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形象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

论西藏形象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

一、论藏象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颜彦[1](2019)在《心肺脏理论源流考》文中认为目的中医学的历史表明,中医基础理论一直在动态发展。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框架的形成,来自于几千年来中医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目前的文献研究,对于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路径刻画不够,对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发展实践的具象化描述不多。本论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探索心肺二脏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变。方法本论文聚焦心肺二脏,以《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九本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集大成的医着为研究对象,对古籍所涉心、肺二脏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刻画心肺脏腑理论发展源流。本论文一方面在单本古籍着作中依从于该着的书目,整理反映当时代对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治疗认识,另一方面汇集九本专着,对历代心肺二脏的生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专题的形式梳理历代心肺二脏的基础理论发展情况,沿着时间脉络刻画心肺二脏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认识变化。结果心脏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心系统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心的生理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心主神明的功能从《内经》中的情绪与神的关系,发展到《诸病源候论》对心神的多种变化的观察记录,《太平圣惠方》对心烦进行专题记载与治疗,《和剂局方》对心悸怔忡的专方治疗,《圣济总录》《普济方》对心神变化的病因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医宗金鉴》依据不同类型的心神表现予以不同的处方。历代所记载的心病症也不断丰富,体现了心主神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心主血的功能也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不断清晰,血量、血脉与心的关系在各医籍丰富完善,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心与血、血脉之间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心与血、脉互相影响的病机,也逐步形成了调和血脉和调补气血的治疗方法。肺脏的理论发展主要包括:肺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肺主气、肺朝百脉、肺主皮毛、肺主声、肺通调水道、肺藏魄等理论,在历代通过症状、治疗和用药的理论不断验证和扩充。肺病机主要聚焦于风、寒、热三邪,表现为气失常和津液失常更多,对肺气虚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记载了寄生虫类疾病。对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主要治则包括了补肾气、润肺、定喘嗽、通津液,随着时代发展,治法也不断丰富。本研究关注到心肺二脏治疗理论的发展,从内经的经络针刺,到唐宋的中药汤剂成为主流,再到明清以来的复方治疗,客观反映了中医学汉唐以来不断发展的疾病治疗历史演变,期待引起学界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结论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等具有里程碑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研究,较为准确地刻画出心、肺脏腑理论发展的源流,为准确继承古典中医基础理论奠定基础。

刘金涛[2](2019)在《《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内经》中“五味”、“苦欲”、“补泻”、“脏”四个概念的内涵及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结构及发展脉络,厘清其理论发展主线,探讨其理论变化的内在原因。方法: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搜集现存医学类及文史类文献、现代教材、学术着作、学术论文的基础之上,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考察《内经》时期“五味”、“苦欲”、“补泻”、“脏”四个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变化,并分析四个概念的关系,进而厘清各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结构。广泛阅读从汉至今代表性官方着作及影响力较大的医着,根据其理论结构发展的特点,选取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变化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如李东垣、缪希雍、吴鞠通。比较各代表医家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探究其发展脉络。在厘清其理论结构中,探究其保持稳定传承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基于此“核心观念”对现今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内经》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建立基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其方式为五行归类思维,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根据脏腑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特性,假借中药的五味,调整人体气机运行方式的一种治疗学理论。五味是指天地的精气;苦欲是指五脏自身的特性;补泻是指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使之与天地保持同步的状态,即补虚泻实;脏是储藏天地之精气的库藏。宋至清代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宋代之后产生着较大变化,主要基于探究事物“因果”的生成关系上,强调人体的精气本源不再直接源于天地之气,而是转向于人体自身内部,探究脏腑生成的精气作为生命的本源之气,在这种状态下,医家通过药物的形、色、质、气、味,在“药类法象”的思维视角下,分析药物的功效。五味是指天地的精气,对五味认知的方式是“药类法象”的理论;苦欲是指五脏所藏之神之好恶;补泻的概念范畴有所扩大;五脏逐渐成为人体精气的源泉。现代,受到西方医学及概念思维的影响,以“功能”为主要关系构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五味是指药物的功能,“象思维”的作用被弱化;苦欲是指五脏自身的功能特性;补泻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补法是指补益人体的亏损,即脏腑的气、血、阴、阳的具体物质,提高人体的抗病机能,泻法是指祛除致病因素。脏的概念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是指人体“功能”之脏腑,为形而下的器脏。结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确立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治疗体系始,其核心观念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各家学说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中作出较大的贡献,丰富了理论内容。对比三个时期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的概念及结构,发现《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理论的外延有所变化,但就其核心观念而言,保持相对稳定的传承。核心观念是指以“象思维”为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指导的理论内核;就其外延而论,各家学说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临床运用等有所创新与发挥,丰富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但此理论在现行各版教材中(除《内经》教材引用古代医家论述,解释经文外),并没有涉及相关记载。就此理论的四个概念而言,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内经》时期相比变化较大,并且“象思维”在现今教材的地位有所降低。意义:厘清《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脉络,刻画出其理论结构的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本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临床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理清《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发展脉络,重现各个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认识模型。其次,根据其发展脉络,探究理论传承的核心要素,总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的原因,为现行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分析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脉络,明晓其理论的重要性,对中医学基础类教材的编写、中医传承工作提供建议。在临床诊疗方面,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各时期持续稳定地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中,厘清这一点也有利于为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提供理论依据。

王维广[3](2018)在《中医藏象概念研究及新方法的探索性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各历史时期藏象概念的内涵,分析各时期医家构建藏象概念的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比较各时期的构建藏象概念主导思想的异同,分析当代藏象概念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总结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及应用过程,以促进定性研究法在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以往自上而下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在收集现存文献、现代教材、着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处理,分析各时期医家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并对原始文献的各段中的主题进行归纳。并将这些主题进一步归纳,形成各时期藏象概念范畴内所包含的要素,即各时期藏象概念所概括的各个“主题”,同时掘这些“主题”所表现的空间位置或逻辑关系,以分析历代医家构建藏象概念的主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描述各时期藏象概念的理论框架,以各时期藏象概念的理论框架分析各时期医家都见藏象概念的主导思想。并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各时期的主导思想,提炼当代藏象概念的构建构成中的存在的不足。并以“命门学说”和“病机”概念为例,探讨各时期藏象概念的变化对“命门学说”和“病机”概念的影响,进而探讨各时期藏象概念的变化对中医其他理论的影响。最后,总结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及应用过程,阐述定性研究法在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中应用的经验。结果:本研究发现藏象概念内涵的沿革过程中,可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即宋以前、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后。宋以前,藏象概念所包含的主题包括:脏腑之”器”象、脏腑之“用”象、脏腑之“应”象、脏腑内所藏之物之“器”象、脏腑之“用”象。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宋以前的藏象概念理论框架是以“用”象、“器”象、“应”象构成形而下世界,“道”等构成形而上的世界。其中形而下世界则更重视“用”象和“应”象。以“所属关系”连接“道”和“用”象,“道”和“器”象,“道”和“应”象。其形成过程主要受宇宙论的影响,象思维时期构建的主导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所属关系”是各主题之间的主要关系。宋元明清时期,藏象概念所包含的主题包括:脏腑之”器”象、脏腑之“用”象、脏腑之“应”象和脏腑之“体”象、脏腑内所藏之物之“器”象、脏腑之“用”象、脏腑内所藏之物之“体”象。藏象概念理论框架是以“用”象、“器”象、“应”象构成形而下世界,以“体”和“理”“道”等构成形而上的世界,其中形而上世界的“体”和“理”“道”等所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形而下世界则更重视“用”象。以“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连接“理”和“用”象,“理”和“器”象,“理”和“应”象。其形成过程在继承前代理论的基础上,“理学”的影响较大,象思维时期构建的主导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是各主题之间的主要关系。民国以后,藏象概念所包含的主题包括:结构、功能、功能的结果和与外界相应的象,其中“藏”概念的主要内容为“结构”和“功能”,“象”概念的主要内容为“功能的表现”与“外界相应的象”。4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结构生成功能,功能生成功能的结果,外界相应的象与另外三个主题不相连接。其形成过程在继承前代理论的基础上,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较大。当代中医藏象概念的理论框架中,象的主导地位减弱,主要体现在“生成关系”是各主题之间的主要关系。从宋以前藏象概念内涵转变到宋元明清时期藏象过程中,宋以前医家对“象”概念阐述不清,模糊了象概念在理论结构中的空间位置,进而成为概念结构发生转变的关键。宋元明清时期藏象概念内涵转变到民国时期藏象过程中,宋元明清时期医家对“体”概念阐述不清模糊了“体”概念在理论结构中的空间位置,进而成为概念结构发生转变的关键。本研究引入定性研究法的现代中医藏象概念研究的研究过程,对定性研究法在中藏象概念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定性研究法在中医藏象概念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可以从“理论基础”“明确的科学假设及建立概念框架”“抽样方法”“资料的收集方法”“伦理问题”“资料分析与理论构建”“信度和效度的评价”“反复验证与得出结论”“研究成果的报告”等几个方面来开展。结论:从理论框架的角度分析,藏象概念是以“象思维”为主导,以用象、器象、应象为主要节点构建的,用以概括脏腑及相关结构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概念。“象思维”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古代藏象概念中,“所属关系”“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是各主题之间的主要关系。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主流思想、医学实践的发展,其理论框架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但构建其理论框架的主导思维一直保持不变,即象思维保持不变。同时,定性研究法应用于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中,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医藏象概念研究的研究质量。意义:本研究详细阐述了藏象概念的内涵、理论框架及构建的主导思维。通过对该思路的挖掘,使这种思维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使中医理论不仅传承固定的医学知识,同时传承中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应用策略等内在的知识和技巧。并且使中医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借鉴更加方便,促进中医理论和其他学科的进步。再者通过对思维的挖掘,促进当代临床医生理解中医临床决策、选方、用药等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这不仅对中医理论研究、中医文献研究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且对中医教育、中医传承、中医临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本研究使用的定性研究法,能够推广到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中的其他领域,提高中医文献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推动中医经典及文献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方面的发展。

李成华[4](2016)在《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及其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当今社会对中医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中医复兴创造了条件,扫除中医复兴道路上的障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尤其是藏象术语的误读及其翻译问题制约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本文从探讨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入手,研究中医术语特别是藏象术语的隐喻现象,试图厘清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些概念的来源,明晰中医脏腑、经络等概念的功能属性,诠释藏象术语的隐喻现象,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研究中医术语特别是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问题,探讨术语隐喻英译的原则与策略,力图使译文既能体现术语的学术内涵,又能传递其蕴含的文、史、哲的意蕴。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研究中医思维方法的相关学术资料为参考,探讨象思维、取象比类和隐喻认知的关系,分析中医术语的隐喻属性和工作机制,揭示中医术语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隐喻思维。(2)定性分析法:以四部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成果为语料,探索藏象术语的隐喻类型,分析其构建模式,诠释《内经》论藏象主要篇章的隐喻现象。(3)对比研究法:从隐喻翻译的认知观切入,以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为视角,对比研究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探讨其基本原则和策略,重新认识存在争议的术语的英译。研究内容:以四部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成果收录的藏象术语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1)以藏象学说术语为重点,阐释中医藏象术语的隐喻类型;根据取象比类所取之象,探索藏象术语隐喻的构建模式;结合《内经》论藏象的主要篇目,诠释藏象学说构建的隐喻认知基础。(2)以关联翻译理论为视角,探讨藏象术语隐喻翻译所要遵循的原则和策略,并通过对比分析,检验所论原则和策略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藏象术语具有隐喻属性,主要包括“表-里”“上-下”“中心-边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方位隐喻,以容器、管道、拟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实体隐喻和以气、阴阳、五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结构隐喻三种类型;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是藏象术语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隐喻构建模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为认知藏象术语和阐释医理提供了发生学依据。(2)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应遵循两大原则:语义对等是藏象术语隐喻英译遵循的阐释医理原则;基于隐喻价值的隐喻意象取舍判断是藏象术语隐喻英译遵循的保持民族特色原则。(3)藏象术语隐喻英译应遵循四条策略:一是约定俗成是翻译藏象术语隐喻的首要策略;二是具有隐喻价值的藏象术语在翻译时以音译、对等映射、转换隐喻意象等方式保留隐喻;三是医理与隐喻意象不可兼得,当以医理为要,舍去隐喻;四是多元对等是翻译多义术语的方法。

谷浩荣[5](2014)在《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热门领域和认知范式的研究焦点。近年来,有关隐喻研究如火如荼,从传统修辞学逐渐成为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翻译学、符号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隐喻的性质、功能和运作机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对隐喻的各项研究表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具有可以跟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研究的特点,隐喻理论也为中医语言和概念的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崭新的视角。以贾春华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将研究视域转向中医概念隐喻和中医隐喻认知。提出“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并运用隐喻认知的方法对中医病因病机、五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中医要发展,中西医要结合,就必须跨越横在中西医之间的那条鸿沟——语言。脏腑是人体生命的核心,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将脏腑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但两者在对脏腑及其生理病理的认识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现代对中医脏腑概念“膀胱”的解说完全与西医脏器“膀胱”相对应,它的生理功能只是贮存和排泄尿液。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将膀胱比作“州都”,能藏“津液”、具有“气化”功能,显然中医学“膀胱”概念的内涵要比西医“膀胱”丰富得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中医对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认知是基于隐喻,或者说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藏象学说是关于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基础。该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对人体解剖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类比、分析、推演等思维方式,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取象比类”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建中医藏象学说的最基本思维模式。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取象比类”思维的应用是生成‘概念隐喻’的重要因素之一,取象比类的过程即是将始源域的特征描绘为目标域的特征的典型的隐喻思维的应用。缘于此,中医藏象学说中充满了大量“隐喻式概念”或称之为‘概念隐喻”。诸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东方木也”、“肝主疏泄”、“胃为水谷之海”、“六经为川”等等,类于此者,不胜枚举。一方面这些隐喻式的陈述为中医藏象学说增加了新内容,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藏象学说的解读与现代研究造成了较大的难度。鉴于“隐喻也为理解人类经验世界提供了特定途径”这一论断,笔者试图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到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中,以期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引入新思路。正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藏象学说研究现状,主要从理论、实验及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梳理了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构建藏象学说的基本思维方式、藏象学说研究的焦点与难点等。第二章为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语言考察,分为四节,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背景,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发展历史等;第二节主要研究藏象概念隐喻的类型、功能、特征及藏象概念隐喻的诠释,结论:藏象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有:基本隐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管道隐喻四种;功能主要有:修辞、经济、认知、建构、解释、启发、推理;特征主要有:普遍性、系统性、矛盾性、科学性;关于藏象概念隐喻的诠释,得出对于藏象概念隐喻的真是一种“隐喻的真”,对于它的解释需要使用“可能世界理论”;第三节论述藏象概念隐喻研究的意义,指出首先多学科交叉是一种必然趋势,其次概念隐喻为解析藏象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用的工具。第三章为藏象概念隐喻构建的认知模型研究,分为五节,第一节阐述科学理论构建与认知模型的关系;第二、三、四节分别阐释四时、阴阳、五行模型的形成及其图示,以及三种认知模型在藏象概念隐喻构建中的作用,提出阴阳、四时、五行是构建藏象概念隐喻的三大基本模型,阴阳、四时、五行是一种理论构建型隐喻。第四章为基于概念隐喻的藏象理论考察,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五行五脏体系,得出五行五脏体系是一个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第二节在回顾时脏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得出“四时”是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认知模型,并以相似性为基础阐释时脏概念隐喻的构建;第三节为基于社会官僚系统的藏象概念隐喻简介。第五章为基于相似性的藏象概念隐喻构建举例,分为四节,第一节以“风”、“木”为始源域构建“肝主疏泄”概念隐喻第二节以天地、巽木之象为始源域构建胆藏象概念隐喻;第三节以“水库”“河流”为始源域构建脏腑“实满藏泻”概念隐喻;第四节为基于修辞心理逻辑的“A是B”格式概念隐喻分析,第六章浅述隐喻认知视域下的中医理论研究现状,指出从认知的角度对中医语言本质进行考察、梳理中医基本概念、进行理论重构、经典着作诠释、解释临床诊疗思维是一个新的方向,总结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宁[6](2014)在《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其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五个系统。肝藏象是其中较为复杂、影响范围较大的系统之一。正因如此,历代医家对肝藏象理论的论述颇丰,其理论各具特色;再加之肝藏象理论产生之初距今年代久远,其概念在如今的视野里产生了内涵的变迁。这使得“形成之初”的肝藏象理论与当代的肝藏象理论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变化。因此,关注肝藏象理论的变化,并基于此对肝藏象理论演进规律进行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模型,运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对两汉时期肝藏象理论与当代的肝藏象理论加以对比,找寻两个时期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异同。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对其进行以时间为轴的梳理,找出其概念演进的形式,对概念演进的规律加以总结。这些规律的总结,不但有助于对自古至今肝藏象演进过程的深入理解,更对未来肝藏象理论发展的可能方向给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肝藏象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反映出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更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演进的一个缩影。因此,肝藏象理论演进规律的总结,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思路。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加以明确。界定了“肝藏象”这一概念的含义。“肝藏象”是藏象理论体系中的子系统之一,是中医学描述关于中医“肝”的形态、所居处的位置、基本属性、生理功能及特性、以及其与其他脏腑组织器官、与自然界的关系的一套理论。并据此将肝藏象理论分为“形态部位”、“基本属性”、“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六个范畴。第二部分建立了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模型。该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模拟肝藏象概念自两汉至今的概念演进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概念的演进过程存在沿袭、分解、缩减、融合、演绎、断裂、插入、消亡几种基本形式。二是模拟两汉与当代肝脏象理论概念之间的差异关系。在该模型中,认为两汉时期与当今肝藏象理论相较,可出现重叠、单项、相交、包含、被包含的关系。并将这些比较关系与概念演进过程进行匹配,并阐明其中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对当代肝藏象理论共识的研究。这部分研究是基于建国以后中医高等院校使用的各版教材。这是由于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学科的当代共识。这一部分首先对统编教材进行了肝藏象的理论整理,在此基础上,将其他教材与之不同的内容加以补充。最终形成基于教材研究的肝藏象理论共识。第四部分是对两汉时期肝藏象理论的研究。由于两汉时期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代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因此,基于这四部医典中关于肝藏象理论的描述,总结出两汉时期肝藏象理论的基本面貌。第五部分是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的对比分析。其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的比对投影分析。以完成理论模型中“从面到点”的研究。即通过对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概念的对比,找出其存在的异同。二是根据其找出的异同点,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并以概念为纲进行演进变化分析。第六部分是对肝藏象理论演进过程的认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肝藏象理论体系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肝与木五行配属的关系的沿袭,使得肝藏象理论得以稳定的表达;临床实践推动了肝藏象理论的变化;哲学范畴的融入带来肝藏象理论深刻的变革。

段明瑞[7](2013)在《基于藏象学说的城市功能体的概念建构及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我国城市化率不断地提高,城市建设蓬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从事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城市或者城市中某一区域空间时,缺少整体观、系统论的思维视角,致使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空间秩序混乱,促使城市空间特色缺失。为了减少和防止此类问题的在发生,本文提出了城市功能体的概念,并将城市中起发展动力作用的区域空间作为城市特别“功能区域”,通过借鉴中医藏象学说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弥补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思维方式的不足。论文以动力机制作用的城市空间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藏象学说基本理论模型为切入点,在城市设计理论层面上探求建构城市功能体的概念。进而对城市功能体内的在结构作用关系、分类、特征和辨别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塑造城市功能体的空间特色的方法和手段。论文开始通过案例解析得到了关注城市空间发展中起动力机制作用的区域空间,并提出了该区域空间(城市功能体)是由城市功能和形体环境以及人的使用活动构成。通过对藏象学说基本原理的提炼和转译,提出了从单一系统和多个系统分别对该区域空间本身以及整个城市中各个相类似功能区域空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基于藏象学说的单一系统原理指导下主要研究了城市功能体本身的内在结构,建立了系统性的构成关系,再结合城市设计对该特殊的功能区域空间的认识,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建构了城市功能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类:从城市功能构成的性质可以分为基质型与核心型城市功能体;而针对核心城市功能体进行分析,可从主导功能的视角分析,主要分为单一功能的功能体和综合型城市功能体。最后,从识别条件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功能体辨别四要素:经济与功能、文化要素、城市的形体环境以及人的使用活动。而基于藏象学说多个系统原理下的对城市中各个功能体功能系统性和连接多维性进行分析,而得出两者对于城市形体环境特色塑造方面的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功能体对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手段。

郭淑芳[8](2013)在《论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的改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就发生学的角度,将藏象学说作为一个成长的过程进行考察,从“藏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另类视角与标准的出现”导入,分析了藏象学说构建的过程性:解剖与以表知里的兴衰更替,明确了脏腑概念的创生与解剖方法、藏象概念的创生与以表知里方法以及气一元论文化背景的关系,揭示了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的改造及其依据,进而就解剖实体概念论、实体——功能复合概念论、功能概念论进行了剖析,并最终实现对相关概念的改写。方法:联合运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发生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结论:①藏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在于西方医学作为参照系提供了另类的视角与标准。②藏象学说的建构存在过程性,解剖方法是脏腑解剖实体概念赖以发生的始基,创生时期的脏腑初始概念是关于解剖的、实体的。藏象概念的创生是伴随着研究方法的重大转折而发生的——放弃解剖转而采用“以表知里”方法,这一转折赋予初始的脏腑解剖概念以功能的内涵——旧瓶装新酒。③完成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所赋予的功能内涵与初始的解剖概念并非机械的叠加组合,初始的解剖脏腑概念接受了气一元论的改造,这一改造是彻底的,解剖概念与功能内涵因改造而在气一元论中达成了严密的逻辑统一性。④解剖实体概念论者,其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脏腑概念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过程;其次,囿于解剖方法对于医学发生意义的一般原则;再次,囿于结构功能关系的一般原则,并忽视了气一元论哲学的基本特点——气物质性的不证自明性。解剖实体——功能复合概念论,认识到脏腑概念最早是由解剖方法提出的,同时,又认识到脏腑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但对于演化后气一元论对初始解剖概念的改造却缺乏基本的了解,或虽有所了解,但又因昧于解剖概念与功能内涵在气一元论中的严密逻辑统一性,而误判为改造是不彻底的、不自觉的。功能概念论,既认识到解剖方法对脏腑概念发生的始基作用,又肯定脏腑概念所经历的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还进一步认识到气一元论对初始解剖脏腑概念的改造,并最终确认这种改造的自觉性与彻底性。⑤确认脏腑初始概念的解剖实体性,确认以表知里替代解剖方法这一转折赋予脏腑初始解剖概念以功能的内涵,确认气一元论哲学对脏腑初始解剖概念的改造以及这种改造的彻底性,我们便别无选择——相关概念只能是功能的、运动的、作用的、实体的。因此,相关概念也就有了改写的必要,这种改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表述用词的选择、规范与统一;一为概念内涵的界定、规范与统一。

李曌华[9](2013)在《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种《一切经音义》是解释佛经中难读难解字词的音义类训诂学着作,包括唐代释玄应《众经音义》、唐代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和辽代释希麟《续续一切经音义》等三种佛经音义类着作。前人对其在文献学、语言文宇学、辞书学文化史等方面的价值都做了大量研究。然而我们注意到,三种《一切经音义》中包含数以百计的人体名物词、疾病名物词和药物名物词等医学名物词。其中人体名物词197个,主要涉及人体部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生理病理产物等,如“心胏”“骨干‘’“颔骨”等;疾病名物词194个,涉及五官、内、外妇、儿诸科,如“瘦痉”“青瘀”“伛偻”等;药物名物词207个,包括花鸟、虫、鱼等,尤其是记载了不少外来药物,又如“踯躅叶”“安膳那”“篦麻油”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医学名物词,如“扁鹊”“药石”“鍼石”等。这些语词和释义有助於:1、研究古代人体名物词、疾病名物词和药物名物词等医学名物词的命名含义、构词用字规律、演变轨迹等方面内容;2、补正现代中医学辞典和大型汉语辞典的条目;3、还可补充古代医学着作记载的相关内容。然而尚未有学者对这些医学名物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三种《一切经音义》中所载医学词汇材料研究汉语医学词汇的构词方式、命名理据、文字形式以及由於这三个因素异同和变化造成的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现象的规律,语料涵盖了人体名物词、疾病名物词、药物名物词和其它医学名物词等类别的医学名物词。由於三部书成书年代较早,在一些方面可与《内经》、《伤寒论》等汉代医学经典相比勘。书中还直接引用了《脉经》、《苏敬本草》等中医古籍进行注释,故对於研究唐及唐以前人体名物词、疾病名物词、药物名物词等医学名物词及疾病史发展,了解中古时期的医学词汇特点,以及对於中医古籍的校勘都有重要价值,本文同样给子探讨。本文以三种《一切经音义》的文献语言材料为依据,参考传世古医籍以及各类辞书文献,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三种《一切经音义》中的医学名物词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次对三种《一切经音义》中的医学名物词进行研究。首次将三种《一切经音义》进行合并堪比研究。首次对部分医学名物词进行考释。补充和纠正了辞书中部分医学名物词及其释义。揭示佛经文献中的医学价值。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又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依据、内容、方法及特色和创新点进行叙迷。第二章以人体名物词、疾病名物词、药物名物词三部分为主对三种《一切经音义》中的医学名物词进行分类研究。第三章从形、音、义三个角度对三种《一切经音义》中的医学名物词在语言学上的价值进行探讨。下篇为考释部分,分为人体名物词例释、疾病名物词例释和药物名物词例释三章,对其中的典型例子进行考释。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既涉及医学领域又涉及语言学领域,其意义是多学科的。希冀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汉语医学词汇的研究提供初步整理的文献语言材料和经过初步思考的参考意见本文的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医学名物词研究(11BYY068)之子项目。

李瀚旻[10](2011)在《肝藏象肝脏中心说》文中提出肝藏象研究是现代藏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藏象纯功能说""藏象指标说""藏象结构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肝藏象肝脏中心说",扩展和深化了肝藏象本质研究,为藏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论藏象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藏象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肺脏理论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引言
    1 现状
    2 历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式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4 假说
材料与方法
    1 书目选择
    2 脏腑选择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心脏理论
    第一节 《内经》心脏的理论
    第二节 《难经》心脏的理论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心脏的理论
    第四节 《外台秘要》心脏的理论
    第五节 《太平圣惠方》心脏的理论
    第六节 《和剂局方》心脏的理论
    第七节 《圣济总录》心脏的理论
    第八节 《普济方》心脏的理论
    第九节 《医宗金鉴》心脏的理论
    第十节 心脏理论源流考
第二章 肺脏理论
    第一节 《内经》肺脏的理论
    第二节 《难经》肺脏的理论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肺脏的理论
    第四节 《外台秘要》肺脏的理论
    第五节 肺脏理论源流考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心脏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近现代演变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2)《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现状
        1.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理论研究
        1.2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临床研究
    2 五味概念的研究现状
    3 苦欲概念的研究现状
    4 补泻概念的研究现状
    5 脏概念的研究现状
    6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研究的思考
        6.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6.2 五味、苦欲、补泻、脏四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6.3 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并未形成共识
        6.4 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理论是否纳入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之中
    参考文献
前言
一、《内经》五味、苦欲、补泻、脏内涵及其发展
    1.1 五味概念的内涵及发展
        1.1.1 《内经》时期五味的概念
        1.1.2 五味概念的发展
        1.1.3 五味概念发展的特点
    1.2 苦欲概念的内涵及发展
        1.2.1 《内经》时期苦欲的概念
        1.2.2 苦欲概念的发展
        1.2.3 苦欲概念发展的特点
    1.3 补泻概念的内涵及发展
        1.3.1 《内经》时期补泻的概念
        1.3.2 补泻概念的发展
        1.3.3 补泻概念发展的特点
    1.4 脏概念的内涵及发展
        1.4.1 《内经》时期脏的概念
        1.4.2 脏概念的发展
        1.4.3 脏概念发展的特点
二、《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结构发展及特点
    2.1 《内经》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及特点
        2.1.1 《内经》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
        2.1.2 《内经》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特点
    2.2 李东垣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及特点
        2.2.1 李东垣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
        2.2.2 李东垣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特点
    2.3 缪希雍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及特点
        2.3.1 缪希雍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
        2.3.2 缪希雍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特点
    2.4 吴鞠通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及特点
        2.4.1 吴鞠通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
        2.4.2 吴鞠通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特点
三、《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脉络
    3.1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传承创新脉络
    3.2 各家学说对《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的贡献
四、《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讨论
    4.1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的主线
        4.1.1 以天人一体观构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4.1.2 以因果关系构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4.1.3 以功能关系构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4.2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的内在原因总结
        4.2.1 思想文化的影响
        4.2.2 临床实践的驱动
        4.2.3 医家的主体作用
    4.3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演变的启示
        4.3.1 对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思考
        4.3.2 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演变和发展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医藏象概念研究及新方法的探索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藏象”概念研究
        1 藏象概念内涵研究
        2 对藏象概念构建基础的研究
        3 对藏象概念构建方法的研究
        4 小结
    文献综述二“藏象”概念的文献理论研究方法
        1 思辨研究法方面
        1.1思辨研究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1.2 思辨研究法的现代应用极为广泛
        1.3 思辨研究法的特点
        1.4 对思辨研究法在中医领域应用的思考
        2 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新方法
        3 定量研究方法方面
        小结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方案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案设计
        1.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三角互证
        2. 资料的收集方法
        3. 研究及资料保存工具的选择
        4. 伦理问题
        5. 资料分析与理论构建
        6. 质量监控、信度和效度
        7. 反复验证与得出结论
第二章 各时期藏象概念内涵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藏象概念中的主题、关系及结构
        1. 藏象概念的主题
        1.1 就脏腑而言,医家所关注的主题
        1.1.1 脏腑之“器”象
        1.1.2 脏腑之“用”象
        1.1.3 脏腑之“应”象
        1.2 就脏腑内所之物而言,医家所关注的主题
        1.2.1 脏腑内所藏之物之“器”象
        1.2.2 脏腑内所藏之物之“用”象
        2. “所属关系”是宋以前藏象概念各主题之间的核心关系
        2.1 藏象概念中的“所属关系”及藏象概念的理论框架
        2.2 通过“气”理论阐述“所属关系”的合理性
        2.3 宋以前医家关注“所属关系”主要是受宇宙论的影响
        3.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为宋元明清医家发展藏象概念埋下伏笔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藏象概念中的主题、关系及结构
        1. 藏象概念的主题
        1.1 就脏腑而言,医家所关注的主题
        1.1.1 脏腑之“器”象
        1.1.2 脏腑之“用”象
        1.1.3 脏腑之“应”象
        1.1.4 脏腑之“体”象
        1.2 就脏腑内所藏之物而言,医家所关注的主题
        1.2.1 脏腑内所藏之物之“器”象
        1.2.2 脏腑内所藏之物之“用”象
        1.2.3 脏腑内所藏之物之“体”象
        2. “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是宋元明清时期藏象概念各主题之间的核心关系
        2.1 藏象概念中的“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及藏象概念的理论框架
        2.2 通过构建至高无上的“理”并提出“理一分殊”阐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合理性
        2.3 宋元明清时期医家关注的“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
        3. “体阴用阳”为民国医家发展藏象概念埋下伏笔
        3.1 宋元明清时期思想世界中的“体”概念
        3.2 中医理论中的“体”概念
        3.3 中医理论中的“体”与思想世界“体”概念的异同及影响
    第三节 民国以后,藏象概念中的主题、关系及结构
        1. 七版中基教材中的藏象概念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结构功能”及因果关系是现代中医藏象概念各主题之间的核心关系
        2.1 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
        2.2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2.3 “象”的所指是生理功能的结果,与生理功能联系密切
        2.4 现代中医藏象概念结构演变特点
        3. “体”“用”“理”“象”的改变是现代藏象概念结构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象概念发展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藏象概念对命门学说的影响研究
        1 “命门学说”之兴——源于以“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为主的藏象概念的流行
        1.1 “命门”学说兴起过程简述
        1.2 命门学说的构建需求
        1.3 命门学说的构建基础
        2 “命门学说”的盛极而衰——源于以“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为主的藏象概念受到挑战
        2.1 清代医家对“命门”学说的批判
        2.2 “命门学说”存在的问题
        2.3 清代医家对“命门学说”的修补
        3 “命门学说”的边缘化——源于以“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为主的藏象概念边缘化
        3.1 全国统编中基教材中命门章节内容中缺少原本命门学说原本的理论框架
        3.2 以“命门学说”理论框架部分结构构建的新概念在中基教材出现
        3.3 “命门学说”边缘化的原因
    第二节 藏象概念对病机概念的影响研究
        1. 宋以前时期,“从属关系”下的“机兆”
        2. 宋元明清时期,“基于本根论的因果关系”下的“机要”
        3. 民国以后,“功能结构”关系下的“机制”
        3.1 从“病理”到“病机”
        3.2 从处理“关键问题”到处理“抽象概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方法的探索性应用
    1. 方法学基础
    2. 明确的科学假设及建立初步概念框架
    3. 研究及资料保存工具的选择
    4. 研究样本的选择、三角互证及资料的收集
    5. 伦理问题
    6. 资料分析与理论构建
    7. 质量监控、信度和效度
    8. 反复验证与得出结论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研究的启示及意义
    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及其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象思维、取象比类与中医隐喻
    1 象思维
        1.1 象
        1.2 象思维
    2 取象比类
        2.1 取象比类的内涵
        2.2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
        2.3 隐喻视角下的取象比类
    3 中医隐喻
        3.1 中医语言的隐喻
        3.2 中医隐喻的普遍性
        3.3 中医隐喻研究的意义
    4 小结
第二部分 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研究
    1 隐喻研究概述
        1.1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1.2 隐喻的语义学研究
        1.3 隐喻的认知研究
    2 中医术语与隐喻
        2.1 术语与隐喻
        2.2 中医术语的特点
        2.3 中医术语的隐喻
    3 藏象术语的隐喻类型和构建模式
        3.1 藏象术语的隐喻类型
        3.1.1 方位隐喻
        3.1.2 实体隐喻
        3.1.3 结构隐喻
        3.2 藏象术语隐喻的构建模式
        3.2.1 阴阳模式
        3.2.2 五行模式
        3.2.3 天人模式
        3.2.4 社会功能模式
    4 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诠释
        4.1 《素问·灵兰秘典论》的隐喻诠释
        4.2 《素问·六节藏象论》的隐喻诠释
        4.3 《素问·五藏别论》的隐喻诠释
        4.4“木曰曲直”视阈下的肝为罢极之本
    5 小结
第三部分 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研究
    1 中医术语英译的历程与方法
        1.1 中医术语英译的历程
        1.2 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
    2 隐喻翻译与中医术语隐喻的英译
        2.1 隐喻翻译
        2.2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
        2.3 中医术语隐喻的英译
    3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藏象术语隐喻的英译
        3.1 关联翻译理论
        3.2 关联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藏象术语隐喻的翻译
        3.2.1 阐释医理原则
        3.2.2 保持民族特色原则
        3.2.3 藏象术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4 藏象术语隐喻英译的对比研究
        4.1 藏象学说术语隐喻的翻译
        4.2 经络学说术语隐喻的翻译
        4.3 精气术语隐喻的翻译
        4.4 形体术语隐喻的翻译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科研课题

(5)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藏象学说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1.1 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
        1.2 构建藏象学说的基本思维方式
        1.3 “藏象”与“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1.4 藏象学说研究的焦点与难点
    2 实验研究
        2.1 五脏生理病理研究
        2.2 藏象实质研究
    3 多学科交叉研究
    4 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语言考察
    1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1.1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背景
        1.2 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
        1.3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1.4 概念隐喻的类型
        1.5 概念隐喻与理论构建
    2 中医藏象语言: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2.1 藏象概念隐喻的类型
        2.2 藏象概念隐喻的功能
        2.3 藏象概念隐喻的特征
        2.4 藏象概念隐喻的诠释
    3 藏象概念隐喻研究的意义
        3.1 多学科交叉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3.2 概念隐喻为解析藏象语言提供了工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藏象概念隐喻建构的认知模型
    1 科学理论构建与认知模型述要
    2 四时认知模型
        2.1 四时模型的形成
        2.2 四时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3 阴阳认知模型
        3.1 阴阳模型及其图式
        3.2 阴阳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4 五行认知模型
        4.1 五行模型及其图式
        4.2 五行模型与藏象概念隐喻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概念隐喻的藏象理论考察
    1 五行五脏: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
    2 四时五脏:基于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
        2.1 “时脏相应”理论研究之现状
        2.2 基于隐喻认知的“时脏相应”研究
        2.3 中医“时脏相应”概念隐喻的诠释
    3 基于社会官僚体系构建的藏象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相似性的中医藏象概念隐喻构建举例
    1 以“风”“木”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1.1 以“风”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1.2 以“木”为始源域的“肝主疏泄”概念隐喻
    2 基于意象思维的胆藏象概念隐喻研究
        2.1 比类天地之象—胆为奇恒之腑
        2.2 比类巽木之象—胆主怒,主胆识,主决断
    3 基于取象比类的脏腑“实满藏泻”概念隐喻诠释
        3.1 《内经》脏腑“实满藏泻”理论述要
        3.2 脏腑“实满藏泻”理论是基于类比建立的结构隐喻
    4 基于修辞心理逻辑的“A是B”格式藏象概念隐喻分析
        4.1 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
        4.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4.3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浅述隐喻认知视域下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在基本概念梳理方面
        1.1 基于认知的中医语言本质考察
        1.2 隐喻认知视域下中医基本概念研究
    2 在理论体系重构方面
        2.1 中医认知思维研究是理论体系重构的前提
        2.2 基于认知的中医理论体系重构设想
    3 在经典着作诠释方面
    4 在临床诊疗思维方面
    5 在中医西医结合方面
        5.1 中西医结合所遇到的困境
        5.2 中医证候本质的哲学考察
    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藏象”研究范畴的确定
    1 “肝”字意蕴及源流
    2 “藏象”意蕴及源流
    3 “肝藏象”含义及研究范畴
第二部分 “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模型
    1 肝藏象概念演进模型
    2 肝藏象概念比对投影模型
    3 概念演进的因素分析
第三部分 当代肝藏象理论共识
    1 统编教材肝藏象理论的整理
        1.1 第一本正式教材中的肝藏象理论
        1.2 一至三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1.3 四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1.4 五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1.5 六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1.6 七、八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1.7 九版教材中的肝藏象
    2 其他教材对肝藏象理论的补充
    3 基于教材研究的肝藏象理论共识
        3.1 当代肝藏象理论的结构
        3.2 当代肝藏象理论的核心概念
        3.3 当代肝藏象理论的内容
    4 讨论
第四部分 两汉时期肝藏象理论研究
    1 《黄帝内经》对肝藏象理论的认识
        1.1 对肝形态部位的认识
        1.2 肝的基本属性
        1.3 肝的生理功能
        1.4 肝的生理特性
        1.5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6 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 《难经》对肝藏象理论的认识
        2.1 对肝形态部位的认识
        2.2 肝的基本属性
        2.3 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2.4 肝与体、窍、志、液、时等的关系
        2.5 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 《神农本草经》中对肝藏象的认识
        3.1 经文辑录
        3.2 观点阐述
    4 《伤寒杂病论》中对肝藏象的认识
        4.1 经文辑录
        4.2 观点阐述
    5 两汉时期肝藏象理论基本面貌
    6 讨论
第五部分 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对比分析
    1 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的比对投影分析
        1.1 肝形态部位范畴的对比分析
        1.2 肝基本属性范畴的对比分析
        1.3 肝生理功能范畴的对比分析
        1.4 肝生理特性范畴的对比分析
        1.5 肝与体窍志液时等关系范畴的对比分析
        1.6 肝与其他脏腑关系范畴的对比分析
    2 以概念为纲的演进变化分析
        2.1 “体阴而用阳”概念的插入
        2.2 “肝属木”及肝与形体官窍概念的沿袭
        2.3 “肝藏血”概念的演绎
        2.4 “疏泄”概念的演绎
        2.5 从“肝生于左”到“肝主(气)升发”的概念缩减
        2.6 “肝主敷和”概念的消亡
第六部分 对肝藏象理论发展过程的认识
    1 肝木概念的沿袭使肝藏象理论得以稳定表达
    2 临床实践推动肝藏象理论的变化
    3 哲学的融入使肝藏象理论产生变革
    4 医家对肝藏象理论的主体作用
    5 科学技术等其他作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古代医籍书目
附录
    1 《灵枢》肝藏象理论条文
    2 《素问》肝藏象理论条文
    3 《难经》肝藏象理论条文
    4 《神农本经》肝藏象理论条文
    5 《伤寒杂病论》肝藏象理论条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藏象学说的城市功能体的概念建构及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功能区出现问题
        1.1.2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方面
        1.1.3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启示
        1.1.4 相关概念的阐释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与城市空间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研究
        1.3.2 中医学视角下城市设计研究
        1.3.3 藏象学说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功能体研究对象解析
    2.1 基于城市空间发展特性案例分析与总结
        2.1.1 选取案例分析
        2.1.2 总结分析
    2.2 城市中特定“功能区域空间”提炼
        2.2.1 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动力机制
        2.2.2 城市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2.2.3 特别“功能区域空间”的提炼
    2.3 “功能区域空间”构成特性的分析
        2.3.1 “公共服务型功能”为主导
        2.3.2 “空间形体环境”为核心
        2.3.3 人的使用活动的“公共性”为前提
        2.3.4 特殊的“功能区域空间”的研究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藏象学说的引入及与“功能区域空间”的对接
    3.1 中医学视角引入
        3.1.1 城市与生命体的共性研究
        3.1.2 “整体观与系统论”的借鉴
    3.2 藏象学说基础研究分析
        3.2.1 中医学与藏象学说
        3.2.2 藏象学说与“功能区域空间”的共性研究
    3.3 藏象学说基本原理的提炼
        3.3.1 藏象学说认知方法的提炼
        3.3.2 单一与多个系统构成的研究方法提炼
    3.4 藏象学说原理的转译
        3.4.1 整体观和系统论
        3.4.2 单一与多个系统构成的研究方法转译
    3.5 基于转译原理对城市功能体的思考
        3.5.1 认知思维方法下的思考
        3.5.2 单一系统构成转译下的思考
        3.5.3 多个系统构成转译下的思考
    3.6 小结
第4章 藏象学说单一系统原理下功能体概念建构
    4.1 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4.1.1 概念的建构与解析
        4.1.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4.2 基于藏象学说的城市功能体结构作用分析
        4.2.1 城市功能体本身的内在结构作用分析
        4.2.2 城市功能体与外部环境的结构作用分析
    4.3 城市功能体的分类研究
        4.3.1 基于功能构成性质分析
        4.3.2 区位导向的城市功能体类别
        4.3.3 主导功能导向型的城市功能体类别
    4.4 核心型城市功能体的特征
        4.4.1 功能体发展阶段特征
        4.4.2 功能体的功能特征
        4.4.3 功能体的空间特征
        4.4.4 功能体使用活动特征
        4.4.5 核心型城市功能体的差异性特征
    4.5 核心型城市功能体的识别
        4.5.1 经济与功能的识别
        4.5.2 文化的识别
        4.5.3 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识别
        4.5.4 城市公共活动的识别
    4.6 小结
第5章 藏象学说多系统原理下功能体对空间环境研究
    5.1 藏象学说多个系统构成原理与城市功能体的对接
        5.1.1 藏象学说多个系统构成原理的转译
        5.1.2 功能结构系统性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分析
        5.1.3 多维的联系性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分析
    5.2 城市功能体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研究
        5.2.1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塑造方法
        5.2.2 城市功能体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形态塑造
        5.2.3 城市功能体对建筑群体的形体特色的塑造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论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藏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另类视角与标准的出现
二、藏象学说构建的过程性:解剖与以表知里的兴衰更替
    (一) 脏腑概念的创生与解剖
    (二) 藏象概念的创生与以表知里
三、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的改造及其依据
    (一)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改造的依据
        1. 经旨的垂示
        2. 气概念移植运用的广泛性
    (二) 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改造的彻底性:解剖概念与功能内涵逻辑统一性的达成
四、解剖实体概念论、实体——功能复合概念论、功能概念论剖析
    (一) 解剖实体概念论剖析
    (二) 实体——功能复合概念论
    (三) 功能概念论剖析
五、相关概念的改写
    (一) 表述用词的选择、规范与统一
    (二) 概念内涵的界定、规范与统一
        1. 象的定义
        2. 藏的定义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 文献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9)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概述
        2 研究内容及价值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3 研究价值
        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3.1 首次对三种《音义》中的医学名物词进行研究
        3.2 首次将三种《音义》进行合并堪比研究
        3.3 首次对部分医学名物词进行考释
        3.4 补充和纠正了辞书中部分医学名物词及其释义
        3.5 揭示佛教文献中的医学价值
    第二章 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人体名物词研究
        1 三种《音义》人体名物词概貌
        2 三种《音义》人体名物词的具体内容
        2.1 人体名物词的摘录及释义的体例和内容
        2.2 部分人体名物词的词义演变
        2.3 人体名物词的梵汉对译
        第二节 疾病名物词研究
        1 三种《音义》疾病名物词概貌
        2 三种《音义》疾病名物词的具体内容
        2.1 疾病名物词的摘录及释义的体例和内容
        2.2 部分疾病名物词的词义演变
        2.3 外来词中的疾病名物词
        第三节 药物名物词研究
        1 三种《音义》药物名物词概貌
        2 三种《音义》药物名物词的具体内容
        2.1 药物名物词的摘录及释义的体例和内容
        2.2 部分药物名词的词义演变
        2.3 外来药物及其梵汉对译
        附:其它医学名物词
    第三章 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的形音义研究
        第一节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的用字研究
        1 三种《音义》用字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
        1.1 正俗字
        1.2 古今字
        1.3 通假字
        1.4 其它异体字
        1.5 经文误用字
        2 三种《音义》对不同字形产生原因的探讨
        2.1 探讨异体字形成的原因
        2.2 探讨经文误用字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的音韵研究
        1 三种《音义》注音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
        1.1 注音法
        1.2 方音、俗音
        1.3 借音
        1.4 对反切注音字、释文中难字的再注音
        1.5 梵语音译
        2 三种《音义》对不同读音产生原因的探讨
        2.1 音转研究
        2.2 因声别义
        第三节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的词汇研究
        1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
        1.1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的总体特点
        1.2 被释词的内容及其基本特点
        1.3 训释的内容及其基本特点
        2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训释的特殊性和特殊贡献
        2.1 删繁就简,择要而从
        2.2 实用为主
        2.3 对域外养生保健、外来药物、外来病证的介绍
        2.4 收载部分鲜有记载的医学名物词
        2.5 对医学名物词的补充说明
        3 三种《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与辞书编繤
        3.1 可以补正现代语文辞书中的不足和错漏
        3.2 可以补正《中国医学大辞典》的不足和错漏
        附:三种《音义》所引古医籍研究
        1 药物学着作
        1.1 《吴普本草》
        1.2 《苏敬本草》
        1.3 《食疗本草》
        1.4 《本草》
        2 王叔和《脉经》
        3 《药证病源》
        4 《明堂图》
    小结
下篇 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例释
    第一章 三种《一切经音义》人体名物词例释
        1 [肱、臂]
        2 [胞]
        3 [涎、唾]
        4 [洟、涕]
        5 [眴、瞚、瞬]
        6 [脑、髓]
        7 [辅、颊、头、颔、颐]
        8 [膜、瞙]
        9 [擘]
    第二章 三种《一切经音义》疾病名物词例释
        1 [邪忤]
        2 [(?)、疣、(?)]
        3 [盲、(?)、瞎、瞽、蒙]
        4 [眄、睐]
        5 [胮胀]
        6 [痃癖]
        7 [(?)]
        8 [瘰疬]
        9 [頺]
        10 [瘾疹]
        11 [聋、聩]
        12 [龋]
    第三章 三种《一切经音义》药物名物词例释
        1 [芋]
        2 [豆蔻]
        3 [紫铆]
        4 [磁石]
        5 [兴渠(阿魏)]
        6 [芦菔]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及文献
附录
    1 三种《音义》人体名物词用字与今用字对照一览表
    2 三种《音义》疾病名物词用字与今用字对照一览表
    3 三种《音义》药物名物词用字与今用字对照一览表
    4 三种《音义》其它医学名物词用字与今用字对照一览表
    5 三种《音义》人体名物词用字六书一览表
    6 三种《音义》疾病名物词用字六书一览表
    7 三种《音义》药物名物词用字六书一览表
    8 三种《音义》人体名物词注音与《大广益会玉篇》注音、《广韵》注音、今读音对照一览表
    9 三种《音义》疾病名物词注音与《大广益会玉篇》注音、《广韵》注音、今读音对照一览表
    10 三种《音义》药物名物词注音与《大广益会玉篇》注音、《广韵》注音、今读音对照一览表
    11 三种《音义》其它医学名物词注音与《大广益会玉篇》注晋、《广韵》注音、今读音对照一览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肝藏象肝脏中心说(论文提纲范文)

1 命题提出的必要性及依据
2 肝藏与肝脏的主体吻合
    2.1 解剖结构的主体吻合
    2.2 功能认识的主体吻合
3 肝藏与肝脏的缺失互补
4 肝脏与他脏的正反相关
    4.1 肝脏与他脏正向相关
    4.2 肝脏与他脏反向相关

四、论藏象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肺脏理论源流考[D]. 颜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研究[D]. 刘金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中医藏象概念研究及新方法的探索性应用[D]. 王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及其英译研究[D]. 李成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 谷浩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两汉与当代肝藏象理论对比研究[D]. 于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基于藏象学说的城市功能体的概念建构及认知研究[D]. 段明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8]论气一元论对初始脏腑解剖概念的改造[D]. 郭淑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01)
  • [9]三种《一切经音义》医学名物词研究[D]. 李曌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肝藏象肝脏中心说[J]. 李瀚旻. 世界中医药, 2011(01)

标签:;  ;  ;  ;  ;  

论西藏形象观念的三种演变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