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

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

一、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业(论文文献综述)

管羊炀[1](2021)在《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加剧及景区的过度开发,也对区域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甚至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当地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探究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认知人类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响应关系,对于指导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足迹是研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其能够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强度以及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并定量化评估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及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开展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分析其中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同时,旅游智能化发展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获取大范围连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大数据成为可能,为景区生态足迹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山岳型风景区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相比于其他类型景区,其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生态环境受旅游活动干扰的消极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三清山这一典型山岳型风景区为案例区域,基于卫星遥感、气象观测、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长时间序列的多源异构数据,利用3S技术和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开展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以生态足迹表征景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未来趋势的预警,然后基于相关结论,从不同角度对三清山风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3S技术与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提取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指标,并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长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要素基本呈逐年上涨的状态,其中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表明区域旅游业近十余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另一方面,森林面积在2005—2019年中逐渐增多,城镇区域面积较早期年份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气候舒适度呈周期性季节变化和相对稳定的年际变化;研究区虽然一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盈余状态,但是人均旅游生态盈余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表明研究案例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开展2005—2019年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确定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通过曲线拟合模型进行人均旅游生态盈余的预警。针对2005—2019年旅游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旅游吸引力等经济社会因素为主要的驱动因子;通过11类曲线拟合模型中最优的指数模型,对研究区域的未来人均旅游生态盈余进行预警,发现研究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弱,其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不仅逐年降低,且在未来10年内将小于0.01hm2每百人,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将难以满足人类旅游发展的需要。(3)基于上述分析及预警结果,结合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对如何有效控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增长以及减少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建立协调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三是坚持科学规划,打造优质生态的旅游景区。

李啸天[2](2021)在《苏州园林语言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苏亚[3](2021)在《从服务系统视角探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 ——以苏州园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游览。然而在苏州园林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园林服务设施设备老旧,园林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园林文化旅游服务落后,文化旅游宣传指引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园林有关旅游路线拥堵、游客难以理解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体验不佳。在体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园林文化旅游不仅要满足游客的物质文化需求,还需要满足游客的心理情感需求。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5G技术以及个人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旅游资讯传递、旅游服务提供等也将朝着智能化、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服务系统的视角对园林旅游体验的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游客的游园过程将园林所能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游客游园过程中的需求进行网络化配置,提出适应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为了研究苏州园林旅游体验的影响要素,本文对文化旅游型园林拙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问卷调研和游客访谈,了解前往园林旅游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的需求和痛点,通过分析调研的结果,为园林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建议。通过对苏州园林保护与管理条例的研究和实地调研,本文提出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原则:沉浸式互动体验原则、信息交互智能化原则、产品情感共鸣原则、旅游体验多样化原则。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搭建最佳旅游体验平台、构建个性化体验媒介、设计独家记忆载体、制定优质服务体验流程四条设计策略。然后以文化旅游型园林拙政园为设计实践背景,定位目标用户并建立用户画像,对游客游园情境场景创新设计。基于游客的游园流程和行为,绘制IOT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服务蓝图。本研究的设计产出包含IOT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服务系统架构、移动应用小程序和文化创意产品。通过验证设计产出的可用性、可行性及满意度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本研究创新性的从服务系统的视角去探讨文化旅游型园林的设计开发,基于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资讯和产品服务,提升游客的游园满意度,从而来引导游客消费,带动园区的经济;同时,对同类型文化旅游型景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鱼畅游[4](2021)在《苏州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转化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休闲成为人们闲暇之余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旅游地的经济,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播地域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功能,也被看作旅游目的地的名片。近年来,旅游纪念品的需求量逐步提高,在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均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旅游纪念品市场仍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与消费者的购买预期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苏州作为研究的落脚点,对其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进行了调研,对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概括和梳理。深入挖掘苏州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案例,运用符号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总结和探讨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转化方式和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实践,对苏州典型文化符号的选取、产品功能的定位、材料的选择、形态的重构以及色彩的搭配等设计环节进行了验证。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将文化性、实用性、时尚性等多重要素注入到旅游纪念品的内涵中。

毛文东[5](2021)在《《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来到具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观赏其中的人文建筑和自然风景。显然,旅游类文本的翻译,包括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南,以《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的翻译为例,力求做到原文和译文在句法、篇章和文体上颇为对等。首先,作者概述选题背景、相关文献、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其次,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个层面阐述原文的语言特点。接着,作者从译前准备、理解与表达、译后审校三个阶段简述翻译过程。论文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笔者先论证词汇翻译技巧:四字格的翻译技巧,词性转换、增补词语和省略词语;接着探析句子的翻译技巧:形合与意合的转换,语态的转换,按原句顺序翻译,逆原句顺序翻译,调整句序和分译法;然后论证段落翻译的两个要素:文本衔接和文体对等。在论文末尾章,笔者归纳收获体会,总结不足之处,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必须将其文化底蕴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方可称为成功的译本,才能达到吸引游客并促进旅游业增长的目的。本文旨在启迪旅游文本译者,为他们提供借鉴,从而帮助他们改善译文。

林曦文,潘家坪[6](2021)在《遗产经济视野下苏州园林的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遗产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探讨苏州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介绍其发展现状,揭示它现存的问题,如园林周边旅游业乱象、门票价格偏高、大园林容量与游客流量矛盾、小园林客流量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成基于O2O (线上到线下)的周边旅游OTA (在线旅游)转型、实行限流措施、门票价格分季而定、加大对小园林的宣传力度等建议。

王浩成[7](2020)在《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徽州园林,狭义上指在徽州地区修建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内容、功能以及形式又可细分为水口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社园林这三种类型。徽州私家园林多为宅园,属于私宅园林,设计修建的过程中保留了江南园林的一些共性,同时也具有一定徽州地域的个性。由于历史等原因,如今仅有少量徽州私家园林存留于世,学术界对于徽州私家园林也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综合文献分析等手段研究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特征。同时与这一时期的其他江南园林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索徽州私家园林与周边江南园林地域亚风格之间的坐标关系。徽商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自东晋形成,宋代开始活跃,至明清时期发展到达鼎盛,在商业领域占据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甚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斥资在桑梓故里修建的私家园林在空间方面有着哪些特征,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江南园林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第二章介绍了徽州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地域与文化背景,二者环环相扣,不仅促成了徽商的诞生更影响了徽州人的世界观与审美追求,这对于造园的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第三章系统介绍了徽州私家园林的空间类型以及要素特征,对园林空间从立意、类型、手法、意境等角度进行了重点论述。第四章通过坐隐园、碧园等两处徽州私家园林进行案例复原分析,对以上的空间分析进行论证,并与同时期苏州园林进行对比研究,初步推论徽州私家园林与其他江南园林的关系。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系统性总结。本文是对徽州私家园林的一次较为系统性的探索与研究。徽州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重要分支,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的解析,完善了徽州园林的体系与内容,为今后古典园林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

胡佳佳[8](2020)在《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分析与创新 ——以苏州市姑苏区旅游景点为例》文中指出苏州姑苏区历史人文景点众多,新一轮城市详规中将“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苏州古城区的重要城市定位,景区视觉符号文化(人文、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收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如此优质的旅游土壤却依然存在着简单套用景区视觉识别系统的模式,一蹴而就的形象设计,一层不变的视觉印象。旅行者出行对一个地方的前期准备和了解毕竟是有限的,在新时代需要景区管理方进一步提升系统深度挖掘,主动提供一个优质的视觉引导服务和互动体验,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作用。论文以基于视觉识别系统在旅游景点中的发展和应用为研究点,对国内外旅游视觉框架平台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介绍了视觉识别系统的概念和不同应用场景,针对性地对姑苏区旅游景点品牌定位的理论和开发管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视觉识别方面做系统性分析与创新的目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视觉识别系统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景区中的应用与分析,根据时代背景和旅游自身特色创新一些可行性体验科技应用,引发新的旅游体验的转变。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方法论说,为分析与调研提供框架思想;第二部分是描述旅游景区形象和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系统框架;第三部分是对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研析;第四部分针对姑苏区旅游景点沉浸式体验分析应用与创新,表明视觉识别系统分析创新在景区文化输出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引领性作用。

汤嘉[9](2020)在《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向着享受型深度旅游方式转变,民宿这种住宿服务设施以其强地方体验性以及居家式温馨感的优势在我国各地繁荣发展。一些传统民居资源聚集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因其独特的优势大量涌现。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苏州,古城内传统民居资源丰富,民宿业也不断发展,但是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过程中暴露出了如特色不明、利用不佳、舒适性差等种种问题,制约着苏州古城民宿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调研研究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特质以及当下苏州古城改造型民宿的特征及问题,探寻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民宿研究和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现状调研并与江南成熟地区对比,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其次,对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特征研究,归类出小、中、大典型传统民居类型,为提出具体改造策略提供依据。并从古城内现有的民宿中以小、中、大类型分别选取典型进行调研,综合分析结果,总结出苏州古城民宿存在本体保护不到位、缺乏特色、面积配比不合理、平面布置不合理、物理环境差等现状问题。最后,从更新改造总体原则、前期策划、空间设计、技术手段等方面总结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策略,并做典型类型传统民居具体设计方式示例。期盼为日后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范子蕙[10](2020)在《苏州园林的展示性及其在博物馆空间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景观空间的苏州园林,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景观布局原则,这是它与其他地区园林区别开来的关键所在。为解决苏州园林如何向我们展示自身空间独特性的问题,本文提出苏州园林的“展示性”概念。首先,苏州园林的展示性呈现为可被提炼的客观的空间特征,这些客观特征成为古今修建和修缮园林遵循的设计标准。通过对几座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实地调研,本文总结出苏州园林展示性的三个客观特征:景观组合的密集性、对比手法以及行走路径的多样性。其次,苏州园林的展示性包含了苏州园林与身处其间的观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本文第三章节展开对园林展示性的主体研究,用静观和动观两个维度揭示人们观看和感受园林空间的体验。苏州园林设有亭台楼阁等适合安静凝视景色的观赏点,引导观者在此静观。但人们游览园林的过程主要还是呈现为一个动态游览的过程,因为苏州园林的展示性显示出一种空间的牵引力,会暗示和诱导观者主动朝特定方向行进。在动态观赏的过程中,人们的行走路径和视觉路径呈分离状态,由此形成视觉经验和身体经验两套直觉体系,共同构成苏州园林内部独特的观赏体验。在第四章节,本文对苏州园林的展示性的研究将从空间分析转向图像学分析。观看园林绘画手卷或册页的过程与观看园林建筑空间的动态游览过程极其相似,两者都采用了“移动的视点”这一观看方式。这部分旨在论证,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三远法”所提出的“移动的视点”观看方式,不仅适用于观看三维的园林建筑空间和二维的园林绘画空间,还适用于分析园林分景图册配套诗文描绘的那个想象的园林空间。至此,苏州园林的展示性不再是几条被总结出的空间特征,它还表现为主体在空间内采用的观看方式。最后,作为景观空间的苏州园林发展到现代,已经延伸出策展空间这一层次。作为旅游景点的苏州园林和现代博物馆都是面向大众的展示性空间,但它们呈现出的时空秩序不尽相同。本文先对两者的空间叙事特征做了比较研究,再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探讨国内博物馆如何从苏州园林的展示性中借鉴景观布局和空间叙事的方法,打造更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博物馆策展空间。

二、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业(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旅游活动生态环境影响
        1.2.2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足迹理论
        2.1.1 生态足迹
        2.1.2 生态承载力
        2.1.3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2.2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
        2.2.1 旅游生态足迹
        2.2.2 旅游生态承载力
        2.2.3 旅游生态盈余与旅游生态赤字
    2.3 驱动力分析与趋势预警模型
        2.3.1 相关性分析方法
        2.3.2 主成分分析方法
        2.3.3 曲线拟合方法
3 三清山景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三清山旅游景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水文
        3.1.3 地质地貌
        3.1.4 自然资源
        3.1.5 旅游发展
    3.2 数据来源介绍
        3.2.1 遥感数据
        3.2.2 气象数据
        3.2.3 统计数据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遥感空间观测数据处理
        3.3.2 土地利用分类
        3.3.3 植被覆盖度计算
        3.3.4 气候舒适度计算
4 三清山景区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分析
    4.1 三清山景区2005—2019 年发展状况分析
        4.1.1 经济发展水平
        4.1.2 游客接待能力
        4.1.3 固定资产投资能力
        4.1.4 产业支撑能力
        4.1.5 旅游吸引力
    4.2 三清山区域生态环境要素时空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覆盖度
        4.2.2 植被覆盖度
        4.2.3 气候舒适度
    4.3 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4.4 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分析
5 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及预警分析
    5.1 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2 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驱动力的主成分分析
    5.3 三清山景区旅游生态承载力趋势预警分析
6 三清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6.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6.2 建立协调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
    6.3 坚持科学规划,打造优质生态的旅游景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服务系统视角探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 ——以苏州园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革新
        1.1.3 园林文化旅游体验经济的发展机会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服务系统
        2.1.1 服务系统的定义
        2.1.2 服务系统设计
        2.1.3 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2.2 文化旅游产品
        2.2.1 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品
        2.2.2 国内外文化旅游产品研究现状
        2.2.3 苏州园林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
    2.3 服务设计
        2.3.1 服务设计的定义
        2.3.2 国内外文化旅游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2.3.3 苏州园林文化旅游服务设计的特点
    2.4 旅游体验
        2.4.1 旅游体验的定义
        2.4.2 旅游体验的分类
        2.4.3 旅游体验的特征
第三章 园林文化旅游调研分析
    3.1 调研区域的选取
    3.2 问卷调研设计
        3.2.1 调研问卷构思
        3.2.2 调研问卷设计
    3.3 实地观察与调研
        3.3.1 文化旅游型园林——苏州拙政园
        3.3.2 苏州拙政园实地调研
    3.4 调研分析
        3.4.1 调研问卷统计分析
    3.5 调研结果综述
        3.5.1 实地调研综述
        3.5.2 问卷调研综述
        3.5.3 调研总结
第四章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4.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原则
        4.1.1 沉浸式互动体验原则
        4.1.2 信息交互智能化原则
        4.1.3 产品情感共鸣原则
        4.1.4 旅游体验多样化原则
    4.2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
        4.2.1 搭建旅游体验平台
        4.2.2 构建个性化体验媒介
        4.2.3 设计独家记忆载体
        4.2.4 制定优质服务体验流程
第五章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实践
    5.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的研究计划
    5.2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用户研究
        5.2.1 目标用户定位
        5.2.2 用户画像构建
        5.2.3 游客游园情境场景设计
        5.2.4 游客用户需求分析
    5.3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分析与构想
        5.3.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服务蓝图
        5.3.2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服务触点分析
        5.3.3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服务流程构思
    5.4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设计--设计成果
        5.4.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系统构建
        5.4.2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小程序设计——U园
        5.4.3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5.5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系统产品设计验证
        5.5.1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移动应用小程序U园的可用性验证
        5.5.2 园林文化旅游产品-耳饰设计的可行性验证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课题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4)苏州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转化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设计符号学研究现状
        1.3.2 旅游纪念品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2章 苏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及文化符号整理
    2.1 苏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
    2.2 苏州地域文化符号整理
        2.2.1 物质层面
        2.2.2 行为层面
        2.2.3 精神层面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转化方式
    3.1 基本概念
        3.1.1 旅游纪念品相关理论
        3.1.2 符号学相关理论
    3.2 旅游纪念品的符号特性
    3.3 文化符号的转化方式及原则
        3.3.1 文化符号的语义传达过程
        3.3.2 文化符号的设计修辞手法
        3.3.3 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体现
        3.3.4 文化符号应用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实例(附有详细设计过程图册)
    4.1 设计定位
    4.2 符号选取
    4.3 符号构成分析
    4.4 设计初步
    4.5 方案展示及说明
    4.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苏州旅游纪念品购买意向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
致谢
附件

(5)《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内容概述
第二章 文本分析与翻译过程
    2.1 原文语言特点
        2.1.1 词汇特点
        2.1.2 句式特点
        2.1.3 篇章特点
    2.2 翻译过程
        2.2.1 译前准备
        2.2.2 理解与表达
        2.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翻译
        3.1.1 四字格翻译技巧
        3.1.2 词性转换
        3.1.3 增补词语
        3.1.4 省略词语
    3.2 长难句的翻译
        3.2.1 意合与形合的转换
        3.2.2 语态的转换
        3.2.3 按原句顺序翻译
        3.2.4 逆原句顺序翻译
        3.2.5 调整句子顺序
        3.2.6 分译法
    3.3 语篇翻译
        3.3.1 文本衔接
        3.3.2 文体对等
第四章 结束语
    4.1 主要收获
    4.2 不足之处
    4.3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明清时期的古徽州
        1.2.2 .徽州私家园林
        1.2.3 .园林空间
    1.3 .研究背景
        1.3.1 .古人的记述
        1.3.2 .今人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综合文献调研
        1.5.2. 实地考察测绘
        1.5.3 .综合比较分析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徽州私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2.1 .自然背景
    2.2 .社会背景
    2.3 .文化背景
        2.3.1 .理学文化
        2.3.2 .风水文化
        2.3.3 .文化意识
    2.4 .徽州园林的发展概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徽州私家园林空间解析
    3.1 .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
    3.2 .空间类型
        3.2.1 .“天井”
        3.2.2 .“庭”
        3.2.3 .“院”
        3.2.4 .“园”
    3.3 .空间要素分析
        3.3.1 .建筑要素
        3.3.2 .景观要素
        3.3.3 .装饰要素
    3.4 .空间布局手法
        3.4.1 .“序列”
        3.4.2 .“分割”
        3.4.3 .“对比”
        3.4.4 .“渗透”
    3.5 .空间与意境
    3.6 .空间特征
        3.6.1 .儒商并举,注重实用
        3.6.2. 规整简洁,富含理趣
        3.6.3. 小多活变,缩移模拟
    3.7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对比研究
    4.1 .休宁县坐隐园
    4.2 .黟县宏村碧园
    4.3 .徽州私家园林与其他江南园林的对比研究
        4.3.1 .与苏州私家园林对比
        4.3.2 与扬州私家园林对比
        4.3.3 江南园林地域亚风格比较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分析与创新 ——以苏州市姑苏区旅游景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苏州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1.1.2 旅游视觉识别系统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彰显景点定位差异性
        1.2.2 推动景区视觉系统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5.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景区形象和视觉识别系统
    2.1 旅游景区的认知
        2.1.1 旅游景区形象概念
        2.1.2 旅游景区视觉用途
        2.1.3 旅游景区发展方向
    2.2 视觉识别系统的认知
        2.2.1 视觉识别系统概述
        2.2.2 视觉识别系统作用
        2.2.3 视觉识别系统在景点应用中的价值
    2.3 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
        2.3.1 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架构
        2.3.2 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现状
        2.3.3 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系统调研与分析
    3.1 姑苏区旅游景点品牌形象
        3.1.1 姑苏区旅游景点形象定位
        3.1.2 姑苏区旅游景点发展现状
    3.2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要素分析
        3.2.1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要素
        3.2.2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符号分析
    3.3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系统调研分析
        3.3.1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3.3.2 调查统计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浸式体验应用在姑苏区旅游景点中的创新
    4.1 姑苏区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系统创新指导思想
        4.1.1 国内外旅游景点形势分析
        4.1.2 姑苏区旅游景点存在劣势
        4.1.3 姑苏区旅游景点创新导入沉浸式体验应用
    4.2 沉浸式体验在姑苏区旅游景点中的应用模式
        4.2.1 桌面级虚拟现实
        4.2.2 投入式虚拟现实
        4.2.3 分布式虚拟现实
    4.3 沉浸式体验应用对于姑苏区旅游景点的开发价值
        4.3.1 增强识别性,吸引客源
        4.3.2 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增加景区经济效益
        4.3.3 增强公众凝聚力,塑造景区旅游文化
        4.3.4 促进文化传承,提升美学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苏州古城
        1.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
        1.2.3 民宿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民宿研究现状
        1.3.2 国外民宿研究现状
        1.3.3 国内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
        1.3.4 国外传统民居改造研究现状
    1.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面临的机遇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江南地区及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概况
    2.1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现状
        2.1.1 “先规划,后发展”的嘉兴乌镇民宿
        2.1.2 以徽文化吸引投资的黄山市黟县民宿
        2.1.3 品牌化发展的西塘民宿
    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发展现状
        2.2.1 苏州古城城市形态特点
        2.2.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
        2.2.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数量、分布情况和规模
        2.2.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开发经营模式
    2.3 和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较成熟地区对比和展现出的问题
        2.3.1 苏州古城和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较成熟地区对比
        2.3.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发展中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特征调研
    3.1 苏州古城典型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特征
        3.1.1 厅堂和庭院构成院落单元
        3.1.2 院落单元沿纵向排列成路
        3.1.3 落与落之间由备弄联系
    3.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单体结构特征
    3.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尺度特征
        3.3.1 全宅开间尺度特征
        3.3.2 “门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3.3.3 “轿厅和内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3.3.4 “正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3.3.5 “楼厅类”单体尺度特征
    3.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单体类型归纳
    3.5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归纳
        3.5.1 小型传统民居类
        3.5.2 中型传统民居类
        3.5.3 大型传统民居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典型案例调研及分析
    4.1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沐心微民宿
        4.1.1 民宿概况
        4.1.2 平面布局
        4.1.3 功能空间设计
        4.1.4 设施设备情况
    4.2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小眸园民宿
        4.2.1 民宿概况
        4.2.2 平面布局
        4.2.3 功能空间设计
        4.2.4 设施设备情况
    4.3 中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三土居精品民宿
        4.3.1 民宿概况
        4.3.2 平面布局
        4.3.3 功能空间设计
        4.3.4 设施设备情况
    4.4 大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调研——花间堂·探花府
        4.4.1 民宿概况
        4.4.2 平面布局
        4.4.3 功能空间设计
        4.4.4 设施设备情况
    4.5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出现的问题
        4.5.1 改造中对传统民居本体保护不到位
        4.5.2 民宿设计缺乏特色和主题
        4.5.3 面积配比不合理使得民宿特征不显
        4.5.4 平面布置不合理
        4.5.5 室内物理环境及设备问题解决不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策略
    5.1 更新改造总体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原真性原则
        5.1.3 可逆和可识别性原则
        5.1.4 个性化原则
    5.2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前期策划
        5.2.1 明确传统民居保护等级,差异化改造
        5.2.2 准确判定传统民居价值
        5.2.3 确立民宿主题
    5.3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空间设计
        5.3.1 功能配置策略
        5.3.2 客房空间设计
        5.3.3 入口空间设计
        5.3.4 餐厅厨房空间设计
        5.3.5 休闲活动空间设计
        5.3.6 庭院空间设计
        5.3.7 室内设计
    5.4 苏州古城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技术手段
        5.4.1 加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5.4.2 合理置入卫生间
        5.4.3 选择有利于保护的结构体系加建
        5.4.4 加强隔音设计
        5.4.5 合理置入设备
    5.5 典型类型传统民居的具体设计方式示例
        5.5.1 小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5.5.2 中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5.5.3 大型传统民居改造民宿的具体组织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苏州园林的展示性及其在博物馆空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州园林展示性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园林作为展示性空间
    第二节 何为园林的展示性
    第三节 苏州园林的展示性
第二章 园林展示性的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景观组合的密集性
    第二节 对比手法
    第三节 行走路径的多样性
第三章 园林展示性的观看主体分析
    第一节 静观与凝视
    第二节 动观与诱导
        一、空间牵引力的产生
        二、视觉路径和行走路径的分离
    第三节 园林展示性的时间维度
第四章 园林展示性的图像学分析
    第一节 园林绘画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 园林分景图册与园林展示性之间的关系
        一、标志性景观是如何被挑选出来的
        二、用“三远法”观看园林绘画的景观空间
        三、用“三远法”分析园林诗歌的想象空间
第五章 苏州园林展示性在博物馆空间的应用
    第一节 苏州园林与博物馆空间的关联性
    第二节 苏州园林和博物馆空间的对比研究
    第三节 园林展示性在博物馆空间的应用分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活动对三清山景区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D]. 管羊炀.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苏州园林语言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 李啸天.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3]从服务系统视角探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 ——以苏州园林为例[D]. 苏亚.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苏州地域文化符号在旅游纪念品中的转化方式研究[D]. 鱼畅游.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5]《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章汉译英实践报告[D]. 毛文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遗产经济视野下苏州园林的发展问题研究[J]. 林曦文,潘家坪. 中国林业经济, 2021(01)
  • [7]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D]. 王浩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旅游景区视觉识别系统分析与创新 ——以苏州市姑苏区旅游景点为例[D]. 胡佳佳.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9]苏州古城基于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设计研究[D]. 汤嘉.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10]苏州园林的展示性及其在博物馆空间的应用[D]. 范子蕙. 南京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蓬勃发展的苏州园林旅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