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稀土元素对两种癌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

轻稀土元素对两种癌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

一、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on Proliferation of Two Cancer Cell Lines(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杰[1](2021)在《基于细胞中药学方法的大黄寒热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经过大量探索,认为是其含有的化学成分。对于单一成分为主的中药,其化学成分的药性也应该是该中药的药性。单一成分中药的寒热药性是由其化学成分的结构所决定的。对于矿物药,化学成分的结构包括元素组成、价态、结晶状态等。对于有机成分,其化学结构包括化合物的骨架结构和官能团。对于含有多种成分的单味中药,其中所含的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特定的结构,也都应该有其特定的寒热药性。方剂其组成之中药及比例是固定的,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及相互比例也是固定的。改变方剂的组成或比例,其所含成分必然会发生变化,方剂的药性也会随之而变化。也就是说方剂的寒热药性可以由组成复方药味的药性及相互比例来调节。基于此,我们推测中药的寒热药性是由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寒热药性共同决定的,中药化学成分的寒热药性具有矢量加和性。那么对于寒性中药,除了有显寒性的成分,是否有热性成分?热性中药中是否也有寒性成分?每个成分寒热程度是否有差异?中药中的寒热成分需要通过实验评价来确定。本文选择寒热药性确切的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中药学方法评价大黄中的主要寒热成分,以确定大黄显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即在寒热药性测定指引下揭示大黄显寒性的主要成分,以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大黄显寒性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其“性–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为进一步证明中药的寒热药性是由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寒热药性共同决定的,中药化学成分的寒热药性具有矢量加和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系统溶剂法分离大黄水煎液,得到石油醚部位、三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通过HPLC法与质谱法分析及测定了大黄不同分离部位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结果石油醚部位主要含有大黄素(0.16±0.05μg/g)、大黄素甲醚(1.20±0.02μg/g);三氯甲烷部位主要含有肉桂酸(7.79±0.15μg/g)、大黄酚(1.63±0.02μg/g)、大黄素甲醚(0.10±0.01μg/g)、大黄素(3.69±0.27μg/g)、芦荟大黄素(2.97±0.33μg/g)、大黄酸(2.80±0.30μg/g);乙酸乙酯部位含有没食子酸(86.46±0.56μg/g)、(+)-儿茶素(89.97±1.10μg/g)、(-)-表儿茶素(22.53±0.37μg/g)、肉桂酸(0.80±0.30μg/g)、芦荟大黄素(0.11±0.10μg/g)、大黄素(0.23±0.03μg/g)、大黄素甲醚(0.06±0.03μg/g);正丁醇部位含有没食子酸(67.73±1.41μg/g)、(+)-儿茶素(30.36±0.50μg/g)、(-)-表儿茶素(8.14±0.05μg/g)、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19.04±0.13μg/g)、大黄酸(0.40±0.03μg/g)、大黄素甲醚(0.07±0.02μg/g);水部位含有没食子酸(24.15±0.18μg/g)、(+)-儿茶素(3.61±1.20μg/g)、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33.16±0.11μg/g)、大黄酸(1.13±0.01μg/g)、大黄素甲醚(0.05±0.01μg/g)。采用细胞中药学方法评价大黄水煎液、石油醚部位、三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的寒热药性。结果大黄水煎液性寒,与中医传统认识一致;大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为热性;三氯甲烷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为寒性。表明大黄显寒性是由其热性部位与寒性部位的综合作用,初步说明了大黄中不仅可能有寒性成分,也可能有热性成分。采用细胞中药学方法评价大黄中12种化合物的寒热属性。结果大黄素、大黄酚、肉桂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为热性;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番泻苷A、番泻苷B为寒性。进一步表明大黄中不仅有寒性成分,也有热性成分。通过对5个部位各寒热成分分析,初步表明大黄显寒性的主要成分可能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各寒热成分的寒热程度不同,对大黄整体寒性的贡献有差异。三氯甲烷部位显示寒性,但其中热性肉桂酸的含量最高。为了研究三氯甲烷部位所含各成分对其整体寒性的影响,依据三氯甲烷部位各成分含量的比例,用细胞中药学方法考察肉桂酸与芦荟大黄素(3:1)、肉桂酸与大黄酸(3:1)、肉桂酸与大黄酚(5:1),肉桂酸与大黄素(2:1),肉桂酸与大黄素甲醚(7:1)的寒热属性。结果肉桂酸与芦荟大黄素(3:1)、肉桂酸与大黄酸(3:1)显寒性,肉桂酸与大黄酚(5:1)、肉桂酸与大黄素(2:1)、肉桂酸与大黄素甲醚(7:1)显热性。结果表明大黄三氯甲烷部位显寒性的主要成分为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各寒热成分的寒热程度不同,对大黄三氯甲烷部位整体寒性的贡献有差异,表现出矢量加和性。采用细胞中药学方法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则下对10个化合物的寒热进行反证。选用肉桂、白胡椒、仙茅造细胞热证模型,分别用寒性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进行逆转;选用黄连、黄柏造细胞寒证模型,分别用热性(-)-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肉桂酸、大黄素、大黄酚进行逆转;结果显示造模后均实现了逆转。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酸-8-O-D-β-葡萄糖苷、番泻叶苷A、番泻叶苷,可以在细胞水平上实现“热者寒之”;大黄素、大黄酚、肉桂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以在细胞水平上实现“寒者热之”。

田荣荣[2](2020)在《基于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结直肠癌糖基化合物配体的筛选及应用》文中认为糖类物质/糖基化合物是指细胞表面各种各样的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物质,在细胞分化与增殖、细胞间信号传递、免疫反应、肿瘤发展与转移等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凝集素是一类非酶、非抗体的糖结合蛋白,一种凝集素具有对特定糖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由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通常存在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表达的差异,凝集素能够作为特异性糖基化合物配体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型。因此,发展能用于研究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与凝集素相互作用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微阵列芯片技术因样品需求量少、高通量和自动化等优势在基因、蛋白等领域的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特别的是,凝集素微阵列芯片已成为研究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表达、细胞分类和变异细胞检测及捕获的重要工具。本文以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凝集素微阵列芯片为反应平台,分析了不同细胞(包括三种常见的结直肠癌(CRC)细胞和一种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化合物表达,筛选出对早期结直肠癌细胞(SW480)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凝集素,并将该凝集素作为一种糖基化合物配体应用于早期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的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了以PAAM水凝胶为基底的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用于分析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的糖基化合物表达,并通过对比27种凝集素与三种不同阶段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和SW620细胞)和一种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NCM460细胞)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对早期结直肠癌细胞(SW480)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荆豆凝集素(UEA-I)。进一步制备了 UEA-I功能化的上转换纳米探针(NaGdF4:20%Yb,2%Er@NaGdF4@SiO2-UEA-I,简称为 UCNP@SiO2-UEA-I),通过细胞及活体的多模态成像(UCL/MR/CT)证明UEA-I可作为一种糖基化合物配体用于检测SW480细胞及肿瘤。2.以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为靶点,利用固定UEA-I的凝集素微阵列芯片间接考察了五种小分子抑制剂对SW480细胞内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抑制能力。进一步将荧光素标记的UEA-I(FL-UEA-I)探针和UEA-I功能化的镧系掺杂上转换纳米探针(UCNP@SiO2-UEA-I)分别用于细胞及活体内肿瘤的荧光成像,探究了槲皮素对细胞及肿瘤内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抑制能力,同时探究了槲皮素对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很好地证实了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分析结果,说明槲皮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药物。3.合成了一种新型808 nm激发强红光发射的上转换纳米粒子(NaErF4:10%Yb@NaYF4:40%Yb@NaNdF4:10%Yb@NaGdF4:20%Yb UCNPs),通过包裹羧基化二氧化硅将纳米粒子转移至水相(UCNP@SiO2-COOH),获得的纳米探针可用于深层组织荧光成像。通过修饰NH2-PEG3400-COOH、多肽D-SP5、凝集素UEA-I,获得了三种新型纳米探针UCNP@SiO2-PEG、UCNP@SiO2-D-SP5、UCNP@SiO2-UEA-I,并通过活体内肝、肾和肿瘤的UCL荧光成像进一步探究了 UCNP@SiO2-COOH、UCNP@SiO2-PEG、UCNP@SiO2-D-SP5和UCNP@SiO2-UEA-I在活体内的分布、清除及对结直肠肿瘤(SW480)的靶向能力。体内及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不同修饰的纳米探针在活体内的分布及清除没有明显的区别,但UCNP@SiO2-UEA-I对SW480肿瘤的靶向结合能力明显强于其它三种纳米探针,且UCNP@SiO2-UEA-I可作为一种灵敏的光学探针实现活体内约3 mm3超小肿瘤的诊断。4.制备了 UEA-I功能化的Fe3O4磁株(MB-UEA-I)并将其用于高效特异性地捕获分离完全培养基及全血中的α-1,2-岩藻糖过量表达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被捕获的细胞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细胞活率(>90%)和良好的细胞增殖能力,有利于进行下游突变检测和细胞增殖等研究。此外,结合三色免疫细胞化学(ICC)鉴定技术,利用MB-UEA-I可成功捕获分离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α-1,2-岩藻糖过量表达的CTCs,进一步证实了 MB-UEA-I在临床方面的实用性,且实验结果表明,原发性结直肠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具有不同的CTCs特征。

刘燕[3](2020)在《基于新型纳米PDT技术的肿瘤高效治疗策略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药物疗效的改善及肿瘤转移与复发的抑制等都是癌症治疗面临的重要难题,开发安全、高效、精准的纳米药物治疗技术和方法一直是癌症治疗研究的热点。纳米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由药物颗粒在体内层级输运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其中纳米药物的载药量、肿瘤内富集效率、瘤内渗透程度、细胞内化剂量以及药效作用靶点结合效率、肿瘤细胞耐药性等都是制约纳米药物治疗效率的因素。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探索性研究,但是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因而难以给出清晰的影响规律。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多年来对光动力PDT肿瘤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利用其光敏即时响应的精准控释特性、发挥药效的单线氧浓度与释放速率的可控性,以及亚细胞器的靶向技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表面修饰技术等,将稀土纳米PDT药物颗粒作为研究的纳米药物模型,分别针对论文中所提出的肿瘤高效治疗策略开展系统研究,具体如下:(1)纳米药物的协同靶向策略。构建UCNs-GOQD纳米PDT药物颗粒,其中UCNs可吸收近红外光,激发新型高效的纳米光敏剂GOQD释放单线氧。基于ROS作用距离极短(~150 nm)、线粒体是PDT高效作用靶点,分别从瘤体富集、细胞内化及线粒体精准定位等方面,研究细胞膜的透膜靶向剂FA(叶酸)、线粒体的靶向剂TPP(三苯基膦)的协同靶向效应。体外的Hela细胞实验表明,相对于FA或者TPP的单一修饰,FA/TPP层级靶向的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吞噬剂量分别增加了20%、40%,在线粒体位置的靶向效率分别提升了46%、50%,因而对Hela细胞具有更强的杀死效果。在体内小鼠肿瘤模型实验中,FA/TPP层级靶向的纳米药物在小鼠肿瘤内的富集含量相对于FA修饰提升了40%,相对于TPP修饰提升了75%,其在瘤体内线粒体靶向效率分别相对提升了16%和10%,从而对小鼠的Hela实体瘤具有更高效的抑制。表明协同靶向策略可以有效促进纳米药物颗粒的瘤内富集、细胞内化和精准定位以及肿瘤治疗效果。(2)纳米药物的细胞传递策略。在UCNs@Pp IX纳米PDT药物颗粒表面,同时引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赖氨酸齐聚物PLL和细胞膜的高效透膜靶向剂FA,以研究其在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瘤内渗透的特性。In-vitro实验发现,具有PLL/FA表面修饰的UCNs@Pp IX纳米颗粒可以在transwell体系的不同细胞层之间有效传递,并且其在Hela细胞内的吞噬剂量是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修饰的1.51倍,排出速度是APTS修饰的1.8倍;通过对胞内转运蛋白Rab的标记转染,PLL/FA修饰的纳米粒子与胞内循环转运蛋白Rab11的重合度可达到55%,而APTS修饰的纳米粒子仅为32%。表明PLL/FA修饰的纳米粒子在Hela细胞之间具有高效的转胞吞介导的细胞传递作用。在in vivo实验中,PLL/FA修饰的纳米粒子在肿瘤内的渗透程度更高;细胞内化效率可达到62.8%,是APTS修饰的2.6倍,且最终能够消除肿瘤。而当加入不同抑制剂时,细胞对PLL/FA修饰纳米颗粒的吞噬及排出剂量受到显着抑制,纳米粒子与胞内循环转运蛋白Rab11的定位效率也显着降低;与此同时,瘤内渗透效果减弱,细胞内化效率降低,治疗后瘤体出现残存。通过数据拟合发现in-vivo瘤内渗透程度与in-vitro细胞吞吐剂量存在正向依赖关系,表明细胞传递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纳米药物颗粒在瘤内的深层渗透以及肿瘤治疗效果。(3)纳米药物的耐药规避策略。我们利用UCNs@Pp IX纳米PDT药物颗粒研究PDT纳米治疗技术对异质性和耐药性脑胶质瘤细胞以及相关小鼠皮下肿瘤模型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异质性脑胶质瘤细胞LN229、U87、T98G对临床标准一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的耐受性差异很大,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4μM、485μM、1442μM,且LN229与U87细胞在低浓度TMZ诱导下会形成耐药细胞株LN229/TMZ(IC50升高至606μM)、U87/TMZ(IC50升高至980μM)。PDT纳米技术作用时,异质性细胞以及诱导耐药细胞对纳米PDT药物颗粒都比较敏感,IC50浓度均在70~92 ug/ml之间。在小鼠肿瘤治疗实验中,TMZ对不同瘤体模型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而纳米PDT药物颗粒对各类TMZ耐药/非耐药瘤体均表现出显着的肿瘤抑制及根除效果。利用Q-PCR技术研究细胞内耐药基因的调控情况发现,TMZ处理后,细胞内耐药基因显着上调,多重耐药通路被激活;纳米PDT药物颗粒处理后,抗凋亡蛋白显着下调,凋亡蛋白显着上调,引起细胞凋亡,而其它的耐药通路并没有受到明显调控。表明,纳米PDT治疗技术以其独特的毒性机制,直接诱导细胞凋亡,可以有效规避耐药通路的激活,从而实现对耐药瘤体的高效治疗。基于上述策略的研究结果,我们设计且制备了新型UCNs@Pp IX-PLL-FA纳米PDT药物颗粒,将药物光敏剂Pp IX连接在齐聚物PLL上,该纳米PDT颗粒的药物负载效率提高至25wt%~43wt%,远高于文献报道的14wt%;同时in-vivo实验表明:该纳米PDT药物颗粒能够在肿瘤内有效富集,深层渗透,且在肿瘤细胞中高效内化;另外通过anti-CD133标记发现,纳米PDT药物颗粒对干性Hela细胞与非干性Hela细胞均具有高效杀伤效果。该纳米PDT药物颗粒兼具上述三种策略,同时具有高效的药物负载,成功地以5.6 mg/kg(i.p.)的安全注射剂量,实现了对小鼠Hela瘤体模型的根除,且在40天没有复发,为安全高效的纳米PDT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转化提供了可能。

徐增亮[4](2020)在《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在肿瘤协同治疗的应用》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指生物体由于受各种致瘤因素的影响,局部细胞、组织在基因及表达水平上失去了对自身生长的正常调节行为,导致组织产生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产物。由于肿瘤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质性,在很多情况下,手术治疗、化疗、放射治疗等单一疗法往往达不到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治疗。近年来,对于多种单一疗法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的研究促成了协同疗法的兴起。纳米技术的独特优势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机遇,纳米药物、辅助放射治疗纳米增敏材料、靶向治疗、光治疗、诊疗一体化等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由于一种纳米材料往往兼具多种特性,包括可控的形状和大小、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光吸收、易于设计等,其成为了优良的实现协同疗法的平台。放射治疗(Radiotherapy)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超过50%患者在其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由于大量的实体肿瘤中存在乏氧细胞,其放射耐受力为有氧环境下肿瘤细胞的2-3倍。缺氧的肿瘤微环境严重降低了癌细胞对X射线辐射的敏感性,这使得放射治疗在治疗缺氧性实体瘤方面失效。为了增强肿瘤中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同时减少对周围非肿瘤组织的损伤,一方面人们开发了基于不同原理的放射增敏剂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研究发现通过光热治疗(PTT)引起的升温效果能够加速肿瘤内血流,改善肿瘤的氧合作用,能够抵消低氧诱导的抗辐射性,也能增强放射治疗的疗效。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合成W18O49纳米球材料,并利用W18O49纳米球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带有正电荷的铜离子的特性,制备了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XRD和光电子能谱证明两种材料均为单斜晶W18O49,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的粒径为262.6±32.4 nm,W18O49纳米球和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水合半径分别为287.9和315.7 nm,表面电位分别为-44.27 m V和-39.33 m V,表明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可以被细胞摄取。两种材料在808 nm及1064 nm处均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吸收,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Cell Counting Kit-8(CCK8)结果显示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其中W18O49纳米球浓度低于1 mg/m L时能保持80%以上细胞存活率,而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在0.25 mg/m L范围内能保持80%以上细胞存活率,表明W18O49纳米球具有更低的毒性。体外细胞实验同时证明W18O49纳米球材料具有优异的光治疗及X射线放疗增敏特性,能够实现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RT/PT双模式协同治疗。综上,W18O49纳米球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放射性增敏剂与光热治疗剂,有能力实现三个层面的协同治疗。包括通过潜在的抗病毒与热疗实现的对宫颈癌及HPV病毒进行的协同治疗,近红外光对肿瘤的PTT/PDT协同治疗,X射线及光热对肿瘤的RT/PT协同治疗。

宋韶欣[5](2020)在《Ni/Mn掺杂Gd2O3:Yb,Er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生物诊疗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各种金属离子的参与,但是当体内的离子浓度不能维持在恰当的生理浓度时,就会导致种种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离子检测对于预防和诊断各种疾病来说意义重大。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相对于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具有靶向性高、创伤性小、副作用小等诸多优势,近年来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肿瘤部位的乏氧微环境和治疗过程中不断消耗氧气会降低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光敏剂只能被可见光激发,这也限制了光动力治疗的治疗深度。本论文以Gd2O3:Yb,Er为基质,通过不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提高Gd2O3: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强度,然后将制备出的材料分别用于离子检测和光动力治疗中,一方面通过荧光检测方法实现了细胞内检测Fe3+离子;另一方面提高了光动力治疗效率,并且这种材料还能用于检测H2O2。1、上转换纳米材料Gd2O3:Yb,Er,Ni的制备、荧光性能测试及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1)首先以Gd2O3:Yb,Er为基质,选择Ni2+进行掺杂,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相应的前驱体,经900oC高温煅烧制得Gd2O3:Yb,Er,Ni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2)研究了材料的荧光性能及其在金属离子荧光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材料主要发射绿色和红色荧光,分别对应Er3+的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而且,Ni2+离子的适量掺杂使得Gd2O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得到了提高。材料对于Fe3+离子具有选择性,Fe3+离子的加入可以使材料发生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其荧光猝灭程度与Fe3+离子浓度相关,浓度越高,猝灭现象越明显。(3)利用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系)对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较低的毒性。在Gd2O3:Yb,Er,Ni介导的离子检测中,选用Fe3+与细胞和材料共培养12 h,结果表明,浓度为50 mM的Fe3+可以使细胞内的材料发生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说明材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荧光探针。2、Gd2O3:Yb,Er,Mn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以及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通过向Gd2O3:Yb,Er基质中掺杂Mn离子,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并经900oC高温煅烧制得立方相的Gd2O3:Yb,Er,Mn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Gd2O3:Yb,Er,Mn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在540 nm和663 nm处分别发射出绿色和红色荧光。另外,较低的浓度范围内,Mn2+的适量掺杂能够显着提高Gd2O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荧光强度。Gd2O3:Yb,Er,Mn也具有检测H2O2的性能,检测限为1.33879μM。(2)在pH为5.6~7.0的缓冲溶液中,研究了Gd2O3:Yb,Er,Mn上转换纳米材料催化H2O2产氧的性能,结果表明其在酸性环境具有优异的催化产氧能力,溶液环境的pH值越低,产氧速度越高;并且材料的催化能力随Mn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强。(3)利用HeLa细胞对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材料的细胞毒性很低。采用亚甲基蓝作为光敏剂将其负载到纳米材料上制备成光动力药物,研究了体外光动力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采用Gd2O3:Yb,Er,Mn代替Gd2O3: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能够显着提高光动力的治疗效果。另外,乏氧环境下和酸性环境下(pH=6.4)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均优于正常环境下的光动力治疗效果,与材料在酸性环境中催化产氧的性质相对应。Gd2O3:Yb,Er,Mn治疗组细胞内的ROS水平显着提升,说明通过提高发光强度和催化产氧能够解决PDT的氧含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最后对细胞的死亡方式进行了研究。

王迪[6](2020)在《双(2-吡啶)酮腙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席夫碱分子因其合成简便、结构灵活的特点,发展至今其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机化合物种类之一。特别是对于杂环席夫碱分子,研究发现其往往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故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和医药领域。此外,杂环席夫碱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配体分子,除了本身所含的特征基团>C=N-有利于金属的配位外,杂环基团的引入可提供更多的配位位点,而席夫碱配合物同样在工业生产和医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五种含有吡啶和吲哚基团的新型杂环席夫碱类似物(2-DPHI、3-DPHI、4-DPHI、6-DPHI和3-DPHMI),并挑选了其中三种(2-DPHI、4-DPHI和3-DPHMI)作为配体分子与各种金属盐进行配位实验,最终得到了8种目标席夫碱配合物(p Cd2、Cu4、p Cd4、Ag3m、Cu3m、Co3m、Cd3m和p Cd3m)。我们成功培养得到了上述除3-DPHI和6-DPHI两者外的其他产物的晶体,并通过单晶X-ray衍射明确了它们的具体结构以及晶体堆积方式。发现三种席夫碱分子主要依靠大量的C-H???π作用和/或π???π堆积作用来维持其三维结构,而配合物分子则主要是依靠各种分子间的弱氢键作用来维持其三维结构。论文中还利用理论计算(TD-DFT)的方法模拟了配体分子以及配合物Cu4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它们的电子跃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配体分子的电子跃迁来自?→?*和n→?*跃迁的共同作用,Cu4在424.5nm处的吸收兼具LC和MLCT的特征。另外发现了3-DPHMI的镉配位聚合物(p Cd3m)具有良好的固态荧光性能,其在590nm左右有最大发射峰。最后我们利用MTT实验初步测试了各产物对A375、A549和HELA三种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发现2-DPHI对A375和A549表现出了良好的细胞毒性,且其对正常HFF-1细胞的毒性较弱,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筛选出一种席夫碱铜配合物Cu3m,其对A375、A549和HELA的IC50值分别达到了5.10μM、3.42μM和6.06μM。

苏维维[7](2020)在《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将放射性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用于改善恶性肿瘤的治疗的研究,将多种跨学科的领域交叉融合起来,具有独特的科研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将二者联合的相关研究多是机械地将纳米材料作为核素的运载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多是二者单纯的作用叠加。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将二者的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诱导发生某种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有效利用和简化设计,而且能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实现高效的肿瘤治疗。本论文聚焦于以上科研理念,依托于课题组的长期合作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稀土生物化学与医用功能材料团队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技术。我们将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与合成技术成熟的纳米材料巧妙结合,利用二者优势互补,创新性地构建了两种核素-纳米材料复合物体系。经一系列生物学检测手段证实,本课题构建的两种体系均实现了多功能协同增强的高效肿瘤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1.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利用改进的非极性还原方法,成功合成超小粒径(8.36 nm)的金纳米颗粒(Aunanoparticels,AuNPs),尺寸均一、分散性及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在其表面连接细胞穿透肽(TAT),共聚焦显微镜和生物透射电镜下观察确定AuNPs-TAT具备良好的细胞核靶向功能;最后采用经典的Iodogen标记法标记放射性核素131I并获得终产物131I-AuNPs-TAT,131I的初始标记率高,标记产物的体外稳定性良好。在该核素-纳米复合物体系中,TAT多肽将131I靶向递送到肿瘤细胞核内部直接损伤DNA;AuNPs诱导131I衰变产生的β-射线转化为X射线,不仅扩大了辐照范围,而且产生了“免疫增强效应”。细胞实验和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能显着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协同增强131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nternal radio-immunity therapy,IRIT),并将131I-AuNPs-TAT的合成过程及其发挥高效放疗作用的机制总结为如下示意图:2.基于125I-TiO2-TAT/HA2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采用经典的溶剂热技术,成功合成高活性{101}晶面的锐钛矿型单晶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anoparticles,TiO2NPs),形貌均一,呈菱形,粒径长11.78±2.23 nm,宽3.91±0.56 nm;在TiO2NPs表面连接兼具溶酶体逃逸与细胞核靶向功能的融合肽(TAT/HA2),生物电镜扫描证实获得的TiO2-TAT/HA2能在逃逸溶酶体捕获后高效靶向进入细胞核内;进一步采用Iodogen标记法将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在TiO2-TAT/HA2上,获得的125I-TiO2-TAT/HA2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在该结构中,TAT/HA2能介导125I对肿瘤细胞核内DNA的靶向杀伤;而125I的俄歇电子与TiO2反应后能催化水分子的活化,进而促进125I的γ射线诱导的毒性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细胞及活体实验证实,125I-TiO2-TAT/HA2能显着抑制实体肿瘤(胰腺癌)的生长,明显改善125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本研究最大创新性在于,有效利用125I作为电子给体激活TiO2NPs的催化活性并促进水的活化,使γ射线诱导的水辐解过程更容易发生,从而产生大量·OH,最终实现高效放疗。我们将该创新性的催化内照射疗法(catalytic internal radiotherapy,CIRT)的作用机理总结如下:讨论分析在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中,放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内照射治疗(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IRT)因较外照射治疗对正常组织副损伤小这一独特优势而受到关注。IRT通过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射线而发挥肿瘤治疗作用,然而,某些类型的射线的能量不足、穿透深度不够等缺陷制约着核素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发展,但其在IRT中的应用研究很少,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因此还有很大研究和发展空间。本文即是对此做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思路和手段。本课题组着眼于提高肿瘤疗效,促进人民健康,深入研究了改善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通过分析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131I,125I)的衰变射线特点,针对性地制备了两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AuNPs,TiO2NPs),利用巧妙的合成工艺将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通过特定的物理及化学反应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手段证实了两种复合物均对肿瘤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治疗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严格的验证。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将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产物特点与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质相结合,分别实现了基于“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RIT)”和“催化内照射疗法(CIRT)”的肿瘤高效治疗。本课题的设计不仅有望拓宽核素-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为肿瘤治疗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

王伟华[8](2019)在《Gd2O3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光动力疗法相对于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具有靶向性好、创伤性小、有效、副作用小、可协同性、相对低成本等优势,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以近红外光为光源的肿瘤光动力治疗中,上转换纳米粒子由于能够将具有更大组织穿透深度的近红外光转换成能够被传统光敏剂吸收的短波光而被广泛应用。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作为光转换器和光敏剂药物的载体,解决了肿瘤治疗深度不够、理想光敏剂选择性低等一系列问题。光动力法的疗效主要依赖于活性氧(ROS)的数量,而ROS是环境氧和光敏剂药物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吸收上转换发射能量,进而发生光敏反应而产生的,所以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可以通过提高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强度和肿瘤组织氧含量来实现。然而由于肿瘤微环境本身是一个乏氧环境,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氧被不断消耗,这对光动力治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论文以Gd2O3为基质,通过碱金属、过渡金属等离子和稀土离子的共掺杂来实现Gd2O3上转换纳米材料荧光强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巧妙地将Mn2+引入Gd2O3基质中,提高了上转换荧光性能,并赋予上转换纳米颗粒产氧的能力,进一步解决了由于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耗氧和乏氧微环境引起的临床应用受限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提高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强度、改善肿瘤的乏氧微环境从而有效提高肿瘤光动力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上转换纳米材料Gd2O3:Yb,Tm,Li和Gd2O3:Yb,Tm,Zn的制备、荧光性能、及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首先以Gd2O3为基质,分别选择Li+和Zn2+作为Gd2O3上转换纳米粒子中Yb3+、Tm3+的共掺杂剂,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相应的前驱体,经900oC高温煅烧制得Gd2O3:Yb,Tm,Li和Gd2O3:Yb,Tm,Zn两种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在980 nm激光激发下,两种材料均主要发射蓝色荧光。而且,Li和Zn离子的适量掺杂均使得Gd2O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得到了提高,Li和Zn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15 mol%和10 mol%,其在488 nm处的荧光强度分别为无Li+和Zn2+掺杂时的9.09倍和2.97倍。(2)利用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系)对这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材料浓度不高于500μg?mL-1时,细胞的存活率均能达到85%以上,说明细胞毒性很低。在Gd2O3:Yb,Tm,Zn介导的光动力治疗中,选用吸收峰和上转换发射峰高度匹配的光敏剂部花青540(MC540)作为治疗药物,负载于Gd2O3:Yb,Tm,Zn纳米粒子上,进行肿瘤光动力治疗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更高的Gd2O3:Yb,Tm,Zn上转换纳米材料能够获得更有效的癌细胞杀伤效果。另外,随着光动力治疗后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12小时,HeLa细胞的存活率从67%下降到49%。2、自产氧Gd2O3:Yb,Er,Mn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以及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同样以Gd2O3为基质,通过Mn离子与Yb3+和Er3+的共掺杂,设计合成了一种单一组分的上转换-催化双功能Gd2O3:Yb,Er,Mn上转换纳米材料。在980 nm激光的激发下,Gd2O3:Yb,Er,Mn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在540 nm和663 nm处分别发射出绿色和红色荧光,归属于Er3+的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Mn离子的适量掺杂使得Gd2O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得到了提高,其中Mn的最佳掺杂量为0.15mol%,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均达到最强,分别为无Mn离子掺杂的5.83倍和2.03倍。另外,随着Mn离子掺杂比例由0.1 mol%增加至0.9 mol%,红绿荧光强度比由0.41逐渐提高到2.53。(2)在pH为5.67.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研究了Gd2O3:Yb,Er,Mn上转换纳米材料加速H2O2分解产氧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其在酸性环境下表现出催化H2O2产氧的能力,随着pH值从7.0降低到5.6,H2O2产氧的速度逐渐升高;并且Mn掺杂量越高,Gd2O3:Yb,Er,Mn催化能力越强。(3)通过MTT法和体外溶血实验分别研究了材料的细胞毒性和血液相容性,验证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利用HeLa细胞对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材料浓度不高于100μg/mL时,细胞的存活率均能达到85%以上,说明细胞毒性很低。(4)以吸收Gd2O3:Yb,Er,Mn上转换荧光的亚甲基蓝(MB)作为光敏剂,以HeLa细胞为癌细胞模型,研究了Gd2O3:Yb,Er,Mn的体外光动力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外加安全剂量的外源性H2O2,采用Gd2O3:Yb,Er,Mn代替Gd2O3: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能够将癌细胞的死亡率提高2.35倍,细胞内的ROS水平显着提升,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亚细胞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后继发性坏死是该光动力治疗过程中HeLa细胞的主要死亡方式。

余诺[9](2019)在《多功能简单组分光热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于易被生物组织吸收和散射的可见光,波长为650-1350 nm的近红外光展现了更强的组织穿透力,因此大量可以吸收近红外光的材料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的研究。其中,近红外激光诱导的光热治疗尤其吸引研究人员的注意,其利用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将激光能量快速转换成热能,实现局部高温来消融癌细胞,具有微创和治疗效率高等优点。随后研究人员在光热材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靶向性、多模成像和联合治疗等性能,进一步优化治疗条件并增强了治疗效果。然而为了实现多功能化,光热纳米试剂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多重复合结构导致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繁琐且最终产率低。如果纳米颗粒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同时具有多种成像和治疗手段,则可以将其视为多功能简单组分纳米试剂。基于这种想法,本论文制备了具有优异生物兼容性,光热转换效率高的多功能简单组分光热纳米材料,研究了肿瘤的一体化诊疗效果。具体工作如下:(1)Nb掺杂TiO2纳米晶的光热性能调控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传统的宽带隙无机半导体可以吸收紫外光和部分可见光,但在近红外区域没有吸收带,导致它们不能作为光热试剂。基于掺杂策略,本章以常见的宽带隙TiO2为例,通过热解法合成了Nb掺杂的蓝色TiO2纳米晶,实现了从紫外光响应的白色TiO2到近红外光吸收的蓝色TiO2纳米晶的转变。由于Nb5+离子代替Ti4+离子位点会产生一个自由电子,大量Nb5+离子会注入大量自由电子到晶格中,足够多的自由电子引起显着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产生了近红外吸收带。在1064 nm激光照射下,蓝色TiO2纳米晶可以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热能,并且较高的Nb掺杂量可以产生更高的升温,实现了TiO2纳米晶光热性能的动态调控。磷脂表面改性的蓝色TiO2纳米晶的光热转换效率高达40.6%,且具有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当纳米晶体注入小鼠肿瘤时,可以通过光声成像检测肿瘤,并在1064nm激光照射下热消融肿瘤细胞。因此,Nb掺杂TiO2纳米晶可以作为高效且无重金属的纳米试剂,用于成像引导下的肿瘤光热治疗的研究。(2)Sb掺杂SnO2纳米晶的光热性能调控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理想的半导体光热试剂应该组成简单,具有成像和光热转换能力,目前这纳米材料的种类比较少。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它宽带隙半导体的潜能,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以宽带隙半导体SnO2为模型,制备了不同Sb掺杂浓度的SnO2纳米晶,其具有光热转换效应和多模成像能力。当掺杂的摩尔浓度从0增加到0.2/1.0时,所得纳米晶的尺寸逐渐减小,结晶度变弱,并在1064 nm激光照射下表现出增强的光热效应。表面改性后,优化后的Sb0.2-SnO2纳米晶具有良好的激光稳定性,高的光热转换效率(48.3%)以及较低的细胞毒性。将Sb0.2-SnO2纳米晶注射到小鼠肿瘤时,可以实现肿瘤CT和光声成像,并在1064 nm激光下高效热消融肿瘤细胞。因此,这种Sb0.2-SnO2可以作为一体化型纳米试剂,在第二生物透明窗口用于高效肿瘤光热治疗研究。(3)蓝色Te纳米针的制备及其肿瘤成像和化疗-光热治疗的研究化疗和光热治疗的结合可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通常化疗-光热试剂是包含近红外光吸收剂、抗癌药物和纳米胶囊的复合材料,但是这类复合材料的合成过程比较复杂且载药效率低。Te纳米材料很有潜力作为简单组分化疗-光热试剂,本章中通过简单的一锅还原法首次制备出蓝色Te纳米针。传统的蓝色Te纳米结构具有近红外光吸收能力,但其长度达到几十微米,而紫色Te纳米结构(如纳米点和纳米棒)的近红外吸收强度极低,无法同时满足合适尺寸和强近红外光吸收性能。所制备的蓝色Te纳米针具有很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同时长度也小于500 nm。与紫色Te纳米棒相比,蓝色Te纳米针有更强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和更强的光热转换性能,并且表现出激光增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而且,蓝色Te纳米针对不同细胞系展现了明显的毒性差异,且对癌细胞的毒性更大,这是由于Te纳米针可以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当在小鼠肿瘤中注射蓝色Te纳米针时,可以实现肿瘤的光声成像和热成像。与单独Te纳米针的有限治疗效果相比,通过化疗-光热协同治疗实现了高效的的肿瘤治疗效果。因此,这种新型蓝色Te纳米针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组分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化疗-光热治疗的研究。(4)硫醇稳定的Bi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肿瘤成像和光热-放疗的研究放疗是治疗深层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受限于乏氧环境引起的细胞抗辐射损伤能力,而光热治疗能够通过增加肿瘤处的血流量来增加其氧含量,实现肿瘤光热治疗和放疗(光热-放疗)协同治疗。在本章中,我们合成了稳定的单质Bi纳米颗粒并用于成像引导的肿瘤光热-放疗联合治疗。通过温和还原法制备了硫醇配位的Bi(Bi-SR)纳米颗粒,聚乙二醇化磷脂(DSPE-PEG)表面改性后的Bi-SR-PEG纳米颗粒具有强近红外吸收和高光热转换效率。重要的是,由于硫和金属之间具有强化学结合能,表面的硫醇配体可以显着地防止金属Bi核被氧化,从而实现长期且稳定的近红外吸收,而没有硫醇配位的Bi纳米球则很快被氧化完全失去近红外吸收。这些Bi-SR-PEG纳米颗粒具有生物兼容性好、光热转换效率高和X射线衰减能力强等优点。通过小鼠静脉注射Bi-SR-PEG纳米颗粒,其可以被动富集在肿瘤处,实现肿瘤的CT成像和光热-放疗联合治疗。因此,Bi-SR-PEG可以作为一种多功能简单组分的新型纳米试剂,用于成像引导的肿瘤光热-放疗联合治疗的研究。

杨欢[10](2018)在《稀土氧化钕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稀土氧化钕(Nd2O3)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的毒性作用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R8383细胞,暴露于终浓度为0、3.125、6.25、12.5、25、50μg/ml Nd2O3混悬液6h、12h、24h后,采用MTT法检测NR8383细胞生长抑制率。不同浓度Nd2O3混悬液暴露24h后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Fas/FasL和Caspase-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稀土Nd2O3暴露不同时间后,NR838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早期凋亡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6.25、12.5、25μg/ml染毒组NR8383细胞早期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25μg/ml浓度范围内,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细胞晚期凋亡率(1.8%、2.4%、2.6%、3.8%、4.5%)逐渐增加,12.5、25、50μg/ml Nd2O3染毒组NR8383细胞晚期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50μg/ml时,凋亡细胞百分比开始下降。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表现出完整的细胞形态,3.125μg/ml和6.25μg/ml Nd2O3染毒组细胞皱缩、染色质聚集,但保持着完整的细胞膜,随着Nd2O3染毒浓度增加,核膜裂解,核碎裂,少量染色质分割成块状,在50μg/ml染毒组观察到凋亡小体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6.25、12.5、25μg/ml染毒组细胞中Fas/FasL和Caspase-8 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稀土Nd2O3颗粒物染毒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可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同时Fas/FasL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发凋亡的途径之一。

二、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on Proliferation of Two Cancer Cell Lin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on Proliferation of Two Cancer Cell Line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细胞中药学方法的大黄寒热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1.1.1 初生物质
        1.1.2 次生物质
        1.1.3 无机元素
        1.1.4 其他
    1.2 寒热评价方法
        1.2.1 实验动物法与生理生化指标法
        1.2.2 冷热板示差法与温度趋向法
        1.2.3 微量热法
        1.2.4 红外热扫描成像法
        1.2.5 细胞中药学评价法
    1.3 大黄的研究进展
        1.3.1 大黄的寒热研究进展
        1.3.2 大黄的化学成分
        1.3.3 大黄的药理作用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黄提取分离及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药材
    2.3 实验方法
        2.3.1 唐古特大黄的提取与分离
        2.3.2 色谱条件
        2.3.3 质谱检测条件
        2.3.4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6 线性关系、检出限与定量限
        2.3.7 精密度试验
        2.3.8 重复性试验
        2.3.9 稳定性试验
        2.3.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制备供试品溶液方法的优化
        2.4.2 色谱条件优化
        2.4.3 唐古特大黄成分分析
        2.4.4 含量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胞中药学方法评价大黄水煎液分离部位及所含单体化合物的寒热药性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药材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药品配制与保存
        3.3.3 大黄水煎液通过溶剂系统分离所得部位寒热评价
        3.3.4 大黄单体化合物寒热评价
        3.3.5 大黄三氯甲烷部位单体化合物配比寒热评价
        3.3.6 台盼蓝染色实验
        3.3.7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大黄不同分离部位寒热评价
        3.4.2 台盼蓝染色结果
        3.4.3 大黄单体化合物寒热评价实验
        3.4.4 大黄三氯甲烷部位单体化合物配比寒热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黄单体化合物在细胞水平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药材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药品配制与保存
        4.3.3 造模中药实验
        4.3.4 大黄单体化合物“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细胞学评价
        4.3.5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寒药与热药造模浓度的确定
        4.4.2 大黄寒性成分“热者寒之”
        4.4.3 大黄热性成分“寒者热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结直肠癌糖基化合物配体的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基化及糖基化合物概述
    1.2 糖基化的功能
        1.2.1 糖基化的生理功能
        1.2.2 癌症中的糖基化
    1.3 糖基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1.3.1 质谱法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微流控分析法
        1.3.4 微阵列芯片分析法
    1.4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
        1.4.1 凝集素概述
        1.4.1.1 凝集素的定义及特性
        1.4.1.2 凝集素的应用
        1.4.2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构建
        1.4.3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1.4.3.1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检测方法
        1.4.3.2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应用
    1.5 糖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筛选
        1.5.1 糖基转移酶概述
        1.5.2 糖基转移酶抑制剂及其分析方法
        1.5.2.1 糖基转移酶抑制剂
        1.5.2.2 糖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分析方法
    1.6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
        1.6.1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概述
        1.6.2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6.3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1.6.3.1 磁共振成像(MRI)
        1.6.3.2 X-射线CT成像
        1.6.3.3 光学成像
        1.6.3.4 多模态成像
    1.7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富集技术及研究意义
        1.7.1 循环肿瘤细胞概述
        1.7.2 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富集方法
        1.7.2.1 基于物理特性的分离富集方法
        1.7.2.2 基于生物特性的分离富集方法
        1.7.3 循环肿瘤细胞研究的临床意义
    1.8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配体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仪器表征
        2.2.3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微阵列芯片的制备与活化
        2.2.4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制备
        2.2.5 结直肠癌细胞特异性凝集素的筛选
        2.2.6 NaGdF_4: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合成
        2.2.7 NaGdF_4:Yb~(3+),Er~(3+)@NaGdF_4 UCNPs的合成
        2.2.8 UCNP@SiO_(2-)COOH纳米粒子的合成
        2.2.9 UCNP@SiO_(2-)UEA-I的合成
        2.2.10 UCNP@SiO_(2-)COOH和UCNP@SiO_(2-)UEA-I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分析
        2.2.11 试管CT和MR成像分析
        2.2.12 细胞多模态成像(UCL/MR/CT)分析
        2.2.13 活体多模态成像(UCL/MR/CT)分析
        2.2.14 UCNP@SiO_(2-)COOH和UCNP@SiO_(2-)UEA-I的体内分布及体内毒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PAAM水凝胶基底的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制备和表征
        2.3.2 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配体的筛选
        2.3.3 UCNP@SiO_(2-)UEA-I纳米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2.3.4 UCNP@SiO_(2-)UEA-I对SW480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分析
        2.3.5 UCNP@SiO_(2-)UEA-I对SW480肿瘤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分析
        2.3.6 体内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集素微阵列芯片在糖基转移酶抑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抑制剂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抑制处理
        3.2.4 利用PAAM凝集素微阵列芯片分析抑制剂的抑制能力
        3.2.5 细胞荧光成像
        3.2.6 槲皮素的体外抑制效果评估
        3.2.7 槲皮素的体内抑制效果评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PAAM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糖基转移酶抑制剂分析
        3.3.2 槲皮素的体外抑制效果评估
        3.3.3 槲皮素的体内抑制效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EA-I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探针在生物光学成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仪器表征
        4.2.3 NaErF_4:10% Yb纳米粒子的合成(简称为Er)
        4.2.4 Er@Y、Er@Y@Nd、Er@Y@Nd@Gd UCNPs的合成
        4.2.5 UCNP@SiO_2-COOH的合成
        4.2.6 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的合成
        4.2.7 UCNP@SiO_2-COOH、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的细胞毒性分析
        4.2.8 细胞的UCL成像
        4.2.9 组织穿透深度的探究
        4.2.10 UCNPs在体内分布及清除的探究
        4.2.11 UCNPs靶向SW480肿瘤能力的探究
        4.2.12 UCNPs的体内毒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r@Y@Nd@Gd UCNPs的合成及表征
        4.3.2 UCNP@SiO_2-COOH、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的合成及表征
        4.3.3 UCNP@SiO_2-COOH、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对SW480细胞的靶向作用
        4.3.4 组织穿透深度
        4.3.5 UCNP@SiO_2-COOH、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在体内的分布及清除
        4.3.6 UCNP@SiO_(2-)COOH、UCNP@SiO_2-PEG、UCNP@SiO_2-D-SP5和UCNP@SiO_2-UEA-I靶向SW480肿瘤的能力
        4.3.7 纳米粒子体内毒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EA-I功能化磁珠在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和分离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
        5.2.3 MB-UEA-I的合成
        5.2.4 MB-UEA-I浓度及捕获时间的优化
        5.2.5 MB-UEA-I捕获SW480细胞的特异性及捕获效率
        5.2.6 被捕获细胞的活率及增殖能力分析
        5.2.7 模拟病人血液样本中CTCs的捕获
        5.2.8 捕获临床样本中病人血液中的CTCs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Bs和MB-UEA-I的制备和表征
        5.3.2 MB-UEA-I捕获SW480细胞的特异性及捕获效率
        5.3.3 捕获模拟病人血液中的CTCs
        5.3.4 被捕获细胞的活率及增殖能力
        5.3.5 捕获临床病人外周血中的CTCs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新型纳米PDT技术的肿瘤高效治疗策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与标记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纳米药物的构筑
        1.2.2 纳米药物的肿瘤富集
        1.2.3 纳米药物的瘤内渗透
        1.2.4 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化
        1.2.5 纳米药物的缓释
    1.3 纳米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药物负载新模式
        1.3.2 药物控释新技术
        1.3.3 药物瘤内渗透新路径
        1.3.4 精准靶向新技术
        1.3.5 耐药抑制新方法
    1.4 论文选题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多功能PDT纳米粒子的构筑
    2.1 引言
    2.2 UCNS-GOQD-FA/TPP纳米体系的构筑
        2.2.1 实验试剂及合成步骤
        2.2.2 材料表征
        2.2.3 结构与性能分析
    2.3 UCNS@PPIX-PLL-FA纳米体系的构筑
        2.3.1 实验试剂及合成步骤
        2.3.2 材料表征
        2.3.3 结构与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靶向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氧释放
        3.3.2 细胞吞噬
        3.3.3 线粒体靶向定位
        3.3.4 细胞毒性与细胞凋亡
        3.3.5 体内靶向及细胞器定位
        3.3.6 瘤体治疗效果
        3.3.7 体内代谢分布
        3.3.8 生物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胞传递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ranswell体系中的迁移
        4.3.2 细胞吞吐特性
        4.3.3 细胞内转运通路
        4.3.4 瘤内渗透扩散
        4.3.5 细胞吞吐作用抑制
        4.3.6 细胞内转运作用抑制
        4.3.7 抑制剂作用下的瘤内渗透
        4.3.8 转胞吞与瘤内渗透的关系
        4.3.9 肿瘤治疗效果
        4.3.10 生物安全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药规避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3 结果讨论
        5.3.1 TMZ与 PDT作用对GBM细胞的杀伤
        5.3.2 PDT对 TMZ诱导耐药细胞的杀伤
        5.3.3 细胞吞噬
        5.3.4 细胞内活性氧释放
        5.3.5 细胞内基因调控
        5.3.6 纳米药物在肿瘤内的渗透
        5.3.7 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5.3.8 生物安全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小剂量的纳米PDT粒子对肿瘤的高效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光敏剂负载
        6.3.2 活性氧释放
        6.3.3 He La细胞与Hela-CSCs对纳米粒子的吞噬
        6.3.4 He La细胞与Hela-CSCs的 PDT毒性
        6.3.5 瘤内扩散
        6.3.6 瘤内细胞内化
        6.3.7 瘤体治疗效果
        6.3.8 体内分布代谢
        6.3.9 生物安全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4)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在肿瘤协同治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光治疗剂与放射治疗增敏剂研究进展
        1.2.1 光治疗剂研究进展
        1.2.2 放射治疗增敏剂种类及原理
    1.3 肿瘤的多模式协同治疗简述
    1.4 W_(18)O_(49)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细胞培养
        2.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2.2.2 细胞培养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与体外实验方法
        2.3.1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2 体外实验方法
第三章 W_(18)O_(49)纳米球和和负载铜离子的W_(18)O_(49)纳米球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W_(18)O_(49)纳米球负载铜离子前后表征
        3.2.1 W_(18)O_(49)纳米球和负载铜离子的W_(18)O_(49)纳米球的制备
        3.2.2 负载铜离子的W_(18)O_(49)纳米球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3.2.4 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3.2.6 ICP测试
        3.2.7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3.2.8 光热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_(18)O_(49)纳米球用于光热/X射线双模式协同治疗
    4.1 引言
    4.2 细胞毒性测试
    4.3 细胞治疗实验
        4.3.1 细胞光治疗实验
        4.3.2 MDA-MB-231及A2780 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
        4.3.3 W_(18)O_(49)纳米球用于X射线体外治疗增敏
        4.3.4 W_(18)O_(49)纳米球浓度对X射线体外治疗增敏的影响
        4.3.5 放射强度对于X射线体外治疗增敏的影响
        4.3.6 W_(18)O_(49)纳米球用于光热/X射线双模式协同治疗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Ni/Mn掺杂Gd2O3:Yb,Er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生物诊疗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材料简介
        1.1.1 稀土元素的概念
        1.1.2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1.2.1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组成
        1.2.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2.3 影响稀土上转换材料发光性能的因素
        1.2.4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3.1 生物成像
        1.3.1.1 荧光成像
        1.3.1.2 磁共振成像
        1.3.2 生物传感
        1.3.3 光动力治疗
    1.4 课题提出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稀土离子溶液的配制
        2.2.2 过渡金属盐溶液的制备配制
        2.2.3 过渡金属元素掺杂Gd_2O_3: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
    2.3 体外细胞实验
        2.3.1 PBS缓冲液的配制
        2.3.2 不同pH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2.3.3 材料的细胞毒性测试
        2.3.4 材料的细胞荧光标记
        2.3.5 材料在细胞内的检测能力评价
        2.3.6 材料介导的细胞内肿瘤光动力治疗
        2.3.6.1 光动力药物的制备
        2.3.6.2 体外光动力治疗实验
        2.3.7 细胞染色实验
        2.3.7.1 活性氧水平检测
        2.3.7.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7.3 台盼蓝染色
    2.4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能谱分析(EDS)
        2.4.4 荧光光谱(FL)
        2.4.5 离子检测
        2.4.6 产氧性能测试
        2.4.7 检测H_2O_2
        2.4.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第三章 Gd_2O_3:Yb,Er,Ni的制备及其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物相分析
        3.2.2 形貌与粒径分析
        3.2.3 荧光性能
        3.2.4 离子检测性能
        3.2.5 细胞毒性实验
        3.2.6 材料在体外的细胞吞噬和荧光标记
        3.2.7 Gd_2O_3:Yb,Er,Ni在 He La细胞中的离子检测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d_2O_3:Yb,Er,Mn的制备及其在乏氧光动力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相分析
        4.2.2 成分分析
        4.2.3 形貌与粒径分析
        4.2.4 荧光性能
        4.2.5 H_2O_2检测性能
        4.2.6 不同pH缓冲液中的溶氧实验
        4.2.7 细胞毒性实验
        4.2.8 Gd_2O_3:Yb,Er,Mn在 He La细胞中的荧光标记及H2O2 检测
        4.2.9 Gd_2O_3:Yb,Er,Mn介导的肿瘤光动力疗法
        4.2.9.1 Gd_2O_3:Yb,Er,Mn-MB的制备及表征
        4.2.9.2 Gd_2O_3:Yb,Er,Mn-MB介导的乏氧环境中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4.2.9.3 Gd_2O_3:Yb,Er,Mn-MB介导的酸性环境中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6)双(2-吡啶)酮腙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席夫碱概述
    1.2 杂环席夫碱
        1.2.1 吲哚类席夫碱
        1.2.2 吡啶类席夫碱
        1.2.3 噻唑类席夫碱
        1.2.4 其他种类的杂环席夫碱
    1.3 席夫碱配合物
        1.3.1 席夫碱铜配合物
        1.3.2 席夫碱锌配合物
        1.3.3 席夫碱银配合物
        1.3.4 席夫碱钴配合物
        1.3.5 席夫碱铂配合物
        1.3.6 其他种类的席夫碱金属配合物
    1.4 晶体培养
    1.5 理论计算研究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双(2-吡啶)酮腙席夫碱小分子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前言
    2.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席夫碱配体分子的合成
        2.3.1 DPH的合成
        2.3.2 2-DPHI的合成
        2.3.3 3-DPHI的合成
        2.3.4 4-DPHI的合成
        2.3.5 6-DPHI的合成
        2.3.6 3-DPHMI的合成
    2.4 席夫碱分子的晶体结构分析
        2.4.1 2-DPHI的晶体结构分析
        2.4.2 4-DPHI的晶体结构分析
        2.4.3 3-DPHMI的晶体结构分析
    2.5 席夫碱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5.1 实验部分
        2.5.2 理论计算部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 前言
    3.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3.1 配合物1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3.2 配合物2-3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3.3 配合物4-8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3.4 副产物9-14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4 配合物的光学性质研究
        3.4.1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3.4.2 配合物8的固态荧光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细胞的培养
        4.3.3 MTT实验
    4.4 五种席夫碱配体分子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4.1 2-DPH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4.2 3-DPH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4.3 4-DPH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4.4 6-DPH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4.5 3-DPHM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5 席夫碱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5.1 配合物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5.2 配合物2-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5.3 配合物4-8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125)I-TiO_2-TAT/HA2 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材料在肿瘤核素内照射增敏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致谢

(8)Gd2O3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的性质及简介
        1.1.1 稀土元素的概念
        1.1.2 稀土元素的性质
        1.1.3 稀土上转换发光机制
        1.1.3.1 能量传递上转换(Energy-transfer upconversion,ETU)
        1.1.3.2 激发态吸收(Excited-state absorption,ESA)
        1.1.3.3 光子雪崩(Photon avalanche,PA)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1.2.1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种类
        1.2.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稀土元素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4 碱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Gd_2O_3 的研究现状
    1.3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生物应用
        1.3.1 生物成像
        1.3.2 生物检测
        1.3.3 癌症治疗
        1.3.3.1 癌症的光动力治疗简介
        1.3.3.2 光动力治疗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实验溶液的配制
        2.2.1 稀土离子溶液的配制
        2.2.2 Li~+、Zn~(2+)和Mn~(2+)盐溶液的配制
        2.2.3 不同pH缓冲液的配制
        2.2.4 生物荧光染料溶液的配制
        2.2.4.1 缓冲溶液PBS的配制
        2.2.4.2 MTT溶液的配制
        2.2.4.3 DCFH-DA溶液的配制
        2.2.4.4 罗丹明123(Rhodamine123)溶液的配制
        2.2.4.5 4%台盼蓝溶液的配制
    2.3 Gd_2O_3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
        2.3.1 Gd_2O_3:Yb,Tm,Li/Zn和 Gd_2O_3:Yb,Er,Mn纳米材料的制备
        2.3.2 Gd_2O_3:Yb,Tm,Li/Zn-MC540和Gd_2O_3:Yb,Er,Mn-MB纳米材料的制备
    2.4 Gd_2O_3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4.1 MTT法
        2.4.2 溶血实验
        2.4.3 纳米材料的细胞荧光标记
        2.4.4 纳米材料的细胞切片
        2.4.5 纳米材料介导的肿瘤细胞的体外光动力治疗
        2.4.6 光动力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2.4.7 光动力治疗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
        2.4.7.1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4.7.2 亚细胞水平细胞形态观察
        2.4.8 光动力治疗后肿瘤细胞坏死的检测
        2.4.8.1 台盼蓝染色
        2.4.8.2 亚细胞水平细胞形态观察
    2.5 Gd_2O_3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2 能谱分析(EDS)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4 X射线衍射(XRD)
        2.5.5 荧光光谱(FL)
        2.5.6 产氧量测试
        2.5.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5.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第三章 Gd_2O_3:Yb,Tm,Li/Zn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Gd_2O_3:Yb,Tm,Li/Zn纳米材料的物相与成分分析
        3.2.1.1 物相分析
        3.2.1.2 成分分析
        3.2.2 纳米材料的形貌及粒度分析
        3.2.3 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3.2.4 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
        3.2.5 纳米材料介导肿瘤光动力疗法的研究
        3.2.5.1 Gd_2O_3:Yb,Tm,Li/Zn-MC540 纳米材料的表征
        3.2.5.2 Gd_2O_3:Yb,Tm,Li/Zn-MC540 纳米材料的光动力疗法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产氧Gd_2O_3:Yb,Er,Mn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纳米材料的物相及成分分析
        4.2.1.1 物相分析
        4.2.1.2 成分分析
        4.2.2 纳米材料的形貌及粒度分析
        4.2.3 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4.2.4 纳米材料催化H_2O_2 分解的产氧测试
        4.2.5 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分析
        4.2.6 HeLa 细胞对 Gd_2O_3:Yb,Er,Mn 纳米材料的吞噬实验
        4.2.7 纳米材料的荧光标记研究
        4.2.8 纳米材料介导肿瘤光动力疗法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进一步展开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9)多功能简单组分光热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经典的光热转换材料
        1.2.1 贵金属基光热转换材料
        1.2.2 碳基光热转换材料
        1.2.3 有机光热转换材料
        1.2.4 半导体基光热转换材料
    1.3 新兴的光热转换材料
        1.3.1 二维非金属单质光热转换材料
        1.3.2 金属有机框架光热转换材料
        1.3.3 超薄MXene光热转换材料
        1.3.4 天然的光热转换材料
    1.4 多功能多组分型光热转换试剂
        1.4.1 掺杂型光热转换试剂
        1.4.2 核-壳型光热转换试剂
        1.4.3 异质结型光热转换试剂
        1.4.4 有机-无机杂化型光热转换试剂
    1.5 多功能简单组分光热纳米试剂
        1.5.1 简单组分光热-化疗纳米试剂
        1.5.2 简单组分光热-光动力纳米试剂
        1.5.3 简单组分光热-化学动力纳米试剂
        1.5.4 简单组分光热-放疗纳米试剂
    1.6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6.1 论文立题意义
        1.6.2 论文研究内容
        1.6.3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b掺杂TiO_2 纳米晶的光热性能调控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Nb掺杂TiO_2 纳米晶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b掺杂TiO_2 纳米晶的合成和表征
        2.3.2 可调的光热效应和表面改性
        2.3.3 细胞毒性和体外光热治疗
        2.3.4 光声成像和肿瘤光热治疗
        2.3.5 纳米晶的体内分布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b掺杂SnO_2 纳米晶的光热性能调控及其瘤诊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Sb掺杂SnO_2 纳米晶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掺杂SnO_2 结晶行为的研究
        3.3.2 可调的近红外吸收和光热性能
        3.3.3 细胞毒性和细胞光热实验
        3.3.4 肿瘤多模成像和光热治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蓝色Te纳米针的制备及其肿瘤成像和化疗-光热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蓝色Te纳米材料的的表征
        4.3.2 Te纳米针的光吸收和光热性能测试
        4.3.3 激光增强的自由基清除测试
        4.3.4 细胞抗癌活性测试和体外光热治疗
        4.3.5 多模成像和肿瘤联合治疗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硫醇稳定的Bi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肿瘤成像和光热-放疗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i-SR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5.3.2 Bi-SR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
        5.3.3 Bi-SR-PEG纳米颗粒光热性能和稳定性
        5.3.4 Bi-SR-PEG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细胞放疗和光热治疗
        5.3.5 Bi-SR-PEG纳米颗粒的体内毒性评估
        5.3.6 肿瘤CT成像和体内元素分布
        5.3.7 Bi-SR-PEG用于肿瘤光热-放疗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稀土氧化钕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1 试剂
        2.1.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1.2.3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1.1 细胞复苏
        2.2.1.2 细胞培养与分组
        2.2.1.3 细胞计数
        2.2.2 细胞形态观察
        2.2.3 MTT细胞毒性实验
        2.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2.2.5 透射电镜观察NR8383细胞凋亡小体的形成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R8383 细胞凋亡相关m RNA的表达量
        2.2.7 Western blot测定NR8383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
    2.3 技术路线图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形态观察
    3.2 不同浓度稀土Nd_2O_3颗粒物对NR8383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不同浓度稀土Nd_2O_3颗粒物对NR8383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稀土Nd_2O_3颗粒物对NR8383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稀土Nd_2O_3 颗粒物对细胞中Fas/Fas L和 Caspase-8 mRNA表达的影响
    3.6 不同浓度稀土Nd_2O_3 颗粒物对细胞中Fas/Fas L和 Caspase-8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JNK信号通路在PM_(2.5)、粉尘和稀土颗粒物致细胞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The Suppression Effec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on Proliferation of Two Cancer Cell Line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细胞中药学方法的大黄寒热成分研究[D]. 赵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凝集素微阵列芯片的结直肠癌糖基化合物配体的筛选及应用[D]. 田荣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新型纳米PDT技术的肿瘤高效治疗策略及应用研究[D]. 刘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负载铜离子的W18O49纳米球在肿瘤协同治疗的应用[D]. 徐增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Ni/Mn掺杂Gd2O3:Yb,Er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生物诊疗方面的应用[D]. 宋韶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双(2-吡啶)酮腙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王迪.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D]. 苏维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Gd2O3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伟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9]多功能简单组分光热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肿瘤诊疗的研究[D]. 余诺. 东华大学, 2019(03)
  • [10]稀土氧化钕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 杨欢.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2018(04)

标签:;  ;  ;  ;  ;  

轻稀土元素对两种癌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