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父母严查旧账,信托还债受考验

摆脱父母严查旧账,信托还债受考验

一、摆脱母体彻查旧账 信托偿债经受考验(论文文献综述)

管静[1](2013)在《《会计杂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杂志》于1933年1月1日创刊,既积极介绍国内改良传统簿记的的理论与方法,又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会计思想。而20世纪的中式簿记改良运动,《会计杂志》则为主要的宣传阵地,为当时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深受会计界的欢迎,对于推动民国会计行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以《会计杂志》为切入点,运用报刊学、会计学以及审计学分析《会计杂志》视野下的整个民国时期的会计。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等不同的史学分析方法研究《会计杂志》以及对比《会计杂志》与其他媒体如《立信会计季刊》等对民国时期会计的影响,进而管窥民国时期整个会计由落后被忽视的地位,进而转向学习西方的热潮,最终得到应有的重视。论文从《会计杂志》创刊的背景、宗旨、主要内容、与徐永祚的关系以及停刊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总体介绍,力求对该杂志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和正确认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是中国会计制度演进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会计杂志》贯穿始终的主要内容,系统阐明改良中式簿记的前因后果以及改良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及会计方法,以期真确认识改良运动的历史作用是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杂志》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民国时期的会计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改变了政府对整个会计的态度,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促进民国会计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经济状况。关于《会计杂志》与民间会计制度,透过《会计杂志》的视角,对民国时期的民间会计进行规范,主要从工业、商业、银行会计这三个方面来逐一进行,进而使得民间会计走向正规化与近代化。关于《会计杂志》与西方会计思想,论文选择以《会计杂志》为中心进行中国近代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考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在近代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整体框架下把握住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更加细腻地梳理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脉络,并进一步总结其规律与启示。关于《会计杂志》与民国会计教育,《会计杂志》作为当时新兴的传播方式,记录了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的补习学校的章程制度以及过程,规范了大学会计教育的制度,展现了民国时期私立会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关于《会计杂志》与会计师事业,在民国时期,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和经营方式的兴起,本土会计人才的需要,推动了民间审计的改革与发展,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服务的会计师制度也应运而生。《会计杂志》适时的介绍了会计师事业,促进会计师行业规范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会计杂志》创刊人徐永祚先生是改良中式簿记的代表人物,该杂志中体现出来的会计改良思想与全盘西化思想的争辩较之《立信会计季刊》、《公信会计月刊》等期刊杂志更为突出,线索最为明晰,所以该部分分析了《会计杂志》影响,客观的评价了其在民国会计改革洪流中的地位。

杨涛[2](2012)在《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系崛起于清末,是北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系的主要人物唐绍仪、梁士诒、周自齐、朱启钤、叶恭绰、詹天佑、吴鼎昌等在此时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依靠密切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政治集团。他们追随袁世凯与徐世昌,以交通、外交领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是新政的具体推行者与实践者,为早期现代化和北洋集团崛起起到巨大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求新、务实、敢为的作风,并体现了积极扞卫国家主权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颠覆帝制立下不朽的功劳。对推进铁路事业、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深远影响着民初的铁路事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活跃在经济各领域,对交通、财税、金融、币制、实业政策产生极大影响。在交通业方面,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为国有化问题。如路政方面推行商办铁路国有、借债修路、崇官抑商政策,反映出交通系力主铁路事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为促进国有铁路营运、管理、建设、财会制度的发展,则以统一路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手段。在电政方面则颁布有《电信条例》,明定国有原则,在管理上分设电政管理机构。在邮政上,设立电政管理区,废除驿站,打击民信局和客邮,厘定邮政司与帛黎之间的关系。航政方面则更激烈地表现为轮船招商局的官办与商办之争。这说明交通系民初交通四政政策带有鲜明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色。从实际效果看,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交通领域对促进四政的发展、改观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铁路、电信与邮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其发展成就是不容抹杀的。在金融方面,交通系取得了对中交二行的控制权。在他们努力下,中交二行实际取得国家银行地位,形成复杂中央银行制度,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公债发行、代理国库等特权,为财政清理与统一奠定基础。但其政策中充满了金融与财政杂糅特点,发行公债与垫款即为突出表现。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对民初财政好转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而后者不仅对中交二行的官办方向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以反对停兑为表现,促成二行向商办化转型。此外,中行归部直辖,中交合并风潮也是金融与财政政策杂糅的体现。同时交通系领袖还举办了新华储蓄银行垄断邮政储蓄业务。在交通系领导下,中交二行也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挹注作用,特别体现在一战爆发后对缫丝业的支持;同时成立具有金融投资公司性质的通惠实业公司,抵制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侵夺;积极参与上海银业公会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活动。在币制方面,梁士诒、周自齐、吴鼎昌等积极帮助袁世凯推行币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整理各省滥币,筹划币制借款,推广袁头币,统一铸权,力主银本位制,设立平市官钱局等。币制改革为此后南京政府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在财政税收方面,周自齐、梁士诒等首先帮助袁世凯加强财政事权的高度集中,如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各省财政事权收归中央,出台各种考成条例等。在具体理财办法上,二人都反对举借外债,但迫于财政现状而不得已为之,但注意用途多元化,在举债时间、借款额、利息、附带条款等方面注意减少主权损失;进行官产清理,这一方面具有消极性,即保守的弥补财政目的,但也有促进垦荒,清理不良资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力主举办官业,对官矿业、官农业的扩大以及商业专卖制度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交通系领袖还积极整理旧税,特别是力主裁厘,整理田赋、牙税、当税等,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并因此与保守派和袁世凯产生矛盾;他们注意制度创新,如举办预算,在会计、审计制度上革新,推行新税制,如印花税、营业税等。交通系的税制整理体现了扩充财政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便利商民、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适应财政、税收制度现代化的倾向。同时,周自齐、梁士诒还积极筹划关税谈判,特别是对常关税进行改革,并统一关税管辖权,其意义十分重大。周自齐、梁士诒与张弧还推行盐政改革,以统一盐政机关、整齐税率、施行商运、剔除耗斤、先税后盐、制造精盐、争取盐余为最有意义者。但也因此引起周学熙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实业政策上,周自齐、朱启钤、梁士诒等交通系人物的政策,涉及农、林、商、工、矿等各部门,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敏感、重大问题,如矿业管理、垦务、清丈、博览会举办、企业专办问题等等。在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交通系经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专业技术化特征。在清王朝与南京政府之间,起到呈上其下作用,核心政策得到延续,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象清末以来许多致力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集团一样,在涉及财政与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仍未能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其政策充满了矛盾性,其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特别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策的成败与否,财政经济政策推行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身上,寄望于一个威权政府的建立,并将其经济、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中的良莠杂糅,新旧杂糅,也决定了交通系这一集团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与作用,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卢兴杰[3](2012)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不过真正引起国人高度关注还是在2008年末国家反经济周期的经济振兴计划出台之后。客观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应对经济外生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投资建设步伐均衡基建成本成果的代际分布、助推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暴露出今明两年偿债高峰兵临城下、偿债能力不强、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中西部地区成为风险洼地等严峻问题,加之2008年起冰岛、迪拜、西班牙、意大利等亚欧国家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连锁性爆发,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国家经济安全的极大担忧。因此,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二五”国民经济能否“稳中求进”、乃至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从“崛起”到“超越”的转变,都是意义重大、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分类特征、历史演进、债务通道入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本面进行勾勒,然后运用宏观经济分析、微观财务异化行为等相关分析工具,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六大方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长期以来被西方主流理论批判的中国式经济管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受住考验,终于受到西方主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逐步认同和虚心借鉴。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妥当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中国式治理。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出发,贯彻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的理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探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考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又处于核心地位,而银行业平台贷款背后潜伏的金融风险状况同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本文还从银行业的视角出发,探讨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之策。本文的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在这个部分,本文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法,以及行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进行总体的介绍。第二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该章具体介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与特点、三大历史演进阶段、五大融资通道,为后面章节提供必要的背景交代。第三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问题。基于前述理论章节的叙述,本章对我国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目的是找准融资平台问题所在,为后文探讨融资平台债台高筑的原因作铺垫。第四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理论分析。在本章中,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这六大要素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挖掘平台债务膨胀的根源,梳理内在的机理,为后文平台债务治理和银行风险管控树立了靶子,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五章,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治理。本章立足政府部门的角度,从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政府会计系统、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加强平台规范管理等思路,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平台债务治理办法。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本章立足银行业的角度,对平台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强化贷前审批、做实贷后管理、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延展平台贷款期限的思路探索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办法。第七章,结论。本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在前述六章论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展望了未来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平台债务疯狂膨胀是六大因素合力作用所导致。城市化提速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的外在动力;政绩考核的经济化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的内在动机;分税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是地方政府举债建设投资的借口;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绝好机会;财政联邦制下的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大胆举债的底气;设立融资平台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表外化或有化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规避现行法律障碍举债的有效途径。2.此次平台债务问题,金融风险只是表象,财政风险才是实质。财力不足又追求经济政绩的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债务后,把相当部分投放到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或者不太理想的建设项目,结果债务和现金流的期限结构产生错配,债务到期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进而引起银行业不良资产和坏账飙升的隐忧。3.平台债务风险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平台债务风险在全国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平台层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从地区来看,风险集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融资平台;从层级来看,风险集中在市县级融资平台,因此,平台债务风险的洼地就是这两个风险集中点的交汇之处——中西部地区市县级融资平台。这就更加精准定位了平台债务治理的目标,着眼点紧紧盯在中西部市县融资平台债务,施以“外科手术式管控”。4.平台债务治理举措贯穿多角度、多主体、多维度的中国式管控理念。治理融资平台债务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开拓创新,摈弃片面、孤立、静止的落后观念,既立足现在又放眼未来,既短期严防又长期谋划,既宏观着眼又微观着手,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做到远近结合、堵疏结合、发改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方能正本清源、标本兼治、长治久安。对于政府部门要有堵有疏,既要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改进政府会计系统,又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对于融资平台,要做到改革与发展并举,要“边规范清理,边升级转型”,“在规范中谋转型,在转型中促规范”;对于银行业,既要“以时间换空间”,允许展期平台贷款,为后续风险管控腾出时间,又要“在风险管控促进结构调整,在稳重求进中消化信用风险”。5.平台债务风险从短期来看形势严峻,但长期来看又总体可控。今明两年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峰值兵临城下,融资平台现有的现金流难以抵御债务到期本息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如果给予融资平台适当的展期延迟债务本金,那么风险又是总体可控,一方面,清理整顿后融资平台得到注资增信,资金实力得到增强,以及在到期债务的展期时间里,随着投资项目现金流逐渐走上正轨,融资平台对债务本息的偿付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滚存增长的银行利润能够消化融资平台贷款转化的呆坏账。更让人宽心的是,政府手上还有有价值超百亿的国有股、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作为平台债务的靠山。因此,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平台债务风险确实是可控的。

张珩[4](2007)在《我国转型体制下的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探析》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转型体制下政府作用与区域金融安全的研究,主要以银行业为例,力求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理清我国转型体制特殊背景下,政府在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的形成和维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起的作用。第一章作为导言阐述了全文研究的主题、思路与框架,并对区域金融安全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谓的区域内涵。第二章作为全文思路展开的前提,讨论了我国区域问题的由来及区域金融形成中的政府作用。通过分析政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选择、金融支持政策替代隐性税收机制、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不同的经济金融关系,认为由于政府的“介入”,使得我国金融发展在整体上作为手段服务于政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区域上却又成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体现为区域金融发展的巨大差异,说明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必然性和现状。第三章讨论了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积聚过程中的政府作用。通过分析政府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以双重身份——社会管理者和国企出资人(所有者),要求银行担负财政职能、对银行作出隐性担保、委托银行经营管理者、强化对银行的约束与考核,及不同层级——中央和地方,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行为,认为正是基于政府的这些“干预”造就了我国银行风险的形成、积聚和区域差异。第四章转入对区域金融安全为何需政府提供的讨论。通过分析金融的脆弱性及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的负外部性,指出即使是成熟市场经济也无法通过金融的自发运行来实现和保持区域金融安全;而维护区域金融安全,避免和纠正区域金融不安全带来的负外部性,则是一个必须由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第五章讨论了政府在提供区域金融安全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边界问题。政府要提供区域金融安全,势必通过外力干预作用于经济金融运行,如何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文章提出并分析了政府作用的三大边界,即政府作用的深度——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作用的宽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边界、政府作用的强度——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认为市场能办到的政府不必代劳,地方政府能办到的中央政府不必代劳;政府在发挥作用时必须把握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职责边界的历史变动特征;即使是存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如果预期这种失效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不会产生重大危害而能被市场所容忍时,政府也不应介入。第六章讨论了在转型体制下保障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的目标及实现问题。针对区域金融安全的抽象性、动态性、无终结性,政府对区域金融安全的追求必须是持之以恒的,必须虑及不同时期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所有因素并结合其特点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把对抽象、动态目标的追求,具体化为对一定时期内可以达成的中间目标的追求。结合我国转型体制的特殊背景,文章本着先自律后他律、先市场后政府、先防范后化解的思路,提出了当前政府应当发挥作用的六大中间目标:一是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抵御风险的自我免疫机制;二是扶持银行同业构筑自律自治机制;三是引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四是构造银行业稳健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五是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六是完善应对危机的金融安全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府作用的工作抓手。第七章讨论了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评价问题。政府提供区域金融安全这个公共产品,需要尽可能适时、准确、全面地评价和了解区域内金融运行的风险状况。为此,文章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及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到对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评价中,并通过构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05年广东金融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评。总之,本文是将政府对区域金融安全的作用放到我国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看待,在对经验性历史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通过理清我国转型体制下区域金融安全问题中的政府因素,以解决政府于此应当如何作用的问题,希望对我国转型体制下政府保障区域金融安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有所贡献。

翁裕斌[5](2003)在《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能金融是德国自 1983 年以来 , 在以全能银行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兴 起 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金融体制。 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功能耦合思想,结合系统论的分析逻辑,动态和静 态地对德国全能金融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 德国的全能金融就是德国银行 业与保险业在产品功能与机构服务方面的交叉融合 。 它是德国近来居民个人资产 和私人养老需求急剧膨胀、价值观转变、欧洲内部市场建设和管制放松、国家税 收政策鼓励以及企业多元化创新冲动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 关于产品功能的三 层次理论说明 , 全能金融主要通过机构服务的结合来实现产品功能的融合 。 因此, 多元化理论及其衍生是本文研究全能金融问题的理论基石 , 而客户偏好 比较模型 则开创了一个独特的论证视角 。 在一系列信用业和保险业监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 条文的规制下,德国金融机构实现全能金融主要有合作与组建康采恩两种途径。 通过透视和塑造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有关环节,以协同效应为评价标准,指出当 前合作途径相较于组建康采恩途径的优势所在。汲取两者之长,集团化运作全能 金融的最佳组织模式则是内部分离的管理型控股公司。与全能银行不同,全能金 融并不只是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混合经营,而是融银行、证券和保险 于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混业。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作出恰如其分的调整, 必须更加突出定 性监管和统筹安排,积极参考有关国际组织的建议。外部统一而 内部分离的单一监管模式最能驾驭蕴藏其间的异质风险和传染风险。 全能金融要求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能够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利用关系 营销法挖掘销售潜力。这代表了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出于内外部压 力的考虑,中国迈入全能金融阶段也是必然的未来。但这一制度的有效性要有产 权改革和监管现代化来保驾护航。

吴蓬生[6](2000)在《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债事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不良债权,从不同角度探讨不良债权(主要指不良金融债权,详见正文详述)及其孪生兄弟金融债险的民法属性,比较分析了中外产生不良债权之症结所在,在传统债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债事活动的趋势及不良债权的综合症状和特点,初次提出不良债权的界定意义和范畴,并提出一套处理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系统对策,着力在债事主体及其控股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关联交易,债务链的分解和可分债权整合转让等方面理论有所突破。本文大量采用了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和实证主义等分析方法,对不良债权涉及的许多边缘学科问题进行大胆探索,在寻求理论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回答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文中呼吁尽快就化解不良债权与规避金融债险,包括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问题进行立法,为此,笔者也提出一些建设性设想。 文中有三大部分共七章,第一、二章主要是对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意义、概念、本质和特征等有关民法理论问题作出分析,第三章是剖析原因,从第四章起至文章结束,是围绕法律对策问题进行阐述,其中第四、五章主要分析国内外相关的对策理论和法案,第六章则是立足民法理论,结合边缘学科理论,提出综合对策构想。第七章把比较成型的对策模式——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作专章论述,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作为绪论重点阐述债与不良债权的渊源,沿革,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分析了不良债权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主要是对债务责任的违背,为此,阐述债务与责任的关系,不良债权的法律责任的实质。文中除重点分析债权的迟延给付和不完全债权特征外,还分析了不良债权有着不良亚文化特征,尤其是诚信违背,即无信用特征。此外,还从债的效力和效果(实现)来研究不良债权的债效形态。 第三章就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成因进行比较分析,概述了国外金融债险引发的几次金融危机,特别论及日本的不良债权是生成泡沫经济的主因,对中外不良债权及金融债险的成因系列比较。本章重点分析了我国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特点。 第四章旨在借鉴国外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等的相关治理制度,并结合金融债权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要求更严的特点,总结归纳了有关国家的应对举措,对各国不良债权重组也做了专节分析。 第五章围绕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想与支撑理论这一主题,分八节逐一研究论证了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想;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健全市场法制,推动债权的良性移转;债权保障制度;债权的保护与追偿;完善市场竞争、组合及退出制度和形成债权实现制度体系等问题。 第六章是综合对策论,文中分别就恶性债链问题的症结,金融集团的子公司及关联交易,可分债权整合、封闭与追索,债的资质门信用)管理,债的标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等问题提出一些法律对策意见,本章还就故意逃废债务和金融犯罪提出一些惩罚制度。本着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综合治理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是专章探讨了债权转股权与资产管理公司,并对国外不良债权特别处理制度进行分析。作为本文的分论,本章专门论述了我国实行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债转股的适用范围与要件等一系列有关民法问题。文中第六节,还就资产证券化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本文以理论和实务研究相结合为己任,务求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法律对策意见,这也是贯穿全文的宗旨。

二、摆脱母体彻查旧账 信托偿债经受考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摆脱母体彻查旧账 信托偿债经受考验(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由来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简介
    二、 选题论证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三、 学术史综述
        (一) 资料的整理与发现
        (二) 学术着作
    四、 学术要点
        (一) 选题切入点
        (二) 学术考量重点
        (三) 学术探讨难点
        (四) 学术创新点
第一章 《会计杂志》概述
    一、 《会计杂志》的创刊背景
    二、 徐永祚与《会计杂志》
    三、 《会计杂志》的宗旨
    四、 《会计杂志》的主要内容
    五、 《会计杂志》的特点
    六、 《会计杂志》的停刊原因
第二章 《会计杂志》与改良中式簿记运动
    一、 传统中式收付簿记理论
        (一) 收付簿记的根本观念
        (二) 帐簿的种类
        (三) 收付簿记的记账标准
        (四) 收付簿记的账户系统
        (五) 收付簿记中结余的性质
        (六) 收付簿记的记账原理
        (七) 结算方法
    二、 改良中式簿记运动的背景及原因
        (一) 背景
        (二) 原因
    三、 《会计杂志》中涉及的改良之争
        (一) 改良中式簿记之争始末
        (二) 争论的焦点
        (三) 会计改良与会计改革之争的影响
    四、 《会计杂志》在改良中式簿记运动中的作用
第三章 《会计杂志》与官厅会计改革
    一、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官厅会计状况
        (一) 北京政府统治时期财政组织结构设置
        (二) 北京政府时期的会计法制化思想
    二、 《会计杂志》关于国民政府时期官厅会计改革的思想
        (一) 进行官厅改革的背景
        (二) 《会计杂志》关于官厅会计改革的思想
    三、 《会计杂志》关于政府行业会计思想
第四章 《会计杂志》与民间会计事业
    一、 影响民间会计改革的原因
        (一) 经济层面
        (二) 政治层面
        (三) 文化层面
        (四) 教育层面
    二、 《会计杂志》对民间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 银行业的改革
        (二) 工业会计改革
        (三) 商业会计改革
    三、 民间会计改革的带来的变化
第五章 《会计杂志》与西方会计思想
    一、 《会计杂志》中对西方会计思想的翻译与评介
        (一) 翻译西方会计着作、论文
        (二) 评价西方会计着作
        (三) 介绍期刊目录索引
    二、 《会计杂志》中对于西方会计的学习与实践
        (一) 西方复式簿记思想
        (二) 西方会计报表思想
        (三) 西方银行会计思想
        (四) 西方成本会计思想
第六章 《会计杂志》与民国会计教育
    一、 民国时期会计教育概况
        (一) 公办会计教育
        (二) 民间会计教育
    二、 《会计杂志》中关于会计教育的思想
    三、 徐永祚补习学校
        (一) 徐永祚补习学校缘起与成立
        (二) 徐永祚补习学校章程
        (三) 作用及影响
第七章 《会计杂志》与会计师事业
    一、 《会计杂志》对会计师事业的鼓舞
    二、 《会计杂志》与会计师法律地位的取得
    三、 《会计杂志》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筹建
    四、 《会计杂志》与会计师公会和会计学术组织的发展
        (一) 《会计杂志》中孕育的发展会计师公会思想
        (二) 会计师公会的发展
        (三) 会计学术组织的发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前史
        (一)、关于“交通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交通系人物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的研究现状
        (三)、余论
    二 选题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意义
        (二)、重点、难点和主要学术创新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理论与方法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交通系主要成员及早期经历
        一、出身、文化与教育状况
        二、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密切
        三、职业经历与社会活动特征
        四、与北洋集团核心人物袁世凯、徐世昌的关系
    第二节 北洋、东北新政及辛亥革命中的建树
        一、在北洋、东北新政中的建树
        二、辛亥革命中的功勋
    第三节 交通系主要人物与清末铁路、金融
        一、控制交通行政权
        二、收回路权
        三、革新路政
        四、创办交通银行
        五、对铁路国有化的态度
第二章 交通系与民初交通四政政策
    第一节 对交通部及交通行政、事权的控制、影响
        一、对交通部的控制
        二、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的成立
        三、利用“二次革命”对路权的进一步控制
    第二节 交通系与民初铁路
        一、铁路国有政策的推行
        二、统一路政
        三、国有铁路的资产管理制度
    第三节 交通系与民初的航政、邮政、电政
        一、电信事业的发展
        二、邮政事业的重大改观
        三、航政——轮招局的国有、商办之争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政策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一、控制中交二行的人事与行政管理权
        二、对中交二行性质、地位的影响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一、发行内债之必然性
        二、梁士诒、周自齐力主发行公债
        三、民三、民四内国公债的募集
        四、民三、四年内国公债发行成功之表现
        五、民国五年内国公债的发行
        六、中交二行与内国公债
        七、内国公债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一、1912年——1916年间中交二行垫款情况
        二、中交第一次停兑风波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
        一、梁士诒与民初交行的经营方针
        二、交行业务的整理与扩大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一、新华储蓄银行的设立
        二、通惠实业公司对汉冶萍公司的维持
        三、对民族工商业的挹注
        四、发起上海银行公会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一、整理滥币
        二、影响币制改革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一、梁士诒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二、周自齐的财政思想与推行的主要政策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财政部官制修订
        二、考成条例与征收官交代条例的颁行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三、预算制度的举办
        四、国地税名目取消与规复解款
        五、会计与审计制度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一、梁士诒与外债举借
        二、周自齐与外债举借
        三、对交通系举债的评价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一、官产、官业问题的形成及北洋政府的最初政策
        二、交通系与官产、官业处理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一、整理旧税
        二、施行新税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一、盐政改革
        二、海关管理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一、农业政策
        二、大力发展林业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一、设立劝业委员会并拟订章程
        二、对各地商会组织的规范
        三、商业政策
        四、工矿业政策
结语
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和特点
        2.1.1 类型
        2.1.2 特点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演进
        2.2.1 初步发展阶段
        2.2.2 快速发展阶段
        2.2.3 由盛而衰阶段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通道
        2.3.1 打捆贷款
        2.3.2 银行贷款
        2.3.3 城投债
        2.3.4 中期票据
        2.3.5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问题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
        3.1.1 应对外生性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1.2 加快基建的供给,均衡成本成果在代际间分布
        3.1.3 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3.1.4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
        3.1.5 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3.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3.2.1 成为地方政府债务主体,偿债高峰将逐步到来
        3.2.2 部分平台偿债能力不强,受制于房市景气状况
        3.2.3 部分融资平台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
        3.2.4 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中西部平台更依赖债务
        3.2.5 平台信息透明度不高,债务资金流向易被操控
        3.2.6 资金通道高度依赖银行,受宏观监管政策冲击
    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探讨——以重庆八大投为例
        3.3.1 背景介绍
        3.3.2 运作思路
        3.3.3 运作手段
        3.3.4 债务问题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理论分析
    4.1 城市化提速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的动力
    4.2 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是地方政府举债建设的借口
    4.3 政绩考核的经济化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的动机
    4.4 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机会
    4.5 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底气
    4.6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地方政府债务表外化的途径
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治理
    5.1 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抑制地方官员投融资冲动
    5.2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
    5.3 改进政府会计系统,提升融资平台债务透明度
    5.4 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助力融资平台债务的治理
    5.5 加强平台规范管理,转型走国有资产经营之路
    5.6 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降低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
    5.7 化解风险区域失衡,加大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
6 银行业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6.1 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分析
        6.1.1 偿付风险
        6.1.2 集中度风险
        6.1.3 审慎风险
        6.1.4 政策政治风险
    6.2 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
        6.2.1 强化贷前审批,严把新增平台贷款准入关
        6.2.2 做实贷后管理,完善存量风险评估和预警
        6.2.3 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分散平台贷款风险
        6.2.4 延展平台贷款期限,稳重求进中消化风险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我国转型体制下的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意图与研究的主题
    二、区域金融安全的理论界定
    三、理论依托与研究方法
    四、框架结构及研究重点
    五、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区域金融的产生:政府对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决定
    一、我国区域问题的由来
        (一) 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演进
        (二)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关系中的政府作用
        (一) 金融对整体经济的支持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关系
    三、当前我国区域间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 我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相关性
第三章 区域金融风险的积聚:政府对金融运行的“干预”
    一、我国区域金融风险中的政府因素
        (一) 政府以双重身份要求银行担负财政职能
        (二) 政府以双重身份对银行作出隐性担保
        (三) 政府以双重身份委托银行经营管理者
        (四) 政府以双重身份强化对银行的约束与考核
        (五) 地方政府的多种“干预”造就金融风险的区域差异
    二、我国区域金融风险差异现状
        (一) 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存量
        (二) 银行存量风险的区域差异
第四章 保障区域金融安全:需要要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一、金融脆弱性决定区域金融安全只能由政府提供
        (一)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匹配存在天然缺陷
        (二) 金融体系始终存在过度借贷的内在冲动
        (三) 金融运行的多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
        (四) 金融行业存在不完全竞争
    二、外部性决定区域金融安全必须要政府提供
        (一) 区域金融不安全的传递
        (二) 区域金融不安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 保障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的合理边界
    一、政府作用的深度边界
        (一) 重构边界要正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 重构边界要充分把握体制转型时期对政府作用的特殊需求
        (三) 重构边界要重视完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治基础
    二、政府作用的宽度边界
        (一)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边界的划分
        (二) 我国中央政府在中地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三、政府作用的强度边界
第六章 保障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的目标与实现
    一、转型体制下实现区域金融安全的目标体系
    二、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抵御风险的自我免疫机制
        (一) 以用人改革促有效激励
        (二) 以公司治理促制度健全
        (三) 以合规建设促文化形成
    三、扶持银行同业构筑自律自治机制
        (一) 构筑银行同业自律自治机制的市场经济意义
        (二) 如何扶持银行同业构筑自律自治机制
    四、引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以优胜劣汰强化市场约束
        (二) 以信息披露确保市场约束
    五、构造银行业稳健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一) 良好的市场离不开信用
        (二) 良好的市场离不开法治
    六、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
        (一) 确立监管工作的目标导向
        (二) 适时转向适应金融发展的功能监管
        (三) 逐步构造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四) 树立监管工作的大成本观念
    七、完善应对危机的金融安全网络
第七章 保障区域金融安全: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的评价
    一、政府对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评价
        (一) 对单个银行机构现场监管评级
        (二) 对区域内金融机构风险的非现场监管分析
    二、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状况的评价
        (一) 区域内金融风险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二) 对区域金融风险状况的实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5)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全能金融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全能金融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全能金融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全能金融的制度系统
第二章 全能金融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金融媒介理论评述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理论
    第三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
    第四节 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研究:成果综述与模型创新
    第五节 三层次理论:从功能角度看全能金融
第三章 全能金融的法规研究
    第一节 银行业监管法规
    第二节 保险业监管法规
    第三节 其他法律规范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全能金融的需求研究
    第一节 全能金融的需求因素分析
    第二节 需求者一般金融行为分析
    第三节 消费者全能金融观念分析
第五章 全能金融的供给研究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金融企业的目标分析
    第三节 全能金融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全能金融的目标分析
第六章 全能金融的实施研究
    第一节 规划环节研究
    第二节 组织环节研究
    第三节 人事环节研究
    第四节 生产环节研究
    第五节 销售环节研究
    第六节 融资环节研究
    第七节 内控环节研究
    第八节 总结
第七章 全能金融的监管研究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简评
    第二节 全能金融的特殊风险
    第三节 全能金融的监管创新
第八章 全能金融的扩展讨论
附录《对金融混业集团的监管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6)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化解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价值
        一、 债与不良债权的渊源、沿革
        二、 研究化解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目的与分析方法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二、 主要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不良债权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第一节 债与不良债权的概念
        一、 债的概念
        二、 债权的功能
        三、 不良债权的概念
    第二节 不良债权的本质:债务责任的违背
        一、 债务与责任的关系
        二、 法律责任的实质
        三、 “债务应当清偿”
        四、 关于债权与所有权的实现。
    第三节 债权与不良债权的特征
        一、 债的性质与债权特征。
        二、 不良债权有着不良亚文化特征
        三、 用法哲学观点透析不良债权的特征
        四、 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诚信违背、即无信用特征
    第四节 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债效形态
        一、 从债的效力学说加以考究
        二、 从债的效果甄别
第三章 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概况与成因比较
    第一节 国外金融债险引发的金融危机
        一、 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及原因分析
        二、 美国不良金融债权的形成及后果
        三、 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形成及后果
        四、 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第二节 日本的不良债权是生成泡沫经济的主因
        一、 泡沫经济的成因
        二、 泡沫经济的含义
        三、 “泡沫”经济的破灭,不良债权加重得以暴露
        四、 日本巨额的不良债权引起一系列金融动荡
    第三节 中外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比较
        一、 中外不良债权的共性成因
        二、 各国银行不良债权症结
        三、 对外债务的管理
    第四节 我国不良债权与金融债险的成因特点
        一、 基本成因
        二、 债的主体性因素
        三、 债的客体性因素
        四、 债权债务结构失调
        五、 资本金严重不足且不真实
        六、 债的信用效力体现不充分
        七、 债权实现公力救济的缺乏
        八、 其他法律风险因素
第四章 各国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克服金融危机的法律对策
    第一节 一些国家不良债权监管主体的确立
        一、 美国银行不良债权监控体系
        二、 日本不良债权监管体系
        三、 英格兰银行对金融债险的分类与监管
        四、 日本金融监督厅
        五、 日本改进央行监管
    第二节 债权保障的安全性
        一、 评级制度
        二、 对于不同类型银行债权的监管
        三、 抵押金制
        四、 运用国际会计方法
        五、 金融机构退出制度
    第三节 债权移转的流动性
        一、 债权的让与制度
        二、 债权的回收
        三、 特别融资制度
        四、 结算制度
    第四节 债权实现的效益性
        一、 债权主体及其关联交易中的分业与混业经营
        二、 金融管理开放版本比较
    第五节 重组与盘活不良债权相关法律制度
        一、 亚洲重组不良债权、防范金融危机对策
        二、 银行不良债权重组过程中的立法支持、政策配套和制度创新
        三、 银行业不良债权重组的主体。
        四、 不良债权重组的对策。
        五、 日本重组模式
        六、 美国重组模式
        七、 西方国家解决不良债权比较
        八、 发展中国家解决不良债权的比较
        九、 各国防治不良债权专题比较
        十、 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第五章 通过制度创新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路与支撑理论
    第一节 化解不良债权、规避金融债险的立法思路
        一、 我国金融债险监管应借鉴巴塞尔核心原则进行金融避险立法
        二、 应坚持借鉴国际惯例和从国情出发的立法原则
        三、 央行处理不良债权的构想
        四、 我国防治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立法指导思想
        五、 要用法制手段处置不良债权
        六、 借鉴各国处理不良债权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
        一、 法人金融行为
        二、 建立国有企业金融债务约束机制
    第三节 健全市场法制,推动债的良性移转
        一、 交易安全制度
        二、 交割制度
        三、 票据债权安全与提高结算效率
    第四节 债权偿付基本保障制度
        一、 确保公司资本真实
        二、 形成信贷保险机制
        三、 普通债权的一般担保
    第五节 债权的保护与追偿权利
        一、 有关债转股中的代偿请求权
        二、 先履行抗辩权及其行使
        三、 不安抗辩权
        四、 代位权及其行使
        五、 第三人清偿代位
        六、 债权人撤销权
    第六节 完善市场竞争、组合和退出制度
        一、 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良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 企业重组中债权债务
        三、 重整期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四、 破产中的债权保护
    第七节 解决不良债权的制度创新
        一、 债的履行原则
        二、 债权实现的宗旨
        三、 债权制度创新与强化债的效力
        四、 建立债权债务人财产告示制度
        五、 债的保全制度
        六、 化解不良债权存量风险的制度
第六章 我国解决不良债权、防范金融债险的难点与综合对策
    第一节 恶性债链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一、 企业债链的分析
        二、 恶性债链的防治对策
    第二节 金融集团的子公司及关联交易
        一、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原则
        二、 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及与之关联交易
        三、 建立资本真实登记和关联交易规范制度,防止不良债权
    第三节 债的整合、封闭与追索
        一、 可分债权整合转让理论
        二、 抵押债权清偿的封闭性与安全性
        三、 对债务人财产管理
        四、 汇票的追索
        五、 拒绝证书
    第四节 结合金融债权特点,强化资质管理
        一、 总量管理
        二、 流动性管理
        三、 安全性管理
        四、 效益性管理
        五、 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
    第五节 强化惩罚制度、提高故意逃废债务人的法律成本
        一、 重点加大法人惩罚制度的约束力度
        二、 金融犯罪惩处制度的实施
    第六节 化解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风险的对策
    第七节 从我国实际出发,综合治理不良债权和规避金融债险的对策思考
        一、 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冲击的的若干应对方案
        二、 消除不良信贷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 规范法人金融行为,防范金融债险
第七章 不良债权特别处理制度——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
    第一节 我国实行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
        一、 我国出现大量不良债权的状况
        二、 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制度的选择
        三、 实行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
    第二节 国外不良债权运营机构及其方式
        一、 美国处理储蓄贷款机构不良债权特设重组信托公司
        二、 托管
        三、 “过渡银行”制度
        四、 讨债公司
        五、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六、 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节 关于债转股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讨论
        一、 运行的难点问题
        二、 股抵债的负效应
    第四节 债转股的适应范围与要件
        一、 债转股的适用范围
        二、 债转股的一般法律要求
        三、 债转股的转换比例或价格
    第五节 债转股和资产管理公司涉及的民法问题
        一、 建立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公司法律
        二、 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自主权
        三、 债转股是当前国企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中的一种重要制度
        四、 要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五、 做好对不良债权的认定工作,防止乘机逃废债务
        六、 区别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处置银行不良债权
        七、 盘活银行资产存量,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改革
        八、 商业银行的资金弥补问题
        九、 不良贷款的处置问题
        十、 加快制订我国的产权转让法律
        十一、 正确划分国家信用与企业信用之关系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 不良债权证券化的法律问题
        二、 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行
        三、 实行资产证券化的重点与难点
        四、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五、 化解券商不良债权的途径
    第七节 通过托管化解不良债权和金融债险
        一、 财产托管制度在罗马法上便已出现
        二、 托管财产所有权的适用范围
        三、 托管人
        四、 我国财产托管的功能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摆脱母体彻查旧账 信托偿债经受考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杂志》研究[D]. 管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2]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D]. 杨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3]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D]. 卢兴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4]我国转型体制下的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探析[D]. 张珩. 厦门大学, 2007(07)
  • [5]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 翁裕斌. 复旦大学, 2003(03)
  • [6]不良债权研究 ——兼论金融债险规避法与资产管理公司[D]. 吴蓬生. 中国政法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摆脱父母严查旧账,信托还债受考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