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盾[1](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余慕溪[2](2019)在《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关闭矿井数量大幅增加,矿区转型的前提是土地有效退出。因此,研究土地退出机制及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也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体系与方法,运用土地经济学、环境公共政策等理论,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采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公平的矿区土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剖析了矿区土地相关制度变迁过程,明确我国现在处于土地制度转型优化阶段,制度变迁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分析表明,在矿区土地退出过程中,政企双方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分歧阻碍了矿区土地政策改革,成为矿区土地退出的制度约束。(2)为充分认识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运用软件文本挖掘与矿区土地退出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等文本资料;同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重编码,结合文本挖掘中词频数据,形成了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3)为验证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选取部分典型矿区、相关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投资因素对供求因素产生显着影响;投资因素、供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矿区土地增值产生显着影响;政策因素、负担因素、矿区土地增值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产生显着影响。(4)矿区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如何确定是影响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合作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普遍用于收益分配的Shapley值法博弈模型,并采用AHP法确定土地增值历史贡献、负担承担及政策风险等影响因素权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5)为验证模型是否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本研究以王台铺煤矿作为检验对象。利用前文中建立的收益分配模型,对该项目主要干系人之间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分析估算,并进一步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验证结果表明,矿区土地退出收益分配模型合理、适用,对其他关闭矿井和谐退出提供了借鉴。(6)针对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影响因素,基于矿区土地退出保障原则的前提下,建议政府通过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并积极探索土地退出后的开发利用方向,为其他矿井关闭后的土地退出提供决策参考。

高奇琦[3](2019)在《煤炭产业转型政策研究 ——以辽宁调兵山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时期,以煤炭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迅速崛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煤炭产业停止包销,随之发生了资源型城市产业机构失衡的现象,旧有的产业机构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首先,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一旦煤炭市场萎靡不振,以此为主导产业的整个产业都会受到强烈的打击。其次,煤炭业主要以洗煤、炼焦等初加工工业为主,属于较为粗糙、并不具备高新技术含量的产业,没有太高的产品附加值,因此其市场竞争力特别低下。纯粹依靠产量又会受到资源和生态的制约,因此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调兵山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隶属于辽宁省铁岭市,是铁岭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是辽宁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单一的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经济发展中日渐显现。本文以调兵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调兵山市的产业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或者查阅文献等方法了解调兵山市现存的煤炭资源状况,针对调兵山市当前实行的产业升级政策进行分析,总结调兵山市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做出分析和总结,然后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来讲本文首先在概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后对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策略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策略在民生、环境、产业结构、人才引进以及技术创新层面存在问题,紧接着本文认为引起问题的政策原因是由于缺乏原则导致使产业政策结构系统缺失、政出多门导致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的表述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产业政策缺乏对产业主体能力提升的考虑以及产业政策缺乏调动产业主体积极性的因素,然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的应对策略,最后本文在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的经验与启示以及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面临问题的政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调兵山政府应制定产业政策总原则保障政策系统性结构更加合理、制定产业政策目标确定的原则及程序避免政出多门、确定产业政策任务保障任务行动方案及措施的实施以及产业转型实施过程重视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融投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

沙兴金[4](2016)在《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非煤产业发展是国内外大型煤炭矿业集团一直关注并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对非煤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从成立时间来看,山东能源集团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但其权属的新汶、枣庄等矿业集团则有百年开采的历史。山东能源集团是以采煤业为主业,非煤产业共同发展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与所有资源型企业一样,随着企业长期发展,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部分矿井煤炭枯竭的严峻局面。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同时面对经济结构改革、供给侧去产能等严峻经济形势,企业面临优化整合转型发展的压力。自山东能源成立以来不断优化集团内部产业结构,重整非煤产业板块,探索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管控效益,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路子,制定了以煤炭、煤炭深加工为主要方向,做强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为发展后劲的产业方向。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企业非煤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着手,以资料归纳分析、定性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现状,尤其在目前所处的严峻的经济环境下,论述了非煤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非煤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优劣势,及煤炭转化电力、煤化工、物流贸易、矿山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力,从而明确下一步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战略、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企业发展应坚持以电力、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煤基关联产业为基础,聚焦医疗健康、金融、物流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能源、能源清洁利用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投资和管理运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运营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竞争能力,最终达到国内领先的具备长期发展能力的非煤产业板块布局①。再次,为了确保非煤产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及有效开展,从产业结构、资金、人力资源、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目前非煤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产业布局和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山东能源集团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创新点,根据山东能源非煤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探讨针对大型煤炭集团在煤炭储备资源危机、煤炭发展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制定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特点、适合发展环境要求的可操作的战略方案,改造提升传统非煤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非煤盈利经济为目标,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打造骨干产业集群为主线,坚持用高精尖技术和先进行业适用技术相结合,加强对现有非煤项目的科技改造,不断提高重点非煤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进而也对国内类似行业的企业集团参考拟定多产业共同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王一[5](2016)在《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东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共有近9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0多万。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与资源开采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创历史最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东北地区进行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政治稳定。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方案的全面实施,这一方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四个着力”、“三个事关”和“两个归根结底”等重要论断以及“7.17讲话”的重要精神,强调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是全面振兴,并确立其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东北地区城镇化是其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回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东北地区产业布局,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是其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与价值目标,为解决东北地区“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铺平道路。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加以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东北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依据,以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的作用及其策略为研究重点,将文章分成了六个章节,层层递进,得出城镇化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这一结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本部分在准确界定和把握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强调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三章是历史考察与战略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历史维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全面解读东北振兴战略,旨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寻求东北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第四章是数据论证与作用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城镇化建设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在辩证论述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阐释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继而分别对黑、吉、辽三省的城镇化的经济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用详实数据证明城镇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澳大利亚帕斯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并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省城镇化建设为例,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六章是策略分析与对策探索。本部分在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条件与城镇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调动经济主体活力与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等。

陈墨雨[6](2016)在《煤炭企业脱困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文中提出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下滑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煤炭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突破发展壁垒,走出发展困境,成为了当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炭企业脱困之路。

柴忠武[7](2014)在《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在大量的开采后最终枯竭。随着煤炭资源量的减少,煤炭企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寻找到能够积极走出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成为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对于企业多元化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力和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之间的关联性,以辽宁某煤业集团为例,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角度,通过分析某煤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能力,研究该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通过研究该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以期寻求适合该集团多元化经营的理性模式。在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多元化产业及多元化发展程度,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某煤业集团自身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多元化发展评价,为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提供方案,构建出基于煤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框架,为企业寻求多元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张雨浦[8](2013)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演化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这两个问题,都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两者结合,即资源型城市问题,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资源型城市中,最典型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型资源型城市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背景,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建国后,这些城市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体系的建立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煤炭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多年大量的持续的开采,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资源减少,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的获利减少,煤炭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并产生了工人失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些城市的发展甚至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城市综合竞争力迅速下降。因此,如何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入手,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城市竞争力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演化,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从系统角度研究城市竞争力提升,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管理实践及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对促进这类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及其经济发展规律,基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其系统性特征,明确了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目标,探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内在机理,选择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工具,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立足于自组织理论和系统演化的视角,从中观角度入手,构建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自组织特性和演化过程中内在机制。据此,剖析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本质和动因。从驱动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力量着手,探究了与之相关的涨落机制、协同机制以及基于转型熵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机制。借鉴煤炭资源型城市与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范式,同时充分考虑指标的可获性和协调性等因素,以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开放环境和产业环境为二级指标,构建了具有较强系统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型及相应的参数设定,对初始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继而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并选取实证对象进行了模型应用。依据自组织理论原理,本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耦合和循环互动并促使系统向高级有序方向演化的内在关系及构成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依据协同学中序参量的特征从城市竞争力系统内部探寻慢变量,进而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的子系统协同能力和竞争力水平为系统的序参量,并就序参量对城市竞争力系统的协同演化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系统协同演化分析,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演化模型并对实证对象进行测度。结合城市竞争力各子系统和各级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因子分析得到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于城市竞争力系统内在的竞争演化过程,构建城市竞争力系统演化模型。分析了各资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竞争力系统演化的影响,并利用仿真模型进行了动态演化仿真。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视角,分别适度调整不同的变量输入,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修正。基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度测度和竞争力系统仿真演化分析,借鉴城市竞争力模型的通用范式,并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特别是黑龙江省四煤城,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思路,并具体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开放环境和产业环境七个方面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虞开明[9](2013)在《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非常大,随着中东部地区一批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衰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国家煤炭资源的供应基地,出现了一批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集中在西北地区,以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山西西北部等地为主。这些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在21世纪初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然而与历史上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它们也逐渐陷入了过度依赖煤炭的产业单一的困境,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视角,这些城市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产业普遍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煤炭产量仍然大幅增长,因此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甚至成熟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它们的产业转型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对于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专门研究具有针对性强的实际意义,也为未来我国新崛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选取了部分城市作为研究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样本城市,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对比分析法、数学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工具对样本城市进行了产业现状的实证分析,并对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思路进行具体研究,最后针对性地给出这些城市产业合作转型的策略和具体对策。

吴静[10](2013)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业城市曾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随着资源的开采,如今许多矿业城市正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转型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源型城市焦作是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焦作市的煤炭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展开研究与探索,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并给予政策指导,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市民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经,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途径之一。焦作市在逐步贯彻实施各项转型政策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致力于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焦作市产业结构的完善,从而最终促进转型。目前,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地区和城市在经济转型中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农业资源并把现代农业产业作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之一。怎样在转型的过程中把长期发展资源型产业所积累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前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具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入手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为题,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思路与框架;第二部分列举鲁尔、夕张、阜新、鸡西四座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枯竭城市作为分析对象,总结出其转型模式与转型实践经验,以对焦作市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第三部分确定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焦作市转型的出路之一,并介绍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肯定走现代农业的道路;第四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构建焦作市现代农业评价模型,对焦作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焦作市现代农业处于初步实现阶段;第五部分利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对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焦作市今后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应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前提下,发挥优势,改变劣势,避免威胁。第六部分在综合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焦作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二、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基于演化博弈的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分析
    2.1 不同权属的矿区土地退出方式分析
    2.2 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解析
    2.3 矿区土地制度演化博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3.2 矿区土地增值形成机理
    3.3 负担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4.1 结构方程模型适用性分析
    4.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4.4 模型数据检验
    4.5 初始模型设定
    4.6 模型拟合分析与修正
    4.7 研究假设检验和解释
    4.8 研究小结
5 基于Shapley值的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优化
    5.1 Shapley值模型适用性分析
    5.2 增值收益分配博弈分析
    5.3 基于SEM与AHP的模型修正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晋煤集团王台铺煤矿
    6.1 王台铺矿区概况
    6.2 矿区土地退出路径分析
    6.3 王台铺矿土地退出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矿区土地退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对策
    7.1 矿区土地退出的保障原则
    7.2 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
    7.3 建立矿区退出财政保障机制
    7.4 制定矿区土地退出激励政策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炭产业转型政策研究 ——以辽宁调兵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架构
第2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
        2.1.3 城市产业转型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府策略、策略影响及阶段性成果分析
    3.1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府策略
        3.1.1 循环经济政府策略分析
        3.1.2 非资源依赖型政府策略分析
        3.1.3 第三产业政府策略分析
        3.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策略分析
    3.2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府策略影响分析
        3.2.1 非公经济主导地位逐渐形成
        3.2.2 传统产业格局被打破
        3.2.3 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3.2.4 区位优势得到凸显
    3.3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府策略阶段性成果总结
第4章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策面临问题及其政策原因分析
    4.1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策面临问题
        4.1.1 民生问题分析
        4.1.2 环境问题分析
        4.1.3 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4.1.4 人才引进问题分析
        4.1.5 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4.2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策面临问题的政策原因分析
        4.2.1 缺乏原则指导致使产业政策结构系统性缺失
        4.2.2 政出多门导致政策目标、任务及措施不协调
        4.2.3 产业政策的表述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
        4.2.4 产业政策缺乏对产业主体能力提升的考虑
        4.2.5 产业政策缺乏调动产业主体积极性的因素
第5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的经验
        5.1.1 德国鲁尔区经验:政府主导策略
        5.1.2 法国洛林经验:经济结构多元化策略
    5.2 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的经验
        5.2.1 江苏徐州:新能源战略
        5.2.2 辽宁阜新:替代性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5.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对调兵山市的启示
        5.3.1 结合区域经济完成产业选择
        5.3.2 重视外生因素的注入
第6章 辽宁调兵山市煤炭产业转型政策建议
    6.1 制定产业政策总原则保障政策系统性结构更加合理
    6.2 制定产业政策目标确定的原则及程序避免政出多门
    6.3 确定产业政策任务保障任务行动方案及措施的实施
    6.4 产业转型政策实施过程人才引进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6.5 产业转型政策实施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融投的政策建议
    6.6 产业转型政策实施过程环境保护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历程和成就
    2.1 非煤产业发展的历程
    2.2 非煤产业发展的成就
        2.2.1 经济总量逆势攀升
        2.2.2 后发优势持续培育
        2.2.3 科技进步成效显着
        2.2.4 传统非煤产业发展壮大
        2.2.5 新兴非煤产业快速发展
        2.2.6 后备支持非煤产业已形成规模
第三章 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自身方面问题
        3.1.1 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3.1.2 产业发展目标缺乏科学性
        3.1.3 高端人力资源匮乏制约产业发展
        3.1.4 产业发展资金紧张
    3.2 外部及客观方面问题
        3.2.1 发展环境日趋紧张
        3.2.2 历史遗留问题限制
第四章 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的实证举例
    4.1 新矿集团化工产业基本情况
    4.2 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4.3 新矿集团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优化非煤产业发展战略
        5.1.1 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5.1.2 发展目标
    5.2 非煤产业发展具体对策建议
        5.2.1 优化产业机构,推进转型升级
        5.2.2 提供资金保障,推进非煤产业发展
        5.2.3 做好非煤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5.2.4 非煤产业发展的管控制度保障
        5.2.5 加快解决社会职能移交问题
        5.2.6 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东北地区现状综述
        1.2.2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综述
        1.2.3 新一轮东北振兴思路与对策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区域经济
        2.1.1 区域及其类型划分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2.1.3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城镇化
        2.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2.2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2.3.2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3 西方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镇化思想
        2.4.2 列宁和斯大林的城镇化思想
        2.4.3 毛泽东的城镇化思想
        2.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城镇化思想
    2.5 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5.1 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5.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传导过程
        2.5.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
第3章 东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与东北振兴战略
    3.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演变
        3.1.1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城镇化发展政策(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早期的城镇化发展思想(1978-2002)
        3.1.3 新世纪的新型城镇化政策(2002-2016)
    3.2 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
        3.2.2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3.2.3 经济增长拉动方式有所改善
    3.3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演变
        3.3.1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3.3.2 东北振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3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4章 城镇化在发展东北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4.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4.1.2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4.2 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4.2.1 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影响
        4.2.2 新一轮东北振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4.3.1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2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3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与实践探索
    5.1 澳大利亚珀斯的城镇化发展
        5.1.1 珀斯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1.2 珀斯的城镇化历程
        5.1.3 珀斯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2 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发展
        5.2.1 德兴市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2.2 德兴市的城镇化历程
        5.2.3 德兴市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3.1 七台河市的经济概况
        5.3.2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3.3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5.4 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4.1 辽宁省的经济概况
        5.4.2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4.3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第6章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
    6.1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分析
        6.1.1 区域发展的全球化
        6.1.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6.1.3 城市体系的完善
        6.1.4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
    6.2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6.2.1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策略
        6.2.2 积极发挥城镇化与产业互动作用
        6.2.3 消除制度障碍
        6.2.4 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开发
        6.2.5 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6.3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
        6.3.1 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6.3.2 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6.3.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3.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对策
        6.4.1 优化产业结构
        6.4.2 协调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
        6.4.3 加强支撑和保障建设
        6.4.4 调动经济主体活力
        6.4.5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煤炭企业脱困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1. 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
    2. 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 煤炭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二、煤炭企业脱困所肩负的任务
    1.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提高煤炭企业科技依附度
    3. 注重矿区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 发展非煤经济,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三、结语

(7)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概述
        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类型
        三、企业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基本方法
第二章 某煤业集团经营能力现状分析
    第一节 某煤业集团发展现状
        一、企业经营状况
        二、企业组织结构
        三、集团多元化经营能力
    第二节 某煤业集团煤炭相关产业经营现状
    第三节 某煤业集团非煤产业经营现状
        一、膨润土开发利用现状
        二、玄武岩连续纤维开发利用现状
        三、矿岩棉开发利用现状
        四、页岩油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非煤产业今后的开发重点
        一、积极拓展膨润土产业,实现多元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推进新材料产业,促进玄武岩纤维开发
        三、全力抓好新资源产业,推进页岩油项目开发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房地产项目开发
        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积极参股非煤产业,扩大经营范围
        七、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能力与发展战略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能力分析
        一、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时机分析
        二、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分析
        三、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潜力分析
    第二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
        一、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策略分析
        二、集团经营模式与经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集团多元化发展能力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利弊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某煤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的利弊条件分析
        一、集团多元化发展的优势
        二、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弊端
    第二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潜力
        一、集团多元化发展潜在能力的动态分析
        二、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某煤业集团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二、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某煤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问题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 某煤业集团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分析
        一、外域煤炭开发
        二、联合开发新煤田
        三、煤-电-化等相关产业开发
        四、院校与企业合作研发
        五、煤炭开采伴生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某煤业集团煤炭企业多元化战略程度分析
    第三节 某煤业集团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产业与能力的分析
    第四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规划
        一、加大煤炭勘探力度,积极寻找接续能源
        二、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非煤经济
        三、拓宽经营范围,促进外延发展
    第五节 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
        一、科学管理,稳定煤炭产量
        二、深挖内潜,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科学有序,精心做好煤炭资源开发工作
        四、积极稳妥,扎实推进非煤产业发展
        五、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七、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
        八、制定多元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
        九、培养非煤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演化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资源型城市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与分类
        2.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2.1.2 资源型城市的衡量尺度
        2.1.3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及经济发展规律
        2.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2.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律
        2.2.3 煤炭资源型城市中煤炭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提升目标
        2.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2.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目标
    2.4 煤炭型资源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2.4.1 自组织理论
        2.4.2 耗散结构理论
        2.4.3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4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构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分析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3.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自组织性的描述
        3.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分析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本质和动因
        3.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本质
        3.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动因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的演化机制
        3.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涨落机制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系统竞争力演化的协同机制
        3.3.3 基于转型熵的城市系统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选择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含义
    4.2 基于结构方程的煤炭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4.2.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2.2 结构方程的建立与参数设定
        4.2.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炭型资源城市竞争力方法及其应用
        4.3.1 因子分析法及原理
        4.3.2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3.3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协同演化过程分析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各子系统的内在关系和构成
        5.1.1 子系统内在关系
        5.1.2 煤炭资源型城市子系统的构成
    5.2 序参量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协同演化的影响
        5.2.1 序参量的识别
        5.2.2 序参量对自组织程度的影响
        5.2.3 序参量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资源协同演化过程的影响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演化模型的应用
        5.4.1 鹤岗城市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程度测度
        5.4.2 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资源协同程度测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演化的系统仿真分析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演化仿真模型的构建
        6.1.1 演化仿真模型及其构建步骤
        6.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系统演化的原理
        6.1.3 模型及构建过程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演化仿真模型的应用
        6.2.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变量和参量设定
        6.2.2 静态环境中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仿真模型的实现
        6.2.3 其他变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6.3 动态环境中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仿真模型的修正
        6.3.1 仿真模型的修正
        6.3.2 修正模型的实现与结果分析
        6.3.3 修正前后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及策略
    7.1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7.2 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7.2.1 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7.2.2 优化经济环境
        7.2.3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7.2.4 完善科技环境
        7.2.5 整合社会环境
        7.2.6 提高开放程度
        7.2.7 改善产业环境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2 研究方法和工具
    1.5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2.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2.2.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和分类
        2.2.3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规律及共性问题等
        2.2.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研究
    3.1 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理论
        3.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1.2 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
        3.1.3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研究
        3.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演化规律
        3.2.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
4 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4.1 选取研究样本城市
    4.2 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2.1 城市经济增长现状
        4.2.2 三次产业比重现状
    4.3 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4.3.1 煤炭采选业现状
        4.3.2 煤炭产业后向延伸工业现状
        4.3.3 非煤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4.4 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分析
        4.4.1 产业结构失衡
        4.4.2 煤化工产品附加值低
        4.4.3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缺乏长期规划
        4.4.4 人力资源匮乏
5 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5.1 城市发展阶段的研究
    5.2 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研究
    5.3 要素流动发展研究
        5.3.1 自然资源要素流动
        5.3.2 资本要素流动
        5.3.3 科技要素流动
    5.4 转型模式的选择
6 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对策
    6.1 煤炭产业的延伸
    6.2 新兴产业的培育
    6.3 本章结语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焦作市概况
        1.3.1 焦作市资源枯竭情况介绍
        1.3.2 焦作市基本情况介绍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
        1.5.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1.5.2 资源枯竭型城市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2.1 国外转型经验
        2.1.1 德国鲁尔区转型经验
        2.1.2 日本夕张市转型经验
    2.2 国内转型经验
        2.2.1 阜新市转型经验
        2.2.2 鸡西市转型经验
    2.3 转型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焦作市主导产业选择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1 焦作市主导产业选择
        3.1.1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
        3.1.2 指标权重计算
        3.1.3 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的计算结果及综合评分
        3.1.4 焦作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结果
    3.2 焦作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
        3.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3.2.3 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焦作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评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一级指标的含义
        4.2.2 二级指标的含义
    4.3 焦作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焦作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评
        4.4.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4.4.2 标准值的确定
        4.4.3 测评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
    5.1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5.1.1 区位优势
        5.1.2 资源优势
        5.1.3 政策扶持优势
        5.1.4 农业科技力量优势
    5.2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5.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5.2.2 土地流转步伐不快
        5.2.3 资金扶持力度不到位
        5.2.4 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5.3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5.3.1 政策机遇
        5.3.2 市场机遇
        5.3.3 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
    5.4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5.4.1 潜在威胁
        5.4.2 农产品质量安全威胁
        5.4.3 技术威胁
        5.4.4 市场威胁
        5.4.5 观念因素威胁
    5.5 本章小结
6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6.1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
        6.1.1 巩固提升粮食高产优势
        6.1.2 促进特色农业迅速发展
        6.1.3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6.1.4 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
        6.1.5 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2 焦作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6.2.1 转变发展观念
        6.2.2 革新土地制度
        6.2.3 鼓励多元融资
        6.2.4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6.2.5 进一步强化人员素质
        6.2.6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6.2.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2]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 余慕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煤炭产业转型政策研究 ——以辽宁调兵山市为例[D]. 高奇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山东能源集团非煤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沙兴金. 山东大学, 2016(03)
  • [5]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6(08)
  • [6]煤炭企业脱困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J]. 陈墨雨. 中外企业家, 2016(02)
  • [7]某煤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研究[D]. 柴忠武.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2)
  • [8]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演化与仿真研究[D]. 张雨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9]我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 虞开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7)
  • [10]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D]. 吴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浅谈制约矿区非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