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塑玩偶分析

唐代陶塑玩偶分析

一、唐陶塑吹奏俑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青[1](2017)在《唐墓出土乐舞图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舞图是唐墓壁面装饰的一种重要题材,文章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墓葬空间内乐舞图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看,乐舞图集中分布在西安地区,时代上多属七世纪和八世纪,以西安地区唐墓乐舞图最为典型:七世纪时,乐舞图在墓葬壁画中并不突出,位置也不固定;演奏者均为女性;常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和排箫,舞者多以对舞的形式出现在奏乐者的一侧;演奏者之间不紧凑,经常和其他持物侍女一起出现,应该是女侍的一部分,还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壁画内容。八世纪是唐代乐舞图发展的鼎盛时期,乐舞图经常作为独立的墓壁装饰内容出现在墓室东壁,在墓葬中十分突出,且位置固定;乐队以男性为主,胡人大量出现在乐队中,乐器组合趋向固定;乐舞图多为三分式构图,布局紧凑,舞者位于中间;另外乐舞图还见于这一时期的屏风画中。九世纪的乐舞图数量很少,分布位置不固定,八世纪的乐舞景象似乎很难再看到。同阶段的乐舞线刻、乐舞俑与乐舞图具有相同时代特征。另就地域分布而言,西安地区的乐舞图对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等级而言,乐舞图主要出现在五品以上官员的墓葬中,具有墓主身份的指向性。其次,是对乐舞图具体内容的研究。乐舞图中涉及到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琴、云和、筝、笙、排箫、横笛、箫、筚篥、尺八、贝、拍板、铜钹、鼓、盘鞞、腰鼓、磬等;舞蹈有软舞、健舞、歌舞戏等,其中健舞类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歌舞戏中的《踏摇娘》在唐代十分流行。不同的乐舞组合体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八世纪时形成了一种中外结合、胡汉交融的乐舞风貌。总体来说,唐墓乐舞图表现的主要是贵族家庭乐舞。最后,简要考察了唐宋墓葬转型中的乐舞图。从乐器组合及演奏方式、乐舞的性质、乐籍三个方面说明晚唐、五代、辽、宋墓中的乐舞图经历了由贵族向平民、由家乐到散乐的转变。

张卉[2](2017)在《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源流进行了宏观系统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陶器在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辽金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阶段的工艺发展和艺术设计特点。通过对各历史时期陶器的材料、种类、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方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面貌。本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陶器的起源谈起,根据史前陶器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时期,陶器的制作材料、造型、工艺、装饰、烧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史前陶器艺术发展的源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夏商周陶器发展的基本面貌,讨论了陶器的日用功能与礼仪功能的分化;陶器与青铜器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周边地区陶器的艺术发展面貌。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秦汉时期装饰性较强的日用陶器、厚葬风气下作为明器的陶器、汉代釉陶的产生等内容,指出本阶段陶器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第四章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釉陶的陶质、焙烧气氛、烧成工艺、造型、装饰釉彩等诸方面,厘清了这一时期釉陶及陶俑发展的艺术面貌。第五章介绍了辽金宋元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日用陶器,疏理了宋辽金釉陶艺术及宋金元陶俑的继承发展关系,对实用和赏玩相结合的陶器设计进行了总结。第六章对明清时期的紫砂陶器、珐华釉陶、石湾釉陶等陶器品种,并对明清陶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进行了介绍。通过以上研究,力求总结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的源流和面貌,探讨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中的重要地位。

邵婉钦[3](2016)在《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汉代(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出土的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为研究对象,参照文献资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考古类型学等研究方式,以期较全面的分析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首先,本文对汉代随葬女性陶俑和审美精神两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审美精神为主线围绕两汉出土的随葬女性陶俑展开。其次,笔者对所有具代表性的随葬女性陶俑进行分类,将她们分为了舞乐俑、侍女俑和劳作女俑三大类,以期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整体归纳研究了随葬女性陶俑审美精神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对审美精神的概念界定将它们分为理论形态的文化事项(典章制度、思想言论和学说着述等方面)和非理论形态文化事项(生活方式、行为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美学情趣等方面)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有关审美精神的背景论述并总结不同类型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最后,笔者补充阐释了汉代的陶工和工艺技术对随葬女性陶俑的影响和总结汉代随葬女性陶在审美精神上对现当代艺术的启示。笔者通过对汉代随葬女性陶俑审美精神的研究,拓展了对古代随葬陶俑的研究思路,同时以审美精神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的艺术内涵。

高移东[4](2014)在《北魏墓葬出土陶俑研究》文中认为陶俑是墓葬明器中的大宗,是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陶俑已经在丧葬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魏墓葬陶俑作为汉唐之际明器的典型代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的用俑制度的若干因素,并影响了北朝末期乃至隋唐时期的用俑制度,在古代丧葬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魏陶俑主要出土于黄河、海河流域的北魏墓葬中,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7省区。从北魏时代的行政区划来看,墓葬陶俑主要集中在以平城为中心的恒州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司州地区,以长安为中心的雍州地区、以曲阳为中心的定州地区和以寿光、淄博为中心的青、齐州五个大的区域内。五大区域的陶俑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大文化系统。从各地俑群结构来看,主要有镇墓驱邪的镇墓俑;仪仗出行俑;宴飨活动中的乐舞俑;娱乐活动中的杂技俑;家居生活中的庖厨炊作俑五大类,五类陶俑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22座有绝对年代墓葬的陶俑进行型式分析,从陶俑的演变规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均反映出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条件,这些都为深入探讨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社会演变、文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瑞[5](2009)在《唐河北道南部地区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以纪年墓葬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燕山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东至大海这一区域的隋唐纪年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梳理了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墓葬形制,神煞俑的组合和类型以及墓志盖纹饰三个方面对纪年墓葬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各时期墓葬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对圆形墓、神煞俑和墓葬等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焦芹春[6](2003)在《唐陶塑吹奏俑浅析》文中认为 一件文物的价值在于它包含的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信息量。当我们面对它时, 能够穿越时空,感知彼时彼地的破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生活及人的喜怒哀乐等诸多画面,使遥远的历史变得丰满而立体。 1980年出土于石家庄井陉北宅村晚唐时代砖室墓中的陶塑吹奏俑,可称得上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

焦芹春[7](2003)在《井陉出土的一件唐陶塑吹奏俑》文中提出

二、唐陶塑吹奏俑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陶塑吹奏俑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唐墓出土乐舞图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和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一 墓葬空间中的乐舞图研究
    (一)考古发现
    (二)乐舞图的表现形式
    (三)时代、地域和等级
        1 时代
        2 地域
        3 等级
    (四)乐舞图与乐舞俑、乐舞线刻
        1 乐舞图与乐舞俑
        2 乐舞图与乐舞线刻
    (五)乐舞图在墓葬中的功能
        1 天井、过洞中的乐舞图
        2 墓门上的乐舞图
        3 甬道中的乐舞图
        4 墓室中的乐舞图
二 乐舞图的内容研究
    (一)乐器
        1 弹拨类乐器
        2 吹奏类乐器
        3 打击类乐器
    (二)舞蹈
        1 软舞类
        2 健舞类
        3 歌舞戏
    (三)乐舞组合
三 唐宋墓葬转型中的乐舞图研究
    (一)唐宋墓葬的转型
    (二) 转型中的乐舞图
        1 晚唐
        2 五代时期
        3 辽代
        4 北宋
    (三)乐舞图形式和功能的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2)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1. 古代对陶器的相关着录
        2. 考古学及相关史学研究现状
        3. 陶器的分类专题研究
        4. 民族学角度对的陶器工艺的研究
        5. 侧重于美术学及设计学角度的研究
    三、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角度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多元的原始陶器(距今约20000~4000年)
    第一节 陶器的萌起(距今约20000~11000年)
        一、华南及附近地区的原始陶器
        1. 华南山地洞穴遗址和陶器的起源
        2. 陶器因炊食生活的出现而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生活的陶器(距今约11000~7000年)
        一、以夹碳陶为主的浙江地区早期陶器
        1. 上山文化
        2. 跨湖桥文化
        二、以红陶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早期陶器
        1. 裴李岗文化
        2. 大地湾文化一期
        三、以夹砂陶为主的华北地区早期陶器
        1. 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
        2.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3. 磁山文化
        四、以夹砂陶为主的东北地区早期陶器
        1. 兴隆洼文化
        五、以夹砂褐陶为主的泰山周边的山前地带早期陶器
        1. 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
        2. 西河遗址
        3. 后李文化
        4. 北辛文化
        六、以夹碳红褐陶为主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陶器
        七、小结
        1. 不同的土质产生了不同的制陶工艺
        2. 陶器的造型和功能由单一逐渐丰富
        3. 不同成型方法对陶器造型的影响
        4. 装饰由辅助到独立
        5. 陶器的烧造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距今约7000~5000年)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陶器
        1. 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2. 器形的多样化
        3. 丰富多彩的彩陶装饰
        4. 小结
        二、鲁南苏北地区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1. 多样的陶器种类
        2. 富于变化的陶器造型
        3. 陶器的配套组合
        4. 绚丽的彩陶装饰
        5. 制作技术的提高与黑陶和白陶的产生
        6.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象形符号
        7. 小结
        三、钱塘江下游和环太湖地区向轮制灰黑陶发展的陶器
        1. 河姆渡文化
        2. 马家浜文化
        3. 崧泽文化
        4. 良渚文化
        5. 小结
        四、以几何形装饰纹样为主的燕山南北地区的陶器
        1. 以筒形罐为代表的日用陶器
        2. 以压划“之”字纹为特色的陶器装饰
        3. 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
        4. 祭祀陶器
        5. 小结
        五、以竹节造型为元素的长江中游地区的陶器
        1.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的陶器
        2. 大溪文化
        3. 屈家岭文化
        4. 小结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距今约5000~4000年)
        一、马家窑文化把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1. 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品种变化
        2. 制作大型陶器改变了陶器成型方法
        3. 由对称器形发展出不对称器形
        4. 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5. 小结
        二、作为礼器的陶寺文化的彩绘陶
        三、轮制技术高度发展的龙山文化黑陶
        1. 高度发展的制陶技术
        2. 多样的陶器造型
        3. 小结
        四、以印纹软陶为特色的山背文化陶器
        五、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
        1. 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陶器造型设计
        2. 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器装饰
        3. 小结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一、立体的人物陶塑
        二、人头形陶塑
        三、动物陶塑
        四、陶塑面具
        五、小结
    章节结语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夏商周陶器(前2070~前221)
    第一节 日用陶器与礼仪陶器的分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陶器
        1. 二里头文化陶器概述
        2. 以酒器为主的礼仪用陶器
        二、脱胎于成系列礼仪陶器的青铜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 摹仿青铜器的高温印纹硬陶
        一、商周陶器概述
        1. 陶器的种类
        2. 商周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手法
        二、商周摹仿青铜器的陶器
        1. 青铜原料的缺乏与仿铜陶器的出现
        2. 陶器对青铜器的摹仿和对陶器工艺的改进
        3. 陶窑的改进和硬陶的产生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
        一、彩绘陶
        二、磨光压纹黑陶
    第四节 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陶器
        一、半农半牧文化特色的西北地区陶器
        1. 四坝文化
        2. 辛店文化
        3. 寺洼文化
        4. 沙井文化
        5. 卡约文化
        6. 新疆东部地区的陶器
        二、以彩绘陶为特色的东北地区陶器
    章节结语
第三章 大一统格局下的秦汉陶器(前221~220)
    第一节 实用陶器的增多和美化
        一、构思巧妙的器具设计
        1. 熏炉类的陶器
        2. 多功能的灯具
        3. 种类丰富的日用陶器
    第二节 厚葬风气下的陶器设计艺术
        一、陶俑的兴起和繁盛
        1. 帝王陵墓的大规模陶俑
        2. 折射人间生活的豪门贵族墓的陶俑
        二、以宅院为主体的陶建筑明器
        三、体现日常生活的彩绘陶器皿
    第三节 汉代釉陶的产生
        一、单色釉彩的装饰
        二、复色釉彩的装饰
        三、釉彩与釉下刻划的结合
        四、立体装饰与釉彩的结合
    章节结语
第四章 彩釉兴盛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陶器(220~960)
    第一节 釉陶的全面发展
        一、北朝釉陶的复兴
        1. 单色铅釉陶
        2. 釉陶技术的转变与复彩釉陶的发展
        二、隋邢窑三彩的产生
        三、唐三彩的繁荣
        1. 河北地区以生活器皿为主的三彩器
        2. 洛阳地区以明器为主的三彩器
        3. 长安地区集大成的三彩器
    第二节 釉陶器皿设计中的外来元素
        一、陶器造型设计中的外来影响
        1. 异域风情的壶瓶类陶器
        2. 受外来造型影响的各类饮食器
        二、陶器装饰设计的外来影响
        1. 立体雕塑的器物附件
        2. 凹凸效果的器表装饰
        3. 连珠纹等外来纹饰的影响
    第三节 陶俑的继续发展
        一、南北朝彩绘陶俑的发展
        1. 北朝规模宏大的仪仗俑
        2. 北朝陶俑的艺术特点
        3. 东晋南朝的陶俑
        二、高度写实的隋唐陶俑
        1. 规模宏大的彩色陶俑
        2. 陶俑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式的多样性
        三、五代的陶俑的转折
    第四节 陶建筑模型的发展
    章节结语
第五章 互动中整合的辽金宋元陶器(960~1368)
    第一节 釉陶的延续
        一、具有草原气息的辽三彩
        1. 丰富的品种和器形
        2. 辽三彩的烧制与装饰工艺
        二、宋金三彩
        三、元代琉璃釉陶
    第二节 富有生活气息的宋辽金元陶俑
        一、陶俑的品类和造型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宋金陶俑
        三、宋金陶俑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
        四、民族特色鲜明的元代陶俑
    第三节 赏用和赏玩风气下的陶器设计
        一、赏用结合的陶砚
        二、赏玩结合的陶玩具
        1. 立体式玩具
        2. 浮雕式玩具
    章节结语
第六章 衰落中有新创的明清陶器(1368~1911)
    第一节 质美韵雅的紫砂陶
        一、紫砂陶器的历史沿革
        二、紫砂陶的原料及制作工艺
        三、紫砂陶器的品类
        四、紫砂陶的设计艺术特点
    第二节 流光溢彩的观赏陶
        一、琉璃釉陶器
        二、珐华釉陶
        三、别开生面的石湾陶塑
        1. 石湾陶塑的历史沿革
        2. 石湾陶塑摆件
        3.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
        4. 石湾陶塑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明清陶俑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
    章节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3)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及其时间的界定
        1.2.1 随葬女性陶俑概念界定
        1.2.2 审美精神概念界定
        1.2.3 时间界限限定
    1.3 课题研究现状和方法
    1.4 本文研究思路
2 汉代墓葬文化和女性陶俑
    2.1 陶俑的源流与概述
    2.2 厚葬之风盛行下的汉代墓葬文化
    2.3 汉代墓葬中的女性陶俑与汉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3 汉代女性陶俑的分类
    3.1 汉代女性陶俑的社会角色
    3.2 代表不同社会角色的女性陶俑
        3.2.1 舞乐俑
        3.2.2 侍女俑
        3.2.3 劳作女俑
        3.2.4 其他女俑
    3.3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4 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审美精神与随葬女性陶俑
    4.1 理论形态的文化事项
        4.1.1 汉代经学的发展与儒家礼教学说兴盛
        4.1.2 汉代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中透露的审美精神
    4.2 非理论形态的文化事项
        4.2.1 两汉时期情感细腻的楚文化风尚
        4.2.2 汉代乐舞文化与随葬女性陶俑审美精神
5 不同社会角色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
    5.1 舞乐俑的审美精神
    5.2 侍女俑的审美精神
    5.3 劳作女俑的审美精神
    5.4 汉代随葬女性陶俑共有的审美精神
6 汉代的陶工和工艺技术对随葬女性陶俑审美精神的影响
    6.1 汉代陶工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手法
    6.2 汉代工艺技术的制约与改良
7 从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看审美精神在当代艺术上的启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北魏墓葬出土陶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阐释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北魏墓葬陶俑的发现与分布
    2.1 北魏平城时代墓葬陶俑的发现与分布
        2.1.1 山西省分布情况
        2.1.2 陕西省的分布情况
        2.1.3 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情况
        2.1.4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分布情况
    2.2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墓葬陶俑的发现与分布
        2.2.1 河南省分布情况
        2.2.2 陕西省分布情况
        2.2.3 山东省的分布情况
        2.2.4 河北省的分布情况
        2.2.5 山西省的分布情况
    2.4 小结
3 北魏墓葬俑群组合及主要俑类分期
    3.1 北魏平城时代各区俑群组合及型式分类
        3.1.1 平城为中心的恒州地区
        3.1.2 长安为中心的雍州地区
    3.2 北魏洛阳时代的俑群组合及型式分类
        3.2.1 京畿司州地区
        3.2.2 雍州地区
        3.2.3 青齐地区
        3.2.4 定州地区
    3.3 北魏墓葬陶俑分期
        3.3.1 平城期
        3.3.2 洛阳前期
        3.3.3 洛阳后期
    3.4 小结
4 北魏墓葬陶俑的源流
    4.1 北魏墓葬陶俑的制作源流
    4.2 北魏各类俑群的源流
        4.2.1 镇墓俑
        4.2.2 出行仪仗俑
        4.2.3 乐舞俑
        4.2.4 庖厨操作俑
    4.3 小结
结论与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唐河北道南部地区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以纪年墓葬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1章 墓葬的发现
    1.1 北京地区
    1.2 天津地区
    1.3 冀北、中、南和豫北安阳地区
    1.4 山东北部地区
第2章 纪年墓葬类型分析
    2.1 墓葬形制
    2.2 神煞俑的组合和类型
    2.3 墓志盖纹饰
第3章 墓葬的时代特征
    3.1 隋墓
    3.2 初唐墓
    3.3 盛唐墓
    3.4 中晚唐墓
第4章 相关问题的探讨
    4.1 圆形墓
    4.2 神煞俑
    4.3 墓葬等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唐陶塑吹奏俑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墓出土乐舞图的考古学研究[D]. 孙亚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17(10)
  • [2]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3]汉代随葬女性陶俑的审美精神研究[D]. 邵婉钦.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 [4]北魏墓葬出土陶俑研究[D]. 高移东. 暨南大学, 2014(03)
  • [5]唐河北道南部地区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以纪年墓葬为中心的考察[D]. 张瑞. 吉林大学, 2009(08)
  • [6]唐陶塑吹奏俑浅析[J]. 焦芹春. 大舞台, 2003(06)
  • [7]井陉出土的一件唐陶塑吹奏俑[J]. 焦芹春. 文物春秋, 2003(04)

标签:;  ;  ;  ;  ;  

唐代陶塑玩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