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研究

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研究

一、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溪[1](2021)在《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隶属于松科黄杉属(Pseudotsuga),因其数量稀少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在喀斯特山顶地段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其树木材质优良,被砍伐破坏量大且生长缓慢,现呈零散分布。本研究调查了黔西南至广西河池地区与广西南部地区分布的两个短叶黄杉集群,通过划分龄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与生存函数曲线,揭示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以探索喀斯特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生长状态、发展趋势与维持机制,为种群的保育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今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量小、进化速率慢、包含大量的遗传信息,因此在物种鉴定、基因转化、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对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基本结构分析、近缘种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与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进行松科植物系统进化树重建,对短叶黄杉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这些研究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为其种属间系统发育研究、分子标记开发、叶绿体转化技术以及其濒危状态的分析与保护建议提供重要数据和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均较差,幼龄和老龄阶段株数都较少,且广西西南地区幼龄数极少;两个地区种群均为衰退型,广西西南地区衰退更为严重;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两个地区的短叶黄杉种群均为Deevey-Ⅱ型,黔西南到广西河池地区种群的第Ⅴ-Ⅵ龄级与第Ⅸ-Ⅹ龄级阶段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第Ⅳ-Ⅴ龄级期间种群存活数下降最快,死亡率最大;由生存函数曲线分析得知,黔西南到广西河池过渡地区短叶黄杉种群的特点是:前期死亡率高,基础薄弱;中、后期衰退,种群生存力较低,处于衰退的状态。广西西南地区短叶黄杉种群同处于衰退状态,且与前者短叶黄杉种群相比衰退期更早。(2)短叶黄杉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呈典型的四体分结构,全长122348bp,LSC全长66627bp,SSC全长54863bp,IR区全长858bp;全长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64%,L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95%,SSC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9.64%,IR区GC含量占总碱基数的37.06%。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总数为114,其中蛋白编码基因73个,t RNA基因37个,r RNA基因4个,内含子8个。结构与大多数裸子植物相似。(3)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29个SSR,其中单核苷酸位点最多。检测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中正向重复62对,占所有重复序列总数的77.5%,回文重复序列有12对,没有反向重复与互补重复序列。短叶黄杉共编码20442个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编码谷氨酸(Glu)的GAA,数量为850个(4.16%),使最少的密码子是编码甲硫氨酸(Met)的GUG,数量仅为1个。亮氨酸(Leu)的编码率最高,编码半胱氨酸(Cys)是编码率最低的氨基酸。(4)通过同科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得出,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与各段长度基本处于中间水平,但叶绿体全基因组整体GC含量最低(37.64%),t RNA数最多。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与近缘种的IR区均较保守,编码区的保守性大于非编码区。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重排结果表明,短叶黄杉和黄杉、云杉、梵净山冷杉区段的排列较为一致,结构较为相似,表明这几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未发生重排。金钱松、云南松、银杉、铁坚油杉、铁杉、长苞铁杉存在许多部分序列缺失、倒置与重排,与短叶黄杉差异较大。IR区扩张与收缩分析结果表明:短叶黄杉IR区分布的基因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其余边界基因分布均差别较小,短叶黄杉IR区未发生明显的扩张与收缩。(5)通过不同数据集重建短叶黄杉的系统进化树,两种拓扑结构均表明,与短叶黄杉亲缘关系最近的植物为欧洲落叶松(Larix decidua),且均获得较高的自展值支持,冷杉属、油杉属、金钱松属、雪松属的物种聚成同一支,表明这五个属相关物种亲缘关系较近,且黄杉属与这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编码序列中,松属物种与松科其余全部物种分为了两大支,而全基因组中松属与云杉属构成姐妹类群,猜测可能是由于裸子植物编码序列的变异或缺失较大导致松属物种在不同数据集下产生聚类差异。

赵浩翔[2](2021)在《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珍稀濒危植物是一地区自然植被群落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基础,并且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探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特征能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本文利用MaxEnt模型模拟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水杉、秃杉、人参、桫椤、珙桐、银杉,望天树和金花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研究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预测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变化趋势,探明其生态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系统保护规划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我国更多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1)在影响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主导环境因子中,降水因子是影响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的影响较小,但是也不能忽视。(2)除了人参外的7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人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地区。(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银杉和秃杉的潜在适宜生境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将会使得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未来时期面临威胁;水杉、珙桐、人参、桫椤、和金花茶的潜在适宜生境呈增加趋势,说明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可能会受益,望天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4)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丰富度格局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广西、云南和四川地区,这些地区有着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5)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保护规划区域主要位于吉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辽宁的东部地区、山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区。(6)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空缺区域相较于其受保护区域面积相差较大。

姚志,郭军,金晨钟,刘勇波[3](2021)在《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文中认为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明确其濒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28种极小种群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及其濒危的内在原因和受威胁因素等,总结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机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表现为遗传多样性低(13种)、衰退型种群结构(11种)、聚集型分布(11种)且分布区域狭窄(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繁殖力低(21种)和竞争能力弱(16种)。受威胁因素主要包括过度采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15种)和生境破坏(25种)以及气候变化等。因此,除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免遭人类活动破坏,保护策略应加强关注种群规模的维持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刘忠成,张忠,兰勇,赵万义,刘佳,陈春泉,廖文波,王蕾[4](2020)在《罗霄山脉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存状况及保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对罗霄山脉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作者在对该区域的植被和植物区系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组成、种群数量、生存状态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评估。结果表明:(1)整体上,罗霄山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共59科142属279种,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收录17种,包括极危种(CR) 2种,濒危种(EN) 3种,易危种(VU) 12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的共105种,包括极危种9种,濒危种33种,易危种63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共257种,包括Ⅰ级8种,即银杏(Ginkgo biloba)、资源冷杉(Abies beshanensis var.ziyua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莼菜(Brasenia schreberi)、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铁皮石斛(D. officinal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等, II级249种;被CITES收录的有71种。(2)在局部区域,罗霄山脉自北至南由5条中型山脉组成,其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分布由北向南呈现梯级变化,显示出与该地区植被和植物区系的丰富度和保存状况密切相关,其中幕阜山脉147种、九岭山脉138种、武功山脉133种、万洋山脉207种、诸广山脉192种。(3)从珍稀濒危植物属种组成看,保存有大量古老、孑遗和特有的类群,并且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有单型属19属,中国特有种129种。本文针对各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现状,提出了按分布区域和濒危性质进行群落监测或适度进行人工干预等保护措施。

黄至欢[5](2020)在《中国珍稀植物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珍稀濒危植物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存数量稀少或者只出现在脆弱的有限生境中,面临随时可能灭绝的威胁。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50年里,我国有数千种植物已经或濒临灭绝,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研究探讨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稀少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出导致植物濒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其中内因主要是植物自身遗传多样性低、繁殖能力不足或幼苗活力弱,外因主要是指历史气候和生境的变迁、同域物种竞争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马思妤[6](2020)在《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是植物中的“活化石”,拥有珍贵的基因资源。近年来,水松野外种群的数量大幅锐减,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树种。针对目前在水松种质资源保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水松在景观应用领域中实践的空白,本研究综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分子标记技术手段和植物造景的方法,开展水松种质资源保育方法的研究,并进行水松在植物造景中具体应用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水松未成熟胚培养及其组培快繁体系,开展野外回归的研究。研究发现,水松未成熟胚(8-11月份采收的样品)在1/2 DCR培养基中培养7-10 d后,可诱导发育成完整植株,获得水松无菌苗。以水松无菌苗的下胚轴作为离体培养材料,在1/2 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 0.5 mg/L培养基上进行快速繁殖,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结果表明,在1/2 MS+6-BA 2.0 mg/L+NAA0.5 mg/L+VC 5.0 mg/L+蔗糖24.0 g/L+琼脂8.0 g/L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诱导率可达100%,每个下胚轴能够诱导的不定芽数目平均可达2.4个。取生长至3-4 cm的不定芽接种在1/2 MS+IBA 0.1 mg/L+VC 5.0 mg/L+蔗糖24.0 g/L+琼脂8.0 g/L培养基上能够有效诱导不定芽生根,生根率达20%。生根40 d后可进行移栽和炼苗,在苗圃中培育1-2月后回归野外环境,回归苗成活率达90%。(2)建立并优化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以此为基础对种源及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松SRAP-PCR最优反应体系为:模板DNA用量100 ng,dNTPs浓度0.4 mmol/L,Mg2+浓度2.5 mmol/L,Ex Taq酶用量1.5 U,引物浓度0.5μmol/L;或模板DNA用量140 ng,dNTPs浓度0.3 mmol/L,Mg2+浓度2.0 mmol/L,Ex Taq酶用量1.5 U,引物浓度0.7μmol/L。使用筛选后的SRAP-PCR反应体系可筛选出18对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效果好的引物,进而对种源及其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种源植株P1和P2的遗传变异系数为0.9298,种源P1、P2与子代群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511,子代S1-S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676。由此可以看出,种源P1、P2与子代群体之间的变异程度均比两个种源样本之间的变异程度要高,且各子代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亦存在较大差异,说明通过对水松未成熟胚进行培养获得的有性后代,可有效提高水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运用园林规划方法和植物造景相关理论进行水松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在综合考虑植物生态习性、空间层次、季相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群落种植的区域及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和景观效果,提出水松种植设计原则和5类水松人工群落结构层次;同时依托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嘉泰水湿生植物现代农业园规划项目,在对整个园区总体方案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水松林湿地区域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将设计成果以图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为水松在园林造景和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提供思路和参考。

张枥丹[7](2019)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监测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地处于四川盆地北缘、青川县西北角、龙门山西北侧摩天岭南麓,是我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中“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的原始暗针叶林,在低海拔(23082430m)的针叶林以岷江冷杉和麦吊云杉的混交林为主,在高海拔(29073160m)的针叶林形成以岷江冷杉为主的纯林,岷江冷杉作为针叶林的主要优势物种,它的种群动态及天然更新状况影响着整个针叶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在前期的监测中,发现岷江冷杉种群缺乏幼树,仅有少量的幼苗,而岷江冷杉成年树的死亡现象十分严重,种群的天然更新存在严重障碍。为探究岷江冷杉天然更新中幼树和幼苗缺乏的原因,为长江上游针叶林的抚育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监测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的种源动态:(1)样方法监测岷江冷杉成年树的生活状况,共设置15个样方。结果显示,岷江冷杉成年树的死亡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岷江冷杉的成年树种的累积死亡率为41.86%,2017年达到55.62%,2018年达到57.02%。高海拔样方中被动物蹭伤的岷江冷杉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16年岷江冷杉被蹭伤冷杉树木的比例为7.16%,2017年为6.65%,2018年达到了10.33%。(2)样线法监测岷江冷杉结实量,共设置三条样线,于20162018年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岷江冷杉球果结实量不稳定,大小年现象明显:2016年样线一结实树比例为22.62%,样线二结实树比例为0,样线三结实树比例为23.46%;2017年三条样线的结实树比例分别为8.20%,7.89%和0.57%;2018年三条样线均未监测到岷江冷杉结实。2016年、2017年结实植株平均球果产量分别为47.92个/株、188.56个/株,2017年结实植株平均球果产量高于2016年。把气候因子和球果结实量做广义线性模型分析(GLM),结果表明:传粉期的降雨量、风速、温度对结实量有一定影响,这三者可能是球果结实量的重要影响因子。(3)布设种子收集器监测种子雨,从调查结果看出:岷江冷杉种子雨从9月份开始掉落,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是岷江冷杉种子掉落的高峰期,达到2935粒/m2,11月份以后岷江冷杉的种子雨量大量减少,12月中下旬种子雨降落量基本为零,达到种子雨量的末期。不同海拔的岷江冷杉种子雨密度存在显着差异(P<0.001),随海拔梯度的升高呈现出一种单峰模式,在海拔24632480m,种子雨密度最高。对岷江冷杉种子的形态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活性与种子萌发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6),岷江冷杉种子的活性较低,种子平均活力为30%。萌发率也较低,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不到10%。这可能是导致岷江冷杉更新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4)对固定样方土壤种子库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大多聚集在上层土壤(12cm)和中层土壤(37cm),下层土壤(812cm)较少。2016年收集到的上层土壤种子量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41.95%,中层土壤种子量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47.70%。2018年收集到的上层土壤种子量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67.13%,中层土壤种子量占土壤种子库总量的27.78%。土壤种子库随海拔的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单峰趋势,并与种子雨表现出一致的空间格局。2016和2018年均在海拔24632480m收集到的土壤种子库数量最多,2016年上层土壤、中层土壤、下层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38.21±18.77粒/m2,48.40±33.92粒/m2,24.62±18.39粒/m2;2018年上层土壤、中层土壤、下层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72.18±47.53粒/m2,26.32±23.82粒/m2,0.85±0.85粒/m2。(5)对固定样方内岷江冷杉幼苗数量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幼苗的密度在不同样点间存在显着差异(P<0.001)。岷江冷杉幼苗的监测数量在不同样点间也呈现出单峰趋势,在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最丰富的海拔带,即24632480m的幼苗数量最多,密度最大。20162018年海拔24632480m幼苗密度分别为408.3±96.1株/ha、25±14.4株/ha、1025±441.8株/ha,在较低海拔和较高海拔均分布数量较少。幼苗数量在年际间也存在波动,2018年各个海拔幼苗数量显着增加。当年幼苗数量与前一年种子雨密度(P=0.032)、土壤种子库密度(P=0.034)呈显着正相关关系(6)模拟冷杉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75%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岷江冷杉幼苗高度和叶片数量的增加,在同种光照条件下岷江冷杉幼苗较秦岭冷杉幼苗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不同光照强度下岷江冷杉幼苗的存活率不存在显着差异(P=0.596),这可能与模拟实验时间较短有关。通过对唐家河岷江冷杉的种源及幼苗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岷江冷杉球果结实量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结实量低、种子活性低、野外幼苗数量较少、幼苗生长初期对光照有一定需求。鉴于此,保护区可以采用异地采种补充岷江冷杉种源、试验地培育幼苗渡过建成阶段、人工疏伐枯木灌丛增加光照等来促成岷江冷杉的更新。

李乔明,张耀尹,冯育才,勾伟,冯明桥,韩继怀,江龙[8](2019)在《银杉播种苗木不同年份生长量研究》文中指出在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青菜坪苗圃地选择90株长势相当的银杉幼苗进行编号,统一进行水、肥等管理,定时观察记录幼苗的苗高、地径在多年中的生长规律。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苗高和地径增长呈平缓"S"型增长模式,苗木生长出现慢生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高速生期起点为6月初,速生期持续至8月初,在7月初出现苗高速生点;地径速生期起点为6月初,速生期持续至9月初,在8月初出现地径速生点。历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银杉苗木生长缓慢,在育苗与幼林管理中,要做好6—9月期间苗木抚育和施肥管理,确保苗木快速增高和增粗。

代光辉[9](2018)在《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文中研究表明林业生物柴油因其易转化利用和“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发展林业生物柴油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而木本油料树种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现在适宜分布区,还应考虑气候变化下规划区是否仍然适宜。同时,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强、能产生大量繁殖体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时需考虑其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可能性。忽视这些问题会增加林业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冲击。本研究首先选择了适用的物种分布模型,并用其预测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和RCP8.5)下气候变化对《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七种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的影响,并分析了规划中所指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合理性,此外还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入侵可能性并预测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模拟气候影响的模型选择上,除SRE模型外,其余九种模型对七种树种的模拟表现均很好(AUC值高于0.9,TSS值高于0.8),但是10种算法预测的树种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分布区边缘地区。集合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0.989-0.996,TSS 值 0.882-0.958)高于单独的模型算法(AUC 值 0.762-0.991,TSS 值 0.624-0.948),故选择集合模型对树种未来分布进行模拟。(2)未来气候变化下,七种树种的分布范围均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排放情景下其移动距离(33 km-195 km)高于低排放情景(31 km-100 k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 haw)、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六种树种潜在分布南界均有缩减,但其往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范围抵消了这种减少,整体而言,这六种树种潜在分布面积增加,范围在0.3%-12.9%之间。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Wanger.)Sojak)虽然其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散,但分布南界缩减范围大于其扩散范围,净潜在分布面积缩减10%-34%。(3)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麻疯树四个树种预测的未来潜在分布区与《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其中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的重合率达93%,说明对于这四个树种的规划是合理的。文冠果预测的潜在分布区与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合率低于75%。因此,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发展区域于未来气候条件下该树种的适宜性。(4)七个树种中麻疯树具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在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其在低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对11和14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即可能新扩散到这些保护区,受影响面积分别为2329 km2和2333 km2,将分别对七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高排放情景则可分别对15和20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受影响面积分别为3312 km2和3453 km2,并将分别对八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和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

钟泰林[10](2017)在《珍稀濒危植物细果秤锤树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保护生物学主要是通过研究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技术与方法(即采取何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来解决动植物等物种生存危机的学科。细果秤锤树(Sinojackia microcarpa)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有关细果秤锤树保护生物学的综合研究罕见报道。本论文在对细果秤锤树野生资源分布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采用样方调查、形态学观测、分子标记等方法,研究了细果秤锤树的生存现状、种群特征、叶果形态多样性、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内容,分析探讨了影响细果秤锤树的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物种的保护策略与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可疑细果秤锤树种群鉴定以模式标本临安、建德种群为参照,根据种群叶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并结合形态特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明确分布于富阳、桐庐、金东和义乌4个种群为细果秤锤树种群,扩大了细果秤锤树在浙江省内的分布范围;对可疑分布点与种类进行了鉴定,认为泾县的分布种类,无论是叶表型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均与临安和建德种群很相似,也可归为细果秤锤树种群,扩大了细果秤锤树浙江省外的分布;经比较认为可疑分布点彭泽种群可能是细果秤锤树与狭果秤锤树(S.rehderiana)或黄梅秤锤树(S.huangmeiensis)的过渡类型。(2)物种叶表型多样性研究对8个天然种群叶表型性状研究表明:叶长、叶脉数、叶柄长、叶基角度、叶片前端1/3宽度、叶片最宽处、叶片基部1/3宽度等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叶柄长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系数1.0为分界线,可把种群分为2大类,其中桐庐和义乌、临安和建德4个种群,表型特征基本相近,可聚为一类;而富阳与彭泽、泾县3个种群距离接近,也可聚为一类;金东种群则单独聚为一类。综合叶片形态差异,临安、建德、浙江富阳、桐庐、义乌、泾县6个种群叶性状表型特征一方面具较高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基本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可归为一类。(3)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优化后PCR反应体系为(总体积为20 μL):10×Buffer 2μL;Mg2+、dNTP和引物的浓度分别为2.5 mmol·L-1、0.25 mmol·L-1和0.5μmol·L-1,以及1.0 U Taq DNA聚合酶和1.0μ DNA模板。通过退火温度、循环次数梯度等试验优化,确定PCR优化程序为:先94℃进行5 min预变性;随后以94℃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90 s为单个循环步骤循环扩增40次;最后在72℃下延伸扩增5 min,4℃保存。筛选开发14对SSRs微卫星位点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56条,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5.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0和0.17,遗传一致度为0.28~0.87,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14~1.28。筛选出10对I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出95条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1.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3和0.20,遗传一致度为0.60~0.98,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0.51。根据SSR和ISSR基因型数据,采用UPGMA法阈值分别为0.40和0.14时可将8个野生种群分别聚为3类;表明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具相关性。(4)种群分布格局及特征研究细果秤锤树主要生长于29°04’27"~30°41’30"N,116°54’57"~119°55’46"E的浙、皖、赣区域,尤其是118°22’51"E以东地域;夏季7月能忍受的最高温41.0℃,冬季1月能经受-16.0℃的最低温;常沿溪沟、河流相向生长。细果秤锤树不同地域的种群大小结构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聚集分布类型。各种群中幼龄级个体所占比例大,呈较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存活曲线趋于Deevy-Ⅲ型。细果秤锤树在第V龄级的死亡率(qx)较高,达0.87,且由第Ⅳ龄级向第Ⅵ龄级的过渡中数量骤减,仅有0.3%的个体能够进入第Ⅶ龄级生长;平均寿命期望在第ⅠⅡ级出现高峰值,对应此时的死亡率(qx)和致死力(损失度,kx)均相对较低,表明细果秤锤树在中幼龄期为其生命旺盛期,生长势最好。(5)细果秤锤树开花过程及特征研究细果秤锤树为总状花序,两性花,具4.87±1.01(SE)朵,花部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单花寿命6.59±0.975(SE)d,花开放过程中柱头始终高于花药4.63±1.82 mm,开花过程中花柱逐渐伸长,柱头先端3裂并逐渐伸长,花药散粉具有先后顺序。单花花期依照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6个阶段:花蕾期、开花前期、雌性期、两性期、雄性期和谢花期。单株花期20 d,而种群花期约25 d;开花后花粉寿命为2~5 d,1~2 d内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2~4 d可授性最高;背阴处花期明显延后。细果秤锤树的平均P/O值为5342±1520,OCI值大于4,表明具专性异交特点;但Nm=3.18(SSRs),Nm=0.93(ISSR),其繁育系统可能是处于从异交到自交演化的途径中,若确定为混合交配更合适。(6)细果秤锤树光合生理研究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迅速上升而后又降低,在70.0%遮阴处理时达峰值,分别为 622.50±10.87 μmol·m-2·s-1,2.52±0.14 μmol·m-2·s-1;光补偿点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70.0%遮阴处理时为谷值,208.84±0.21μmol·m-2·s-1。开放系统Ⅱ(PS 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总体变化不显着,光电子产额、电子传递速率、叶绿素荧光的光化学猝灭和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则是先上升后降低,与Pn变化一致,均在70.0%遮阴处理时达峰值,分别为0.730±0.022、16.800±4.34 μmol·m-2·s-1、0.979± 0.023、0.871± 0.019;表明该物种有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可以为暗反应的光和碳同化积累更多的能量。可将细果秤锤树定性为中性偏耐阴植物,且适度遮阴条件下更有利于各种酶活性的激发,这为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回归等提供了依据。(7)濒危可能原因与保护策略细果秤锤树胚后期发育受阻、结实困难、中幼龄小苗较少等现象,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是造成细果秤锤树自然种群减小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亟待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通过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发现细果秤锤树种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6.41%,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14(SSRs),建议进行迁地保护时,一方面可选取较少的种群,而增加种群内取样数量;另一方面建议可以选择其中4个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天然种群进行研究,可选择富阳、临安、建德和泾县等4个典型种群进行保护和取样,这样保护的范围较广又较有代表性。同时,人为利用和旅游开发应尽可能的保护细果秤锤树的原始生境,并建议建立保护小区。

二、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植物种群研究现状
        1.1.1 植物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1.1.2 濒危植物与极小种群研究动态
    1.2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1.2.1 叶绿体的发现及其起源
        1.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1.2.3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2.4 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
    1.3 短叶黄杉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短叶黄杉分布及调查区域
    2.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3 材料与方法
    3.1 植物材料采集
    3.2 生态调查
        3.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3.2.2 种群结构特征研究方法
    3.3 试剂与设备
        3.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3.2 仪器设备
    3.4 叶绿体基因组实验与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3.4.1 植物总DNA提取及检测
        3.4.2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3.4.3 基因组组装、注释与物理图谱绘制
        3.4.4 重复序列与SSR
        3.4.5 密码子使用偏性
        3.4.6 叶绿体基因组差异性分析
        3.4.7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3.4.8 IR/SC边界收缩与扩张分析
        3.4.9 系统发育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样地环境特征
    4.2 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4.2.1 短叶黄杉种群径级结构及年龄结构分析
        4.2.2 短叶黄杉种群静态生命表
        4.2.3 短叶黄杉种群存活曲线分析
        4.2.4 短叶黄杉种群生存函数分析
    4.3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
        4.3.1 短叶黄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4.3.2 短叶黄杉重复序列与SSR分析
        4.3.3 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4.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4.1 松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4.4.2 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比对
        4.4.3 IR/SC边界扩张与收缩分析
    4.5 系统位置分析
        4.5.1 基于全长序列重建系统树
        4.5.2 基于CDS区重建系统树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3 生态位模型研究
        1.2.4 系统保护规划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物种选择原则
    2.3 数据来源与筛选
        2.3.1 物种分布数据
        2.3.2 气候数据
        2.3.3 其他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
        2.4.1 MaxEnt模型构建
        2.4.2 MaxEnt模型评价
        2.4.3 Marxan模型构建
3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3.1 生物学特征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3.3 分布现状
4 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与环境因子分析
    4.1 模型性能评价
    4.2 主导环境因子
    4.3 响应曲线
    4.4 潜在地理分布区
    4.5 小结
5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及其变化
    5.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
    5.2 未来气候变化对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影响
    5.3 小结
6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GAP分析
    6.1 丰富度格局
    6.2 系统保护规划
    6.3 保护空缺分析(GAP)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
    1.1 种群规模小
    1.2 种群多为零星或岛状狭域分布
    1.3 种群呈聚集型分布格局
    1.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低
    1.5 种群结构多为衰退型
2 导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的因素
    2.1 繁殖力低使种群更新缓慢
    2.2 种间竞争能力差
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受威胁因素
    3.1 动物取食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更新
    3.2 人为过度采挖和砍伐降低种群规模
    3.3 人为开发利用破坏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生境
    3.4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威胁物种的生存
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濒危机制
5 保护建议

(5)中国珍稀植物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珍稀濒危植物的等级评估
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2.1 内在因素
        2.1.1 遗传多样性低
        2.1.2 有性繁殖存在障碍
        2.1.3 种子萌发或幼苗建成困难
    2.2 外部因素
        2.2.1 历史气候变化和生境变迁
        2.2.2 同域分布物种间竞争
        2.2.3 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2.3 基于文献检索的濒危原因分析
3 濒危植物的保护实践
4 濒危植物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
    4.2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群落的构建
    4.3 濒危植物回归的遗传风险
5 结论

(6)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水松植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2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
        1.2.1 针叶树离体胚培养研究
        1.2.2 针叶树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1.3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3.2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
    1.4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水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未成熟胚培养
        2.1.3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1.4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未成熟胚培养
        2.2.2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3 讨论
        2.3.1 水松未成熟胚培养研究
        2.3.2 水松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与检测
        3.2.2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3 引物筛选
        3.2.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2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水松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4.1 理论基础与应用软件
    4.2 项目背景与总体方案规划
        4.2.1 项目背景与基址分析
        4.2.2 总体方案规划
    4.3 水松林湿地区域规划策略
        4.3.1 湿地整体环境营造策略
        4.3.2 用地功能规划策略
        4.3.3 地形和竖向规划策略
        4.3.4 水环境规划策略
        4.3.5 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4.4 水松湿地植物群落设计
        4.4.1 水松种植设计原则
        4.4.2 水松植物群落结构模式
        4.4.3 水松林湿地区域种植设计
    4.5 小结
5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7)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进展
        1.1.1 森林天然更新概述
        1.1.2 植物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冷杉属研究现状
        1.2.1 分布格局及种群数量动态
        1.2.2 种实特性
        1.2.3 天然更新
        1.2.4 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1 岷江冷杉的研究
        1.3.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生存状况
        1.3.3 立题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唐家河气象监测
        2.2.3 岷江冷杉立木调查
        2.2.4 岷江冷杉结实量调查
        2.2.5 岷江冷杉种子雨研究
        2.2.6 岷江冷杉土壤种子库
        2.2.7 岷江冷杉幼苗监测及其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岷江冷杉立木状态分析
        3.1.1 唐家河岷江冷杉立木空间差异
        3.1.2 立木状态
    3.2 岷江冷杉球果结实量
        3.2.1 球果监测
        3.2.2 传粉期气候因子对球果结实量影响
    3.3 岷江冷杉种子雨变化
        3.3.1 种子雨的组成
        3.3.2 种子雨的形态特征
        3.3.3 种子雨的时间动态变化
        3.3.4 种子雨的空间格局
        3.3.5 种子雨密度年际间变化
        3.3.6 种子雨活力、萌发率、千粒重分析
    3.4 岷江冷杉土壤种子库的变化
        3.4.1 土壤种子库空间变化
        3.4.2 土壤种子库的年际变化
    3.5 野外幼苗监测及其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3.5.1 野外幼苗监测
        3.5.2 冷杉幼苗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3.5.3 幼苗数量与种子雨、土壤种子库密度关系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岷江冷杉种子产量
    4.2 岷江冷杉种子质量
    4.3 岷江冷杉幼苗变化规律
        4.3.1 幼苗的时空波动
        4.3.2 幼苗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4.4 气象因子对球果结实量的影响
第5章 唐家河岷江冷杉林更新抚育措施与展望
    5.1 岷江冷杉林更新措施
        5.1.1 补充种源
        5.1.2 试验地培育幼苗
        5.1.3 人工疏伐立木、灌丛
    5.2 岷江冷杉保护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8)银杉播种苗木不同年份生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播种与方法
    2.1 银杉种子特性
    2.2 播种与管理
    2.3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统计与分析
    3.1 银杉苗高生长节律研究
    3.2 银杉苗木地径生长节律研究
    3.3 银杉苗木年平均高生长研究
    3.4 银杉苗木年平均地径生长研究
    3.5 银杉苗木保存情况
4 结果与讨论

(9)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研究现状
        1.2.2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的影响研究
        1.2.3 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研究
        1.2.4 林业生物柴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预测模型比较选择
        2.3.2 气候变化对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2.3.3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性分析
        2.3.4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评价及其可能影响分析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数据来源
        2.5.2 模型建立
        2.5.3 未来气候条件下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区域变化分析
        2.5.4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适宜性评估
        2.5.5 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及其影响分析
3 预测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选择
    3.1 光皮树模型比较选择
        3.1.1 模型精度评估
        3.1.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2 麻疯树模型比较选择
        3.2.1 模型精度评估
        3.2.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3 黄连木模型比较选择
        3.3.1 模型精度评估
        3.3.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4 文冠果模型比较选择
        3.4.1 模型精度评估
        3.4.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5 无患子模型比较选择
        3.5.1 模型精度评估
        3.5.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6 乌桕模型比较选择
        3.6.1 模型精度评估
        3.6.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7 油桐模型比较选择
        3.7.1 模型精度评估
        3.7.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8 讨论
    3.9 小结
4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4.1 集成模型的精度
        4.1.1 基于理论方法验证的模型精度
        4.1.2 基于独立数据验证的模型精度
        4.1.3 实地调查
    4.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
        4.2.1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面积
        4.2.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的空间特征
    4.3 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域变化
        4.3.1 空间分布位置的变化
        4.3.2 迁移距离的变化
        4.3.3 面积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规划种植区域的适宜性
    5.1 空间区域分析
    5.2 规划区域与预测潜在分布区的重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6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可能性及其影响分析
    6.1 筛选的具入侵性木本油料树种
    6.2 对保护区的影响
        6.2.1 对保护区总体影响
        6.2.2 受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范围
        6.2.3 受影响的树种和生态系统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论文的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1 查询树种分布参考文献
    附录2 环境变量对初始模型的贡献率
    附录3 WEED RISK ASS ESSMENT评分系统
    附录4 筛选出来的267个保护区

(10)珍稀濒危植物细果秤锤树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的意义
        1.1.1 珍稀濒危植物、极小种群的概念
        1.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种群生态学研究
        1.2.2 繁育生物学研究
        1.2.3 保护遗传学研究
    1.3 秤锤树属及细果秤锤树研究概况
        1.3.1 秤锤树属植物研究进展
        1.3.2 细果秤锤树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2.1 种群生境概况及土壤环境特点
        2.2.2 开花过程及特征研究试验地概况
        2.2.3 光合生理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材料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遗传多样性试剂与引物
    2.4 试验器具
    2.5 试验方法
        2.5.1 气象数据收集方法
        2.5.2 叶形态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2.5.3 天然种群生态学及特征研究方法
        2.5.4 DNA提取与定量方法
        2.5.5 ISSR原初扩增条件及PCR扩增程序优化
        2.5.6 SSRs荧光反应及数据分析
        2.5.7 花部形态结构观测方法
        2.5.8 开花进程观测方法
        2.5.9 柱头可授性与花粉活力的测定方法
        2.5.10 杂交指数(out-crossing index,O_(CI))的估测方法
        2.5.11 花粉大小与形状测定方法
        2.5.12 花粉-胚珠比(P/O)的测定方法
        2.5.13 光合生理试验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2.6.1 种群分布格局的计算与处理
        2.6.2 种群年龄结构建立及特征分析
        2.6.3 遗传多样性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物种叶形态多样性研究
    3.1 叶形态多样性研究
        3.1.1 叶长度(LML)分析
        3.1.2 叶脉数(VN)差异比较
        3.1.3 叶柄长(LSL)差异比较
        3.1.4 叶基角度(LBA)、叶片宽度差异分析
        3.1.5 叶片表型性状间相关关系
        3.1.6 叶片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果实形态多样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ISSR分子标记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4.1.1 PCR-ISSR反应体系及优化
        4.1.2 ISSR的PCR扩增结果
        4.1.3 ISSR群体遗传多样性
        4.1.4 ISSR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4.1.5 ISSR聚类分析
    4.2 SSRs遗传多样性及分析
        4.2.1 SSRs扩增结果
        4.2.2 SSRs遗传多样性
        4.2.3 SSRs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4.2.4 SSRs聚类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ISSR及反应体系优化
        4.3.2 SSRs微卫星和ISSR分子标记及多态性水平
        4.3.3 遗传多样性比较
        4.3.4 遗传结构比较
        4.3.5 聚类结果比较
5 种群生境与生态特征研究
    5.1 天然种群生境环境条件研究
        5.1.1 不同种群夏季、冬季极值气温比较
        5.1.2 不同种群4月花期环境条件比较
    5.2 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5.2.1 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5.2.2 种群分布格局
        5.2.3 种群结构特征
    5.3 小结与讨论
6 细果秤锤树开花特征及其过程研究
    6.1 开花进程研究
    6.2 花部特征
    6.3 柱头可授性
    6.4 花粉形状与花粉活力
        6.4.1 花粉形状
        6.4.2 花粉活力
    6.5 花粉—胚珠比(P/O)
    6.6 杂交指数(O_(CI))
    6.7 小结与讨论
7 遮阴条件下细果秤锤树光合生理研究
    7.1 气体交换特征
    7.2 叶绿素荧光特征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与发现
    8.3 细果秤锤树濒危原因及保护策略探讨
        8.3.1 细果秤锤树濒危原因解析
        8.3.2 细果秤锤树保护策略与建议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图

四、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濒危植物短叶黄杉种群结构动态与系统发育分析[D]. 董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D]. 赵浩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国纳入一级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J]. 姚志,郭军,金晨钟,刘勇波. 生物多样性, 2021(03)
  • [4]罗霄山脉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存状况及保护策略[J]. 刘忠成,张忠,兰勇,赵万义,刘佳,陈春泉,廖文波,王蕾. 生物多样性, 2020(07)
  • [5]中国珍稀植物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研究进展[J]. 黄至欢.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6]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D]. 马思妤. 浙江大学, 2020(01)
  • [7]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天然更新的监测及分析[D]. 张枥丹. 绵阳师范学院, 2019(05)
  • [8]银杉播种苗木不同年份生长量研究[J]. 李乔明,张耀尹,冯育才,勾伟,冯明桥,韩继怀,江龙. 种子, 2019(01)
  • [9]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D]. 代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珍稀濒危植物细果秤锤树保护生物学研究[D]. 钟泰林. 江西农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