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

一、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毛宇湘,许玉娜,赵庆超,许亚培,张凌霄,龙润,李世济,段洋洋[1](2021)在《和胃1号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对IL-2、TNF-α和ET水平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和胃1号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对IL-2、TNF-α和E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就诊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4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和胃1号方,1剂/d,水煎约300 mL,分2次口服,150 mL/袋,分早、晚温服1袋(空腹),两组患者治疗疗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Ki-67和Cox-2表达情况、IL-2、TNF-α和E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较高(P<0.05);实验组患者烧灼感、腹胀、反酸等症状消失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嗳气、泛酸、烧心、胀痛等证候评分显着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Ki-67和Cox-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i-67和Cox-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2、TNF-α和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NF-α和ET水平水平显着降低,IL-2水平显着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结论采用和胃1号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IL-2、TNF-α和ET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争光[2](2020)在《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是第六大癌症死亡原因,全球癌症发病率的第8位,5年生存率在15%-25%左右,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有关。近年来在西方多个国家,腺癌亚型已替代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成为主要的食管癌病理类型,更有研究表明腺癌的发病率增加是由于同期的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患病率增加所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BE为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癌前病变,BE患者比普通人群罹患EAC的风险要高出30-40倍,因此BE与EAC的关系不可忽视。国内对BE及EAC的认识相对较晚,因此尚缺乏大宗数据的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BE及EAC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从而为国内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内经胃镜病理证实的779例食管癌及1648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相关资料。入选患者具有完整病例资料。重复就诊者只纳入患者首次确诊时的相关资料。2.以每5年为一时段进行分组,比较每一时段的年龄、性别、发病率、发病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病理学类型等相关信息。。3.分析10年内BE、EAC及食管癌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一、Barrett食管的结果分析:1.Barrett食管的一般情况:本项研究10年间共行156630例胃镜检查,内镜确诊为BE的患者1648例,总检出率为1.05%(1648/156630)。其中男性836例,女性812例,男女比例1.03:1。前、后5年诊断为BE的患者中男性占比分别为53.2%、49.6%;女性占比分别为46.8%、50.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2=1.182,P=0.178),说明前后5年BE的男女构成比变化不明显。但总体看来,性别构成比男性略有下降。诊断为BE的164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4-86岁,平均年龄为55.31±13.71岁,其中小于40岁患者有264例,占16.0%;40-49岁275例,占16.7%;50-59岁504例,占30.5%;大于60岁岁有605例,占36.8%。说明中老年患者为BE发病的主要年龄段。2.性别与BE年检出率的变化前5年共检男性患者24139例,女性患者22276例,后5年共检男性患者57311例,女性患者52904例。比较前后5年男性BE患者检出率为1.18%(284/24139)、0.96%(552/57311),前5年与后5年男性BE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前后5年女性BE患者检出率1.12%(250/22276)、1.06%(562/52904),前5年与后5年女性BE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从性别检出率方面看,前后5年变化无显着性差异。3.BE内镜下分型:(1)按内镜下形态分型:舌型585例,占35.5%(585/1648);岛型942例,占57.2%(942/1648);全周型121例,占7.3%(121/1648)。整体看来,说明BE内镜下形态分型仍以岛型为主。前后5年对比来看,前5年舌型136例,占25.5%(136/534);岛型360例,占67.4%(360/534);全周型38例,占7.1%(38/534)。后5年舌型449例,占40.3%(449/1114);岛型582例,占52.2%(582/1114);全周型83例,占7.5%(83/1114)。前5年与后5年形态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6.976,P<0.001)。说明近年来舌型BE占比有所升高,而岛型BE占比却有所降低,全周型BE占比变化不大。(2)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型:长节段BE(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107例,占6.5%(107/1648);短节段BE(short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1541例,占93.5%(1541/1648)。对近10年LSBE构成比进行趋势检验,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9.665,P<0.001),说明近10年LSBE比例呈升高趋势。4.BE检出率比较2010-1019年BE检出率分别为1.12%、0.86%、1.41%、1.09%、1.20%、1.09%、1.20%、1.19%、0.82%、0.88%。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趋势c2=12.699,P<0.001)。因此可以说明近10年BE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010-1019年LSBE检出率分别为0.00%、0.00%、0.02%、0.03%、0.06%、0.08%、0.07%、0.09%、0.09%、0.10%。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趋势c2=18.17,P<0.001)。近10年来LSBE的检出率呈逐步升高趋势。二、食管癌及病理类型的结果分析1.食管癌的一般情况本项研究10年间共行156630例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有779例,腺癌共计133例,鳞癌625例,其他类型癌21例。10年内食管腺癌检出率经趋势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趋势c2=0.350,P=0.554);说明近10年来EAC检出率趋势变化不明显。食管鳞癌及食管癌10年间检出率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趋势c2=27.113,P<0.001;趋势c2=25.297,P<0.001);说明近10年来食管鳞癌及食管癌检出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EAC、ESCC合并BE情况所有食管癌患者中有27人合并BE(EAC18例;ESCC9例),前5年合BE的患者有4例(ESCC3例;EAC1例),后5年有23例(ESCC6例;EAC17例),可见近年来食管癌合并BE的患者明显升高,而其中腺癌的合并数量增加的更为明显。因此,BE与EAC关联性近年来逐渐上升,提示BE为EAC癌前病变的可能。3.食管癌组织学病理对所有食管癌的病理进行分型,发现ESCC共625例,占80.2%;EAC居次,133例,占17.1%:此外,还发现4例小细胞癌、3例腺鳞癌、2例黏液腺癌、7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肉瘤样癌、3例梭形细胞癌(共计21例,占2.7%)。前5年共检出腺癌37例(12.9%);鳞癌235例(83.6%);其他类型癌9例(3.2%)。后5年共检出腺癌96例(19.3%);鳞癌390例(78.3%);其他类型癌12例(2.4%)。总体对比来看,近年来腺癌占比较前5年有所增加,鳞癌占比有所下降。4.食管癌大体部位分型对所有食管癌按部位分类,颈部食管癌有23例(3.0%);上段食管癌有85例(11.0%);中段食管癌有156例(20.0%);下段食管癌有515例(66.0%)。总体看来食管癌以食管下段高发。对不同病理类型的食管癌进行分段发现,食管鳞癌主要集中在中段(61.8%)及下段(22.2%),食管腺癌主要集中在食管下段(88%),经统计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9.155,P<0.05),说明食管腺癌主要以食管下段发病为主。5.食管癌分期779例食管癌患者中,进展期食管癌为733例,占98.1%,早期食管癌为46例,占5.2%。前、后5年早期食管癌所占比例由2.5%(7/281)上升至7.8%(39/498),而进展期食管癌比例由(97.5%)(274/281)降至(92.1%%)(459/498),两个时段的肿瘤分期存在统计学差异(c2=9.220,P=0.002),可以说明近5年的胃镜早期食管癌检出率较前有所提高。6.食管癌的年龄性别特点10年来男性食管癌患者共计698人,女性患者共计81人,男女比例为8.6:1。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共计2人,均为男性;年龄在40-49岁的患者共计47人(男44人,女3人);年龄在50-59岁的患者共计195人(男188人,女7人);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共计535人(男464人,女81人)。食管癌年龄性别特点经统计学检验后,存在统计学差异(c2=17.115,P<0.001)。食管癌好发年龄为大于6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对ESCC、EAC的性别构成比进行分析发现,ESCC、EAC均以男性为主,男性构成比分别为91.0%、83.%;女性构成比分别为9%、16.5%,经统计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828,P=0.009)。说明男性患有EAC及ESCC的风险均很高,由其是ESCC男性患病情况更高,而女性患有EAC的风险较ESCC高。结论:1.食管癌的总体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食管腺癌占食管癌的构成比有所增加;3.SSBE和岛型BE仍为BE的主要类型。但LSBE、舌型BE的构成比均有所升高,与EAC的构成比同步升高。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3](2019)在《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引起的不适症状(烧心和反酸),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性疾病,可引起病人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报道,GERD除了损害食管组织,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增加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而且显着增加死亡率。然而,胃食管反流病诱导心房颤动的机制仍未研究清楚。炎症反应(inflammation)被认为是心房颤动和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机制。基于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心房颤动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假设:GERD的胃内容物、胃酸反流导致食管局部炎症,局部炎症浸透食管全层,或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导致心房炎症水平增加,从而诱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本课题临床纳入GERD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胃镜下取食管粘膜组织检测局部炎症水平,同时静脉血检测全身炎症水平,明确GERD所诱导的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诊断标准我们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50例患者,设其中25例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AF组,25例即有胃食管反流病,又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F组。同期完成体检的15例健康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每组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BMI等)进行详细记录,各组患者均行GERD问卷调查、24h动态心电图、24h pH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监测并内镜下留取食管齿状线(胃食管连接处)上3cm处的局部黏膜作为组织标本,之后进一步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分析食管粘膜组织炎症程度、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的检测浓度。结果:(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GERD问卷调查评分、上消化道内镜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为GERD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AF组)、胃食管反流病不合并心房颤动组(简称非AF组)和对照(control)组。对照组为15例,男性10例(66.7%),女性5例(33.3%),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2.29±4.61岁。非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6例(64.0%),女性9例(36.0%),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为38.86±11.33岁。AF组患者为25例,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男女比例为2.57:1,平均年龄为43.57±10.81岁。平均年龄在AF组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患者中2例(8.0%)为合并高血压,3例(12.0%)为合并高血脂,2例(8.0%)为合并2型糖尿病;而AF组患者中3例(12.0%)为合并高血压,4例(16.0%)为合并高血脂,3例(12.0%)为合并2型糖尿病,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各组GERD问卷调查评分,非AF组和AF组的评分范围(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F组37分、810分、1114分及1518分等评分范围均明显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管24h pH监测比较显示,AF组弱酸反流(4<pH<7)次数、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反流总次数和食管近端弱酸反流(%)AF组患者略高于非AF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非AF组和AF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主要指标如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eagel sphincter,LES)长度、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上段括约肌(upper esopheagel sphincter,UES)静息压、UES残余压,收缩前沿速度(contractile front velocity,CFV)、食团内部压力(intra bolus pressure,IBP)和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通过食道高分辨率(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检查分析,得出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下发现对照(control)组全段食管组织光滑,粘膜完整,未发现糜烂性病变。非AF(non AF)组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充血以及糜烂性病变。而AF组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光镜下进一步观察显示,AF组食管黏膜组织可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现象、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非AF组可见食管组织存在中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反应。对照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完整无缺,无发现水肿或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三组组织炎症(损伤)评分分析显示,非AF组和AF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AF组炎症评分达到高峰,并显着高于非AF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食管粘膜组织经常规处理后行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等的免疫组化实验,镜下(×400倍)观察发现IL-6、IL-8、IL-1β及TNF-α主要表达在食管上皮层,粘膜及粘膜下层。而AF组以上炎症指标的表达几乎覆盖全层食管黏膜上,表示严重的组织炎症性改变。RT-PCR实验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IL-6、IL-8、IL-1β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上升,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非AF组比较,AF组显着上升以上指标的组织mRNA的转录水平(P<0.01)。收集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经常规处理后行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指标如IL-6、IL-8、IL-1β、TNF-α及Hs-CRP的血液中的释放浓度,在非AF组和AF组中明显增高,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组显着升高其炎症因子的表达,而与非AF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AF组患者酸反流指标如酸反流(pH≤4)次数、弱酸反流(4<pH<7)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及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非AF组患者,提示酸反流严重程度与AF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发现AF组内镜下出现胃食管连接处的食管粘膜组织大规模的损伤:糜烂,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溃疡等病变。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AF组患者食管黏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浸润、乳头延长、组织水肿及充血等炎症性改变。本研究初步得出了“GERD导致食管炎症反应,而炎症可诱发房颤”相关理论。同时说明GERD合并AF的情况下,严重酸反流是客观存在的。GERD与AF有一定的相关关系,GERD可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房颤也被共认为是GERD食道外症状之一。严重食管反酸导致的局部炎症可能参与AF发病机制,而食管与心房解剖毗邻,GERD患者的食管炎症程度可能通过局部炎症影响到心房,GERD还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AF的发生与发展。

郑庆祝[4](2019)在《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食管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率在全球最高。目前ESCC的五年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ESCC患者早期多无特异临床症状。食管内镜及病理活检等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且对早期ESCC的诊断率仍然较低。传统肿瘤相关抗原类(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AAs)血清学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敏感性或低特异性等问题。与ESCC相关的自身抗体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从ESCC发展到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3-5年间,就可在血清中检测出肿瘤相关自身抗体。因此,肿瘤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有望为ESCC早期诊断带来新的突破点。目的本项目组前期采用高通量蛋白芯片(HuProt v3.0,含20240种蛋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高通量生物学中心提供)技术,经一系列筛选、验证步骤,共发现8种IgG型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抗TP53、ETHE1、CTAG1A、C1QTNF1、TEX264、CLDN2、NSG1、HRAS抗体对早期肺癌(Lung cancer,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趣的是,在一项小样本队列研究中,本项目组发现8种已知的自身抗体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在早期ESCC组和晚期ESCC组中的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食管良性病变(Esophageal benign lesions,EBL)组或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P<0.01)。鉴于自身抗体在肿瘤早期诊断的明显优势,是否上述4种自身抗体联合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对ESCC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值得探讨。方法1.构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小样本队列8种IgG型自身抗体标志物抗TP53、ETHE1、CTAG1A、C1QTNF1、TEX264、CLDN2、NSG1、HRAS抗体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小样本队列包括50例早期ESCC患者、50例晚期ESCC患者、50例EBL患者与50例HC。2.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早期ESCC血清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3.构建ELISA法检测及验证569例大样本血清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开展的研究队列包括409例的训练集与160例具独立匹配性的验证集。训练集由129例早期(0/Ⅰ/Ⅱ)ESCC患者,130例EBL患者和150例HC组成,验证集由50例早期(0/Ⅰ/Ⅱ)ESCC患者,50例EBL患者和60例HC组成。4.采用构建的Luminex xMAP多重检测方法检测160例具独立匹配性验证集样本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P53、HRAS、CTAG1A及NSG1蛋白在早期ESCC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6.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训练集血清4种ESCC抗原类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CA19-9及SCCAg的水平。分析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7.比较训练集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模式对ESCC早期诊断性能上的差异;分析并建立4种自身抗体组合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结果1.小样本队列ELISA检测结果显示,8种血清自身抗体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在早期ESCC组和晚期ESCC组的阳性率与水平均明显高于EBL组或HC组(P<0.01)。8种血清自身抗体中,抗ETHE1、C1QTNF1、TEX264及CLDN2的阳性率与水平在早期ESCC组、晚期ESCC组、EBL组或H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ELISA的检测结果相一致。3.在训练集中,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在早期ESCC中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阳性率与水平(P<0.01),该队列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3、62.8%和88.9%。在验证集中,4种自身抗体在早期ESCC中显示出比对照组更高的阳性率与水平(P<0.01),该队列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0%和90.0%。4.发现验证集4种自身抗体的测定结果在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Luminex xMAP多重检测方法检测验证集血清样本4种自身抗体组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0%和90.9%。同时,通过ELISA和Luminex两种方法检测验证集4种自身抗体,其组合检测阳性结果的吻合度高达73.0%。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P53、HRAS、CTAG1A及NSG1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ELISA测定结果为阳性(+)的早期ESCC患者的癌组织中4种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0.01);ELISA测定结果为阴性(-)的早期ESCC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4种蛋白均呈现出较高的弱阳性表达率。6.在训练集中,早期ESCC组CEA(P<0.05)与CYFRA21-1、CA19-9、SCCAg(P<0.01)的阳性率及水平均高于EBL组或HC组;EBL组与HC组之间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及水平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个指标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均不高,早期诊断的价值有限(AUC均≤0.646)。7.在训练集中,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模式对早期ESCC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88.9%、90.4%。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早期ESCC患者诊断的AUC和敏感性分别为0.823和62.8%,明显高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的AUC(0.687)和敏感性(39.5%)(P<0.01)。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在EBL组和HC组间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在EBL组和HC组间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8.在训练集中,4种自身抗体组合与CYFRA21-1、CA19-9、SCCAg组合的联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最高,可将AUC提高至0.842。结论1.抗TP53、HRAS、CTAG1A及NSG1抗体对ESCC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性能,其中以抗CTAG1A抗体对ESCC的早期诊断性能最高。4种自身抗体的组合检测有助于提高ESCC的早期诊断性能。2.CEA、CYFRA21-1、CA19-9及SCCAg对ESC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以CYFRA21-1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以SCCAg对ESCC早期患者的AUC最高。然而,单个指标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的阳性率均不高,早期诊断的价值有限。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可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对ESCC早期患者诊断性能。3.4种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明显高于4种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组合;建立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与CYFRA21-1、CA19-9、SCCAg组合的联合检测模式可显着提高对ESCC早期患者的诊断性能。

何星[5](2019)在《理气化痰解毒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Barrett食管(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理气化痰解毒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Barrett食管(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Barrett食管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中,符合Barrett食管(气郁痰阻证)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病人共48例,根据是否使用中药治疗分为试验组(理气化痰解毒方+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各24例,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两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表现、病理表现、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与安全性。结果:1.内镜下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病理组织学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不良反应观察:试验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检查项目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安全性较好。结论:理气化痰解毒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于BE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的改善效果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且两组治疗安全性均较好。

柳安琪[6](2019)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活检和粘膜棉拭子样本菌群一致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组织学和细胞学采样是目前上消化道微生物采样的主要方法。然而,对于上消化道微生物最佳采样方法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为了比较组织活检和粘膜拭子标本以评估不同类型采样方法对上消化道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影响,我们收集了来自拟进行切除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的配对组织活检和粘膜拭子标本。在尚无采样方法金标准的情况下,我们系统地比较了用于食管鳞癌患者微生物采样的活检和粘膜拭子标本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差异,以期为将来收集上消化道微生物的采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在河南省林县食管癌医院共招募了 67名原发性ESCC研究对象。我们使用无菌活检钳和粘膜棉拭子分别从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收集配对的组织和棉拭子标本。所有标本采集后均置于-80℃保存并提取DNA,通过Illumina MiniSeq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利用QIIME(version 2.0)对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进行处理,描述并比较不同标本类型中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的差异。结果棉拭子标本的alpha多样性与活检标本相似。ESCC癌组织配对标本组中观察到相似的操作分类学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棉拭子=69,活检=64,p=0.46)和Shannon指数(棉拭子=4.5,活检=4.3,p=0.41)。与癌组织配对标本相似,ESCC癌旁正常组织棉拭子标本中OTU数(swab=56,活检=61,p=0.46)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swab=4.2,活检=4.0,p=0.56)与活检标本组无差异。活检和棉拭子配对标本的alpha多样性显着相关(rho>0.60,P<0.001)。对于beta多样性,ESCC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配对标本组无显着区分。Mantel检验显示,加权UniFrac距离和Bray-Curtis距离在配对标本组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ho>0.60,p=0.001)。棉拭子和活检标本中相对丰度前十的优势菌属构成相同。然而,与活检组织标本相比,仅在ESCC癌旁正常棉拭子中发现了相对丰度较高的韦荣球菌(p=0.0002)。结论总之,来自ESCC研究对象的粘膜棉拭子标本可与组织活检获得相同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对于新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标本收集方法应根据可行性和采样侵入性来确定。同时,未来仍需要在经食管内镜检查而采集的食管鳞癌癌前病变标本中进行研究以证实我们的发现。

朱甲鹤,伏平友,王建福,吴秀梅[7](2018)在《食管双对比造影检出老年Barrett’s食管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食管双对比造影检出老年Barrett’s食管的意义。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老年人Barrett食管,且有气钡双对比造影完整影像资料病例26例,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病变均位于食管下段,10例仅见食管环状狭窄,黏膜皱襞未见明显异常,16例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溃疡,11例并发食管裂孔疝。26例均行食管内镜检查并进行活检,内镜下肉眼观察食管下段黏膜水肿,呈斑片状红色改变,见多处黏膜糜烂,病理组织学表现胃底型上皮化生6例、贲门型上皮化生11例、肠上皮化生9例,其中出现异型增生6例。结论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是老年人Barrett食管检出最方便有效的检查方法,容易被受检者接受。可以作为老年人Barrett食管筛查的方法。

郑轶,殷彩桥[8](2017)在《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指出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一旦发展为食管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小于20%,给患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BE提出已有60余年,但对其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提高对BE认识,以早期诊断BE,对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BE定义、内镜下的诊断进展作简要综述,以便临床医师更好的把握该疾病的诊断治疗。

王强,王一凡,杜植鹏,译张伟,仇明,Fock KM[9](2016)在《胃食管反流病处置流程的亚太共识中关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巴雷特食管的内容更新》文中认为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属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其余则为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其严重程度不同,并发症多样,包括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食道狭窄和食道腺癌,所幸在亚太地区,这些并发症并不多见甚至罕见。一般认为在2004年前,亚洲人种与西方相比,GERD并不常见。但在

李迪[10](2016)在《内镜射频消融术在食管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对食管病变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苏大附一院内镜中心诊断为食道早癌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4例,病理证实诊断为食管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食管鳞状上皮乳头样瘤样增生1例、Barrett食管1例,采用BarrxTM射频消融能量发生器对4例患者分别选择BarrxTM360球囊导管、90片状导管、60片状导管实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详细记录术前病史资料,记录患者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月、3月患者内镜病理结果。评价内镜下射频消融技术对食管病变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采用BarrxTM360球囊导管做食管环周病变患者1例并发食道狭窄,行食道狭窄切开术后能正常进食,术后1月随访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月内镜下活检异型增生消失。采用BarrxTM60做片状消融1例食管鳞状上皮乳头样瘤样增生,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月不适症状消失,3月后瘤样增生消失。采用BarrxTM90局部消融食管环周病变1例以及Barrett食管片状病灶1例,二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月不适症状消失,3月食管粘膜愈合良好,活检异型增生消失。【结论】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是治疗Barrett食管以及食管早期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新方法,患者依从性较好,且疗效明确而持久,手术并发症可控制。相比传统手术具有独特优势,但其难度以及风险均较高,需要手术者有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个体化考虑患者的潜在状况,术中精确操作,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及正规治疗,并进行规律性的随访。

二、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和胃1号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对IL-2、TNF-α和ET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8]
        1.3.2 观察指标
        1.3.3 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2.3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Ki-67和Cox-2表达情况比较
    2.5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IL-2、TNF-α和ET水平比较
    2.6 两组Barrett食管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2)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1.病例与资料收集
    2.结果
(三)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1.病例与资料收集
    2.结果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七)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腺癌与Barrett食管
    参考文献
致谢

(3)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炎症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食管氧化应激产生在GERD合并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构建ELISA法,检测小样本血清队列8种IgG型自身抗体标志物对ESCC早期诊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4种血清自身抗体标志物单独与组合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
    一、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早期ESCC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构建ELISA法检测训练集及验证集4 种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三、建立Luminex xMAP多重分析技术平台检测验证集4 种血清自身抗体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种蛋白在早期ESCC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的性能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部分 4种自身抗体组合模式联合4种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检测对ESCC早期诊断性能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理气化痰解毒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Barrett食管(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与背景
    1.巴雷特食管的定义
    2.Barrett食管的危险因素
    3.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
    4.Barrett食管的西医治疗
    5.Barrett食管的随访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标准
        2.3 Barrett食管分类标准
    3.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及处理
    4.研究方法
        4.1 分组标准
        4.2 治疗方法及药物
        4.3 观察指标
        4.3.1 安全性评价指标
        4.3.2 疗效性指标
        4.4 观察方案
        4.5 疗效评价
        4.5.1 内镜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4.5.2 病理组织学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4.5.3 临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6 不良反应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5.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两组患者内镜下分类和组织学分型比较
    3.两组治疗前后证候变化分析
    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6.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
    1.中医对BE的认识
    2.BE的中医治疗
    3.导师对BE的认识
    4.统计结果分析
    5.现代药理学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中医治疗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表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件2
    表2 Barrett 食管内镜下分类标准
    表3 Barrett食管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
    表4 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分级标准
附件3
    表5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活检和粘膜棉拭子样本菌群一致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缩写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局部微环境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关联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PASS 11.0软件计算样本量结果输出
附录三
    健康因素调查表
    药物史及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表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食管双对比造影检出老年Barrett’s食管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食管X线钡餐检查表现
    2.2 食管内镜及组织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3.2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3.3 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意义

(8)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arrett食管的定义
2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2.1 普通内镜
    2.2 色素内镜
    2.3 放大内镜
    2.4 窄带成像内镜 (narrow band imaging, NBI)
    2.5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技术 (CLE)
    2.6 高清电子染色内镜技术 (I-Scan技术)
    2.7 蓝激光内镜系统 (BLI)

(9)胃食管反流病处置流程的亚太共识中关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巴雷特食管的内容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法
二、结果
    (一) 疾病的发病率和诊断
    (二) 难治性GERD
    (三)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管理的方法学
    (四) Barrett's食管炎 (BE)
三、讨论

(10)内镜射频消融术在食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和胃1号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对IL-2、TNF-α和ET水平影响[J]. 杨静,毛宇湘,许玉娜,赵庆超,许亚培,张凌霄,龙润,李世济,段洋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4)
  • [2]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李争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炎症反应介导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基础研究[D]. 买买提艾力·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4]血清自身抗体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D]. 郑庆祝.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理气化痰解毒方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Barrett食管(气郁痰阻证)的临床研究[D]. 何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活检和粘膜棉拭子样本菌群一致性比较研究[D]. 柳安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食管双对比造影检出老年Barrett’s食管的意义[J]. 朱甲鹤,伏平友,王建福,吴秀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17)
  • [8]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J]. 郑轶,殷彩桥. 西南军医, 2017(06)
  • [9]胃食管反流病处置流程的亚太共识中关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巴雷特食管的内容更新[J]. 王强,王一凡,杜植鹏,译张伟,仇明,Fock KM.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6(03)
  • [10]内镜射频消融术在食管疾病中的应用[D]. 李迪. 苏州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