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体育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韩丽[1](2020)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从临床护士、护理教育者的体验以及护理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讨可以影响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以便为下一步的量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及其未来就业能力的现状和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护理高校改革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以及滚雪球抽样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选取山东省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护理本科生、护理教师、临床护士和临床护理管理者为访谈对象,根据访谈提纲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 11.0软件和Colaizzi 7分析法管理和提炼访谈的质性资料。2.量性研究: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5所高校中大二到大四的377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本科生参与科研问卷、大学生创新素质问卷、大学生可雇佣性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共提炼出影响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三大主题。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科研参与能力:包括探究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规划执行能力和反思性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基本技能。2.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中377名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的总得分为(40.16±14.38)分,总均分为(3.10±1.10)分;创新意识总得分为(141.73±18.41)分,总均分为(3.68±0.47)分;创新能力总得分为(79.30±15.03)分,总均分为(3.76±0.72)分;创新人格总得分为(68.79±12.56)分,总均分为(3.81±0.70)分。未来就业能力总得分为(116.57±21.66)分,总均分为(3.76±0.70)分。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得分各不相同。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未来就业能力均呈两两正相关(r=0.481-0.818,P<0.05)。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般资料中,不同年龄、年级、成绩排名、个人规划对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科研的深入度、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求真务实和机敏独特是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共同解释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74.6%(F=222.052,P<0.01)。结论1.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得分呈中等水平,未来就业能力和创新素质得分呈中等偏高水平,高年级优于低年级。说明低年级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能力、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密切相关,说明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的得分越高,其未来就业能力也就越高。2.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参与科研的深入度、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求真务实和机敏独特。研究提示护理教育者应该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充足的、可持续参与的科研教育体系,并注重培养护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从而提升护理本科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朱心怡[2](2020)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能够考察和判断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是国家监测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能够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保证。作为高等教育顶层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力军,其最终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内在的统一,二者各项核心素质上的培养是一致的。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选择五大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创新素养、领导力素养和情商素养对当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六所高校528名全日制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究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处于中上水平,其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核心素养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情商素养,其余依次是领导力素养、创新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和科学素养。(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总体得分低于理论中值,其中在论文发表和主持课题两方面得分较低。性别、年龄、硕士类别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其中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发现问题维度,在问题的提升转化维度上情况一般。性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各维度发展情况比较均衡。性别、硕士类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五)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但并不是太好。其中总体情况最好的是全日制研究生的挑战性人格,其次是好奇心和冒险性。全日制研究生的想象力人格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专业类型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维度发展情况良好且较为均衡,但在情绪调控方面仍有待提高。硕士类别、院校、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校和个人两大层面提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刘斌[3](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刘洪翔[4](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刘进[5](2019)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在高中教学中,体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传统的体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索事物能力的发展,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新能力,致使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停留在表面。针对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然后介绍了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希望以此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耿燕露,单昭麟[6](2019)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课外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的概述,然后从课外体育活动条件、思想观念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

周雨城[7](2019)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人才是生产的第一资源。对于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而言,人才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人才已成为深化文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同国际上文化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规模、效果、动力和资源供给特别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方面,仍是短板。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乃至“显学”。文章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与转型趋势,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问题检视,对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以及“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三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文章从培养院校、院系归属、学位授予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和协议式,并对其进行了反思。随着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文章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高端价值链跃升三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其次,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文章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人才培训及激励等方面,运用问卷调查,并对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厘清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性因素、观念性障碍和产业发展水平限制三方面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阐述。再次,文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政策保障及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相应的启示。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从一开始就成为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国家在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在剖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现状和困境、吸取国外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C-GUE”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人才培养的主体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应在制度、观念、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涵建设,企业(用人单位)应从激励、投资、培训、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数量分析与质性分析并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其涉及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体系、产学研合作等要素,只有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才能“摸清病痛,对症下药”。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通过走访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深入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情况,为本文的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高校、企业虽然是三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维度的影响。通过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各要素发挥作用,提升自身效率,通过机制性互动资源共享进行价值创造。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创新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更强调合作主体间的协作、共享及目标关系。文章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分析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征和保障措施,促使人才链与政策链、产业链的三链融合。(三)提出了基于多元主体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新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需要政府、企业、文化产业协会及不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单一视角,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公共治理视角,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大人才培养主体入手,分析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和困境,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经验,采取现实视野与历史视野交叉分析,探索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莫路珍[8](2019)在《试论创新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教改中的作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校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推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出现。作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阶段,各个高校都在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方案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教育改革的质量,还能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高校教育体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以及对策三方面进行探析。

冯乐[9](2018)在《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文中认为创新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观点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此,很多学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以及相关问题做了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王凤萍[10](2018)在《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演进,引发了人们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而科学硕士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类型,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反映了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目前大多高校采用综合素质测评法对科学硕士进行教育质量评价,它是高校学生评价的一种基本方式,但很多高校在测评实施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云南大学也不例外。论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调研访谈法,具体通过《云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云南大学Y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两个文本的解读,再结合对Y学院测评实施情况进行的案例分析,以及一系列的调研访谈工作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从涉及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诸如内涵、特征、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云南大学测评办法的实施概况和对Y学院进行的案例研究,综合分析发现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存在测评标准差异性不明显、内容有缺陷、过程不规范以及结果运用欠妥等问题,但由于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工作具有复杂性,所以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主要有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高校测评方案制定和测评实施工作组织、测评者和测评对象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最后,论文提出改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需要把握导向性、研究性、可行性以及准确性的基本原则,主要通过制定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测评标准、设置科学的测评指标并突出重点内容、制定可操作性的测评办法和程序以及正确处理测评结果并规范其使用范围等具体策略来改进云南大学的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工作。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中对于科学硕士作为高素质科研人才“研究性”特点的关注,以及科学硕士作为我国“研究型人才”主要生力军其不言自明的“研究者”身份的强调,以期为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工作提供建议,并为其他高校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借鉴模式,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地完善和扩展对于“科学硕士”这一独特培养类型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基础理论。

二、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操作性定义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6 伦理原则
        7 质量控制
    结果
        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2 访谈结果
    讨论
        1 关于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访谈的意义
        2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第二部分 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分析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现状
        3 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 护理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现状
        2 科研参与、创新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 本科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
    第三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质研究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实践研究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工具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被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基本背景信息
        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情况调查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质测量问卷
        四、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测量问卷
        五、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质测量问卷
        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质测量问卷
    第四节 数据处理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测量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全日制研究生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性别分布情况
        二、年龄特征分布情况
        三、硕士类别分布情况
        四、院校类别分布情况
        五、专业类型分布情况
        六、年级分布分布情况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的基本情况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的基本情况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基本情况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基本情况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策
        一、高校层面
        二、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4)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发展性原则
    (二)主体参与性原则
    (三)民主个性化原则
    (四)实践探究性原则
二、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
        2. 加强右脑潜力的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运用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运用小组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6)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概述
    (一)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概述
    (二) 大学生创新素质概述
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课外体育活动条件
    (二)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观念落后
    (三)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
    (一)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二) 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观念
    (三) 积极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
四、结语

(7)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一、文化产业
        二、文化产业管理
        三、人才培养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三、人力资源相关理论
第三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转型趋势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演进
        一、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人文社会领域的关系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从多学科介入到最终确立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反思
        一、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与协议式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
        一、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
        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第四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及问题检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检视
        一、政府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三、企业人才培训与激励的相关措施匮乏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性局限
        二、观念性障碍
        三、发展水平限制
第五章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
        一、美国:人文与科学并重
        二、德国:双元制与能力本位
        三、英国:聚焦应用能力培养
        四、日本:产官学一体化模式
        五、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驱动人才培养
    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征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二、全面丰富的文化产业创新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与产学研一体化
        四、人才培养投资方案与财政政策保障
    第三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贯穿“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注重文化产业管理创新创业实践
        三、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优化创新育人环境
        五、构建政府—高校—产业三螺旋协同机制
第六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第一节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C-GUE人才培养机制模型构建
        二、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
        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第二节 政府层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建章立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二、观念引导: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导向
        三、统筹规划:合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四、综合协调:多种手段加强协调监管
    第三节 高校层面: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模式更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师资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三、教材建设:健全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四、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第四节 企业层面: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与评价机制
        一、激励管理:建立全方位人才激励机制
        二、利益共享:构建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
        三、人才考核:健全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试论创新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教改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
    1.2、高校不重视体育教学
    1.3、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设施
    1.4、竞技教学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思想
2、创新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教改中的作用分析
    2.1、使体育教学的受重视程度提升
    2.2、使体育教学课堂内容变得丰富
    2.3、使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2.4、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
    2.5、使课外体育活动增多
    2.6、使竞技思维模式进行转变
3、高校体育教改中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3.1、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3.2、创新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竞技思维
    3.3、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3.4、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
4、结语

(9)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讨论

(10)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学术意义
        (二)实用价值
    三、国内外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主要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阐述
    一、核心概念
        (一)科学硕士
        (二)综合素质测评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特征
        (一)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具有表征性和内隐性相结合的特征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具有主体性特征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相对性评价
        (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应重点体现“研究性”特点
    三、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必要性
        (一)满足新时期国家对科学硕士素质培养要求的需要
        (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提高科学硕士综合素质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四)满足当前就业形势下对科学硕士发展要求的需要
    四、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教育评价理论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
第二章 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概况
    一、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变革
        (一)测评方案的历史变革
        (二)测评方案的变革特点
    二、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与方法
        (一)测评的目的
        (二)测评的方法
    三、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与标准
        (一)思想道德素质
        (二)学业水平与科研创新(专业)素质
        (三)综合拓展素质
    四、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一)测评准备阶段
        (二)测评实施阶段
        (三)测评结果的处理与反馈阶段
第三章 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以Y学院为例
    一、案例介绍
    二、测评实施
        (一)测评工具
        (二)测评主体
        (三)测评内容
        (四)测评结果
    三、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标准层面
        (二)内容层面
        (三)操作层面
        (四)结果层面
    四、测评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高校因素
        (三)个人因素
第四章 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
    一、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改进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测评标准的导向性
        (二)测评内容的研究性
        (三)测评过程的可行性
        (四)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二、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测评标准
        (二)设置科学的测评指标并突出重点内容
        (三)制定可操作的测评办法和程序
        (四)正确处理测评结果并规范其使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本科生科研参与和创新素质对未来就业能力的影响[D]. 韩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2]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 朱心怡. 江苏大学, 2020(05)
  • [3]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 刘进. 亚太教育, 2019(10)
  • [6]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 耿燕露,单昭麟. 长江丛刊, 2019(14)
  • [7]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D]. 周雨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8]试论创新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教改中的作用[J]. 莫路珍.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03)
  • [9]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 冯乐. 体育风尚, 2018(06)
  • [10]云南大学科学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研究[D]. 王凤萍.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体育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