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拓农村市场价格对策的思考

对开拓农村市场价格对策的思考

一、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岳杰[1](2021)在《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设定了脱贫攻坚战役的最终目标,截止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地区的人民在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但是如何守住脱贫成果,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是扶贫工作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金融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攻坚力量,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保险河北分公司的“防贫保”就是其中的典型。A保险河北分公司的扶贫保险是保险精准扶贫的一次模式创新,不仅有利于防贫减贫长效机制的建立,降低政府扶贫成本,还有利于化解纠纷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论文以邯郸魏县“防贫保”项目的创新模式为主线背景展开研究,对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进行深度剖析。首先,以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梳理相应的市场营销理论文献,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对目前扶贫市场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根据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推广状况,使用目标市场分析理论,PEST和SWOT分析方法,发现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的潜在目标市场群体以及竞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市场推广中的问题针对性的制定出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市场推广的策略,对如何助力扶贫保险产品优化,推动该模式在行业内快速复制,加大市场推广范围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本文研究,希望可以为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市场推广提出新的思路和措施,同时也为同业中其他企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为国家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战略的转移,探索出一条具有保险特色的新路径,同时也为金融保险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提供了参考案例。

杨忠瑾[2](2019)在《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国民的生存问题息息相关,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越来大,农村金融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比如金融的发展与农户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存在贷款难等局面,本文以河源市为研究对象,针对河源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河源市农村金融的发展实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切入点,首先论述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式进行了阐述。本文运用农村金融抑制理论以及农业信贷补贴理论,选取河源市农村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源市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河源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一是创新金融模式;二是加大农村金融信用系统建设力度;三是优化地方政府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四是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五是大力促进非正规金融发展;六是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创新。本文对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对河源市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试着以河源这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视角,对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这种探索和尝试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路径思考。

胡媛媛[3](2018)在《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视角,研究陕西省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与建设。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涉及到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消费力、消费信贷、消费观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从陕西农村实际消费情况出发,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制定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合理对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一直以来,消费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离不开消费。然而,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质量是影响消费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经济良好运转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目前陕西农村的消费环境存在着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流通体系不发达、消费市场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农民可支配收入低、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消费观念和方式落后,使得消费环境成为制约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之一。本文在分析陕西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三个层次,提出了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相关对策。首先,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展宣传教育,以及实施政策教育等措施,改善农村消费的自然环境;其次,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措施,改善农村消费的社会环境;最后,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以及规范农民消费行为等措施,改善农村消费的文化环境。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三种方法,对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在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剖析目前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制约因素,探索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研究意义,综合国内外消费环境研究的情况,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介绍,界定消费环境的概念,梳理消费环境的有关理论,阐述消费环境建设的内容及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性。梳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阐述其对陕西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概述目前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分析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分析制约陕西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的各项因素;第四部分:探索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和展望部分,总结本课题的主要结论,阐述未来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和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的研究展望。

葛晓军[4](2016)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曾一度不论在组建数量还是运作规模上都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自从2007年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本质特征区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不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看都相当乐观,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因为各方面原因呈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部分改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随着农村发展形势和农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运行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发展障碍,陷入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普遍运行低效,相当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在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关键问题上也没有进行及时创新或改革,发展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为甚者,有不少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运行不善导致最终消亡。然而,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等发展需求来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例,探究对目前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设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发展障碍及其深层原因,试图结合现实探索改善和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路径和对策,以提高运行绩效,选择真正在实践中能够破解或走出“发展后劲乏力、低水平发展陷阱和最终走向消亡”等发展困境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帮助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增收创收等服务职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持续健康运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论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和运行机理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其次,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体运行实践情况为例,系统分析了发展和运行现状的总体状况、地市农经协运行状况、组织机制状况、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其深层次原因;再次;选取32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样本,甄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等方法,用变异系数法对相关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行预处理,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对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运行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辨证的总结出给予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五,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第六,分别依托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和寿光蔬菜协会两种创新型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协会+龙头企业会员+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农户会员”型与“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型两种至少目前来看能够突破“低水平发展陷阱”的运行模式;最后,就论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管理者和经营者通常是由少数核心会员控制,普通会员很少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这乃是“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整体运行低效的根源;(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设计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非营利性、无偿服务性和社会性”等本身发展属性束缚了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创新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因此,面对我国特殊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实际,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不违背“非营利性”和“无偿服务性”等发展原则下,只有创新协会会员构成结构及相关运行机制构成和运营模式,激励和发挥会员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确保会员能够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破解或克服“发展后劲乏力、运行低效、低水平发展陷阱及最终走向消亡”等问题;(3)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规模小而分散、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影响政府公共决策能力极其有限等现实状况,导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为依赖性、不均衡性和过渡性等特征,对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的依赖性仍然较突出。

邢伟[5](2013)在《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毫无疑问,未来30年的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在于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贫血”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在改革攻坚期,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纠正城乡失衡,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政府、学者、金融机构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邮政金融拥有覆盖全国最多最广最全的服务网络,2007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专业化运营以来,成为加入农村金融的又一只生力军。本文重点围绕邮政金融如何发挥自身品牌、网络、资源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更好的服务“三农”而展开。通过在全国7个省份的实地调研,了解农村金融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农户的金融需求和信用状况,运用Logit模型总结、分析了农村金融中广泛存在的8种信贷配给类型及其成因、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正值困境当中:传统在位金融机构面对农村市场时,因循守旧过分依赖抵押信贷技术,片面夸大风险固步自封,畏首畏尾不能有效利用资源,不思进取、创新乏力;由于普遍缺乏抵押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金融需求长期以来往往都得不到有效满足,由此导致了严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信贷配给,农村经济缺少资金支持只能维持落后、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只是相对的,在社区内部信息是充分的、低成本流动,农户在世代重复博弈下形成了诚实守信的传统,只是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发掘和利用这些信息和要素。中国邮政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业务之外的邮政分销业务拥有24万处直接深入到行政村的渠道末端,经过10年以上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农村社区的一部分,作为“内部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取信息和监督执行,通过邮政金融和分销业务联动,引导社会信息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邮政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在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引入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缓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内部信用和惩罚机制的作用缓解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通过代理制的合同约束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确保设计机制顺利运行。破解农村金融困境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地制度建设,促进农户财产资本化。

冉海燕[6](2011)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拓展展现了良好的前景。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的高地,刚成立不久的两江新区也被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在中央的战略规划文件中十分罕见,表明内陆开放不但正式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而且内陆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新的“主战场”,对于我国中西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据悉,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预计到2015年,中国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14%,拥有世界人口1/5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内需,启动内陆开发、开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西部地区有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其中重庆就有82402.95平方公里,3235.32万人口(2007),而两江新区所在的西三角区域(陕西、四川、重庆)就达到40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其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广阔,为重庆两江新区发挥聚辐功能,引领内陆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重庆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突显,但目前重庆市还具有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特征,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1.5%,偏远山区的农村还十分落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也还比较滞后,要保持重庆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发展。如何拓展我市的农村消费市场,当好西部农村改革的领头羊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公共管理学、农村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对我市以及我市与我国其它三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作出比较、分析,结果得出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总结影响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拓展问题,着重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提出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对策,为我市乃至西部农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周琳[7](2009)在《我国农村医改新政(新农合)背景下制药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为了改变我国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国家于2002年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均简称“新农合”),并提出了2010年新农合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居民的目标。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均简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农合的建立健全与推行正在加速进行。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该制度的大力推行无疑带来了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扩容。2006年以来,国家聚焦在医疗行业、制药行业的各项改革,如集中招标、挂网采购、反商业贿赂、多次的药品降价限价、一品双规等使得各制药企业面对城市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很多制药企业已陆续退出医药行业或发展遭遇“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制药企业凭借国家新农合制度的推行转向还有“蓝海”意味的农村市场已成为能不被行业所淘汰,甚至获得企业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特点的不同,意味着类似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以下均简称“积大制药”)这样的制药企业目前主要是针对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农村市场。因此,针对我国农村医改新政(新农合)背景下制药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积大制药”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专家、同事访谈等方法,对制药企业在新农合背景下营销策略的创新以及营销策略创新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面对新农合,制药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产品策略方面:主要是立足于积大制药现有产品结构,筛选和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普药或新普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产品;发展或研发重点OTC产品等。二、价格策略方面: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对于已经在国家新农合目录中的品种主要是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以经销商模式为主要销售途径的产品要严格制约经销商的价格环节;OTC产品可比照同类产品价格状况。三、渠道策略方面:主要是立足于积大制药目前已有的云南省渠道根基,采取区域性切入;前期实施有效的渠道借力;同时完善积大制药现有渠道模式。四、促销策略方面:深化“积大制药”及其产品在农村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品牌推广;深化OTC产品的系统促销工作;开展针对性的乡村医生培训及农村患者教育工作。营销策略的创新要很好地实施,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积大制药现有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变化与完善。实施针对农村销售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方案。二、积大制药现有组织结构的调整或增加。大力拓展农村销售人员队伍,加强中医药研发队伍等。三、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专门针对农村销售人员的培训、选拔及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四、积大制药新的文化的创建。企业上下需要树立进军农村市场的坚定决心,同时鼓励创新及倡导适合农村市场的吃苦耐劳等的工作品质。通过上述营销策略创新及其实施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主要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力图对积大制药面向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也希望为类似积大制药的企业提供或多或少的借鉴。

滕星均[8](2009)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和关键。近几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学界在“三农”问题上有着长久而热烈的探讨与争论,不管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如何各异,但对于问题本身的看法却是日趋一致的,那就是“三农”问题已经趋近于一个国家可承受的极限值,并且直接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农村基层社区构架的稳定,从而诱发中央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三农”问题受到了中央高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突破为主线,将区域创业环境、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纳入一个系统,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从研究背景、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以及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系统地对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与解答。

肖本嵩[9](2009)在《猪肉价格波动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肉价格波动的研究,是近年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中国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仍是见仁见智,至今没有定论。消费需求无疑是猪肉价格波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1985年以来,我国生猪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价格波动,与生猪市场相随的猪肉价格也是跌宕起伏,在一系列旨在抑制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都难以奏效时,消费需求对价格波动的作用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对消费的调控来缓和价格波动,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的课题。本文以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消费需求规模与价格波动的理论,证实了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是互相作用的;通过对消费需求结构与价格波动的理论分析,消费结构的升级如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相适应,则会使价格波动趋于平缓,否则会加剧价格波动。其次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综合论证,通过对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的即时检验和GRANGER滞后检验,证明了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为猪肉的消费需求主要还是受猪肉的供求影响,但它们是互相作用的,同时还得知消费波动受前一期和同一期的价格波动情况的影响,而价格波动也是受前一期和同一期的消费波动情况的影响,这也为消费调控提供了参考。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定消费和猪肉价格的对策。

王放[10](2007)在《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协调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粮食生产总量基本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增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两个方面紧密联系着。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生产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境内有黄河、淮河、汉水、海河四大水系,资源优势给其带来了粮食丰产。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4260万吨(列全国第一)。其中,小麦产量2480.9万吨(列全国第一),棉花总产达到66.7万吨(列全国第3位),油料总产408.7万吨(列全国第一)。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矛盾,不利于河南省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形成原因、制约因素等。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论文结构及其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第二章分析河南省农民增收的历程,从历史角度和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内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通过分解河南省农民收入内部结构,从农民收入的时空差距、农民收入构成分解来分析农民收入的内部机理,从而分析河南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并展望其前景。第三章从粮食产业的角度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情况,探讨河南省粮食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二三章作为第四章分析的基础,在第四章中详细分析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通过比较河南省同中部省份主要粮食作物的优劣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物质投入要素同河南省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之间关系进行研究、运用相关分析剖析主要农产品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寻找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途径。第五章从粮食主要进口国家和粮食主要出口国家的角度,分析国外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经验,以期寻找我国可借鉴的政策措施。第六、七章通过比较河南省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农村财政投入以及粮食市场的优劣势,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提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耦合途径、政策措施,此途径属于长期调整措施。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研究河南省粮食生产物质投入要素的效率,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配置角度,寻找耦合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途径,此途径可作为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近期调整措施。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扶贫保险产品的研究
        1.2.2 有关产品市场推广的研究
        1.2.3 有关保险产品市场推广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扶贫保险产品概念概述
        2.1.1 扶贫保险产品的概述
        2.1.2 “防贫保”的概述及特点
        2.1.3 “防贫保”的运行模式
    2.2 营销理论
        2.2.1 市场营销理论
        2.2.2 传播理论
    2.3 PEST和 SWOT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分析法
3 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发展环境分析
    3.1 A保险河北分公司基本情况
        3.1.1 A保险河北分公司公司概况
        3.1.2 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发展概况
        3.1.3 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的作用
    3.2 扶贫保险PEST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A保险河北分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SWOT分析结论
4 河北省扶贫保险现实调查
    4.1 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查样本范围的选定
        4.1.2 样本家庭的基本情况
        4.1.3 样本家庭对保险的认知度
    4.2 扶贫保险的需求分析
        4.2.1 样本家庭对扶贫保险的需求分析
        4.2.2 样本家庭对扶贫保险购买力分析
    4.3 河北省扶贫保险现实调查小结
        4.3.1 样本家庭对扶贫保险的认知不足
        4.3.2 农村扶贫保险的推广力度不够
5 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推广的问题
    5.1 贫困人口保险意识不强
        5.1.1 贫困人口保险知识严重欠缺
        5.1.2 风险普及教育缺乏体系性
    5.2 扶贫保险市场环境不成熟
        5.2.1 成熟的消费者市场还没有形成
        5.2.2 缺乏有效的保险市场培育力度
    5.3 市场推广的重视度不够
        5.3.1 未建立专门市场推广部门
        5.3.2 不重视市场推广团队建设
    5.4 市场推广方式缺乏体系性
        5.4.1 市场推广的方式单一化
        5.4.2 市场推广的流程化程度低
6 A保险扶贫保险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
    6.1 提升贫困人群的风险意识
        6.1.1 增加扶贫保险宣传推广
        6.1.2 建立风险普及教育体系
    6.2 细分扶贫保险的销售市场
        6.2.1 细分并确定目标市场
        6.2.2 做好目标市场定位
    6.3 重视市场推广建立专业团队
        6.3.1 建立完备的市场推广部门
        6.3.2 建立专业化市场推广团队
    6.4 市场推广方式体系化
        6.4.1 市场推广方式多样化
        6.4.2 优化市场推广工作流程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主要思路及方法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发展的涵义
        2.1.1 农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2.1.2 农村金融发展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抑制理论
        2.2.2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第三章 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概况及现状分析
    3.1 河源市概况
        3.1.1 简介
        3.1.2 经济状况
        3.1.3 金融状况
    3.2 河源市农村金融机构构成
    3.3 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3.3.1 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3.3.2 农业银行发展概况
        3.3.3 邮政储蓄发展概况
第四章 河源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河源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
        4.1.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4.1.2 农村金融信贷资金质量不高
        4.1.3 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
        4.1.4 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
        4.1.5 非正规金融活跃但问题突出
        4.1.6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4.2 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分析
        4.2.1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4.2.2 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
        4.2.3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4.2.4 河源市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
        4.2.5 农村金融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第五章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5.1 美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5.2 德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5.3 印度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5.4 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河源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6.1 创新金融模式
        6.1.1 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
        6.1.2 扩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6.2 加大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力度
        6.2.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6.2.2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6.3 优化地方政府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6.3.1 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6.3.2 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6.4 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
        6.4.1 明确农村金融监管目标
        6.4.2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指标体系
        6.4.3 建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6.5 大力促进非正规金融发展
        6.5.1 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
        6.5.2 借用互联网金融替代传统金融难以参与的服务
    6.6 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的创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2 消费环境的基本理论
    2.1 消费环境阐释
        2.1.1 消费环境的界定
        2.1.2 消费环境的内容
        2.1.3 消费环境的作用
    2.2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2.2.1 有关自然环境与消费的理论
        2.2.2 有关社会环境与消费的理论
        2.2.3 有关文化环境与消费的理论
    2.3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1 有关自然环境与消费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2 有关社会环境与消费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3 有关文化环境与消费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4 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现实指导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
    3.1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概述
        3.1.1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3.1.2 陕西农村消费总体水平
    3.2 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现状
        3.2.1 陕西农村消费自然环境现状
        3.2.2 陕西农村消费社会环境现状
        3.2.3 陕西农村消费文化环境现状
    3.3 陕西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
        3.3.1 政府政策支持优先发展城市,农村发展落后
        3.3.2 农村市场渠道少,假冒伪劣多,监管不到位
        3.3.3 农民经营方式单一、成本增加、家庭负担重
        3.3.4 农民消费观念落后,环保意识差
    3.4 本章小结
4 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4.1 改善陕西农村消费自然环境的对策
        4.1.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4.1.2 实施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
        4.1.3 多部门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农村自然环境整体改善
    4.2 改善陕西农村消费社会环境的对策
        4.2.1 在投融资体制机制上创新思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2.2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2.3 切实增加陕西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4.2.4 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4.3 改善陕西农村消费文化环境的对策
        4.3.1 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教育文化水平
        4.3.2 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规范农民的消费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2.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2.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2.1.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
    2.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产权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合作经济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公共选择理论
        2.2.6 博弈理论
    2.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理分析
        2.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2.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中的主要角色分析
        2.3.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共享机理分析
        2.3.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理分析
        2.3.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生成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现状
    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总体状况
        3.1.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状况
        3.1.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情况
        3.1.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和运行的总体状况评价
    3.2 山东省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
        3.2.1 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2 山东省中部较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3 山东省西部落后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3.2.4 山东省各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变化状况评价
    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制状况
        3.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制度状况
        3.3.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组织结构状况
        3.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构运行状况
    3.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
        3.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决策机制状况
        3.4.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状况
        3.4.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机制状况
        3.4.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保障机制状况
        3.4.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发展机制状况
        3.4.6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监督机制状况
    3.5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5.1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3.5.2 主要运行机制构成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确立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方法确立
    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测度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4.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各构成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4.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评价结果
    4.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4.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5.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1.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1.2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2.1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2.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3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5.3.1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5.3.2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5.4 发达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经验借鉴
        5.4.1 改善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社会基础条件
        5.4.2 积极借鉴现代公司运作方式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
        5.4.3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5.4.4 走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之路
第六章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
    6.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的改善
        6.1.1 改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总体设想和基本要求
        6.1.2 改善会员大会制度
        6.1.3 改善理事会制度
        6.1.4 完善监事会制度
    6.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结构的改善
        6.2.1 规范政府部门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角色
        6.2.2 明确制定会员认购股金及进退会章程和规定
        6.2.3 合理设置和安排股权结构
        6.2.4 合理限制投资性会员的表决权
    6.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的改善路径和对策
        6.3.1 决策机制的改善
        6.3.2 合作机制的改善
        6.3.3 利益机制的改善
        6.3.4 基本保障机制的改善
        6.3.5 经营发展机制的改善
        6.3.6 监督机制的改善
    6.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选择
        6.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一般性总结
        6.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的战略选择
    6.5 政府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6.5.1 加强农村市场制度与体制建设
        6.5.2 准确定位政府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
        6.5.3 强化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与实施
        6.5.4 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建设与支持
        6.5.5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第七章 个案分析
    7.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主要运行模式比较
        7.1.1 农村能人引领型运行模式
        7.1.2 涉农部门带动型运行模式
        7.1.3 政府扶持推动型运行模式
    7.2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
        7.2.1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2.2 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分析
    7.3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寿光蔬菜协会
        7.3.1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7.3.2 寿光蔬菜协会分析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坚持自强和自主发展
        8.2.2 政府要理性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8.2.3 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良性互动
        8.2.4 处理和界定好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领办人及会员调查问卷
附录3 32 家被调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名单
附录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指标转化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界定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农村金融市场
        1.2.2 社区信用和社区金融
        1.2.3 金融信息中介
        1.2.4 商业信用和农资赊欠
        1.2.5 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
        1.2.6 零售银行理论
        1.2.7 邮政金融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示意图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及信贷配给研究
    2.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2.1.1 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大
        2.1.2 金融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
        2.1.3 金融服务种类逐渐丰富
        2.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2.2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农户贷款比重较低
        2.2.2 涉农贷款违约率较高
        2.2.3 信用贷款发展缓慢
    2.3 农村金融市场微观调查状况
        2.3.1 调查概况和样本选择
        2.3.2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2.3.3 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情况
        2.3.4 农户贷款情况及特点
        2.3.5 农户的资金融出情况
        2.3.6 农户的金融产品认知和需求
        2.3.7 农户信用状况和社会惩罚
    2.4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
        2.4.1 信贷配给的原因
        2.4.2 信贷配给的分类
        2.4.3 信贷配给的研究机制设计
        2.4.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程度
    2.5 农村金融信贷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2.5.1 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5.2 信贷配给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沿革
        3.1.1 大清邮政金融业务(1898-1911 年)
        3.1.2 民国邮政金融业务(1912-1948 年)
        3.1.3 新中国邮政金融业务(1949-至今)
    3.2 邮政金融板块的发展现状
        3.2.1 邮政储蓄银行
        3.2.2 中邮人寿保险公司
        3.2.3 中邮证券公司
        3.2.4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
    3.3 邮政金融农村业务发展成效
        3.3.1 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3.3.2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3.3.3 创新涉农贷款产品
        3.3.4 加大信贷资金投放
    3.4 邮政金融发展农村业务的意义
        3.4.1 因势利导加快发展
        3.4.2 差异化竞争
        3.4.3 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
第四章 农村邮政信贷业务产品创新设计
    4.1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分析
        4.1.1 农村信贷市场客户特点
        4.1.2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
    4.2 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分析
        4.2.1 邮政小额贷款产品
        4.2.2 存在不足
        4.2.3 改进方向和设计思路
    4.3 农村信贷产品设计
        4.3.1 农村市场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4.3.2 农村信贷代理人机制构建
        4.3.3 代理人机制保险效应分析
        4.3.4 代理人机制甄别效应分析
        4.3.5 代理人机制惩罚效应分析
        4.3.6 代理人的收益
    4.4 代理人的来源和数量选择
        4.4.1 邮政分销业务
        4.4.2 邮政三农服务站的建设运行情况
        4.4.3 三农服务站作为代理人备选的优势
        4.4.4 代理人的最优数量
        4.4.5 代理制的运行效果——以分销业务为例
第五章 农村邮政信贷代理机理研究
    5.1 信息生产和组织效率
    5.2 对称信息下代理制的基准模型
        5.2.1 基本假定和基础合约
        5.2.2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支付机制
        5.2.3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努力水平
    5.3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
    5.4 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5.4.1 逆向选择的基础模型
        5.4.2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5.5 事后私人信息的道德风险
第六章 邮政金融农村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6.1 农户贷款和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比较
    6.2 邮政农户贷款的可持续研究
        6.2.1 农户贷款的盈亏平衡分析
        6.2.2 邮政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联动
        6.2.3 三农服务站功能强化
    6.3 农村金融市场联合——非正规金融正规化
    6.4 政府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6.4.1 农村金融财政货币政策扶植机制
        6.4.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6.4.3 加大推进农业保险
        6.4.4 加宽完善农地制度建设
第七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7.1 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问题资料来源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对比分析法
        1.6.2 动态分析法
        1.6.3 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法以及文献法
    1.7 创新点与不足
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村市场体系的涵义、重要作用、特征和意义
        2.1.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2.2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与生产理论
        2.2.2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理论
    2.3 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实依据分析
        2.3.1 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3.3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3.1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3.1.2 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其它省市对比分析
    3.2 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3.2.1 重庆市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逐渐提高
        3.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4 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基于农民自身因素的分析
        4.1.1 重庆市农民增收缓慢
        4.1.2 重庆农民消费观相对滞后
    4.2 基于农村消费环境因素的分析
        4.2.1 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4.2.2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2.3 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4.3 基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因素的分析
        4.3.1 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
        4.3.2 农民的整体社会保障意识不高
5 国外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5.1 美国、日本与韩国的相关实践
        5.1.1 实施农业支持制度和惠农政策
        5.1.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配套设施
        5.1.3 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2 相关实践的启示
         5.2.1 重视农业支持制度惠农政策的建设
        5.2.2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建设
        5.2.3 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 促进重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对策思考
    6.1 总体定位
    6.2 对策建议
        6.2.1 增加农民收入
        6.2.2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6.2.3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6.2.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我国农村医改新政(新农合)背景下制药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2.2 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
3 我国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述
    3.1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3.2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及启示
        3.2.1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及启示
        3.2.2 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及启示
        3.2.3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及启示总结
    3.3 我国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现状
4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4.1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概况
    4.2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4.3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现行营销策略面临的问题
5 我国农村医改新政(新农合)背景下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创新对策思考
    5.1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创新必要性分析
    5.2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创新之我见
        5.2.1 产品策略方面
        5.2.2 价格策略方面
        5.2.3 渠道策略方面
        5.2.4 促销策略方面
    5.3 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实施有效营销策略创新的具体配套措施
        5.3.1 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变化与完善
        5.3.2 组织结构的匹配
        5.3.3 管理制度的创新
        5.3.4 新的企业文化的创建
6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三农”问题研究背景
        1.1.1 什么是“三农”问题
        1.1.2 三农问题的负面影响
    1.2 “三农”问题研究现状
        1.2.1 税费改革及免除农业税:关于政策性的背景考察
        1.2.2 乡村组织改革:关于“税改”遗留问题的讨论
        1.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关于“后税费”下热问题的思考
        1.2.4 农村发展战略选择:关于农民向何处去的设想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重建乡村的研究
        1.2.6 研究路径多元化:关于研究走向的探索与实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市场机制理论
    2.5 区域经济学理论
    2.6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
第3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情况
        3.1.1 吉林省“三农”概况
        3.1.2 吉林省“三农”存在的问题
    3.2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
        3.2.2 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3.1 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
        3.3.2 吉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吉林省农民收入现状
        3.4.1 吉林省农民收入状况
        3.4.2 吉林省农民支出状况
第4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4.1 内、外部因素分析
        4.1.1 内部因素分析
        4.1.2 外部因素分析
    4.2 现实及历史因素分析
        4.2.1 现实因素
        4.2.2 历史因素
第5章 吉林省“三农”问题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1 吉林省“三农”问题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5.2 吉林省“三农”问题具体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1 吉林省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5.2.2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5.2.3 吉林省农民收入发展趋势预测
第6章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6.1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6.1.1 系统地认识“三农”问题
        6.1.2 重点发展新型农业
        6.1.3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6.1.4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6.2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6.2.1 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
        6.2.2 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经济工作
        6.2.3 用统筹观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方法
        6.2.4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农村创业活动
    6.3 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
        6.3.1 建设吉林省新型农业的对策
        6.3.2 发展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对策
        6.3.3 增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对策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猪肉价格波动与消费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我国生猪生产的重要地位
        1.1.1.2 猪肉市场的演变过程和价格情况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1.2.1 国外消费需求的理论简述
        1.2.2 国内消费需求的理论简述
        1.2.2.1 定性方面的理论简述
        1.2.2.2 定量方面的理论简述
        1.2.3 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原因的简述
        1.2.4 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关系理论简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关系的理论探讨
    2.1 从消费需求规模看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
        2.1.1 从乘数-加速数模型看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
        2.1.2 从AD-AS模型看消费需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
    2.2 从消费需求结构看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相互作用
        2.2.1 从消费结构和价格波动的相互关系看消费结构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2.2.2 消费结构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2.2.3 价格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2.3 从消费行为看消费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2.4 小结
第3章 猪肉价格与消费需求周期性波动研究
    3.1 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
        3.1.1 猪肉价格波动长度特征分析
        3.1.2 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状态特征分析
    3.2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3.2.1 城镇居民猪肉消费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3.2.2 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3.3 猪肉价格与消费需求周期性波动原因分析
        3.3.1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的特点
        3.3.2 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分析
        3.3.3 影响我国猪肉消费需求的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4.1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4.1.1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的GRANGER滞后因果关系分析
        4.1.2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即时影响关系分析
    4.2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的吻合状态分析
    4.3 消费波动和价格波动的比较分析
        4.3.1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4.3.2 消费波动与价格波动的波动系数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消费需求与价格波动的良性循环
    5.1 猪肉价格波动与消费波动无警区间的确定
        5.1.1 猪肉价格波动无警区间的确定
        5.1.2 农村居民消费波动无警区间的确定
        5.1.3 城镇居民消费波动无警区间的确定
    5.2 促进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的建议和措施
        5.2.1 建立高档猪肉供应链稳定猪肉消费市场
        5.2.2 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5.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就业
        5.2.4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5.2.5 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降低成本,以促进猪肉价格稳定
        5.2.6 品种多样化与猪肉的品牌化
        5.2.7 发展猪肉的深加工产品,促使猪肉价格稳定及供应均衡
        5.2.8 权威部门应建立正常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渠道
    5.3 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祝

(10)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协调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ION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
        二、河南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有关农民增收的理论研究
        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三、协调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四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论文的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河南农民增收的历程及展望
    第一节 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节 河南省内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
        一、河南省内农民纯收入差距的时间变化趋势
        二、河南省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变化趋势
        三、对河南省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四、对近期变化趋势的分析
    第三节 新阶段河南农民增收现状分析
        一、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二、分析主要收入来源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对河南农民增收的展望
        一、河南省农民增收的潜力分析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第三章 我国粮食问题演变及河南粮食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对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变化趋势的预测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测
    第二节 河南粮食产业发展评析
    第三节 粮食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一、河南省农民收入分析
        二、粮食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三、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建议
第四章 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河南发展粮食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正负影响分析
        一、主要粮食作物在其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二、农产品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各物质要素投入与河南省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指标选取
        二、河南省粮食产量与各物质要素投入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三、河南省农民收入与各物质要素投入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四、各物质要素投入对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的灰色关联对比分析
    第三节 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种植业比较效益偏低
        二、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产业升级滞后
        四、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
第五章 解决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主要粮食出口国家与中日韩农业劳动力与耕地资源对比
        一、人均耕地资源禀赋
        二、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比较
    第二节 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经验
        一、价格支持政策
        二、生产控制
        三、农业保险与灾害保险
    第三节 主要粮食进口国家——日本、韩国的经验
        一、价格支持政策
        二、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外贸保护政策
        三、土地的规模化
        四、日本的“设施农业”
        五、日本的农业协同组织
        六、韩国的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国外农业政策的启示
        一、合理的规模化生产
        二、价格补贴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将粮食生产、储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六、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 河南农民增收和发展粮食产业的优势与潜力——中部六省比较分析
    第一节 资源优劣势比较
        一、水土资源
        二、物质投入要素
        三、粮食产出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优劣势比较
    第三节 农村财政投入优劣势比较
        一、地方财政状况
        二、农业资本投入
    第四节 粮食消费市场优劣势比较
        一、农村市场
        二、城市市场
        三、农产品加工市场
    第五节 其它优劣势比较
        一、农民收入结构
        二、产业结构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河南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分析及发展对策
    第一节 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联系性
    第二节 耦合途径分析
        一、培育农村消费市场
        二、健全农资市场
        三、发展食品加工业
        四、促进科技与教育因素
    第三节 物质投入要素效率耦合分析
        一、评价方法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计量分析
    第四节 促进河南省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村消费市场
        二、健全农资市场
        三、加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四、促进技术进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五、合理配置农业投入要素,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A保险河北分公司扶贫保险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研究[D]. 郭岳杰.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河源市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杨忠瑾.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3]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陕西农村消费环境研究[D]. 胡媛媛. 西安工业大学, 2018(12)
  • [4]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葛晓军.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5]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D]. 邢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6]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冉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7]我国农村医改新政(新农合)背景下制药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以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为例[D]. 周琳. 复旦大学, 2009(02)
  • [8]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滕星均. 吉林大学, 2009(08)
  • [9]猪肉价格波动与消费需求的研究[D]. 肖本嵩.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协调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王放.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对开拓农村市场价格对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