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旱地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研究

北方旱地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研究

一、对北方旱地覆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宇[1](2021)在《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冬油菜与夏玉米在部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轮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与冬油菜传统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垄沟集雨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广大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基于垄沟集雨模式下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的播期及密度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丰富北方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播期及密度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热环境,生理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并以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旨在获得适合关中地区的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以期为该地区的冬油菜和夏玉米种植以及进一步研究该轮作模式下作物对水、肥、气、热等的响应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可显着改善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覆膜提高了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耗水量,显着提高了生育前期的0~25cm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在生理生长方面,冬油菜和夏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地上干物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增加。相较于平作,成熟期冬油菜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增加,(9月22日播)产量增加了39.1%~5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1.2%~64.7%;夏玉米行粒数、穗粗、穗长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增加了39.4%~81.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9.4%~82.0%。(2)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冬油菜的适播密度要低于平作。增加种植密度,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加剧,耗水量增加,土壤温度降低,株高、茎粗和根系干质量下降,主根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降低。而覆膜冬油菜长势更优,积累的地上干物质也更多,增加了对有限水肥资源的消耗,相较于平作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本研究表明,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为4658.7kg/hm2);平作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为3252.3kg/hm2)。(3)正常播期夏玉米收获后可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复播冬油菜,可保证晚播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冬油菜产量。播期推迟,限制了冬油菜苗期的干物质积累,使成熟期的单株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造成产量下降。覆膜显着提高了冬油菜越冬后返青期的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播期的推迟,覆膜冬油菜越冬后的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保证了冬油菜越冬后的快速增长,降低了播期推迟所带来的产量损失。播期由B1(9月22日)推迟为B3(10月12日)时,P1(平作)越冬率仅为30%,产量下降了66.9%,而P2(垄沟集雨覆膜)可以安全越冬,产量下降了28.05%。(4)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模式下,覆膜夏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要优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并且适宜种植密度也相应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限制了夏玉米个体的生长,使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降低,耗水量增加;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下降,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下降。播期提前,夏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灌浆期日均温增加,灌浆期延长,同一密度处理下的百粒重显着增加。B1(5月28日播)夏玉米在10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2522.5 kg/hm2;B2(6月15日播)夏玉米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1492.0 kg/hm2。(5)基于垄沟集雨覆膜栽培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得到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着提高。本研究认为,在关中地区于9月下旬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冬油菜,冬油菜可于5月下旬收获,后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夏玉米,夏玉米可于9月中下旬收获。冬油菜和夏玉米密度均控制在10万株/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马登科[2](2020)在《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北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方降水整体偏少,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关键因子,如何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农艺措施是农业生产中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合理的农艺措施在维持作物高产的同时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前人从农艺措施角度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作物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前人研究普遍存在试验区域小、试验年限短等不足,且不同研究结果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无法在区域尺度上提供生产指导。为此,本研究整合了北方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5个省市)近20年的相关研究数据,建立了一个共包含737个独立研究,6496组试验观测的数据集,对不同农艺措施在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应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为该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高产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显着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冬小麦整体增幅略高于春小麦,春玉米显着高于夏玉米。氮肥效应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其中西北地区小麦和玉米对氮肥的响应程度最高。施氮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在年均温≤10℃时最高,显着高于年均温?10℃地区。在小麦中,氮肥效应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玉米中则在年降水量400–600 mm时达到最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实现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低于最高产量对应下的施氮量。(2)地表覆盖显着提高了两种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在相同条件下地膜覆盖效果优于秸秆覆盖。与裸地对照相比,地表覆盖下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高于冬小麦,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显着高于夏玉米,其中增幅最大的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4.1%和40.8%。地表覆盖下西北地区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其中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7%和25.4%,玉米分别为51.0%和46.1%。在年均温≤10℃地区,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高于年均温?10℃地区。整体上,地表覆盖效应随年降水量的增多而逐渐降低。(3)在北方地区,深松耕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效应整体上优于免耕处理。深松耕处理下春小麦和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基本一致,在玉米中,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更大。深松耕在西北地区的效应优于华北地区,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正效应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有减弱的趋势。在年均温≤10℃地区,深松耕处理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幅较年均温?10℃地区高。免耕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效应最佳,在春小麦和春玉米上也表现为显着正效应,而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未出现显着变化。免耕措施在西北地区的应用效果优于华北,在东北玉米生产中也表现出显着正效应。免耕效应随年均降水的增多而降低,在年均温低的地区其应用效应更好。(4)在北方地区,与无灌溉对照相比,灌溉处理下作物整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提高,其中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分别为49.4%和40.8%,而夏玉米和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未发生显着变化。在年均温≤10℃地区,灌溉效应显着高于年均温?10℃地区。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当年降水量?600 mm时,灌溉处理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降低。随着灌溉水用量的增加,两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模式,其中小麦在灌溉额达170 mm时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而玉米则在225mm时实现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值。

王恩军[3](2018)在《菘蓝栽培技术优化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是中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甘肃省民乐县是“中国板蓝根之乡”。近年来,因缺乏规范化(GAP)栽培技术,药材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板蓝根产量决定因子及栽培调控技术对菘蓝生长、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明了各栽培因子与生物量、生理生化、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栽培技术对菘蓝生长、光合生理和生理生化的调控机制,确定了菘蓝栽培技术调控的最优方案,为甘肃省民乐县菘蓝最优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影响板蓝根产量的农艺性状研究表明,菘蓝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83%-69.22%范围。根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变异系数都大于60%,板蓝根产量的变异系数大于50%,根直径、叶干物质含量、根长、根干物质含量变异系数较小。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建立了板蓝根产量(y)与根长(x1)和根鲜重(x2)之间的回归方程:y=0.497x1+0.104x2-5.981,确定根长和根鲜重的决策系数为0.837和0.592。根据决策系数,板蓝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为根长,次要决定因子为根鲜重。2.播期研究表明,4月22日播种板蓝根产量最高,为5000.25 kg·hm-2,5月22日播种最低,为4066.87 kg·hm-2;4月22日5月12日播种(R,S)-告依春含量高(0.073%0.083%),其他播期低(0.056%0.063%)。菘蓝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3.栽培密度研究表明,行距为25cm,株距为10cm时菘蓝的个体植株生物量、产量构成指标、个体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均最优;板蓝根产量最高,为5208.89 kg·hm-2;品质最好、(R,S)-告依春含量最高,达(0.082±0.002)%。主成分分析表明,栽培密度对菘蓝影响的光合指标主要是Tr和WUE。在民乐县产区,菘蓝栽培密度宜选择行距25cm,株距10cm,400200株·hm-2。4.菘蓝栽培方式研究表明,垄作覆黑膜,根系快速生长持续期最长,根系最发达,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俱佳;板蓝根产量最高(4514.4 kg·hm-2)。(R,S)-告依春含量垄作覆白膜最高(0.261%),垄作不覆膜最低(0.137%)。垄作覆黑膜,菘蓝主根长、根直径和单株根干重生长随生长时间均呈现“S”型生长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分别为:RLt=22.78/(1+e2.78-0.042t)、RDt=1.23/(1+e3.13-0.044t)、RDWt=7.52/(1+e5.91-0.071t)。综合板蓝根产量和(R,S)-告依春含量,民乐县菘蓝适宜栽培方式为垄作覆黑膜。5.灌水研究表明,菘蓝农田耗水量在365.99538.02 mm之间,幼苗期至莲座期是农田耗水量最大时期。菘蓝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主要集中在4060cm土层。随着灌水量增加,土壤供水能力逐渐降低,根长变短,根直径、侧根数、干鲜重增加,折干率降低。灌水影响菘蓝光合特性的指标主要是Ci和Tr。处理W2(苗期和莲座期均灌水,总量为135mm)板蓝根产量、灌水利用效率及板蓝根检测成分(R,S)-告依春含量均最高,产量为5125.87 kg·hm-2和5895.87 kg·hm-2,含量为0.0592%。菘蓝的产量水分响应值(Ky)为0.77,苗期、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的分别为0.62、0.5和0.44。菘蓝适宜的灌水方案为“苗期+莲座期”各一次,每次为67.5mm(675 m3·hm-2),总量为135mm(1350 m3·hm-2)。6.施肥研究表明,限制菘蓝生长的主要肥料因子为氮和钾。每1 kg氮、磷、钾,分别能增加板蓝根产量11.73、3.63、19.56 kg。最佳的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0.42:0.63。氮磷钾肥均对菘蓝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施肥对菘蓝光合特性影响的主要指标是Gs、WUE和Tr,对生理生化指标特性影响的主要指标是叶绿素SAPD值和SOD。当板蓝根的目标公顷产量为8274.888502.14 kg时,N、P2O5和K2O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222.95254.44 kg、96.01102.89 kg和148.44151.38 kg。7.最佳采收期研究表明,菘蓝根干重随生长天数呈现“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为y=11.606/(1+e 3.385-0.0301x)(R2=0.9506,p<0.01)。单株产量11月最高,达9.79-9.96g;(R,S)-告依春含量10月12日最低,为0.008%,11月12日最高,达0.083%,并显着高于其他采收期。综合板蓝根产量和(R,S)-告依春含量,按照采收期评价模式图,民乐县板蓝根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上旬。

张哲[4](2018)在《半干旱区旱地玉米秋季覆膜水氮利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风沙半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类型区之一,地膜覆盖技术作为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由于其保温增墒特性而在该区域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气候不断变化,该区域存在的水资源不足、降水量年际间分布不均等问题愈发严重,导致传统作物生育期覆膜水分难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为了更好利用休闲期保蓄的水分,秋覆膜技术得已推广应用。该技术在秋季收获后,进行整地覆膜,通过减少休闲期农田土壤水分的无效损失,实现农田水资源的跨季调控。但是,多年使用该技术,是否会影响水分的可持续利用,至今尚无定论;而另一方面,受机械化操作影响,秋覆膜技术的基肥施用时间为秋季覆膜时,地膜覆盖在改善土壤的水热条件的同时,势必影响了氮素的转化和利用。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旱地秋覆膜技术水分持续利用和氮素吸收利用不明确的问题,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以春玉米为指示作物,设置秋覆膜(AM)、春覆膜(SM)和不覆膜(NM)三个处理,探寻旱地玉米秋覆膜水分、氮素转运与利用机制,通过4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旱地秋覆膜可以显着的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4年的试验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春季覆膜和不覆膜,秋覆膜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平均可增加26.3%和60%,并且秋覆膜技术相对于春覆膜技术始终保持着较高且稳定的收获指数。2、在春玉米生育前期,两个地膜覆盖处理的日均表层土壤温度比不覆膜提高2.9℃,在冠层完全覆盖后(播种后5561天),各处理表层土壤温度差异不显着;在玉米播种期,秋覆膜处理在0100 cm土层比其他两个处理平均多储存水41.9 mm,在玉米收获时,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秋覆膜处理在玉米生育期可以多消耗38.7mm的土壤水分,促进了水分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降雨量分布不均,旱灾发生时段不同的年份,会显着增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3、地膜覆盖减少了氨气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增加了土壤中无机氮的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生育前期积温的增加和蒸发的减少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玉米生育后期的蒸腾作用又与氮素吸收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验证了秋覆膜处理在保持良好的水温条件的同时,增加了玉米生育期土壤氮素矿化积累量,促进了玉米对于氮素的吸收;在玉米收获时,土壤剖面0100 cm土层,秋覆膜处理无机氮的残留量显着低于春覆膜处理,但高于不覆膜处理。4、两个地膜覆盖处理明显减少了肥料氮素损失,增加了肥料氮素残留,同时也提高了总肥料氮素利用效率,而秋覆膜处理还提高了对土壤氮素的利用;在肥料施入第一年,秋覆膜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主要体现在对土壤氮素吸收量的增加上,同时在第二年也增加了对于残留肥料氮素的利用;两个生长季植株玉米吸收肥料氮素占总施肥量的比例秋覆膜为51.9%,春覆膜为44.0%,不覆膜为34.3%。综上,初步明确在本区域不同年型下,连年使用秋覆膜技术,在玉米生育期可以始终利用休闲期所保存下来的水分,保证了水分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了玉米的稳产,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良好的水分温度条件也促进了有机氮的矿化,增加了玉米对土壤氮素吸收,提高了氮素有效性,但在本区域传统氮肥施用量前提下,秋覆膜在减少氮肥损失和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导致肥料氮素过多的残留,存在氮素淋溶的风险。

李欣[5](2017)在《宁夏旱作农业覆膜保墒集雨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与成效》文中认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在我国西北旱作区具有典型代表性,该区域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旱地农业生产影响重大。目前,在各种旱作农业技术中,地膜覆盖是最主要的保水节水增产措施。本研究针对传统常规覆膜栽培方式(半膜平覆膜上种植)存在的地膜覆盖面积小、土地裸露部分多(约占50%)、集雨保墒效果差、雨水入渗难等问题,通过对旱地土壤墒情周期变化、雨水就地入渗、农田覆盖抑蒸和降水富集叠加等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围绕宁夏旱区优势作物和主导产业,创新集成现代覆膜保墒集雨技术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保蓄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从根本上突破干旱制约,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转变,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形成了秋季保墒覆膜、早春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起垄覆膜覆土、留膜留茬越冬等6大技术模式,并分别确立了各技术模式的关键技术参数,组装提出了各模式的综合配套技术,由此构建起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覆膜保墒集流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总结形成的现代覆膜保墒集雨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一是实现了对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覆膜时间、覆膜面积、种植方式与土壤耕作等内容的“四大变革”,包括变革覆膜时期由播期覆膜为上年秋季或当年早春覆膜、变革半膜覆盖为全膜覆盖、变革平种穴播为沟垄种植以及变革作物收获期揭膜翻耕整地为留膜留茬越冬保护性耕作;二是提出区域主要种植旱地作物的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技术模式,包括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以小麦为代表的密植作物的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模式,马铃薯起垄覆膜覆土种植技术模式;三是增强了旱地作物种植的区域适应性,为一些高海拔冷凉地区和极度干旱地区发展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创造了水热条件;四是将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大限度挖掘了有限降水生产潜力。在宁夏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应用覆膜保墒集雨技术,可使玉米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8%,平均达到70%,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3.32kg/mm·666.7m2,平均达到2.25kg/mm·666.7m2;使马铃薯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88%,平均达到75%,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11kg/mm·666.7m2,平均达到1.54kg/mm·666.7m2。3.现代覆膜保墒集雨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在宁夏旱作农业区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土壤水分条件,切实增强了作物的抗旱减灾能力,实现了由对抗性种植向适应性种植的转变,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种植业稳产增产性能,带动了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高产秋粮种植比例的提高,有力支撑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挖掘了旱地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展了全自治区农业外部的增收空间,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孙东宝[6](2017)在《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文中指出北方旱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和土壤供肥不足等资源条件限制,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虽然在过去的多年中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是该区域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提升空间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对我国北方旱作区1970-2015年开展的田间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合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1980-2015年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平均为3902 kg/ha和7785 kg/ha,WUE平均为11.6 kg/ha.mm和19.1 kg/ha.mm,NUE平均为30.7%和35.1%。1980s至今,小麦、玉米的产量和WUE大幅提高。与1980s相比,2011-2015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60.2%和54.5%,WUE分别提高了 37.0%和70.5%。1980-2015年,小麦和玉米NUE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000s和1990s达到最高。小麦产量和WUE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在年降水量<350 mm区域显着降低,其它区域差异不显着。小麦和玉米的NUE均在年降水量550-650 mm区域显着高于其它降水区域。小麦和玉米的PFP-N和PFP-P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2)1980s以来,北方旱作区降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对作物产量和WUE的提高不利。化肥投入量的大幅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驱动了作物产量和WUE提高。但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了作物PFP和NUE的降低。作物产量、WUE和NUE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受ET影响,尤其是小麦。不同区域化肥投入和土壤供肥能力的不均衡也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差异。(3)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作物产量和WUE提升的重要因素。1980s至今,技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分别为19.1%和18.2%、对WUE的贡献均为15.3%。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技术对作物产量和WUE的贡献份额降低。技术对小麦和玉米NUE的贡献则随着年代和降水量的增加呈显着升高的趋势。从单项技术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免耕、深松、平衡施肥等技术均对作物产量和WUE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且多数技术在降水较低区域更优。(4)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高产分别为6823 kg/ha和13149 kg/ha,平均产量分别为高产的的48.4%和53.4%,仍有1倍的提升空间。小麦和玉米WUE最大可实现20.4 kg/ha.mm和34.2 kg/ha.mm。造成作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不足、肥料投入偏低、土壤供肥能力差以及技术应用率低。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协调水肥关系、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和加强技术应用是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

车升国[7](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认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吴兵[8](2014)在《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农田生态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随着地膜的普及应用,“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北方胡麻主产区-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大面积推广后残留田间旧地膜的污染问题,结合胡麻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实际,研究农田旧地膜的持续利用,对当前生态安全和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于2011~2012年,从当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残留旧膜的再次利用出发,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胡麻生长发育状况、灌浆特征、生理生态特性、土壤水热变化特征、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以期为旧膜利用多样化及旱地胡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旧膜覆盖方式的保水效果主要集中在胡麻现蕾期前0~60cm耕层内,生育前期(播种-苗期)表现为:旧膜>新膜>露地;生育中期(枞形期-花期)呈现为:新膜>旧膜>露地,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差异不显着。前茬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揭旧膜覆新膜播种(T4)具有显着的“蓄集墒情”效果,集中体现到播前、苗期及枞形期内,现蕾期后减弱消逝。秸秆(T3)与薄土覆盖旧膜(T2)处理与旧膜直播(T1)土壤含水量并无显着差异,对水分维持效应不明显。旧膜对土壤积温的影响,随生育时期推进及土层加深逐渐减弱,播种、苗期差异出现在15cm土层内,枞形期则上移10cm土层内。处理间对土层温度维持效应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新膜>旧膜>露地(T6,CK)。收后除旧覆新膜播种(T5)、播前除旧膜覆新膜播种(T4)、旧膜直播(T1)、旧膜覆土直播(T2)和旧膜覆秸秆播种(T3)分别比露地播种对照增加216.53℃、172.21℃、110.06℃、112.98℃和94.66℃,全生育期天数缩短15.6d、17.4d、10.9d、5.8d和10.1d,旧膜利用较对照平均缩短11.1d。2、旧膜利用后胡麻植株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上升,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此最优效应花后由T5取代,但仍显着优于CK。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各处理依次为:播前除旧膜覆新膜播种(T4)>收获后整地覆新膜翌年播种(T5)>旧膜直播(T1)>旧膜覆土直播(T2)>旧膜覆秸秆播种(T3)>露地播种(CK),分别为71.93%、68.10%、65.16%、64.23%、61.01%和57.11%。播前除旧膜覆新膜(T4)对提高胡麻叶片SOD活性及维持较高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着正效应,且当年覆膜优于上年覆膜。成熟后期,叶片SOD活性差异缩小及收获后整地覆新膜翌年播种(T5)叶片MDA含量与其他旧膜再利用方式处理差异明显加大。旧膜覆土(T2)处理叶片生长前期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脯氨酸含量处理间各生育时期脯氨酸含量均趋于一致,仅在枞形期以播前除旧膜覆新膜(T4)、收获后整地覆新膜翌年播种(T5)和旧膜覆秸秆播种(T3)较高。可见,旧膜利用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增进渗透调节及提高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但又因利用时间长短、旧膜与土层及秸秆相互作用和生育时期等而有所差异。3、一膜两年用胡麻在播量300~1200万粒.hm-2、成株数150~415万株.hm-2条件下,稀播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籽粒干重增加和产量获得。各生育时期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叶片干重及主茎+分枝+果壳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差异变幅较大,为79.09kg·hm2~508.69kg·hm2;花后处理间变化趋势相反,差异变幅较小,为55.58kg·hm2~272.99kg·hm2,最终产量形成对低密度的较优响应体现在花前积累量上。净同化率(NAR)亦与此趋势相似。相对生长率(RGR)则在现蕾期后随密度的上升而下降。一膜两年用胡麻籽粒灌浆进程用Logistic方程(r>0.99)拟合后,可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3个阶段,分别为花后3~6d、6~31d、28~38d,3个时期籽粒干质量积累分别可达到7.89%~15.79%、57.89%~65.79%、18.42%~26.32%,花后6~31d对籽粒质量增加贡献最大。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750万粒.hm-2处理为界,低密度时间缩短,高密度延长。灌浆期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相关的分茎数、分枝数、蒴果数呈负相关,与株高无明显相关关系。4、旧膜再利用后均有显着增产效应和降低耗水量的作用。籽粒产量前茬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春天揭旧膜免耕覆盖新膜(T4)方式最高,达1509.52kg·hm2,其次为前茬收获后揭旧膜,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方式(T5),为1370.77kg·hm2,二者与旧膜直播(T1)、旧膜覆土播种(T2)及旧膜覆盖秸秆播种(T3)分别较露地栽培(CK)显着增产143.26%、120.91%、88.84%、86.69%和62.98%。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是对照的2.53、2.29、1.97、1.85和1.64倍。5、一膜两年用胡麻密度效应中,在本研究300~1200万粒.hm-2的密度处理范围内,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土壤不同土层含水量及0~100cm耕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胡麻由营养生长阶段进入生殖阶段前,土层含水量各生育时期基本都呈现出低密度优于高密度态势,贮水量此态势主要体现在现蕾期。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同密度处理呈负效应,300万粒.hm-2(D1)下获得了最高产量1837.95kg.hm-2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11.71kg.hm-2.mm-1,分别比1200万粒.hm-2(D7)处理增加27.47%和30.69%。说明,稀播利于一膜两年用胡麻高产。结合甘肃中东部年均降水条件,以及试验中胡麻灌浆期籽粒灌浆特性和该地区实际条件,300~450万粒.hm-2的种植密度适宜于该地区一膜两年用生产条件。

牛秀莲,张丽妍,郑伟,边丽梅,郝春雷,董喆,张昊[9](2014)在《赤峰地区覆膜对玉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生育期提前6 d,产量显着高于露地栽培,可增产1 882.5 kg/hm2,增产率为18.56%,可增收3 313.5元/hm2。覆膜处理的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极显着高于露地栽培。植株整株鲜重和整株干重均极显着高于露地栽培;叶面积系数、根系数量、根系长度也差异显着。

张冬梅,张伟,刘恩科,姜春霞,陈琼,韩彦龙,黄学芳,刘化涛,赵聪,池宝亮[10](2013)在《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及趋势,完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传统耕种方式为对照,于2010—20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播期[秋耕早播和正常播种(对照)]、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0年(遭遇"卡脖旱")秋耕早播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9.0%、7.1%和6.4%(P<0.01),百粒重(P<0.01)和出籽率(P<0.05)显着大于对照。2011年(丰水年)增幅明显增加,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3.1%、8.8%和8.5%(P<0.01),穗粒数(P<0.05)和百粒重(P<0.01)显着大于对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都呈增加趋势,但2010年秋耕早播过量施肥造成明显减产,2011年施肥处理经济产量显着大于不施肥处理,而不同施氮水平间无显着差异。秋耕早播较低的施肥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2010年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型,秋耕早播获得最高经济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 2,该年型秋耕早播可通过适当增密获得高产,而对照增密会造成严重减产。2011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增加到7.5万株·hm 2时经济产量不再显着增加。受旱年份秋耕早播较对照缩小了密度效应,为增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且施肥和密度对产量存在显着互作效应,而丰水年互作效应不明显。对照该生态区目前的玉米栽培措施,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减少肥料用量和适当增密是该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方向。

二、对北方旱地覆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北方旱地覆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改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密度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2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3 2 种轮作模式下夏玉米最适播种密度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油菜试验设计
        2.2.2 夏玉米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环境相关指标则定
        2.3.2 作物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3.1 土壤环境
        3.1.1 土壤水分
        3.1.2 土壤温度
    3.2 作物指标
        3.2.1 冬油菜生长特征
        3.2.2 叶绿素
        3.2.3 根系特征
    3.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土壤环境
        4.1.1 土壤水分
        4.1.2 土壤温度
    4.2 作物指标
        4.2.1 生长特征
        4.2.2 叶绿素
    4.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播期和密度对垄沟集雨覆膜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5.1 生长环境
        5.1.1 气象因子
        5.1.2 土壤水分
        5.1.3 土壤温度
    5.2 作物指标
        5.2.1 灌浆期生长特征
        5.2.2 根系特征
        5.2.3 产量、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
        1.2.5 整合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施氮对北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数据来源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氮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2 不同区域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3 不同年均降水量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不同年均温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5 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表覆盖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数据来源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覆盖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覆盖对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3 覆盖对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4 覆盖对不同年均温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作措施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来源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耕作措施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2 耕作措施对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3 耕作措施对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4 耕作措施对不同年均温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溉对北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数据来源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灌溉对不同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2 不同年均降水条件下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3 不同年均温条件下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4 灌溉条件下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5.3.5 灌溉额度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菘蓝栽培技术优化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板蓝根原植物与本草研究
    1.2 菘蓝栽培技术研究
        1.2.1 播期研究
        1.2.2 栽培密度研究
        1.2.3 施肥研究
        1.2.4 灌溉研究
        1.2.5 板蓝根最佳采收期研究
    1.3 菘蓝分子水平研究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菘蓝农艺性状与板蓝根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1.3 性状调查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菘蓝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
        2.2.2 菘蓝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板蓝根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播期调控对菘蓝生长及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地概况
        3.1.4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降水
        3.1.5 试验设计
        3.1.6 田间管理
        3.1.7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播期调控对菘蓝物候期的影响
        3.2.2 播期调控对菘蓝出苗率和抽薹率的影响
        3.2.3 播期调控对菘蓝农艺性状的影响
        3.2.4 播期调控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
        3.2.5 播期调控对板蓝根品质的影响
        3.2.6 播期与菘蓝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栽培密度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试验地概况
        4.1.4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降水
        4.1.5 试验设计
        4.1.6 田间管理
        4.1.7 调查、测定项目和方法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栽培密度调控对菘蓝生长变化动态的影响
        4.2.2 栽培密度调控对板蓝根个体产量的影响
        4.2.3 栽培密度对菘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4.2.4 栽培密度对菘蓝光合生理响应的主成分分析
        4.2.5 栽培密度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影响
        4.2.6 栽培密度调控对板蓝根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栽培方式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仪器和试剂
        5.1.3 试验地概况
        5.1.4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降水
        5.1.5 试验设计
        5.1.6 田间管理
        5.1.7 测定指标和方法
        5.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栽培方式调控对菘蓝根系各指标动态累积的影响
        5.2.2 栽培方式调控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
        5.2.3 栽培方式调控对板蓝根中(R,S)-告依春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灌水对菘蓝水分利用效率及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仪器和试剂
        6.1.3 试验地概况
        6.1.4 试验地降水和温度
        6.1.5 试验设计
        6.1.6 田间管理
        6.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灌水调控对菘蓝耗水特性的影响
        6.2.2 灌水调控对土壤各层耗水量的影响
        6.2.3 灌水调控对菘蓝根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6.2.4 灌水调控对菘蓝不同生长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6.2.5 灌水调控对菘蓝光合生理响应的主成分分析
        6.2.6 灌水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7 灌水调控对菘蓝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
        6.2.8 农田耗水量和灌水利用效率及板蓝根产量和农田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6.2.9 不同生长季和不同生育期的产量水分响应值(Ky)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施肥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仪器和试剂
        7.1.3 试验地概况
        7.1.4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降水
        7.1.5 试验设计
        7.1.6 田间管理和取样
        7.1.7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施肥调控对菘蓝不同生长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7.2.2 施肥调控对菘蓝光合特性的影响
        7.2.3 施肥调控对菘蓝光合生理响应的主成分分析
        7.2.4 施肥调控对菘蓝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7.2.5 施肥调控对菘蓝生理生化响应的主成分分析
        7.2.6 施肥调控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
        7.2.7 板蓝根产量与氮、磷、钾的肥料效应模型
        7.2.8 施肥调控对板蓝根检测成份的影响
    7.3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采收期调控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仪器和试剂
        8.1.3 试验地概况
        8.1.4 试验设计
        8.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8.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采收期调控菘蓝地下农艺性状指标分析
        8.2.2 采收期调控板蓝根成分指标分析
        8.2.3 最佳采收期确定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田间试验小区总览图
    附录二 不同栽培类型菘蓝照片
    附录三 田间试验照片
    附录四 板蓝根(R,S)-告依春HLPC色谱图
    附录五 板蓝根品质检测报告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半干旱区旱地玉米秋季覆膜水氮利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膜覆盖技术研究现状及旱地秋季覆膜的应用
    1.3 旱地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1.4 旱地地膜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素的去向
        1.4.1 旱地地膜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4.2 旱地覆膜肥料氮的去向
    1.5 旱地地膜覆盖对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6 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旳采集与测定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2 植物样采集与测定
    2.5 氨挥发收集试验
    2.6 氮素原位矿化试验
    2.7 ~(15)N同位素示踪试验
        2.7.1 微区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7.2 微区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8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旱地秋季覆膜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株高和茎粗
        3.2.2 叶面积
        3.2.3 干物质积累
        3.2.4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5 春玉米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
    3.3 讨论
        3.3.1 秋覆膜对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3.3.2 秋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3 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旱地秋季覆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温度
        4.2.2 土壤水分
        4.2.3 土壤质量含水量变化
        4.2.4 土壤蓄水量
        4.2.5 耗水量
        4.2.6 水分利用效率
    4.3 讨论
        4.3.1 秋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3.2 秋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3.3 秋覆膜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旱地秋季覆膜对土壤中氮素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氨挥发
        5.2.2 0-20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变化
        5.2.3 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剖面分布
        5.2.4 土壤氮素的累积矿化量
    5.3 讨论
        5.3.1 地膜覆盖对氨挥发影响
        5.3.2 地膜覆盖对氮素矿化的影响
        5.3.3 地覆覆盖对土壤氮素有效性及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旱地秋季覆膜条件下肥料氮的去向与利用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氮素吸收分配
        6.2.2 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
        6.2.3 肥料氮素的去向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旱地秋季覆膜水温变化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7.1 引言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旱地秋覆膜土壤水温变化与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关系
        7.2.2 旱地秋覆膜土壤水温变化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7.2.3 旱地秋覆膜土壤水温变化与肥料氮素去向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宁夏旱作农业覆膜保墒集雨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世界旱作农业研究及发展概况
        1.3.2 中国旱地农业研究及发展概述
        1.3.3 宁夏旱作农业研究及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旱作农业的理论概述
    2.1 旱地土壤墒情的周期性变化
    2.2 雨水就地拦截入渗理论
    2.3 农田覆盖抑蒸理论
    2.4 降水富集叠加理论
第三章 宁夏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分析
    3.1 秋季保墒覆膜技术
        3.1.1 技术效果
        3.1.2 技术关键
    3.2 早春顶凌覆膜技术
        3.2.1 技术效果
        3.2.2 技术关键
    3.3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3.3.1 技术效果
        3.3.2 技术关键
    3.4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
        3.4.1 技术效果
        3.4.2 技术关键
    3.5 起垄覆膜覆土种植技术
        3.5.1 技术效果
        3.5.2 技术关键
    3.6 留膜留茬越冬保护性耕作技术
        3.6.1 技术效果
        3.6.2 技术关键
第四章 宁夏旱作农业的技术创新成效
    4.1 实现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四大变革”
    4.2 提出了主要旱地作物的覆膜保墒集雨栽培技术模式
    4.3 增强了旱地作物种植的区域适应性
    4.4 确立了不同覆膜保墒集雨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参数
    4.5 将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章 宁夏旱作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分析
    5.1 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
    5.2 加快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3 支撑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5.4 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
第六章 宁夏旱作覆膜保墒集雨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WUE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与途径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7.4 本论文的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章数据来源文献
作者简介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8)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农田生态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覆盖措施对土壤环境条件、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和调控
        1.2.2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和调控
第2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和方法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土壤水分及温度效应变化
    3.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效应分析
        3.1.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
        3.1.2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
    3.2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分析
        3.2.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各土层温度变化
        3.2.2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对胡麻生育时期的影响
        3.2.3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积温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条件下一膜两年用胡麻土壤水分效应分析
        3.3.1 种植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密度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4.1 一膜两年用胡麻单株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规律
        4.1.1 旧膜利用方式下胡麻的生物量累积与分配
        4.1.2 不同密度下胡麻生物量累积与分配
    4.2 一膜两年用胡麻生长特性的变化特征
        4.2.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的胡麻净同化率及相对生长率
        4.2.2 种植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净同化率及相对生长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叶片生理特性变化特征
    5.1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叶面积动态变化特征
    5.2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全生育期丙二醛含量变化
    5.3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全生育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特征
    5.4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全生育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5.5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全生育期脯氨酸含量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种植密度对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灌浆特性的影响
    6.1 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6.2 胡麻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累积和灌浆速率变化特征
        6.2.1 不同种植密度下灌浆期胡麻籽粒干质量变化
        6.2.2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灌浆速率对密度的响应
    6.3 胡麻籽粒灌浆进程拟合对不同密度的响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7.1 一膜两年用胡麻产量构成因子变化特征
    7.2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7.2.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对旱地胡麻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2.2 种植密度对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讨论
        8.1.1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水分与温度的变化
        8.1.2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光合面积的变化
        8.1.3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
        8.1.4 旱地胡麻生长特性对旧膜利用的响应
        8.1.5 旱地胡麻叶片生理特征对旧膜利用的响应
        8.1.6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灌浆特性的变化
        8.1.7 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
    8.2 结论
        8.2.1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下胡麻田土壤水分与温度变化
        8.2.2 不同旧膜利用方式后胡麻植株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特征变化
        8.2.3 不同种植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田土壤水分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8.2.4 不同种植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籽粒灌浆的影响
        8.2.5 旧膜利用方式及密度对一膜两年用胡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及获奖项目和发表的主要论文
导师简介

(9)赤峰地区覆膜对玉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膜处理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2.2 覆膜处理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2.3 覆膜处理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2.4 覆膜处理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2.5 覆膜处理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3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1.3.1 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
        1.3.2 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玉米的经济产量对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
    2.3 不同播期玉米生物产量对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
    2.4 不同播期玉米主要穗部性状及其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特征
    2.5种植密度与氮肥水平对玉米经济产量的互作效应
3 讨论
    3.1 不同播期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的变化特征
    3.2 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对氮肥水平的响应
    3.3 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4 结论

四、对北方旱地覆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D]. 李鹏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农艺措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D]. 马登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01)
  • [3]菘蓝栽培技术优化调控机制研究[D]. 王恩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4]半干旱区旱地玉米秋季覆膜水氮利用机理研究[D]. 张哲.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6)
  • [5]宁夏旱作农业覆膜保墒集雨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与成效[D]. 李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2)
  • [6]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 孙东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8]旱地一膜两年用胡麻农田生态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D]. 吴兵.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9]赤峰地区覆膜对玉米的影响研究[J]. 牛秀莲,张丽妍,郑伟,边丽梅,郝春雷,董喆,张昊.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8)
  • [10]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J]. 张冬梅,张伟,刘恩科,姜春霞,陈琼,韩彦龙,黄学芳,刘化涛,赵聪,池宝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12)

标签:;  ;  ;  ;  ;  

北方旱地甜玉米高产栽培最佳播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