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连面词研究

《说文解字》连面词研究

一、《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韦婷[1](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房柯君[2](2021)在《联绵词词源分析举例》文中研究指明联绵词作为汉语词汇史上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至少在西周中后期的金文中就已出现。先秦至汉魏六朝,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断增多,联绵词的数量已蔚为大观。自汉代以来,众多学者对于联绵词的收录、训释、语音分析、探源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作为训诂学重要课题之一的汉语词源学得到重视,联绵词的词源分析也成为汉语词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选择联绵词作为词源分析的研究对象就极具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归纳法、内部语素分析法、方言俗语映证法、列举法、同源词系联法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联绵字典》《联绵词大词典》《新编联绵字典》以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教材中选取较为常用的“婀娜”“挣扎”“陆离”“玲珑”“朦胧”“狰狞”“仓皇”“憔悴”“崔嵬”“凛冽”等10个联绵词作为研究对象,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词源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考辨,从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联绵词,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构词语素具有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语素构词的能力,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音随义转,字随音变,掩盖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对正确认识词语性质、探求汉语发展规律带来了一定影响。“婀娜”的词源为“阿”“那”二字,“阿”字本义与“山陵迤长”有关,“那”字从其字形看,从“冄”,为胡须浓密下垂之貌,因而有“长、多”义,二字连缀成义,“婀娜”的“长、多”义即来源于此;“挣扎”源于“张”“磔”二字,“张”本义为“拉开弓”,“磔”意为“开”,连用表示“张开”义,挣扎的“摆脱”义、“获取、拥有”义都是由此引申而来;“陆离”源于“娄”“(?)”二字,“娄”为“篓”之初文,其特点就是竹条交错形成孔眼,“(?)”字本义为“窗户之交文”,二字同义连文,由交错成孔则透光,从而引申出“交错、繁多”“下垂”“绚丽”“光明”等义;“玲珑”与“陆离”应为同源,都有“交错”义,语源也与“娄”有关,又源于“霝”字,本义与零落交错的雨滴有关;另有“朦胧”来源于“冡”“笼”二字,早期也有“蒙笼”一形,“冡”今作“蒙”,现代汉语中“覆盖”仍是“蒙”字的常用义,“笼”字本义为“罩物器”,引申指其他具有“蒙罩”特点的器具,二字同义连文,引申出“茂密”“模糊不清”等义。除此之外,“狰狞”的语源与“仓”“”二字有关,“仓皇”源于表草木凋零颜色的“苍”“黄”二字,“憔悴”源于“焦()”“卒”二字,“崔嵬”源于“”“凷”二字,俗写形式分别为“堆”“块”,“凛冽”源于《诗经》中“栗烈”一词。本文通过整理联绵词的各种异写形式,梳理出词义发展脉络,进而探求其词源,试图从汉语史的角度证明现代联绵词观念中的“双音节单纯词”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分开解释并且探求词源的,它们多来源于同义或者近义复合词,并以此证明传统联绵词观念和现代联绵词观念存在差别,收词范围并非完全对应。通过对个别联绵词的词源分析及考释,希望能对今后联绵词的词源分析、汉语词源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词典的编纂提供些许有价值的资料。

凌丽君,苏晓君[3](2020)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联绵字”异形考辨》文中提出《说文解字注》中以"联绵字"等术语指称的一批复音词,有多个异形。段玉裁对这些异形进行了共时认同,并从文字和语音两方面解释了形成异形的原因。同时,段玉裁还对这些异形进行了正俗之辨,以《说文》作为判断依据,认为未被《说文》收录且属于增加义符而形成的字形是俗字,构意符合本义的字为正字。段玉裁对俗字的判断,反映了他对汉字历史发展变化的认识。对正字的判断,反映他对汉字形义统一原则的认识。对汉字的古今用字、形义统一关系的认知,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说文》的认识与理解。

王茜[4](2020)在《《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逸周书》是一部周王朝历史文献,其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了周人的很多治国理政思想,还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语料,对展示西周的社会状况和上古汉语词汇面貌都有较高价值。本论文以《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爲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统计与分类释义,探索其结构特点和内部规律,分析其所反映的经济问题,旨在揭示该行业词的基本特徵和周王时期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而爲《逸周书》词汇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研究以及上古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材料。《逸周书》经济类词汇共370个,按照行业内部构成和语义聚合关系,分爲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国家财政四类。其中,手工业类词最多,有126个,占34.05%;商业类词最少,仅30个,占8.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从篇目分布来看,《逸周书》经济类词汇主要集中在《王会解》《大聚解》《职方解》《文传解》等27篇中,其中,《王会解》中经济类词汇数量最多,有79个。论文对370个词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其主体上反映了商周词汇,少数词不见於先秦其他文献,但在後世文献中有所使用,如雕饰、轻吕、玄钺、五均、善芳、兹白、游旅。这些词主要分布於《大匡解第十一》《克殷解》《大聚解》和《王会解》。《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音节与构词方式上的特点表现爲:单音词占比较重,占总数的56.49%;复音词构词方式多样,以合成词爲主,占复音词的88.82%。复音词中,单纯词18个,包括叠音词、外来音译词、联绵词;合成词143个,包括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合成词数量最多,有100个,其构词能力较强的中心语素爲表物的。如葛木、材木、閵木、钟牛、每牛、?牛等。偏正式中有三音节合成词,如天智玉、比翼鸟、兹白牛。《逸周书》经济类词汇中单义词占优势,共298个,占80.54%。从音节构成来看,单义词中复音词较多,占单义词的53.02%;多义词中单音词较多,占多义词的95.83%。体现出复音词词义的稳定性和单音词词义的多义性与灵活性。从词义使用情况来看,单义词多使用本义;多义词多既用本义又用引申义。这类词词义引申的方式有连环式、辐射式和综合式。其中,连环式最多,占57.33%。《逸周书》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较多,以商业和赈荒问题最爲典型。其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并爲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如设置便於交换的“市”“关市”及调控物价的官员“五均”等,以保证商人利益。在货币流通方面,实施“作母以行其子”的措施。在赈荒措施中,涉及“货币借贷”的问题。借贷时,由“乡正保贷”,且提倡“成年不偿”“以辅殖财”,等到财丰食足了,再作征收。以上措施,均与《管子》《周礼》等战国文献相合,这又爲判定该措施所在篇目的写作时间提供了依据。因此,《大匡解》写定时间不会早於战国中期。

吕晓雪[5](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刘逍枭[6](2020)在《黄季刚联绵词观念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黄季刚联绵词观念为研究对象,总结黄季刚在联绵词研究各个方面的成就,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分四章对其构词观、音转观、词义观和字形观进行集中考察。在构词观一章,先回顾了学界对联绵词构词的研究,发现其纠缠于古今联绵词所指不同而陷入困境。而黄季刚抓住“连语非以意连者”这一点,发现联绵词“其连法不过双声”,就其本质而言,“其根柢无非一字者”,其音节结构以双音节为多见,三音节为少见,有倒言与正言同的特点。在音转观一章,从黄季刚的音韵研究成果出发,探讨联绵词音转规律,发现黄季刚以“凡以声相变者,无不有关于韵;凡以韵相转者,无不有关于声”的声韵相挟而变规律为纲,以声韵转变条例为纬,以叠韵互音以证音为线,构成一个完整的联绵词音转观,深刻阐明了联绵词音转的规律,给现代联绵词语音研究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词义观一章,先考察了古今对联绵词词义的探索,发现因古今研究方法、掌握材料的不同,对联绵词词义的认识有所分歧,而黄季刚对“双声叠韵字,全为同一意义之形容词”的认识与王念孙“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也有很大不同。黄季刚虽没有明确指出,但“凡叠字及双声、叠韵、连语其根柢无非一字者,故而可以随举一字以表义”的认识,表明他充分认识到单纯词语素构成的单一性。在字形观一章,考察了学界对联绵词字形的研究,发现研究大多比较注重形与义的关联,对声的研究比较薄弱。而黄季刚通过对联绵词字形的研究发现不同字形的联绵字是同一音根下以不同汉字为记音符号产生的结果,注意到声音对联绵词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了“有其本字”和“尝无定字”一体两面的字形观。本次研究发现黄季刚以声音通文字训诂的研究方法贯穿其联绵词研究的始终,在形、音、义紧密结合互相求的过程中构建了对联绵词研究的整体脉络,总结了联绵词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了联绵词研究的范围领域。在黄季刚的联绵词研究中,也存在着术语上的不确定、概念上的不明晰等不足之处。

何凯[7](2020)在《两晋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晋赋诸多特征的形成深受社会政治、学术思潮影响。两晋帝王、权贵对辞赋普遍缺乏兴趣,导致赋家既无尊贵荣宠的社会地位,亦无诸如邺下赋家与丕、植昆仲的诚挚友谊。帝王、权贵的喜好对两晋赋的影响微乎其微。政治动荡,使两晋赋家无大国臣民的自豪意绪,故无美颂政治的意愿。乱世“帝功”的匮乏,帝王于“润色鸿业”亦无迫切的需求。两晋赋家对京殿苑猎等宏大题材缺乏兴趣,美颂意图普遍消失。在学术的层面。经学体系的崩溃,使赋的价值不再一准于经学的绳尺,擅赋可为士人炫才的资本。玄学自嵇康、阮籍之后淡化了对政治的批判,经乐广、裴頠等人的努力,至郭象而完全融合“名教”与自然。阔谈老、庄成为弥漫朝野的风气。受此影响,两晋赋家的学识素养及精神面貌与两汉赋家迥异。好老、庄之学而对经学普遍缺乏兴趣,长于义理而疏于诂训,少有坚实的学术素养。阔论玄虚、遗世高蹈、恣情山水是两晋赋家普遍的精神面貌。赋家缺乏担当精神,少有“兼济”之志,对社政治亦无尖锐批判,而多对个体逍遥、畅适的追求。在玄学的浸润下,士人对现实的关怀转向自我,审视当下的生存。玄学对“道”的探讨,使“玄”这一语词带着“玄远之学”的高格,被普遍运用于描绘事物。“玄”之“正色”体现出人们光明与黑暗的遥远记忆;“道”之“玄远”则赋予事物奇异、深奥的品质。但凡以“玄”限定指称的事物及其属性,都因“玄”义的发现而值得美颂。“道”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则禀受“气”“道”的事物便为可贵。由“体道”而“体物”,是玄学对两晋赋的重要影响。老、庄的哲思则影响赋家的处世主张、生活理想。在禀承“气”与“道”的层面标举事物的意义,阐发贵柔、通变的处世智慧,抒写自适逍遥与出尘之想几个方面,体现出玄学思潮对两晋赋的全面渗透。陆机《遂志赋》《豪士赋》、挚虞《思游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李暠《述志赋》各自体现玄学影响的不同侧面。陆机之“贵柔”与“通达”,挚虞以“天命”否定“骚怨”、陶渊明因“质性自然”的执着,于生活有“不遇”的困扰;李暠以老、庄“风度”为立国的“正名”之用。是玄学思想在两晋言志赋中的不同表现。两晋赋的题材变化明显。都邑、蒐狩赋的政治主题淡化,言志、纪行赋“骚怨”丧失,咏物赋多表现日常生活。以“水”为主要对象的山水题材在两晋赋中别具一格。赋家对山水的描写涵盖了人们面对山水时的各种心态。郭璞《江赋》、木华《海赋》代表两晋山水大赋的最高水平。其对江、海的描摹一仍汉代散体大赋的模式。图绘空间,虚夸物产,表现出浩瀚水域的雄奇壮丽。对江、海的描写中随处可见珍奇名物的堆砌铺陈。赞美江、海“兼包化产”的意义,同时体现赋家对江、海世界的畅想与敬畏。两晋大赋的“水”,或与汉大赋相类,由《诗》《骚》的“山水阻隔”转化为“物产地利”,或如郭璞《江赋》直接资取《山海经》“虚实参半”的山水名物。行途所见的山水并未成为两晋赋家的审视对象,于赋中多为空间衔接的点缀之物,并因“流寓”的普遍感伤而色调黯淡。赋家于行途山水的情感体验与《诗》《骚》相似。两晋思辩的水赋多援取儒、道关于水德、水性的经典议论。或论“水”之功用,或论“水”之“自然”,从学理思辩的层面确认水的品格,是山水审美发生的必要前提。“归田”“闲居”“嘉遁”主题的多将山水作为“宜居”环境的考量因素,甚或根据需求布置、经营。不再论证山德水性,而赋家“乐在其中”,是真正的山水审美。两晋大赋、小赋分途演进。左思《三都赋》、庾阐《扬都赋》、郭璞《江赋》、木华《海赋》等都沿用汉大赋的铺陈程式。左思、挚虞主张“征实”,而有左思《三都赋》的实践。郭璞《江赋》尚奇尚怪、寓虚于实及木华《海赋》则未离“凭虚”,就是《三都赋》的名物取用,亦有不实。观念主张与创作的矛盾,是基于《诗》“用”的标准与大赋“凭虚”夸饰的体制要求背道而驰。完全保持楚辞面貌的纯骚体赋减少,传统骚体赋纪行、言志等题材大多不用骚体的形式。保持楚辞面貌骚体或半骚体作品,则无《离骚》的愤怨及由《离骚》衍生而来的“不遇”,多抒通脱情志。咏物小赋蔚然勃兴,对象纷繁。“庶品杂类”“草区禽族”,无一不可入赋。两晋赋家咏物既重声口享受的实用意义,也赞美色彩、质地等“无用”的审美愉悦。淡化汉魏咏物赋的“感遇”色彩,对物态的描摹追求逼近“真实”,并在“体物”的过程中隐喻“摄生”的智慧,是两晋咏物小赋的典型特征。在语用的层面,两晋赋仍以四、六言句式为主体,但在提示铺陈内容转换的衔接部位新变明显。“尔乃”“其上”“于是”等提示语之后多为与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并融入偶对的句群,极少散语单行的语句。废弃“楚语”特征明显的“兮”字,成为两晋赋句式运用的主流趋向。通篇运用“兮”字句式的作品极少,杂用“兮”字句式与非“兮”字句式的“半骚体”也不多。“兮”字对句通常用于间破句式通篇一律的板滞,且在一至二个对句之后随即转入非“兮”字句。“兮”字的弃、用,都体现出两晋赋家于句式“文学化”的自觉追求。诗体的五、七言在两晋赋中仅是极为个别的运用,说明赋的“诗化”尚未发生,而以偶对为基础的骈化则极为盛行。语词的运用上,地名词作为叙事要素参与文本的构建,提示“观察”空间的转换,或体现赋家对“世界”的认知。名物词的作用仍在堆砌铺陈,炫示富博。偏正式的名词结构则于色彩、质地、线条、空间态势的范畴体现两晋赋家“体物”的细腻,并见以“柔”“弱”为美的倾向。作为喻体的名词普遍用于写物图貌、夸饰性状。虽非两晋独有,但在两晋赋中更加鲜明。繁难生僻的字面减少,联绵相对、叠音相对,体现出两晋赋字面趋简,而属对趋严的用字讲求。在典事的运用上,随着“骚怨”精神的丧失,两晋赋对典事的援引普遍缺乏强烈的情感。潘岳《西征赋》“刺取史事为赋”,其“旁观”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典事的隐括、处置,既体现两晋赋“援事”的新变,又为后世赋的典事运用提供范式的借鉴。

董亚文[8](2019)在《《全宋词》联绵词研究》文中认为所谓联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且不能拆开解释的双音节单纯词。本文以《全宋词》中的联绵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考察其来源及发展,论析和总结其特点,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联绵词族加以考论、诠释。由此期于揭示《全宋词》中联绵词的基本面貌,为联绵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全宋词》联绵词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简要梳理了联绵词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历史,介绍了本文的联绵词鉴别标准以及数量统计标准等。第二章对《全宋词》联绵词进行分类考察。按声韵关系将其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叠韵以及非双声叠韵四类;按词性将其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拟声词性、叹词性以及代词性联绵词六类,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联绵词进行考释。第三章讨论《全宋词》中联绵词的来源与发展。首先分析联绵词的来源途径:包括古语汇、新语汇以及外来语汇;然后探讨《全宋词》沿用古语汇时在词形与意义上的新发展。第四章总结、论述《全宋词》中联绵词的特点。其特点鲜明:书写形式趋于繁复,异词同指现象普遍,对文连用较为常见。第五章基于对《全宋词》中联绵词的研究,按其同源关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联绵词族进行考察。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彭丽娟[9](2019)在《《孔子家语》王肃注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孔子家语》王肃注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学的角度对王注的内容、单音词、复音词、新词新义进行描写分析,并通过对比王注的两个版本,校勘王注中的部分词语,全文分七个部分,正文共五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的缘由。通过梳理《孔子家语》及王注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孔子家语》王肃注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名物考释,补充史实、交代事件背景,指出正文中的引文出处和古书佚文,校勘讹误,串讲句义、阐发大义,注音等方面。第二章,《孔子家语》王肃注单音词研究。本章讨论了单音词的判定标准,从字形、意义、语法三个方面来判定王注中的单音词。对王注中的单音词穷尽性统计,通过与其他典籍的对比,讨论王注单音词的特点。并对单音词中的单义词、多义词、同形异词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孔子家语》王肃注复音词研究。本章从意义、语法、出现频率、修辞四方面讨论了王注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对《孔子家语》王注中的复音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上对单纯词、联合式复音词、偏正式复音词、表述式复音词、支配式复音词、补充式复音词、附加式复音词、综合式复音词进行描写分析。第四章,《孔子家语》王肃注中的新词新义。以《大词典》为主要参照对象,揭示王注中的哪些词是《大词典》未收录的,哪些词可以补充义项或提前书证时间,为辞书编纂提供参考。第五章,《孔子家语》王肃注部分词语校勘。本章将《孔子家语》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明覆宋本、四库丛本)进行对比,同时参考敦煌本,对《孔子家语》王注中的部分词语进行校勘。结语

袁晓光[10](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二、《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联绵词词源分析举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婀娜”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二、“挣扎”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三、“陆离”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四、“玲珑”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五、“朦胧”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六、“狰狞”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七、“仓皇”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八、“憔悴”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九、“崔嵬”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十、“凛冽”考辨
    (一)书写形式
    (二)词义演变
    (三)词源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联绵字”异形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段玉裁对“联绵字”异形的共时认同
    (一)从字形方面解释的异形成因
        1.因讹变而形成的异形
        2.因增加偏旁并类化而形成的异形
        3.因异体而形成的异形
    (二)从语音方面解释的异形成因
        1.因音同或音近假借通用的异形
        2.因语转而形成的异形
三段玉裁对“联绵字”异形的正俗之辨
四段玉裁的“正俗”实质

(4)《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逸周书》概述
    二、《逸周书》经济类问题及词汇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
第一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的界定及分类
    第一节古汉语词的判定方法
        一、字与词的关系
        二、单音词的判定
        三、复音词的判定
    第二节《逸周书》“经济类词”的界定依据
        一、经济概念
        二、词汇意义
    第三节《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的统计及分类
    第四节《逸周书》经济类词汇概貌
第二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分类释义
    第一节农牧业类词汇
        一、农业类
        二、畜牧类
        三、渔猎类
    第二节手工业类词汇
        一、工匠名称
        二、生产原料名称
        三、生产方式
        四、手工业产品
    第三节商业类词汇
        一、商贾名称
        二、市场名称及交易行爲
        三、财货名称
        四、货币名称
    第四节国家财政类词汇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第三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音节与构词方式分析
    第一节构词音节
    第二节复音词的构词方式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三节音节与构词方式的特点
第四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单音词语义分析
        一、义项数量
        二、义项类型
    第二节复音词语义分析
        一、义项数量
        二、义项类型
    第三节语义特点
第五章 《逸周书》所反映的经济状况
    第一节农牧业
    第二节手工业
    第三节商业
    第四节国家财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释义、构词及语义情况汇总
致谢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黄季刚联绵词观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黄季刚生平、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
        一、黄季刚生平
        二、黄季刚学术成就
        三、黄季刚学术思想
    第二节 学界联绵词研究现状
        一、黄季刚之前的联绵词观念及其研究
        二、黄季刚之后的联绵词观念及其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黄季刚联绵词构词观念考察
    第一节 学界联绵词构词研究回顾
    第二节 联绵词最初非以意连,其连法不过双声
    第三节 联绵词的音节结构和倒言与正言同的特点
第三章 黄季刚联绵词音转观念考察
    第一节 声韵“相挟而变”
    第二节 由联绵词语音特点考证古音声韵
        一、“欲知双声与韵有关,《诗音表》详之也”
        二、“欲知叠韵与声有关,《说文声类》详之也”
第四章 黄季刚联绵词词义观念考察
    第一节 联绵词词义的单纯性
    第二节 联绵词可随举一字以表义
第五章 黄季刚联绵词字形观念考察
    第一节 联绵词字形的不定
    第二节 联绵词本字的可定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黄季刚联绵词研究的主要贡献
        一、构建了联绵词研究的整体脉络
        二、总结了联绵词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开拓了联绵词研究的范围领域
    第二节 黄季刚联绵词研究的主要不足
    第三节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两晋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世变易与汉晋辞赋的嬗变
    第一节 帝王的好尚与辞赋的旨趣
        一、帝王的好尚与辞赋的境遇
        二、汉晋赋家的身份地位与归属
        三、动荡政治与赋的巨变
    第二节 学术的转向与赋家主体的变化
        一、现实关怀的内转
        二、赋家的学识素养
        三、赋家的精神面貌
第二章 玄学思想对赋作品的渗透
    第一节 “玄”以状物的文化意蕴
        一、色彩的集体记忆
        二、好“奇”的心理
        三、玄学的基本概念
        四、陈词的祖述
    第二节 玄学思想对两晋赋的多维影响
        一、禀“气”与“道”的物性标举
        二、居卑贵柔、随顺变通的处身之智
        三、自适逍遥与出尘之想
    第三节 言志赋的玄学表现
        一、陆机:“贵柔”与“通达”
        二、挚虞:“天命”对骚怨的否定
        三、陶渊明:“质性自然”与困扰
        四、李暠:老、庄“风度”别有用途
第三章 题材的演变与山水赋兴盛
    第一节 题材的延续与新变
        一、两晋赋题材概况
        二、都邑、蒐狩:政治主题的淡化
        三、言志、纪行:强烈骚怨的摒落
        四、咏物小赋:从政治到生活
        五、题材新变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江海赋:宏富浩博的空间世界
        一、空间与水态的描摹
        二、江海世界的物产呈现
        三、水质世界的敬畏与畅想
    第三节 两晋赋与山水审美
        一、前审美:行途山水的黯然点缀
        二、山水审美的前提:思辩与山水品格的确认
        三、审美的享受:闲居、嘉遁的山水畅适
第四章 大赋、小赋的分途演进
    第一节 散体大赋的体制因革
        一、大赋铺陈程式的延续
        二、左思、挚虞等论赋的“征实”导向
        三、《三都赋》:“征实”主张的实践
        四、《江赋》《海赋》:寓虚于实与尚奇尚怪
        五、大赋题材铺陈空间的萎缩
    第二节 骚体赋的衰落
        一、《楚辞》对赋的分途影响
        二、汉代骚体赋对《楚辞》的全面承袭
        三、渐趋黯淡的两晋骚体赋
        四、骚体赋巨变的原因考察
    第三节 咏物小赋的图绘与思辩
        一、先秦至魏晋咏物小赋的变迁
        二、庶品杂类:物欲、物感中发现自身
        三、品物图绘:“渐近自然”的审美观照
        四、事物进程、动态的展示
        五、物性物理:托身的隐喻
第五章 两晋赋的语用考察
    第一节 句式
        一、赋体句式的《诗》《骚》、散源流
        二、四、六言句式的主体与新变
        三、“兮”字弃用:赋用句式的文学化演进
        四、诗化的准备与骈偶的盛行
    第二节 语词
        一、地名词:标记与认知
        二、名物词:物产与炫示
        三、偏正式名词:细腻与“柔”美
        四、喻体名词:图绘与夸饰
        五、联绵、叠音:字面尚简与属对趋严
    第三节 典事
        一、赋之用典与夸饰
        二、“援事”的情感弱化
        三、潘岳《西征赋》:赋用典事的新变及范式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全宋词》联绵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联绵词界说
        1.4.1 联绵词研究概述
        1.4.2 联绵词鉴别标准
2 《全宋词》联绵词分类
    2.1 《全宋词》联绵词声韵关系类别
        2.1.1 双声联绵词
        2.1.2 叠韵联绵词
        2.1.3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2.1.4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2.2 《全宋词》联绵词词性类别
        2.2.1 名词性联绵词
        2.2.2 动词性联绵词
        2.2.3 形容词性联绵词
        2.2.4 拟声词性联绵词
        2.2.5 叹词性联绵词
3 《全宋词》联绵词的来源与发展
    3.1 《全宋词》联绵词的来源
        3.1.1 古语汇
        3.1.2 新语汇
        3.1.3 外来语汇
    3.2 《全宋词》联绵词的发展
        3.2.1 词形不变,意义变化
        3.2.2 词形变化,意义不变
4 《全宋词》联绵词特点
    4.1 书写形式趋于繁复
        4.1.1 增加或更换形符
        4.1.2 更换声符
        4.1.3 使用同音字
        4.1.4 字序对换
    4.2 异词同指现象普遍
    4.3 对文连用较为常见
        4.3.1 对文现象
        4.3.2 连用现象
5 《全宋词》部分联绵词族考释
    5.1 “懵懂”词族
    5.2 “嵯峨”词族
    5.3 “婀娜”词族
    5.4 “迷离”词族
    5.5 “萧瑟”词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孔子家语》王肃注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王肃及《孔子家语注》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家语》王肃注的主要内容
    1.1 注解语言文献
        1.1.1 解释字词
        1.1.2 礼仪制度
        1.1.3 辨析同义词
    1.2 考释名物
    1.3 交代事件背景,补充史实
    1.4 指出正文中的引文出处和古书佚文
    1.5 校勘讹误,提出不同看法
        1.5.1 指出他书错误
        1.5.2 校勘字词的讹误
        1.5.3 批判他人解释
    1.6 串讲句义,阐发大义
    1.7 注音
    1.8 小结
第二章 《孔子家语》王肃注单音词研究
    2.1 单音词的判定标准
        2.1.1 从形体方面
        2.1.2 从意义方面
        2.1.3 从语法方面
    2.2 单音词概况
    2.3 单义词和多义词
        2.3.1 单义词
        2.3.2 多义词
    2.4 单音词中的同形异词
    2.5 小结
第三章 《孔子家语》王肃注复音词研究
    3.1 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3.1.1 复音词判定研究概况
        3.1.2 复音词判定标准
    3.2 《孔子家语》王肃注复音词概况
    3.3 《孔子家语》王肃注复音词结构分析
        3.3.1 《孔子家语》王肃注单纯复音词研究
        3.3.2 《孔子家语》王肃注合成复音词
    3.4 小结
第四章 《孔子家语》王肃注中新词新义与辞书编纂
    4.1 新词新义的判定标准
    4.2 新词新义与辞书编纂
        4.2.1 增补《大词典》未收录的词录
        4.2.2 提前《大词典》始见例的时代
        4.2.3 增补《大词典》词语的义项
第五章 《孔子家语》王肃注部分词语校勘
    5.1 形体相近致使讹误
    5.2 脱文与衍文
    5.3 异文
    5.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10)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说文解字》中的联绵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联绵词词源分析举例[D]. 房柯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联绵字”异形考辨[J]. 凌丽君,苏晓君.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0(02)
  • [4]《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D]. 王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黄季刚联绵词观念考察[D]. 刘逍枭.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两晋赋研究[D]. 何凯.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8]《全宋词》联绵词研究[D]. 董亚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孔子家语》王肃注词汇研究[D]. 彭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说文解字》连面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