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南阳分行实施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发展银行南阳分行实施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一、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伯温[1](2020)在《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平行存在,以其支农和政策性保障的职能而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又遭受下行压力的环境下,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J分行与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有着一定的天然区别,金融支农的主要途径是信贷支农,信贷业务是农发行J分行业务推动的主要手段,为确保信贷业务安全运行,信贷审批机制科学、风险防控有效是重中之重。在高效履职的同时,也不免发现,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这对农发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考验,对农发行信贷审批工作也敲响了警钟。本文首先分析了农发行J分行业务发展现状和信贷审批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J分行信贷部门员工对信贷审批工作整体情况的评价,深入查找当前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试图给出有效的优化方案,为农发行J分行信贷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文章从信贷审批流程、信贷审批制度、授权管理应用三个方面认真梳理了当前信贷业务的基本概况,进而查找出当前存在信贷审批工作效率低下、审查审批方式不合理、信贷审批科学性不足等问题,进而找出了主要问题的形成原因。本研究结合农发行J分行的实际情况,从信贷产品分类、信贷审批流程、信贷差别化授权管理、信贷审批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本研究立足于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工作的实际运营情况,围绕实际查找出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同类银行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思菁[2](2019)在《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临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如农产品供给的提质、精准扶贫、农民收入渠道拓宽、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现阶段这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问题更多的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领域,因此,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从农业政策性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入手,并结合河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进一步阐释。农业政策性金融在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正向作用,即便是面对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依然适合。其次,通过实证分析了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对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在支持粮食收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准脱贫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着,并形成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和特色,河南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河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河南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河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业务覆盖范围不够、支持保障政策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不够、信贷风险加大、信贷业务人员信贷投放趋于保守的现象。最后,针对河南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拓展农发行业务经营范围、加强产品创新、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及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

王磊[3](2018)在《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控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更应该加强信贷风险防控,坚守风险底线。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银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众所周知,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越高其核心竞争力便越强,农发行作为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在金融行业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急需提升自身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来确保各类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农发行武威分行作为研究对象,以近年来武威分行信贷支持涉农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不良贷款双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为背景,以提升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优化措施为具体研究内容。旨在探索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新形势下,农发行如何更好的履行国家赋予的政策职能,在提升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保持各项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如何打造农业现代化银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本文始终围绕信贷风险管理为研究主题,从农发行武威分行的成立和发展背景入手,结合近年来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将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其信贷风险的内外部因素作为切入点,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了产生上述问题的的主要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风险管控的先进经验,从内外部提出了构建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内部一是建立分层级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二是强化押品价值评估体系管理;三是建立严密的信贷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四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五是提升全员依法合规文化建设;六是提升不良贷款监管化解能力。外部主要一是争取相应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配套政策;二是加强与政府合作,积极争取扶持;三是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指出不足之处,也同时对农发行武威分行未来信贷业务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理论及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剖析、归纳,并针对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闫俊[4](2011)在《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通俗的讲,正是由于吃饭问题,才造成了农民运动,从而推动了王朝交替,历史更迭。应该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各种办法和工具,通过存量改革与增量渐进的方式来逐步缓解和改善。一般说来,“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技术改造、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资金的投入离不开农村金融系统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立的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行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了不同的历史重任,在解决农民“打白条”,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业政策性融资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小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等信贷支持问题,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发展自己的新业务,如何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有效实现,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柱和骨干作用,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层农发行—锡盟分行自身业务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制约基层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为基层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办法和途径。

游栋明[5](2010)在《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政府用于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历经数次改革,近年来除了继续保留粮食储备和保护价收购政策性贷款外,专门开拓商业性贷款而非政策性贷款业务,不能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有的功能。国内外研究有较多成果,肯定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重要性,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何进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农发行在综合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忽视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开拓,偏离了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如何更好地开拓农业政策性信贷服务,协助政府更好地促进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社会目标。并希望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研究,为政府及农发行领导层对农发行转型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出发,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缺少的是农发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功能的发挥,而对此功能的需求提出了要对农发行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混合经济、分工、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等理论,对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提出了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并对其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证明农发行进行体制创新和功能拓展的可行性,接着用问卷调查法取得专家意见,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体制创新的对策和配套措施。按照研究思路,得出以下结论:一、根据混合经济和分工理论,农村金融市场应综合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信贷资金资源,并且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间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配合才更有效率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不全,体制有缺陷。用统计和调查研究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初期的农发行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越了财政之位,2004年之后的农发行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主业偏向了商业性信贷,错了商业银行之位,均有缺陷,不能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不符合世界经济规律和国情。市场失灵的外部环境和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了体制创新的要求。三、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目标模式是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是多功能、低风险、以扶持大农业为主、自主性强、计划与市场手段适当配合、政策性风险基金作保障、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农发行应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和职责,进行体制创新并开拓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提出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是要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四、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农发行业务的政策规定,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范围小,农业信贷的政策优惠,农发行机构网点和人员少,财政对政策亏损是否补贴,企业与农民信用意识不强6个主要因素。五、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主要有: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的战略创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理论边界、规模边界和业务边界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受到风险基金、盈利能力和风险损失率的限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拓展扶持、逆向选择、诱导、辅助和服务功能;农发行的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应分设两个部门分别经营政策性信贷和商业性信贷业务,把责权利重心和信贷审批权下放;应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完善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制,进行抵押担保体制创新,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提出非拍卖式的农地租金抵押贷款制度创新设计方案,完善征信体系。六、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主要有: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配合,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和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总之,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现象严重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需求,而该功能由农发行来承担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因此农发行应进行多功能、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本文认为农发行的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通过放宽信贷条件,接受特殊的抵押担保方式,设立风险准备基金等措施,尽力帮助那些获得商业贷款困难的合格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向他们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增加我国大农业的信贷资本投入,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并界定了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要受到财政风险补贴基金、农业政策性银行盈利金额和风险损失率三个因素的限制。二是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研究领域,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提出并论证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李祎[6](2008)在《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5月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务院要求,开始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银监会先后批复农发行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业和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商业性贷款业务。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支持范围和业务品种具有特殊性,因此,农发行的商业性业务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又不能沿用农发行传统政策性业务模式,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性业务发展新模式。论文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运作仍存在如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外部政策环境不明朗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农发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并且农发行商业性贷款范围由单一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等拓展到农、林、牧、副、渔整个农业领域后,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论文介绍了日本、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通过借鉴两类市场经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得出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启示。最后,论文针对农发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从农发行自身改革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策略。论文对农发行规范商业性贷款业务管理,防范风险,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段玉华[7](2007)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但通过金融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做得很不够,农村的资金仍在大量外流,农业和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要充分发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然而,由于职能定位、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职能、健全机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在回顾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研究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和运作实践情况,为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提出借鉴。第四,进一步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认识。提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总体原则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主要任务的特殊金融活动,具有扶植性、调控性、倡导性和辅导性等特有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鉴于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弱势和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消失,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都将长期存在。2、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发挥:(1)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不清,国家对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分模糊,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尚未形成合力;(2)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缺位,农发行业务范围受限。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辅导性功能基本未得到应用;(3)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4)经营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特殊性质的固有矛盾;对政策性金融认识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协调机制;政策性因素影响了资产质量。3、通过对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体制特征、资金来源和运用、功能应用、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至少有以下五点:(1)农业政策性金融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应予强化;(2)政策性保护功能要审慎使用,防止过度保护产生路径依赖;(3)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要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自身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得到稳健、长期发挥;(4)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形势要求,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定位于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实现全方位金融支农。为此,需要按照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原则、业务动态调整和区域差异化原则、全方位功能实现等原则,深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5、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观点:(1)明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跳出原来的将金融业务简单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主张将金融业务至少要划分为强政策性业务、弱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四个层次。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定期确定金融业务性质和层次,据此制订不同的管理、监督、补偿、优惠方法;(2)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的和手段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商业化经营只是手段,并非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本质区别,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应该主要体现在贷款的产业投向及其功能实现上,而不应体现在贷款的运作方式上;(3)进一步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允许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主体之间适当竞争。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但不是必须开办)所有的涉农金融业务(包括政策性业务),国家对其政策性业务比例进行硬性规定。(4)区分不同性质、种类和区域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深化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营模式,重点加大对粮棉油、化肥、糖等物资的购销储业务,中长期建设项目,农业小企业项目等新农村建设等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力度;(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快内部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6)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探索监管新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袁建岐[8](2006)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跨越式发展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其金融支持不足的危害,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及其它根源,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县域金融深化政策及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选择。全文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内外己有研究文献做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本章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阐明了金融及其体系的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监督经理和促进交换功能,分析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阐述了金融结构变化规律、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成效;从县域金融支持的差距出发,详细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及信贷投放量萎缩的表现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从县域金融本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生态等角度探讨了县域金融现状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成因;最后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做了描述。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考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第五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伴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发生过许多变化。本章在对我国县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从县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和绩效,指出正规金融的不足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分蘖,致使县域非正规金融成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探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县

王绍群,李祥玉,郑斌[9](2000)在《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 农发行南阳市分行在全行范围内推行了以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定质量、定奖罚为核心的“五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落实,带动全行连年圆满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封闭运行工作目标。其基本做法是: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框架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本做法是: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落实、逐级考核、奖罚挂钩。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分四个步骤:第一步:制定目标。目标制定本着积极可行、避虚就实、明确具体的原则,采取“统揽全局立项、上下左右概全、目标任务分解、自上而下

农发行总行办公室研究处[10](2000)在《农发行对首届优秀调研报告评选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农发行总行党委关于要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为了调动干部职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在全系统大兴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促进以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去年总行组织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评选优秀调研报告”的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各分支行领导和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共有31个省(区、市)分行和计划单列市分行推荐上报参评调研报告156篇。总行经过认真评审,共评选出获奖优秀调研报告76

二、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本文基本概念
        2.1.1 农业政策性金融
        2.1.2 农业政策性银行
        2.1.3 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
    2.2 本文相关理论
        2.2.1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2 流程再造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现状分析
    3.1 农发行J分行概况
        3.1.1 农发行J分行简介
        3.1.2 农发行J分行信贷产品现状
        3.1.3 农发行J分行信贷业务部门设置
    3.2 农发行J分行信贷运行现状
        3.2.1 总体资产负债规模
        3.2.2 贷款业务投放
        3.2.3 信贷资产风险形态
        3.2.4 信贷审批规模
    3.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现状
        3.3.1 信贷审批制度
        3.3.2 信贷业务审批基本操作流程
        3.3.3 信贷审批授权管理
第4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信贷业务审批管理情况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设计
        4.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4.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1.5 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4.2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信贷审批工作开展效率不高
        4.2.2 审查审批责任界定模糊
        4.2.3 信贷审批科学性水平不高
        4.2.4 信贷审批岗位分配不够均衡
    4.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信贷产品频繁更替影响审批工作开展
        4.3.2 信贷审批机构配置影响信贷审批效率
        4.3.3 信贷审批差别授权未能有效实现
        4.3.4 信贷审批保障工作不到位
第5章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方案
    5.1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主要目标
        5.1.3 主要原则
    5.2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内容
        5.2.1 优化信贷产品分类
        5.2.2 优化信贷审批流程
        5.2.3 优化信贷差别化授权管理
        5.2.4 优化信贷人才队伍建设
        5.2.5 优化信贷科技手段
    5.3 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5.3.1 纳入分行战略管理
        5.3.2 改良经营考核制度
        5.3.3 加强内部调度和宣传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2)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之处和不足
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础理论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农业经济学的农业弱质论
        2.1.4 国家干预理论
    2.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定位
        2.2.1 弥补农村金融的市场失灵
        2.2.2 完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
        2.2.3 逆向选择与择机而退
    2.3 农业政策性金融促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发展的理论分析
        2.3.1 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2.3.2 有效保障农民收入的增加
        2.3.3 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2.3.4 助力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
3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3.1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基本情况
        3.1.1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的网络布局
        3.1.2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涉农服务领域
        3.1.3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涉农贷款产品
    3.2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涉农信贷业务开展现状
        3.2.1 涉农贷款规模发展情况
        3.2.2 涉农业务结构情况
    3.3 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方面
        3.3.1 保障粮食企业的资金供应
        3.3.2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3 多模式支持精准脱贫攻坚战
        3.3.4 以绿色信贷为重点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3.4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和启示——基于个案的分析
        3.4.1 为粮食收购企业融资增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3.4.2 以棚户区项目改造为契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4.3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
        3.4.4 结合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金融与其他领域相融合
4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业务领域有缺位
    4.2 金融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不配套
    4.3 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支农项目拓展有难度
    4.4 资产质量下降,风险规避与管理难度大
    4.5 信贷人员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趋于保守
    4.6 涉农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优
5 河南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农村经济支持的对策建议
    5.1 拓宽业务范围,调整发展思路
    5.2 健全制度保障,完善配套政策
    5.3 加强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5.4 加强风控管理,化解不良资产
    5.5 优化金融生态,健全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表现及因素分析
    (一)农发行武威分行概况
    (二)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特征
    (三)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四)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四、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二)农发行武威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五、国外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农产品信贷公司相关实践
    (二)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相关实践
    (三)国外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
六、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提高内部风险防控能力
    (二)降低外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小结
七、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的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现状评述
    2.1 农发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历史回顾
        2.1.1 农业发展银行成立背景
        2.1.2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展阶段
        2.1.3 农发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历史
    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现状
        2.2.1 业务产品简介
        2.2.2 业务发展概况
    2.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金融环境分析
    3.2 业务环境分析
        3.2.1 业务特征分析
        3.2.2 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3.2.3 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3.3 挑战与机遇分析
        3.3.1 发展的机遇
        3.3.2 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条件分析
    4.1 业务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4.2 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1.1 WT战略:专司政策性业务,增加新的农业政策性业务品种
        5.1.2 WO战略:侧重政策性业务,强化基层服务和建设
        5.1.3 ST战略: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协同发展
        5.1.4 SO战略:对农发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5.2 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定位
    5.3 锡盟分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
第六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锡盟分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6.1 巩固和拓展农业政策性业务策略
    6.2 稳步推进商业性贷款业务策略
    6.3 强化和完善农发行金融服务手段策略
    6.4 强化风险防控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2 本论文可能创新
2 基础理论、概念与国外经验
    2.1 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与混合经济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国家干预理论
        2.1.3 政府失灵理论
        2.1.4 混合经济理论
    2.2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理论
        2.2.1 金融功能观
        2.2.2 金融机构观
        2.2.3 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2.3 分工、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3.1 分工理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工
        2.3.3 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4 制度创新与网络理论
        2.4.1 制度创新理论
        2.4.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2.4.3 网络理论
    2.5 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其体制的概念
        2.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
        2.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概念
    2.6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的经验
        2.6.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
        2.6.2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体制健全
3 政策目标、农村金融环境与农发行体制
    3.1 "三农"政策目标
        3.1.1 粮食安全目标
        3.1.2 农业政策目标
        3.1.3 农民增收目标
        3.1.4 建设新农村目标
        3.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3.2.1 农村金融的政策要求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
        3.2.3 农村金融的功能
        3.2.4 农村金融体制
    3.3 农发行计划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3.1 农发行多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4—1997)
        3.3.2 农发行单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8—2004)
    3.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4.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改革(2004- )
        3.4.2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状况
        3.4.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功能演化
        3.4.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业绩与缺陷
        3.4.5 农发行市场化的体制分析
        3.4.6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错位
    3.5 农发行体制的功能缺陷分析
        3.5.1 计划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2 市场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缺陷分析
        3.5.4 农发行机构的缺陷分析
    3.6 市场化体制缺陷的典型调查
        3.6.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弊端多方面的调查
        3.6.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3.6.3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体制创新要求
4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创新目标模式
    4.1 外部环境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和体制的需求
        4.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
        4.1.2 政策目标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提出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4 农发行适宜承担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4.1.5 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要求
        4.1.6 农发行体制错位引发体制创新需求
        4.1.7 政策目标与外部环境冲突引发农发行体制创新需求
    4.2 目标模式设计: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4.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划分为5种模式
        4.2.3 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4 体制创新目标的理论分析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
        4.3.1 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4.3.2 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4.3.3 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4.3.4 满足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水平
        4.3.5 风险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4.3.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4.4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立论依据
        4.4.1 体制目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4.2 体制目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需要
        4.4.3 体制目标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4.4.4 我国更需要计划结合市场的农发行
    4.5 农发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一以开拓农业小企业贷款为例
        4.5.1 选择农业小企业贷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
        4.5.2 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概况
        4.5.3 农发行创新能力体现—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介绍
        4.5.4 农发行创新能力分析—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分析
        4.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 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实现体制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5.1.1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1.2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2 实现体制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5.2.1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2.2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3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5.3.1 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计算
        5.3.3 准则层指标的计算
        5.3.4 二级指标层指标的计算
        5.3.5 体制创新制约因素一、二级指标的总排序
    5.4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总结分析
        5.4.1 实现体制创新一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2 实现体制创新主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3 实现体制创新次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6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
    6.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创新
        6.1.1 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6.1.2 农发行转型为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3 农发行转变为多功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4 从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转变为依赖风险控制
        6.1.5 从扶持城市发展改变为扶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6.1.6 从保本微利和盈利目标转变为综合效益最大化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边界创新
        6.2.1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理论边界
        6.2.2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
        6.2.3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2.4 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3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拓展
        6.3.1 扶持功能的拓展
        6.3.2 逆向选择功能的拓展
        6.3.3 诱导功能的拓展
        6.3.4 辅助功能的拓展
        6.3.5 服务功能的拓展
    6.4 农业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6.4.1 复合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6.4.2 农发行内部应分工为两部门管理模式
        6.4.3 农发行责权利重心下移至分支行
    6.5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
        6.5.1 经营制度创新
        6.5.2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6.5.3 内部监督考核体制的完善
        6.5.4 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制创新
    6.6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
        6.6.1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6.6.2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
        6.6.3 抵押担保体制创新的路径设计
        6.6.4 信贷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
        6.6.5 完善征信系统功能
7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
    7.1 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配合
        7.1.1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必要性
        7.1.2 农业政策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7.1.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措施
    7.2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7.2.1 建立为农村信用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7.2.2 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7.2.3 诱导企业间组织联合担保体系
    7.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7.3.1 加强社会的信用教育
        7.3.2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信用价值
        7.3.3 运用信用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价值
        7.3.4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7.4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
    7.5 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7.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关系
        7.5.3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7.5.4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代理行社的关系
        7.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发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原因
        1.2.2 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运作策略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历程及意义
    2.1 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概念及其分类
    2.2 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业务起步阶段
        2.2.2 延伸发展阶段
        2.2.3 全面发展阶段
    2.3 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意义
        2.3.1 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2 有利于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骨干与支柱作用
        2.3.3 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
        2.3.4 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商业性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3.1 信贷管理体系不适应商业性业务发展需要
        3.1.1 商业性贷款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3.1.2 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不健全
        3.1.3 缺乏完善的商业性贷款营销体系
        3.1.4 集团客户信贷管理亟需规范
    3.2 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手段落后
        3.2.1 缺乏科学的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3.2.2 缺乏完整有效的贷款利率定价基础
    3.3 外部环境制约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
        3.3.1 缺乏外部法律保障
        3.3.2 涉农企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3.3.3 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3.3.4 信贷计划制约农发行商业性业务发展
    3.4 商业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几类风险
        3.4.1 政策风险
        3.4.2 市场风险
        3.4.3 操作风险
        3.4.4 流动性风险
第4章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及启示
    4.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经验
        4.1.1 日本农林渔业公库
        4.1.2 德国农业地产抵押银行
    4.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经验
        4.2.1 泰国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
        4.2.2 马来西亚农业银行
    4.3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启示
        4.3.1 明确的法律规定
        4.3.2 商业化的经营手段
        4.3.3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4.3.4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3.5 发挥国家信用优势
第5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5.1 处理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关系
        5.1.1 科学合理划分两类业务范围
        5.1.2 分账经营和分类管理的模式选择
        5.1.3 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增长结构预测
        5.1.4 加强对两类业务的分类监管
    5.2 改善商业性贷款管理模式
        5.2.1 坚持商业性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
        5.2.2 落实完善贷款管理制度
        5.2.3 加强商业性贷款业务营销
        5.2.4 加强集团客户信贷管理
    5.3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3.1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5.3.2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
        5.3.3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5.3.4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系统
    5.4 实行贷款风险定价
        5.4.1 再造定价决策执行流程
        5.4.2 制定规范的产品定价政策
        5.4.3 选择适合的利率定价方法
        5.4.4 完善外部支持系统
    5.5 创新担保模式
        5.5.1 “六方合作+保险”模式
        5.5.2 存货融资担保方式
        5.5.3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方式
    5.6 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5.6.1 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律法规
        5.6.2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5.6.3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5.6.4 妥善处理农发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和理论边界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逻辑思路、结构安排
    1.6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
    2.1 公共产品理论
    2.2 经济起飞理论
    2.3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4 农村金融理论
    2.5 博弈论及神经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
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沿革
    3.1 建国以前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3.2 建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回顾
    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历史回顾
4 现有问题和成因分析
    4.1 中国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4.3 问题的成因分析
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
    5.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5.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总体比较
    5.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6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设想
    6.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及金融需求
    6.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领域
    6.3 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
    6.4 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6.5 农发行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6.6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6.7 区域化信贷政策
    6.8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综合改革
7 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保障机制
    7.1 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
    7.2 资金补偿中的博弈问题
    7.3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7.4 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新模式
    7.5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8)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及其功能演化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型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3.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实践
    3.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困境及其影响
    3.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抑制的成因
    3.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
    5.1 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2 县域正规金融组织及其绩效
    5.3 县域非正规金融组织及其作用
    5.4 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与内容
    6.1 县域经济特征及其类型
    6.2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
    6.3 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内容
    6.4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特点
第七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7.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目标
    7.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思路
    7.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第八章 强化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8.2 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县域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8.3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8.4 优化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形成金融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发行J分行信贷审批管理优化研究[D]. 徐伯温. 扬州大学, 2020(05)
  • [2]河南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陈思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5)
  • [3]农发行武威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 王磊. 兰州大学, 2018(11)
  • [4]基层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闫俊.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5]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D]. 游栋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1)
  • [6]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D]. 李祎. 湖南大学, 2008(09)
  • [7]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段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8]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袁建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对农发行南阳市分行推行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 王绍群,李祥玉,郑斌.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0(01)
  • [10]农发行对首届优秀调研报告评选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J]. 农发行总行办公室研究处.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0(02)

标签:;  ;  ;  ;  ;  

农业发展银行南阳分行实施目标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