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

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

一、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凡林,吕佳宁,宋云玲[1](2021)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治理环境与审计意见购买》文中指出以2003—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着抑制基于签字审计师变更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这种抑制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良好的内外部治理环境,因机构投资者类型而存在显着差异,但不因机构投资者稳定性或专注性而发生显着变动。此外,在控制持股比例后,机构投资者数量的抑制作用不再显着。上述结果为机构投资者治理成效提供了积极证据,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培育中长期投资者、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了借鉴。

朱伟夫[2](2021)在《业绩期望落差、保险机构持股与审计意见购买》文中认为

钱雪薇[3](2021)在《上市公司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影响 ——以ST航天通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闻博方[4](2021)在《上市公司寻求变更审计意见的动因及后果研究 ——以*ST天马和天龙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信昱[5](2021)在《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审计机构,是独立于上市公司和企业投资者的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性的“鉴定官”。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造假、隐瞒等情况,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并且上市公司可能出于自身需求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那么事务所可能会出于审计风险的考虑而辞聘;而当事务所坚持自己的意见出具无法使上市公司满意的审计意见时,双方可能会发生意见分歧,而导致上市公司转而改聘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事务所的辞聘还是上市公司的改聘都最终导致了审计机构的变更,通过调查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事务所变更情况得出的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居高不下。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变更审计机构时非财务信息及财务信息的变化,分析上市公司更换事务所的原因和经济后果,更深入解析资本市场的运作,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提供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更加有利的投资判断。理论部分,本文首先引出了主要运用的理论:“经济人”假设、信号传递以及审计意见购买三大理论,以这三个理论作为研究事务所变更的论证基调。其次,本文将涉及到的关于上市公司聘请以及变更审计机构、上市公司被*ST/ST以及摘帽的法律法规进行介绍。最后,将我国近几年事务所变更的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将本文所依据的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的类型——自愿型和强制型做了介绍。案例部分,本文选择*ST天马股份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其一年时间中先后两次事务所变更的动因及经济后果。首先介绍了*ST天马股份事务所变更的背景和经济状况,其次将上市公司更换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审计意见、事务所级差等具体信息做出说明。最后,将两次事务所变更的动因做具体分析,包括:财务困境、审计风险、信息传递、审计意见后买、管理层变更等原因。本文研究事务所变更的特点是将*ST公司以及非*ST公司更换审计机构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选择特殊案例——天马股份,该企业前后两次变更审计机构的身份不同,第一次变更时为非*ST企业,第二次变更时则为*ST企业。研究同一个企业在两次事务所变更中的身份上的不同,能够最大程度上控制相关变量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的影响,使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性。最后,文章从监管方、事务所以及投资方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监管部门应该修改、完善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制度,使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更加规范;审计机构自身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事务所频繁变更的审计业务应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决定是否承接;投资者应提高对企业变更审计机构行为的关注,了解其内在动因。

周倩男[6](2021)在《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使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协同推进国企改革的一种方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4年6月,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指导意见》,为我们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与上市公司绩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绩效(市场公告效应),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绩效和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设计的合理性少有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以下探讨:一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后的短期市场公告效应是怎样的?二是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安排,其本身及构成要素与长期绩效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应用双因素经济论、信号传递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对员工持股计划影响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员工持股计划通过授予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员工股权,让员工拥有分享公司收益的权利,实现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的绑定。这种制度安排能够对管理层和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保证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发挥,提高公司绩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下列假设:(1)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2)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比例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3)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人数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负相关。(4)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5)在资金来源方面,相较于杠杆型,自有型的资金来源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6)在股票来源方面,相较于“二级市场购买”,“非公开市场发行”的股票来源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在短期绩效方面,本文以2014-2019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792起事件为样本,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绩效进行研究。在长期绩效方面,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方法,以2014-2017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414起事件为样本,研究员工持股计划及方案要素对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对员工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与公司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对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与公司长期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持股比例与公司长期绩效的相关关系为正,但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根据规定公司整体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比例上限为10%,每个员工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且根据数据统计,现有实施持股计划公司的持股比例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7%和1.3%,远远低于规定的比例上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激励效果;(2)接受激励的员工数量占所有员工人数的比重越高,员工之间的搭便车心理和管理层之间的串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这导致持股人数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负相关;(3)员工作为公司的利益共同体,与公司共同绑定的时间越长,所承担的风险越大,越能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因此持股期限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4)本文将不包含“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借款”及“向第三方融资”的资金来源定义为自有型,否则为杠杆型。自有型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员工自有资金和薪酬,这不仅促使员工为了自身利益更努力的工作,而且向外部投资者传达出了利好的信号,因此其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5)本文将股票来源分为非公开发行和二级市场购买,非公开发行股票与公司长期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这是因为非公开发行的锁定期更长,且内部人和高净值机构持股更能向外部传达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信号。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作用显着低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短、长期绩效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大多数文献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个整体,忽略了方案要素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从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比例、持股人数、持股期限、资金来源和股票来源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完善了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要加大员工持股计划的比例,控制好员工持股人数,有针对性地对公司员工进行激励,延长有效期,在资金来源方面,选择自有型的资金来源,在股票来源方面,选择非公开发行股票来源,这将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瑞[7](2021)在《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完善。以退市制度为例,截至目前,我国A股市场累计共143家上市公司股票遭到退市处理,其中72家完成转板,退市率不到1%,远远低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退市率。缺少合理的退出机制,导致大部分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总能使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扭亏为盈,并利用审计意见迎合等方式躲避监管,从而绝处逢生,达到维持上市资格、规避退市的目的。“股市不死鸟”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怪象。为解决这一怪象,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时发布“退市新规”,加快上市公司退市的进程。然而,上市公司的退市压力会转化为对有利审计意见的需求,现阶段上市公司存在更强的迎合动机。为此,本文基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以面临退市压力的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审计意见迎合的实现方式。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实施纵向案例分析,重点研究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选择借壳上市时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ST中安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已充分考虑了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ST中安是国内较早从事安保服务和设备智能制造的大型服务商,借壳上市后为完成业绩承诺,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为掩饰舞弊行为,利用事务所变更,构建组织间信任,获取有利审计意见。因此,本文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对ST中安变更事务所进行深入探究,分析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为监管部门识别该行为提供借鉴经验。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有以下发现:(1)ST中安的审计意见迎合具有清晰的演化路径,从纵向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任维护”、“信任崩塌”和“信任恢复”。(2)从横向上看,审计意见迎合纵向演化的每一阶段都包括ST中安与事务所开展的形式合作和实质合作两个层面。经济人假设理论是ST中安开展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从作用机理来看,经济人假设理论形成两级作用力,一级作用力是直接作用于形式合作,由管理层选择和事务所评估构成,在上市公司进行事务所搜索和审计定价的同时,事务所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评估,双方达成形式合作;二级作用力是作用于实质合作,由管理层调整和事务所决策构成,在上市公司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的同时,事务所进行审计失败风险的承担,双方妥协让步,实现实质合作,获得有利审计意见。本文基于组织间信任的视角对ST中安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过程展开研究,剖析ST中安变更事务所的目的,进一步丰富了审计意见迎合过程的案例研究。同时,本文按照纵向演化和横向跃迁两个角度对审计意见迎合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并总结归纳审计意见迎合过程中组织间信任的构建方式和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为学者开展组织间信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贾金璇,袁建华[8](2021)在《股权激励与审计意见购买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管理层有进行向下盈余管理的动机,以获取更低的行权价格。因此,管理层有强烈的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以获得"清洁"审计意见。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直接损害了审计质量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危及审计市场及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站在独立研究者的角度,阐述了股权激励下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和方式,并提出相关防范建议。

刘瑶瑶,路军伟[9](2021)在《财务困境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来自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公司持续经营是学术界和实务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角度,对财务困境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不仅会为规避非标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还会进一步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相对而言,财务困境公司规避非标审计意见的动机弱于非财务困境公司,而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机强于非财务困境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困境公司为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后,股票市场表现变好、可获得贷款增加,但经营业绩却持续恶化。这表明,审计意见购买虽可暂时帮助财务困境公司"摆脱"持续经营疑虑,但却会损害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角度,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审计意见购买的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制定部门完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以提高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尤其财务困境公司持续经营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遏制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具有一定启示。

仉立文[10](2020)在《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文中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各国监管层继美国SOX法案以后要求参照实施的一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来保障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缺陷的披露来抑制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最终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通过鉴证、出具审计意见的方式来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从微观层面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然而,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难以观测,审计意见结果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审计市场需求较弱,审计师出于经济利益和审计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保留相应的审计投入,甚至对审计独立性做出妥协,从而伤害了审计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手段是否可以发挥相应的审计功能实现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对提高审计质量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可以帮助公司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含量?这些问题都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目前我国金融开放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开放市场,放宽各类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使得当前的监管压力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外部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是监管层和投资者公共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进行研究,基于审计理论通过对是否实施内控审计和内控审计意见两个层面,对内控审计监督功能、信息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和内控审计质量进行了检验,具体包括:第一,代理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与未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相比,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并能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揭示公司未来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违规处罚和应计项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质量的作用在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减少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内控审计体现出的监督功能说明,实施内控审计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内控内控缺陷并督促公司改进内控和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减少了公司财务重述并抑制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提示公司未来发生舞弊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然而,内控审计难以改变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并不能抑制被出具非标内控意见公司的重述、违规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内控水平的差异导致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存在异质性,存在实质内控缺陷的公司抑制了内控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公司由于业绩压力和公司固有内控缺陷的存在让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盈余操纵仍存在机会。第二,信息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信息功能。研究发现:首先,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中,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伴随着较低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市场投资者会做出负向的市场反应。公司同时收到非标内控和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引起的公司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单独收到非标内控或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并且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可以向市场传达显着的负向信息,并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上证据证实当前内控审计已经具备了一般审计的信号功能,可以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内控相关的信息并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其次,基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半年报以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提前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而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事前的判断和了解。随着内控审计实施年份的增长,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联系的认知更加深入。当公司被单独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或是同时出具非标内控和财报审计意见时就会产生显着的负向市场反应。最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规避超过了对公司盈利的关注。与公司盈利相比,投资者显现出对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的关注。说明现有市场投资者对内控缺陷可能引起的舞弊及欺诈更倾向于“风险厌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难在短期得到纠正,意味着未来发生舞弊和欺诈的可能,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信号作用被投资者所关注。第三,保险理论视角下,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保险功能。研究发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带来更高的审计费用溢价;法律风险在对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施内控审计增强了审计师和公司对内控缺陷带来法律风险的认知。一方面审计师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增强内控审计的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希望通过内控审计来缓解自身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审计费用的溢价。从法律风险与内控审计意见的关系来看,审计师会对高法律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标内控意见,通过非标内控意见来为公司释放法律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法律责任。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保险价值产生影响。审计师提高了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会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从而显着增长了公司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影响在不同法律环境下存在差异,在高法律环境地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缺陷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显着提高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在低法律环境地区并不显着。此外,公司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后并没有积极改进内部控制消除可能的法律风险。第四,内控审计质量与内控审计功能发挥。研究发现,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检验结果说明内控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活动。上市公司会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不受审计行业专长的影响,高审计行业专长不能帮助上市公司减少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说明审计师难以抑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再次,内控审计中存在意见购买的成因是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的形成都难以观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更具不可预测性。内控审计质量的高低难以进行直接量化和评价,给公司带来了意见购买的机会。目前在内控审计功能发挥中,审计信息功能体现相对显着,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因此,提高内控审计质量和加强监管力度是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的必然条件。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内控审计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审计功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控审计的监督功能抑制了公司财务会计差错的发生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并未充分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和监管违规等机会主义行为。内控审计的信息功能促使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优化,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息,相应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率,同时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具有负向市场反应,促使公司在监管和融资压力下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内控审计意见;内控审计的保险功能促使公司和审计师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依赖,建立了内控缺陷和法律风险之间的联系,非标内控审计意见降低了公司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现出相应的保险价值。研究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进行研究,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信息和保险功能的检验,揭示了投资者、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内部控制审计治理作用及实施效果的问题。第二,有效区分了两类非标审计意见,并对其市场反应的进行研究。检验了当前市场投资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认知和反应,及内控审计信息功能的表现。让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对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从制度设计最终目标上探究了当前市场中内控审计治理的效果情况,进一步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这个结果,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审计功能发挥的原因。尝试打开由于内控审计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的执业“黑箱”。第四,采用了学术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多种变量作为衡量内控审计监督、信息及质量的替代变量,避免了单一变量检验结果不稳定的情形,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五,采用了机器学习中交叉检验的方法来对内控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尝试了突破现有延续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衡量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边界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活动,且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是领先于审计和会计职业及其理论发展的,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机构投资者持股、治理环境与审计意见购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一)审计意见购买的方式和影响因素
    (二)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作用
三、研究假说
    (一)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审计意见购买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治理环境与审计意见购买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模型与变量定义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结果
        1.假说H1的检验
        2.假说H2的检验
    (三)内生性问题讨论
        第一,变动分析。
        第二,控制公司固定效应。
        第三,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检验。
        第四,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测试。
六、进一步分析
    (一)排除替代性解释
    (二)基于事务所层面的审计意见购买
    (三)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影响
        1.机构投资者类型
        2.机构投资者稳定性和专注性
        3.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影响
七、结论与启示

(5)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更换事务所动因研究
        二、企业更换事务所经济后果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制度背景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
        二、信号传递理论
        三、审计意见购买理论
    第二节 制度背景分析
        一、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制度规定
        二、*ST相关制度规定
    第三节 我国当前事务所变更情况
        一、事务所变更报备情况
        二、强制性变更
        三、自愿性变更
第三章 *ST天马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动因分析
    第一节 案例介绍
        一、*ST天马简介
        二、*ST天马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具体情况介绍
    第二节 *ST天马变更事务所动因分析
        一、第一次变更动因分析
        二、第二次变更动因分析
第四章 *ST天马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后果分析
    第一节 市场反应
        一、积极市场反应
        二、消极市场反应
    第二节 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
        一、审计意见变化
        二、审计费用增加
    第三节 财务报告质量
        一、盈余管理程度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公司被*ST/ST后更容易向下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二、上市公司通过向下换所实现审计意见购买
        三、天马股份并未披露变更事务所的真实动因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二、加强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管
        三、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并进行规模化发展
        四、投资者对频繁更换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应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6)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机
        2.1.1 吸引和留住人才
        2.1.2 缓解融资约束
        2.1.3 激励动机
    2.2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2.2.1 员工持股计划与市场绩效
        2.2.2 员工持股计划与财务绩效
    2.3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
        2.3.1 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2.3.2 持股人数与公司绩效
        2.3.3 持股期限与公司绩效
        2.3.4 资金来源与公司绩效
        2.3.5 股票来源与公司绩效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3.1 概念界定
        3.1.1 员工持股计划
        3.1.2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
        3.1.3 公司绩效
    3.2 基本理论
        3.2.1 双因素经济论
        3.2.2 信号传递理论
        3.2.3 人力资本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3.2.5 管理层权力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4.2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
        4.2.1 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
        4.2.2 持股人数与公司绩效
        4.2.3 持股期限与公司绩效
        4.2.4 资金来源与公司绩效
        4.2.5 股票来源与公司绩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短期绩效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员工持股计划与长期绩效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设计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6.2 结果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
        6.2.2 相关性分析
        6.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3.1 倾向得分匹配法
        6.3.2 替换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
        6.3.3 替换窗口期
        6.3.4 增加控制变量
    6.4 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7.1.2 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要素与公司绩效
        7.1.3 产权性质与公司绩效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审计意见迎合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审计意见购买
        2.1.2 组织间信任
        2.1.3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2.2.2 组织学习理论
        2.2.3 经济人假设
        2.2.4 舞弊三角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3.2 案例选择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4章 案例描述
    4.1 ST中安案例背景介绍
    4.2 证监会对ST中安的关注
    4.3 ST中安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第5章 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演化路径分析
    5.1 信任维护:迎合成功(2014-2015)
    5.2 信任崩塌:迎合失败(2016)
    5.3 信任恢复:意见改善(2017)
第6章 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6.1 形式合作:管理层选择与事务所评估
    6.2 实质合作:管理层调整和事务所决策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和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股权激励与审计意见购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股权激励现状
三、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分析
四、股权激励下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
    (一)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
    (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合谋的动机
五、股权激励下审计意见购买的方式
    (一)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
    (二)增加审计收费
六、股权激励计划下审计意见购买的防范对策
    (一)上市公司治理层面
    (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三)国家监管层面
七、结语

(9)财务困境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来自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与研究模型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
        1.财务困境与审计意见购买
        2.规避非标审计意见与规避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财务困境程度高与财务困境程度低
    (三)稳健性检验
        1.改变财务困境的度量。
        2.删除五年强制轮换样本。
        3.审计意见购买对财务重述的影响。
        4.审计意见购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5.倾向得分匹配(PSM)。
五、进一步研究:审计意见购买的经济后果
六、结论与启示

(10)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内部控制
        1.2.2 内部控制审计
        1.2.3 审计监督、信息与保险功能
        1.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2.1.1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区别与联系
        2.1.2 整合审计的研究综述
    2.2 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2.2.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2.2.3 内部控制审计市场反应
    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2.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行业监管
        2.3.2 审计师与客户关系
        2.3.3 审计意见购买
    2.4 现有研究文献评价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公司外部审计的职能
    3.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
        3.2.1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
        3.2.2 国内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3.3 监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3.3.1 金融监管发展与需求
        3.3.2 法律环境建设
    3.4 理论基础
        3.4.1 审计需求理论
        3.4.2 政府监管理论
        3.4.3 不完全契约理论
        3.4.4 有效市场理论
    3.5 理论分析框架
4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监督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实证模型
        4.3.2 变量定义
        4.3.3 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拓展性检验
    4.6 小结与结论
5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信息功能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4.1 实证模型
        5.4.2 变量定义
        5.4.3 数据来源
    5.5 检验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单变量分析
        5.5.3 多元回归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保险功能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6.2.2 内控缺陷对法律风险中介效应的影响
    6.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案
        6.3.1 样本选择
        6.3.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法律风险
        6.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6.5.2 检验结果
    6.6 本章结论与启示
7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审计功能实现
    7.1 本章背景与预期贡献
        7.1.1 研究背景
        7.1.2 预期贡献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7.3.2 样本选择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7.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
        7.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7.5.2 检验结果
        7.5.3 进一步分析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构投资者持股、治理环境与审计意见购买[J]. 王凡林,吕佳宁,宋云玲.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21
  • [2]业绩期望落差、保险机构持股与审计意见购买[D]. 朱伟夫. 集美大学, 2021
  • [3]上市公司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影响 ——以ST航天通信为例[D]. 钱雪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上市公司寻求变更审计意见的动因及后果研究 ——以*ST天马和天龙集团为例[D]. 闻博方.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5]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马为例[D]. 朱信昱.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绩效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周倩男.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ST中安审计意见迎合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D]. 魏瑞. 山东大学, 2021(02)
  • [8]股权激励与审计意见购买研究[J]. 贾金璇,袁建华. 财务与金融, 2021(02)
  • [9]财务困境公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来自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验证据[J]. 刘瑶瑶,路军伟. 财经论丛, 2021(03)
  • [10]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D]. 仉立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上市公司意见购买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