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悬臂梁下垂直和水平基础端部加宽设计探讨

基础悬臂梁下垂直和水平基础端部加宽设计探讨

一、基础挑梁下纵横基础端头加宽的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磊[1](2020)在《明清梅州传统木构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州地处岭南东部,是客家人聚居地,其特有的客家移民文化,使梅州传统建筑特征明显区别于岭南其他文化区,而兴宁、梅县、大埔是梅州传统木构建筑三个文化代核心地。现存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有公共建筑和民居,按木构架特征可分为殿式建筑和厅式建筑,采用的构架形式为小式插栱构架和小式梁柱构架,其中小式梁柱构架同时存在于梅州殿式木构建筑和厅式木构建筑,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而大量存在的民居建筑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旨在研究梅州传统木构建筑及其大木构架,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类型学、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其类型、特点、分布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梅州传统木构架类型、形态、尺度、比例、技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梅州大木构架的形制、营建规律、时代风格、技术源流和谱系特征。首先,对梅州传统木构建筑形制进行研究。从木构建筑角度对梅州进行建筑文化区划,在嘉应文化核心区和大埔丰顺文化边缘区的大框架下,又可细分为兴宁文化区、梅县文化区和大埔文化区。对梅州木构建筑中民居建筑的类型及各构成元素的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其建筑形制。其次,对梅州传统木构架类型及分布进行研究。从地方建筑体系研究的角度,参照中国古建筑构架体系的分类标准,尝试从梅州大木构架的功能性质、建筑等级、承重体系、间架方式、柱梁搁架形式等方面对比分析,确定梅州殿式建筑和厅式建筑类型,并提出小式插栱构架和小式柱梁构架概念。从搁架方式上,对梅州小式梁柱构架中的穿斗式、桐柱式、搁梁式、叠斗式、桐柱搁梁式等形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梳理。再次,对梅州传统木构架的建构特征和营造尺度进行分析研究。从大木构件和构造做法入手,对柱梁、桐柱、斗栱、墙体、木装饰等的形式类型、分布特征、发展源流进行分析,总结其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谱系关系。再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构架形态、匠师访谈资料等方面入手,探寻梅州传统木构架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时代风格、谱系特征、设计意匠等。全文共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的对象、时间地域范畴、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讲述了梅州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着重分析客家人入梅及进入梅州后的迁移路线,并在迁移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特征;第三章从宏观角度对梅州传统木构建筑进行文化区划,并分别分析各文化区下的建筑形制及构成特征;第四章对梅州传统木构架特征及隔架方式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划分;第五章从典型的梅州大木构件及构造做法——柱式、梁式、桐柱、斗栱、墙体、木装饰入手,对其形式、纹样、比例、尺度、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梅州大木构件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为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构架断代提供理论依据。第六章从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规律、案例分析、设计意匠等方面对梅州大木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梅州传统大木构架的尺度特征、设计规律、谱系特征。

李佳璐[2](2020)在《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正身大木构架及其节点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河西走廊建筑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经济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已有研究揭示了河西建筑与其他地区建筑一些显着的区别性特征。除此之外,尚需深入河西建筑体系内部梳理其基本或典型做法上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包括正身大木构架、梁架节点和装饰化的斗栱,以深化研究。本文以近300个河西走廊现存明代至民国期间木构遗存为样本,针对研究空白,从以上三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进行归纳和分类。在构架类型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对河西建筑构架进一步分类;从结构逻辑的角度切入,对梁架节点及构件组合进行分类;从装饰化的角度入手,关注斗栱中“花板代栱”手法的起源,并对轮廓、雕刻、彩画等装饰手法进行分类。其次,在分类基础上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定量的共时性分区和历时性分期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和解释,以廓清河西建筑大木构架演化、梁架节点简化、斗栱装饰化发展的演变脉络。最后,在河西走廊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叙述之外,在大语境下将这三方面做法与官式建筑及周边河湟、秦州地区建筑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明晰河西建筑地方风格特点。研究发现,明清河西走廊建筑的演变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明清以来的总体发展趋势,但自身又呈现出具有地方风格的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俭省与华丽、杂糅与个性、自由与限制。

方浩宇[3](2019)在《结合结构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结构类型为载体》文中认为论文主要研究结合结构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以结构类型作为载体,并变化结构类型以形成方法。研究通过“结构类型-结构变型-结构变形”这一组关系的架构来探讨设计观念、设计方法以及实现方式。首先,论文阐述结构类型启动的设计观念。一方面将其作为空间与结构的中介,发掘结构类型参与空间构成的潜力;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历史与结构的中介,归纳结构类型连结历史记忆的途径。然后,论文研究以结构类型变化介入空间构成形成的设计方法。间与跨的类型变化从水平向改变开间与跨度的原型对应关系;空与隙的类型变化从垂直向纳入间隙作为同时构成结构与空间的要素,并探究其相互影响转化的方法。而后,论文研究具体结构形式变化以完成变型作为实现方法,从刚度调配与利用地形两方面介入,优化结构效能的同时最终完成空间构成。最后将设计方法在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用,检验设计方法并通过反馈推进方法的研究。全文约56000字,图片约176幅。

田海涛[4](2019)在《山区装配式悬挑路基结构力学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区公路的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效益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山区公路工程的建设,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出。在山区地形多变的环境下,传统公路路基设计方案多需要大方量挖填方,这使得路基稳定性并不像平原地区那样容易得到保证,而有学者提出的装配式悬挑路基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装配式悬挑路基的设计理念是利用悬挑结构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的同时,又利用预制配件现场装配,以节约时间成本,并能够通过标准预制件保证部件质量,且预制挑梁具备可调底座用来调整梁柱连接位置,使得预制件有较好的兼容性。但该结构实际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其结构受力性能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山地条件下四跨悬挑路基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悬挑路基实际约束条件及荷载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开展了悬挑路基结构力学行为分析的研究,通过分析各部件受力状态及位移情况,对比对比各跨挑梁及立柱状态,发现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部件位移分布规律,基于强度折减法计算坡体整体稳定性,得到其稳定性安全系数,并针对薄弱部位提出相应应对措施。针对山区可能面对的地形起伏情况,通过对施加悬挑路基方案进行修改,以不同悬挑长度为变量分析结构力学行为的变化,总结出了土体及悬挑路基力学行为变化与悬挑长度之间的联系。通过将不同悬挑长度的挑梁组合到一个悬挑结构中形成组合结构,进一步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组合悬挑结构在同种工况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挑梁长度组合的悬挑路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各梁柱构件受力更加均匀合理。通过设置不同入射角度及不同布置数量不同布置位置,分析不同锚杆布置方式对悬挑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间立柱及中间挑梁的影响,结果表明锚杆的设置可以明显控制路基整体位移,且结构稳定性对锚杆入射角不敏感,并针对本文结构形式提出较优的锚杆布置方式。建立了单榀悬挑结构,包括锚栓装配节点的有限元模型,从梁、柱应力分布上分析装配式结构装配节点工作性能,并通过改变节点细部构造进一步探讨了锚栓装配节点的设置。

李倩[5](2018)在《聊城光岳楼的调查及营建史研究》文中认为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老城十字街交汇中心,现由砖石墩台、重檐四滴水木构主楼和木构敞轩三部分构成,是聊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现存结构为明洪武初年之物,为古代城市钟鼓楼建筑中体量较大、年代较早的一座,既保留有宋元时期的建筑遗风,又兼具明清官式建筑风格。关于其始建年代,历代文献中存在多种记载,目前学界普遍接受“明洪武七年”这一观点。本文期望借助现状测绘、文献考证、碳十四测年、树种检测、修缮痕迹记录等手段,考证其始建年代及历史沿革,并对建筑面貌的变化有所认识。本文第一章回顾了光岳楼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相关领域的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为调查报告,以测绘数据为基础,归纳了光岳楼大木构架形制,记录其大木构造做法、构件样式特征及修缮改易痕迹。并利用构件树种检测、碳十四测年及结合相关历史地理背景,分析了光岳楼部分构件的选材与年代。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聊城市的城市建设,然后通过文献考证及调查情况明确了光岳楼现存结构为洪武初年之物,并梳理了其历代修建情况。第四章借助前文分析结果及同时期相关案例对比,明确其后世改易部分,并对光岳楼洪武初年的主体结构进行推断。

黎安金[6](2012)在《悬挑结构复合道路在凯雷公路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山区公路等级升高,新建工程和老路拓宽工程中,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诱发地质病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山体稳定,但地形横坡较陡时,对现有山区公路扩宽方式进行总结,应用探索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便、造价较低且环保的新型结构——整体式悬挑结构复合路面。对结构形式、设计理论、受力分析、边界条件及施工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在施工要点中提出整体式悬挑结构复合道路的施工顺序,预制构件、现浇立柱、锚杆、边坡防护等施工技术要求。应用本研究作了凯雷公路局部区段悬挑结构复合道路方案设计,为该结构在设计施工中应用提供指导。贵州省凯里至雷山公路改扩建工程(以下简称“凯雷公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它是省道$308线中的一段,也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2003-2020)》“3388网”和《贵州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04~2010)》中的一段,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凯里市和雷山县的交通要道,是雷山县通往州府凯里、省府贵阳的快捷通道,也是黔东南资源开发运输、贸易往来的经济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凯雷公路是贵州省生态示范工程,属山岭区公路,地形水文工程地质较复杂,其中大部分路段为沿河改建。凯雷公路全长54.7公里,生态二级公路,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12米和10米。

张宗敏[7](2012)在《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裂缝成因及其预控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夯土房屋是以未经焙烧的原土为主要建筑原材料,以层层夯实的生土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的建筑。夯土房屋一般使用地方材料建造,原土无需烧制,节约能源,对环境无污染,造价低廉;夯土墙体能很好地隔绝夏天室外热量,也能有效地抵御冬天室外寒气入侵,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此外,夯土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废料可以直接回归农田,以此实现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但是,现存的夯土房屋多分布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村镇地区,夯土房屋多由村民自建,房屋的布局和结构形式等,完全取决于房主的经济实力、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建筑工匠的经验,随意性较大。因此,建成后的房屋存在很大的结构安全隐患,如夯土墙的受力性质不合理、房屋构件间的连接薄弱等,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加强维护,很容易发生结构破坏。其中,夯土墙在纵横墙交接部位产生的竖向裂缝就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破坏形式。这种裂缝发生后,纵横墙之间的相互拉结作用减弱,结构的整体性削弱,如果任由其发展,会导致“房倒屋塌”的重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改善夯土房屋结构的安全水平,本文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4A02)的支持下,对“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和变形性能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选取房屋结构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夯土房屋在自重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纵横墙交接部位夯土墙开裂的原因,而后又用数值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针对此种裂缝的预控措施的有效性。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出夯土房屋的两种结构类型和三种屋架类型,介绍了当地房屋的现存状况和维护修缮情况,统计出夯土墙几种常见的裂缝形式,并且概述性的介绍了各种夯土墙裂缝的成因和预控措施。(2)在夯土墙的几种常见裂缝形式中,纵横墙交接处裂缝的发生几率较大,这种裂缝影响了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对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对纵横墙交接部位裂缝的开展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本文采用数值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夯土房屋进行整体建模,在建立模型时采用了一些基本假定,以此来反映影响结构受力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既保证了分析的精度,又将计算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4)对夯土房屋的数值模型进行自重和地震作用下的数值分析,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了夯土房屋在自重、X向和Y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整体受力和变形规律。(5)对自重和地震作用下,夯土结构在纵横墙交接部位局部的应力性质和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揭示了这一部位墙体开裂的内在机理,阐明了墙体裂缝的发展过程。(6)选用相关规程中建议的裂缝控制措施——设置木圈梁,重新建立了设木圈梁后的夯土房屋数值模型,将自重和地震作用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未设置木圈梁时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种构造措施的有效性。

李大鸣,严凌[8](2006)在《多层砌体房屋由于局部基础设计不当引起墙体裂缝的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在基础设计中由于局部基础处理不当引起墙体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就常见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杨雪梅,张宏伟[9](2005)在《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合理宽度的计算方法》文中认为针对砖混结构房屋条形基础挑梁下基础端头加宽,相交部分基础面积重复计入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方法简便,与实际基本相符,同时能使各道墙下的基底附加应力相同,地基受力均匀。

王雄,尹金生,王宗昌,陈斌[10](2003)在《砌体建筑因基础局部原因引起墙体裂缝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砌体建筑基础局部原因引起墙体出现的各种裂缝现象,分析各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其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基础挑梁下纵横基础端头加宽的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础挑梁下纵横基础端头加宽的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梅州传统木构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缘起
        1.1.2 地域建筑研究的重要性
        1.1.3 对梅州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畴
        1.2.1 对象范畴
        1.2.2 时间范畴
        1.2.3 区域范畴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现状
        1.3.2 岭南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现状
        1.3.3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现状
        1.3.4 梅州客家文化相关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文化背景及特征
    2.1 历史与地理背景
        2.1.1 社会历史背景
        2.1.2 自然地理环境
    2.2 客家文化背景
        2.2.1 客家民系的形成
        2.2.2 客家人入梅州的迁徙路径
    2.3 背景影响下的建筑基本文化特征
        2.2.1 中原礼制文化特征
        2.2.2 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
        2.2.3 建筑注重风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文化区划与形制
    3.1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文化区划
        3.1.1 梅州相关文化区划
        3.1.2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文化区划
    3.2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概况
        3.2.1 梅州传统公共建筑概况
        3.2.2 梅州传统民居概况
    3.3 嘉应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形制
        3.3.1 嘉应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类型
        3.3.2 嘉应地区传统木构建筑构成特征
    3.4 大埔丰顺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形制
        3.4.1 大埔丰顺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类型
        3.4.2 大埔丰顺地区传统木构建筑构成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梅州传统木构架类型及分布
    4.1 传统木构架分类
        4.1.1 宋代殿堂式与厅堂式
        4.1.2 清代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
        4.1.3 近现代穿斗式与抬梁式
    4.2 梅州传统木构架分类
        4.2.1 岭南殿堂建筑木构架分类
        4.2.2 梅州殿式与厅式建筑分类
    4.3 梅州殿式木构架
    4.4 梅州厅式木构架
        4.4.1 嘉应地区厅式木构架特征
        4.4.2 大埔丰顺地区厅式木构架特征
    4.5 梅州厅式木构架的隔架类型
        4.5.1 小式梁柱构架——穿斗式
        4.5.2 小式梁柱构架——桐柱式
        4.5.3 小式梁柱构架——搁梁式
        4.5.4 小式梁柱构架——叠斗式
        4.5.5 小式梁柱构架——桐柱搁梁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梅州传统大木构件典型特征
    5.1 柱式
        5.1.1 石柱、木柱
        5.1.2 瓜棱柱
        5.1.3 石木拼接柱
        5.1.4 梭柱
        5.1.5 柱高细比
    5.2 梁式
        5.2.1 直梁
        5.2.2 月梁
        5.2.3 梁头
        5.2.4 挑梁枋
    5.3 桐柱
        5.3.1 桐柱式木构架中的桐柱
        5.3.2 搁梁式木构架中的桐柱
    5.4 斗拱
        5.4.1 斗式
        5.4.2 栱式
        5.4.3 插拱和叠斗
    5.5 墙体
    5.6 木装饰
        5.6.1 木构架装饰
        5.6.2 门窗装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梅州传统木构架建构及尺度分析
    6.1 梅州殿式木构架建构
        6.1.1 梅州殿式木构架建构特征
        6.1.2 梅州殿式建筑歇山构造
        6.1.3 梅州殿式建筑尺度分析
        6.1.4 梅州殿式建筑案例分析
    6.2 梅州厅式木构架建构
        6.2.1 梅州厅式木构架建构特征
        6.2.2 梅州厅式建筑营造尺度
        6.2.3 梅州厅式建筑案例分析
    6.3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设计意匠
        6.3.1 梅州传统建筑地方名称及做法
        6.3.2 梅州传统建筑风水意匠
        6.3.3 梅州传统木构建筑尺度模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正身大木构架及其节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回顾
        1.3.1 河西建筑的研究
        1.3.2 构架的研究
        1.3.3 梁架节点研究
        1.3.4 斗栱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研究材料、方法和术语说明
        1.5.1 研究材料
        1.5.2 研究方法
        1.5.3 术语说明
    1.6 研究意义
    1.7 未尽事宜
第2章 河西筑营建背景和样本分类
    2.1 明清河西走廊营建活动背景
        2.1.1 营建活动“大分散,小聚集”
        2.1.2 技术传播“内畅通,外闭塞”
        2.1.3 木材短缺
        2.1.4 宗教影响
    2.2 河西建筑工艺和特征概述
        2.2.1 河西建筑工艺体系
        2.2.2 明清河西建筑特征概述
    2.3 河西建筑样本的选择及年代信息处理
        2.3.1 样本的选取
        2.3.2 河西建筑年代信息的处理方法
        2.3.3 样本情况总览
    2.4 河西建筑的分类
        2.4.1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划分
        2.4.2 河西建筑的等级划分
第3章 河西建筑的构架体系——“重前檐”观念下的空间扩展
    3.1 河西建筑构架类型和特点
        3.1.1 中国传统木构架分类概述
        3.1.2 河西建筑构架的殿堂厅堂之分
    3.2 河西建筑正身构架的分类和统计
        3.2.1 河西大式建筑——大屋脊殿带前(后)抱厦的发展和定型
        3.2.2 河西小式建筑——钻金廊构架的流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西建筑的梁架节点——多因素影响下的节点选择
    4.1 河西建筑梁架节点研究概述
        4.1.1 河西建筑梁架节点体现的地方风格
        4.1.2 河西建筑梁架节点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4.1.3 河西建筑梁架中构件特征简述
    4.2 单缝梁架横向联系的节点
        4.2.1 大梁下柱间横向联系的节点及统计
        4.2.2 大梁下柱间横向联系发展和河西构架变迁
    4.3 相邻缝梁架间纵向联系的节点
        4.3.1 脊檩位置支撑构件纵向联系的节点及统计
        4.3.2 非大梁位置支撑构件纵向联系的节点及统计
        4.3.3 内檐斗栱退化和檩下构件组合的选择
        4.3.4 “多随梁”现象及相关构件和梁架稳定性间的“博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西建筑的斗栱——花板代栱的装饰化演变
    5.1 河西建筑斗栱研究概述
        5.1.1 河西建筑斗栱体现的地方风格
        5.1.2 河西建筑斗栱的研究内容
    5.2 河西建筑斗栱的构成和用材
        5.2.1 河西建筑斗栱出跳数和层数关系及其统计情况
        5.2.2 斗口和用材
    5.3 花板代栱装饰化的起源
        5.3.1 省略厢栱基础上的挑檐枋转变
        5.3.2 花板轮廓形状的来源
        5.3.3 栱的雕饰化
        5.3.4 小结
    5.4 花板代栱的装饰手法
        5.4.1 花板轮廓及其统计情况
        5.4.2 花板的雕刻和彩画及其统计情况
        5.4.3 破间和耍头的轮廓、雕刻和彩画及其统计情况
        5.4.4 花板代栱相关檐下装饰
        5.4.5 栱翘斗升构件的彩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西建筑构架、梁架节点、斗栱做法的大语境比较
    6.1 与官式建筑比较
    6.2 与周边地区建筑比较
        6.2.1 与河湟地区建筑比较
        6.2.2 与秦州地区建筑比较
        6.2.3 河西建筑地方风格和区域间相互影响浅析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河西建筑样本年代判定
附录 B 河西建筑基本信息和构架统计
附录 C 河西建筑梁架部分构件断面尺寸和形状统计
附录 D 河西建筑梁架节点和构件组合统计
附录 E 河西建筑檩没入深度及其与檩径之比统计
附录 F 河西建筑举架统计
附录 G 河西建筑斗栱构成和用材统计
附录 H 河西建筑花板代栱装饰化统计
附录 I 天津大学历年对河西建筑测绘名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结合结构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结构类型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0.2 相关研究概述
    0.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选型到类型——结构类型启动的设计观念
    1.1 结构类型作为空间与结构的中介
        1.1.1 形成空间特征
        1.1.2 扩大空间容量
        1.1.3 提升空间稠度
    1.2 结构类型作为历史与结构的中介
        1.2.1 要素形态延续
        1.2.2 结构关系延续
        1.2.3 材料形式延续
    1.3 小节
第二章 类型到变型——结构变型介入空间构成的设计方法
    2.1 间跨类型变化介入空间构成
        2.1.1 以跨度长短介入空间分化
        2.1.2 以移动约束介入空间特征
        2.1.3 以主次组合介入空间关系
    2.2 空隙类型变化介入空间构成
        2.2.1 以尺度大小介入空间分化
        2.2.2 以空实转化介入空间特征
        2.2.3 以内外交叠介入空间关系
    2.3 小节
第三章 变型到变形——结构变形完成空间构成的实现方法
    3.1 刚度调配实现结构变形
        3.1.1 以强弱互成调配刚度分布
        3.1.2 以组合整体强化片段刚度
    3.2 利用地形实现结构变形
        3.2.1 利用地形扩展基础结构
        3.2.2 利用地形混合结构体系
    3.3 小节
第四章 结构类型为载体的设计方法推动的设计研究
    4.1 结构类型方法启动的设计研究
        坡地艺术学校设计
    4.2 作为环境与建筑中介的结构类型——园林设计研究
        徐州水徐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4)山区装配式悬挑路基结构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悬挑路基现状
        1.2.1 结构特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悬挑路基形式对比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配式悬挑路基工作原理
    2.1 装配式悬挑路基的一般形式
        2.1.1 结构形式
        2.1.2 荷载状况
        2.1.3 锚杆方案
        2.1.4 泡沫混凝土
        2.1.5 装配节点
    2.2 装配式悬挑路基力学模型及计算原理
        2.2.1 桩土作用
        2.2.2 计算原理
        2.2.3 螺栓计算方法
    2.3 装配式悬挑路基优缺点
第三章 装配式悬挑路基结构三维数值分析
    3.1 装配式悬挑路基工程案例
        3.1.1 工程背景
        3.1.2 地质条件
        3.1.3 悬挑结构方案
    3.2 有限元法与ABAQUS
    3.3 基本假定
    3.4 本构关系
    3.5 模型建立
        3.4.1 边界条件
        3.4.2 荷载条件
        3.4.3 材料定义
        3.4.4 模拟工况
        3.4.5 分析步
    3.6 结果分析
        3.6.1 应力及位移分析
        3.6.2 稳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挑路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 挑梁悬挑长度对结构的影响
        4.1.1 土体状态
        4.1.2 悬挑结构状态
    4.2 不同悬挑长度组合结构分析
        4.2.1 5m与6m悬挑长度组合结构
        4.2.2 4m与5m悬挑长度组合结构
        4.2.3 组合悬挑结构与非组合悬挑结构对比
    4.3 锚杆布置形式对结构影响分析
        4.3.1 锚杆构造
        4.3.2 变量控制
        4.3.3 不同入射角度锚杆对结构的影响
        4.3.4 不同锚杆布置数量对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悬挑结构装配节点分析
    5.1 装配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5.2 车辆荷载下结构分析
    5.3 装配节点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5)聊城光岳楼的调查及营建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缘起
    1.2 既有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光岳楼研究现状
        1.2.2 古建筑年代鉴定的相关研究
        1.2.3 建筑旧貌复原的相关研究
        1.2.4 楼阁建筑的相关研究
        1.2.5 明代官式建筑的研究
        1.2.6 光岳楼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现场调查的方法
        1.4.2 史源学的方法
        1.4.3 科技考古学的方法
        1.4.4 案例对比法
        1.4.5 综合归纳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光岳楼调查报告
    2.1 构件名称与实测数据的取舍
    2.2 墩台与敞轩
        2.2.1 墩台构造及尺度
        2.2.2 敞轩构造及尺度
    2.3 主楼大木构架
        2.3.1 木构架整体形制
        2.3.2 各层平面与梁架结构
        2.3.3 剖面与空间特征
    2.4 主楼大木构件分述
        2.4.1 斗栱
        2.4.2 柱
        2.4.3 梁栿
        2.4.4 抹角梁
        2.4.5 角梁
        2.4.6 檩与枋
        2.4.7 椽
        2.4.8 阑额与普拍枋
        2.4.9 柁墩与瓜柱
    2.5 部分构件的木材种类
        2.5.1 古代聊城周边木材分布情况
        2.5.2 元至清代聊城地区交通状况
        2.5.3 部分构件的木材种类
    2.6 碳十四测年
        2.6.1 取样计划与检测结果
        2.6.2 构件年代分析
第3章 光岳楼营建史
    3.1 光岳楼历代营建情况的已有认识
        3.1.1 光岳楼始建年代及创建者的已有认识
        3.1.2 光岳楼建国前修缮的已有认识
        3.1.3 建国后历次修缮的已有认识
        3.1.4 现有认识的疑点
    3.2 光岳楼的建设背景
        3.2.1 明初以前聊城地区的建制
        3.2.2 明初城市建设的背景
        3.2.3 明初东昌府城墙修筑及卫的设立
        3.2.4 明初城市建设的关键人物——陈镛
    3.3 光岳楼的“创始”
    3.4 明洪武初重建——三重楼阁
    3.5 明中期改建——楼四叠而峻
    3.6 清中前期修缮——加建敞轩
    3.7 建国后数次维修对光岳楼的改变
第4章 光岳楼主体结构之改易及旧貌推测
    4.1 主楼四层之添建
        4.1.1 依据1-空间分层不合理
        4.1.2 依据2-四层收分剧烈
        4.1.3 依据3-同时期楼阁建筑重檐结构参照
        4.1.4 依据4-三层抹角梁长度及出头形式
    4.2 平坐结构之改易
    4.3 版门上方窗格改易与鲁班龛添建
    4.4 一、二层各类柱之增加
    4.5 三层内檐斗栱之改易
    4.6 围脊改为高窗
    4.7 翼角起翘之改易
    4.8 洪武初年光岳楼旧貌推测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光岳楼部分测绘图纸
附录 B 光岳楼树种检测报告
附录 C 光岳楼碳十四测年报告
附录 D 光岳楼相关碑文方志选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悬挑结构复合道路在凯雷公路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常用拓宽技术分析
        1.1.1 圬工挡土墙
        1.1.2 开挖弃方、填方
        1.1.3 分台式与分离式路基
        1.1.4 预应力锚索挡土墙
        1.1.5 桩基托梁挡土墙
        1.1.6 桩板墙
        1.1.7 轻型锚杆挡墙
        1.1.8 半边桥路基
    1.2 陡峻山区条件下道路拓宽技术的讨论
        1.2.1 开挖弃土方式
        1.2.2 圬工挡墙方式
        1.2.3 锚索挡墙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凯雷公路局部区段路基结构方案比选
    2.1 基本情况
        2.1.1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与待建公路的关系
        2.1.1.1 气象、水文
        2.1.1.2 地形、地貌
        2.1.1.3 地层岩性
        2.1.1.4 地质构造
        2.1.1.5 水文地质特征
        2.1.1.6 不良地质路段情况及工程设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2.1.1.7 工程地质评价
        2.1.1.8 水文地质评价
        2.1.1.9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2.1.1.10 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
    2.2 方案比选
        2.2.1 路基方案
        2.2.2 桥梁方案
        2.2.3 整体式悬挑结构方案
        2.2.4 方案比选
    2.3 计算分析
        2.3.1 基本假定及计算图示
        2.3.2 悬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2.3.3 各构件计算方法
        2.3.3.1 挑梁
        2.3.3.2 搭板
第三章 整体式悬挑结构复合道路应用探索
    3.1 悬挑结构的提出
    3.2 设计理念及工作原理
    3.3 悬挑结构的几种发展形式
        3.3.1 加预应力锚索的单悬臂结构
        3.3.2 加预应力锚索的双悬臂结构
        3.3.3 加预应力锚索的双悬臂结构
    3.4 悬挑结构的组成及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式悬挑结构设计施工要点
    4.1 设计总则
        4.1.1 尺寸拟定
        4.1.2 荷载作用
        4.1.3 计算图示
        4.1.4 计算图示
    4.2 整体式悬挑结构结构稳定性分析
        4.2.1 整体式悬挑结构的产生破坏的种类
        4.2.2 稳定性分析方法
    4.3 施工要点
        4.3.1 整体悬挑结构总体施工方案
        4.3.2 整体悬挑结构内侧路面锚杆施工技术要点
        4.3.3 整体悬挑结构外侧边坡处理技术要点
        4.3.4 整体悬挑结构立柱施工技术要点
        4.3.5 整体悬挑结构纵梁及挑梁施工技术要点
        4.3.6 整体悬挑结构桥(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4.3.7 其他注意事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裂缝成因及其预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夯土房屋简介及其优势
        1.1.1 夯土房屋简介
        1.1.2 夯土房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1.2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
        1.2.1 选题意义
        1.2.2 选题背景
    1.3 夯土房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2 村镇夯土房屋现存状况的实地调研
    2.1 调研对象和调研工作简介
        2.1.1 徐家山村简介
        2.1.2 在徐家山村调研工作简介
    2.2 夯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夯土墙的夯筑方法
        2.2.1 夯土墙承重房屋
        2.2.2 夯土墙——木构架混合承重房屋
        2.2.3 夯土墙的夯筑方法
    2.3 夯土房屋的现存状况
        2.3.1 夯土房屋的现存状况简述
        2.3.2 影响居住舒适性的质量通病
        2.3.3 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质量通病
    2.4 夯土墙裂缝的常见形式及其成因
        2.4.1 墙体裂缝的现象
        2.4.2 墙体裂缝的成因和控制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受力和变形性能的数值分析
    3.1 概论
    3.2 夯土房屋数值模型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2.1 数值模型中使用的单元类型
        3.2.2 数值模型中的参数选用
        3.2.3 数值建模和分析的基本假定
        3.2.4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5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3 自重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变形特点
        3.3.1 自重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变形特点
        3.3.2 自重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特点
        3.3.3 小结
    3.4 X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变形特点
        3.4.1 X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变形特点
        3.4.2 X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特点
        3.4.3 小结
    3.5 Y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变形特点
        3.5.1 Y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变形特点
        3.5.2 Y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部位的受力特点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4 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裂缝预控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4.1 纵横墙交接处裂缝的控制技术
    4.2 设置圈梁后的夯土房屋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圈梁的材料选择
        4.2.2 木圈梁的设置位置
        4.2.3 木圈梁的数值模型
    4.3 设置圈梁对纵横墙交接部位墙体受力变形性能的改善
        4.3.1 设置圈梁后的自重分析
        4.3.2 设置圈梁后的X向水平地震分析
        4.3.3 设置圈梁后的Y向水平地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多层砌体房屋由于局部基础设计不当引起墙体裂缝的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屋底层有较大洞口处基础处理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1.1 裂缝现象
    1. 2 裂缝原因
    1.3 防治措施
2 沉降缝处基础处理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2.1 裂缝现象
    2.2 裂缝原因
    2.3 防治措施
3 新老建筑物相邻处基础设计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3.1 裂缝现象
    3.2 裂缝原因
    3.3 防治措施
4 较密集处墙体基础处理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4.1 裂缝现象
    4.2 裂缝原因
    4.3 防治措施
        4.3.1 设置沉降缝。
        4.3.2 局部加大基础底面积。
        4.3.3 增强上部建筑物的刚度和墙体强度。

(9)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合理宽度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基础挑梁下基础端头加宽的设计方法
    1.1 计算公式的提出
    1.2 减小b1的方法
2 纵横墙基础相交时基础底面宽度的设计方法
    2.1 问题的提出
    2.2 公式的推出
3 结语

(10)砌体建筑因基础局部原因引起墙体裂缝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底层洞口较大基础处理不当
    1. 裂缝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二、地基异常设计不当
    1. 裂缝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三、沉降缝处基础处理不当
    1. 裂缝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四、新老相邻基础处理不当
    1. 裂缝的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五、坡沟地形处理建筑物基础
    1. 裂缝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六、建筑物布置密集基础问题引起墙体裂缝
    1. 裂缝现象
    2. 裂缝成因
    3. 预防措施

四、基础挑梁下纵横基础端头加宽的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梅州传统木构建筑研究[D]. 姜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明清河西走廊建筑正身大木构架及其节点研究[D]. 李佳璐. 天津大学, 2020(02)
  • [3]结合结构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结构类型为载体[D]. 方浩宇. 东南大学, 2019(01)
  • [4]山区装配式悬挑路基结构力学行为分析[D]. 田海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聊城光岳楼的调查及营建史研究[D]. 李倩. 天津大学, 2018(01)
  • [6]悬挑结构复合道路在凯雷公路中的应用探索[D]. 黎安金.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6)
  • [7]夯土房屋纵横墙交接处裂缝成因及其预控措施研究[D]. 张宗敏. 郑州大学, 2012(09)
  • [8]多层砌体房屋由于局部基础设计不当引起墙体裂缝的分析及防治措施[J]. 李大鸣,严凌. 江西建材, 2006(01)
  • [9]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合理宽度的计算方法[J]. 杨雪梅,张宏伟. 低温建筑技术, 2005(03)
  • [10]砌体建筑因基础局部原因引起墙体裂缝及防治[J]. 王雄,尹金生,王宗昌,陈斌.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3(09)

标签:;  ;  ;  ;  ;  

基础悬臂梁下垂直和水平基础端部加宽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