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

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

一、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被调高(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明,高世楫,许杰[1](2018)在《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绿色增长进程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经合组织绿色增长分析框架和测度指标,对中国在全球绿色增长中的相对进程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在提升资源环境生产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需深入挖潜;现行政策尚不足以应对"挤压式"发展背景下所累积形成的高污染负荷,必须充分依靠更广泛的政策工具。未来中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将环境因素真正融入不同层面的政府决策和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并确保产业与环境政策目标相统一。从长远来看,加快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双重目标至关重要。

李维明,高世楫[2](2018)在《中国绿色增长进程的国际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在提升资源环境生产率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深入挖潜。现行政策尚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尤其是"挤压式"发展背景下所累积形成的高污染负荷,必须充分依靠更为广泛的政策工具;未来中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将环境因素真正融入不同层面的政府决策和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并确保产业与环境的政策目标和措施能够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从长远看,加快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双重目标至关重要。

刘佩佩[3](2017)在《我国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资产配置发生改变,从存款过渡到理财、股市和楼市。随之资金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中介也逐渐脱离银行,转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开始显现。房地产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且它的兴与衰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影响。近年,我国的经济具有下行的压力,政府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库存的宽松政策,在此背景下,房价出现逆市上扬的走势,该现象的产生与政策实施和政府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房价的急剧波动挑战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这一研究背景,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两个阶段阐述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在理论方面,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阐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分析得出央行事实上会对房价的波动做出反应,房价也会受到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宏观和区域的视角来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的全国月度数据建立SVAR模型,利用RIF函数、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在各阶段的短期和长期的作用方向。结果得出:目前我国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到中介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果最显着,利率和信贷规模的作用时滞较长,且房价对消费和投资的拉动作用仍然有待改善。在全国视角基础之上,研究深入到区域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房价传导机制在各区域的差异性。对各省的房价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将全国30个省分为高、中、低房价三个区域,建立三个PVAR模型,对比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房价传导到宏观经济的两个阶段在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第一阶段的传导差异表现在:高房价区的房地产价格被货币供应量的解释力度最强,即期反应较强;低房价区的房价对M2的调整有持久、有效的反应过程。传导机制在第二阶段表现出不同区域的宏观经济变量对当地的房价波动做出不同的反应,低房价区房价的消费和投资效应在长期表现为负向,对物价的影响长期也为负。综上可知,传导过程在第二阶段存在阻塞,区域差异较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显现,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针对文章结论,为加强货币政策房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健发展,从缩小区域差距、土地制度改革、货币政策区域化实施、完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灏晨[4](2017)在《2016年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欧盟及欧元区经济总体呈温和复苏态势,失业率逐步下降,消费对经济贡献率有所提高,物价指数缓慢上升。由于出口不力、银行风险提高、英国脱欧及关联储加息等产生的影响,欧洲经济增长力度和可持续性略显不足。在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欧洲央行连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效果有待观察。预计2016年和2017年欧盟经济增速分别为1.8%和1.6%,欧元区经济增速分别为1.7%和1.5%。

宋冬雪[5](2016)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全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现如今,俄罗斯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大国之一,在国际油价快速增长时期,俄罗斯依靠出口大量石油获得了巨额外汇收入,这些石油财富支撑并促进了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众多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与俄罗斯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和俄罗斯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俄罗斯国家转轨以来获得的经济成果和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同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与俄罗斯石油方面的相关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从梳理相关文献理论出发,作者梳理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章和着作。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对称性的影响,例如,国际石油价格上升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显着地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当国际油价下降时对石油进口国的积极影响比预期要小的多。接下来,文章从理论传导机制进行研究,以凯恩斯定律作为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国际石油价格通过对俄罗斯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贸需求、政府支出和国民收入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俄罗斯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在2014年国际石油价格跌幅达到50%,俄罗斯实际工资增长率仅为4.9%,实际收入大幅下降,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导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信心危机扩散,套利资本大规模撤退,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投资规模锐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会带来卢布汇率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俄罗斯进出口贸易;国际石油价格通过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综合作用于政府支出,直接影响政府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在乘数的作用下,对俄罗斯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综上,国际石油价格通过作用于俄罗斯国内的总需求进一步影响其国民收入。本文的实证检验利用国际石油价格和宏观经济中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外贸需求、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建立VAR模型。实证结果分析:首先,从格兰杰因果统计检验结果得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GDP)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容易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接下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得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私人消费、投资、外贸、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均在第1时期造成向上的扰动响应。这充分反映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宏观经济影响只存在一个时期的滞后,且滞后时长与石油贸易合约价格的变动近似同步。最后,本文的方差分解分析更一步表明,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是10.3%,总体来看俄罗斯宏观经济增长对石油是十分依赖的,但是俄罗斯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十分微小,仅是被动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为了解决国际石油价格对俄罗斯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作者认为:俄罗斯政府加快推进并落实外贸服务经济现代化战略,降低出口商品结构的能源化比重;继续改革石油赋税体系,优化石油租金分配;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俄罗斯政府要积极融入国际石油定价系统,减轻国际油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卢子怡[6](2016)在《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关键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九省通衢、经贸发达的重镇,经济实力较强,商贸、旅游、工业基础较好,金融基础较扎实。在当前"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带一路"、"武汉自贸区"试点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引领下,武汉作为中部战略支点,具有成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潜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金融集聚的角度去研究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三小时高铁经济圈"省会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对武汉在中部的金融发展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武汉应当作为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重点建设城市,然后再对武汉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客观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具体策略。本文用到了金融集聚测度的集聚指数评估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武汉"三小时高铁经济圈"省会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选取了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金融业增加值、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保险密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例和财政收入等11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武汉"三小时高铁经济圈"省会城市的金融集聚度进行了得分排名,武汉在金融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在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就业情况两个因子中得分较差,这与武汉金融发展速度未跟上经济发展步伐的现实相一致。金融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金融辐射,于是本文接着用威尔逊模型对这些城市的金融辐射域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出了武汉、西安、郑州的辐射范围。认为虽然武汉市拥有较大的金融发展规模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金融发展深度不够,金融辐射能力有限,仅限于辐射省内,主要是对周边九个城市发挥较强的辐射作用,对湖北省西部的一些城市几乎没有辐射力。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运用图表阐述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来对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分析。最后本文研究认为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加速省内金融资源整合,加强省外金融战略合作,建设完善金融制度、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积极丰富武汉的金融业态,提升武汉的金融吸引力。区域间要加强金融合作,推进区域间分工,划分区域内部的发展层次,对区域内各城市要有合理定位,同时推进金融产业的内部分工,提高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间互补共进,相邻区域合作共赢,最终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使得区域间能够协同发展。武汉建设中部区域金融中心,辐射整个中部地区,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刘子佳[7](2016)在《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文中研究表明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给经济带来过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减缓的双重打击,而这种影响往往超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对部分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而且我国进口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不足,致使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程度的外生性。时值人民币汇率改革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怎样的?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会如何影响国内通胀率?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是什么?进口大宗商品的影响是否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掌控之中?本文的研究正是试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为标准选择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性品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以衡量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情况;其次,鉴于我国通胀率变化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和非线性特征,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不同状态下包括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在内的若干因素对不同通胀率度量指标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再次,进一步定性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比较不同时期传导机制的变化,梳理不同的传导机制及其综合传导过程,探讨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等,以期更深入地探究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时间不一致性假设前提下,分析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期了解在二者存在紧密联系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合理地抉择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构建方案,包括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外生性成分、统计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以选择代表性品种,以及分别提取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进口大宗商品真实价格变化率的主成分等,并识别出所构建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进口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和存用比情况等;第二,拓展了关于通胀率非线性变化特征的研究,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通胀率影响,比较了不同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组合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效率,并发现资源性产品比农产品对产成品通胀率和消费品通胀率之间差异的影响要大,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上升时,通胀率的差异会相对缩小,而在工业增加值下降时,差异将相对扩大;第三,总括了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途径下对通货膨胀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识别了影响传导机制的变化因素如需求弹性、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等,并认为对于货币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来说,大宗商品价格冲击触发通货膨胀是一个较大概率事件;第四,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可能产生的时间不一致性和选择两难性,使用信息容量大、参数时变的TVP-FAVAR模型克服了计量模型本身产生的“价格之谜”并突破了模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约束条件,实证分析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通货膨胀可能产生的二次传导问题,并认为,当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戳破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美景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谨慎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应尝试使用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茂路[8](2014)在《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普通的百姓到各级官员都非常关注,可以说此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也经历了收入差距的显着扩大,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从中国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正视和解决收入分配过大的问题,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好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稳定和繁荣,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问题,积极探求其中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本文对差度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然后介绍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对经济史中的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为后文深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原因及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采用目前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最新方法—收入差度,利用国家统计局30多年来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演变(宏观层次)、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格局演变(微观层次)及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影响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为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将十分层法分别运用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差距的研究中,填补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分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分层数据的空白。通过对我国历年的居民收入分层研究,揭示了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按照这条脉络,本文首先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探讨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衡的原因。市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所致;政府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在于政府通过有失偏颇的政策和行政权力不当干预了资源的初次配置、人为分割了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及市场主体的自由流动,同时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监管还存在着较多缺位之处。接着从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三个角度出发,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严重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论述了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还与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体系不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工会组织失效及收入分配预警机制不完善等息息相关。在国外借鉴部分选取了比较典型的四个国家,分别是收入差距较小的瑞典和韩国、收入差距较大的美国、收入差距巨大的巴西等国家,研究了这些国家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国家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措施,为调节我国目前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提供了借鉴参考。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制度设计。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的原则: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原则;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制度创新与利益和谐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其次是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困难,一是降低政府和资本所得比重所面临的困难;二是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改革的艰难;三是公平与效率关系难协调;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单兵突进难奏效;五是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将会阻力重重;六是“提低控高”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政策建议:一是改革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增加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政府对垄断行业收入水平的调控力度,加强负外部性的调控强度来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调控作用,同时校正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扭曲失灵状况。二是强力推进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改革现金支付限额制度。三是健全第三次分配体系。四是完善相关政策的调整,第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投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此来夯实收入分配基础;第二要适时出台《收入分配法》;第三要改革现行工会组织,赋予工会组织独立自主的地位,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调解机制,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稳压器”的作用;第四要建立收入分配预警体系,确立收入分配和谐目标,建立收入差距预警机制和收入分配调控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一是本文首次将“差度理论”应用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度、农村居民收入差度及全国居民收入差度的变化轨迹,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二是本文首次运用十分层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全国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描绘、描述与总结。运用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两种不同的量度方法,双管齐下地对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度比基尼系数适用范围更广,克服了基尼系数的致命缺陷,比基尼系数更具有精准性。利用差度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在我国尚属首次,尤其是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十分层法分别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差距进行立体透视剖析,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城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差距的平面分析;首次计算出了我国自1981年以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分层数据,填补了相应年份我国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差度理论方法计算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各收入层的收入极差度与均差度,并对均差度和基尼系数比较分析,从而凸显了差度理论的优势,并进一步拓展了差度理论的应用领域,首次将差度理论科学地应用到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差度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和提高;本文首次计算出了2010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数据。三是首次运用“差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获得了数十年来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度变化轨迹,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对行业之间“平均工资”差距的简单分析,填补了我国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度空白。本文重要结论:一是通过十分层法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全国居民收入分析可知,占全国人口60%以上比重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群体,所获得的收入比重越来越低,多数人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少,形成穷者愈穷的态势;而占全国人口20%左右的高收入群体所获得的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在社会财富蛋糕的分配中,少数富人阶层占有了绝大部分财富,形成富者愈富的态势,收入分配严重畸形。二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至2005年收入差度见顶回落,近几年收入差距正在缓慢收缩。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及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逐渐得以扭转,这表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然而,对收入差距开始逐渐缩小形势不能大喜过望,不可掉以轻心,稍有不慎,便会反弹。因为,影响收入差距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并存,下行力量占主导地位,总体收入差距处于下降趋势。转折期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不可能快速地将差距自动地降下来,其持续时间受制于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在于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调整,而隐形收入、灰色收入以及靠寻租带来收入分配的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未来收入分配的走势。

张雪瑶[9](2014)在《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近年来,我国油气资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上升,能源的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油气产业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大庆油田是我国的第一大油田,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油气资源为依托的大庆油气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并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其次,在阐述了大庆油气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庆油气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出了制约油气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潜力。最后,根据大庆油气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建立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体系。

胡雅梅[10](2013)在《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扩大居民消费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外需持续疲软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长期存在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严峻。居民消费倾向是反映居民消费特点和居民消费偏好与意愿的重要指标,是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重要视角。本文以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总体持续下降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外因素,探讨了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分析了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必要性,提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个体理性选择,却可能导致收入被动调整这一集体非理性结果”的观点,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日本及南非的居民消费倾向,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对策建议。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居民消费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也有了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慢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居民消费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90年代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波动中下降,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但未发现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迹象。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存在二元特征,就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略低于城镇居民。除此之外,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均表现出逆周期特征。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发生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与此同时在居民收入和消费绝对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但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拉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趋缓的问题。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外因素包括节俭的传统文化、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制度变迁、实际利率、信贷约束、产品供给状况等。导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人口因素方面,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和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明显,老年抚养比略升,对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具有一定解释力。收入因素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收入中暂时性比重增大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制度因素方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在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居民收支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除此之外,有效供给不足、流通体系不健全和消费信贷发展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压低了居民消费倾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形成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体外循环”增长模式。在需求约束型经济形态、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等背景之下,这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体外循环”增长模式变得难以持续。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居民在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社会抚养负担比降低等环境之下做出的个体理性选择,却可能会导致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或收入增速减缓的集体非理性结果,从个体理性到集体非理性的作用机制在于从“储蓄-投资”和“储蓄-未来消费”两个传导通道的“漏出”。基于以上原因,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势在必行。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应着力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既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包括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更加均衡和公平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结构要以促进就业为抓手,尤其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之外,更要注重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同时,要注重降低个人筹资比重。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包括增加有效供给水平、鼓励创新、健全流通体系和提高对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水平。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塑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强居民消费欲望,进而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被调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被调高(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绿色增长进程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绿色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和工业发展进程概述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资产基础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产率
    (一)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二) 碳生产率
    (三) 能源生产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四) 非能源资源生产率和废弃物管理
    (五) 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
        1. 大气污染物排放
        2.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六) 中国工业的资源环境生产率
四、绿色增长的经济机遇以及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一) 环境政策及其严格性
    (二) 经济工具与环境征税
    (三) 创新与技术进步
五、产业升级背景下实现中国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统一的策略
    (一) 推动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协同
    (二) 推动有效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 实施有效的工业环境政策
    (四) 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
    (五) 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系统

(2)中国绿色增长进程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绿色增长进程
    (一) 概述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资产基础
    (三)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产率
    (四) 绿色增长的经济机遇以及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持续改善双重目标
    (一) 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协同
    (二) 有效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 有效的工业环境政策
    (四) 有效的环境监管与政策协调
    (五) 有效的环境信息系统

(3)我国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思路
        二、本文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一、可能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一、房地产初步形成(1978-1991)
        二、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1997)
        三、快速成长阶段(1998-2003)
        四、宏观调控阶段(2004-2008)
        五、金融危机后发展及全面调控(2009-如今)
    第二节 我国房地产业的特点
第三章 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货币政策的涵义
        二、货币政策房价传导机制的内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机制
        一、利率影响机制
        二、货币供应机制
        三、信贷机制
    第三节 房价对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一、对消费的影响
        二、对投资的影响
第四章 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检验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模型建立与检验
        一、ADF检验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三、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Granger因果检验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三、方差分解分析
        四、本章结论
第五章 货币政策房价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检验
    第一节 区域划分及变量选取
        一、区域划分
        二、变量选取及处理
    第二节 模型建立及相关检验
        一、PVAR模型建立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分析
    第三节 模型结果及对比分析
        一、GMM估计结果
        二、脉冲响应检验
        三、方差分解
        四、本章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2016年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欧洲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缓慢复苏,成员国增长趋于分化
    (二)通胀水平逐渐缓解,物价指数呈现回升势头
    (三)就业市场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
    (四)出口增长显现颓势,贸易差额逐渐平稳
    (五)制造业PMI先降后增,服务业PMI逐步走低
二、影响欧洲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量化宽松延续,负利率刺激消费效果不佳
    (二)银行业风险增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
    (三)英国脱欧影响逐渐显现,政治经济风险并存
    (四)外部影响复杂多样,经济可能再受影响
        1. 石油价格持续波动。
        2. 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
        3. 美联储再次加息可能性增大。
        4. 投资谈判进展不一。
三、2017年欧洲经济展望
    (一)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
    (二)通胀水平保持温和上涨
    (三)就业形势继续改善
    (四)特朗普政策对欧洲经济影响显现

(5)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概述
    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国际油价波动与俄罗斯经济增长概述
    3.1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1 2000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3.1.2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3.2 俄罗斯石油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回顾
        3.2.1 俄罗斯石油资源禀赋概况
        3.2.2 俄罗斯经济增长回顾
    3.3 本章小结
4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分析
    4.1 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
    4.2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
    4.3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投资需求的影响机制
    4.4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外贸需求的影响机制
    4.5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政府支出的影响机制
    4.6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国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4.7 本章小结
5 国际油价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指标的选取与检验
        5.1.1 数据指标的选取
        5.1.2 序列平稳性检验
    5.2 建立VAR模型
        5.2.1 模型的最优滞后期选择
        5.2.2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5.2.3 本文的VAR模型估计结果
    5.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4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5.5 方差分解分析
    5.6 实证结果分析
6 政策建议
    6.1 加快推进落实外贸服务经济现代化战略
    6.2 改革石油赋税体系,优化石油租金分配
    6.3 增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6.4 积极融入国际石油定价系统,弥补定价权的缺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6)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二、金融集聚相关理论及其测度方法
(一) 产业集群理论与金融集聚
(二) 金融地理学
(三) 金融发展理论与区域金融研究
(四) 金融集聚水平测度方法概述
    1. 赫芬达尔指数
    2. 空间基尼系数
    3. 区位熵 三、武汉市金融集聚的现状分析
(一) 武汉市金融集聚的基本情况
(二) 武汉市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比较分析
    1. 测度样本选择
    2. 测度结果与分析 四、武汉市金融集聚的实证分析
(一) 金融集聚的因子分析
    1. 因子分析法
    2. 金融集聚指标体系的构建
    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因子分析及运行结果
(二) 金融集聚辐射力的实证分析
    1. 威尔逊模型
    2. 金融集聚辐射域的测算与分析
(三) 实证小结 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客观条件——基于金融集聚因素的分析
(一)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金融集聚因素
(二) 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
    2. 经济基础
    3. 金融行业优势
    4. 金融人才优势
    5. 政府政策支持
(三) 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困难
    1. 缺乏总部经济,阻碍金融行业做大做强
    2. 经济结构有待调整,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3. 金融集聚程度不够强,辐射能力有限
    4. 缺乏金融创新,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5. 缺乏人才保留政策,人才教育缺乏深度 六、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多层次金融集聚体系
(二)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三) 提升武汉金融集聚能力
(四) 推进金融新业态的发展
(五) 探索区域金融战略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理论研究现状
        二、经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进口大宗商品及其价格指数
    第一节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情况概述
        一、我国的大宗商品进口
        二、围绕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外生性
        一、外生性与内生性的区分
        二、进口依存度标准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品种
    第三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构建
        一、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模型
        二、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率
        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
第三章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的通胀率变化情况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胀率的度量指标
        三、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通胀率的变化特征
        一、通胀率中的稳定成分
        二、通胀率的结构性特征
        三、通胀率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节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一、通胀率的影响因素
        二、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传导
        三、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四章 传导机制的变化:1973~74年和 2007~08年的比较
    第一节 两个时期的回顾
        一、1973~1974年期间
        二、2007~2008年期间
        三、两个时期的比较
    第二节 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一、对称性传导机制
        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
        三、传导机制的总括
    第三节 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
        一、需求弹性因素
        二、市场情绪因素
        三、货币政策因素
第五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立场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三、包容还是抑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立场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合作还是独立
    第三节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一、政策的依规则行事和相机抉择
        二、政策冲击的时变反应
        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收入分配
        二、收入分配差距
        三、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四、基尼系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一、论文创新之处
        二、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差度理论概述
    第一节 差度原理
    第二节 差度计算
        一、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中的函数公式求差度
        二、手工计算查表求差度
        三、倍数查表法
        四、比率查表法
        五、查三角函数表求差度
    第三节 差度指标
        一、极差度
        二、均差度
        三、差度极限
        四、差度定理
    第四节 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异同
        一、基尼系数的缺陷
        二、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相同点
        三、收入差度与基尼系数的不同点
    第五节 收入差度判定定律及预警
        一、收入差度的评判标准
        二、收入差度判定定律
        三、收入差度预警
        四、黄金差度愿景
第三章 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二、萨伊的收入分配理论
        三、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四、穆勒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二、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一、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
        二、庇古的收入分配理论
        三、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
        四、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五、布坎南的收入分配理论
        六、哈耶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七、萨缪尔森的收入分配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按劳分配理论
        二、政府调节收入分配
        三、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性质要转变为经济性与公共服务性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第一节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演变
        一、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演变
        二、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距演变
    第二节 我国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格局演变
        一、城镇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二、农村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三、全国居民各收入层分配演变
        四、不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演变
    第三节 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影响
        一、收入差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收入差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收入差度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原因
    第一节 初次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一、市场机制扭曲
        二、政府干预的越位与缺位
    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严重失衡
        一、税收制度的缺陷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第三节 第三次分配体系缺失
        一、第三次分配制度存在缺陷
        二、慈善组织亟待完善
        三、公民慈善事业的意识较弱
    第四节 收入分配失衡的其他原因
        一、收入分配法律的缺位
        二、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三、收入分配预警机制缺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影响
    第一节 收入差距较小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瑞典
        二、韩国
    第二节 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美国经济社会状况
        二、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三、美国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收入差距巨大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巴西经济社会状况
        二、巴西收入分配状况
    第四节 国外调节收入分配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借鉴及启示
        一、经济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基础
        二、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三、建立健全集体谈判机制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原则
        二、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原则
        三、坚持制度创新与利益和谐原则
        四、坚持初次分配、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领域同时调节原则
    第二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的难点分析
        一、降低政府和资本所得比重的困难
        二、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改革的艰难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难协调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单兵突进难奏效
        五、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将会阻力重重
        六、“提低控高”所面临的困难
    第三节 和谐收入分配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
        二、强力推进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
        三、健全第三次分配体系
        四、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思路、创新及难点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研究中存在的难点
第一章 油气产业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一.油气资源的内涵
        二.油气产业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三节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三.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产业关联的含义
        二.产业关联的方式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第一节 能源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的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三.相关关系分析
        四.模型的结果描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问题
        二.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分析
    第二节 大庆油气产业现状简述
        一.大庆经济发展概况
        二.大庆油气资源现状
        三.重组改制后大庆油田的基本情况
        四.油气产业勘探开采现状
        五.油气产业产品现状
    第三节 大庆油气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开采技术升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庆油气产业协调发展统计学分析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分析思路、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标准化
        三.权重的确立及各子系统评价分值的计算
        四.建立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模型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处理
        二.模型计算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与环境的因素
        二.油气产业专业技术因素
        三.产业布局因素
        四.政策与法规因素
    第四节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一.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发展精细化工业
        二.塑料制品及原料的加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第一节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一.前瞻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现实性原则
    第二节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体系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三.培育接续产业
        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第三节 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保障
        一.技术创新保障
        二.人力资本保障
        三.财税政策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居民消费倾向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消费理论及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
        三、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
    第二节 澄清几个理论争议
        一、消费倾向是否存在统一的变化规律
        二、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是否是一种经济规律
        三、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章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居民消费变化情况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二、居民消费增速慢于居民收入增速
        三、城乡居民绝对消费水平仍然不高
    第二节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特点
        一、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消费倾向总体持续下降
        二、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表现出二元特征
        三、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表现出逆周期特征
    第三节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背景下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二、居民绝对收入不高背景下居民消费倾向已降至较低水平
第三章 基于消费倾向的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基于消费倾向
        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提高消费倾向
        二、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第一节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一、中国人口因素变化
        二、人口因素变化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第二节 制度变迁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一、制度变迁导致收支不确定性增加
        二、收支不确定性导致预防性储蓄
    第三节 收入分配变化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变化
        二、收入分配变化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第四节 消费环境不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
        一、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
        二、流通体系不健全制约居民消费需求
        三、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制约居民消费需求
第五章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必要性
    第一节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资金
        二、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加剧了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第二节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有利于转变“体外循环”增长模式
        一、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二、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第三节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
        一、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的含义
        二、消费倾向下降:个体理性
        三、收入被动调整:集体非理性
        四、从个体理性到集体非理性:两种传导通道的“漏出”
第六章 中国和美国、日本、南非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第一节 中国和美国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一、美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
        二、中美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第二节 中国和日本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一、日本居民消费倾向变化
        二、中日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第三节 中国和南非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一、南非居民消费倾向变化
        二、中国和南非居民消费倾向对比
第七章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消费能力
        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二、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 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增强消费欲望
        一、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三、综合考虑居民的缴费负担和保障水平
    第三节 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增强消费意愿
        一、改善产品供给状况 促进居民消费
        二、完善产品流通体系 便利居民消费
        三、改善居民消费金融环境 提高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被调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绿色增长进程与对策[J]. 李维明,高世楫,许杰. 改革, 2018(12)
  • [2]中国绿色增长进程的国际比较[J]. 李维明,高世楫. 绿叶, 2018(12)
  • [3]我国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研究[D]. 刘佩佩.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6)
  • [4]2016年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J]. 王灏晨. 宏观经济管理, 2017(02)
  • [5]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宋冬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12)
  • [6]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分析[D]. 卢子怡. 湖北大学, 2016(06)
  • [7]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D]. 刘子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8]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基于差度理论基础的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层研究[D]. 茂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9]大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张雪瑶. 黑龙江大学, 2014(10)
  • [10]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D]. 胡雅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标签:;  ;  ;  ;  ;  

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