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几点看法

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几点看法

一、对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华[1](2021)在《田野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重要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田野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田野政治学是田野调查方法与中国政治学长期交互融合的产物,其建构过程经历了从规范研究到田野调查的视角转换、田野调查方法的自觉意识形成以及基于田野调查的理论自觉萌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彼此接续,并最终形成了田野政治学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路径。从田野政治学的构建过程来看,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既需要以政治实践和政治现象为牵引,也有赖于方法与学科之间的持续互动,并最终以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建构为旨归。

王璐[2](2021)在《汇思聚贤,薪火相传:人类学高级论坛20周年回顾》文中提出2002年5月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召开至今已20年。作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交流的民间开放平台,20年来论坛吸引并汇集了大批有志于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凝聚人类学的学术共同体、推进人类学研究新范式、促进人类学代际传递等方面成就显着。从20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论坛模式、讨论主题还是促进论坛成长的各种举措,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论坛对整个中国人类学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永久,冯辉[3](2021)在《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时代命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一方面要实现学科自身的守正创新,另一方面要为伟大实践供给学科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独特的时代命题和目标定位,也是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传承发扬、社会实践、学术环境、现实需要四项基本条件的核心要素。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需要民族学一级学科下各二级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学科标识性概念;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更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的若干问题讲清楚;充分发挥其分析、呼吁、参与、促进的现实功能;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术话语权建设。在此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要实现领域深描、场域深描、视角深描、主题深描,打造开放融汇的学科间交流互促,更好发挥应用性作用,扎实创建民族学的中国学派。

李金玉[4](2021)在《人类学视阈下中国纪录片都市影像的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蕾[5](2021)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

王露晗[6](2021)在《费孝通学术本土化实践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费孝通所处的时代,是科学与传统、学术与政治、激进与动荡交织的年代。身处这一时代,他意识到中国人之痛苦,不在身体之疾病,而在于社会所造成的贫穷,因而义无反顾选择了社会学,力求认识社会乃至改革社会。在理想与现实间,费孝通的愿景发生了落差。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并不能直接落地生根,相反它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中国实际产生了巨大的龃龉。适时孙本文、吴文藻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帕克提倡实地调研不同的社会生活,为费孝通的学术道路点明了前进方向,也成为他终生探寻的学术命题。费孝通的本土化学术实践,既有微观层面的操作,又有宏观层面的设计。他早期研究,受西方功能主义的影响深厚,以社区调查辅以功能主义理论进行江村研究,实现了西方理论在地化的一次有效尝试。40年代,费孝通在云南寻找到与江村迥然不同的三种村庄样态,从而在横向层面摸索出了中国乡村主要的四种模式,成功实践了类型比较研究法。费孝通的本土化研究路径,呈现出由小见大,由精到广的特点。后期研究,他从横向乡土社会转移至纵向社会结构,研究对象也由最初的村庄到城镇,再上升到城市与区域,进而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态势。费孝通尤为关注乡村问题,他的研究视角,由乡村经济变动所带来的制度变迁,再到研究与之相配的乡土伦理体系。原因在于,这套乡土社会结构,才是千年来中国人思想中“存在的巨链”,也是国民性之所在。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费孝通提炼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双轨政治”、“文化自觉”等理论与概念,为分析中国乡土提供了一套理想的“概念工具”,在摸索的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概念本土化。这些概念,是真实与想象的结合体,为乡土社会提供了另一重解释维度。费孝通在社会学本土化上建树颇多,为这一命题的开展起到了破题与入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诸多启发:要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整合学科,而非用学科思维切割问题。在本土化研究中,注意平衡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的关系,摸索双方的适用范围。寻找本土化资源,兼及对历史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阐释,关注小传统中隐性的一面。敢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提出质疑,进行反转。西方学术界有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所阐发的理论与经验/实践、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多依循二元对立的模式。相反,我们要尝试将理论矛盾、冲突的特性搁置,重视二元并存以及其间连接、张力和互动。

张文清[7](2021)在《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自杀问题日益演变成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其危害和影响极大,不仅危害个体生命安全、对他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加重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处理的负担。在我国,女性自杀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农村妇女的自杀率又高于城市妇女,因此对农村妇女的自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并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本研究选择江西C村一位有自杀意念的农村受家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个案工作服务。在女性主义和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分析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来解决问题。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农村受家暴妇女理清并深入认识问题,使其意识到问题并非总是不可解决的,许多问题的产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将问题外化解构,妇女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自身优势,从而寻找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争取合法权益、避免遭到伤害。以危机干预理论为指导,指出危机的产生具有紧迫性,是个体固有应对危机的方式已无法处理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紧急介入。家庭暴力的发生对农村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原有应激能力已无法较好地帮助其走出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帮助受家暴妇女明确问题,为其提供支持、注入生活的新希望,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出路。本研究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的自杀意念问题,在服务时将介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受家暴妇女的问题进行干预。首先是危机来临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应对危机,鼓励服务对象发泄内心的苦闷情绪,理解服务对象的遭遇,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收集服务对象详细的资料并制定计划。其次是积极转变期,帮助服务对象重建支持系统,认识原有应对问题方式的不合理性,并寻找新的因应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修正服务对象丈夫的认知和行为,协调夫妻关系共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最后是巩固重塑期,协助服务对象检验新的应对方式的适用性,鼓励服务对象提升自我,重建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杀意念强度明显降低,重新建立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也能利用新的因应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夫妻关系得到改善,家庭暴力问题得到缓解。

温仓金[8](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姜建伊[9](2021)在《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影视教育教法研究是影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问题,旨在提升影视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民族志影像是将影像视为书写工具的摄制活动,是影视学和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影像,留存少数民族文化,记录社会变迁、反映社会问题的重要学术探究活动。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梳理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缘起、发展和建立系统教学教法的过程,探究其教育教法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典型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为影视教育提供具体生动的教学个案,推动云南影视教育和全国影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论,提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如何展开的?”这一核心问题,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研究等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建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口述史研究的“时间、事件、人物”等关键概念,描绘民族志影像在云南的缘起、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第二章,以云南本土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民族志影像的实践经验与民族志影像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云南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志影像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三章,以外国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英国、德国的民族志影视教育的问题意识、感官训练和合作拍摄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法,引入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并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结合,培养云南本土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外国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四章,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影视人类学”课程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描述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分析其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第五章,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是师生合作,挖掘学生的教育潜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出发,分析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合作式影像生产与影片文化共感”的教学智慧和实践教学理念。结语,回到叙事教育有的理论框架,讨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系统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影像教育提供学理和现实案例。

王猛[10](2021)在《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就是从西方国家角度来看待东方国家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理论,该理论的形成存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主要是以人口占比较高的东方世界为主要研究着手点,把几个典型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索东方国家社会发展规律,并且划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途径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形成极具东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用于指导东部社会主义国家可行性发展方向。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低潮阶段,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世界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社会主义构成结构、领导机制、统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人类的发展趋势,探索契合人类发展的可行性道路,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以实际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能够在此过程中,论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契合人类发展趋势。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他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也为东方许多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展开研究和分析,介绍了该理论形成的重要背景,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此理论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指导理论,掌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更加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对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田野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重要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野政治学的源起:从规范研究到田野调查
2 田野政治学的提升:田野调查的方法自觉
3 田野政治学的成型:基于调查的理论建构
4 田野政治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的构建

(2)汇思聚贤,薪火相传:人类学高级论坛20周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缘 起
一、诞生: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开放平台
    (一)学术共同体的人类学脉络
    (二)再接力:新世纪人类学高级论坛的诞生
二、模式:一年一地一会
    (一)稳定创新的模式
    (二)灵活变化的选址
    (三)民间开放的会风
三、主题:多层多维多元
    (一)中观话题与现实应用
    (二)宏观理论与人类关怀
    (三)个案研究与微观大义
四、成长:互补互生互动
    (一)“人类学研究”栏目:论坛的酝酿、催生与伴生
    (二)“人类学学者访谈录”:论坛的队伍、力量与互动
    (三)《新生代》:论坛的代际承接与生命延续
结 论

(3)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理论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理论建设各项条件的核心要素
        1.从作为前提条件的“传承发扬”来看
        2.从作为根本条件的“社会实践”来看
        3.从作为必要条件的“学术环境”来看
        4.从作为动力条件的“现实需要”来看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实践的时代命题
    (一)更加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实践标识性概念
    (二)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问题讲清楚
        第一,中国特色民族学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
        第二,中国特色民族学要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
        第三,中国特色民族学要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
        第四,中国特色民族学要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
        第五,中国特色民族学要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
    (三)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功能
    (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术话语权建设
四、余论:走进伟大时代的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

(6)费孝通学术本土化实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费孝通本土化研究缘起及发展
    第一节 思想萌芽: 三位老师的言传身教
    第二节 渐入堂奥: 江村调查的成功尝试
    第三节 着力点: 乡村问题与中国基层社会结构
    第四节 三级跳: 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
第二章 研究路径本土化
    第一节 功能主义在地化: 以“江村经济”研究为起点
    第二节 突破微观社区研究的局限: 以类型比较为枢纽
    第三节 中国式隐喻: 以关联性认知为超越
第三章 学术概念本土化
    第一节 一半想象与一半真实:“差序格局”与乡土中国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规范力: “礼治秩序”
    第三节 政统与道统的平衡: 士绅与“双轨政治”
第四章 研究视角本土化
    第一节 根植于中国历史与传统
    第二节 偏重中国传统社会行为与结构
    第三节 总结民族性格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农村受家暴妇女
        2.1.2 自杀意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女性主义理论
        2.2.2 危机干预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2.3.1 农村受家暴妇女研究
        2.3.2 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2.3.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问题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个案评估与方案设计
    3.1 个案评估
        3.1.1 个案基本情况
        3.1.2 个案问题分析
        3.1.3 个案需求评估
    3.2 个案介入方案
4 阶段性介入过程及成效
    4.1 危机来临期:共同正面应对
        4.1.1 压力下极度的委屈与崩溃
        4.1.2 日益缺失的支持系统
        4.1.3 共同成长下的直面问题
    4.2 积极转变期:探寻问题的新出路
        4.2.1 重建支持系统
        4.2.2 调整因应方式
        4.2.3 修正丈夫认知
        4.2.4 协调夫妻关系
    4.3 巩固重塑期:勇敢地面对未来
        4.3.1 巩固改变,提升自我
        4.3.2 重建信心,迎接未来
    4.4 个案介入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结果评估
5 总结、反思与建议
    5.1 总结与反思
        5.1.1 实务总结
        5.1.2 介入模式及技巧反思
        5.1.3 理论视角适用性反思
    5.2 创新与不足
    5.3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致谢

(8)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叙事研究: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二、影视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
        三、民族志影像及其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的呈现与社会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学的发端、基础和建设
    第一节 发端:“北吴南杨”的社会学与民族学调查
        一、“北吴”的乡村研究
        二、“南杨”的文化历史研究
        三、影像:作为人类学研究工具出现
    第二节 民族志影像的基础:民族学调查与纪录片摄制
        一、“西南学”的跨学科方法实践
        二、民族纪实片的拍摄实践(1957-1981)
        三、影视人类学拍摄实践(1980-)
    第三节 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一、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师资建设
第二章 云南本土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从理论中学习
        一、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积累
        二、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理念
        三、影视人类学早期教学实践
    第二节 在田野中学习
        一、拍摄目标:影片的文化解释
        二、拍摄实践:长期的田野调查
        三、教学方法:人类学视角的拍摄成果
    第三节 边学边教
        一、教学内容:素材融汇于心
        二、教学方法:重视田野
        三、授课:理论和实践并重
第三章 外国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保罗·亨利:理论与实践的双线教学
        一、实践经验:印第安本土研究
        二、教学理念:分阶段培养
        三、教学实践:参与式观察
    第二节 芭芭拉·艾菲:感觉人类学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经验:卡什纳华人田野
        二、教学内容:“主题讨论”教学
        三、教学方法:田野合作法
    第三节 其他教师:快速成片和影像库教学
        一、人类学影片教学
        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像库教学
        三、菲律宾的一分钟短片法
第四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的教学体系
    第一节 教学理念:师徒传承
        一、培养能够实践的人才
        二、人类学视野下影像拍摄的“起点”与“终点”
        三、教师的拍摄反思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人类学理论与影视学技术的结合
        一、选题探索
        二、拍摄技法
        三、“看作业”的案例讲解
    第三节 实践教学
        一、进入田野
        二、作业反馈
        三、教学分析
第五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第一节 教学理念的传承
        一、选题的合作碰撞
        二、拍摄基础:人类学理论的学习
        三、田野调查实践与“四个成片”的拍摄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创新
        一、讲故事的课堂
        二、放在身边的田野实践
        三、教学中的文化视角
    第三节 教育拓展:“乡村之眼”的教学实践
        一、乡村影像的“眼”
        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三、影像理论的成长
第六章 结语:学习国外到云南经验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已有研究文献介绍
    三、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背景
        (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依据
        (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客观条件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期阶段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后期阶段
    三、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第三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延伸: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
    一、马克思“跨越”论的理论内涵
        (一)“跨越”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跨越”论的形成过程
        (三)“跨越”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提出的跨越思想的可行性研究
        (一)俄国的特殊条件
        (二)研究俄国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对俄国客观发展趋势的探索
第四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与中国道路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
        (一)中国道路是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实践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对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田野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重要路径[J]. 黄振华. 探索, 2021(06)
  • [2]汇思聚贤,薪火相传:人类学高级论坛20周年回顾[J]. 王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J]. 高永久,冯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人类学视阈下中国纪录片都市影像的书写研究[D]. 李金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D]. 刘蕾.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6]费孝通学术本土化实践考察[D]. 王露晗. 山东大学, 2021
  • [7]农村受家暴妇女自杀意念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C村X个案为例[D]. 张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8]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D]. 姜建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 王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