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的问题与对策

依法治村的问题与对策

一、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蓉,张祥,张蓉,王富强,翟翟[1](2021)在《全面脱贫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万福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地区的法治化建设是继全面脱贫任务完成之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下一个工作重点,其中,依法治村是重中之重。以安徽万福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资料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分析当前依法治村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聂文琼[2](2020)在《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政治生态建设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政治生态研究有其基础性与必要性。村庄政治生态的优化是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基层治理中实现农村“善治”以维护广大村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于村庄政治生态的研究,是通过对政治生态理论中政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与系统整体、动态平衡原则的分析,建立起“政治内部因素—政治外部社会环境—政治内因素与外环境的互动”的考察维度,在对个案村的调研中选取各维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探索,并按照“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进行撰写。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晰了“村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政治生态理论的内容及原则,并基于此进行了研究维度的划分。第二部分是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依据上一部分建立的三个研究维度,从村庄政治内部的主要个人和组织等主体要素、乡政村治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要素、村民自治制度为主的制度要素、村庄政治外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环境要素、村庄政治内外要素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等内容出发,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进一步详细分析G村的政治生态构成要素与现状。第三部分是基于实证调查的结果进行问题分析,指出当前G村政治生态构建中核心政治主体存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权力矛盾、村民自治制度存在非生态化运行、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阻碍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因素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基于G村政治生态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指出问题产生的经济、思想与机制方面存在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针对村庄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基于研究维度提出优化对策,以改善村庄政治内部要素,维持诸要素的动态链接与协调平衡,同时兼顾村庄政治生态影响环境,促进政治内要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王卿[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社会结构更加多元、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这是党和国家对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部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村级组织作为直面群众的最基层组织,既是各级政府联系农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又是落实上级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织,对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当前现状、总结分析问题、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J县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政策以及村级组织建设实践,就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方面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讨论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路线、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相关的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运用德尔菲法对村级组织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第四部分对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治理能力六项内容的分数,并梳理出目前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根据成绩总结梳理其中的经验做法。第五部分全面阐述了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现存的六方面问题,以及其产生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第六部分从四个方面对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包括优化社会环境、增强物质基础、改良政治生态和夯实组织基础等;第七部分是结语,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文章研究的不足,明确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丽[4](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要良好运行,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公民深厚的法治观念是其必要条件,法治观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农村法治社会有效建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与国家法治化进程相比,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也愈显无力和低效。现实抵牾催促着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进行反思和检视,以实现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良性质变。缺乏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明晰基本理论问题,才能进一步把握培育农民法治观念的精髓和理想进路。法治是一种成熟、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作为上层建筑,根植于社会现实土壤的中国法治必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法治观念是法治的个体观念表达,是个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象与法治规律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把握,是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内在自觉。法治观念包含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三个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结构要素。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指农民个体所具备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内在自觉。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是培育者与农民的双向互动,既包括培育者的法治教育引领过程,又包括农民自主建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四要素,遵循法治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法治实践的体悟与认同,法治环境的联动与耦合的培育机理。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的内在结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和运行机理的理论解答,搭建起了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架构和模型。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指向的“农民”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意义上群体,拥有广义的外延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规划,新时代背景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新际遇。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民法治观念的提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造了条件。理论概括是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方式,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农民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成长点和根基,并提取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西方的成熟学说。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依托。历史是真理之母。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应链接历史,感悟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迪与昭示。改革开放是我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起点。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经历了准备阶段(1978年——1985年)、起步阶段(1986年——1996年)、展开阶段(1997年——2011年)和新时期(2012年——至今)。脉络的梳理使得培育经验愈加清晰,四十多年来,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遵循;采取“送法下乡”模式,将农村纳入现代法治建设的轨道;紧抓依法治村,建立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制度平台;坚持德、法共治,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作用;开展农村立法、司法、执法建设,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透过历史之境,总结培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历史参照与借鉴。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实践的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新时代农民的法治观念既有积极表现,也确实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法治期待产生,但司法认同度不高;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在新时代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农民主体性的缺场,“唯培育者为主体”倾向;培育内容多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法治的价值内涵;培育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方式,忽视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各培育主体未形成有效合理,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培育微观环境不佳等多维度困境和挑战。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深入、辩证地挖掘问题根源,能深化我们对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研究当前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抵牾,有利于定位化解矛盾的着力点,为构建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理路提供现实指引。在这样一个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要求,呼唤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回归和彰显,探究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向。理论、历史、现实像是三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必须坚持培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主体间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以完善农村法治建设、促进农民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农民法治认知、强化法治情感体验、增强法治信任、培养法治思维为具体目标,构建多层次培育目标体系。根据农民心理发展特点,农村培育环境与资源,结合农民法治需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应采用“唤起民众”式培育法、法治实践体验法、生活化培育法,重点培育农民的法律至上观念、权利保障观念、依法办事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可遵循以下路径开展: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范围,凸出重点农民群体的培育工作,明晰各培育主体责任,共同构建“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的培育大格局;通过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机构设置、加紧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评估体系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让农民在各类法治活动中,在依法治村的实践中,在纠纷处理解决中深化民主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核三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等途径优化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乡土环境。

王世奇[5](2020)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地区出现不少新型社会组织,在当地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受到的法治保障也初见成效,体现为:相关性法律制度已经制定,依法治村的参与渠道逐渐增多,但依然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法律效力欠缺、法律救济缺乏、法律监督不充分等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方面的原因,法律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原因,法治实践方面的原因。立足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应从多个方面加强法治保障,具体而言:强化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健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依法治村机制,加强农村新型社会组织法律监督与权利保障。

李宗俊[6](2019)在《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治理的格局,逐步深入探究乡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找到解决乡村治理现实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本文从细处入手,以A街道现状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论述乡村治理及其理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现状-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同时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乡村治理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完善乡村治理的思路和对策主要从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抓实党员队伍管理、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探索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阐释,针对性的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总的来说,A街道作为一个镇街,是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的乡村治理非常有必要,为未来的乡村治理提供更好的遵循和参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戴歆馨[7](2019)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格局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变化,这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法治作为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现代社会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如何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转型,实现乡村社会良法善治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亟需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逻辑思路,以“优化结构——发挥功能——达到目标”的系统分析为明线,贯穿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整体研究中。利用系统分析法剖析了乡村治理中法治的功能及结构要素,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困境和相应对策。同时,本文以对“国家—政党—社会”关系分析为暗线,贯穿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对策研究中。明线与暗线相呼应,提出优化乡村法治结构,促进发挥政党领导、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作用,推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理由与意义,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评价。第二章:主要阐释了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了乡村治理、法治及法治化、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具体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社会”关系理论。第三章: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和目标分析三个维度,对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属性进行深刻剖析,为文章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针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对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面临的法治资源困境、法治实施困境、法治精神匮乏问题进行分析,以找准问题突破困境。第五章:从充实乡村治理的法治资源、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培育法治精神几个方面探寻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具体路向。

傅宁宁[8](2018)在《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来,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面临着诸多新的形式与变化。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村民道德文化素质不高,村民日常行为不规范,村民关系不和谐,乡村治安存在隐患,依法治村推进迟缓,基层民主治理遭遇困境,村庄认同感凝聚力不强,村民价值观念缺失等。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礼堂为例具体展开论述,分析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促进作用以及作用制约,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农村文化礼堂以及乡村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农村文化礼堂与乡村治理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论述农村文化礼堂与乡村治理的辩证关系。第四部分,阐述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现状。第五部分,提出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建议。农村文化礼堂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思想引导作用、行为塑造作用、价值观培育作用;乡村治理形成的良好风气、制度机制,都有助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礼堂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文化礼堂在提高村民道德文化素质,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促进村民人际关系,改善乡村治安,推进依法治村,改善民主治理,增强村庄凝聚力,强化“四个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发现,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的作用发挥存在一定限度,如赌博迷信活动依然存在,村民行为方式有待转变,家庭关系改善有待提高,依法治村进程有待加速,村庄认同感凝聚力有待增强,核心价值培育任重道远。为此,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开展形式,提出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传统美德传承形式,拓宽普法教育内容途径,强化外来人口融入意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入培育核心价值观念等建议。

傅宁宁,阴文杰[9](2017)在《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近年来各省较为重视的民生文化工程,而乡村治理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的活动,进行乡村治理研究的成果偏少。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的活动对乡村治理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做出简要评述。

韩丹[10](2017)在《我国依法治村的现状及完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依法治村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依法治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局面。在依法治村过程中,存在村民法治意识淡薄、村民政治参与程度底、农村民主制度不够完善、农村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农村地区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加快农村立法进程,加大农村执法力度。

二、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脱贫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万福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万福村法治乡村建设成果
    2.1 普法宣传措施多样化
    2.2 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2.3 “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2.4 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
3 法治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基层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3.2 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
    3.3 基层干部依法治村能力不足
    3.4 我国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3.5 农村普法工作问题突出
4 法治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基层法律制度,健全农村法律体系
    4.2 加强农村普法教育
    4.3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法治素养
    4.4 健全农村司法体系,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4.5 多措并举营造农村法治生活环境

(2)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述评
        1.政治生态的相关学术研究
        2.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可能的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政治生态
        2.村庄政治生态
    (二)政治生态理论
        1.界说:用生态学研究政治现象
        2.基础:生态系统与政治系统两个概念
        3.原则:坚持系统整体与动态平衡
    (三)村庄政治生态考察维度的理论构建
        1.村庄政治生态的政治内部要素:政治主体、治理结构与政治制度
        2.村庄政治生态的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与文化氛围
        3.政治内要素与外环境间的互动:村庄政治生态的系统性表现
二、G村政治生态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样本村的选取
        2.调查与访谈对象的选取
        3.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二)G村“国家级文明村”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村民委员会成立期
        2.20世纪90年代:新村规划建设期
        3.21世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期
    (三)G村政治生态的现状
        1.G村政治生态的政治内部要素考察
        2.G村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考察
        3.G村政治内要素与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互动现状
三、村庄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结果的考量
    (一)政治内部要素:主体、结构与制度的非生态化
        1.主体:村庄政治主体行为与其间政治关系的偏差
        2.结构:乡镇政府行政权与村庄自治权存在冲突
        3.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出现非生态化运行
    (二)政治外部社会环境:存在经济牵绊与不良文化
        1.村庄经济来源少、不稳定且经济发展规划少落实
        2.存在攀比、攀关系与迷信等不良传统文化
    (三)政治内要素与外环境间:环境正向支持不足与塑造力输出不力
        1.经济支持不足:经济发展滞缓诱发政治主体的个人思想意识问题
        2.不良文化侵染:“重人情”文化对村庄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3.政治文化引导缺乏:政治文化塑造力输出中的主体行动形式化
四、村庄政治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因素:良好政治生态形成的动力支持缺失
        1.村庄经济发展缓慢使政治生态构建缺乏内生动力
        2.经济发展差距增大了建设良好社会环境的阻力
        3.经济发展观念缺乏创新使村庄在政治生态塑造中难得外部助力
    (二)思想因素:个体自利性困境与政治文化建设碎片化
        1.自利性影响村庄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
        2.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在营造社会环境过程中缺乏系统落实
        3.村民自治缺少获得农民认同的累积性制度资源
    (三)机制因素:权力运行机制不畅与激励机制匮乏
        1.乡镇政府、基层党组织与村庄自治组织间决策与协调机制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力运行机制失灵
        3.村庄治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并推动村庄政治内部要素的改善
        1.主体:归正村庄政治生态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行为
        2.结构: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
        3.制度:循序渐进促进乡村自治“四个民主”的平衡发展
    (二)兼顾村庄政治外部社会环境的塑造
        1.坚持乡村依法治理是优化村庄政治生态的根本
        2.促进经济发展是形成良好村庄政治生态的动力
        3.培育并弘扬优秀文化净化村庄政治生态环境
    (三)促进村庄政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1.坚持平等民主治村保持密切协调的党群干群关系
        2.嵌入多方联动力量推动村庄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及时掌握村庄政治生态的动态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以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趋势
    (四)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研究路线
        2、研究方法
    (五)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村级组织的内涵
        2、治理能力的内涵
        3、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内涵
    (二)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1、乡村治理理论
        2、善治理论
二、村级组织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村级组织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一致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可测性原则
    (二)村级组织治理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及方法
        1、指标选取的思路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三)村级组织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过程
        1、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初期评价指标的整合
        2、德尔菲法对初期评价指标的筛选
        3、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三、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现状评价
    (一)J县综合分析
        1、J县基本情况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信度分析、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4、研究样本的筛选
    (二)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发展状况
        1、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各层级指标现状
        2、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整体评估
    (三)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评价
        1、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2、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高
        3、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4、基层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四、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现存问题
        1、组织动员能力:调动村民参与村内事务积极性不高
        2、依法治村能力:村干部法治意识薄弱
        3、带动致富能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4、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在部分服务项目上工作不到位
        5、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在处理邻里关系上介入不深
        6、精神文明建设能力:忽视保护传统文化和帮扶弱势群体
    (二)J县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1、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影响了社会环境
        2、乡村经济的去集体化降低了物质保障
        3、乡村治理的去政治化破坏了政治生态
        4、农村党建的虚化削弱了组织基础
五、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社会环境
        1、推进乡村社会整合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3、发挥村“两委”以外的其他组织作用
    (二)增强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物质保障
        1、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3、增加基层组织财务透明度
    (三)改良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政治生态
        1、提高普通村民政治参与度
        2、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四)夯实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组织基础
        1、建设过硬干部队伍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强化村“两委”权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问题概说
    2.1 法治观念的透析
        2.1.1 法治观念的界定
        2.1.2 法治观念的结构
    2.2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界定
        2.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含义
        2.2.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2.2.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机理
        2.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代际遇
    2.3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溯源
        2.3.1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3.2 文化基因:中国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2.3.3 西学借鉴:西方法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回溯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进程
        3.1.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准备阶段(1978 年——1985 年)
        3.1.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起步阶段(1986 年——1996 年)
        3.1.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展开阶段(1997 年——2011 年)
        3.1.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期(2012 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经验总结
        3.2.1 党的领导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根本遵循
        3.2.2 “送法下乡”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模式
        3.2.3 村民自治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了制度平台
        3.2.4 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器
        3.2.5 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检视
    4.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实效
        4.1.1 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
        4.1.2 法治期待产生,但基层司法认同度不高
        4.1.3 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
    4.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呈现“唯培育者主体”倾向,农民主体性缺场
        4.2.2 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了法治的价值内涵
        4.2.3 农民法治观念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培育,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重视不足
        4.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
        4.2.5 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微观环境不佳
    4.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困境的根源剖析
        4.3.1 社会层面:“半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结构
        4.3.2 经济层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弊考量
        4.3.3 政治层面:“非利益捆绑”的村镇关系
        4.3.4 文化层面:传统乡土法文化的掣肘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对策
    5.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5.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1.2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凸显农民主体地位
        5.1.3 坚持法治观念培育与乡村“本土资源”相结合
    5.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5.2.1 全局性的根本培育目标安排
        5.2.2 系统性的具体培育目标设定
    5.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内容
        5.3.1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法律法规普及
        5.3.2 凸出对法治价值内容的教育与引导
    5.4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方法
        5.4.1 “唤起民众”式培育法
        5.4.2 法治实践体验法
        5.4.3 生活化培育法
    5.5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具体路径
        5.5.1 明晰培育主体,推进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
        5.5.2 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5.5.3 深化农民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
        5.5.4 优化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访谈提纲

(5)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
第一章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概述
    第一节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
        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
        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
        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三、基层民主协商理论
    第三节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核心价值与重要意义
        一、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核心价值
        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现状
    第一节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成效
        一、相关性法律制度已经制定
        二、依法治村的参与渠道逐渐增多
    第二节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不足
        一、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治村的法律依据不足
        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纠纷解决的法律效力欠缺
        三、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治村的法律救济缺乏
        四、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治村的法律监督不充分
第三章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法治保障不足的原因
    第一节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方面的原因
        一、组织成员的法治思维培育机制欠缺
        二、组织治村的法治方式引导不足
    第二节 法律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二、村规民约不健全
        三、组织内部章程不完备
    第三节 法治实践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依法治村受黑恶势力干预
        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完善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法治保障的建议
    第一节 提升组织成员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一、增强组织成员的法治思维
        二、提升组织成员治理乡村的法治方式
    第二节 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
        一、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二、加强村规民约体系建设
        三、健全组织内部规章制度
    第三节 健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依法治村机制
        一、健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为依托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构建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
    第四节 加强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法律监督与权利保障
        一、完善登记制度健全监管体系
        二、优化组织内部监督机制
        三、加强组织外部监督力度
        四、拓宽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权利救济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6)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治理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乡村治理
        一、治理概念
        二、乡村治理相关概念与内涵
        三、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四、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乡村治理相关理论
        一、参与治理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协商治理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现状-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
    第一节 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现状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发展
        二、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的成效
    第二节 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实证分析
        一、A街道乡村治理实例
        二、对A街道乡村治理的评析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二、村民自治水平不高
        三、党建引领作用不强
        四、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
        五、德治发挥作用不强
    第二节 我国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二、民主监督缺流于形式
        三、党建责任意识不强
        四、村民自治体制不健全
        五、德治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完善乡村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节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明确乡镇政府职能
        二、加快推动乡镇机构改革
        三、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节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一、强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理顺职能组织关系
        三、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第三节 抓实党员队伍管理,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一、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三、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第四节 加强村民自治建设
        一、完善乡村治理相关法律制度
        二、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
        三、规范村规民约
    第五节 探索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二、强化乡村法治建设
        三、加强乡村德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走向法治化的意义研究
        1.3.2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内涵研究
        1.3.3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制约因素研究
        1.3.4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相关概念
        2.1.1 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
        2.1.2 法治及法治化的内涵
        2.1.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涵
    2.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2.2.1 乡村治理理论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2.3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社会”关系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系统分析
    3.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功能分析
        3.1.1 行为规范功能,保障乡村规范治理
        3.1.2 权利保障功能,保障乡村自主治理
        3.1.3 社会整合功能,保障乡村开放治理
        3.1.4 价值导向功能,保障乡村理性治理
    3.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结构分析
        3.2.1 法治资源要素:实现乡村法治的基础
        3.2.2 法治实施要素:实现乡村法治的关键
        3.2.3 法治精神要素:实现乡村法治的核心
    3.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分析
        3.3.1 推动村民有效政治参与,实现民主自治
        3.3.2 推动法治规范下的乡村社会共治
        3.3.3 实现基层政府依法行政
        3.3.4 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治理的法治转型
第四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分析
    4.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资源困境
        4.1.1 乡村治理法治化缺乏物质资源
        4.1.2 乡村治理法治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实施困境
        4.2.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立法缺陷
        4.2.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律执行不规范
        4.2.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监督缺位
    4.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精神匮乏
        4.3.1 缺乏正确的权利意识
        4.3.2 崇尚“权力”的人治思想严重,规则意识匮乏
        4.3.3 缺乏对法律权威的信仰和平等意识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探索
    5.1 充实乡村法治资源,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
        5.1.1 整合乡村财力资源
        5.1.2 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供给
        5.1.3 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5.2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体系
        5.2.1 提高乡村治理立法覆盖率,实现有法可依
        5.2.2 具像化乡村治理立法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5.2.3 立足乡村实际完善立法,增强针对性
        5.2.4 重视软硬法并举,提高法律规范实效性
    5.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运行机制
        5.3.1 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司法解纷机制
        5.3.2 严格规范乡村治理的执法机制
        5.3.3 建立完备的司法执法责任追责机制
    5.4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监督机制
        5.4.1 落实以信息公开为前提的民主监督
        5.4.2 建立健全乡村干部的法治能力考评机制
        5.4.3 推进国家机关监督下沉乡村法治进程
    5.5 培育乡村社会法治精神,夯实法治文化土壤
        5.5.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设乡村法治文化
        5.5.2 培养乡村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村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历

(8)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农村文化礼堂与乡村治理概述
    2.1 农村文化礼堂概述
        2.1.1 农村文化礼堂概念
        2.1.2 农村文化礼堂产生背景
        2.1.3 农村文化礼堂特点和功能
    2.2 乡村治理概述
        2.2.1 乡村治理内涵和目标
        2.2.2 乡村治理的要素
3 农村文化礼堂与乡村治理的辩证关系
    3.1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3.1.1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思想引导作用
        3.1.2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具有行为塑造作用
        3.1.3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价值观培育作用
    3.2 乡村治理有助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3.2.1 乡村治理形成的良好风气,有助于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3.2.2 乡村治理形成的制度机制,有助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4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现状
    4.1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现状的调查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问卷设计
        4.1.3 基础信息统计
    4.2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4.2.1 提高了村民道德文化素质
        4.2.2 规范了村民日常行为
        4.2.3 促进了村民人际关系
        4.2.4 改善了乡村治安
        4.2.5 推进了依法治村
        4.2.6 改善了民主治理
        4.2.7 增强了村庄凝聚力
        4.2.8 强化了“四个自信”
        4.2.9 培育了核心价值观
    4.3 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制约
        4.3.1 赌博迷信活动依然存在
        4.3.2 村民行为方式有待转变
        4.3.3 家庭关系改善有待提高
        4.3.4 依法治村进程有待加速
        4.3.5 认同感凝聚力有待增强
        4.3.6 核心价值培育任重道远
5 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作用的建议
    5.1 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伦理观念
    5.2 创新传统美德传承形式,进一步促进家庭邻里和睦相处
    5.3 拓宽普法教育内容途径,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村进程
    5.4 强化外来人口融入意识,进一步推动乡村安定和谐发展
    5.5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村庄认同感凝聚力
    5.6 深入培育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塑造村民共同价值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治安问题较突出
    1.2 农村家庭关系不和睦
    1.3 村民人际关系转陌生
    1.4 依法治村进程推进慢
    1.5 基层民主管理遇困境
    1.6 农民价值观念易冲突
2 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村民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2.2 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
    2.3 农民价值观念多元化
3 文化礼堂对乡村治理的价值
    3.1 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3.2 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
    3.3 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3.4 实现村风村貌的改观
    3.5 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3.6 培育农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
4 简要评述

(10)我国依法治村的现状及完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依法治村取得的成果
     (一) 从“简单压制型”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二) 从干部“治民”向“干部村民互治”转变
     (三) 依法治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二、当代中国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
     (一) 村民法治意识淡薄
     (二) 村民政治参与程度低
     (三) 农村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四) 农村法制建设滞后
三、完善依法治村的对策
     (一) 加强农村地区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 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
     (二)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重视农民教育, 提高村民政治参与度
     (三)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保障村民权利的有效行使
     (四) 加快农村立法进程, 加大农村执法力度

四、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脱贫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万福村为例[J]. 张蓉,张祥,张蓉,王富强,翟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9)
  • [2]当前村庄政治生态研究 ——以河南省S区G村为例[D]. 聂文琼.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以J县为例[D]. 王卿. 长安大学, 2020(06)
  • [4]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李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5]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D]. 王世奇.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潍坊市坊子区A街道为例[D]. 李宗俊. 青岛大学, 2019(02)
  • [7]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D]. 戴歆馨.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8]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 傅宁宁.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9]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综述[J]. 傅宁宁,阴文杰. 乡村科技, 2017(36)
  • [10]我国依法治村的现状及完善路径探析[J]. 韩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7)

标签:;  ;  ;  ;  ;  

依法治村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