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部分甲等科目介绍

桂林部分甲等科目介绍

一、桂林市部分A类课题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彬[1](2021)在《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的进程需要文化的推动,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重要部分,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社会发展所需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革命遗址是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红色记忆,发扬革命精神。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中国革命战争遗址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物质形式的消失致使部分记忆也会被尘封,这是红色文化体系和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损失。湘江战役的胜利是红军长征转变战局,走向胜利的重要节点,蕴含着重大的革命意义,其遗址遗存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主体与革命精神的具象表现形式,应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中国的革命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性发掘与传承,保障红色文化的完整性与原真性。现阶段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的室外公共设施部分存在外观造型简单、缺乏独特性和叙事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园区主题整体性部分缺失,场所精神传达理念不够全面。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围绕相关理论梳理、桂北红色战争遗存类型与分布、设计修辞手法应用方式和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四个方面去进行研究,明确红色文化和设计修辞等相关理论概念,从桂北地区湘江战役的战争遗存中寻找适用于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红色文化类型与文化表象特征。文章以红色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将设计修辞手法与桂北湘江战役革命精神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加强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对优秀文化与革命精神进行了具象转化,罗列出适用性红色资源,将桂北地域特征、设计创新性与功能需求满足有机结合,更好的将纪念语言与生活语言相结合,为桂北地区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提供适用的设计方法,提高了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叙事性与表现力,赋予了室外公共设施历史文化内涵和叙事性功能,以合理的表现方式对红色基因进行保真性传承。本研究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文化修辞性设计研究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设计修辞方法与公共设施设计方式的探索和归纳,同时也为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研究依据,增加了红色文化传承表达方式,进而提高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表述能力。

朱健铭,展领,李华,肖文香,梁永波,唐琼[2](2021)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经验浅谈》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评选了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中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生物医学工程教工党支部围绕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建设目标,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实现支部党员教育有力、管理有力和监督有力;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组织有力、宣传有力、凝聚团结师生,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探索"党建+"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成效,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建设经验,希望能够在支部之间进行交流和推广。

申启东[3](2021)在《基于交通出行轨迹分析的城市单点信控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日益成熟,导航定位功能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数据获取方式。同时交通出行轨迹信息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型交通数据,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是根据出行轨迹数据估算道路平均速度、行程时间,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交通状态的评估,判断交叉口或路段是否处于拥堵状态,而预测实际交通流量数值的文献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对现代交通管理和控制而言,交通流量是重要的基础参数。本文即是在此角度上,求解交叉口流量流向,进而研究配时优化方案的。首先,本文立足于出行轨迹数据,给出了轨迹数据的定义以及本文出行轨迹数据的来源,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出行轨迹数据与真实路网的匹配方法。在根据地图匹配的结果分析了出行轨迹数据的交通流特性后,确定交通流存在随机性、相似性以及周期性三个特点。并借由这些特点,认为可以利用马尔可夫链对交通流量和流向进行预测。其次,介绍了本文的交通流预测模型。确定了利用马尔可夫链进行交通流量和流向预测后,发现单纯的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效果并不能满足真实路网的预测需求。为此,本文为马尔可夫链引入了两项修正方法,分别是对马尔可夫链进行加权、将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应用到加权链的预测结果中优化。最后对比三种预测方法,得到了混合的灰色马尔可夫链拥有较好地预测效果这一结论。在利用流量规模数据进行了配时合理性的判断后,本文又研究了车辆在交叉口的通行流程,结合车辆在交叉口的出行轨迹数据预测了车流的排队长度,求解了车辆通行过程中的平均延误。并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了优化的配时方案里各相位的绿灯时长,最后给出了完整的优化配时方案。文章的最后利用桂林市某交叉口进行了真实数据模拟,利用SUMO建立虚拟交叉口进行仿真,生成配时方案,求解优化前后交叉口的平均延误,做出方案对比,量化了优化程度,体现了优化方案的优越性。对利用轨迹数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大数据时代的交通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波[4](2021)在《用书画装饰井盖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校园井盖图案设计如何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笔者重点探讨校园井盖图案设计要通过特色课程凸显当地历史文化,并利用校区独特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优势,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归纳出井盖彩绘方法步骤及色彩搭配技巧,发现以书法、剪纸、戏曲等艺术为载体设计图案更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并探索出优化井盖的整体布局和分区域展示的好方法,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校园井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陈冰凤[5](2020)在《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学第二课堂是生物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有效开展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生物第一课堂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实践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作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学者对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较少,在高中生物学的实践研究更少,因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新课标提出的要求、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为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第二课堂以及生物学第二课堂进行概念界定,对广西桂林市某示范重点高中进行实地调查,对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学生是非常愿意参加生物第二课堂活动,并且学生期望学校多开展具有趣味性与探究性等类型丰富的生物第二课堂活动,他们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动机主要是自己感兴趣且可以有助于学习;学生希望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宽生物知识面。在基于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生物第二课外活动的实施原则和策略,阐述了可行性原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并提出教学策略:正确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注意因地制宜丰富活动类型、明确活动开展目的和制定详细的计划;在结合原则和实践策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案例:“制作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生态瓶”,并在实习学校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现状调查与案例实践研究,并对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得出结论:有效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拓展生物学的知识面和促进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促进生物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教学。针对本次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笔者提出了开展第二课堂的一些建议:建立大学社团与中学社团之间的联系与加强合作;第二课堂活动多倾向于探究活动、制作类活动与户外实践活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研究周期短且开发的案例少,因而笔者所得到的结论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此外,本研究所提出实施原则和策略、设计活动方案,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再慢慢加以完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蒙秀溪[6](2020)在《多措并举 科研兴校——桂林市希望小学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文中认为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桂林市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桂林市希望小学(以下简称希望小学)教师罗莉的成长,得益于该校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近年来,学校大力培养老师的科研能力,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罗莉说。2011年,希望小学提出"科研兴校"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教师处于"被动做教研"的状态。2014年,该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主动性,教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冯珂[7](2018)在《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桂林市邮政业也取得了飞速增长。快递服务业作为邮政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量和业务规模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远超同时期GDP,已经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快递服务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乱象频现、问题众多,亟需加以规范。2006年,邮政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将快递业纳入邮政监管范围之内,邮政管理部门正面临着较大的监管压力;2012年,为了缓解监管压力、补充监管力量,地市一级邮政管理局应运而生,同年11月29日,桂林市邮政管理局挂牌成立,成为桂林地区快递服务业监管的行政部门。保障国家通信安全,满足公民的寄递需求,督促快递服务企业提供优质寄递服务,确保行业拥有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效能,是邮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方面,也是桂林市快递服务业当前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快递服务业监管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针对桂林市快递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其行业特点和公共属性进行分析,与国内宏观快递业发展环境相联系,进一步探讨研究桂林市快递服务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监管经验,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方案,由此完善快递服务监管工作,推动行业平稳快速发展。文中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演绎归纳、案例分析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借助政府规制及社会治理相关理论,剖析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阐述与思考,通过德国、英国、天津及柳州快递服务业监管案例分析,归纳出适合桂林市快递服务业的先进经验,再由理论抽象、归纳演绎,“系统”地提升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效能,弥补之前较为松散的行业监管行为,建立良性的、双赢的行业监管环境及发展环境,实现区域性特定行业政府部门监管行为的研究创新。

何红梅[8](2016)在《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主题活动课(以下简称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课型,它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指出,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每个单元教学活动建议都提出2-3个探究活动建议,每册书都有3个左右活动课教学案例。从以上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活动课的开展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激活历史教育,赋予历史以生命活力,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活动课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已成为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推行伊始,一时之间教师们对活动课都非常热衷,在公开课教学中多有活动课的展示,但是曾几何时活动课实践和研究又沉寂下来……所以说,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改革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型相对传统课耗费太多精力,最后只能形同虚设;教学设计和实施盲目随意,既无明确的主题又无具体的组织程序和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习课”或者“放羊课”;对“活动课”这类课型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至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话等等。不少老师不愿意上或者怕上这种课,问题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迫于应试教育的冲击;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时间安排问题,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其他学科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协调问题;与家长、社区的配合支持问题以及安全组织问题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课仍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整理众多一线教师有关活动课和初中历史活动的论述,参阅着名学者对于活动课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解读的专着和文献,对不同学校和师生通过广泛而深入地采访和问卷调查,明确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就所在的桂林市宝贤中学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进行案例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提出分类教学原则。基于目前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有效教学处于两难境地,依据新课改新课程观中提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课题就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中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如何积极转换提升教师角色;如何科学培养评价学生能力;如何与应试教育兼容使这一课型常态化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研究,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能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更能有效地开展,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宗旨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从历史教育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培养未来成才的综合能力和潜质。

黄家周[9](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张吉珣[10](2015)在《桂林市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叙事研究 ——以关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世纪初,以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为标志,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对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重新审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骨干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历经的重要环节,这一步平凡的过程,揭示教师成长存在的内在规律,为更好地推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行有效的途径。我国近年蓄力发展文化软实力,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重视国民素质教育的实施,因而教师教育发展获得了宝贵的契机,基础教育重在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师,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面临了一些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缺失、职业倦怠,教育观念、能力和知识结构必须更新的要求,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一位桂林市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教师真实的生活境况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与访谈,深入教师内心和所处的教学现场进行理解体察,让研究对象的个体教育理论素养及其形成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逐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此笔者在文章的结构上主要分以下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对课题的缘由及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进行简单阐述。在国家法律政策下,教师的重要性更为突显。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的研究仍对教师的成长方面关注不足,而本文选择个案进行研究,能关注到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总结其教学实践规律,从而能一方面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和借鉴,另一方面对青年骨干教师职后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成长模式的研究探索新的思路。第二章笔者深入教学实践过程,对青年骨干教师关琰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叙事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及就职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再按照课堂性质(随堂、公开课、校外)对其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对其美术课堂进行随堂观察能更好的体现其平实的教育理念;公开课对一位教师的成长有着实质性作用,更能充分展示教学成果;代表学校参加的校外比赛,自然足够优秀,并且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展示的平台与交流的机会,在比赛过程中彰显骨干教师的风采。在教学评价反馈部分,通过对其学校的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等进行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个多元的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第三章着重对关琰老师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对第二章的案例叙事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凝练关琰的教学特点,总结了关琰的教学风格,第一有着独立的教育理念与追求;第二,教学团队对其理论以及磨课活动等智力支持;第三,对关老师教学科研成长之路以及成果进行研究,主要从科研心态、学校绩效考核以及教科所对美术教师科研的重视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通过对关琰的叙事研究,寻找骨干教师培养的手段和规律,并尝试优化制定可行的桂林市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方案,有关桂林市教育局、学校等层面对中学青年美术骨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的研究。试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介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建立更为完善而具体可行性的职后培训体系,有效提高美术教师个体教学能力和艺术发展的道路。

二、桂林市部分A类课题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林市部分A类课题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本文创新点
    1.4 论文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概述与研究区域设计概况
    2.1 相关定义概述
        2.1.1 红色文化
        2.1.2 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
        2.1.3 设计修辞
    2.2 理论基础
        2.2.1 场所精神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可持续设计
    2.3 研究区域概况
    2.4 井冈山革命遗址园区室外公共设施案例调查分析
        2.4.1 背景概述
        2.4.2 设计方法
        2.4.3 设计理念与方法
        2.4.4 总结
第3章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革命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3.1.1 基因的保真性传承
        3.1.2 文化的合理性表达
        3.1.3 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3.1.4 区域的独特性特征
        3.1.5 设施的功能性需求
    3.2 革命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
        3.2.1 设计大纲
        3.2.2 设计过程节点分析
    3.3 革命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的设计目标
        3.3.1 满足遗址纪念园公共设施现代化需求
        3.3.2 提高遗址纪念园公共设施的完整性
        3.3.3 完善遗址纪念园公共设施表达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
    4.1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
        4.1.1 区位分析
        4.1.2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现状分析
    4.2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规划与定位
    4.3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分析
        4.3.1 构思
        4.3.2 红色文化元素的提取
    4.4 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实践
        4.4.1 公共照明设施设计
        4.4.2 公示设施设计
        4.4.3 公共卫生设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经验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实现支部党员教育有力、管理有力和监督有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组织有力、宣传有力、凝聚有力和服务有力
三、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教学科研等工作方面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
    3.1支部建设+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
    3.2支部建设+本科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3.3支部建设+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3)基于交通出行轨迹分析的城市单点信控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行轨迹交通流预测类研究
        §1.2.2 信号控制类研究
    §1.3 研究情况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轨迹数据分析及特性研究
    §2.1 出行轨迹数据描述
        §2.1.1 出行轨迹数据定义
        §2.1.2 出行轨迹数据来源
    §2.2 出行轨迹数据预处理
    §2.3 地图匹配简述
        §2.3.1 地图匹配概念
        §2.3.2 地图匹配常见方法
    §2.4 出行轨迹数据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出行轨迹数据的交叉口流量预测方法
    §3.1 灰色预测模型
        §3.1.1 灰色预测及GM(1,1)模型建立
        §3.1.2 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效果
    §3.2 灰色马尔可夫链模型
        §3.2.1 马尔可夫链相关理论
        §3.2.2 划分时间阶路口
        §3.2.3 含环境影响因子加权马尔可夫链
        §3.2.4 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步骤
    §3.3 预测结果及分析
        §3.3.1 加权马尔可夫链预测结果
        §3.3.2 灰色马尔可夫链预测结果
        §3.3.3 预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出行轨迹流量预测分析的主动配时优化方法
    §4.1 配时方案合理性评估
        §4.1.1 配时合理性评估
        §4.1.2 最优分割法划分时段表
    §4.2 交叉口启动波模型
    §4.3 交叉口排队长度计算
        §4.3.1 无特殊左转渠化时排队长度估算
        §4.3.2 存在特殊左转渠化时排队长度估算
    §4.4 交叉口相位配时优化
        §4.4.1 信号配时方法
        §4.4.2 交通波配时优化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配时时段合理性检验及优化
        §5.1.1 配时方案合理性检验
        §5.1.2 时段表优化
    §5.2 基于SUMO交叉口仿真实验
        §5.2.1 仿真软件介绍
        §5.2.2 排队长度预测及分析
        §5.2.3 配时方案优化效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1
附录2

(4)用书画装饰井盖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学校特色课程元素
二、考虑校区建筑环境和地方特色
三、结合书法课程内容加入书法元素
四、明确校园井盖图案彩绘基本步骤及色彩搭配技巧
五、整体规化,分区域和系列展示

(5)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1.2 高中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3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第二课堂”的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第二课堂
        2.1.2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
    2.2 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
        2.2.1 互补性
        2.2.2 灵活性
        2.2.3 实践性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3.3 “从做中学”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开展的情况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的编制和内容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1.5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4章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实施的原则及策略
    4.1 实施的原则
        4.1.1 可行性原则
        4.1.2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1.3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1.4 兴趣为本原则
    4.2 实施的策略
        4.2.1 正确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4.2.2 注意因地制宜丰富活动类型
        4.2.3 明确的目的和详细的计划
第5章 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践案例
        5.1.1 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制作案例
        5.1.2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5.1.3 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
    5.2 实践结果与分析
        5.2.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5.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多措并举 科研兴校——桂林市希望小学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多种方式营造教研氛围
有效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付诸行动,收获硕果

(7)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快递服务发展及内涵的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外关于快递服务监管实践的研究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定性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
        4.调查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和难点
        2.主要创新点
二、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概念解析及描述
        1.快递服务
        2.快递服务的公共属性
        3.快递服务监管
    (二)主要研究理论基础
        1.政府规制理论
        2.社会治理理论
    (三)开展快递服务监管的必要性
        1.监管符合快递服务自身发展的需求
        2.监管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寄递需求
        3.监管是快递服务寄递渠道安全的保障
        4.监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现状概述
    (一)现状分析
        1.桂林市快递服务业发展现状
        2.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现状
    (二)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面临的严峻形势
        1.快递行业整体大而不强
        2.快递服务质量偏低
        3.快递行业安全隐患层出
        4.仍然处于产业链的底层
四、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1.部分监管职能存在缺位
        2.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3.监管手段过于单一
        4.监管效能低下
    (二)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管法律基础不完善
        2.监管理念较为滞后
        3.政府监管主体能力不足
        4.监管方式存在行政垄断
        5.监管机制仍亟待完善
五、国内外快递服务监管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1.德国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2.英国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二)国内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1.天津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2.柳州快递服务监管经验
    (三)国内外快递服务监管的重要启示
        1.法律先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2.诚信建设,有序优化行业信用管理体制
        3.科技创新,切实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4.加深融合,加快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六、加快完善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法律体系
        1.改善部分法规滞后性问题
        2.因地制宜推动《快递暂行条例》落地生根
        3.完善监管相关配套规章制度
        4.突破地方立法空白
    (二)强化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服务职能
        1.转变监管理念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引导快递服务业转型升级
        4.推动快递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
        5.加强行业指导服务
    (三)加强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主体能力建设
        1.健全组织体系
        2.加强队伍建设
        3.提升信息化支持能力
    (四)创新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方式
        1.社会监管的引入
        2.推进快递服务多部门、跨地区联合监管
        3.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4.更加突出行业安全监管
    (五)完善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机制
        1.深化行业体制改革
        2.加快完善快递服务企业分级评定
        3.促进诚信体系建设
        4.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5.探索建立监管效能评价机制
七、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1.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2.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
        3.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二) 概念界定
        1. 活动课
        2. 历史活动课
        3. 历史主题活动课
    (三) 研究综述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一、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 学生学情问卷调查及分析
        1. 问卷构成
        2. 问卷实施
        3.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 教师访谈及分析
二、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主要类型
    (二)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分类教学设计
        1. 制作编辑撰写类
        2. 社会实践考察类
        3. 演讲表演竞赛类
        4. 主题探究交流类
    (三)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步骤
        1. 明确活动目标,创设适当活动主题
        2. 拟定活动方案,组织有序活动过程
        3. 设置评价机制,总结反馈活动成果
    (四) 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有效开展的实践原则
三、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有效教学的若干反思
    (一) 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活动课程资源
        1. 依据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合理选择和利用活动课程资源
        2. 有效挖掘和利用好教材的活动课程资源
        3.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活动课程资源
    (二) 如何积极转换和提升教师角色
        1. 更新提升教育观念
        2. 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
        3. 教师在活动课过程中给自己准确定位
        4. 教师在活动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 如何科学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
    (四) 如何与应试教育兼容实现常态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和获奖的相关论文目录
后记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10)桂林市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叙事研究 ——以关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1. 课题来源
        2. 研究现状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 难点
        2. 创新点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及叙事记录
    (一)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1. 关琰老师概况
        2. 所在学校概况
        3.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二) 教学实践案例记录
        1. 随堂教学情况
        2. 公开课记录
        3. 校外比赛表现
    (三) 教学评价反馈
        1. 学生对关琰教学的评价反馈
        2. 其它因素的教学评价反馈
二、关琰教学特点分析与研究
    (一) 独立的教育理念与追求
        1. 教育理念
        2. 教授之道
        3. 教态风格
    (二) 教学团队的智力支持
        1. 践行理论研修制
        2. 坚持磨课活动
        3. 加强职后培训
    (三) 关琰的教学科研成果
        1. 关琰的科研成果
        2. 促成科研成果的内外因素
    (四) 教学风格及特点
        1. 注重沟通,营造和谐课堂
        2. 鼓励合作,促成教学合力
        3. 积极示范,启发创新思维
        4. 有效评价,实行因人施评
        5. 总结反思,增强教学能力
三、对桂林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机制的反思
    (一) 教师有效性培训的因素分析
        1. 教师个人因素
        2. 学校导向因素
        3. 培训机制因素
    (二) 优化完善可行的培育机制
        1. 落实培训经费,规范培训管理
        2. 立足学员个体维度培训,调动培训积极性
        3. 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4. 合理安排教师来源,因地制宜分配名额
        5. 合理安排教学培训时间,建立规范的培训周期
        6. 做好培训效果跟踪,制定合理的评估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相关图片资料
附录二 对桂林市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 学生评价美术教师问卷
附录四 对关琰老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 对学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对教育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七 教案
致谢词

四、桂林市部分A类课题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桂北湘江战役遗址纪念园室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 陈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经验浅谈[A]. 朱健铭,展领,李华,肖文香,梁永波,唐琼. 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3]基于交通出行轨迹分析的城市单点信控方案优化研究[D]. 申启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用书画装饰井盖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J]. 李波. 书法教育, 2021(01)
  • [5]高中生物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D]. 陈冰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多措并举 科研兴校——桂林市希望小学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J]. 蒙秀溪. 广西教育, 2020(12)
  • [7]桂林市快递服务监管研究[D]. 冯珂.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D]. 何红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9]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10]桂林市中学美术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叙事研究 ——以关琰为例[D]. 张吉珣.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桂林部分甲等科目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