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水稻飞虱预报与防治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第四届水稻飞虱预报与防治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一、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伍乐平[1](2018)在《基于符号学的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而接受的感知,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早在古希腊时期,符号问题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已经对符号现象进行过初步探索。现代意义上的“符号学”来自西方,是研究作为交流模式的符号及其系统的科学,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法国、美国和前苏联逐渐发展壮大,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21世纪以来,西方符号学进入了加速发展和应用时期,开辟了全新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当代社会已经从商品社会、景观社会过渡到符号社会,从对物的功能性消费过渡到追求象征性和文化性的符号消费,成为“符号消费社会”。根据这一发展趋势,一些国内外学者将符号学方法应用到旅游研究当中,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旅游景观是旅游消费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体现旅游吸引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赋予“能指”和“所指”功能,成为游客可以直观把握的符号。在后旅游时代,符号已经渗透到旅游景观的生产、传播、消费、体验、评价等所有过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哈尼梯田被誉为“光影圣地”,吸引着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哈尼梯田景观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有着自身完整的符号系统,体现了鲜明的符号特征。在2013年作为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于知名度的提高,当地旅游接待人数呈井喷式发展。在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经历了自在符号景观、图像语言符号景观、大众体验符号景观阶段,在进行“旅游开发——旅游组合——旅游营销——旅游感知——旅游体验——旅游再生产”的同时,完成了“符号编码——符号发送——符号传播——符号接收——符号解读——符号评价”的景观符号构建。但当地旅游发展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并不相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游客的“旅游凝视”下,在官方媒体和旅游宣传的作用下,梯田景观被构建为一种刻板的视觉图像符号,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片面化、肤浅化、失真化倾向。这种符号化虽然为旅游景观增添了一定的符号附加价值,有助于提高景区的认知度,便于景区进行整体营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例如造成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疏离;东道主符号话语权和自我认同丧失;东道主旅游参与程度低、受益有限;旅游季节性不平衡(时间分异);旅游冷热点不平衡(空间分异);游客旅游活动单一、游览时间短;游客缺乏参与和创造;影响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旅游小镇“文化内核”缺失等,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旅游景观开发是“物质资源——符号资本——符号权力”的转换过程,旅游景观符号提升对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有着积极作用,在符号资本、符号权力的作用下,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各种层次的利益博弈,有必要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本研究从符号学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旅游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实地田野调查和网络图片、网络评价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构建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哈尼梯田旅游景观开发具有从语言图像符号到大众体验符号和个人体验符号、从单一符号到多元符号、从单向符号到互动符号、从生活符号到艺术诗意符号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旅游景观符号提升的渠道;并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符号互动式管理模型: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主导的基础上,加强东道主和游客的创造性参与,改变旅游媒体的宣传模式,以各方面的共同利益诉求为中心,相互协调一致,进行多维度的符号互动,同时引入NGO组织、行业协会、学者等第三方力量为旅游发展提供符号咨询与服务。这种模式有望在保护和提升当地生态文化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兼顾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利于实现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丰富和补充了符号学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希望能为其他文化遗产景观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明勇[2](2016)在《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湖南水稻年播种面积在400万公顷左右,年稻谷总产2300万吨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稻飞虱是东南亚、南亚和东亚等地水稻的主要害虫,湖南水稻上稻飞虱主要为褐飞虱(BPH)Nia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WBPH)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稻飞虱不仅造成水稻大幅减产,甚至造成大面积“虱烧”现象,同时稻飞虱还是传播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昆虫。稻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昆虫,湖南省是稻飞虱在东南亚迁飞过程中的重要衔接站,也是稻飞虱迁入与迁出、北迁与南迁的中转站,但是,全面分析湖南稻飞虱发生动态和迁飞习性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研究稻飞虱在湖南省不同地区的发生动态和迁飞习性,以及解析湖南稻飞虱迁入虫源地分布,对全国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和预测预报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为稻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湖南25个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监测点田间和诱虫灯近7年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分析了临湘、宁乡、汉寿、道县、龙山、东安和宜章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情况和虫源性质,并连续3年研究了宁乡田间和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通过连续3年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进行罩笼起飞观察,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生物学特性,明确湖南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时刻、起飞高峰期、起飞时长、起飞结束、起飞卵巢级别等行为参数;同时结合全国各主要水稻产区141个稻飞虱监测点诱虫灯和田间种群动态数据,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对湖南25个白背飞虱监测点迁入高峰进行了 17000多次的回推轨迹分析,分别探讨湖南不同时期阶段早稻白背飞虱和晚稻褐飞虱的有效虫源地。然后利用GrADS软件进行风温场和降雨分析,研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迁入湖南省的降落机制。基于上述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1)湘北白背飞虱始见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褐飞虱始见日期多为4月底至5月上中旬;湘南3月下旬即可见白背飞虱上灯,但是褐飞虱始见日期多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湖南早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主迁入时期为6月上旬和6月底至7月上旬,晚稻主迁入时期为8月上旬、9月上旬和9月底。(2)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动态为:结合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动态为:褐飞虱于4月底至5月上旬(白背飞虱于3月中下旬)有零星成虫迁入湖南,5月底至6月上旬和6月底至7月上旬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均发现有大量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持续迁入。6月下旬至6月底出现以白背飞虱为主的二代稻飞虱盛发期,7月中旬出现三代成虫高峰期。8月上旬褐飞虱不断迁入晚稻,出现四代盛期。9月上旬褐飞虱出现迁入高峰,出现以褐飞虱为主的五代盛期。9月下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断回迁,出现一个高危期。10月第六代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能完成世代发育。(3)5月、6月、8月和9月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均以Ⅱ级卵巢比例最高,约占80-90%,其次为Ⅰ级卵巢,而较成熟级别的卵巢比例较低;7月和10月褐飞虱和白背飞虱Ⅱ级卵巢比例均减少,Ⅰ级卵巢比例明显上升。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6月底以前田间褐飞虱Ⅰ级和Ⅱ级卵巢比例较低,Ⅲ级及以上比例>60%,6月底以前褐飞虱田间虫源性质属于迁入型;6月底至早稻收割,田间褐飞虱卵巢解剖发现各级卵巢均有且比例接近,符合本地繁殖型特点。晚稻移栽后至8月中旬,褐飞虱Ⅲ级及以上比例较高,为迁入型;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受褐飞虱迁入量年际变化影响,田间褐飞虱虫源性质可能为迁入型,也可能属于本地繁殖型;9月下旬开始,田间褐飞虱Ⅰ级和Ⅱ级比例迅速增加,田间褐飞虱虫源性质属于迁出型。(5)白背飞虱田间卵巢解剖发育进度表明6月以前,白背飞虱Ⅰ级和Ⅱ级比例<20%,6月以前白背飞虱主要为迁入而来;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各级卵巢均有,属于迁飞和本地繁殖型;6月底至早稻收割,白背飞虱Ⅰ级和Ⅱ级比例约占60%,该期间白背飞虱主要为大部分迁出、部分滞留繁殖型;晚稻移栽至8月期间,白背飞虱各级卵巢均有,属于迁飞和滞留型;8月底至晚稻收割,受迁出天气因子影响,田间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可能为迁出型,也可能为大部分迁出、部分滞留繁殖型。2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观察(1)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高峰时刻温度变化范围在17.2-33.8℃之间,而且起飞高峰时刻温度随日期推移呈提前趋势。9月下旬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高峰时刻光照强度小于lOOlux,9月下旬开始,起飞光照强度观察值显着增加,峰值甚至达到462.41ux。湖南双季晚稻9月下旬前激发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的关键因子为光照强度;而9月下旬以后,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关键因子。降雨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本论文研究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饲养不影响两者起飞时长、起飞高峰期等起飞行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爬上剑叶的时刻逐渐提前,而且待飞时长逐渐延长,但是前期白背飞虱起飞持续时长长于褐飞虱,后期褐飞虱长于白背飞虱。(2)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罩笼防虫网上抓获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进行卵巢解剖发现Ⅰ级卵巢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Ⅱ级卵巢,而褐飞虱V级卵巢约占10%,Ⅲ级和Ⅳ级卵巢所占比例最少。3湖南早稻白背飞虱迁飞习性研究(1)本论文研究表明湖南5月上旬和5月中旬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越南中北部和老挝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我国22°N以南的两广南部沿海及海南等地;5月下旬白背飞虱虫源地在5月上旬和5月中旬虫源地的基础上,向北扩展至25°N的两广大部分地区;6月上旬湖南白背飞虱多从我国的两广及海南迁飞而来;6月中下旬湖南白背飞虱既可以从境外越南北部和中部,以及老挝和泰国的中部稻区迁入,也可以从我国27°N以南的湖南、江西稻区,以及两广和海南稻区迁入湖南;7月上旬湖南白背飞虱虫源地在进一步向北延伸,30°N以南的湖南、江西均可成为湖南白背飞虱虫源地。(2)湖南早稻白背飞虱迁入的主要运载气流有: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含西南低空急流)、来自南海的偏南气流、来自西太平洋西侧的东南气流,西南气流为影响湖南省稻飞虱迁入的主要运载气流,在迁入高峰分析中分别占64.51%、23.59%和11.90%。西南气流可携带中南半岛北部的白背飞虱迁入湖南,而西南低空急流可以将中南半岛中部及以南地区的白背飞虱携带进入湖南;偏南气流和东南气流主要携带海南和部分广东、江西白背飞虱进入湖南。(3)湖南早稻白背飞虱降落于湖南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其次为风向切变,两者分别占60.74%和21.72%。持续性降雨往往给降雨区带来持续性迁入高峰。白背飞虱并非完全被动选择降雨带作为降落区,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同期上灯最高值多出现在降雨南侧的边缘地区。除开降雨,低温屏障是白背飞虱迁入早期(5月份期间)导致白背飞虱降落湖南的一个原因(占总迁入峰的1.58%)。4湖南晚稻褐飞虱迁飞习性研究(1)湖南8月第一侯至第三侯褐飞虱核心虫源地位于早稻收割较晚的湖南西南部丘陵地区,以及与之交界的广西北部地区;8月第四侯褐飞虱虫源地主要位于江淮一带,如安徽北部和西部地区、江苏北部的一季中稻地区;8月下旬湖南褐飞虱主要来自安徽、江苏和浙江交界一带,以及31°N以北的湖北稻区;9月上旬湖南省褐飞虱虫源地主要位于安徽、湖北以及贵州省东部和南部的一季稻区;9月中旬湖北和贵州、江淮一带的安徽、江苏和浙江,以及湖南北部地区的褐飞虱均可成为湖南褐飞虱迁入的有效虫源地;9月下旬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褐飞虱均可随不同的运载气流迁入湖南,成为湖南褐飞虱的虫源地,其核心虫源区域位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和江西北部地区。(2)湖南晚稻褐飞虱迁入的主要运载气流有:偏北气流、偏东气流(主要伴随台风出现)和东北气流(主要集中在9月至10月,导致褐飞虱秋季回迁的形成)。偏北气流、东北气流和偏东气流气旋运载褐飞虱迁入湖南次数分别为625、773和319次,分别占总迁入高峰的30.85%、38.15%和15.75%。。(3)本论文研究表明下沉气流、降雨、气旋和低温屏障是晚稻褐飞虱降落湖南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迁入高峰的25.23%、27.64%、7.11%和4.10%。

张智[3](2013)在《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农作物重要害虫大部分都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性害虫以其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始终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与耕作方式变更等原因,近年来,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连年暴发成灾,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小地老虎和黏虫等也呈现间歇性、局部大面积暴发的态势。为了提高迁飞性害虫的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开展有效防控,减少农业损失和药剂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高空诱捕器和自动分时段取样的探照灯诱虫器等监测设备,在北京延庆、吉林公主岭和内蒙古锡林浩特等多个监测点获得的多年野外虫情,对我国北方多种夜行性昆虫的探照灯诱虫数量与高空取样结果之间的关系,多种昆虫的扑灯类型和迁飞性昆虫的上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新发害虫二点委夜蛾和重大迁飞性害虫小地老虎和黏虫,除分析探照灯下的种群动态以外,又结合垂直监测昆虫雷达获得空中虫情、卵巢解剖数据、地面和空中气象资料、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收集的各地虫情数据等,综合运用GrADS、HYSPLIT、ArcMap等图形处理与统计分析软件,重点研究了种群动态与各种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种群波动与空中风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二点委夜蛾的虫源性质及其迁飞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新设计的空中诱捕器可在空中风力不足以张开拖网的情况下进行空中取样,并可有效防止诱捕昆虫的逃脱。试验表明,该诱捕器在200400m高度可捕获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7目的多种昆虫;高空取样结果证实了探照灯诱虫器在辅助雷达进行迁飞目标识别中的作用。2.探照灯分时段诱捕数据表明,直翅目的东方蝼蛄、北京油葫芦和鞘翅目步甲类等优势种属于非整夜扑灯型,脉翅目的大草蛉和丽色草蛉,鳞翅目的草地螟、玉米螟、甜菜白带野螟、小菜蛾和大多数夜蛾科种类都属于整夜扑灯型。不同种类其扑灯节律明显不同,迁飞习性是影响其在探照灯诱捕器内出现节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轨迹模拟限制在10h以内时,分时段参数化所得的结果并不是传统方法所得结果在距离上的简单缩短,而是涉及更多的虫源地、可能的降落地点和运转路径。但随着轨迹模拟时间的延长,两种方法得到的虫源地信息基本相同。3.综合分析表明,二点委夜蛾可以在北京延庆地区越冬。二点委夜蛾在河北栾城1年发生4代,北京延庆1年发生3代,两地的雄虫诱集总量均极显着高于雌性,实际性比显着或极显着小于1的天数,在两地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8%和30%。种群波动影响性比变化,当种群处于上升期时,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性比极显着高于1,当种群进入平缓期后,性比接近于1或极显着小于1。北京延庆探照灯诱集的一代成虫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一代成虫出现两个明显高峰,高峰期诱虫数量与空中925hPa的偏南气流密切相关。北京周边地区的监测数据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期增长,初步判断二点委夜蛾是一种兼性迁飞昆虫,北京延庆一代成虫除包含本地种群外,还包括从河北和天津迁飞或扩散而来的个体。4.室内饲养和吊飞发现,小地老虎的发育历期和飞行能力可能导致性比发生变化。一代发生区,3-4月份的温度和降水对当年小地老虎的发生程度具有重要影响,4月份温度偏高,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小地老虎发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小地老虎迁飞高峰期的雷达回波高度主要在500m以下,300400m是其主要的飞行高度。垂直雷达监测和夜间定时取样均表明小地老虎可以整夜迁飞。风场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系统可促进小地老虎的迁飞与危害。5.2008-2012年,各年累计诱集黏虫量分别为5,105头、3,981头、11,385头和50,584头,诱集数量在年度间存在极显着差异,2012年是黏虫诱集数量最高的一年。气象分析表明,适宜黏虫繁殖的气象条件是导致2012三代黏虫大暴发的直接原因。7月份适宜黏虫扩散的天气系统是三代黏虫暴发的外在动力。北京延庆监测点二代黏虫成虫诱集数量与空中气流的运转方向密切相关,轨迹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地区三代黏虫大暴发的虫源大部分是从周边地区迁飞扩散而来,是迁入种群和本地种群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共同繁殖的结果,与东北黏虫种群关系不大。东北地区三代黏虫的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不能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偏南气流的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东北地区北部和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造成了东北局部地区的严重发生。三代黏虫回迁期,由于受东北和华北地区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很难形成合适的偏北气流,9月中下旬,华北、华中及华南地区农作物接近成熟期,基于上述因素,预测4代黏虫不会在全国大面积暴发,后期实际发生情况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

陈媛媛[4](2009)在《小型湿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输出的、以非点源形式存在的各种污染物。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氮磷去除率高等特点,现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农业污水处理。在中国,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的研究很少,且都是属于实验室研究。因此,在野外开展人工湿地技术研究,能够为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的应用提供重要参数和科学依据,在理论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渠道—农田—人工湿地系统,对农田水环境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各水质指标进行观测,分析水稻种植期间农田的水质特征,探索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方法和措施,并结合湿地试验观测结果研究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机制,建立小型湿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理论或经验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农田排水水质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体标准,属严重污染。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总磷、总氮和氨氮。过量的施用化肥和污水的径流是产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农田排水也是大量氮、磷等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的主要传输途径和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采用“薄、浅、湿、晒”灌溉方式在降低农田水污染方面有一定的效果。2、湿地进口各污染物浓度在施肥期间达到最高,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从高到低为硝氮、COD、氨氮、总氮、浊度、总磷。研究发现,湿地脱氮效果最好时,pH值在6.6左右,最佳季节为6月至9月;进出口pH值差值越小总磷去除率越稳定,湿地除磷最佳季节为9月。3、茭白对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显着,荷花对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差,三角草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基于k-C﹡模型计算可知,控制1号湿地区域0.8ha农田排水所需的湿地面积约0.1ha。4、施用化肥和不合理灌溉方式对水环境污染严重。采用渠道-农田-人工湿地系统,能够有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减少污水向外界排放量,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在建立渠道—农田—人工湿地系统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以下治理措施:一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采用合理的湿地面积,选择优势植物交叉种植;三是适当增加农田和湿地之间排水沟长度,控制农田进入湿地的污水水量和水质,使湿地发挥最大效用。

闫峻[5](2008)在《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林业生物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界定了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归纳提炼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特征,研究设计了快速估算灾害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元,包括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总损失超过1480亿元。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由部门——救灾——危机管理为主向综合——防灾——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实行“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谁受益,谁投入”的投入政策,强化健康抗灾、检疫御灾、监测预警和防治救灾四大体系建设,在管理技术措施上,应以森林健康为目标,以防控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重点,把森林健康作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基础,从培育种苗抓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把检疫御灾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检疫封锁,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把监测预警作为第二道防线,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全面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报,为及时除治提供科学依据;把防治救灾作为第三道防线,通过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提高防治应急能力和减灾成效,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

张明沛[6](2007)在《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在广西的应用》文中认为2001年以来广西开展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6.5万台,覆盖面积276万亩,涵盖了广西各类主要作物,每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1600吨(折100%含量),减少农产品、土壤、水域的农药污染及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年增收节支2.04亿元以上。频振诱控技术为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核心技术。

汤金仪[7](2003)在《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汤金仪[8](2002)在《东亚稻飞虱测报和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内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张家兴[9](2000)在《江苏省昆虫学会简史》文中认为 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六足学会1920年在南京创建,至今已有80年了!中国昆虫学会南京、扬州、南通三个分会组建江苏省昆虫学会也已40周年了!历尽80年沧桑,我省昆虫学会员已由涓涓溪水汇成浩浩大江,我省昆虫学事业,如同百舸争流,方兴未艾。

二、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符号学的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国内外旅游符号研究的主要进展
        1.2.2 国内外旅游景观管理研究概述
        1.2.3 国内外梯田旅游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案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应用
    2.1 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2.2 从商品社会、景观社会到符号社会
    2.3 符号互动论
    2.4 文化空间与符号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哈尼梯田文化空间的发展与保护
    3.1 哈尼梯田的历史
    3.2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的特点
    3.3 哈尼梯田的申遗历程
    3.4 哈尼梯田保护现状
    3.5 哈尼梯田面临的困境
4 符号视角下的哈尼梯田旅游景观
    4.1 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现状
    4.2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内涵
        4.2.1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分类
        4.2.2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能指与所指
    4.3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构建——空间的符号化
        4.3.1 符号与符号化
        4.3.2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符号构建的三个阶段
    4.4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符号化的影响分析
        4.4.1 积极影响
        4.4.2 消极影响
    4.5 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的符号发展趋势
5 基于符号学的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管理对策
    5.1 提炼哈尼梯田传统民族文化符号
    5.2 促进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生活空间的符号互动
    5.3 管理利益相关者的符号活动
        5.3.1 修补旅游景观符号构建的反应链
        5.3.2 激发东道主的符号创造
        5.3.3 提升旅游企业景观产品的符号价值
        5.3.4 激励游客的符号参与和创造
        5.3.5 改变旅游媒体的符号传播方式
        5.3.6 优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符号管理
        5.3.7 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符号互动式管理模型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稻飞虱分布与发生情况
        2.2 稻飞虱迁飞研究
        2.2.1 稻飞虱迁飞研究方法
        2.2.2 稻飞虱迁飞行为
        2.2.2.1 稻飞虱起飞
        2.2.2.2 稻飞虱巡航高度
        2.2.2.3 稻飞虱迁飞时长
        2.2.2.4 稻飞虱降落
    3 湖南概况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湖南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测报灯数据
        1.2 田间系统调查
        1.3 卵巢解剖
        1.4 卵巢发育进度分级标准
        1.5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划分标准
    2 结果
        2.1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2.1.1 湘东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2.1.2 湘西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2.1.3 湘西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2.1.4 湘东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2.2 湖南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2.2.1 白背飞虱灯下卵巢发育进度
        2.2.2 褐飞虱灯下卵巢发育进度
        2.3 湖南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2.3.1 白背飞虱田间卵巢发育进度
        2.3.2 褐飞虱田间卵巢发育进度
        2.4 湖南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
    3 讨论
        3.1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
        3.2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3.3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量与田间动态关系
        3.4 湖南灯下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3.5 湖南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第三章 湖南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罩笼设置
        1.2 接虫
        1.3 罩笼起飞观察
    2 结果
        2.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爬上剑叶时刻
        2.2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日起飞量
        2.3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待飞时长
        2.4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持续时长
        2.5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高峰
        2.6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湖南省早稻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资料
        1.2 气象资料
        1.3 轨迹分析方法
        1.4 有效虫源地判定标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5月第一侯
        2.2 湖南省5月第二侯
        2.3 湖南省5月第三侯
        2.4 湖南省5月第四侯
        2.5 湖南省5月第五侯
        2.6 湖南省5月第六侯
        2.7 湖南省6月第一侯
        2.8 湖南省6月第二侯
        2.9 湖南省6月第三侯
        2.10 湖南省6月第四侯
        2.11 湖南省6月第五侯
        2.12 湖南省6月第六侯
    3 讨论
        3.1 白背飞虱虫源地
        3.2 白背飞虱迁飞与运载气流的关系
        3.3 白背飞虱降落机制
第五章 湖南省晚稻褐飞虱虫源地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8月上半个月
        2.2 湖南省8月第四侯
        2.3 湖南省8月第五侯
        2.4 湖南省8月第六侯
        2.5 湖南省9月第一侯
        2.6 湖南省9月第二侯
        2.7 湖南省9月第三侯
        2.8 湖南省9月第四侯
        2.9 湖南省9月第五侯
        2.10 湖南省9月第六侯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
        1.1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灯分析
        1.2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1.3 湖南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进度
    2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起飞观察
    3 湖南早稻白背飞虱迁飞习性研究
        3.1 湖南早稻白背飞虱虫源地
        3.2 湖南早稻白背飞虱的运载气流
        3.3 白背飞虱降落机制
    4 湖南晚稻褐飞虱迁飞习性研究
        4.1 褐飞虱虫源地
        4.2 褐飞虱迁飞与运载气流的关系
        4.3 湖南晚稻褐飞虱的降落机制
    5 不足与展望
    6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迁飞行为概述
    1.2 昆虫迁飞的特点
    1.3 迁飞性害虫研究的主要问题
        1.3.1 起飞行为及调控
        1.3.2 运转高度及行为特征
        1.3.3 降落及机制
    1.4 迁飞性昆虫的传统研究手段
        1.4.1 标记释放回收
        1.4.2 灯光诱集
        1.4.3 卵巢发育解剖
        1.4.4 飞行能力测定
        1.4.5 空中取样
        1.4.6 其他方法
    1.5 迁飞性昆虫的现代化研究手段
        1.5.1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5.2 其它标记
        1.5.3 雷达监测
        1.5.4 轨迹分析
    1.6 雷达昆虫学的发展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目标与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试验材料
        2.2.1 探照灯诱虫器和时控开关
        2.2.2 地面灯诱虫器
        2.2.3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
        2.2.4 飞行磨系统
        2.2.5 自动气象站
        2.2.6 气象和轨迹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观测
        2.3.2 虫情收集
        2.3.3 昆虫吊飞
        2.3.4 轨迹模拟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高空昆虫诱捕器的设计与空中取样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空诱虫器设计原理及构造
        3.1.2 野外高空取样试验
    3.2 结果
        3.2.1 诱捕种类
        3.2.2 高空取样与探照灯诱虫数量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探照灯下昆虫的扑灯节律及其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主要的诱虫种类及扑灯类型
        4.3.2 几种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变化
        4.3.3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4 讨论
        4.4.1 扑灯类型
        4.4.2 扑灯节律
        4.4.3 季节性变化
        4.4.4 扑灯节律对轨迹分析的潜在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与虫源性质探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越冬可能性和成虫羽化时间推断
        5.2.2 诱虫数量和世代划分
        5.2.3 周边地区的二点委夜蛾虫情
        5.2.4 性比变化及卵巢解剖
        5.2.5 二点委夜蛾的扑灯节律
        5.2.6 雷达回波及目标判定
        5.2.7 风场与诱虫数量之间关系
        5.2.8 轨迹分析
    5.3 讨论
        5.3.1 二点委夜蛾在北京延庆的越冬可能性
        5.3.2 化性和性比
        5.3.3 北京延庆一代成虫的虫源性质
    5.4 小结
第六章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动态监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性比及变化原因
        6.2.2 2008-2012 年小地老虎季节性种群动态变化
        6.2.3 气象因素对小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6.2.4 小地老虎的垂直昆虫雷达监测
        6.2.5 小地老虎的扑灯节律
        6.2.6 迁飞动力场分析
    6.3 讨论
        6.3.1 性比波动及影响因素
        6.3.2 种群动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6.3.3 迁飞参数
        6.3.4 迁飞动力学
        6.3.5 小地老虎的早期预警的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黏虫监测与 2012 年三代幼虫大发生原因分析
    7.1 结果与分析
        7.1.1 种群监测结果
        7.1.2 气象因素分析
        7.1.3 黏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
        7.1.4 2012 年黏虫重发区的风场分析
        7.1.5 虫源分析
    7.2 讨论和结论
        7.2.1 二代成虫种群动态及形成原因
        7.2.2 三代幼虫暴发的原因分析
        7.2.3 三代成虫回迁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空中诱捕器的设计与初步应用
    8.2 探照灯的诱虫节律及其对轨迹模拟的潜在影响
    8.3 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虫源探讨
    8.4 小地老虎迁飞生物学与种群监测
    8.5 黏虫的监测与 2012 年三代黏虫暴发原因分析
    8.6 本研究的创新点
    8.7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型湿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人工湿地概述
        1.2.1 人工湿地分类及特点
        1.2.2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3 湿地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研究
        1.3.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危害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试验设施与方法
    2.1 试验站介绍
        2.1.1 基本情况
        2.1.2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2.2 人工湿地系统
        2.2.1 1 号湿地试验区的建立
        2.2.2 2 号、3 号湿地介绍
        2.2.3 采样与观测
    2.3 农田试验区
        2.3.1 试验区农田处理与观测方法
        2.3.2 自由种植农田试验处理与观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田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控制研究
    3.1 农田基本情况调查
        3.1.1 农事活动
        3.1.2 灌溉用水
        3.1.3 农田水位
    3.2 农田地表水水质特征
        3.2.1 农田地表水各污染物含量变化
        3.2.2 农田地表水水质评价
    3.3 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控制
        3.3.1 总氮
        3.3.2 总磷
        3.3.3 氨氮
        3.3.4 硝氮
        3.3.5 其它物质浓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工湿地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1 脱氮
        4.1.1 湿地中氮的去除机理
        4.1.2 湿地中氮的去除效果
        4.1.3 湿地中心pH值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2 除磷
        4.2.1 湿地中磷的去除机理
        4.2.2 湿地中磷的去除效果
        4.2.3 湿地进出口pH值变化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3 不同月份湿地去除率变化
    4.4 湿地中其它物质含量变化
    4.5 环境条件变化对湿地净化功能的影响分析
        4.5.1 pH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4.5.2 浊度对污染物去除速率的影响
        4.5.3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湿地应用研究
    5.1 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5.1.1 植物在湿地中的作用及选择原则
        5.1.1.1 湿地植物种类
        5.1.1.2 植物在湿地中的作用
        5.1.1.3 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5.1.2 湿地植物动态观测
        5.1.3 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5.2 湿地面积计算
    5.3 渠道-农田-人工湿地系统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已有的相关研究
        1.5.1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1.5.2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创新
2 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2.1 几个相关概念
        2.1.1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2.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2.1.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2.1.4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
        2.1.5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内容
    2.2 灾害管理理论
        2.2.1 灾害系统理论
        2.2.2 灾害管理周期
        2.2.3 灾害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2.4 灾害管理体系
        2.2.5 灾害的风险管理
        2.2.6 灾害的危机管理
        2.2.7 灾害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2.3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2.3.1 森林灾害经济
        2.3.2 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重点
        2.3.3 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
        2.3.4 森林受害程度的分析方法
        2.3.5 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2.3.6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2.3.7 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2.4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
    2.5 生态系统理论
        2.5.1 生态平衡与生态稳态
        2.5.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2.5.3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2.6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6.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2.6.2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原理
3 国内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3.1 我国古代农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和对当代的启示
        3.1.1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回顾
        3.1.2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
        3.1.3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3.2 我国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3.2.1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时期
        3.2.2 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理论占主导时期
        3.2.3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治理论为指导时期
    3.3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概述
        3.3.1 世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3.3.2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3.3.3 我国与国外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比较
    3.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3.5 小结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4.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4.1.2 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4.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4.2.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特点
        4.2.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4.3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3.1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展的因素
        4.3.2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4 小结
5 林业生物灾害的经济损失估算
    5.1 问题的提出
    5.2 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5.2.1 指标体系
        5.2.2 分析方法
    5.3 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估算
        5.3.1 数据来源
        5.3.2 主要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估算
        5.3.3 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4 小结
6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6.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经济效应
        6.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6.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6.1.3 外部效应的特性
        6.1.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效应
    6.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分析
        6.2.1 灾害成本概念
        6.2.2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管理成本的界定
        6.2.3 林业生物灾害成本效益分析
        6.2.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效益问题
    6.3 小结
7 林业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7.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
        7.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分类
        7.1.2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策略
    7.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管理
        7.2.1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标准
        7.2.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7.3 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制研究
        8.1.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要素分析
        8.1.2 转变管理方式
        8.1.3 改进管理方法
        8.1.4 完善管理制度
    8.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2.1 完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8.2.2 强化执法能力
        8.2.3 加强执法监督
        8.2.4 增强法律意识
    8.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投入政策
        8.3.1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政策体系
        8.3.2 建立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会投入体系
        8.3.3 设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急储备资金
        8.3.4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资金管理
    8.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措施
        8.4.1 森林健康措施
        8.4.2 检疫御灾措施
        8.4.3 监测预警措施
        8.4.4 防治救灾措施
    8.5 小结
9 结论和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讨论和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附件2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补助费系数表
附件3 2007年网上调查各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附件4 1998-2007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表
附件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符号学的哈尼梯田旅游景观管理研究[D]. 伍乐平. 云南大学, 2018(10)
  • [2]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D]. 马明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7)
  • [3]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D]. 张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4]小型湿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的研究与应用[D]. 陈媛媛. 桂林理工大学, 2009(02)
  • [5]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闫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6]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在广西的应用[A]. 张明沛. 频振诱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选编(重大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2007), 2007
  • [7]第四届稻飞虱测报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J]. 汤金仪.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01)
  • [8]东亚稻飞虱测报和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内召开[J]. 汤金仪. 世界农业, 2002(04)
  • [9]江苏省昆虫学会简史[A]. 张家兴. 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 2000

标签:;  ;  ;  ;  ;  

第四届水稻飞虱预报与防治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