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伟大理想的统一

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伟大理想的统一

一、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的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李心依[2](2021)在《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罗丹[3](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时代发展中最具活力、创造力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延续的未来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自觉地承担起培养“堪当大任”青年的历史任务,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围绕“为什么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和怎样培养青年”等重要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建构起具有中国范式的理论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并以青年心理特点、发展规律、成长成才需求为着眼点,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论断,不仅为党的青年工作理论注入了新内容,而且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复杂的内外发展环境下,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以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为逻辑布局,对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着手,探讨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以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为基点,重点梳理当前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当前围绕该研究主题存在的空白点,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对青年、青年成长成才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在厘清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本质和重大意义进行深刻剖析和阐释,为进一步研究明确思路和主体范畴。第三章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维度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主体因素等多个维度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条件进行了阐释和论述,凸显了其基本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等。第四章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维度出发,对其形成的理论渊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西方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历史条件而生成的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第五章从横向维度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内容,分析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通过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一是以历史担当砥砺青年成长成才;二是以理想信念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三是以“四个自信”激励青年成长成才;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五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青年成长成才。第六章总结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特点及意义。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生成发展既凸显了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人民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等五个鲜明的特点,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七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在领导主体方面,应坚持党的领导,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发展环境。在社会力量的整合方面,需凝聚共青团、高校、新媒体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青年成长成才。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基础作用。在个体因素方面,应加强青年的自我教育,激活青年追求全面发展的内在自觉。

葛英儒[4](202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政党自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政治原则以及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历史变迁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表面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断呈现出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行中,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了新发展、新跃进。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而形成,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研究命题。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是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是一项宏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党必须从各个方面考量促进党的建设“政治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共生共长、融合协同,致力于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坚实制度保障,并顺利推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政治规范体系”。本研究遵循“概念阐释—思想资鉴—历史考察—问题分析—逻辑解析—内容构建—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既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也开展共时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这一新命题、新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面和实践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质。这一制度体系既是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出发进行的制度设计,经过历史积累和演进形成了制度基础,又是从科学建构的维度出发形成制度保障,是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具有权威性、统领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发挥着强制约束功能、持久维护功能、正向激励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命题意义重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制度实践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也为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在伟大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政治建设及其制度构建,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也塑造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既有新的制度生成,也有对已有制度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主要围绕民主集中、组织领导、政治纪律、政治生活、监督检查、干部管理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应该说,既往一切制度努力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需要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加以应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也不是先入为主的试对,而是要始终遵循内在规律、围绕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和演绎,必须始终坚定方向、坚持原则、筑牢基础,进一步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和引领实践方向。在内容上,本研究从政治信仰制度、政治领导制度、政治生活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政治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描述,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系统完整呈现出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实践上,注重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动态优化、条件创设等方面综合协力地推进和实施,确保制度体系构建能够顺利推进和达到更高水平,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杜恒义[5](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特殊状况,不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党的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新经济思想以当代中国经济事实为依据,从我国实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出发,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实践,对经济改革实践中规律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深刻地总结提炼,是回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难题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改革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从逻辑体系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这一最新的经济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面对更大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一新经济思想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应运而生。同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吸收总结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经济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涵丰富,是主体论、主题论、理念论、动力论和政治保障论的统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目标,新时代经济建设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高质量物质文化需求新时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中国经济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新发展理念升华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飞速崛起的直接动力,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这一新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新时代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不断提升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肃清了党内外的政治环境,政商关系更加透明。党中央更加注重经济政策的研究与落实,科学的督办落实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党员干部谋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征,唯物辩证法指引了中国革命、改革以及建设事业取得了成功。新时代在分析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政策时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体现了阶段性质变与整体性推进相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以及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方法论特征。这一新经济思想体现了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与世界经济发展繁荣的国际主义原则。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经济强国以及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努力致力于为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时代,中国发起建立了多项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的倡议方案,吸引了多国参与,世界经济因为有了中国的指引,开始焕发出新的面貌。

熊务丰[6](2021)在《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革命的内涵指向为人类从事的一切“改变世界”或“对现存事物的改造”的活动。对于20世纪的中国而言,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主题就是革命。在整个现代历史的进程脉络中,中国革命是一场历经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漫长革命”,它历经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领域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中国革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场最为持久和最为深彻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革命谱系中,有三个重大的历史性阶段: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影响贯穿始末,而整个中华民族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一直朝着一个宏伟目标前进,即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伟大复兴”。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基础。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为了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正反经验的积累主要归功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形势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艰难而又曲折地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中国实现向社会革命的转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的坚实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革命永不停息的根本理由,社会革命将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实现最终开辟的,但也是在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现的新格局新变化,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新历史时期的新特点新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预判,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实施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将新时代的社会革命纵深推进到更高层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进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刀刃向内进行了坚决、彻底的自我革命,保持了党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的在伟大而又复杂的中国革命中融入了诸多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既要解决中国因传统而产生的遗留问题又要聚焦新的发展阶段产生的新矛盾、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新的境界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我们必须将其总结和践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着中国革命所生成的内在逻辑,正在并将继续用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全世界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国在新冠疫情危机关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积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全面胜利,并将继续用实践行动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同时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握正确的社会革命方向,不断缔造新的发展奇迹;中国正在开创一种崭新的人类发展文明道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进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丛喜权[7](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王标[8](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实堡垒,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新发展阶段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而年轻党员干部作为党在新征程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作为党的新鲜血液和事业发展的后备军,能否胸怀“两个大局”、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因此,塑造一批信念坚、视野广、作风硬的年轻党员干部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成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形成过程、基本内容、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加以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从理论基础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者已经有了丰富的论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目标、教育特征、教育原则等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了前几届国家领导人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认识,提出了重视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等重要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铺垫。在形成过程方面,习近平关于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形成经历了“孕育期”“生成期”“成熟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加以梳理,能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历史视野。在主要内容方面,通过对年轻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自我品格、初心使命的进一步阐释,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蕴涵的丰富内容。在本质特征方面,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本质特征。在价值意蕴方面,从政治、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入手,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在实践推进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稳步推进,一方面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通过组织培养年轻党员干部,完善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年轻党员干部自我提升。

裴玉霞[9](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不断前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传统,几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精神支柱,更是激励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的到来标示着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发展蓝图,同时也有了新的时代境遇,新的问题与挑战,要解决新时代的矛盾,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势必需要新时代的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奋斗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更是大学生在新时代承担自身责任与使命的关键,关乎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实践命题的奋斗精神培育,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明确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总体思路,探究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一方面,外部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形成,表现为: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角色认知不清、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朋辈群体环境不佳以及网络信息繁多冗杂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精神形成也面临着主体素养需要增强的问题,大学生奋斗动力有待激发、奋斗意志有待强化、奋斗本领有待提升、奋斗行为有待强化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要遵循价值引导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大学生志存高远的奋斗理想、担当有为的奋斗自觉、拼搏创新的奋斗毅力、知行合一的奋斗实践,塑造志存高远有理想、久久为功有担当、锐意进取敢创新、求真务实有本领的新时代奋斗者。在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面临的时代境遇以及其培育思路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方面:一要加强学校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二要优化社会环境,激发奋斗精神;三要注重家庭教育,蕴养奋斗习惯;四要发挥朋辈群体作用,激励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

张蔷[10](2021)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五四爱国运动到新时代的今天的重大事件中,无一不体现出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有重视青年、关心青年的优良传统。由于党和国家逐渐加大对青年的关注力度,青年逐渐被视为中国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关注青年发展和展开青年工作,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点。在党带领人民艰苦卓绝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积极指导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进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习近平青年观,它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创新与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引领青年健康发展的科学思想。本文通过梳理了习近平关于青年的重要讲话、报告、谈话以及采访实录中的相关论述,对习近平青年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简要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前景展望。第二部分介绍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梳理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和形成条件。第四部分论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围绕青年地位、青年教育、青年工作、对青年的期望等核心问题,阐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分别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入手。习近平青年观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结合新时代国家改革建设现状和新时代青年群体发展的实际,对中国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时代青年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理论遵循和指导思想。

二、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的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青年
        2.1.2 青年成长成才
    2.2 青年成长成才的本质
        2.2.1 青年成长成才是青年教育的核心目标
        2.2.2 青年成长成才是促进青年发展的关键要素
    2.3 青年成长成才的意义
        2.3.1 激活青年的奋斗力量
        2.3.2 增强青年的“四个自信”
        2.3.3 提升青年抵御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
        2.3.4 增强青年的能力与本领
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2.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2.3 改革开放的深入
        3.2.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3.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形成的主体因素
        3.3.1 红色家风的熏陶
        3.3.2 传统文化的底蕴
        3.3.3 知青岁月的淬炼
        3.3.4 地方工作的磨砺
        3.3.5 治国理政的实践
4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基础
        4.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1.2 列宁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支撑
        4.2.1 毛泽东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2.2 邓小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2.3 江泽民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2.4 胡锦涛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4.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资源
        4.3.1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的价值观
        4.3.2 借助实践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4.3.3 引导青年付诸道德实践
    4.4 西方文化中的青年成长成才思想是理论借鉴
        4.4.1 青年的形象与本质
        4.4.2 青年主体性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4.4.3 青年思想教育的理念
5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5.1 以历史担当砥砺青年成长成才
        5.1.1 肯定青年的历史地位
        5.1.2 强调青年的使命担当
        5.1.3 明确青年的时代角色
    5.2 以理想信念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5.2.1 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5.2.2 筑牢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2.3 增强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3 以“四个自信”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5.3.1 树立青年的道路自信
        5.3.2 加强青年的理论自信
        5.3.3 坚定青年的制度自信
        5.3.4 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
    5.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5.4.1 青年价值目标的教育
        5.4.2 青年价值取向的引领
        5.4.3 青年价值准则的规范
    5.5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青年成长成才
        5.5.1 涵育青年的爱国情怀
        5.5.2 涵养青年的道德修为
        5.5.3 提升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
        5.5.4 增强青年的身心素质与劳动素养
6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及重要意义
    6.1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
        6.1.1 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6.1.2 人民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6.1.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6.1.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6.1.5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6.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6.2.1 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最新成果
        6.2.2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6.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6.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6.3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6.3.1 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基本遵循
        6.3.2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
        6.3.3 为青年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6.3.4 为青年全面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7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7.1 发展环境的营造:坚持党的领导
        7.1.1 党的领导是青年工作的基本前提
        7.1.2 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关心爱护
    7.2 社会力量的整合:协同推进青年成长成才
        7.2.1 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7.2.2 以学校育人优势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7.2.3 依托新媒体信息优势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7.3 家庭优势的发挥: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7.3.1 重塑家庭教育价值观念
        7.3.2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7.4 自我教育的加强:激活青年追求全面发展的内在自觉
        7.4.1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7.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4.3 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7.4.4 努力学习知行合一
        7.4.5 提升道德修养
        7.4.6 加强自我管理提升本领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概述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概念辨析
        (一)制度、制度化与制度体系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及其构建的内涵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特点、功能和构建意义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意义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指导
        (二)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制度实践的借鉴
        (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政治智慧的滋养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初构
        (一)党内权力运行中集中领导制度的建立
        (二)党员权利实现中党内民主制度的确立
        (三)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纪律规矩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发展
        (一)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入发展
        (二)干部学习制度的系统建设
        (三)党的纪律制度的持续加强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一)党内政治生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坚持和发展
        (三)党员和党组织政治标准的严格规定
        (四)党的监督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的改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重塑和强化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和执行
        (四)党的选人用人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思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权威问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权威主体边界模糊
        (二)党的政治建设权威运行过程失范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权威意识欠强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力问题
        (一)党员参与制度创新实践不够充分
        (二)落后分子对于制度建设形成阻滞
        (三)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推进存在短板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要素问题
        (一)政治建设制度系统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二)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内部衔接不够通畅
        (三)政治建设制度相应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条件问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境
        (二)党内政治生活非制度化行为的侵扰
        (三)党的政治建设外部环境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坚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性的核心指向
        (二)保持党组织有效性的突出指向
        (三)增强党员个体先进性的具体指向
    二、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
        (四)坚持现实针对与战略设计相统一
    三、筑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二)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形态跃升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定型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巩固政治信仰制度
        (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制度
        (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制度
    二、强化政治领导制度
        (一)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三)坚持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制度
    三、完善政治生活制度
        (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制度
        (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
        (三)坚持正确干部选拔和任用使用的制度
        (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四、建立政治文化制度
        (一)建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
        (二)建立坚持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制度
        (三)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
    五、健全政治能力提升制度
        (一)健全提升广大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力的制度
        (二)健全提升党员干部把握大局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制度
        (三)健全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的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实践推进
    一、加强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中央组织顶层设计
        (二)强化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责任
        (三)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积极参与
    二、强化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思想引领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二)加强制度体系的宣传教育
        (三)注重制度执行的意识培育
    三、推进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优化
        (一)科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及时回应政治建设的制度诉求
        (三)有序推进制度体系的结构调适
    四、创设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一)营造制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破解不良制度因素的困扰
        (三)有效推进与法律体系衔接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拟突破的难题与攻克的难关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
        (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二、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二)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坚持唯物史观,凝聚人民力量
        (二)注重人民需求,提升供给水平
        (三)坚持共享发展,保证社会公平
    二、主题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理念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一)创新发展理念
        (二)协调发展理念
        (三)绿色发展理念
        (四)开放发展理念
        (五)共享发展理念
    四、动力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推进“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
    五、政治保障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
    一、阶段性质变与整体性推进相统一的方法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一)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统一
        (二)市场起决定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性
        (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四、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方法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二)统筹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目标指向
    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升华发展理念,确保健康发展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国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为全球发展谋合作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经济全球化新道路
        (二)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三)促进经济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革命
        (二)关于中国道路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正确理解马克思革命理论
    一、革命的概念
    二、马克思革命思想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的类型划分
        (一)政治革命
        (二)社会革命
        (三)哲学(精神)革命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选择民主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
    一、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一)关于中国道路选择的论战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确立
    三、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逻辑和行动逻辑
        (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二)救亡压倒一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正反经验的积累
    一、大革命的洪流中党对革命的初步探索
        (一)找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二)大革命的失败
        (三)大革命的教训提炼
        (四)大革命时期下的党与人民群众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道路的发展
        (一)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有机结合
        (二)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
        (三)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长征对党革命品性的锤炼
        (一)党开始形成理论自觉
        (二)成熟领导核心的构建
        (三)党内政治生活的构建
        (四)党群众路线的升华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与构建
        (二)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成熟运用
        (三)整风运动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
第四章 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发展轨迹
    一、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的转化
        (一)理清革命与改革的逻辑机理
        (二)对革命观念的认知转换
    二、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实践历程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1949-1978)
        (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2012)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探索为社会革命提供重要条件和正反面经验
第五章 新时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进一步深化革命观的认知
        (一)对革命观的精准校正
        (二)重申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革命
        (三)以坚决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二、社会革命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经济建设
        (二)民主政治建设
        (三)文化建设
        (四)和谐社会建设
        (五)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一)党在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以从严治党开启更深层次的自我革命
    四、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一)新时代下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二)发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对风险挑战
第六章 马克思革命思想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理论前提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在真理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根本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从严治党
    三、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的实践根基
        (一)实事求是
        (二)问题导向
    四、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
        (二)顺势而为
        (三)与时俱进
    五、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力量之源
        (一)紧紧依靠人民
        (二)以人民为中心
第七章 把握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革命开创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崭新的发展模式
        (一)为人类文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经验
        (三)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四)为科学社会主义带来希望
    二、贯彻人民至上是中国道路走向光明未来的价值保障
        (一)执政最大底气就是人民
        (二)实践中贯彻人民至上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革命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动员力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一种高效的解决路径
    五、永葆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战略引擎
        (一)发扬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的必要性
        (二)永葆革命精神
        (三)勇于自我革命
    六、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更新革命的基本范畴和内涵
        (二)把握社会革命的正确前行方向
        (三)重视革命精神的宣讲和代际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一)党建的涵义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注释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注释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注释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及评价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总体评价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的界定
        (一)年轻党员干部
        (二)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二)列宁论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一)毛泽东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二)邓小平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三)江泽民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四)胡锦涛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一)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形成过程
    一、孕育期(1969—2012)
        (一)在知青岁月中砥砺初心
        (二)扣好从政的第一颗纽扣
        (三)探索年轻党员干部教育
    二、生成期(2012—2017)
        (一)从“青年”到“年轻党员干部”
        (二)从“五好干部”到“全面从严治党”
    三、成熟期(2017—2020)
        (一)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二)部署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
    四、深化期(2020—至今)
        (一)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不断深化
        (二)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内容及特征
    一、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二)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三)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
        (四)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
        (五)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六)奋斗前行中坚持三维育人
    二、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本质特征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二)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价值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政治价值
        (一)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
        (二)坚定年轻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二、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新发展阶段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践方法论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践行路径
    一、坚持党对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领导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突出政治领导
        (二)把党的领导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二、完善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
        (一)巩固培训内容体系
        (二)健全培训保障体系
        (三)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三、引导年轻党员干部提升自我修养
        (一)典型榜样鼓舞奋进者
        (二)实践锻炼磨砺坚韧力
        (三)道德修养塑造人格美
        (四)党史教育引航新征程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杂志期刊类
    三、报纸文章类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阐述
    一、奋斗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奋斗精神的内涵
        (二)奋斗精神的特征
    二、当代奋斗精神培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一)当代奋斗精神培育的发展历程
        (二)当代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层面:传承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社会层面: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营造进取的社会环境
        (三)个体层面:激发拼搏奋斗的意识,助推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
    一、奋斗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二)马克思主义奋斗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的表述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
        (二)“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
        (三)“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四)“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相关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勇担时代责任
        (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敢于彰显特色
        (三)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杀开一条血路”
        (四)党十八大以来:践行初心使命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境遇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时代机遇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呈现良好态势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外在机遇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主体素养需增强
        (一)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性认知存在偏差
        (二)大学生奋斗动力有待激发
        (三)大学生奋斗意志有待强化
        (四)大学生奋斗本领有待提升
        (五)大学生奋斗行为有待强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外部条件待优化
        (一)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
        (二)社会环境复杂多样
        (三)家庭角色认知不清
        (四)朋辈群体的不良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
        (一)个体层面:奋斗精神品质的塑造
        (二)社会层面:社会良好风尚的构建
        (三)国家层面:奋进精神力量的凝聚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二)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相统一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
        (一)以德育人,培育大学生的奋斗品质
        (二)以智启人,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
        (三)以体强人,磨炼大学生的奋斗意志
        (四)以美化人,陶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以劳树人,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自觉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学校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一)强化奋斗精神的理论教育
        (二)打造锤炼奋斗品格的实践活动
        (三)营造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切实推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
    二、优化社会环境,涵养奋斗精神
        (一)构建公平的市场秩序,激发有序竞争精神
        (二)营造奋进的文化氛围,涵养自觉奋斗意识
        (三)打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弘扬拼搏进取精神
    三、注重家庭教育,蕴养奋斗习惯
        (一)更新家教观念,激发奋斗意识
        (二)强化言行示范,形成奋斗榜样
        (三)明确奋斗目标,培育责任担当
        (四)营造奋进家风,养成奋斗习惯
    四、发挥朋辈群体作用,激励自我教育
        (一)强化朋辈影响力,激励自我教育
        (二)培育朋辈群体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三)积极引导群体活动,警惕群体不良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4.4 研究前景展望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
    2.1 青年的内涵
    2.2 新时代青年的特点
    2.3 青年观的内涵
3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和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代表作家的青年观
        3.1.2 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观
    3.2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2.1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3.2.2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3.3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青年地位
    4.2 青年教育
    4.3 青年工作
    4.4 对青年的期望
    4.5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
        5.1.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
        5.1.3 夯实了我国青年工作的理论基础
    5.2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5.2.1 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5.2.2 有利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5.2.3 有利于拓展我国青年工作的视野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的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李心依.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研究[D]. 罗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葛英儒. 兰州大学, 2021(09)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体系研究[D]. 杜恒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马克思革命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 熊务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7]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新时代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王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D]. 裴玉霞. 兰州大学, 2021
  • [10]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论坚持艰苦奋斗与实现伟大理想的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