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紧张对健康有益

适度的紧张对健康有益

一、适度紧张有益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王国强[2](2021)在《中低强度游泳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和Cx43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选取12周中低强度游泳训练作为运动干预条件,探究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左心室重构以及心肌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中低强度游泳训练的心血管获益寻找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共包含32只8周龄的雄性大鼠,其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各16只,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将每一种类型的大鼠均各自分为游泳运动训练组(Exercise Training,Ex T,n=8)与安静对照组(Sedentary,Sed,n=8),总共分为四组。游泳运动训练组将动物置于泳池中进行12周中低强度的运动训练。在大鼠进行正式的游泳训练开始前经鼠尾动脉测量一次基础血压,游泳训练开始后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的测量来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12周的游泳训练结束后,运用小动物超声的技术手段对反应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取材,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之间心肌组织中Cx43蛋白的水平差异,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的实验手段对各组心肌组织中Cx43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12周中低强度游泳训练结束后,血压结果显示:SHR-Sed组的血压水平显着高于相同周龄的WKY-Sed组,SHR-Ex T组与SHR-Sed组相比较收缩压降低了25.1mm Hg(182.0±4.0mm Hg vs 156.9±4.3mm Hg,P<0.05),WKY-Sed组与WKY-Ex 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数据显示:SHR-Sed组中反应室壁厚度的多项指标均高于WKY-Sed组(P<0.05),SHR-Ex T组与SHR-Sed组相比较其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和相对室壁厚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然而SHR-Ex T与SHR-Sed组之间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并未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WKY-Sed组与WKY-Ex T组的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SHR-Sed组相较WKY-Sed组心肌Cx43蛋白水平明显减少(P<0.05)。相较于SHR-Sed组,SHR-Ex T组的心肌Cx43蛋白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增加(P<0.05)。q RT-PCR结果显示:SHR-Sed组心肌Cx43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WKY-Sed组(P<0.05)。对SHR-Ex T组与SHR-Sed组进行比较后发现,SHR-Ex T组心肌Cx43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相对增加(P<0.05)。结论:12周中低强度的游泳训练作为运动干预条件可显着降低SHR大鼠的血压水平并改善其左心室重构进展。中低强度的游泳运动训练在改善SHR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了心肌Cx43的表达水平,提示游泳运动训练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此相关。

杨洋[3](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孙玉洁[4](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孙荣廷[5](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孙秀梅[6](2020)在《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生态危机的频发迭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与资本主义生态帝国主义战略的实施,以及等等错综复杂的力量对峙与文明冲突,一方面凸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助力现代性发展与人类性文明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一方面力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努力加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的科学性与紧迫性。本文以英国着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佩珀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为文本依据,以反思国内理论界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思想前提,以该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的挖掘、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为思想基础,努力完成与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佩珀着作的深度耕厘,结合其思想的各种表达,为其思想搭建与之相符合的思想理论框架、澄明其理论蕴涵、彰明其理论方法、揭示其思想特质、展现其实践进路、反思其理论得失;二是在深入理解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解读,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现代性效应呈显出来,以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历史性梳理与思想性把握构成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这一历史脉络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90年代的成熟发展,在21世纪以后走向深化。它通过对生态危机全球性扩张的时间绵延分析、对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的空间侵占批判、对生态运动发展及其红绿转向的实践检视,援引社会生态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资源,逐渐明晰了生态社会主义应当吸收的理论营养,坚定秉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引领。通过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把捏而努力挖掘其思想的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准确地理解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主要论题与理论方法。佩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开掘、对生态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和有力揭批,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构筑起其思想的主要理论意涵。在这一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使其逐渐确立了四个主要论题,即生态社会主义研究需要展开对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阐发,需要坚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案,以实现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的价值路向。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揭示使其理论特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佩珀作为典型的生态学者,既呈现出与其他生态中心主义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同,又展示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异,并将这些继承与创新彰显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资源撷取的不同之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弱”化改造与发展之中,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别样理解与独特建构之中。可以说,独到的理论特质使佩珀成为不同于欧洲大陆与北美风格的典型英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佩珀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建构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既在于他选择性的批判吸收了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与运用,更在于他的实践方案努力完成三重变革与转换,即佩珀试图通过从乌托邦式理论到生态现实主义的阶级创建、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快速转换、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有效跨越,来完成生态社会主义的逐步推进。这些实践方案是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形成的新的判断,是从变化了的生态危机中找寻出路的积极尝试与探索实践。总体来看,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正朝着更加成熟、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他的思想既有显着的理论创新,也有值得引人深思的缺陷不足。佩珀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思考展示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新观点,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本质与乌托邦理论倾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但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折中主义的误读与运用,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偏激武断的认识,以及对生态问题的过度重视而忽视对经济生产等问题的分析。这些理论不足又暗地里挫败了其实践方案的力度与可操作性,这就难免滑向乌托邦的理论困局。所以,认真检视与合理反思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批判,既有助于我们参照其生态批评的理论资源,又有益于我们坚定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与贡献。

文野[7](2020)在《赣北山地森林康养要素时空动态与康养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森林康养是在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大健康新产业,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以地处赣北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选择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林等三种代表性森林类型,系统研究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空气负离子浓度、氧气含量、植物挥发物、人体舒适度等关键森林康养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康养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森林康养要素的变化机制;构建森林康养活动适宜性指数(FCASI);应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以及人体实证试验研究森林康养功能。结果表明:(1)森林康养要素的时间动态规律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在日变化方面具有早晨低,中下午高的特点;在季节变化方面具有冬季高,春夏秋三季低的特点。空气负离子浓度在日变化方面具有春秋冬三季早晨和傍晚高,中午和午后低的特点;夏季具有早晨和上午高,中午和下午低的特点;在季节变化方面具有夏季高于春秋冬三季的特点。氧气含量在日变化方面具有早上和上午低,中午和下午高的特点;在季节变化方面具有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点。人体舒适度在日变化方面具有春秋两季中午、下午高,早晨、傍晚低,夏冬两季日间各时段人体舒适度差异较小的特点;在季节变化方面具有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特点。(2)森林康养要素的空间变化特征在本研究的150 m至930 m海拔范围内,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具有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与之呈反比的特点;空气负离子浓度不受垂直空间变化影响;氧气含量具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与之呈反比的特点;人体舒适度具有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与之成正比的特点。(3)不同树种的保健潜力差异在所选择的三个树种中,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年均排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42种>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34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13种;有益挥发物浓度年均排名:日本柳杉(80.08%)>香樟(43.01%)>毛竹(7.66%),综合来看,日本柳杉是挥发物保健的最优树种,香樟是次优树种,毛竹保健效果最差。(4)影响森林康养要素的关键因子和相互作用机制影响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键因子是空气负离子浓度、风速和气压。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对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降低作用>风速增强对空气悬浮颗粒物的降低作用>气压降低对空气悬浮颗粒物降低作用。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键因子是空气悬浮颗粒物和气温。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增加作用>气温上升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增加作用。影响氧气含量的关键因子是气温和气压。气温下降对氧气含量的降低作用>气压下降对氧气含量的降低作用。影响有益挥发物的关键因子是气温。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变化与植物生理特性的周期规律一致,即种类数量随着气温的上升而上升。综合来看,有益挥发物浓度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随着气温的上升,烷烃浓度随之下降,烯烃浓度随之提升,由于烯烃为有益挥发物的关键成分,所以烯烃浓度增加有益挥发物浓度也随之提升。(5)庐山森林康养活动适宜性评价通过森林康养要素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和特征构建FCASI,探明庐山最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时间是早晨和上午;最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次是秋季;最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林分是日本柳杉林和毛竹林,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庐山高海拔地区森林康养适宜性要优于低海拔地区,冬季所有林分均不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6)森林康养功效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升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是从医学角度增强实证研究证据等级的重要途径。森林环境暴露可以显着降低人体血压和脉搏,显着提升心率变异性高频成分的自然对数值、降低心率变异性低频与高频成分自然对数的比值,起到增强人体副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尤其对女性人群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作用更显着。森林环境暴露后,人体消极情绪状态显着下降,积极情绪状态显着上升,尤其对男性人群情绪状态的改善效果更显着。综上所述,森林康养要素具有时空变异性,它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时空变异性的原因。为应对森林康养要素的变化,通过选择挥发物保健潜力较高的林地类型,再利用FCASI指导森林康养活动,是森林康养基地开展康养活动的最佳模式。该模式的运用可以摆脱主观定性评价森林是否具有保健潜力的现状,采用客观定量评价的方式,为森林康养医学实证研究提供可以量化的森林环境条件,从林学角度提升研究的证据等级。

李倩倩[8](2020)在《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亚健康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商务办公人员的严重问题。办公区公共空间是商务办公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其环境品质的好与坏,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因此,对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的优化提升和健康功能植入是解决商务办公人员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当前对康复景观的研究也已关注到了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因此将康复景观引入城市商务办公区景观设计中,对亚健康人群的复愈将起到支持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进行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探析,探索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框架和设计策略,提出为面向亚健康状况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交亚健康人群的需求,通过在商务办公区中引入康复景观,进而实现景观美观性和健康性的同步提升。首先,对亚健康、商务办公区及康复景观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综述分析,明确康复景观环境的构建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的提升作用,及其与商务办公区景观和特定人群的匹配性。通过对两处商务办公区景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生理、心理和社交三个层次的复愈需求,并对其景观环境特征与亚健康人群的使用动机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从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的生理复愈层、心理缓释层和社会交往层三方面提出康复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本文以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从上述三个层面切入展开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实践。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松阳[10](2020)在《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提出森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有益身心的森林康养活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从观光游憩向旅居康养模式转变。中老年人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群体之一,故研究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及改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国内外案例借鉴、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总结了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首先,对中老年群体特征及需求、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及优势、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森林康养功能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性,为规划实践构建理论基础。其次,从项目概况、项目特色、借鉴意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建成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规划经验,为康养基地的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接着,根据前文的研究,设计并发放关于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的问卷,得到中老年人对于森林康养的主观看法和康养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总结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方式及适于中老年需求的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方法。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本次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植物景观、交通体系、森林康养设施等方面规划策略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方法、策略进行验证。

二、适度紧张有益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度紧张有益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1.4.1 研究述评
        1.4.2 研究展开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调研工具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中低强度游泳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和Cx4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分组
        1.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1.1.4 实验主要试剂
    1.2 研究方法
        1.2.1 大鼠游泳训练方案
        1.2.2 间接法测量鼠尾动脉血压
        1.2.3 超声心动图检测
        1.2.4 取材及处理
        1.2.5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Cx43蛋白水平
        1.2.6 q RT-PCR检测心肌Cx43基因m RNA的表达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实验动物训练过程中的死亡减数
    2.2 训练过程血压变化
    2.3 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
    2.4 大鼠体重、心脏质量、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
    2.5 大鼠心肌组织中Cx43 mRNA的表达水平
    2.6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x43蛋白水平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高血压与心脏重构
    3.2 运动与高血压
    3.3 缝隙连接蛋白43
结论
本研究的优缺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适度运动训练与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1.2,提升的潜力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1.4,结语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2.2,练习的质量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2.3.1,专注
        2.3.2,目标设定
        2.3.3,自我评估
        2.3.4,策略
        2.3.5,大局
        2.3.6,警告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2.4.1,动力来源
        2.4.2,归因
        2.4.3,自我效能
    2.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3.1,调查
    3.2,特殊医学诊断
        3.2.1,结构性疾病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3.3.1,一般说明
        3.3.2,独奏乐器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3.4,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4.2,音乐的价值
    4.3,测量误差
    4.4,音乐外的因素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4.4.2,环境相关方面
        4.4.3,评估者的特征
    4.5,非音乐因素
        4.5.1,偏见
        4.5.2,表演顺序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4.7,总结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5.2.3,时间管理策略
    5.3,执行策略
        5.3.1,排练策略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5.4,评估策略
        5.4.1,评估的必要性
        5.4.2,流程评估策略
    5.5,元策略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5.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7.1.1,结构
        7.1.2,一般性建议
    7.2,音乐的记忆
        7.2.1,死记硬背
        7.2.2,记忆视觉信息
        7.2.3,用耳朵记忆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7.3,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体能
    9.1,背景
    9.2,长期运动
    9.3,临场运动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9.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10.4.1,生理学研究
        10.4.2,行为研究
    10.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着作和期刊文章
    音乐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11.1,生物反馈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11.3,神经反馈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11.6.1,增强注意力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11.7,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12.1,放松
    12.2,心智排练
        12.2.1,心智排练简介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12.3.2,专注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12.5,总结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1,表现力的本质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13.2.2,透镜模型
        13.2.3,认知反馈
        13.2.4,认知反馈研究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3.3,结论
    致谢
    注释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14.2,药物种类
        14.2.1,生活型药物
        14.2.2,处方药
        14.2.3,违禁药物
    14.3,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引言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时间的绵延: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张
        (二)空间的侵占: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
        (三)实践的发展:生态运动的发展及其红绿转向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流
        (一)人类中心主义:在与生态中心主义甄选中确立起的理论基调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引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不断汲取的思想给养
        (四)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路向
        (一)思想的萌芽:地理学研究中展示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身影
        (二)思想的成熟:从地理学研究向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彻底性转变
        (三)思想的深化:21世纪以来佩珀理论的发展与推进
第二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积极开掘与合理呈显
        (二)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与有效批揭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勾勒与实践建构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题
        (一)关于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深入阐发
        (三)关于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案论析
        (四)关于从社会正义到环境正义的价值路向确立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方法
        (一)用历史分析方法剖析生态危机困境
        (二)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三)用阶级分析方法研判生态建设主体
第三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特质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主题支撑
        (一)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
        (二)以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自然的共生共存
        (三)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现代性立论
    二、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为价值引领
        (一)融涵马克思辩证法与历史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二)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文脉
        (三)呈现自身独特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
    三、以努力通达生态健康的社会主义为目的归宿
        (一)厘清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彰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的社会正义
        (三)建构与众不同的社会主义生态图景
第四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方案
    一、阐明构建原则: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遵循
        (一)生态社会主义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社会正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环境友好关系
    二、实践路径之一:从告别乌托邦理论到创建生态现实主义
        (一)告别乌托邦式理论与走向生态现实主义
        (二)工人阶级作为主体力量的历史性地位
        (三)劳动分工的实施与开启工人阶级教育
        (四)阶级斗争的推进与非暴力方式的融合
    三、实践路径之二: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转换
        (一)现实困境发生导致激进变革方案流产
        (二)社会变革的推进力证其何以成为可能
        (三)革命性社会变革与生态社会主义建构
    四、实践路径之三: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跨越
        (一)“红绿对抗”局面的结束与历史性退场
        (二)“红绿联盟”从停滞到开启的可行性分析
        (三)“红绿联盟”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战略推进
第五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思评价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
        (二)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
        (三)批判资本主义与建构社会主义并举
        (四)积极呈现社会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以折中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构想逃不出乌托邦困境
        (三)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有认识误区
        (四)将生态问题的决定作用过分凸显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生态危机困境更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赣北山地森林康养要素时空动态与康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森林康养的概念与内涵
        1.2.2 森林康养要素研究进展
    1.3 前人研究的局限性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样地设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庐山自然资源概况
        2.1.2 南昌植物园自然资源概况
        2.1.3 大港林场自然资源概况
    2.2 试验样地概况
        2.2.1 庐山试验样地概况
        2.2.2 南昌植物园试验样地概况
        2.2.3 大港林场试验样地概况
第三章 森林环境因子时空动态
    3.1 研究方法
        3.1.1 测定内容
        3.1.2 测定方法
        3.1.3 评价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森林环境因子时间动态变化
        3.2.1 森林环境因子日变化
        3.2.2 森林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3.3 森林环境因子空间动态变化
        3.3.1 森林环境因子垂直空间变化
        3.3.2 森林环境因子水平空间变化
    3.4 讨论
        3.4.1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4.2 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4.3 氧气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4.4 人体舒适度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植物挥发物时间动态
    4.1 研究方法
        4.1.1 树种选取
        4.1.2 观测时间
        4.1.3 挥发物测定
    4.2 植物挥发物时间动态变化
        4.2.1 挥发物日变化
        4.2.2 挥发物季节变化
    4.3 对健康有益的植物挥发物时间动态变化
        4.3.1 有益挥发物成分
        4.3.2 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日变化
        4.3.3 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季节变化
        4.3.4 有益挥发物浓度日变化
        4.3.5 有益挥发物浓度季节变化
    4.4 讨论
        4.4.1 植物挥发物时间动态变化规律
        4.4.2 不同树种挥发物保健潜力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简单相关分析
        5.1.2 多元回归分析
        5.1.3 通径分析
    5.2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2.1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5.2.2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
        5.2.3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3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3.1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5.3.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
        5.3.3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4 氧气含量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4.1 氧气含量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5.4.2 氧气含量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
        5.4.3 氧气含量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5 植物挥发物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5.1 有益挥发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5.2 烷烃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5.3 烯烃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之间的关系
    5.6 讨论
        5.6.1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5.6.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5.6.3 氧气含量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5.6.4 植物挥发物浓度与其他森林康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森林康养活动适宜性评价
    6.1 指数构建及评价
        6.1.1 指数构建
        6.1.2 指数评价
    6.2 FCASI时间动态变化
        6.2.1 FCASI日变化
        6.2.2 FCASI季节变化
    6.3 FCASI空间动态变化
        6.3.1 FCASI垂直空间变化
        6.3.2 FCASI水平空间变化
    6.4 讨论
        6.4.1 FCASI时间动态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4.2 FCASI空间动态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5 小结
第七章 森林康养实证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方法学研究
        7.1.2 实证研究
    7.2 结果
        7.2.1 方法学评价
        7.2.2 动态“森林浴”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7.2.3 静态“森林浴”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7.2.4 “森林浴”对不同性别人群生理和心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7.3 讨论
        7.3.1 当前森林康养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
        7.3.2 提升森林康养实证研究证据等级的方法
        7.3.3 “森林浴”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
        7.3.4 不同模式“森林浴”保健功效的差异
        7.3.5 不同性别人群对“森林浴”的生理和心理响应
        7.3.6 不同环境暴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健康问题突出
        1.1.2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对康复景观的需求
        1.1.3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重要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2.1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概念界定
    2.2 亚健康相关研究
        2.2.1 亚健康现状
        2.2.2 亚健康成因
        2.2.3 亚健康类型
        2.2.4 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
        2.2.5 亚健康复愈方式
    2.3 商务办公区景观相关研究
        2.3.1 商务办公区及商务办公区景观
        2.3.2 商务办公区景观使用主体行为分析
        2.3.3 商务办公区景观的空间类型及特征
        2.3.4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布局模式
        2.3.5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要素
    2.4 康复景观相关研究
        2.4.1 康复景观概念
        2.4.2 康复景观作用机制
        2.4.3 康复景观在商务办公区中的作用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调研分析
    3.1 调研范围选取及概况
    3.2 商务办公人员使用动机影响因素及健康效益调研
        3.2.1 调研方法
        3.2.2 调研结果分析
    3.3 研究结论
        3.3.1 实地调研研究结论
        3.3.2 相关分析研究结论
        3.3.3 研究总结
第4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构建
    4.1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4.2 理论模型阐述
    4.3 理论模型各维度说明
        4.3.1 空间维度
        4.3.2 功能维度
        4.3.3 景观元素维度
        4.3.4 设施维度
    4.4 生理复愈层
        4.4.1 生理环境隔离
        4.4.2 生理环境补偿
    4.5 心理缓释层
        4.5.1 心理环境隔离
        4.5.2 心理环境补偿
    4.6 社会交往层
        4.6.1 交往空间
        4.6.2 园艺疗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探究
    5.1 设计流程
    5.2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空间设计
        5.2.1 景观空间设计
        5.2.2 景观空间详细设计
    5.3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元素设计
        5.3.1 植物选择
        5.3.2 空间形态设计
    5.4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施设计
        5.4.1 景观铺装
        5.4.2 景观座椅
第6章 实证研究——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现状调研与分析
    6.2 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6.3 设计目标与原则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原则
    6.4 分区空间详细设计
        6.4.1 生理复愈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6.4.2 心理缓释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6.4.3 社会交往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康复景观具有促进亚健康人群复愈的效果
        7.1.2 结论二: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和策略研究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1.1.2 康养旅游模式正在兴起
        1.1.3 当代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研究现状
        1.2.2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2 中老年群体需求及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2.1.1 中老年群体划分
        2.1.2 中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2.1.3 中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2.1.4 中老年群体行为活动分析
        2.1.5 中老年群体需求分类与总结
    2.2 森林康养的概念及发展前景
        2.2.1 森林康养概念
        2.2.2 森林康养的发展前景
    2.3 森林康养的优势及主要功能
        2.3.1 氧气
        2.3.2 芬多精(植物精气、植物杀菌素)
        2.3.3 空气负离子
        2.3.4 森林产品
        2.3.5 森林环境
    2.4 中老年群体需求与森林康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5.1 生态哲学
        2.5.2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理论
        2.5.3 心理进化理论
        2.5.4 亲生命假设
        2.5.5 注意力恢复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借鉴意义
    3.5 台湾省: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借鉴意义
    3.6 浙江省:千岛湖森林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借鉴意义
    3.7 案例启示
    3.8 本章小结
4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研究
    4.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研与分析
        4.1.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分析
    4.2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
        4.2.1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
        4.2.2 森林康养产品的分类
    4.3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
        4.3.1 五感体验与环境营造
        4.3.2 森林浴活动与环境营造
        4.3.3 地形疗法与环境营造
        4.3.4 森林作业疗法与环境营造
        4.3.5 森林康养活动的频率
    4.4 本章小结
5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2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及评价
        5.2.1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
        5.2.2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总体布局
        5.3.1 空间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植物景观规划
        5.4.1 森林环境选择与保护
        5.4.2 中老年需求视角下植物群落构建
    5.5 交通体系规划
        5.5.1 交通游线规划
        5.5.2 康养步道设计
    5.6 森林康养设施规划
        5.6.1 综合服务设施
        5.6.2 体验教育设施
        5.6.3 医疗应急设施
        5.6.4 配套基础设施
    5.7 本章小结
6 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规划背景
        6.1.3 客群市场分析
    6.2 基地现状分析
        6.2.1 地形地貌
        6.2.2 气候条件
        6.2.3 水文条件
        6.2.4 土壤条件分析
        6.2.5 动植物资源分析
        6.2.6 人文资源分析
        6.2.7 现状交通分析
        6.2.8 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6.2.9 SWOT分析
    6.3 定位目标
        6.3.1 规划思路
        6.3.2 相关规划依据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定位
        6.3.5 规划目标
    6.4 总体规划
        6.4.1 功能分区
        6.4.2 客群定位
        6.4.3 规划总平面图
    6.5 分区规划与专项
        6.5.1 栲林生态核心区
        6.5.2 栲林静修区
        6.5.3 栲居综合服务区
        6.5.4 栲居民宿区
        6.5.5 森林作业体验区
        6.5.6 森林运动康健区
    6.6 总体专项
        6.6.1 总体植物专项
        6.6.2 驳岸规划专项
        6.6.3 交通系统专项
        6.6.4 森林康养设施专项
        6.6.5 康养活动与节事策划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四、适度紧张有益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中低强度游泳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和Cx43的影响[D]. 王国强. 河北大学, 2021(11)
  • [3]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6]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D]. 孙秀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赣北山地森林康养要素时空动态与康养功能研究[D]. 文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2)
  • [8]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 李倩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李松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适度的紧张对健康有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