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临床实践(一)

心脏移植临床实践(一)

一、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一)(论文文献综述)

姚佑楠[1](2021)在《心力衰竭血压管理与药物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综述):收缩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和管理这篇综述总结了最新的证据,以指导收缩压(SB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管理和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入院时较高的SBP与心力衰竭较好的院内和出院后结局相关。相反,出院时SBP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反J型”或“U型”曲线关系。基于目前可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的证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和beta受体阻滞剂可作为HFrEF患者的一线降压药物,并应积极上调剂量以改善其预后。对于基线SBP较低的HFrEF患者,也应积极启动上述改善预后的药物并上调剂量,以获得相似甚至更大的绝对获益。目前关于射血分数恢复型心力衰竭的证据表明,这类患者应遵循HFrEF的管理模式。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哪种药物可以改善射血分数中间型或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作为心血管风险控制,血压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和中国指南推荐这类患者的SBP目标值为<130mmHg。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因其安全性在既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证实,故应优先用于治疗未控制的高血压,而beta受体阻滞剂因其潜在的危害,除非有明确的适应症,一般不推荐使用。未来仍需在心衰患者中开展前瞻性试验以确定SBP与远期预后的关系、降压治疗的效果以及最佳血压控制范围。第二部分:心力衰竭失代偿住院患者出入院收缩压水平与出院后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既往关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收缩压(SBP)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这些研究中,基线SBP的测量时间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假设心衰失代偿住院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SBP水平与出院后事件存在不同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衰患者。入选患者根据入院SBP四分位数分为四组(<105mmHg,105-119 mmHg,120-134 mmHg和≥135 mmHg)。主要复合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移植。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来探究不同时间点(入院和出院)SB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共入选2005名心衰患者,中位年龄59岁,69.9%为男性。在中位随访48.4个月期间,共768名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入院SBP<105 mmHg组相比,较高的入院SBP与较低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风险相关(105-119mmHg,HR=0.764,95%可信区间:0.634-0.921,p 值=0.005;120-134mmHg,HR=0.658,95%可信区间:0.532-0.813,p 值<0.001;≥ 135mmHg,HR=0.657,95%可信区间:0.515-0.837,p 值=0.001);出院 SBP≥135mmHg 的患者与出院SBP<105 mmHg的患者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风险相似(HR=0.969,95%可信区间:0.667-1.407,p值=0.867),额外调整入院SBP之后结果不变(HR=1.235,95%可信区间:0.835-1.826,p值=0.29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提示类似的相关性。[结论]入院高SBP与心衰患者较低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脏移植的风险相关(反J型曲线)。相反,出院SBP水平与心血管死亡或心脏移植风险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第三部分:不同入院SBP的射血分数非减低型心衰患者出院SBP对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假设在不同入院SBP水平的射血分数非减低型心衰患者(非HFrEF,左室射血分数>40%)中,出院SBP与预后的关系不同。[方法]连续纳入因心力衰竭失代偿住院的非HFrEF患者,并将其分为HBP组(定义为入院SBP≥130mmHg)和非HBP组。主要复合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移植。使用多因素Cox和惩罚性样条回归分析评估出院SBP和终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组964名非HFrEF患者,中位年龄63岁,61.0%为男性,365名(37.9%)患者为HBP组。在中位随访71.8个月期间,共有284名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在多因素Cox分析中,非HBP患者较高的出院SBP与较好的结局相关(每增加 10 mmHg,HR=0.796,95%可信区间:0.687-0.923,p 值=0.002)。然而,在HBP组观察到出院SBP与主要结局之间的关系相反(每增加10 mmHg,HR=1.283,95%可信区间:1.075-1.531,p值=0.006)。惩罚性样条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与出院SBP=120mmHg相比,在非HBP组中,当出院SBP<99mmHg时,主要终点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反,在HBP组中,当出院SBP>145mmHg时,主要终点的发生风险增加。[结论]在入院SBP≥130mmHg的非HFrEF患者中,较高的出院SBP与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相关;相反,在入院SBP<130mmHg的患者中,出院时较低的SBP与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相关。第四部分: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的成本效益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中国医疗卫生支付方的角度探究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的成本-效益。[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Markov模型来比较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和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10mg/次,一次/天)的成本-效益。我们模型中的基础病例是一名65岁的HFrEF患者,并进行了 15年的模拟。模型的输入参数来自DAPA-HF研究以及中国的其他相关数据。以标准化治疗为参照,估算加用达格列净的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成本和QALY以每年4.2%的贴现率进行贴现。所有成本均转换成2017年美元的购买力。如果ICER低于支付意愿阈值(8573.4美元),则认为达格列净非常具有性价比。另外,使用单因素、双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来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在我们的基础病例中,与标准化治疗相比,加用达格列净虽然成本更高(5829.4 美元 vs.4377.1 美元),但更有效(4.82 QALYs vs.4.44 QALYs)。在模型模拟的15年中,相应的ICER是每额外获得一个QALY需要多花费3827.6美元。当模拟的时间长度超过3.5年时,相应的ICER开始低于支付意愿阈值。对ICER影响最大的参数是达格列净的费用、两组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费用。敏感性分析的大部分结果是稳健的。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出与模型基础病例相似的结果(ICER=4412.5美元/QALY)。在蒙特卡罗模拟中,当支付意愿阈值为8573.4美元/QALY时,53.10%的模拟结果认为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非常具有性价比。[结论]根据我们模型结果,对于中国HFrEF患者来说,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治疗选择。我们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医生和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做出决策。未来还需要进行基于中国人群的达格列汀成本效益的真实世界研究。

汪雅婷[2](2021)在《CA-125联合BDNF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且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同时常伴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有研究指出,AMI患者一周内AHF发生率高达32%-48%。由于AMI患者AHF起病急且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如何早期诊治对其预后极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不仅对神经元有促生长作用,并且在心血管系统中起关键作用。血清糖类抗原125(serum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相关。但BDNF联合CA-125血清水平预测AMI后AHF的价值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血清BDNF与CA-125水平对AMI患者早期AHF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指标依据。目的通过检测AMI后AHF患者的BDNF与CA-125水平,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BDNF联合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l25)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心衰(AHF)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两者水平与急性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AMI患者144例,根据冠脉再灌注治疗后1周内是否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分组,其中发生心衰(心衰组)42例,未发生心衰(对照组)10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数据,采集患者静脉血分别置于促凝管和抗凝管中,离心后分别收集血清和血浆。采用罗氏Cobas e8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A-125,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BDNF,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血浆心房脑钠肽(BNP)。对比两组患者的CA-125、BDNF、cTnI、BNP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和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采用Spearman线性方程分析CA-125、BDNF水平和急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以cTnI和BNP作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CA-125联合BDNF对老年AMI患者发生AHF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衰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TnI、BNP、CA-125、BNDF水平及病变支数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015)、CA-125(OR=23.228)、BNDF(OR=1.455)水平升高是导致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线性方程显示,CA-125、BDNF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ρ=0.981,0.808,P<0.05);ROC曲线显示,CA-125联合BNDF在早期预测AMI患者发生AHF的曲线下面积高于CA-125和BDNF单独预测,其诊断敏感度为78.57%,特异度为89.22%,并优于传统指标BNP和cTnI;结论通过监测血清CA-125和BNDF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风险,并且两者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心功能严重程度相关。

凌新养[3](2021)在《晶体与胶体容量复苏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下晶体液与胶体液容量复苏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辅助的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肝切除术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晶体容量复苏组(G1组,n=42例)与胶体容量复苏组(G2组,n=44例),两组患者在切肝前均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后连接MostC are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VV,stroke volume variation)、心脏指数(CI,cardiac index)和平均动脉压(MAP,mean arterial pressure)。肝脏切除止血完成后,两组患者均以SVV、CI和MAP为指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1组使用平衡盐溶液,G2组使用羟乙基淀粉。记录手术麻醉时间、液体出入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血气指标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1组相比,G2组术中液体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辅助的肝切除术中,基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胶体液容量复苏可减少术中液体使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但胶体液与晶体液容量复苏在患者组织灌注、术后康复情况等方面未见明显优势。

张鹏[4](2020)在《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花椒毒酚(xanthotoxol)在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中对移植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Wistar to SD)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n=15),模型组和药物组再分为1周组,4周组和8周组(n=5)。采用动脉套管法,将供体大鼠胸主动脉固定于自制的套管上,植入到受体大鼠腹腔动脉中,药物组在关腹前注入花椒毒酚10mg/kg,之后每天灌胃给药,模型组在术后第一天起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作对照。(2)在各观察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出移植动脉,常规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各期动脉内膜增厚情况,并计算各组ICAM-1、TNF-α、SMA-α,TGF-β1和NF-κB/P6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每组大鼠都存活到各观察时间点,药物组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模型组在第4周动脉管壁出现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第8周动脉被侵蚀、管壁机化,内膜增厚明显,药物组在第4周和第8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管壁较完整,新生内膜可见完好的内皮细胞层和增殖的平滑肌细胞;(2)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在第8周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明显减小(P=0.004),其中ICAM-1的平均光密度值在第4周(P=0.006)和第8周(P=0.017)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量比同期模型组都显着降低(P<0.01),α-SMA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02)和第8周(P=0.005)明显增加,TGF-β1在第1周(P<0.001)和第4周(P=0.022)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NF-κB/P65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16)和第8周(P=0.032)也明显降低。结论:花椒毒酚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其能降低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中ICAM-1,TNF-α,TGF-β1的表达水平,保留部分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改善血管形态,其机制可能与部分抑制NF-κB/P65的活化相关。

王慧[5](2019)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1.探讨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2.构建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3.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促进理论方案转化为临床实践。4.评价知识转化效果,即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 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文献回顾 系统回顾国内外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相关文献,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2.访谈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罗列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烧伤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住院烧伤患者,整理分析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为方案构建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以KTA模型为理论框架,参照其提倡的步骤,根据前期研究分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知识检索、知识综合,初步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通过轮回咨询烧伤方面的医疗、护理及康复专家确定初步理论方案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整理专家意见,修改、调整、完善方案,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终稿。第三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烧伤研究所2018年1月~5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2018年6月~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从手部烧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知晓情况等方面初步检验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 果]1.通过文献回顾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因素包括:①疾病相关因素: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手术、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疼痛、创面出血破溃等。②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康复训练介入时机、训练强度、支具的制作与佩戴、康复知识宣教、是否监督患者规律训练等。③心理-社会因素:康复知识、经济状况、心理接受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出手功能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择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四大板块:手功能管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手功能管理问题包括医护人员对康复重视度不够,患者对康复的认知不足或不正确,缺乏全程康复理念;康复治疗师主要遵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评估主动性不足;科室没有建立专业化康复评估体系,多凭经验评估;缺乏统一的康复干预方案和操作流程;康复护士缺乏;日常康复训练监督力度不足;部分患者担心创面出血而拒绝早期康复训练。疼痛管理问题包括医务人员疼痛管理意识淡薄;疼痛评估不足;缺乏规范的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方案;患者不接受镇痛药的副作用。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缺乏专业心理干预。健康宣教问题包括宣教形式单一,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统一的康复宣教方案和宣教流程。3.构建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流程。4.分析了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了大部分阻碍因素,将以证据为依据的方案本土化。5.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在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手功能恢复、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干预组在缓解烧伤背景痛、改善手功能及综合健康状况、强化患者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采用KTA模型构建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了高质量的康复护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2.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规范了目前实施的手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推动了最佳证据转化为实践,提高了康复护理实践水平。3.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和手功能等。同时,丰富患者的康复知识,培养患者正确的康复认知,加强医务人员对康复的重视。

于博文[6](2019)在《亚砷酸联合粉防己碱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和意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在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从中药中筛选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发现砷剂和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ra)均具有较好的抑癌作用,然而砷剂的毒性问题对其临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亟待解决。本课题根据“防己杀雄黄毒”理论,将这两味药的有效成分砷和粉防己碱联合应用于乳腺癌细胞,从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角度探讨相杀配伍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以减毒的作用?并进一步从凋亡、自噬、坏死以及细胞周期阻滞等方面探索亚砷酸钠(NaAsO2)联合粉防己碱(Tetra)诱导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的相关分子机制,挖掘MAPK信号通路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联合用药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NaAs02联合Tetra能否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并探索其诱导分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联合用药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NaAs02联合Tetra治疗乳腺癌提供实验依据,对中药药对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1)NaAsO2联合Tetr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坏死以及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分别以梯度浓度NaAsO2、Tetra单用及联用干预乳腺癌MDA-MB-231及T47D细胞,以X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凋亡率、细胞周期,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分别检测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ROS抑制剂NAC及Trolox、MAPK各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DA-MB-231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坏死率、细胞周期以及自噬标志蛋白LC3、Beclin-1的影响。检测NaAsO2联合Tetra作用后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NaAsO2联合Tetra作用后对细胞迁移的影响。(2)NaAsO2联合Tetra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分别以梯度浓度NaAsO2、Tetra单用及联用干预乳腺癌MDA-MB-231、MCF-7及T47D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分化标志物ICAM-1免疫荧光,Western-Blot法检测ICAM-1、p-ERK、ERK、HER2等细胞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别检测应用ERK抑制剂对三种细胞ICAM-1免疫荧光的影响,初步揭示联合用药诱导分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以亚砷酸注射液、汉防己甲素注射液单用及联用干预乳腺癌移植瘤裸鼠,Western-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内ICAM-1、p-ERK、ERK、HER-2等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3)NaAsO2联合Tetra对PBMC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用淋巴分离剂分离人外周血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PBMC),分别以梯度浓度NaAsCh、Tetra单用及联用干预PBMC细胞,以XTT法检测药物对PBMC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干预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群比例的变化,探索NaAs02联合Tetra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NaAsO2和Tetra单用或联用可抑制MDA-MB-231、T47D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联用效果优于单独用药。MDA-MB-231对Tetra的敏感性高于T47D细胞,联合用药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优于T47D细胞。NaAsO2联合Tetra可诱导MDA-MB-231细胞及T47D细胞凋亡。其诱导的MDA-MB-231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为caspase非依赖性,且联合用药增强了单独用药时的凋亡诱导效果,并可达到与他莫昔芬(TAM)一致的凋亡诱导效果。其诱导的T47D细胞凋亡与caspase-8活化有关,可能经死亡受体途径诱导凋亡。横向比较相同药物浓度作用时两细胞的凋亡率,发现联合用药对MDA-MB-231细胞凋亡诱导效果优于T47D细胞。细胞周期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将MDA-MB-231细胞阻滞于S期。联合用药可明显抑制细胞迁移;经联合用药处理后的细胞,即使在不含药的正常情况下培养,细胞迁移力也明显降低,具有一定的后移效应。NaAsO2联合Tetra可诱导MDA-MB-231细胞自噬,其诱导的自噬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表现为自噬性细胞死亡。联合用药所诱导的自噬对凋亡没有促进作用,对细胞坏死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当NaAsO2联合Tetra诱导的自噬性死亡被强烈抑制时,S期阻滞的细胞逐渐向G2/M期过渡,细胞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恢复趋势。从MAPK通路蛋白水平变化及MAPK抑制剂对细胞存活率影响的结果来看,JNK、ERK、p38的表达虽然均有明显上调,但仅JNK通路与联合用药所致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直接相关。NaAsO2联合Tetra所诱导的MDA-MB-231细胞凋亡和自噬均与JNK通路激活无关,其诱导的MDA-MB-231细胞S期阻滞可能与JNK通路激活有关。NaAsO2联合Tetra可诱导MDA-MB-231细胞内ROS水平下降,并且ROS水平的下降与联合用药诱导的增殖抑制有关。联合用药诱导的MDA-MB-231细胞凋亡、坏死、自噬与细胞内ROS水平可能无关,但其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可能与ROS水平下降有关。在体外实验中,Tetra可诱导MDA-MB-231、MCF-7、T47D细胞分化,NaAsO2可诱导MCF-7细胞分化,NaAsO2联合Tetra可诱导MDA-MB-231、MCF-7、T47D细胞分化。对MDA-MB-231细胞,联合使用NaAsO2可降低诱导分化所需使用的药物浓度;对MCF-7细胞,联合使用NaAsO2可增强两药单用时的分化诱导效果。NaAsO2和Tetra单用或联用诱导的MDA-MB-231、MCF-7细胞分化与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抑制ERK信号,其分化诱导效果也受到抑制;NaAsO2和Tetra单用或联用诱导的MDA-MB-231、MCF-7细胞分化也与HER2下调有关。在体内实验中,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和汉防己甲素注射液单用或联用均可诱导乳腺癌移植瘤细胞分化,并且可能与ERK蛋白上调有关。两药联用在较低的三个浓度下(0.5+0.5、0.25+0.25、0.125+0.125)对PBMC增殖均无影响,Tetra可轻微降低CD4+CD25+Foxp3+细胞比例,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个体的PBMC对NaAsO2的反应有较大的不同,部分人的反应同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即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增高,但部分人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基本无变化;两药联用也可轻微降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NaAsO2联合Tetra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诱导细胞凋亡、自噬及细胞周期阻滞;其增殖抑制作用与JNK信号通路激活及细胞内ROS水平降低有关;其诱导的自噬、凋亡、坏死及细胞周期阻滞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2)NaAsO2联合Tetra可诱导MDA-MB-231、MCF-7、T47D细胞分化,其诱导的MDA-MB-231、MCF-7细胞分化与ERK通路激活,HER2表达下降有关。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和汉防己甲素注射液单用或联用均可诱导乳腺癌移植瘤细胞分化,并且可能与ERK蛋白上调有关。(3)NaAsO2联合Tetra在较低浓度下对PBMC增殖无影响;Tetra单用有降低CD4+CD25+Foxp3+细胞比例的趋势;不同个体的PBMC对NaAsO2的反应有较大的不同,部分人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增高,但部分人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基本无变化;两药联用也有轻微降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的趋势,初步推测联合用药可能具有降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的作用。

李元[7](2014)在《体育科学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文中认为体育科学作为科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着自身的学科与知识结构,并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本文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引文分析、词频分析等科学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结合科学革命理论,利用Web of Science等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体育科学期刊文献,对体育科学外部学科互动、内部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1930年至今,体育科学的发展受馈于横跨5大科学部类150个学科的知识,其中生理学、骨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神经病学、心理学、外科学等是体育科学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体育科学对以上150个学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科学还属于“知识输入型”的未成熟科学;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2)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技能学、人体测量学、运动时间生物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社会学、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体育教育学、适应体育学、体育与运动心理学等学科是当前体育科学的主流分支学科,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心理科学三大科学门类。(3)近20年来体育管理学快速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体育组织研究、体育参与和消费研究、体育赞助、多样性等,其中体育组织研究处在体育管理学的核心地位;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历时性演进的路径整体呈现出从宏观环境-中观组织-微观个体的演进态势。(4)运动医学研究领域非常广泛,研究内容非常精深,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其中运动创伤学是其最主要的领域;运动医学领域各部分结构较为稳定,宏观层面上无法发现结构跃迁式转移的增长方式,仅是在各自学科范围内积累式增长;科学发现是理论演进的重要动力。(5)对体育管理学和运动医学这两个体育科学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代表性学科的理论演进分析表明,研究方法和科学发现是理论演进的重要动力,印证了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关于引发科学革命因素的论断;体育科学新理论的提出、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方法的应用都是学科范式转换的“知识拐点”。

刁力为,刘大勇,孙振东,亓峰,吴乃石,高宇[8](2014)在《热休克蛋白70对心脏移植供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热休克预适应产生热休克蛋白70,研究其是否对心脏移植中的供心有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经热处理的R0h、R24h、R48h、R96h及R192h实验组。分别于移植后24h取出供心,测定供心中HSP70含量,同时测定受体血液中和供心组织中心肌酶学变化并观察供心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HSP70在R24h组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在R48h和R96h组中逐渐下降,在对照组、R0h组、R192h组表达无差异(P>0.05)。同时,R24h组受体中的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浓度最低,供心的炎症损伤最小。结论:热休克预适应可能是一种临床中切实可行的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方法。热休克预适应-HSP70-心肌保护作用之间存在时间-剂量-疗效的关联。

屈红林,龙峰[9](2013)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研究说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目的是通过对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现象进行再灌注输血以增加血流量和血液附带复氧过程及其他营养物质,以防止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虽然对复氧过程较为有利,亦可引起心肌组织的继发性损伤过程,有时其损伤的程度远超过其复氧过程所提高的运动能力。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促进血管新生,增加血氧供应,提高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同时它还可通过调控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缺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轻其损伤的程度,对促进运动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较快恢复极为有利。

刘天起,王东,李培杰,李敏,马延平,王明华,李军,许莉,厉泉,张辉,路平[10](2013)在《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2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外科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为25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原发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8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和缺血性心肌病3例。采用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术1例,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24例。7例受者术前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后给予一氧化氮吸入、伊洛前列素持续静脉泵入等综合措施降低肺动脉压。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三联方案,有6例受者术中给予抗Tac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14例受者在麻醉诱导时及术后第4天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根据血药浓度谷、峰值调整环孢素用量。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6%(24/25),1例受者于术后25h死于肠道出血。余24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58±37)个月(1~116个月),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82.3%,72.7%。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晚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均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晚期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霉菌感染3例,2例治愈。发生移植物失功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和41个月死亡。1例受者术后17个月发现子宫内膜肿瘤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疗效肯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加强围手术期受者管理,术后规范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同时重视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监测和治疗。

二、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一)(论文提纲范文)

(1)心力衰竭血压管理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收缩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和管理
    1.简介
    2.收缩压与HFrEF
    3.射血分数恢复型心衰患者的血压管理
    4.收缩压与HFmrEF/HFpEF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力衰竭失代偿住院患者出入院收缩压水平与出院后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三部分 不同入院SBP的射血分数非减低型心衰患者出院SBP对预后的影响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四部分 在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的成本效益分析
    前言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个人简历
致谢

(2)CA-125联合BDNF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BDN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晶体与胶体容量复苏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肝脏手术围术期液体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移植动脉HE染色及新生内膜增厚情况
    第二部分 移植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CAM-1、TNF-α、PCNA、SMA-α,TGF-β1和NF-κB/P65 的表达情况
讨论
    第一部分 CAV相关进展
    第二部分 CAV大鼠模型建立
    第三部分 花椒毒酚在CAV中的防治作用
    第四部分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V 概述及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亚砷酸联合粉防己碱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理论与现代肿瘤免疫
    1.中医对肿瘤病因及发病的认识
    2.中医对肿疱病机的认识
    3.从免疫学角度看待肿瘤发病
    4.中西医理论在肿瘤免疫学上的交叉
    5.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与肿瘤免疫治疗
    6.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第二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作用于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第一节 NaAsO_2联合Tetr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及迁移力的影响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MAPK信号通路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节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乳腺癌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前言 2
第三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外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效果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所体外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分化的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ERK抑制剂对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外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四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体内诱导乳腺癌细胞分化效果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前言 3
第四部分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实验一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亚砷酸盐联合粉防己碱对CD~+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结论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体育科学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
        1.1.2 科技期刊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1.1.3 引文分析理论的日臻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方法论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科学结构与体系研究
        2.1.1 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概念
        2.1.2 体育科学的结构与体系
    2.2 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研究
        2.2.1 体育科学知识来源
        2.2.2 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部类关系
        2.2.3 具体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互动
    2.3 引文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
        2.3.1 引文分析的形成与发展
        2.3.2 引文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
        2.3.3 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
    2.4 科学前沿识别方法研究
        2.4.1 共引聚类方法
        2.4.2 共词聚类方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2.2 比较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
        3.2.3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期刊遴选
        3.3.2 数据内容
        3.3.3 主要软件
    3.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3.4.1 研究思路
        3.4.2 研究内容
    3.5 研究创新
4 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理论
        4.1.1 科学计量学理论
        4.1.2 库恩科学革命理论
    4.2 体育科学与相关学科互动
        4.2.1 体育科学知识受馈
        4.2.2 体育科学知识回馈
        4.2.3 体育科学知识自馈
    4.3 体育科学学科结构
        4.3.1 期刊遴选与数据来源
        4.3.2 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4.4 体育管理学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
        4.4.1 体育管理学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4.4.2 期刊遴选与数据来源
        4.4.3 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力量
        4.4.4 体育管理学高频关键词与共现网络
        4.4.5 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与理论演进
        4.4.6 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与理论演进特征
    4.5 运动医学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
        4.5.1 期刊遴选与数据来源
        4.5.2 运动医学主要研究力量
        4.5.3 运动医学高频关键词与共现网络
        4.5.4 运动医学知识结构与理论演进
        4.5.5 运动医学知识结构与理论演进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热休克蛋白70对心脏移植供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性改变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
    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优势分析
    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诱导分化促进损伤区域的血管化
3 结论与展望

(10)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免疫抑制方案
    1.5 随 访
2 结 果
    2.1 术后受者存活情况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 论

四、心脏移植的临床实践(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力衰竭血压管理与药物经济学研究[D]. 姚佑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CA-125联合BDNF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D]. 汪雅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晶体与胶体容量复苏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下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D]. 凌新养.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鹏. 三峡大学, 2020(06)
  • [5]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D]. 王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亚砷酸联合粉防己碱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D]. 于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体育科学学科结构与理论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D]. 李元.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5)
  • [8]热休克蛋白70对心脏移植供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刁力为,刘大勇,孙振东,亓峰,吴乃石,高宇.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01)
  •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运动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 屈红林,龙峰. 宜春学院学报, 2013(12)
  • [10]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25例临床分析[J]. 刘天起,王东,李培杰,李敏,马延平,王明华,李军,许莉,厉泉,张辉,路平.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3(01)

标签:;  ;  ;  

心脏移植临床实践(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