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研创新与高校期刊水平

论科研创新与高校期刊水平

一、谈科研创新与高校学报层次(论文文献综述)

孙莉[1](2020)在《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国际间的科技、经济以及文化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加快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议题。高层次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因此,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无论是对于国家振兴的宏观层面还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微观层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积累的、动态的过程,个体在不断吸收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成才轨迹不尽相同,但整体上可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特征。以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研究,无论是对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还是对国家人才计划地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以教育学科“长江学者”和2011-2018年间教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V分析法、描述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人才成长规律理论、人才成长综合效应理论、人才成长周期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开展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研究。为更深入且详尽地研究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成才的群体性特征,本文将研究分为高等教育路径、职业成长路径、科研成长路径以及总体成长环境四个层面,将每个层面细分为多个子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收集,用以统计分析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群体性特征。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数据。通过对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职业成长路径、科研成长路径以及总体成长环境四个方面的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群体性特征。以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来看,第一,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在本科阶段的就读专业种类多样,硕、博阶段多具有跨专业求学经历,学科交叉融合现象明显;第二,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在硕、博阶段多选择优势院校,同时,注重优势院校间的校际流动以丰富优势积累;第三,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以非连续教育路径为主,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第四,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坚持持续深化专业学习,在完成院校教育后多具有留学访问经历,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成长路径来看,职业起点追求优势院校,工作单位类型存在集聚现象;职业变迁以上行式职业变迁为主,就职于优势院校助于学术事业发展;随时代发展,人才成才周期逐渐缩短,职称评定年龄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长路径来看,其科研经历开启的时间较早,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期刊等级起点较高,以CSSCI期刊为主;而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长黄金时期较自然科学学者后延,往往在正高级职称评定后出现科研爆发期;同时,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产出形式,以学术型论文、着作、项目三者为主。最后从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总体成长环境来看,工作单位良好的待遇与支持、政府的奖励方式多力度强以及国家出台多项鼓励政策都将对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成长成才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职业成长路径、科研成长路径以及总体成长环境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成长成才。对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进行群体性分析,在微观个体层面上为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参考,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规避不利因素,有利于促进人才个体成长;在宏观层面上,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群体性特征既有助于高校制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又为国家识别教育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制定人才鼓励政策提供参考,实现人才资源培养与积累的最大化。

厚宇德[2](2020)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以玻恩和彭桓武为核心、由“钱学森之问”谈起》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是科研的主体,人才培养质量对科技发展有直接影响。杨振宁、钱学森等着名科学家早已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很好地履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玻恩学派为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彭桓武深受玻恩影响,贯彻玻恩学派的精神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中国物理界一代宗师。玻恩和彭桓武培育创新人才的故事细节说明,他们的成功并无什么秘诀:做教授就全心全意思考如何做称职的教授;做科学研究就全力以赴以做出最好的研究成果为目标。与他们的实践相比,我们的教育最欠缺的是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气和实干精神。专业水准欠缺可以修习弥补,条件不足可以改进提升,而规范的学术风气和实干精神的缺失则足以毁掉一切。

韦菲菲[3](2019)在《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人才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引擎,同时也构成了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稳定的科研团队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水平的持续稳步提升。由于科研人员是具备高学历的知识型员工,工作往往局限于某领域,有着较高独立性、较强自主性,当组织不能为其提供满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支撑时,或当前工作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时,就容易导致科研人员跳槽。同时,现阶段日益浮躁、功利化的科研氛围,以及科研项目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及不可控因素过多,导致科研人员往往不得不依靠自身理工科背景、易转行的优势投身于其他行业。基于此,如何留住科研人员,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这些课题已然成为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以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以该中心青年科研人员高离职率为问题焦点,依靠人力资源历史数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式,深究组织管理层面造成的离职原因,得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兴趣、性格、优势与工作的匹配度低,缺乏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支持,绩效管理合理性认同感低,企业文化及其员企关系满意度低等。本文在原因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工作特征、工作再设计、职业生涯、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企业文化等理论,探讨通过对N研究中心人员招聘与工作配置流程的改进、职业生涯导航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企业文化的重建等方法来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粘性。同时,本文也指出,N研究中心在完善人力资源相关管理措施时要体现个性化,确保管理有效实施,以便更好地降低离职率,实现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科研工作的持续性。本文的研究对于N研究中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能指导未来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的相关实践工作,同时,将为类似科研机构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刘禄[4](2017)在《本科生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的国情国策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对本科生的培养方式正面临着全新挑战,创新人才培养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数字科研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成为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并促使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形成,因此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科研新人的培养和发展,着眼于探讨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本科生,研究其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证依据。论文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阐述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及实验设计,对本科生数字素养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科生数字素养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测评框架,并据此进行预实验及修正。第三章描述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测试的结果,阐述各维度测评得分的分布情况。第四章,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本科生数字素养框架中各素养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素养域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五章针对被试对象在学科以及性别上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别被试对象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重点剖析了差异化的个案,以完善既有研究。第六章总结全篇,并讨论和展望本研究结论在高校本科教育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调整方面的应用。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本科生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相关关系,数字素养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其科研创新能力,数字素养框架中的交流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数字素养水平测试中的表现有所差异,其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体现也有所区别。(3)针对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科生教学模式应加以改进和创新,着重强调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数字素养,尤其是数字技能的应用,应被予以重点关注。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不仅仅停留在取得较高考试成绩和积累专业知识层面,更体现在综合能力的提升上。本研究关注了本科生数字素养与其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与统计分析得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加强数字素养的培育,从问题探究和实践操作层面优化和完善本科教学模式,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囿于个人水平,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有待后续研究的深入与进一步探讨。

陈锴[5](2015)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异化现象与矫正》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一些违背素质教育本质的异化现象:大学生课业负担重、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少;大学课堂重专业知识讲授而轻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应考风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工作者不能放手发动学生使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对学生评价的体制和机制存在不足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和建议。

肖丹[6](2012)在《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留学生,是发展教育国际化的中坚力量,留学生教育,尤其是硕士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是硕士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硕士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优劣直接影响硕士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随着全球留学生队伍的发展壮大,硕士留学生的质量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正是在这种全球瞩目的背景下,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迫切。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中心,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上海高校在针对硕士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关注来沪硕士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首先阐述来沪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宏观及微观背景和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再基于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揭露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最后为上海高校改革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提供对策。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发展来沪硕士留学生教育的背景及必要性。笔者通过查找文献和数据,首先从宏观上叙述全球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次从微观方面,即上海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所拥有的优势来论述,最后,笔者从上海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功能性及重要性方面阐述了发展来沪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关于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科研包含科研参与率、学术讲座、毕业论文、导师,最后得出两个结论。上海高校现行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研究。本章分别从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成因两方面入手,分析上海高校现行的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中教学和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再从观念、理论及高校整体实力方面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上海高校改革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对策。本章本着改革上海高校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原则,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创新、培养科研能力、导师队伍及学术交流方面提出了对策。

黄成华[7](2010)在《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文中提出面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校必须主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为此,要加强科研训练,成立学生科研组织,把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制度化,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张华英[8](2008)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基础,而研究生导师队伍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急速扩大的形势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素质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内涵、教育特征及培养的必要性做了系统的阐述,旨在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接着对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其影响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明确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是优化研究生教育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最后,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其原因做了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同时对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设想和思考。

常志卫,郑霄阳,何佳凤[9](2006)在《吸引基金论文 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文中提出由于诸多因素对高校学报的制约,致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受到影响。分析我校学报基金论文和影响因子的关系认为,通过多种方法吸收基金论文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李琳[10](2005)在《科研贡献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主要培养手段,研究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现有的情况看,对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乃至全面收费会对科研带来消极的影响。从知识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建立多样化研究生资助体系,有助干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成本的合理分担和收费问题的解决,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谈科研创新与高校学报层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科研创新与高校学报层次(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科
        (二)高层次人才
        (三)成长路径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六、样本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依据
        (二)样本采集来源
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构建
    一、相关理论依据
        (一)人才成长规律理论
        (二)人才成长综合效应理论
        (三)人才成长周期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二、以人才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分析框架
第三章 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的描述性分析
    一、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龄分布
        (二)籍贯分布及其性别构成
        (三)学历分布
        (四)当前职称分布
    二、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分析
        (一)本-硕-博院校与专业分布
        (二)本-硕-博校际流动情况
        (三)本-硕-博专业变迁情况
        (四)留学经历
    三、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成长路径分析
        (一)入职第一份工作的单位类型
        (二)首次晋升副高级职称单位类型与年龄
        (三)首次晋升正高级职称单位类型与年龄
    四、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长路径分析
        (一)发表第一篇学术型论文的年龄、等级以及学历情况
        (二)不同时期的发文量情况
        (三)不同等级论文的发文量情况
        (四)出版着作及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五、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总体成长环境分析
        (一)小环境分析
        (二)大环境分析
第四章 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特征分析
    一、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路径特征
        (一)本科阶段专业种类多样,学科交叉融合现象明显
        (二)博硕阶段选择优势院校,校际流动助于优势积累
        (三)以非连续教育路径为主,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四)坚持持续深化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
    二、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成长路径特征
        (一)职业起点追求优势院校,工作单位类型存在集聚现象
        (二)以上行式职业变迁为主,优势院校助于学术事业发展
        (三)人才成才周期逐渐缩短,职称评定年龄年轻化趋势明显
    三、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长路径特征
        (一)科研经历开启时间较早,发表论文期刊等级起点高
        (二)科研成长黄金时期后延,正高级后显现科研爆发期
        (三)注重科研成果质量与形式,论文、着作、项目三者并进
    四、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总体成长环境特征
        (一)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工作单位提供多项支持
        (二)政府奖励方式多力度强,国家出台多项鼓励政策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2)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以玻恩和彭桓武为核心、由“钱学森之问”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学森之问”:不无噱头的一个大误导
二、哥廷根物理学派:优秀科学学派之典范
    (一)玻恩如何组建学派?
    (二)玻恩的特质及其学派风格。
    (三)玻恩——培育和雕琢科学栋梁的教育大师。
三、彭桓武:带出一个中国物理学派的一代宗师
    (一)玻恩对彭桓武的重要影响。
    (二)彭桓武的科学贡献。
    (三)彭桓武的教学风范及育人成就。
四、彭桓武谈科研创新及他如何引领科研创新
    (一)彭桓武谈科学创新。
    (二)彭桓武如何引领科研创新?
五、优秀学派的基本特征
    (一)学派精神气质是学派领袖品质的外化与放大。
    (二)学派育人与科研能力的有限性。
    (三)优秀学派所依托的适宜环境。
六、结语

(3)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1.3.3 论文的研究难点
        1.3.4 论文相关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离职问题的相关研究
        2.1.1 员工离职理论
        2.1.2 员工离职因素模型
    2.2 人员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工作特征和工作设计的相关研究
        2.2.2 职业生涯的相关研究
        2.2.3 绩效管理的相关研究
        2.2.4 企业文化的相关研究
第3章 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率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3.1 N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基本情况
    3.2 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率高的现状分析
    3.3 青年科研人员离职对N研究中心的影响
    3.4 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率高的原因分析
        3.4.1 离职原因重要性排序调研
        3.4.2 离职原因访谈调研
        3.4.3 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3.5 青年科研人员离职的原因总结
        3.5.1 工作配置及其特征的问题与分析
        3.5.2 培训开发与职业规划的问题与分析
        3.5.3 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分析
        3.5.4 薪酬福利的问题与分析
        3.5.5 企业文化及其员企关系的问题与分析
第4章 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高离职率的问题解决方案
    4.1 人员招聘与工作配置方面
        4.1.1 关注非技能类因素
        4.1.2 优化人员工作配置
    4.2 职业规划与培训开发方面
        4.2.1 完善青年职业导航
        4.2.2 设立青年人才基金
        4.2.3 打造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4.3 绩效管理方面
        4.3.1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总体原则
        4.3.2 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4.3.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4.3.4 强化全过程绩效互动
    4.4 企业文化及其员企关系方面
        4.4.1 文化建设方向
        4.4.2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4.4.3 构建柔性的人本文化
        4.4.4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4.5 做好离职管理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年科研人员离职原因重要性调研问卷
附录2 青年科研人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本科生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外数字素养研究
        1.2.2 国内外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1.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实验设计
    2.1 数字素养概念界定
        2.1.1 数字素养相关概念辨析
        2.1.2 数字素养概念框架
    2.2 科研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2.2.1 本科生科研能力
        2.2.2 创新能力
        2.2.3 科研创新能力概念内涵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对象
        2.3.2 实验工具与分析方法
        2.3.3 测评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2.3.4 预实验及修正
第三章 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测试
    3.1 实验过程
        3.1.1 实验过程控制
        3.1.2 数据采集过程
    3.2 实验结果
        3.2.1 数字素养水平测试结果
        3.2.2 科研创新能力测试结果
第四章 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4.1 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关系
        4.1.1 整体相关性分析
        4.1.2 整体回归分析
    4.2 数字素养内部素养域间的关系分析
        4.2.1 内部素养域间的相关性分析
        4.2.2 内部素养域因子分析
    4.3 数字素养各素养域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4.3.1 数字素养各素养域与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2 数字素养各素养域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关系的差异化分析
    5.1 不同学科被试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5.1.1 不同学科被试在两个测评中的结果分析
        5.1.2 不同学科被试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5.2 不同性别被试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5.2.1 不同性别被试在两个测评中的结果分析
        5.2.2 不同性别被试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
    5.3 特殊实验结果分析
        5.3.1 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低数字素养的案例分析
        5.3.2 低科研创新能力和高数字素养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应用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应用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异化现象与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考察:高校素质教育中异化现象审视
    (一) 课程开设太多, 学生负担较重
    (二) 知识讲授有余、人文关怀教育不足
    (三) 大学生被动应付考试现象愈演愈烈
二、原因分析:高校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缺失
    (一) 高校教育教学忽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学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 现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三、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推动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二) 改变传统教学和对学生考核的模式
        1. 专业课方面, 要加强第一课堂的基本作用。
        2. 广泛开设通识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3.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式。
        4.
        5. 对课程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三) 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多渠道沟通, 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6)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来沪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必要性
    一、宏观背景:全球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微观背景:上海高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 上海的经济环境
        (二) 上海的政治环境优势
        (三) 上海高校的环境
    三、上海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 上海高校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二) 硕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第三章 关于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 来沪硕士留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二) 针对来沪硕士留学生接受科研培养的调查分析
    四、调查结论
        (一) 上海的硕士留学生培养质量并未随着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二) 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放羊式"培养模式
第四章 上海高校现行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研究
    一、上海高校现行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欠合理
        (二) 教学形式缺乏特点
        (三) 导师不"导"
        (四) 科研训练不足
    二、上海高校现行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之成因分析
        (一) 在观念上对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二) 在理论上缺乏对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 高校整体实力对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限制
第五章 上海高校改革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改革,发展硕士留学生教育
        (一) 增加国际化、前沿性的课程
        (二) 平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均衡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
        (三) 逐步发展联合课程与学分
    二、促进硕士留学生教育的教学创新
        (一) 课堂教学创新
        (二) 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凸显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一) 硕士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国际比较
        (二) 关于上海高校培养硕士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建议
    四、完善导师负责制度
        (一) 高规格遴选硕士留学生导师,确保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 坚持导师负责制
    五、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卷内备考表

(7)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2.医学生科研创新的制度保障受到制约。
二、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加强科研领导。
    2.加强科研训练。
    3.成立科研组织。
    4.形成科研制度化。
    5.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
    6.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益处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8)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教育
    2.1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概述
        2.1.1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2.1.2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3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2 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2.2.1 高层次性
        2.2.2 研究性
        2.2.3 开放性
        2.2.4 创造性
    2.3 影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因素分析
        2.3.1 导师队伍建设
        2.3.2 研究生课程教学
        2.3.3 研究生科学研究
        2.3.4 学位论文写作
        2.3.5 研究生培养环境营造
第三章 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 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
    3.2 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
    3.3 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优化研究生教育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当前我国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我国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1 导师队伍规模的问题
        4.1.2 导师个体方面的问题
        4.1.3 导师队伍结构方面的问题
    4.2 原因分析
        4.2.1 社会方面
        4.2.2 高校方面
        4.2.3 导师方面
第五章 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5.1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建设是关键
    5.2 建立“灵活”的遴选机制
    5.3 设立“动态”的岗位责任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吸引基金论文 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金论文
2《学报》分析
    2.1 基金论文的定义
    2.2 数据来源
    2.3《学报》情况分析
3 讨论
    3.1 掌握科研动态,追踪报道
    3.2 加强组稿、约稿工作,及时报道
    3.3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稿件质量
    3.4 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基金论文

四、谈科研创新与高校学报层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研究[D]. 孙莉.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以玻恩和彭桓武为核心、由“钱学森之问”谈起[J]. 厚宇德. 台州学院学报, 2020(01)
  • [3]N研究中心青年科研人员离职问题研究[D]. 韦菲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本科生数字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 刘禄. 东南大学, 2017(04)
  • [5]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异化现象与矫正[J]. 陈锴.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6]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D]. 肖丹.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7]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J]. 黄成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8]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张华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9]吸引基金论文 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J]. 常志卫,郑霄阳,何佳凤.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01)
  • [10]科研贡献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与对策[J]. 李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S1)

标签:;  ;  ;  ;  ;  

论科研创新与高校期刊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