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探讨

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探讨

一、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仲卫薇[1](2016)在《吉林省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吉林省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分析吉林省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并明确出租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样本抽样为便利抽样法,在吉林省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组织下,由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延边州及长白山管委会等9个地区的疾控中心各选取64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现状调查中共发放576份问卷,回收问卷576份,剔除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558份。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健康素养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利用百分率、均值、标准差等对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素养及自我效能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健康素养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与健康素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干预后利用百分率、均值、标准差等对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自我效能描述性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健康素养及自我效能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吉林省出租车及公交车驾驶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2%,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比例为2.3%,健康生活方式和基本技能比例为19.4%、91.5%,研究对象对于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及外伤处理等急救知识知晓率低,对于拨打急救电话等相关技能知晓率高。2、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其健康素养具备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年龄在30-39岁健康素养水平最高,随后呈现负增长趋势;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出租车驾驶员;班次可以影响健康素养具备率,其中不固定班次具备率最高,夜班最低;拥有急救经历与培训经历的驾驶员安全素养具备率高;自我效能高分组健康素养具备率比低分组高。其中年龄、车辆种类、班次、急救经历、培训经历及自我效能这6个因素均可进入回归方程,并对健康素养水平有一定的预测力。3、通过科学的讲授法与实践教育法干预后,可以有效提高驾驶员健康素养水平,便于驾驶员更好的掌握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及外伤处理等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结论1、吉林省出租、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获取急救知识途径主要为电视及互联网,接受正规安全急救培训者少,驾驶员对于突发事件中拨打求救电话的基本技能掌握较好,但对于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及外伤处理等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相当匮乏。2、驾驶员作为交通一线人员,其健康素养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不仅要加强拨打急救电话等简单的求救技能,同时应着重学习及强化专业的安全急救知识及相关技能,如在外伤处理、心肺复苏、滥用药物、心理调适、气道异物阻塞及预防食物中毒等相关项目进行培训、演练,鼓励他们实施安全急救行为及急救的相关自信心。3、国家应当加快驾驶员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统一教材、统一方法,建立健全急救培训体制,并为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给予相应的奖励及保护,从而有效提高驾驶员救助他人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有重大的意义。

陈伟培[2](2016)在《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烧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经过58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普遍提高,烧伤治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中小面积烧伤病人的治愈率已达97%以上,烧伤治疗的困难集中在大面积烧伤病人身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导致大量群体性烧伤病人的产生。群体性烧伤事件具有伤员多、伤情复杂和救治任务重的特点,严重影响着烧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已陆续出现关于群体性烧伤病人救治的研究,群体性烧伤事件的院前救治成为当前烧伤医学界的热点。目的: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群体性烧伤病人的资料,分析其院前救治情况(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与病人伤后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治疗群体性烧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收治的群体性烧伤病人的病历资料,排除有恶病质、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病历资料。统计其批次及人数,每个病人的性别、年龄、致伤地点、TBSA、吸入性损伤、复合伤、系统性补液时间、转运时机、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情况。根据病人的系统性补液时间将群体性烧伤病人分为早系统性抗休克组(≤3h)和晚系统性抗休克组(>3h),对比两组的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根据病人的转运时机将群体性烧伤病人分为转运时机合理组和转运时机不合理组,对比两组的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以此来探讨烧伤病人的院前急救中的系统性补液抗休克时机和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比早系统性抗休克组(≤3h)和晚系统性抗休克组(>3h),脓毒血症、MODS、预后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对比转运时机合理组和转运时机不合理组,脓毒血症、MODS、预后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群体性烧伤病人有时烧伤环境相对密闭,容易并发吸入性损伤,正确的烧伤自救可以明显减轻吸入性损伤程度。2.早期的系统性补液抗休克,可以及时的恢复血容量,纠正循环系统紊乱,改善组织灌注,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3.合理的转运方案,能够安全快速的将病人送至医院,及早获得高水平的院内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叶云凤[3](2016)在《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相关标准与实施方案,为我国大力开展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提供借鉴与经验。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应用现况调查、Delphi专家咨询、定性访谈与社区试点工作研究。1.通过社区公众现况调查,了解该社区群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基线水平,同时了解社区人群对急救培训内容与方式等的需求情况。2.结合基线调查结果与文献研究资料,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培训方案中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规范。遵循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12名省内、外专家开展2轮信函调查,经统计处理,确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3.在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培训方案中的社区培训组织框架建设、培训对象的选择、社区教员的培训与考核规范等内容。首先招募并培训社区教员,考核合格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相关急救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然后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提纲,组织培训导师、社区义工、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社区关键知情人开展定性访谈,评价以社区教员为主要培训力量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模式的可行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组织间如何进行有效资源整合与利用等问题,为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提供改进建议。4.通过现场调查、专家咨询、社区试点工作研究及定性访谈,从培训的组织架构、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出发,探讨并完善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所有数据以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共调查社区公众546人,其中有3.1%(18名)在过去3年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公众对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各条目的得分较低,急救知识知晓率在6.4%-25.8%之间,居民伤害发生率为14.2%,主要伤害类型有跌倒/跌落、交通事故、扭伤等,简单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居民比例低于40%。社区公众对培训的要求:希望学习心脏骤停急救、创伤急救、意外伤害、家庭常见急症及突发事故自救互救等内容,培训方式倾向于讲座+操作、模拟演练及观看录像等。2.共开展两轮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规范的专家咨询,各发放咨询表12份,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专家总体权威系数平均为0.83(0.800.86),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评分逐步提高且评分范围逐步缩小,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689(x2=45.47,p=0.000)和0.258(x2=19.90,p=0.047)。根据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改、合并、删除和调整,共获得7个维度36个条目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法框架。3.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筛选,将培训主体分为普通公众、特殊职业人群及在校学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人群的重点培训内容较为相似,也有不同。例如自救互救意识模块、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模块中的心肺复苏术与伤口止血技术、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模块中的噎食/窒息急救、中暑等内容,三类人群均应培训;除此之外,特殊职业人群还需掌握固定、搬运技术、暴雪、踩踏事故、恐怖袭击应对等11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在校学生还应掌握伤口包扎技术、拉伤/扭伤急救、电梯事故、踩踏事故等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专家认为绝大多数的授课内容可以专家讲座结合学习资料为主,但某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培训内容,如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等,则选择现场实操加自学材料为宜,对于踩踏、噎食/窒息、溺水等严重威胁生命或常见意外,应将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和知识竞赛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4.共招募社区教员30名,完成18个学时共18项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内容的培训,培训后有28名教员经考核合格。社区教员在一个月内独立开展社区公众cpr普及培训3次,共培训62人次。公众普及培训后cpr知识技能均有显着提高(x2=13.21-35.39,均p<0.05),受训者未来实施紧急救助的信心与态度有所改善(x2=15.47-17.42均p<0.05)。本次试点与评价工作初步验证了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可行性,具有操作可行性、资源整合性、培训持续性的特点与优势,对于提高公众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经过试点研究,发现存在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教员本职工作任务重、教员培训经验不足、自信心缺乏、活动经费无保障、各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不理想等问题,需要正视与解决。5.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拟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试用稿)》。本方案遵循政府领导、社区推进、属地负责的原则及伙伴合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方法,在当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依托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急救培训模式并培养起本地教员,由社区教员开展不同层级公众普及培训的分级分步培训方案。结论社区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较薄弱,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掌握都差强人意,对急救培训的需求迫切。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应包括自救互救意识、基本技能、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突发事件避险逃生与自救互救、家庭常见急症自救互救、心理救援与干预及急救法律法规7大模块共36个条目的内容,以自学材料、专家讲座、现场实操、组织演练及知识竞赛为主要培训方法。实践验证,通过培养社区教员,进而开展公众普及培训工作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构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要重视培训体系组织架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经费六个方面内容的建设,加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团体、公益组织、卫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公众普及培训工作的发展。

袁爱华,周志红,张亚,李艳琼[4](2015)在《医学院校开展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认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某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为实施有效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后特殊人群院前急救能力得以提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2名特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急救相关知识必要性、培训兴趣的认知程度较高分别占总人数87.0%与91.3%。对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认知7个条目"答对率"较低、对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6个维度自我评价回答"不清楚与掌握较少"比重较大。急救知识认知得分及急救知识自我评价得分相关性分析,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我市特殊人群(消防战士、民警、保卫)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及自我评价较低,为此,医学院校开展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必要的。

张会荣[5](2015)在《镇原县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大和生活节奏加快,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种突发疾病的发生率增加,需要救治的人群越来越多,及时准确的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对病人的预后,减少伤残和死亡至关重要。我县"120"指挥调度中心于2010年底开通使用,结束了急救仅靠县医院"120"电话单一的急救历史,健全了县、乡两级院前紧急救援指挥网络体系,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急救需求,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生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运行近四年来,急救中心在管理定位、体系建设、运行机制、资源管理、急救人员的配置及技术、院前急救设施及网络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难。为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及制度建设,提高公民及医务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认知,规范急救专业化教育培训制度,加大重大灾害抢救预案的实战演练等是提高院前救治成功率,本文结合我县"120"指挥调度中心运行情况,阐述了镇原县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云凤,董晓梅,王声涌,张思恒,李洋[6](2015)在《国内外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全民参与应急体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培训制度法制化、组织合作密切化、培训内容规范化、应急教育普及化、防灾演练实战化和资金保障专项化是使普及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综述国外在公众应急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制定及实施公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

王磊,沈爱玲,贺云龙[7](2014)在《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院前急救在我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拯救了很多伤者。在某种程度上院前急救的作用比入院治疗的作用更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院前急救的意义,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院前急救的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最终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殷欣,刘涛,邓秋霞[8](2013)在《我国“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目击者"一词在院前心肺复苏领域使用了多年,英文是"first responder",原意指心脏骤停发生后,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个人不是医务人员,而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人[1]。现国内一些文献也泛指所有意外或急症发生时,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的非专业救助者。在院前急救工

胡苏珍[9](2012)在《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今后的社区急救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现况调查1)分析2010年1月~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的报警出诊记录,了解急症或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第一目击者施救情况,抢救成功率等指标。2)调查宁波市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情况。(2)第二阶段:类实验性研究分别选取两个社区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按照1人/单元的比例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者培训(121人),培训合格后培训者为社区居民开展院前急救普及培训(823人)。培训结束后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照组在同期发放同等量问卷。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实施6个月后,从宁波市急救中心查阅干预组和对照组的120报警出诊记录。结果(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1)2010年宁波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流行病学情况①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6.62min。②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位列疾病谱前三位,也是造成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前三位原因。③94.26%的猝死发生在家中,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目击患者发病到呼叫120的时间)平均为12.87±15.72min,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为1.63%。2)宁波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问卷调查①调查对象院前急救知识的平均得分为9.29±2.19(总分15分);态度的平均得分为19.67±1.61(总分25分);行为的平均得分17.17±3.94(总分35分)。②调查对象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或广播,仅有17.49%的调查对象通过培训获得急救知识。既往未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去哪里培训”。③78.26%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院前急救培训。大部分调查对象希望培训以讲座和练习的形式进行,培训的时间安排在周末的白天。(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分析①培训者培训a.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后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培训者培训的受训者(培训者)培训结束后理论考核、心肺复苏实践考核、创伤救护实践考核和授课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6.77±4.06;84.18±3.55:83.72±3.34;81.89±3.81。②普及培训a.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培训前高(P<0.01)。b.对照组研究对象培训后的急救知识得分较培训前高(0.01<P<0.05),急救态度、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培训前干预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d.培训后干预组研究对象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2)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效果评价①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居民对该体系的知晓率在40-70%之间。②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建立后的6个月内,干预组的呼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0.01<P<0.05)。③干预组的院前急救空诊率为0,对照组为7.69%。④干预组、对照组在拨打120人员、自救互救实施情况以及病种分布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1)宁波市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院前急救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长且空诊率高;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亦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猝死的呼救反应时间较长,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低,救活率亦不高。2)调查对象对于社区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对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知识掌握不佳。3)调查对象的院前急救态度和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4)在社区层面组织院前急救培训具有可行性。(2)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1)培训者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受训者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训者培训合格后能具备一定的授课能力。2)培训者开展普及培训能提高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3)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对改善居民的院前急救行为有一定帮助。

蒲晓煜[10](2010)在《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知、信、行现状,为制定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探讨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培训效果的影响,以确立适合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的方案。方法1.现状调查:于2008年9-10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了上海市老西门、外滩、半淞院三个社区的144名社区服务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了解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并于调查后根据社区服务人员是否接受过培训将其分为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66人)、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39人)、接受过2次及以上急救培训(39人)三组。2.干预方案比较:于2009年5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了老西门和外滩社区的91名社区服务人员,并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三组,对甲组(31人)采用理论教授→教员示范→教员指导下的现场练习→考核的方式;乙组(30人)采用DVD播放后理论教授→教员示范→教员指导下的现场练习→考核的方式;丙组(30人)采用DVD播放后理论教授→教员示范→教员指导下的现场练习→情景教学→考核的方式进行培训。并于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再用红十字会的评分标准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培训方案及对可能对培训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以上数据均以Excel软件统一录入后,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现状调查:(1)一般情况:三组人员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知:三组人员对于常见院前紧急情况的处理如触电的正确处理方式、煤气中毒的正确处理方式等掌握的正确率均超过70%以上,而对于用何种通讯方式呼救及院前急救常用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掌握的正确率低于50%。(3)信:①超过77.1%的社区服务人员在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和紧急情况处理需求度的选择上选择比较迫切和很迫切。85.4%的社区服务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必要掌握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94.4%的人员认为在社区服务机构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对于大部分甚至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②三组人员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培训形式的需求均无统计学差异。(4)行:①遇到紧急情况时三组人员选择的首选行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排除培训因素后,三组人员的急救知识来源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方案比较:①三组社区服务人员在培训前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受训前的知识和技能成绩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受训前的理论成绩均高于操作成绩。③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分组后不同培训方式除了在心肺复苏及包扎这二项上显示出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在其他评项目上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结果还显示出不同评估时间的培训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各个时间点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培训后即刻和培训后1个月,三组社区服务人员的成绩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培训后3个月三组成绩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⑤以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的总平均分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理、文化程度、乙组的培训方式、丙组的培训方式、培训后即刻的总平均分、培训后1个月的总平均分分别和以上因变量有相关性。结论1.社区服务人员对于常见院前紧急情况的处理掌握较好;对于不同院前急救常识的掌握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即部分知识点掌握较好,而部分掌握不佳);对于常见院前急救技能的掌握不佳。2.社区服务人员具有受训需求及意愿。3.可将16小时作为我国培养被认证的第一急救反应人的时间,从而形成统一的标准,以利于我国院前急救培训体系的建立。4.规范师资队伍建立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120救护人员、医学院校从事急救教学人员主要进行理论教授,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主要进行现场实习指导的梯形培训师资队伍。5.院前急救培训可有效提高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其中丙组的培训方案培训效果最佳,适合在社区服务机构推广。6.为了降低遗忘带来的影响,建议在培训后1个月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再次培训,在培训后3个月进行院前急救全部知识技能的复训,以提高培训效果。7.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训人员自身因素如文化程度、受训对象是否是管理者以及培训方式等;其中当受训对象是管理者时可起到积极带动作用,故我们可在培训中加以利用。

二、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回顾
    1.5 主要概念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干预方法及流程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安全急救相关经历及急救培训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的现状
    4.3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现状
    4.4 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干预前后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提高驾驶员健康素养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C 吉林省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2)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公众急救培训相关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定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分析与数据统计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2.7 本人在研究中承担的工作
3 结果
    3.1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与培训需求
    3.2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
    3.3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试点研究与评价
    3.4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探讨
4 讨论
    4.1 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4.2 以社区力量为主体的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框架
    4.3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意义
    4.4 依托社区教员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的保障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和现场工作情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知识技能调查表
    附录二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社区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与方式规范专家调查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四 社区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试卷
    附录五 社区急救师资徒手心肺复苏术评分表
    附录六 学员创伤救护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七 学员授课考核评分标准
    附录八 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情况调查表-后测
    附录九 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情况报告单
    附录十 访谈提纲

(5)镇原县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1.1 政府财政投入缺失、院前急救监管模式混乱
    1.2 急救人员匮乏、急救队伍不稳定
    1.3 各项保障不到位、救援能力及安全性不足
    1.4 职能科室监管不到位
    1.5 知情告知履行不到位
    1.6 多系统紧急救援的体系尚不完善
    1.7 救援评估未跟进、质量得不到提升
    1.8急救知识普及不到位
2 应对策略
    2.1 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2.2 规范院前急救专业培训机制、统一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标准
    2.3 救护车司机
    2.4 强化职能科室功能、实现应急预案作用最大化
    2.5 及时总结评估、持续提高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2.6通过法律知识培训及案例分析
    2.7 建立信息互通和应急联动机制
    2.8 开展广泛的社会急救培训、提高民群急救意识及技能

(6)国内外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公众应急教育的特点
    1.1 培训制度法制化
    1.2 组织合作密切化
    1.3 培训内容规范化
    1.4 应急教育普及化
    1.5 防灾演练实战化
    1.6 资金保障专项化
2 我国社区公众应急教育培训现况
3 我国社区公众应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应急教育培训缺乏相关立法
    3.2 缺乏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
    3.3 社区公众应急救护培训的广度和力度不足
    3.4 公众应急救护培训频率和深度有限, 复训率低
    3.5 培训资金不足, 公众应急教育发展缓慢
4 未来展望与建议
    4.1 完善相关立法
    4.2 完善急救培训体系
    4.3 统一培训教材
    4.4 普及公众应急教育
    4.5 重视复训
    4.6 加大资金支持

(7)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的概述
    1.1 院前急救的内涵
    1.2 院前急救的实施
    1.3 院前急救的意义
2 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2.1 急救人员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需提高
    2.2 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状况处在中等水平
        2.2.1 国家未出台有效政策规范各地区医疗机构院前急救
        2.2.2 急救人员流失严重
        2.2.3 人力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
3 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议
    3.1 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
    3.2 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水平
    3.3 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识和大力发展社区急救
4 小结

(8)我国“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
    1.1 在社区开展公众培训:
    1.2 开展小城市全民急救培训:
    1.3 对特殊人群的培训:
2 对加强“第一目击者”培训工作的建议
    2.1 政府加大管理力度:
    2.2 规范公众培训教育:
    2.3 加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培训:
    2.4 加强社区的作用:
    2.5 在中小学中开展相关课程:

(9)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
    二、社会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建立自救互救体系的M意义
    三、院前急救培训的研究现状
    四、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五、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宁波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对实践的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相关概念、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理论依据
    一、知信行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三部分: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建议
    五、小结
第五部分:优化培训方案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与建议
第六部分:研究意义与存在不足
    一、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二、课题存在不足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四、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素养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D]. 仲卫薇. 延边大学, 2016(02)
  • [2]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D]. 陈伟培.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3]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方案研究[D]. 叶云凤. 暨南大学, 2016(02)
  • [4]医学院校开展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认知分析[J]. 袁爱华,周志红,张亚,李艳琼.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15)
  • [5]镇原县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对策[J]. 张会荣. 甘肃医药, 2015(06)
  • [6]国内外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 叶云凤,董晓梅,王声涌,张思恒,李洋.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5(01)
  • [7]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 王磊,沈爱玲,贺云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14(17)
  • [8]我国“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及展望[J]. 殷欣,刘涛,邓秋霞. 吉林医学, 2013(28)
  • [9]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 胡苏珍. 复旦大学, 2012(03)
  • [10]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D]. 蒲晓煜.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