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王维山水诗艺术表现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艺术表现的影响

一、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季凡琳[1](2021)在《山水田园诗中自然美及禅意研究——以王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王维作为我国唐朝诗坛中较有个性的存在,对于山水田园诗创作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王维的诗中,蕴含了较多对于自然美、禅意的表达与思考,具备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在王维的一生中,虽然其并非属于田园山水派诗人,但却被后人认为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王维既懂佛教,又擅长作画,因此常常将绘画作为创作意境写入诗中,并且其所描述的意境中还包括了对于禅意的玄妙阐明,因此后人称其为"诗佛"。基于此,本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进行分析,并将整体意蕴与诗结合,从而深度体会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对于大自然的描述。

郭新钰[2](2021)在《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文中提出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山水诗更是中国山水诗发展的顶峰。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山水诗人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源于自然山水,唐代山水诗的文本可以反映出唐代诗人的生态审美意识,诗人也从对自然的观照中,发现自然的自性美,在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对自身心灵的修炼与净化作用,从这种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是唐代山水诗的概述。首先梳理历代山水诗的发展历史,分析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定位和相比于前代的进步性。之后,从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分析唐代山水诗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分析影响唐代山水诗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地理环境因素。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们生存。地理类型多样,山水资源众多,庄园文化盛行。(2)思想文化因素。唐代三教并行,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中都包含着广泛、深刻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这些思想都影响了唐代山水诗人的文学创作。(3)政治因素。盛唐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治文化政策中的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了唐代文人的生活轨迹。从科举考试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入仕,都需要奔波于求学或宦游途中,从而拓展了唐代文人亲近自然和观察自然的视野。第二章主要探讨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分析了生态审美意识的内涵。第二节探讨了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的关系。第三节简要概括了唐代山水诗中所体现的主要的生态审美意识,如,尊重自然的自性美,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章对王维的山水诗做了个案研究,内容包含了王维的山水诗的评价,审美特点,结合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分析了佛教思想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第三节分析了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对自然自性美的尊重和与自然为友的生态审美意识。第四章对孟浩然的山水诗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一节分析了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模式,他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主要是动态漫游的,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直寻兴会的自然审美模式。第二节分析了孟浩然山水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诗意栖居的生态存在观。第五章通过对韦应物山水诗的个案研究,分析了韦应物山水诗的风格和地位,韦应物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空灵之感,对不同种类绿色意象的使用。第二节分析了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包括尊重自然的自性美,与自然合一,顺应自然,净化心灵等方面。结语在总结唐代山水诗歌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进一步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当代性启示。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树立个人的生态品格,促进生态美育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启迪与教育意义。

王肖南[3](2021)在《“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并非指某种客观的空间距离,而是指向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种平淡、冲融、空灵的境界,代表了生命的超越与诗意栖居。“远”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蕴含着中国哲学特有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意识。“远”的哲学渊源关涉的是心灵超越的问题,即心如何超越到宇宙的层面,达到天地之境界。在“远”的影响下,自然山水的有限形质被赋予了无限灵妙的意趣。中国古人对“远”的追求不仅源于对无尽时空的探索,更源于对自由逍遥境界的渴望。“远”在本质上是追求“道”的境界,是超越时空的。绘画之“远”表现为超越物象、超越时空、超越有限,追求空灵冲淡的神妙意境,追求意在言外的无穷韵味。“远”把人的视线、思想和心灵引向了景物背后的空灵静寂的境界,使被凡俗尘嚣污浊了的心灵得到净化。中国绘画中“远”的美学思想源自于中国哲学。“远”是以道家庄子哲学为根基,玄、禅、儒共同积淀而产生的美学结晶。庄子的“远游”思想拉开了绘画之“远”的序幕,庄子的“虚静之心”是审美产生的前提,“虚静之心”即是艺术之主体。只有这样的“虚静之心”才能达于“无待之游”,实现精神上的无上自由,进入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远”为“游”之空间,此空间是超越时空的心灵空间。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古代士人关于世界的本体性的追求与思考,“玄远”伴随着山水画的产生。从“言意之辩”到“言外之意”;从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到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达到了游心方外的精神境界;在人的觉醒与隐逸思想的影响下,玄学拉开了“玄对山水”的序幕,古人开始了山水怡情与山水审美,并开启了“山水以形媚道”的传统。中唐以来,绘画中的“心源”说,“妙悟”说,“境界”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禅宗即心即佛的心性观、顿悟思想以及色空观都为“远”注入了超拔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生命体悟。禅宗思想让“远”返归本心,迈向了“意中之远”;在妙悟中实现当下超越;禅宗即色是空的思想是绘画中空灵境界的根源,为“远”之意境的创造提供了哲学支撑。儒家对“远”的影响是“任重道远”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孔孟的山水比德的生命情怀、中庸“鸢飞鱼跃”的生命格调最后到宋代理学家浑然与物同体的大生命境界,都彰显着万物一体与世大同的思想。“远”的哲学思想关涉的是心灵超越的问题,即心如何超越到宇宙的层面,达到天地之境界。换言之,“远”是要在“天人合一”中落实。文人从世俗生活的沉沦中提升而来的自由的生命精神,以“文”区别于“画工”或单纯为官的“士夫”,体现为胸中之“意气”,“远意之思”即“远”在“意”方面的思想。“远”在宋代真正成为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和价值旨趣,尤其以郭熙的“三远”和苏轼的“萧散简远”等思想为代表。“远”在“意”方面的思想是由文人倡导的。文人之“意气”融汇了庄子萧散逍遥之气,禅家空无不滞之气与儒家万物一体的浩然之气,体现了天地之意与超越世俗的情趣;文人阶层以“文”区别于画工,彰显着以文载道、博学多才的特性,进而融通了诗书画,表现为诗画一律与援书入画。正因为文人的这些特性,回归“天趣”的“远”是文人阶层的追求。当文人阶层“文以载道”的理想在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时候,便产生了文人之“隐”来保全自由精神之生命。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白居易的“中隐”,再到郭熙的“林泉之心”,文人之“隐”由“身隐”落实到“心隐”,并催生了“逸气”,又由人之“逸气”转化为绘画中的“逸品”。文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下的大生命境界,以时统空,生生不已。“远”的艺术呈现源于文人的这些隐逸思想与宇宙意识,文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内化为文人之意趣。“远之意趣”在宋代表现为以苏轼为首的文人集团对绘画中“意外之意”的关注,“意外之意”才能形成“远”。在诗论中,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咸酸之外”可以看作宋代画论“意外之意”的先导。绘画中经由张彦远的“自然”主张以来,苏轼、郭熙等在绘画中开始追求“意外之意”,旨在超越物象,回归天趣。欧阳修以“萧条淡泊”形容“趣远之心”是复归本心之后的宇宙之心、天地之意,是“远”之立意的根本;米芾拈出“平淡天真”形容董、巨绘画,彰显“远”之境界,更代表了对“远”之风格的某些期许;苏轼的“萧散简远”是用来形容书法的,但其思想同样适合绘画领域,散去一切束缚和秩序,表达了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心灵诉求。从宗炳与王微的“形与灵”与荆浩的“真景”论,到宋代郭熙提出“三远”思想,“远”的意义超越构图本身,代表的是山水画的意境。在文人画后期的发展中,“平远”以“平淡冲融”的特点胜出,成为文人山水画最为普遍的构图方式。韩拙“三远”、黄公望“三远”多从“平远”处论说。“远之意趣”是“远之为境”的根源,远之意境表现为虚实相生、冲淡空灵。“远”之“思”代表了画家与观者的想象空间。观者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融宇宙、古今、人生于一体的诗意栖居地,让人返归本心,净化生命,体味超越自我的天地宇宙之大美,此即观者的想象空间。“远”之意境是在天人合一中即自身即宇宙,在复归本心中实现了对物象的超越,是个体生命会归宇宙生命时个体之意与天地之意的契合。“远”的图式及阐释立足作品本身,“远”的图式既是风格史又是类型史。本文选取“远”的四种典型图式,即“高远”“深远”“平远”“阔远”。本文将“高远”图式基本分为两种:“直立巨嶂式”“龙脉叠架式”;“深远”分为三种:“迂回穿插式”“倾斜散布式”“深远偏胜式”;“平远”分为两种:“平展开合式”“平远小景式”;“阔远”分为三种:“一角半边式”“一河两岸式”“千里江山式”。远之图式经历了“高远”向“平远”的转变,“阔远”亦是在“平远”的基础上论说。“平远”平视远望、虚白旷阔的视觉特征能更好地表现“远”之意境,画面留白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无画处皆妙境”之虚实相生。笔墨是“物象”的载体,尚意的书法线条促成可披麻皴的广泛运用与物象造型的概括性,能很好地表现创作者的意趣,淡墨的运用是“远”之造境的重要手段。“远”的观照通过“静观”“游观”“妙悟”的方式达到对山水画平淡冲融意境的把握,再而返归本心达到摆脱世俗的自由之境。画家的创作是“远”之意境的前提,观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是“远”之意境的深化。意境需要依靠画家与观者共同完成。“远”的观照通过“静观”“游观”“妙悟”等观照方式达到对山水画平淡冲融意境的把握,再而返归本心达到摆脱世俗的自由之境。山水画之远,借空间结构之一虚一实,一明一暗把意境表达出来,此意境是画家生命境界的呈现,画之物象不是象征,而是画家所造之境,表达了画家当下的生命体验。“心”与“物象”是浑融一体的。观的世界,是诗化的世界。“静观”是观赏山水画的前提,在审美观照中以宁静的心灵去映照活泼泼的生命情调,超越一切功利和欲念,虚廓心灵,空诸一切,涤荡情怀,心无挂碍;“游观”实现了空间之远向时间之远的转化,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观画家之“意趣”,体验无限之时空,从而思接千载,神与物游;最后,妙悟本心,当下顿悟,达到对时空的超越,内化为绝对的生命体验,由他之心归于吾之心。由幻境入门,最后达到本真之境。“远”之绘画思想的当代意义立足创作者与欣赏者两个维度去阐发。在当代,“远”之意境并不是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是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远”的观念深深影响着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当代画家依旧秉承着“三远”构图法,并以“远”造境,表达超越时空之意趣。对于欣赏者而言,“远”之哲思奠定了“淡远”的审美标准,“远”之精神开拓了“高远”的人生境界,“远”之审美意趣为当代欣赏山水画注入了“闲远”的审美理想。“远”体现了艺术的时空一体,这是一种生命时空观,人之性灵可安顿其中。不管时代怎么变,对“远”的追求是生命的超越与诗意栖居。

张唯[4](2021)在《王维“空”审美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维是盛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灵”的美感。虽然王维没有专门的美学着作,但我们可以在其诗歌中感受到“空”的审美观。王维以静谧恬淡的自然风光为美,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王维的美学思想受到禅宗的影响,展现出崭新又独特的风格,给盛唐美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梳理其中蕴含的“空”审美观,论析王维“空”审美观的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概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空”的基本含义、历史发展和王维诗歌中的“空”的涵义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了王维“空”审美观的思想渊源,分别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王维本身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从“空无”、“空寂”、“空灵”三个方面对王维“空”审美观的内涵进行阐述。其一,“空无”:王维“空”是“三教”合一的审美观,这是“空”审美观的思想基础。其二,“空寂”:王维“空”审美观是虚静本色的审美观,这是其内核所在。“空寂”由内向外延伸,只有先了解其最本质的内涵才能对其外在表现有更深入的理解。其三,“空灵”:王维“空”审美观是自然生态的审美观,主要探讨了王维“空”审美观中蕴含的自然生态之美。第五部分介绍了王维“空”审美观的审美境界。主要分为一切现成的现量境、明心见性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和随缘任运的日用境。第六部分为结语,认为王维的“空”审美观,既是他对于禅宗思想的体悟,又是其人生经验的反映,其中包含的“空无”、“空寂”、“空灵”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陈清霞[5](2021)在《王维的禅诗研究》文中指出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繁荣,艺术气息浓厚,唐王朝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王维的诗歌博采众长,撷取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气质。其中,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日臻成熟。“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用在王维的禅诗上,是最恰当的写照。王维以禅宗“空”观观察世界万物,他所描绘的自然万物,每一片风景都是他心灵的观照。“空”也是王维用来对抗黑暗现实,消解内心焦虑的工具。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除了“空”性以外,王维禅诗中的禅理主要还包括静中有动的圆融禅趣、对本来面目的感悟、以寂灭为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山在王维的诗里出现了很多次,不同的山象征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它生动地传达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莲花意象出现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总的来说,禅宗对王维禅诗的影响在三个方面: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王维诗中的禅趣、禅法就是将禅理融于自然之景中,不动声色地营造出深刻隽永的意境。王维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美学范畴,没有涉及对现实的批判,成就上认为不如李白、杜甫。但是,当今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人类身心焦虑的现状。王维的禅诗中呈现出来的简朴绿色的生活方式,顺应了今天的绿色发展观,为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带来启发。王维经历了内心与现实的不平衡,他热爱山水自然,在平衡身心方面,其禅诗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彰显当代价值。

薛征涛[6](2020)在《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艺术史和绘画本体角度出发,系统地对辋川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揭示其从单纯的地域概念变成美学意象的过程,并明确辋川意象的定义:即以辋川山水为载体,蕴含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澄怀观道”,独抒性灵的文人画艺术追求为审美标准的传统山水画意象。同时对辋川意象的画史地位进行评价,基于其艺术表现上临仿性大于创作性的特点,使得其艺术价值并未达到应有高度。此外,还揭示出辋川意象背后所蕴藏的主观性特征,它是文人画依照自身发展需要特别设立的典型代表,其精神内涵与所囊括的传统文人阶层的基本思想始终提醒着广大文人画家去追求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完全发挥出了其作为“南宗代表”的指引作用。

杨曦颖[7](2020)在《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强势的崛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开始促使我们回归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关键词。故在这个“文化中心时代”,将中华文化中的精气神植入空间之中,结合古典美与现代美,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并存的室内空间,不仅符合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还顺应中国的文化大背景。而在中华浩瀚文化长河中,唐诗之美,美不胜收,盛唐禅意山水诗独特的艺术神韵,特有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值得我们世代传承。论文基于盛唐禅意山水诗的诗歌意境,以新茶饮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古典山水诗之形成作为线索,对盛唐时期以禅入诗的文化现象进行集中观照,探索盛唐禅意山水诗之内蕴。同时,对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进行素材解读,将盛唐禅意山水诗的审美意境提炼为不居之境、空灵之境及适意之境三类,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法,基于语义学理论,将其视觉元素提炼为流动简远的布局特征;简朴自然的形质特征以及清淡雅逸的色彩表现。其次,通过实地考察法及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当代新茶饮空间的内涵,分析总结出其整体流畅、区块独立的布局特征;灵活可塑的形态特征;寓思于质的材质特征;素净雅致的色彩表现。再运用对比分析法,从精神文化及视觉审美要素两个层面分析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及新茶饮空间的契合点,从而提出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具体设计表现手法,即“不居之境”中的模糊界面、水光潋滟;“空灵之境”中的艺术留白、删繁就简以及“适意之境”中的以物喻心、依材写意。最后将设计表现手法作为理论指导依据,对实际的新茶饮空间进行创新设计,验证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最终使其满足审美与实用的需求。论文力图从传统诗歌美学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新茶饮空间,通过相应的设计营造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赋予空间以特殊的审美意境,从而营造出独具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进而激发设计师们的创新思维,并为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陈氏贤(Tran Thi Hien)[8](2020)在《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文中提出王维生活于佛教各宗派高度发展的盛唐时期,由于他习性好静、学佛、修禅等,因而喜爱广泛与佛教各宗的高僧们和好友们一起研修佛法、论法参禅、诵经礼佛、持戒布施、设斋供僧等。因此,诗人不仅对各宗经典十分了解掌握,而且对其修法都有亲身修行而获得自我安乐境界,使他诗中蕴含了佛教思想、修法、悟道等,并使诗意与禅境完美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灵寂之境。最能体现王维佛教信仰的是,他对《华严经》《维摩诘经》《坛经》的研修。对《华严经》的信仰,诗人是跟着道光高僧与朋友们讨论学修过《华严经》的核心教义即法界缘起观之思想。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法界缘起之理,并在诗句中使用了不少华严经的词语。对《维摩诘经》的信仰,诗中涵盖了在家有出家之理、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对《坛经》的信仰,诗中传达了坛经的核心思想“自心是佛”,人人自心便是佛;“无住无念”,对诸法实相清明了知无有执着;“明心见性”,认识我们本心即见到自己本性。因为研习佛教大乘经典,王诗所示,其了悟诸法实相本性为空而以它来修行观照人生、官场、社会、事情等等,然而对诸法没有产生任何贪恋烦恼。一切法都是从人心启发作用,如慧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与维摩诘菩萨所倡导“自心清净就是净土”,由此,王维也就提倡了“境因心寂”即“心为净土”的思想,如诗所云“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因了知与实行诸法空性而有积极出世入世的精神,如其诗述:“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并使其诗艺术达到动静交融的禅境是王维对诗坛最大的贡献。诗人了悟佛法的核心教义之后,他在修行中注意实行禅净双修,经常自己并和僧人一起焚香诵经、研学经典、论法参禅等。实行僧俗双修,设斋供养僧众,把喜爱的蓝田别业诚心赠送僧众,所谓财布施;并欢乐地赞叹他人实行布施,此谓随喜布施。除了修福布施之外,诗人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身心功德,实行饮食净斋“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衣着朴素“宿雨乘轻履,春寒着敝袍”,住宿简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实行斋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从研学佛法到进入实行修道之后,王维身心就已融入到了佛境。诗中的佛境,含有下面的几种境界:一是空之境,表达了“色即是空”之境,意为“色”本身就是“空性”,其为因缘所产生的,也就是说“色即是空”亦为诸法空性,诗云“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为表现“空即是色”之境,诗人常以禅语来传达,如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并以自然景色来传达此境,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寂静(性空),但有人语传来(色相)。二是真之境,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其性空,因性空才能生起万有。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所示,万物人生均有其运行的规律,是诸法实相之真境“雨中”使“果落”,“灯下”有“虫鸣”。与含示诸法随缘,因诸法性空才能随缘,虽随缘但不变,诗述“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三是圆之境,是指诗人体悟到自己的佛性清净圆满,以清亮的明月、清洁的泉水来比喻它,所谓圆满了悟之境,诗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灵活运用了佛性妙有无碍,以清净常照的明月来阐述它的妙用,所谓圆通无碍之境,诗曰“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四是逸之境,表示诗人以优美闲静的外景来传达其身心悠闲自在,诗云:“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并以身心恬淡闲适衬托了外境素淡闲雅,诗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闲逸之境。还表现了诗人真正悟入到舒畅洒脱的身心之境,诗云:“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的放逸之境。在研读王维诗歌时,发现他与越南的玄光禅师,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两者的禅诗含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研究王维诗歌的同时,对两位诗人的禅诗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王维与玄光禅诗的异同之处,如下:从禅诗内容层面来看,两者的禅迹、禅理、禅趣,有所相同。在叙述禅理时,两位诗人都以“我身虚妄”“自性为本”“不二法门”为宗旨学习和实行,如王诗云“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与玄光诗云“忘身忘世已都忘,生久萧然一榻凉”“明心见性谒真佛,不惧山水路迢迢”“参透是非平等相,魔宫佛国好生观”。在描述禅趣时,两位诗人深入禅修参观之后,都把自己体悟随缘闲逸之境以诗词来传达逍遥自在的自我生活乐趣,如王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玄诗云“如何小隐林泉下,一榻松风茶一杯”。在阐述禅迹时,两位诗人都刻画寺院在于偏僻幽静之处,如王诗写“插天多峭崿”与玄诗曰“庵逼青霄冷”,但描述僧人的修行生活有所不同,王维以居士身份学佛来描述僧人过着慈悲和谐的修行生活,诗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玄光以出家人身份学佛来叙述其自身过着悠闲安乐的僧人生活,诗云“竹林多宿鸟,过半伴闲僧”。从禅诗意象层面来看,由于两位诗人都是精进地学修禅法观想,最终达到了飘逸自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描述人生无常、人生苦海时,使用了相同的意象。王维一生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他常游山赏水,过着逍遥自由的人生,以隐逸生活为中年以后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某种禅趣时使用的意象比较多,有的意象是玄光所没有的;而玄光出家以后,经常在寺院学修和给大家教修佛法,过着清净安乐的僧人生活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使其诗中的意象大部分集中于寺院日常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

匡栒仪[9](2020)在《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王维,字摩诘,以诗画名世。在诗歌史上,他被称为诗佛;在画史上,他又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苏轼评价王维有“诗画一律”的艺术创作特色。明代董其昌:“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确证了王维南宗画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了马一角、夏半边和米家父子的绘画创作。由此可见,文人画论是自王维的绘画观开始发生转折并不断成熟的。学界对他的画作与画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均是伪作。从艺术史考量,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绘画观真实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因此,作为学术研究,只能对其画作、画论存而不论,另辟蹊径,从诗文入手归纳其绘画观。在此基础之上,取演绎的方法,由其学术思想的阐发转入对其绘画观的阐释。中国古代取象由“观化”向禅宗“空观”转化,王维作为这一转折点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其诗文绘画观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审象”与“取象”思想。在审美心理上,王维强调持“净心”审象,来体察自然之本性。在审美构思上,王维提倡用从外到内的“审象”,完成对“形”的细致刻画,以传写“别生身外”之神。除此之外,王维还注意到“情意”对于“取象”之效用,强调外面的物态指示情感和境界的外化,诠释了其对“情”、“神”的重视。二是从浓艳走向素淡的色彩观。随着王维思想由儒向释道的转进,其诗文色彩由浓艳走向素淡,最终简化为青白。三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时空意识。通过对时空的把握,打断过去和未来,只取当下之景,用时间的收缩来展现空间的绵延。在中国画论的研究领域中,论及王维便会提到其画论《山水诀》和《山水论》。学界关于画论真伪的论辩不绝如缕,以诗文中的绘画观点与其画论中的观点进行互证互释,便可探讨其真伪。唐人的审美观念、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这些外在的因素与内在的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王维绘画思想的形成与走向,让王维的思想具有了复杂性与历时演变的显着特征。王维诗画相通的观点,奠定了他对后世神韵诗派和文人画的影响:一是对文论和诗歌创作的影响。王维以禅宗“空观”形成的诗风对文论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形成,王船山现量观的生发以及对神韵的重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观情思统摄客观景物,物象成为了神韵的外化。二是对绘画理论及其绘画创作的影响。王维庄学“观化”与禅宗“空观”合流的绘画思想,对文人画家只取“一隅”、瞬间取景的取景方式以及形神兼备,重在传神的形神观念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蔡敏[10](2019)在《王维知识结构与王维诗的知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知识学这一新的视角研究王维以及他的诗歌。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为王维知识范围的具体研究。本章在史料的基础上,以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这一版本为依据,运用数据统计方法,从文艺、哲学、政事和其他等四个方面对王维的知识范围进行详细梳理。第二章探讨了王维知识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社会现实、家学传承、科举教育和友人影响等四个主要因素进行探究,借此分析王维之所以能够拥有全面丰富的知识的原因。借由对王维的相关研究管窥一斑,以一推三,揭示出文人知识结构成型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第三章揭示王维知识的特征与意义。第一节,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究出王维的知识是较为全面的,在盛唐文人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二节探究王维之所以不容易被看成一个拥有全能型的诗人,主要原因就是王维在作品中弱化了知识的客观作用,而更突出知识的隐性功能,而这种隐性功能,恰好是处理诗歌中抒情与知识间矛盾的一种方法。第三节从知识的角度,探讨作为山水诗派人的代表,王维为什么却能够驾驭多种诗歌题材,成为“更为全面的典型”。第四节则阐明王维知识在诗歌艺术世界建构中的作用。文末附录是王维各方面知识的相关统计表格。

二、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山水田园诗中自然美及禅意研究——以王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美
二、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一)简约生趣
        1.人物
        2.事物
    (二)空寂静幽
        1.空寂之境
        2.无我之境
三、结语

(2)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山水诗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一、孕育期:先秦到西晋
        二、形成期:东晋—隋
        三、昌盛期:唐朝—五代
        四、继续发展期:宋元明清
    第二节 唐代山水诗的流变
    第三节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
    第四节 唐代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一、生态地理环境因素
        二、思想文化因素
        三、政治文化因素
第二章 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生态审美意识之界定
    第二节 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第三节 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一、尊重自然的自性美
        二、与自然和睦相处,亲之友之
第三章 王维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模式
    第二节 王维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对自然“自性美”的尊重
        二、与自然为友
第四章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特点
        一、“动态漫游”的自然审美模式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观
        三、“直寻兴会”的自然审美模式
    第二节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二、诗意栖居的生态存在观
第五章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特点
        一、空灵之感
        二、清幽淡雅,充满绿意
        三、暮雨冷寂,云月悠远
    第二节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一、尊重自然的自性发展
        二、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一
        三、顺应自然,净化修心
第六章 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当代性启示
    第一节 树立共生观念,构建平等共生的人类生存环境
    第二节 树立“诗意地栖息”的生态审美理想
    第三节 促进美育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绘画之“远”的研究综述
    3、本文的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第1章 “远”的哲学思想溯源
    1.1 庄子之远游
        1.1.1 虚静之心
        1.1.2 无待之游
        1.1.3 “远”为“游”之空间
    1.2 玄远
        1.2.1 言外之意
        1.2.2 方外人生
        1.2.3 玄对山水
    1.3 禅宗的空无之境
        1.3.1 “心源”说
        1.3.2 禅之妙悟
        1.3.3 即色是空
    1.4 儒家之万物一体
        1.4.1 浑然与万物同体
        1.4.2 君子的理想人格
        1.4.3 “远”在“天人合一”中安顿生命
第2章 远“意”之思
    2.1 思之主体
        2.1.1 文人阶层
        2.1.2 文人之“隐”
        2.1.3 文人宇宙观
    2.2 远之意趣
        2.2.1 意外之意
        2.2.2 趣远之心
        2.2.3 平淡天真
        2.2.4 萧散简远
    2.3 远之为境
        2.3.1 形者融灵
        2.3.2 境生象外
        2.3.3 空灵冲淡
        2.3.4 思与境偕
第3章 “远”的图式及阐释
    3.1 高远
        3.1.1 直立巨嶂式
        3.1.2 龙脉叠架式
    3.2 深远
        3.2.1 迂回穿插式
        3.2.2 倾斜散布式
        3.2.3 深远偏胜式
    3.3 平远
        3.3.1 平展开合式
        3.3.2 平远小景式
    3.4 阔远
        3.4.1 一角半边式
        3.4.2 一河两岸式
        3.4.3 千里江山式
第4章 “远”的审美观照及妙悟
    4.1 静观
    4.2 游观
    4.3 妙悟
第5章 “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5.1 “远”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5.1.1 “三远”法构图
        5.1.2 以“远”造境
        5.1.3 “远”之超越时空
    5.2 “远”对当代山水画欣赏的影响
        5.2.1 “淡远”的审美标准
        5.2.2 “高远”的人生境界
        5.2.3 “闲远”的审美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王维“空”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空”审美观溯源
    第一节 “空”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空”审美观的嬗变
    第三节 王维诗中“空”的涵义
第二章 王维“空”审美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王维的个人经历
    第三节 王维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 王维“空”审美观的内涵
    第一节 “空无”:“三教”合一的审美观
    第二节 “空寂”:虚静本色的审美观
    第三节 “空灵”:自然生态的审美观
第四章 王维“空”的审美境界
    第一节 一切现成现量境
    第二节 明心见性直觉境
    第三节 涵容互摄圆融境
    第四节 随缘任运日用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王维的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王维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政治经济概况
        2.1.2 禅宗发展情况
    2.2 仕途坎坷
    2.3 学禅经历
    2.4 佛教思想
        2.4.1 《维摩诘经》对王维隐逸思想的指引
        2.4.2 《坛经》的影响
    2.5 “诗佛”称号由来
第三章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
    3.1 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3.1.1 隐居与修行结合
        3.1.2 不食人间烟火
    3.2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王维的禅诗
    4.1 王维禅诗中的禅理、禅趣
        4.1.1 万法皆空
        4.1.2 静中有动的圆融禅趣
        4.1.3 对本来面目的感悟
        4.1.4 以寂灭为乐
    4.2 王维禅诗中的意象
        4.2.1 “山”意象
        4.2.2 “莲花”意象
    4.3 王维禅诗中的境界
        4.3.1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4.3.2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4.3.3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五章 王维禅诗对后世的影响
    5.1 对王维诗歌的评价
    5.2 王维禅诗中净化心灵的力量
    5.3 王维禅诗中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5.4 王维禅诗中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发表论文

(6)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辋川意象的发端
    第一节 、辋川的环境特征
        一、自然环境:背靠秦岭,南北融合
        二、人文环境:依托终南,丰富多彩
    第二节 、辋川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辋川集》中的意境营造
    第四节 、辋川意象的审美内涵与画史外延
第二章 、辋川意象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儒家的自我价值
    第二节 、禅宗的禅学意味
    第三节 、道家的道法自然
    第四节 、失节文人的精神桃源
第三章 、辋川意象在历代山水画中的表现
    第一节 、辋川画样的确立
        一、长卷式的表现与全景式构图
        二、以辋川二十景为表现主题
        三、以勾线为主的表现手法
        四、青绿与水墨并举的设色风格
    第二节 、宋代辋川意象表现
        一、郭忠恕作《辋川图》
        二、宣和御笔跋《辋川图》
        三、赵伯驹《辋川图》手卷
        四、南宋无款《辋川图》
    第三节 、元代辋川意象表现
        一、赵孟頫《摹王维辋川诸胜图》(传)
        二、王蒙《仿王维辋川别业图卷》
    第四节 、明清辋川意象表现
        一、沈周《辋川图》
        二、文征明《辋川图》
        三、仇英《辋川十景图》
        四、王原祁《辋川图卷》
第四章 、辋川意象中的矛盾
    第一节 、南宗追求与北宗面貌间的矛盾
        一、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与辋川真迹的遗失
        二、“师古”的需要与彰显自我的艺术追求
        三、“南北分宗”的片面性
    第二节 、无穷造化与手段局限间的矛盾
        一、“卧游千里”与“游履”的局限
        二、无穷造化与有限的技法表现
        三、以致敬代替娱情的绘画功能
第五章 、辋川意象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对王维及《辋川图》的记述
    第二节 、宋、元时期对辋川意象的毁誉参半
    第三节 、明代对辋川意象的极力推崇
        一、“复古”思潮对辋川意象的推动
        二、“南北宗论”对辋川意象内涵的再发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4.2 新茶饮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4.3 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新茶饮空间中的研究现状
        1.4.4 具有山水审美意境的室内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5 本章小结
2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探析
    2.1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形成
    2.2 盛唐禅意山水诗的内蕴
    2.3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感知
        2.3.1 不居之境
        2.3.2 空灵之境
        2.3.3 适意之境
    2.4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的视觉审美元素认知
        2.4.1 流动简远的布局特色
        2.4.2 简朴自然的形质特征
        2.4.3 清淡雅逸的色彩表现
    2.5 本章小结
3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与新茶饮空间的契合点
    3.1 新茶饮空间的内涵
    3.2 新茶饮空间的空间审美要素认知
        3.2.1 平面布局
        3.2.2 空间形态
        3.2.3 空间材质
        3.2.4 空间色彩
    3.3 二者的契合点分析
        3.3.1 精神文化契合点
        3.3.2 视觉审美要素契合点
    3.4 本章小结
4 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在新茶饮空间中的营造手法
    4.1 “不居”之境的营造手法
        4.1.1 模糊界面
        4.1.2 水光潋滟
    4.2 “空灵”之境的营造手法
        4.2.1 艺术留白
        4.2.2 删繁就简
    4.3 “适意”之境的营造手法
        4.3.1 以物喻心
        4.3.2 依材写意
    4.4 本章小结
5 具有盛唐禅意山水诗境的新茶饮空间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的
    5.2 设计构思
        5.2.1 设计思考
        5.2.2 设计方案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维佛学思想
    第一节 《华严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师事华严宗道光
        二、华严宗传法之地
        三、学修《华严经》之义理
        四、大量使用《华严经》之术语
        五、与华严宗之僧俗交往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之名与字的来源
        二、在家有出家之理
        三、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
        四、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
    第三节 《坛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对“自心是佛”的信仰
        二、王维对“无住、无念”之信仰
        三、王维对“明心见性”的信仰
第二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
    第一节 万物真理
        一、诸法皆空
        二、境因心寂
    第二节 万物妙用
        一、出世入世不二
        二、动静融合
第三章 王维诗歌中的修道
    第一节 禅净双修
        一、与僧人诵经参禅
        二、自己诵经参禅
        三、欣赞修行者实行禅净双修
第四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境
    第一节 空之境
        一、空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的空之境
    第二节 真之境界
        一、真如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中的真之境
    第三节 圆之境界
        一、圆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圆之境
    第四节 逸之境界
        一、逸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逸之境
第五章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比较
    第一节 唐代王维与陈代玄光的背景及生平
        一、王维生活时期的唐朝与玄光所处的陈朝
        二、玄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着作
        三、王维与玄光相提论述的思想与说明
    第二节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异同
        一、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相同
        二、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差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写作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王维诗文中主要的绘画观点
    第一节 王维诗文中的“审象”与“取象”
        一、“审象于净心”
        二、“审象求形”与“传神写照”
        三、“凝情取象”
    第二节 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观及其色彩运用
        一、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观
        二、王维诗文中的色彩运用
    第三节 王维诗文中的诗画观
        一、王维诗文对画与诗之关系的看法
        二、“诗画相通”在王维诗文创作中的体现
        三、“诗画相通”在王维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章 诗文中绘画观与《山水诀》《山水论》的互证互释
    第一节 《山水诀》《山水论》的真伪
        一、王维《山水诀》真伪观点论辩
        二、王维《山水论》真伪观点论辩
    第二节 《山水诀》《山水论》的主要观点
        一、“水墨为上”
        二、“意在笔先”
    第三节 《山水诀》《山水论》与诗文中绘画观点的关系
        一、从诗文中的用色变化来看《山水诀》
        二、从诗文中的“审象”“取象”意识来看《山水论》
第三章 王维诗文中的绘画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时代环境原因
        一、唐人的形神观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二、唐人的设色观念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三、唐人的“意境”观及其对王维的影响
    第二节 王维的儒道禅思想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
        二、王维的道家思想
        三、王维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王维的生命人格
        一、“少年精神”
        二、仕途与现实
        三、淡泊人生
第四章 王维诗文中的绘画观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对神韵派诗人的影响
        一、司空图
        二、王船山
        三、王士禛
    第二节 对文人画家的影响
        一、荆浩
        二、苏轼
        三、元代文人画家
        四、明代文人画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致谢

(10)王维知识结构与王维诗的知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评述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王维的知识范围
    一、文艺知识
        (一)文学知识
        (二)绘画知识
        (三)音乐知识
    二、哲学知识
        (一)儒学知识
        (二)道家知识
        (三)佛学知识
    三、政事知识
    四、其他知识
        (一)动植物知识
        (二)历史知识
        (三)地理知识
第二章 王维知识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现实
    二、家学传承
    三、科举教育
    四、友人影响
第三章 王维知识的特征与意义
    一、王维知识结构的独特性
        (一)盛唐文人知识结构的背景
        (二)王维知识的独特性:全能型知识结构
    二、王维诗的知识隐性
        (一)抒情与知识
        (二)突出知识的隐性功能:平衡抒情与知识的一种方法
    三、王维知识在诗歌题材上的作用
        (一)边塞诗
        (二)应制诗
        (三)山水诗
    四、王维知识在诗歌艺术世界建构中的作用
        (一)知识在诗歌艺术世界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二)诗歌建构中知识的综合效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禅宗对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水田园诗中自然美及禅意研究——以王维为例[J]. 季凡琳. 牡丹, 2021(18)
  • [2]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 郭新钰. 山东大学, 2021
  • [3]“远”之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王肖南. 河北大学, 2021(09)
  • [4]王维“空”审美观研究[D]. 张唯. 扬州大学, 2021(09)
  • [5]王维的禅诗研究[D]. 陈清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6]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 ——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D]. 薛征涛.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7]新茶饮空间中盛唐禅意山水诗意境设计研究[D]. 杨曦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 陈氏贤(Tran Thi Hien).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D]. 匡栒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王维知识结构与王维诗的知识性研究[D]. 蔡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禅宗对王维山水诗艺术表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