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

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

一、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范栢爽,吴梓君,刘世豪,李思勤,王丽莉,何新[1](2021)在《黄芩素衍生物对大鼠急性肝性脑病模型的干预》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构建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性脑病模型,研究黄芩素衍生物二磺酸基黄芩素(DB)对急性肝性脑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B低、中、高剂量(6.25、25、100 mg/kg)组和阳性药(乳果糖,6 g/kg)组。各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DB干预7 d后处死大鼠,收集结肠内容物、肝脏及脑组织。通过快速血氨测定仪检测大鼠血氨含量;采用pH计法测定结肠内容物pH;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浓度;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前额叶皮质中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含量;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前额叶皮质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DB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肝性脑病大鼠死亡率;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和纤维化;DB中、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血氨和结肠内容物pH(P<0.01);显着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NF-α、IL-6水平(P<0.05或P<0.01);显着降低前额叶皮质中GABA含量(P<0.01),升高前额叶皮质中Glu的含量。DB中剂量组可显着抑制前额叶皮质中PI3K、p-AKT蛋白表达(P<0.01)。[结论]DB能够改善TAA诱导的急性肝性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肝功能,降低体内氨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调节前额叶皮质中神经递质(GABA和Glu)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ACLF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互结交蒸于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病位在肝胆,连及脾肾;病机多属"正虚邪实"。本专家共识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及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写,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原则。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对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创新性提出了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中西医病机演变及虚实变化,形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病机的新认识。在治疗方面,本共识推荐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发病阶段的特点,根据主要病机、主症遣方用药,同时根据次症、兼夹症进行辨证加减,细化和优化了诊疗方案,突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疾病的理念。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3](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急黄""瘟黄"等范畴,《诸病源候论·黄疸诸侯·急黄候》中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其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互结交蒸于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鼓胀""血证"及"肝厥"等,病位在肝胆,连及脾肾,病机上多属于"正虚邪实"。

伍静薇[4](2021)在《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患病影响因素中与护理相关的指标,以循证为导向,构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目标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生活质量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PHSE)中的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及简化版动物命名实验(S-ANT1)对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以三项测试中异常项≥2项者为检出轻微型肝性脑病。通过筛查结果,了解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并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及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病史等)、影像学资料(CT、彩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英国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工具(RFH-NPT)分别评估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营养风险,获取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评价并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数据采用SPSS18.0及Graph Pad Prism8.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国内外指南制定网站,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相关证据,时限为2010年2020年。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将最终纳入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证据总结,拟定初步营养管理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方案的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及意见确定最终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情况:共纳入住院肝硬化患者153人签署知情同意以后进行筛查,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肝硬化16例,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8例。经筛查,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87例,检出率为56.86%。在阳性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占9.19%(8/87),失代偿期患者占90.81%(79/87)。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病因、BMI(身体指数)等方面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程度、饮酒史、肝性脑病史、PPI持续使用情况、腹水及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2.2实验室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在Child-Pugh分级、尿酸、血清钠、总胆红素、前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国际化标准比值、血小板、总胆固醇、总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为轻微型肝性病87例患者中Child A、B、C级者分别为2.29%(2/87)、54.02%(47/87)、43.69%(38/87),Child A+B级与Child C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低/中营养风险患者29.89%(26/87)、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占70.11%(6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患病独立影响因素对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发现,超10年的饮酒史、病情程度、腹水、血小板、血清钠、国际化标准比值、感染、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的活动能力维度及Child 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而总胆红素(OR=1.027,P<0.01)和高营养风险(OR=3.450,P<0.05)是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849,P<0.01)、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疲乏程度维度(OR=0.803,P<0.01)是患病的独立保护因素。3.通过循证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专家共识4篇,国际指南6篇,系统评价2篇,RCT4篇,队列研究1篇,初步总结出53条推荐意见。4.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程度的分别为88.89%、100%,提出意见率分别为43.75%、35.25%,权威系数为0.896;两轮专家咨询和谐系数分别为0.559、0.648,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1。最终形成方案包括:营养管理团队构建、营养素管理、营养途径、液体管理、饮食频率管理、能量摄入管理及社会-心理支持7个维度共51条推荐意见。结论:1.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病情的转归。2.轻微型肝性脑病是在以肝功能损害及营养缺失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发生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营养风险、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监测。3.本研究所构建的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临床研究及护理循证,并通过了国内营养、护理、临床多学科专家的修订,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曹亦楠[5](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林莉娟[6](2021)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酒精性肝硬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客观指标的总结分析,了解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其与Child-Pugh分级和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将符合要求的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日饮酒量、饮酒年限、中医证型、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LB、TBIL、ALT、AST、GGT)、PT、AFP、腹水、肝性脑病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总体中医证型、腹水、肝性脑病的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证型中Child-Pugh分级的分布差异,使用非参数检验探讨中医证型与饮酒年限、日饮酒量、ALB、TBIL、PT、ALT、AST、GGT、AFP的相关性。结果:共采集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5例,6个证型中肝郁脾虚证45例,脾虚湿盛证62例,湿热蕴结证73例,肝肾阴虚证25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22例。1.6个证型中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30.0%)最高,脾肾阳虚证占比(6.6%)最少;并发腹水的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占比(35.9%)最高,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中肝肾阴虚证占比(47.4%)最高。2.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年龄、饮酒年限、日饮酒量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肝郁脾虚证在Child-Pugh A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脾肾阳虚证在Child-Pugh B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肝肾阴虚证在Child-Pugh C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Child-Pugh分级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其中肝郁脾虚证的TBIL、PT值最低,ALB值最高;湿热蕴结证的TBIL、PT、ALT、AST、GGT、AFP值最高;肝肾阴虚证的ALB、ALT、GGT值最低;脾肾阳虚证的AST、AFP值最低;TBIL、ALB、PT、ALT、AST、GGT、AFP水平在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饮酒年限、日饮酒量是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的直接影响因素。2.Child-Pugh分级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ALB、TBIL、PT、ALT、AST、GGT、AFP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关系密切。

金婷[7](2021)在《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黄煎剂灌肠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肠-肝轴,探索大黄煎剂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西结合治疗HE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收集的乙肝肝硬化合并HE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祛除诱因、营养支持),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1天3次,每次3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煎剂保留(醋制大黄30g,乌梅30g)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7天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血清炎症因子、肠道菌群、血氨),苏醒时间及中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0例,剔除脱落患者3例,最后共计57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入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血氨、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数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存在可比性。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组治疗后在疗效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观察组治疗后在肝功能、炎症因子、血清内毒素、血氨、肠道菌群数量变化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观察组治疗后在苏醒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一般安全性指标监测,未见任何异常。结论:与单一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相比,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更有效缩短HE患者苏醒时间,尽快恢复认知功能并提高临床疗效;HE的发生同肠道菌群失衡与血清炎症因子高表达有密切联系,减轻炎症水平、调节肠道菌群是大黄煎剂治疗HE的作用机制之一。

李娅林[8](2021)在《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生命质量评估》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肝性脑病(MHE)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2.调查分析MH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以助于识别具有较高MHE风险的患者进行靶向筛查;3.研究调查MHE患者的生命质量(Qo L),评估MHE患者生命质量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及Qo L评分表及各领域与PHES测试之间的关系,以评估Qo L评分表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130例符合标准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一般信息采集、实验室检查数据收集,并完善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测试,包括数字连接实验A(NCT-A)、数字链接实验B(NCT-B)、数字符号实验(DST)、轨迹描绘实验(LTT)、系列打点实验(SDT),以及Qo L评分表,根据PHES得分筛选MHE,将患者分为MHE组与非MHE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及Qo L评分表得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130例(男=80,女=50)肝硬化患者中,其中49例(37.7%)被诊断为MHE,MHE的患病率与Child-Pugh分级相关(P<0.05)。2.将MHE组和非MHE组的实验室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HE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下降(P<0.05),而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升高(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是MH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OR=1.895)。4.将MHE和非MHE两组的Qo L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可见:MHE组的Qo L得分(56.18±12.91)明显高于非MHE组(46.36±11.16)(P<0.05),且Child-Pugh C级的患者Qo L评分表总得分与各领域的得分明显高于A、B级(P<0.05)。5.将MHE患者的Qo L各领域得分与PHES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见NCT-A除与躯体症状不相关以外,与其他各领域得分呈正相关,NCT-B仅与生理功能评分相关,DST除与社会功能不相关以外,与其余各领域呈负相关,SDT与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自我评估得分不相关,与其余领域呈负相关,LTT与生理及心理功能呈负相关,与其余领域不相关。结论:本研究肝硬化患者中有37.7%的患者被诊断为MHE,表明MHE是肝硬化较为常见的并发症,MHE的患病率与肝功能分级相关,具有肝功能越差,MHE患病率越高,生命质量水平越差的特点。Qo L评分表多个领域与PHES测试相关,可用于评估MHE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肝功能较差的肝硬化患者应积极筛查MHE,以提高MHE的诊断率,及早干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覃秀容,陈月桥,石清兰,毛德文[9](2020)在《轻微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在发病机制及诊疗方面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轻微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性脑病(HE)发病过程中最早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患者无可察觉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神经心理测试发现患者存在轻度神经认知功能异常。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统一的诊断标准,但MHE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阐释,临床治疗仍缺乏规范化及统一的标准。中医药在MHE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但中医辨证论治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多从实证、热证对MHE进行辨证论治,常见中医证型为热毒炽盛证和痰浊蒙窍证。

陈美岑[10](2020)在《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控作用及临床疗效,并基于“肝-肠轴”学说,探讨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明确诊断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结合柔肝化纤颗粒,观察疗程为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四项(PC-Ⅲ、Ⅳ-C、HA、LN)、凝血功能(PT、PTA)、大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血浆内毒素水平(ET)、安全性指标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肝功能: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ALB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治疗后,两组HA、PC-Ⅲ、Ⅳ-C、LN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HA、PC-Ⅲ、LN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IV-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PT均较前降低,PTA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凝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经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内毒素水平:治疗后,两组ET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E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侯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能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凝血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柔肝化纤颗粒能有效调控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水平,对肝脏的“二次打击”有减轻的作用,基于“肝-肠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肝硬化的发展的效果,给乙肝肝硬化治疗带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素衍生物对大鼠急性肝性脑病模型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指标检测
        2.2.1 大鼠一般状态、分期评分及死亡率
        2.2.2 行为学检测
        2.2.3 血氨和结肠内容物p H测定
        2.2.4 血清及肝生化指标测定
        2.2.5 肝组织病理检查
        2.2.6 神经递质含量检测
        2.2.7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PI3K,p-AKT蛋白的表达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一般状态、分期评分及死亡率的影响
    3.2 对大鼠寻台潜伏期与穿环指数的影响
    3.3 对血氨和结肠内容物p H的影响
    3.4各组血清及肝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5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6 对大鼠前额叶皮质中GABA和Glu浓度的影响
    3.7 对大鼠前额叶皮质中PI3K、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2)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流行病学
5 发病机制和病因病机
6 中西医结合诊断与分型
    6.1 诊断标准
    6.2 分型分期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7.1 治疗原则
        7.1.1 西医治疗原则:
        7.1.2 中医治疗原则:
        (1)解毒凉血利湿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法则:
        (2)截断逆挽是抢救肝衰竭成功的关键手段:
        (3)顾护脾胃、扶正固本是提高肝衰竭疗效的基本法则:
    7.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7.2.1 病情监护:
        7.2.2 支持治疗:
        7.2.3 病因治疗:
        7.2.4 保肝治疗:
        7.2.5 微生态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7.2.6 并发症的治疗
        (1)肝性脑病(神昏):
        (2)感染:
        (3)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鼓胀):
        (4)急性肾损伤(acute renal injury, AKI)及肝肾综合征(关格):
        (5)出血:
        7.2.7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
        7.2.8 肝移植:
        7.2.9 中医辨证治疗:
        (1)毒热瘀结证:
        (2)湿热蕴结证:
        (3)脾肾阳虚证:
        (4)肝肾阴虚证:
        7.2.10 其他疗法:
8 中西医结合护理调养
    8.1 日常调护
    8.2 生活饮食调护
    8.3 中医特色调护
9 展望

(3)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流行病学
5 发病机制和病因病机
6 中西医结合诊断与分型
    6.1 诊断标准
    6.2 分型分期
    6.3 中医辨证分型
7 中西医结合治疗
    7.1 治疗原则
        7.1.1 西医治疗原则
        7.1.2 中医治疗原则
        7.1.2. 1 解毒凉血利湿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法则
        7.1.2. 2 截断逆挽是抢救肝衰竭成功的关键手段
        7.1.2. 3 顾护脾胃、扶正固本是提高肝衰竭疗效的基本法则
    7.2 治疗方法
        7.2.1 病情监护
        7.2.2 支持治疗
        7.2.3 病因治疗
        7.2.4 保肝治疗
        7.2.5 微生态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7.2.6 并发症的治疗
        7.2.6. 1 肝性脑病(神昏)
        7.2.6. 2 感染
        7.2.6. 3 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鼓胀)
        7.2.6. 4 急性肾损伤及肝肾综合征(关格)
        7.2.6. 5 出血
        7.2.7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
        7.2.8 肝移植
        7.2.9 中医辨证治疗
        7.2.1 0 其他疗法
8 中西医结合护理调养
    8.1 日常调护
    8.2 生活饮食调护
    8.3 中医特色调护

(4)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方案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1 概述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病例选择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 研究内容和方法
        5.1 研究内容
        5.2 证型确定
        5.3 Child-Pugh分级确定
        5.4 质量控制
        5.5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5.6 构建数据库
        5.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2.1 性别
        2.2 年龄
    3 中医证型与饮酒情况的相关性
        3.1 饮酒年限
        3.2 日饮酒量
    4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5 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5.1 中医证型与ALB、TBIL、PT的相关性
        5.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三项的相关性
        5.3 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
    6 中医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讨论与分析
    1 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2 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
        3.2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3.3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3.4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3.5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4 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关键
    5 课题的实际意义
    6 问题与展望
        6.1 课题不足
        6.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性脑病的认识
        1.1 肝性脑病的中医历史沿革
        1.2 肝性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肝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2 肝性脑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病例入选与实验完成情况
        2.6 研究结果
        2.7 安全性指标
        2.8 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3.2 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3.3 大黄煎剂的药方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生命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MHE的诊断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实验室数据收集
        2.3 调查方法
        2.3.1 PHES测试
        2.3.2 QoL评分表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轻微肝性脑病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轻微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HE的发病机制
2 MHE的诊断方法
3 中医对MHE的认识
4 MHE的治疗
    4.1 西医治疗
        4.1.1 祛除MHE诱因
        4.1.2 药物治疗
    4.2 中医辨证论治
        4.2.1 热毒炽盛证
        4.2.2 痰浊蒙窍证
        4.2.3 其他
5 总结

(10)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1.2 肝硬化病因病机
        1.3 肝硬化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2.1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3 “肝-肠轴”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3.1 中医对“肝-肠轴”的认识
        3.1.1 肝与大肠相通
        3.1.2 肝脾相关
        3.2 “肝-肠轴”对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3.2.1 肝-肠轴
        3.2.2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终止试验的条件
        1.5 脱落及处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2.2.2 大便肠道菌群
        2.2.3 血浆内毒素
        2.2.4 中医症候积分
        2.2.5 安全性指标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3.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2.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3.3 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比较
        3.4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3.5 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3.6 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比较
        3.7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8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3.9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乙肝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与“肝-肠轴”的关系及菌群失衡治疗
        4.2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与“肝-肠轴”学说的相关性
        4.3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肝硬化代偿期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素衍生物对大鼠急性肝性脑病模型的干预[J]. 范栢爽,吴梓君,刘世豪,李思勤,王丽莉,何新. 天津中医药, 2021
  • [2]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北京中医药, 2021(09)
  • [3]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9)
  • [4]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D]. 伍静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D]. 林莉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D]. 金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生命质量评估[D]. 李娅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轻微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覃秀容,陈月桥,石清兰,毛德文. 中医药导报, 2020(12)
  • [10]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 陈美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亚临床肝性脑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