和审计师的职责。在具体审计环境中,社会公众和审计师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评价不同,因此产生了审计期望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经营形式多样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下,社会公众对审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审计师则在不断改进中寻求职业界和环境间的平衡。然而,正是由于存在期望差距而导致的这颗“刺”,才使得审计实务和审计准则不断做出调整,进而推动了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对审计期望差距做深入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对于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审计期望差距的成因、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措施方面。但这些研究多为局限于审计期望差距现状的分析,缺乏对具体审计环境的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的理论基础,因而造成原因分析的不深入和不全面,措施的可操作程度不强。并且,虽然学者们认同审计期望差距是一种认知差距,却鲜有学者研究社会公众和审计师的认知问题本身所导致的审计期望差距,也就无法从认知方面来着手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为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探讨。在规范研究中,首先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主体、客体和构成要素。在借鉴服务质量差距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机理,为后面的研究搭建研究的基石。在对审计期望差距构成要素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心理学等理论,分别针对三类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审计准则缺陷主要受到供给和需求关系带来的制度传导路径的影响、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有限理性、准则制定倾向和制定时滞的影响等。审计业绩缺陷主要受到审计师执业能力,审计师选聘和付费权,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组织形式和质量控制的影响。认知差异主要受到自我关注、自我服务偏见、社会比较、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归因错误、先入为主、从众行为的影响。为了考察社会变迁中审计期望差距的变化状况,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把审计期望差距放在我国的制度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的战略和经济策略变化,将历史划为为5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审计期望差距状况进行分析:引入外资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恢复(1978~1983)、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与审计服务范围的扩大(1984~1991)、国企改革、舞弊案件与审计准则的初步制定(1992~1999)、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与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趋同(2000~2007)和金融危机与审计(2008以后)。阶段性审计环境的变迁,导致了阶段性审计期望差距变化,不同阶段的审计职能、审计模式、审计程序不同,审计市场也不同,采取的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措施也不同。然后,本文运用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对2000-2005年审计环境和审计师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有了理论支撑,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找到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有效途径。为了考察我国目前的审计期望差距状况,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发现我国存在审计期望差距:(1)审计师与相关者对审计责任的认识和审计业绩的评价不同;(2)与相关者比较而言审计师高估了审计业绩;(3)存在审计业绩缺陷、审计准则缺陷和不合理期望。最后,本文针对审计期望差距的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提出了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治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与国家宏观战略、基本制度和相关制度协调,政府监管的自律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审计准则过程中需进行公共选择和有限理性选择以达成公意;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和加大监管力度;普及心理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和发挥媒体作用。这些成果将会成为研究中国审计准则变迁和今后推动审计发展、改进审计准则的参考资料。

谢晓燕[5](2010)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文中指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等国家爆发安然、世通等一系列数额惊人的财务舞弊案件,对资本市场产生极大震动,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美国为整顿资本市场秩序,重树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随定期报告一同对外披露,同时要求公司内部控制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所提到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对特定日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我国也于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业务的开展将会对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正是本文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价值所在。本文在对国内外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文献及其发展历程研究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理论论证,明确指出该业务要实现合理保证目标需要构建实现机制。本文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为核心,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关键点,分别是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确定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实施策略即整合审计。文章通过应用案例和问卷调查方法对上述理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形成对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均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结论如下:(1)构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框架首先,在研究美国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关内部控制概念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进一步细分为:广义内部控制和狭义内部控制,广义内部控制采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狭义内部控制借鉴美国PCAOB发布的AS2中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主要是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本文所使用的内部控制概念均指狭义内部控制。其次,狭义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即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专门针对财务报告领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后,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理论深入研究,得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适当的评价标准、设计合理审计流程及确定审计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2)通过对国际主要内部控制标准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改进建议——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方案,包括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逐步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的标准。(3)通过研究PCAOB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风险最大的领域。所设计的流程主要包括:审计计划、选择控制点、控制测试、评价控制缺陷、审计工作总结和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等程序,并明确指出应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式。(4)注册会计师对于同一被审计单位既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二者有很多的共同点,提出旨在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整合审计,并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步骤。将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整合实施过程在一家上市公司模拟运用,以检验其可行性,为注册会计师在实务操作中明确路线。(5)通过对注册会计师发放调查问卷,对本文提出和改进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及整合审计征询意见,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佐证了所研究的结论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是可行的。

佘晓燕[6](2008)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财务报表重述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起到了误导的作用,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财务报表重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系统的信心,在国内外都有大量报表重述现象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有现实意义。财务报表重述作为一种不实财务报表的纠错机制,它所反映出来的是监管力度的加大,同时也表明财务报表的质量令人担忧。无论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实务当中都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国内的资本市场来看,我们较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舞弊现象,而财务报表重述却较少受到关注。从财务报表舞弊入手研究报表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固然比较直接,但因财务报表舞弊的认定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周期,可靠的样本较难获得,而且舞弊样本属于财务报表质量较差的极端情况,研究结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量的财务报表重述事件却让我们有一个新的切入点来探索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途径。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对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表重述原因、特征、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在财务报表重述预防和发现上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财务报表重述的监管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遵循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开展研究,共八章,各部分涵盖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作为引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是梳理了财务报表重述的相关文献。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财务报表重述动因、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特征的关系、财务报表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关系以及财务报表重述研究的其他领域。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全文的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对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表重述原因、特征、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在财务报表重述预防和发现上所起的作用。包括第1章—第7章。第1章,财务报表重述理论基础。在本章,笔者对财务报表重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财务报表重述是指企业对前期发布的财务报表的差错进行更正和披露的过程。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财务报表重述的实质就是对前期发布财务报表中错弊的更正,以确保前期发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形式上来看,财务报表重述包括临时公告和重编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重述的根源在于财务报表中的错弊,正是由于财务报表中错弊的存在使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而投资者也无法信赖这样的报表,做出正确的决策。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合约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代理人披露不实财务信息的问题。财务报表重述一方面反映了报表质量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纠错机制,是对不良信息的揭示,它向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前期差错的程度、原因、影响以及更正情况。当然重述公司可能会因重述而受到经济的损失或声誉的损害,但这应该是其为差错而付出的一种代价。第2章,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背景。本章主要从财务报表重述的范围和方法、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等方面来梳理关于财务报表重述的制度演变,并和美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重述的相关要求进行比较。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重述范围和方法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变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趋同。对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证监会发布的一系列法规对财务报表重述信息的披露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除此之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证券法、公司法等法规也为财务报表重述提供了相应的监管依据。第3章,财务报表重述的现实考察之一: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基本特征。本章根据实证数据研究了2002—2006年我国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中发生重大会计差错公司的基本特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了研究:重述数量的确认、重述原因的确认、重述提起人、重述公司审计意见、重述公司行业类别、重述公司地区分布、重述信息披露质量、重述方向、重述公司的审计师更换等。从重述的数量来看,各年数量变化较大,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重述原因来看,研究发现年报中披露的会计差错事项的原因类别主要集中于税收计提(漏计、误计)、会计核算错误(税收计提除外)、相关政策误用、担保与诉讼及其他等,而且相当一部分涉及数项原因。从重述的提起人来看,超过50%的公司在年报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未披露会计差错事项由谁提起;由公司内部提起的仅占13%,公司外部提起的占了35%。从重述信息披露质量来看,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差错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差错的发生年、原因以及财务影响等表述模糊,难以确定。第4章,财务报表重述的现实考察之二:问题、比较及案例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讨论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被滥用的动机和条件,剖析了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缺陷和固有限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的财务报表重述现状进行对比。最后以草原兴发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分析草原兴发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特征,探讨了公司治理、独立审计在财务报表重述预防和发现中的角色。第5章,财务报表重述监管:预防、发现与更正。政府监管、公司治理、外部审计构成了上市公司报表信息披露监管的三个重要环节。本章重点研究了在财务报表重述的预防、发现与更正环节,政府监管、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所起的作用。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说,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对财务报表重述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加大对财务报表重述的处罚力度。上市公司负有财务报告的编制责任和质量保证责任,公司治理则应在财务报表重述的预防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独立审计对财务报告的增值作用不可否认,查错纠弊仍然是独立审计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独立审计应在财务报表重述的发现上体现其积极作用。第6章,财务报表重述预防: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经验证据。本章选取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和没有发生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并检验公司治理特征变量和财务报表重述的相关性,以考察公司治理在财务报表重述上的预防作用,并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即财务报表重述公司与非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存在显着的差异,虽然从形式上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在增加,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与2002年之前比大为改观,但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满足了制度对形式上的要求。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可能要更加重视董事会功能的真正发挥。第7章,财务报表重述发现:财务报表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的经验证据。本章选取了我国资本市场2002年至2006年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对独立审计质量与财务报表重述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错报年度和重述年度,盈余错报的程度、盈余错报动机对审计意见有一定的影响,表明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但从重述公司70%以上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来看,独立审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部分,第8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本文的创新及主要观点,分析研究的局限性与改进建议,并提出未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问题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分别从财务报表重述的数量、重述的原因、重述的提起人、重述公司审计意见、重述公司行业分布、重述公司地区分布、重述方向、重述公司审计师更换等九个方面展开,研究了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公司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存在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重述缺乏规范、报表重述信息披露滞后;重述金额巨大、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调节利润较明显;重述错误表述含糊不清;审计意见模糊、不准确;重大会计差错与非重大会计差错混淆;前后任会计师缺乏沟通;财务报表重述动机较隐蔽;重述结果真实性仍受到质疑等。这些结论为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提高财务报表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2.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独立审计在财务报表重述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研究发现非标审计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报表重述公司盈余错报的程度,盈余错报的动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有一定程度的识别,但独立审计对财务报表重述的发现作用不是非常显着,独立审计质量还有待提高。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公司治理特征在财务报表重述预防中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检验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在财务报表重述上也没有发挥应有的预防作用,指出公司治理不应只重视其治理结构的表面特征,而更应关注公司治理的实效。以上结论为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在制定相应监管措施上提供了经验证据。3.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6年年报发生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既包括了错误导致的报表重述,也包括了舞弊导致的报表重述,研究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一般研究财务报表质量的文献研究样本为财务报表舞弊,属于信息披露质量差的极端情况,样本量小,研究结论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杨曜[7](2007)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新业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的迅速兴起使得全球的企业管理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网络经济模式虽然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在线隐私等都极大的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审计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新的审计业务也随之产生——WebTrust和网络财务报表审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WebTrust和网络财务报表审计这两种业务目前还没有顺利开展,为此,本文在借鉴国际上相关的职业准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审计新业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从本文整体架构上看,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指出网络经济对审计的影响。首先,说明网络经济具有虚拟化、电子支付、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征;接着分析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的影响,如对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影响;最后指出网络经济的审计现状;第三部分,针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审计新业务——WebTrust的开展情况进行说明和提出对策。首先,论述了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对国外的网站诚信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阐述;最后,提出我国目前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第四部分,针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审计新业务——网络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说明和提出对策。首先,论述了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的特殊性和审计重点;然后,对网络内部控制审计情况进行分析;接着,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目前开展网络财务报表审计的问题和对策;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刘学华[8](2007)在《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文中认为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经济后果可能是十分严重的,更何况是管理舞弊产生的恶劣影响。然而,自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舞弊案催生独立审计以来,因为管理舞弊的广泛存在,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一直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所以,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具有历史性和长久性的研究课题。财务报表是由管理层负责编制的,即使由注册会计师依据一般公认审计准则进行了审计,财务报表所揭露的信息终究是财务性、历史性的,公开时点远远落在企业经济行为之后。尽管如此,注册会计师审计仍然被视为公司管理舞弊控制的重要防线。在管理舞弊控制方面,审计师有自己的职业优势,也存在着职业劣势。审计师管理舞弊控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理论上讲,高质量审计应该能够在管理舞弊控制方面有着良好表现,控制管理舞弊应该能够提高审计质量,能否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为理论提供数据支持呢?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概述。首先,本章回顾了舞弊诉讼对审计准则、审计程序、审计信息披露、舞弊审计责任等产生的重大影响。舞弊诉讼判例反映出一种日渐明显的趋势,即加大了审计师揭示管理舞弊的法律责任。审计职业界为了适应法律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准,不得不修改既有的审计规范或更新过时的审计理念,从而提高了揭示管理舞弊的审计能力,也缩小了与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提高了审计执业质量。其次,本章结合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对管理舞弊的界定、研究样本的选择和研究内容的安排带来了启示。第三章,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蔡春教授(1991,2002)提出的受托经济责任观和审计控制观指出,审计是一种以确保受托经济责任之全面有效履行为目标的特殊的经济控制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础,本章论述了受托经济责任是联系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的纽带,控制管理舞弊是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审计的期望,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美国着名的特雷德韦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将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公司舞弊控制的四道防线之一。管理舞弊控制方面,审计师有自己的职业优势,也存在着职业劣势。本章指出,尽管审计师的“追求个人私利的理性经济人”身份为其超然独立带来了先天性阻力,但正当怀疑理念、应有关注理念、舞弊推定原则,以及审计判断和审计分析技术等审计学基本理念与技术,仍然可以为审计师侦查舞弊发挥指导作用。第四章,研究设计。本章奠定了本文后续实证研究的样本基础。首先,政府监管与管理舞弊样本的选择。以国泰安“CSMAR违规处理数据库”中被公告违规的公司作为研究管理舞弊的样本来源,通过逐步筛选得到了198个管理舞弊样本:(1)因为实证研究中运用到了现金流量数据,违规样本的选择时间始于1998年;(2)因为研究中运用到的审计意见数据是针对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的,所以选择涉及年报的违规样本,而将涉及中报、季报、临时公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配股增发说明书的违规样本剔除。其次,会计报表舞弊识别与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的选择。会计报表舞弊识别指标的选择按如下顺序进行:(1)为管理舞弊样本查找配对样本,配对样本从同一行业、同一年度、资产最接近、而且没有被报道过舞弊事件的非丑闻公司中查找;(2)通过管理舞弊样本组与配对样本组财务指标的非参数检验,得到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的三个财务指标;(3)以这三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关联交易度”是影响管理舞弊(被解释变量)的最显着的财务指标。以关联交易度为会计报表舞弊识别指标,得到198个因关联交易过度而可能存在管理舞弊风险的样本。最后,以修正的琼斯模型(Modified Jones Model)计量盈余管理程度,得到198个因盈余管理过度而可能存在管理舞弊风险的样本。由此,得到本文后续实证研究的594个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第五章,高质量审计与管理舞弊控制关系的实证检验。首先,审计意见与管理舞弊相关性的实证检验表明,尽管中外媒体披露了大量的审计师针对舞弊报表的审计失败案例,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师在经济社会中应有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并对审计师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产生了疑问,但从总体上来讲,审计师能够对舞弊报表谨慎选择审计意见,能够以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方式对管理舞弊说“不”。其次,以中国审计市场上的“九大”和国际五大作为高质量审计的替代变量,检验高质量审计在管理舞弊控制方面的表现,实证结果表明,2001-2003中国审计市场上的“九大”在管理舞弊控制方面有着良好表现,但在管理舞弊风险控制方面没有良好的表现。2001-2005中国审计市场上的国际五大则在管理舞弊控制和管理舞弊风险控制方面均没有良好表现。本章的实证结论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都表明,如果不改善中国内地独立审计制度安排,理论上的“高质量审计”在中国内地是难以发挥其高质量审计功能的。第六章,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实证检验。本章以审计师对会计稳健性(conservatism)的审计意见反应和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 D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分别进行了管理舞弊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检验和管理舞弊控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实证检验。管理舞弊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检验结论说明,从整体上讲审计师识别了存在管理舞弊的上市公司之间的会计稳健性差异。这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推测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管理舞弊控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审计师控制管理舞弊和管理舞弊风险,降低了客户公司报告盈余中的“操控”成份,控制管理舞弊和管理舞弊风险提高了客户公司的盈余质量。第七章,结论、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建议。本章主要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进行后续研究的建议。笔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论文可能的改进与创新如下:第一,本文不但遵照研究惯例从政府监管角度选择违规公司作为管理舞弊样本,还通过会计报表舞弊识别与盈余管理计量选择了可能存在管理舞弊风险的样本,扩大了管理舞弊研究的范围。第二,本文引入管理舞弊(风险)控制变量修正了Ball and Shivakumar(2005)的分段线性回归模型(piecewise-linear regression model),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检验结论说明,从整体上讲,审计师具备识别存在管理舞弊上市公司之间的会计稳健性差异的能力。这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推测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三,本文以操控性应计利润(DA)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控制了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组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低于没有控制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组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说明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是管理当局与审计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师控制管理舞弊(风险),有助于降低客户公司报告盈余中的“操控”成份,为控制管理舞弊(风险)有助于提高盈余质量,进而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于守华[9](2007)在《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为视角探讨》文中提出《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文,从分析注册会计师1在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2入手,提出尖锐而颇具代表性的问题——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误区和法律体系的疏漏。运用大量确凿的数据资料剖析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研究方法上以法学方法为主,经济学方法为辅,社会学方法作为补充,多学科相结合。全文共设十一章,以银广夏事件3为典型案例,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结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现状介绍第一章导论介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别指出研究方法亟待改革。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中,必须因势利导,重视研究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学取向,注意经济分析方法的导入。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的统一,是法学发展中竞争与融合的必然趋势,是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的必由之路。第二章虚假陈述的法律规定和重大性标准讨论以1993年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国函[1993]122号)为标准,确定虚假陈述的法律含义,又以《证券法》中的列举性规定描述了虚假陈述的三种行为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虚假陈述和盈利预测的关系进行分析。虚假陈述的判断必须以重大性规则为标准4,但目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详细地给出对重大事件的认定条件,本节通过分析评价会计学、审计学、法学对重大事件的认定,得出比较科学的、兼顾各利益主体的重大事件的认定标准。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问题:解决虚假陈述问题的途径。第三章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现状和虚假陈述误区通过实证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各方面资料,总结出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现状和虚假陈述误区。用经济学方法对误区进行分析和计量,并从法学根源上5作深层次的探讨。笔者就消除误区的途径客观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突破传统桎梏,确定注册会计师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重视全面质量控制,进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重构是解决误区的唯一出路”这一核心论点。第二部分专家框架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第四章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专家责任首先对专家责任的一般概念进行限定,指出专家责任可以分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专家对当事人不承担无过错严格责任。对于专家责任的具体构成、专家行为与法律责任间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专家责任的分担等,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剖析。注册会计师从一开始就是以专家的特殊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具备所有专家特征。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各项业务具有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的特征,在法学上应确认为“公共产品”责任。第三部分注册会计师过失、欺诈及侵权行为研究第五章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行为讨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过失和重大过失,以及重大过失和普通过失的区分,充分肯定损害的因果原则、责任法定(或合同约定)原则和责任相称原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故意、欺诈、推定欺诈和重大过失等概念的界限,从理论上进行划分。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欺诈实际情况,从会计信息欺诈和审计欺诈两方面进行探讨,特别强调了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第六章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侵权行为界定注册会计师侵权责任的对象和范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笔者首先对除第三人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6特别作出说明,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的立法状况,提出我国注册会计师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的特殊形式——过错推定原则。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侵权责任认定,重点分析了会计界与法律界的观点分歧7。强调审计侵权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免责条件。第四部分注册会计师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研究第七章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划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采取属人主义原则,这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属地主义原则相冲突。笔者对注册会计师行政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我国注册会计师刑事责任规定也存在缺欠,建议将《独立审计准则》中所阐述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合理保证等概念列入《注册会计师法》等更高等级的法律部门中,以便尽可能合理保护注册会计师的权益。最后通过中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比较,提出注册会计师避免承担民事责任的对策。第八章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民事责任性质应该是一种侵权责任。利益关系第三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具有高度信赖关系8,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的法律责任应并入侵权法理论救济范围之内。有必要适用过错推定原则9,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只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方可免责,在此基础上研究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损害赔偿额的计算与分摊要求所有侵权者要负共同责任或共同与分别责任。第九章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虚假鉴证报告通过不同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横向比较,揭示出会计师事务所改制前后法律责任的演变10,指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发展趋势——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注册会计师虚假陈述行为发生后,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阐述了会计师事务所两项主要业务:验资和审计。特别分析了出具虚假验资报告和虚假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对利益关系第三人的责任视同一种特殊的专家责任的论点,即在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此外,也论述注册会计师案件的合理诉讼时效问题。第五部分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重构研究第十章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重构设想通过对国内外民商法中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款进行详细比较,梳理出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法》及相关法律存在的缺失和疏漏,指出缺失和疏漏所引起的问题和弊端,由此提出宏观立法思路重构和具体操作方案重构设想。分别从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方面加以论证和设计,使注册会计师虚假陈述误区问题得以完整解决。结论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应当考虑按照法学和经济学原理,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各项业务确认为“公共产品11”。然后,按照会计上全面质量控制12要求,以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零缺陷”(zero defect)为目标,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过程的质量检测为核心,重视质量成本的投入,把缺陷消灭于提供产品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本文论述的每一章内容,都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公共产品”的一个生产环节,注册会计师行业每一层次、每一阶段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法制化管理。立足于法学基础理论,结合经济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进行宏观立法思路之重构和具体操作方案之重构。

刘德银[10](2006)在《对审计差异及其处理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对审计差异的认定和处理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会计报表审计的规范性和质量。审计差异指的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表达和披露的差错,它可以按照内容、发生环节、原因、是否确定、应否调整、是否已做调整、发生时间、是否影响后期会计报表等标准分类。在终结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差异进行汇总、确定应予调整的审计差异及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汇总未调整审计差异并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如何审计会计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审计会计报表(论文提纲范文)

(1)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的理论框架
    (一)什么是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
    (二)为什么要使用财务信息审计重要性?
        1.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目标
        2.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效率
        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三)财务信息审计计划阶段如何应用重要性?
        1. 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2. 交易、余额和列报层面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四)财务信息审计实施阶段如何应用重要性?
        1. 什么是实际执行重要性?
        2. 既然有了计划重要性水平,为什么还要有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
        3. 审计实施阶段,如何应用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
    (五)财务信息审计评价阶段如何应用重要性?
四、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重要性的理论框架
    (一)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及其等级划分
    (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等级认定的逻辑步骤
    (三)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定性标准
    (四)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定量标准
五、结论和启示

(2)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开发技术
    2.1 业务现状分析
    2.2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5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用例分析设计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5 系统安全性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会计报表审计模块设计
    4.2 凭证财务审计模块设计
    4.3 货币资金审计模块设计
    4.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会计报表审计模块的实现
    5.2 凭证财务审计模块的实现
    5.3 货币资金审计模块的实现
    5.4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实施
    6.1 系统测试概述
    6.2 测试环境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6.3.1 系统功能测试
        6.3.2 系统性能测试
        6.3.3 平台兼容性测试
    6.4 系统的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审计期望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设计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的涵义和组成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成因的文献综述
第3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与机理分析
    3.1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
        3.1.1 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主体
        3.1.2 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客体
        3.1.3 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
    3.2 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机理
        3.2.1 服务质量差距基本分析框架
        3.2.2 审计期望差距形成机理框架
第4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要素分析
    4.1 审计准则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1.1 制度环境影响
        4.1.2 审计准则制定机构——自律或独立
        4.1.3 审计准则制定程序影响
        4.1.4 有限理性影响
        4.1.5 审计准则制定倾向——原则或规则
        4.1.6 审计准则制定时滞
    4.2 审计业绩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2.1 审计师执业能力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2 审计师选聘和付费权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3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4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5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6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3 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3.1 自我关注
        4.3.2 自我服务偏见
        4.3.3 水涨船高的比较标准
        4.3.4 知行不一
        4.3.5 归因错误
        4.3.6 先入为主
        4.3.7 从众行为
第5章 审计环境与审计期望差距的变迁
    5.1 制度环境变迁与审计期望差距变迁的传导机制
    5.2 审计期望差距在中国审计环境中的演进
        5.2.1 引入外资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恢复(1978~1983)
        5.2.2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与审计服务范围的扩大(1984~1991)
        5.2.3 国企改革、舞弊案件与审计准则的初步制定(1992~1999)
        5.2.4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与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趋同(2000~2007)
        5.2.5 金融危机与审计(2008以后)
    5.3 审计业绩与审计环境关系的实证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5.3.3 描述性统计
        5.3.4 面板数据logit模型分析及结论
第6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调查问卷实证分析
    6.1 文献回顾
    6.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6.3 对审计师承担责任的调查分析
    6.4 对审计业绩的调查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分类治理
    7.1 缩小审计准则差距
        7.1.1 与国家战略、基本制度和相关制度协调
        7.1.2 政府监管的自律制定机构
        7.1.3 公共选择程序化
        7.1.4 在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之间寻求平衡
        7.1.5 适时转为原则导向
    7.2 弥合审计业绩差距
        7.2.1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
        7.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7.2.3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7.2.4 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7.2.5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
        7.2.6 加大监管力度
    7.3 缩小认知差距
        7.3.1 普及心理学知识,在错觉中寻找真实
        7.3.2 角色扮演,知行合一
        7.3.3 换位思考,避免归因错误
        7.3.4 借助媒体,师夷长技以制"疑"
结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及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述评
        2.1.1 国外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2.1.2 内部控制评价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涵义的研究
        2.1.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研究
        2.1.4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及其披露的研究
        2.1.5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关系的研究
        2.1.6 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后的相关问题研究
    2.2 国内研究述评
        2.2.1 国内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2.2.2 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研究
        2.2.3 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研究
        2.2.4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二者关系的研究
        2.2.5 内部控制其他方面的研究
    2.3 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3 内部控制审计的源流分析及其概念框架
    3.1 内部控制审计变迁历程的源流分析
        3.1.1 西方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发展历程
        3.1.2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发展历程
        3.1.3 内部控制审计的源流分析
    3.2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框架
        3.2.1 基于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
        3.2.2 内部控制审计理论
        3.2.3 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的机制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改进
    4.1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性质和内容
    4.2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比较
        4.2.1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4.2.2 CoCo 的控制指南
        4.2.3 英国的 Turnbull 指南
        4.2.4 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
        4.2.5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国际比较
    4.3 建立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4.3.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现状
        4.3.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评价
        4.3.3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流程设计
    5.1 编制内部控制审计计划
    5.2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
        5.2.1 采用自上而下方式
        5.2.2 了解内部控制并确定控制测试点
        5.2.3 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测试与评价
        5.2.4 评价控制缺陷
    5.3 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5.3.1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汇总
        5.3.2 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策略优选——整合审计
    6.1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策略的提出
        6.1.1 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6.1.2 整合审计的可行性
        6.1.3 整合审计的实施思路与要点
    6.2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策略的运用
        6.2.1 审计目标的整合
        6.2.2 审计计划阶段的整合
        6.2.3 审计实施阶段的整合
        6.2.4 审计报告阶段的整合
    6.3 北大荒农业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的应用案例
        6.3.1 案例导引
        6.3.2 北大荒公司概况
        6.3.3 北大荒公司整合审计运用
        6.3.4 北大荒公司案例小结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卷调查与分析
    7.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7.2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7.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7.3.1 内部控制审计基本问题的了解
        7.3.2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分析
        7.3.3 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分析
        7.3.4 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分析
        7.3.5 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实施点
    7.4 研究结论及建议
8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介

(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0.1.1 国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现象回顾
        0.1.2 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现象回顾
    0.2 研究问题
    0.3 文献回顾与评述
        0.3.1 关于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的文献
        0.3.2 关于财务报表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文献
        0.3.3 财务报表重述研究的其他领域
        0.3.4 对研究文献的评述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1. 财务报表重述的理论基础
    1.1 财务报表重述概述
        1.1.1 财务报表重述
        1.1.2 相关概念辨析
        1.1.3 财务报表重述的实质与形式
        1.1.4 财务报表重述的目的
        1.1.5 财务报表重述的影响
    1.2 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监管视角分析
        1.2.1 基于信息不对称下合约理论的解释
        1.2.2 市场失灵
    1.3 财务报表重述:投资者行为视角分析
        1.3.1 信息的供给和使用: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的理性和非理性
        1.3.2 投资者认知行为偏误:首次发布年报信息优于重述年报信息
2.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背景
    2.1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及其演变
        2.1.1 财务报表重述范围和方法
        2.1.2 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的要求
    2.2 财务报表重述的独立审计制度背景
        2.2.1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2.2.2 独立审计准则中对错弊的审计
        2.2.3 财务报表审计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2.2.4 财务报表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
        2.2.5 财务报表审计的固有限制
    2.3 相关法律规定
        2.3.1 关于虚假陈述的认定
        2.3.2 注册会计师涉嫌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2.3.3 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涉嫌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2.3.4 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款
    2.4 小结
    2.5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国际比较
        2.5.1 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表重述制度及其演变
        2.5.2 中美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2.5.3 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3. 财务报表重述的现实考察之一: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基本特征
    3.1 数量的确认
        3.1.1 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数量按年份分布
        3.1.2 会计差错公司数占A 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按年份分布
        3.1.3 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发生次数按年份分布
        3.1.4 上市公司重大会计差错与会计差错的比重变化
    3.2 原因的确认
        3.2.1 会计差错发生主体的比重按年份分布
        3.2.2 会计差错原因按主要类别分布
    3.3 重述提起人
    3.4 审计意见
        3.4.1 会计差错公司审计意见的结构
        3.4.2 标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重按年份分布
        3.4.3 “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结构
    3.5 行业分布
    3.6 地区分布
    3.7 重述信息披露质量
    3.8 重述方向
    3.9 审计师更换
4. 财务报表重述的现实考察之二:问题、比较及案例分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存在的问题
        4.1.1 重述缺乏规范、报表重述信息披露滞后
        4.1.2 重述金额巨大、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调节利润较明显
        4.1.3 重述错误表述含糊不清
        4.1.4 审计意见模糊、不准确
        4.1.5 重大会计差错与非重大会计差错混淆
        4.1.6 前后任会计师缺乏沟通
        4.1.7 财务报表重述动机较隐蔽
        4.1.8 重述结果真实性仍受到质疑
    4.2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被滥用的原因和条件
        4.2.1 避免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和保持其再融资资格
        4.2.2 错弊认定的复杂性
        4.2.3 较低重述成本
        4.2.4 市场反应不足
        4.2.5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缺陷
        4.2.6 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固有限制
    4.3 中美财务报表重述现状比较
        4.3.1 重述提起人比较
        4.3.2 重述的原因比较
        4.3.3 重述的披露要求比较
        4.3.4 重述发展趋势比较
    4.4 案例研究:草原兴发财务报表重述分析
        4.4.1 案例背景
        4.4.2 财务报表重述特征
        4.4.3 公司治理特征
        4.4.4 注册会计师对错弊的识别
        4.4.5 小结
5. 财务报表重述监管:预防、发现与更正
    5.1 财务报表重述的政府监管
        5.1.1 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重述制度
        5.1.2 财务报表重述信息披露的监管
        5.1.3 正确处理好各级监管部门的关系
        5.1.4 加大对财务报表错弊的处罚力度
        5.1.5 开展对财务报表重述的专项研究
    5.2 财务报表错弊的预防机制:内部公司治理的作用
        5.2.1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
        5.2.2 内部公司治理特征对财务报表质量的影响
    5.3 财务报表错弊的发现机制:独立审计的角色
        5.3.1 独立审计对财务报告的增值作用
        5.3.2 查错纠弊仍然是独立审计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3.3 注册会计师为何没能发现重大会计差错
        5.3.4 财务报表重述是否意味着较低的审计质量
    5.4 财务报表错弊更正机制
        5.4.1 当年财务报表错误的补充更正
        5.4.2 前期发布财务报表的重述
        5.4.3 财务报表重述的实施管理
6. 财务报表重述的预防: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经验证据
    6.1 引言
    6.2 文献回顾
    6.3 研究假设
        6.3.1 外部审计的特征
        6.3.2 股权集中度
        6.3.3 董事会特征
    6.4 研究设计
        6.4.1 模型设计
        6.4.2 变量定义
        6.4.3 样本选取
        6.4.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5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6.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5.2 Logistic 回归分析
    6.6 更进一步的分析
        6.6.1 审计意见类型
        6.6.2 董事长与总经理双职合一
        6.6.3 报告期前一年亏损
        6.6.4 审计委员会设立
        6.6.5 独立董事聘请
        6.6.6 董事会规模及开会次数
    6.7 结论
7. 财务报表重述的发现:财务报表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的经验证据
    7.1 文献回顾
    7.2 研究假设
        7.2.1 盈余错报程度
        7.2.2 盈余错报动机
        7.2.3 事务所规模
        7.2.4 审计师变更
        7.2.5 审计师任期
    7.3 研究设计
        7.3.1 模型设计
        7.3.2 变量定义
        7.3.3 样本选取
        7.3.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7.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7.4.2 Logistic 回归分析
    7.5 结论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基本特征研究结论
        8.1.2 财务报表重述问题研究结论
        8.1.3 财务报表重述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结论
        8.1.4 财务报表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实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监管角度
        8.2.2 公司治理角度
        8.2.3 独立审计角度
        8.2.4 投资者角度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新业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内有关文献
        1.2.2 国外有关文献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2 网络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2.1 网络模式下经济活动的特征
        2.1.1 虚拟化
        2.1.2 电子支付
        2.1.3 低成本和高效率
    2.2 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2.2.1 网络经济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2.2.2 网络经济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2.2.3 网络经济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2.2.4 网络经济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2.2.5 网络经济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2.3 网络经济下的审计现状分析
        2.3.1 国内有关规定
        2.3.2 国外有关规定
        2.3.3 我国网络经济下的审计业务现状分析
3 网站诚信认证业务
    3.1 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1.1 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的可能性
        3.1.2 开展网站认证业务的必要性
    3.2 网站诚信认证的理论
        3.2.1 国外网站诚信的原则
        3.2.2 网站诚信认证业务的范围和目的
    3.3 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网站诚信认证业务所遇到的问题
        3.3.1 审计风险问题
        3.3.2 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3.3.3 审计质量问题
        3.3.4 有关法律和行业准则问题
    3.4 改进对策
        3.4.1 立法、行业准则和标准
        3.4.2 成本与价值
        3.4.3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4 网络财务报表的审计
    4.1 网络财务报表审计的新特点
        4.1.1 网络财务报表的审计证据呈现新的特点
        4.1.2 审计风险的新特点
        4.1.3 审计技术方法的提高
        4.1.4 网络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的新特点
    4.2 网络财务报表新技术——XBRL
        4.2.1 XBRL简介
        4.2.2 XBRL所产生的影响及审计人员的对策
    4.3 我国实施网络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要求
        4.3.1 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4.3.2 尽量寻求被审计企业的配合
        4.3.3 提倡公司治理和IT治理相结合
        4.3.4 研究和开发高质量IT的审计应用程序
5 结论和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和进一步展望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2. 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概述
    2.1 舞弊诉讼对审计的影响综述
        2.1.1 舞弊诉讼对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影响
        2.1.2 舞弊诉讼对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2.1.3 舞弊诉讼对舞弊审计责任的影响
        2.1.4 舞弊诉讼对审计的其他影响
    2.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关于管理舞弊性质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管理舞弊与会计报表审计关系的研究综述
        2.2.3 关于管理舞弊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2.2.4 关于管理舞弊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研究综述
    2.3 启示
        2.3.1 舞弊诉讼带给审计职业界的启示
        2.3.2 相关文献带给本文研究的启示
3. 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3.1.1 受托经济责任是联系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的纽带
        3.1.2 管理舞弊控制是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审计的期望
        3.1.3 管理舞弊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
    3.2 管理舞弊控制的基本审计理念与技术分析
        3.2.1 管理舞弊控制的基本审计理念分析
        3.2.2 管理舞弊控制的审计技术分析
4. 研究设计
    4.1 政府监管与管理舞弊样本的选择
    4.2 会计报表舞弊识别与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的选择
    4.3 盈余管理计量与管理舞弊风险样本的选择
5. 高质量审计与管理舞弊控制关系的实证检验
    5.1 审计意见与管理舞弊相关性的配对检验
        5.1.1 研究假设
        5.1.2 研究模型
        5.1.3 研究样本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高质量审计对管理舞弊控制情况的实证检验
        5.2.1 高质量审计的衡量标准
        5.2.2 审计执业检查与监管部门对合作所的预期
        5.2.3 高质量审计替代变量的选择
        5.2.4 研究假设
        5.2.5 研究模型
        5.2.6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结论与启示
6. 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6.1 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与选择
        6.1.1 会计稳健性与审计质量
        6.1.2 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审计质量
    6.2 管理舞弊控制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检验
        6.2.1 研究假设
        6.2.2 研究模型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管理舞弊控制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实证检验
        6.3.1 研究假设
        6.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结论与启示
7. 结论、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局限性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为视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研究的发展及演变
第二章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法律标准和重大性规则
    第一节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法律标准
    第二节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重大性规则讨论
    第三节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重大性标准经典案例
第三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和虚假陈述误区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和成因分析
    第二节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和虚假陈述误区
    第三节 虚假陈述误区的经济学分析和法学根源探究
第四章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专家职责
    第一节 专家责任的特殊性分析
    第二节 专家责任构成和范围界定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的法律特征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公共产品责任理论类推
第五章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行为
    第一节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过失行为认定的复杂性
    第二节 虚假陈述中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欺诈行为分析
    第三节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欺诈行为
第六章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侵权行为
    第一节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第二节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职务侵权行为
    第三节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民事侵权行为
第七章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行政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刑事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三节 中美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比较及相关启示
第八章 虚假陈述中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虚假陈述案件诉讼中利益关系第三人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法律责任性质讨论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对利益关系第三人法律责任的认定
    第四节 虚假陈述案件诉讼中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
第九章 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虚假鉴证报告
    第一节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虚假陈述行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鉴证报告的法律责任探讨
第十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重构设想
    第一节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体系存在的疏漏和弊端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重构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对审计差异及其处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差异的涵义及类型
    (一) 审计差异的涵义
        1. 会计处理差异论。认为审计差异就是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如:
        2. 会计报表差异论。认为审计差异是会计报表的差异。如:
        3. 综合差异论。认为审计差异包括会计账务处理的差异和会计报表的差异。
    (二) 审计差异的类型
        1. 审计差异按内容分类
        2. 审计差异按产生环节分类
        3. 审计差异按原因分类
        4. 审计差异按是否确定分类
        5. 审计差异按应否调整分类
        6. 审计差异按是否已做调整分类
        7. 审计差异按发生的时间分类
        8. 审计差异按是否影响后期会计报表分类
二、审计差异的处理
    (一) 汇总审计差异
    (二) 调整审计差异
        1. 确定应予调整的审计差异事项
        2. 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3. 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审计差异
    (三) 处理未调整审计差异
        1. 汇总未调整审计差异
        2. 确定审计差异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四、如何审计会计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重要性[J]. 郑石桥. 会计之友, 2021(08)
  • [2]电力企业财务审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代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 何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5]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构建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D]. 谢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
  • [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D]. 佘晓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7]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新业务问题研究[D]. 杨曜. 暨南大学, 2007(01)
  • [8]管理舞弊控制与审计质量[D]. 刘学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9]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以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为视角探讨[D]. 于守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10]对审计差异及其处理的探讨[J]. 刘德银.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如何审计财务报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