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支持 LANE 的 ATM 交换机仿真模型

开发支持 LANE 的 ATM 交换机仿真模型

一、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咏[1](2013)在《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信技术业务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全球兴起,IP和ATM技术不断发展并相互融合。IP与ATM融合技术为解决路由器带宽问题和IP QoS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IP与ATM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模型: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重叠模型就是将IP当成一个网络与ATM网络互连,不更改ATM网络的协议模块,而将IP的功能叠加在ATM上。集成模型是将IP路由器的智能和管理性能集成到ATM交换中形成的一体化平台。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完成IP与ATM的混合交换,采用集成模型,将ATM层看作是IP层的对等层,IP网络与ATM网络采用独立的协议体系、路由策略以及地址分配规则。运用三级CLOS混合可重构交换机在资源分配上的优点,保证IP分组交换速率,降低IP分组传输时延。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具有Qos保证的电路与分组混合交换网络”,分析比较了现有的IP/ATM融合技术,阐述了研究IP/ATM融合技术的意义以及IP/ATM融合技术运用到卫星通信网络的必要性。然后本文阐明在IP/ATM融合中信令系统的地位和重要性,根据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网络的信令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本文在第三章中具体研究了适用于本系统的ATM信令系统,并提出了一种具有QoS保证的IP专用信令,以满足IP传输的服务质量需求。文中定义了信令系统的状态转移,信令格式,详细说明了信令消息的交互流程,分析了终端用户系统以及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划分和设计,定义了两种不同格式的转发表,阐明了它们的维护更新方式。本文在第四章介绍了测试环境和测试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交代了具体模块的测试步骤。最后测试证明了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成功传输,文件传输能够达到预期速率,说明本系统成功实现了ATM和IP的混合交换,ATM信令系统和IP专用信令系统运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薛倩倩[2](2012)在《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必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核心交换和复用技术,具有灵活分配带宽、提供有保证的通信服务质量、保证低时延及高安全性等优势,与卫星通信覆盖面广、可提供宽带连接及安全可靠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卫星通信组网和在广域范围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而要实现并推广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就必须解决如何将地面Internet中应用广泛的IP网络接入卫星ATM交换网络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对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的分析以及对IP/ATM融合技术的研究,同时结合ATM永久虚连接(PVC)方式的特点,重点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进行设计与实现,从而达到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进行多媒体业务通信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研究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必要性以及IP网接入卫星ATM网络的关键问题;其次,介绍了ATM网络技术与IP/ATM融合技术,并对ATM网络信令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重点介绍了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方案——针对IP网络与卫星ATM网络的互联,设计了一套以太网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并将该信令与ATM-PVC信令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在网络控制中心(NCC)为用户建立PVC通信连接时,地面IP/ATM适配网关能够完成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与ATM-PVC信令之间的转换,实现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释放;第四,详细叙述了IP/ATM适配网关对PVC信令的收发处理和转换表的动态维护,及终端用户系统和NCC代理机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搭建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能够实现链路的正常建立、维护和释放,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郑芳只[3](2009)在《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是一个把空间和地面宽带通信融合于一体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卫星通信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把通信路由功能从地面设备转移到空间卫星上,从而使卫星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满足了用户多种业务的通信的需求。但由于业务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需要,针对其特点选择合理的传输方式。在传统的单播传输的基础上,随着近年来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业务的广泛需求,组播传输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通信进行研究,设计出适用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系统的组播方案。深入研究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原理,并对现有的IP组播技术和卫星ATM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基于多媒体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案,主要包括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的设计和组播地址解析原语的设计。同时,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一种基于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即视频聊天系统,其包括用户端、信关站和组播地址解析服务器,验证了组播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卫星具有高带宽和大范围地理区域的广播特性,且利用多媒体通信卫星独特的星上处理能力,使得服务端到用户端只需要一跳传输的过程,避免了复杂的路由机制和路由瓶颈问题,从而减少了到达目的地址的处理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组播方案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很大范围内提供组播数据,与地面网络组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王哲[4](2009)在《基于OPNET的军队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仿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发生往往导致民用通信设施瘫痪,给救灾抢险工作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军队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应用于救灾抢险任务中的军事通信网络,以实现各抢险救灾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为救灾部队、当地政府和受灾群众提供必要信息服务。网络仿真技术是进行通信网络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仿真技术通过研究模型来获取原型的有关信息,为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数据,为实际的通信网络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达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降低投资风险,缩短建设周期的目的。本文综述了网络仿真技术的概念、特点、仿真步骤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OPNET网络仿真软件的建模流程和要求。通过对高技术条件下军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军队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并把一个实际的层次状军事通信网络,通过抽象压缩、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提取出其最具特点的拓扑结构,将其映射到OPNET仿真平台,在OPNET仿真平台上构建了网络模型,然后运行仿真,对仿真实验的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通过仿真,对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通信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本文的研究对于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实际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并为该网络下一步的深入仿真打下了基础。

蔡兵[5](2008)在《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文中认为ATM交换技术融合了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优点,在带宽统计复用、高速分组交换和保证不同业务的QoS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ATM交换机是ATM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项目“星上10Gbps大容量交换原型样机”,重点研究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和仿真性能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该原型样机的高效缓存策略。论文在简述了ATM交换机的交换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控制策略,包括缓存管理策略、选路控制策略、组播实现机制和拥塞控制策略等。利用OPNET仿真工具建立了共享缓存ATM交换机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估。仿真工作着重研究不同控制策略对ATM交换机性能的影响情况。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到适合该原型样机的优化缓存策略。论文工作为选择合适、简单和高效的控制策略,以及交换机的参数优化设置,实现具有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提供重要参考。

姬金伟[6](2007)在《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部队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结构和规模越来越复杂以及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的规划和设计、网络设备的研发越加困难,因而急需一种科学的手段来反映和预测网络的性能,网络仿真技术应运而生。尤其是近20年来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仿真、智能化规划、网络优化及其管理成为数据网络的热点问题。借助仿真技术,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网络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明显降低网络投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今后网络仿真将成为网络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MPLS技术是一种在开放的通信网络上利用定长标记引导数据高速传输和交换的网络新技术。近些年来,MPLS技术以其高效率、超时代的特点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其价值在于能够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连接模式特性,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保证了各种各样网络的互连互通。MPLS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网络的复杂度,兼容了现有各种主流网络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网络业务时能保证QoS和安全性。而且MPLS还具有支持流量工程等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的功能。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MPLS的有关背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QoS保证机制等技术及其具体应用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OPNET为工具,深入研究了仿真建模技术,根据MPLS技术在营区网络中的应用需求以及仿真系统提供的标准模型,定量地分析与比较了数字化营区网络改造前后的性能。论文重点分析了MPLS技术应用于营区网络后对网络QoS的影响,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在网络拥塞的情况下,通过MPLS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调节数据流的流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拥塞,从而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

马国涛[7](2004)在《ATM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介绍了ATM的信元、原理、协议结构,对ATM和IP技术进行简单对比,最后分别以LANE和DSLAM为例,讨论了ATM在计算机通信网中的应用。

李承延,孟德斌[8](2003)在《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文中提出通过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对利用OPNET仿真工具进行二次开发作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所开发模块的仿真模型结构和仿真运行流程,介绍了实现ATM交换机中LANE服务器功能的仿真模块的开发和整合工作,最后将所开发模块加入到ATM网络仿真模型中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比较,证实了开发模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魏其军[9](2001)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依据对西固热电厂2*142WM机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设计项目的设计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工作:生产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构架的研究,网络系统设备的选择。该论文是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固热电厂2*142WM机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信息管理系统(MIS)是一个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送和使用的系统。从五十年代发展开始至今,信息管理系统已从单一的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简单处理深入到复杂处理。信息处理模式已从集中式、分散式发展到分布式,应用任务正从大型主机系统转移到客户机/服务器为支撑的分布式网络上来。 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载体,就是网络的架设、设备的连接、系统的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架设计一般主要包括网络构架的层次设计、网络的数据交换层次设计、网络构架的一些相关问题的设计以及主干网类型的选择等方面。本文根据这一设计思想,根据本厂的实际情况和实施网络构架设计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集中式网络构架的方案设计和分布式网络构架的方案设计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分布式网络构架方案设计的构想。 对于网络设备的配置,本文综合对比了基于以太网网络构架的设备的配置选择和基于ATM网络构架的网络设备选择,这为以后西固热电厂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改造以及重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对于系统实现方法方面,本文在对比了一些其它方法后,提出了MMS的概念并对其实现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述说。为本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宝智,刘鸣臣[10](2000)在《ATM与IP结合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ATM技术与传统局域网技术(如Ethernet)和传统互连网技术(如IP)的有效结合是ATM成功应用和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传统网络技术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ITU-T对ATM与传统网络技术结合的模型做出了定义,即集成模型和重叠模型。前者包括IP交换、Tag交换、MPLS;后者包括LANE、CIPOA、MPOA。本文分析了上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区别。

二、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IP/ATM 融合技术的意义
        1.1.2 IP/ATM 融合技术应用于宽带卫星多媒体通信系统的意义
        1.1.3 基于 IP/ATM 混合交换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IP/ATM 混合交换的理论分析
    2.1 IP 和 ATM 的比较
        2.1.1 思想和目标的差异
        2.1.2 技术差异
        2.1.3 IP 和 ATM 对 QoS 的支持
    2.2 IP/ATM 融合技术
第三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
    3.1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需求
    3.2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呼叫/连接状态
        3.2.1 呼叫/连接状态定义
        3.2.2 信令系统定时器定义
    3.3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ATM 信令系统设计
        3.3.1 ATM 信元信令格式设计
        3.3.2 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3 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3.4 点到多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 IP 专用信令系统设计
        3.4.1 IP 专用信令系统概述
        3.4.2 IP 分组交换专用信令格式设计
        3.4.3 IP-U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4 IP-NNI 信令点到点连接交互流程及状态转移
        3.4.5 IP 连接带宽拓展流程
第四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模块设计及实现
    4.1 用户终端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IP 终端用户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4.2 交换机信令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交换机信令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4.2.2 交换机信令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
第五章 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1 测试环境
        5.1.1 硬件平台
        5.1.2 软件平台
    5.2 IP 专用信令系统测试验证
        5.2.1 管道建立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2 管道拓宽申请/接收模块验证
        5.2.3 管道连接拆除模块验证
        5.2.4 通信过程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2)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1.1 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1.1.2 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1.2 IP网络可接入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2.1 IP网络与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融合的必要性
        1.2.2 IP网络接入基于星上ATM交换技术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宽带多媒体ATM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
    2.1 ATM技术
        2.1.1 ATM信元结构
        2.1.2 ATM的逻辑连接机制
        2.1.3 ATM连接方式
    2.2 IP与ATM融合技术
        2.2.1 IP/ATM技术
        2.2.2 局域网仿真(LANE)
    2.3 卫星ATM网络信令系统
        2.3.1 ATM信令协议层
        2.3.2 ATM信令系统原理
        2.3.3 信令系统的QoS保证技术
第三章 IP网络接入的卫星ATM网络中PVC信令的设计
    3.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概述及总体框架
    3.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需求
    3.3 IP网接入的卫星ATM网络PVC信令设计
        3.3.1 多媒体通信专用信令
        3.3.2 卫星ATM-PVC信令
        3.3.3 IP/ATM转换表
        3.3.4 终端用户主机状态标识
    3.4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交互总体流程
        3.4.1 注册过程信令交互流程
        3.4.2 PVC连接建立的信令交互流程
        3.4.3 PVC连接拆除的信令交互流程
第四章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与验证
    4.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实现
        4.1.1 开发环境简介
        4.1.2 地面终端用户系统与网络控制中心NCC代理机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1.3 地面IP/ATM适配网关的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设计
    4.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验证
        4.2.1 测试环境
        4.2.2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端到端PVC通信的测试验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3)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结构
    2.3 技术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需求分析
        3.1.1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需求
    3.2 多媒体卫星通信中组播方案的设计思路
        3.2.1 IP组播的研究
        3.2.2 IP over ATM方案的研究
        3.2.3 IP组播与ATM技术的研究
    3.3 组播方案的系统结构的设计
        3.3.1 用户端的设计
        3.3.2 MARS服务器的设计
        3.3.3 信关站设计
        3.3.4 ATM交换机
    3.4 组播方案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3.5 组播方案的通信接口的设计
        3.5.1 用户端与信关站接口设计
        3.5.2 信关站与ATM交换机接口设计
        3.5.3 信关站与MARS服务器接口设计
    3.6 MARS原语的设计
        3.6.1 MARS原语的作用
        3.6.2 MARS_Request原语格式的设计
        3.6.3 MARS_Multi和MARS_Nak原语格式的设计
        3.6.4 MARS_Join和MARS_Leave原语格式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4.1 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仿真系统的设计
    4.2 用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4.2.1 用户端的工作流程的设计
        4.2.2 功能模块实现
    4.3 MARS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4.3.1 MARS服务器工作流程的设计
        4.3.2 MARS服务器实现
    4.4 信关站的设计与实现
        4.4.1 功能模块的设计
        4.4.2 信关站的实现
    4.5 基于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的测试
        4.5.1 测试环境
        4.5.2 测试过程
        4.5.3 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OPNET的军队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以及方向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OPNET平台的网络仿真建模技术
    2.1 网络仿真技术的产生背景
    2.2 网络仿真技术及其特点
        2.2.1 网络仿真技术的特点
        2.2.2 网络仿真技术与传统的网络设计方法的关系
        2.2.3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2.2.4 几种主流的网络仿真软件平台比较
        2.2.5 OPNET网络仿真软件
    2.3 网络仿真技术的主要应用及应用流程
        2.3.1 网络仿真技术的主要应用
        2.3.2 OPNET网络仿真软件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总体设计
    3.1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设计的要求
        3.1.1 保障有力,要求可靠性
        3.1.2 力求简洁,要求高效性
        3.1.3 应急机动,要求移动性
        3.1.4 设备复杂,要求兼容性
    3.2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网络组成
        3.2.1 干线网
        3.2.2 电台通信网
        3.2.3 电话交换网
        3.2.4 内部局域网
        3.2.5 通信支援力量
    3.3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设备构成和体系
        3.3.1 救灾抢险部队综合通信网的设备构成
        3.3.2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设备体系
    3.4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组织运用
        3.4.1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的典型组织运用
        3.4.2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与通信支援力量的协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建模分析
    4.1 综合节点模型
        4.1.1 ATM交换单元建模
        4.1.2 交换节点的多业务接入接口
    4.2 无线综合接入节点模型
        4.2.1 无线接入点(Rap)的模型
        4.2.2 路由器(Router)模型
    4.3 多业务产生模型
        4.3.1 话音业务产生模型
        4.3.2 数据业务产生模型
    4.4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链路模型
        4.4.1 干线链路模型
        4.4.2 各子网链路模型
    4.5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业务流模型
        4.5.1 业务流的分类和描述
        4.5.2 流量的输入与合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仿真实验统计分析
    5.1 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仿真实验流程
    5.2 制定救灾抢险通信保障方案
        5.2.1 机动途中的通信保障
        5.2.2 到达指定展开地域后的通信保障
    5.3 建立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网络模型
        5.3.1 机动途中的通信仿真模型
        5.3.2 到达指定展开地域后建立的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5.4 仿真实验的运行与分析
        5.4.1 机动途中的通信仿真实例
        5.4.2 到达指定展开地域后通信系统仿真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ATM技术现状与发展
        1.2.1 ATM技术的概念
        1.2.2 ATM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ATM交换结构
    2.1 基本组成与功能
        2.1.1 ATM交换机基本组成
        2.1.2 ATM交换机基本功能
    2.2 基本ATM交换结构
        2.2.1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2.2.2 共享媒质交换结构
        2.2.3 crossbar交换结构
    2.3 ATM多级交换网络
        2.3.1 Clos网络
        2.3.2 Banyan网络
    2.4 小结
第三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控制策略
    3.1 队列管理策略
        3.1.1 缓存管理策略
        3.1.2 共享缓存控制
        3.1.3 信元调度
    3.2 选路控制
    3.3 组播实现
    3.4 拥塞控制
第四章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OPNET仿真软件
    4.2 共享缓存ATM交换机仿真模型原理
    4.3 仿真中实现的模型和函数
        4.3.1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4.3.2 节点模型(Node Model)
        4.3.3 进程模型(Process Model)
        4.3.4 分组模型(Packet Model)
        4.3.5 链路模型(Link Model)
        4.3.6 函数原型
    4.4 仿真目标与场景
        4.4.1 仿真目标
        4.4.2 仿真场景与预期仿真结果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业务源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缓存队列大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预处理缓存方式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不同共享缓存分配策略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协议的发展背景
        1.1.1 MPLS技术简介
        1.1.2 MPLS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1.2 数字化营区通信系统对网络的要求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
    2.1 MPLS的概述
        2.1.1 MPLS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2.2 MPLS的关键技术
        2.2.1 标记的分发与转发
        2.2.2 显式路由
        2.2.3 资源预留协议流
        2.2.4 VC合并
        2.2.5 环与TTL
        2.2.6 MPLS与多路径路由
        2.2.7 MPLS的组播
    2.3 流量工程TE(TRAFFIC ENGINEERING)
        2.3.1 流量工程性能目标
        2.3.2 MPLS的流量工程
第三章 MPLS技术实现方法及技术优势
    3.1 ATM交换机上承载MPLS技术
        3.1.1 IP与ATM结合技术的分类
    3.2 基于路由器的MPLS技术实现
        3.2.1 MPLS路由器的结构
        3.2.2 设计思想
    3.3 MPLS的特点及优势
第四章 OPNET MODELER的工作环境介绍
    4.1 OPNET MODELER简介
    4.2 OPNET软件的工作机制
    4.3 OPNET中的几种不同的仿真技术
        4.3.1 离散事件仿真(Discrete-Event Simulation)
        4.3.2 分析仿真(Analytical Simulation)
        4.3.3 混合仿真(Hybrid Simulation)
        4.3.4 微(个体)仿真(Micro Simulation)
        4.3.5 流分析(Flow Analysis)
    4.4 OPNET仿真软件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4.4.1 收集和分析网络工程设计的文档
        4.4.2 建立网元模型
        4.4.3 建立网络模型
        4.4.4 建立网络流量模型
        4.4.5 仿真设计和仿真计算
        4.4.6 查看结果分析并提交仿真报告
        4.4.7 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验或测量结果
    4.5 OPNET标准端对端业务配置
        4.5.1 设定应用参数
        4.5.2 设定业务主询
        4.5.3 配置服务器支持的应用
        4.5.4 设定客户端业务主询
第五章 MPLS技术支持的营区网络QOS仿真分析
    5.1 MPLS在数字化营区网络系统间的应用
        5.1.1 数字化营区网络系统结构简介
        5.1.2 数字化营区网的功能及需求简介
        5.1.3 功能模块的实例分析
        5.1.4 数字化营区网络的MPLS系统建模分析
    5.2 用MPLS技术优化网络流量工程(TE)的仿真分析
        5.2.1 网络仿真建模
        5.2.2 仿真实验的基本思路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2.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缩写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概况
2 LANE关键模块的实现
    2.1 LES仿真模块的实现
    2.2 BUS仿真模块的实现
    2.3 AAL适配层仿真模块的实现
    2.4 构建含LANE服务器的ATM交换机
3 ATM交换机模块在网络仿真中的应用

(9)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概述
    1.1 前言
    1.2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思想
    1.3 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第2章 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构架
    2.1 网络构架的层次设计
        2.1.1 网络构架层次
        2.1.2 网络构架层次设计
    2.2 网络的数据交换层次
        2.2.1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交换
        2.2.2 网络层的数据交换
        2.2.3 传输层的数据交换
        2.2.4 多层数据交换
        2.2.4.1 多层交换模型
        2.2.4.2 多层交换模型的安全
        2.2.4.3 多层模型的优点
    2.3 网络构架的相关问题
        2.3.1 冗余的负载平衡
        2.3.2 带宽升级
        2.3.3 核心层策略
        2.3.4 ATM/LANE主干
    2.4 主干网类型的选择
        2.4.1 主干网技术
        2.4.2 接入网技术
        2.4.3 ATM网络技术
    2.5 兰州西固热电厂网络构架的设计
        2.5.1 网络构架的设计原则
        2.5.2 集中式网络构架的方案设计
        2.5.3分布式网络构架的方案设计
第3章 网络设备的配置选择
    3.1 以太网网络构架的设备的配置选择
        3.1.1 接入层交换机设备
        3.1.2 汇接层交换机(紧缩核心)设备
        3.1.3 其他网络设备
    3.2 基于ATM网络构架的网络设备选择
第4章 系统实现方法设计
    4.1 基于数据库服务器的系统实现方法
    4.2 基于标准互联的实现方法
    4.3 MMS的概念
    4.4 MMS的实现方式
        4.4.1 虚拟生产设备
        4.4.2 VMDs定位的地方
        4.4.3 MMS的接口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

四、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级混合可重构交换机信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2]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PVC信令的设计与实现[D]. 薛倩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3]基于多媒体卫星通信的组播方案研究与实现[D]. 郑芳只. 东北大学, 2009(03)
  • [4]基于OPNET的军队救灾抢险综合通信网仿真研究[D]. 王哲. 东北大学, 2009(03)
  • [5]大容量ATM交换机控制策略及其性能仿真研究[D]. 蔡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6]MPLS技术在数字化营区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姬金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7]ATM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中的应用[J]. 马国涛. 中国数据通信, 2004(07)
  • [8]开发支持LANE的ATM交换机仿真模型[J]. 李承延,孟德斌. 计算机工程, 2003(01)
  • [9]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研究[D]. 魏其军. 重庆大学, 2001(01)
  • [10]ATM与IP结合技术综述[J]. 王宝智,刘鸣臣. 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0(02)

标签:;  ;  ;  ;  ;  

开发支持 LANE 的 ATM 交换机仿真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