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曲南治疗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6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氨曲南治疗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6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一、氨曲南治疗60例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佳[1](2021)在《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收集临床湿热泻患儿的粪便样本,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运用药敏检测方法分析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耐药谱。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主要针对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及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分析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生物膜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阐释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方法:1.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耐药谱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革兰氏染色(快速法)。2.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BBF)的形态学观察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Con A)和碘化吡啶(PI)荧光染色,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的实验方法,镜下观察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形态学改变。3.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是否与群体感应系统相关。结果:1.对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了包含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11大类共计21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分离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86%,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达8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6.5%(CAZ%18%,CZ%74%,FEP%66%,CTX%68%)、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约为46.7%(CIP%44%,LVX%46%,MXF%50%)。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和8%)。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和氨苄西林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16μg/ml、头孢噻肟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庆大霉素、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8μg/ml,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最高值分别为>2μg/ml和>4μg/ml,粘菌素MIC最高值为1μg/ml,均呈现高水平耐药。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48小时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增多,红色信号开始有小团聚集,表示生物膜已逐步增多,并比较稳定。临床分离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经不同浓度黄连、黄芩处理后均粘附力降低,菌体形态发生改变。3.临床分离菌株菌经1/4MIC(400μg/m)的黄芩作用后,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下调。结合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及RT-PCR的结果,1/4MIC(400μg/ml)黄芩是抑制生物膜的最适浓度。菌株经1/4MIC(400μg/ml)黄连作用后,pfS、motA、hfl A共3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下调,fitsQ、hflX、omp A、sdiA共4个基因的表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显示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5%和46.7%,儿童抗生素耐药严峻。2.黄连、黄芩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黄芩强于黄连,相同药物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药物浓度更大,其作用越强。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RT-PCR,其中1/4MIC(400μg/ml)黄芩为生物膜形成的最佳抑制浓度。3.1/4MIC(400μg/ml)黄芩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通过下调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抑制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的AI-2信号分子的合成阶段。1/4MIC(400μg/ml)黄连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抑制了与大肠埃希菌鞭毛驱动紧密相连的双组分系统qse BC,进而AI-2生成减少。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经RT-PCR后考虑可能与其他机制相关,后续可从其它角度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朱立[2](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陈敏英,刘紫锰[3](2020)在《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开立药物的主要依据。但随着循证医学的日益发展,药物临床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慢等问题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适应证、用量及用法远远落于临床实际应用。药物治疗是抢救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治疗手段。而重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疾病谱涉及多个学科,病情危重复杂,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需要使

朱艳红[4](2020)在《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谱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是指喉以下的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属于LRTI中的一类主要疾病。COPD合并LRTI以老年患者多见。了解老年COPD合并LRTI的临床特征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于提高老年COPD合并LRTI的临床认识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选择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普通病房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的COPD合并LRTI的237例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结果、抗菌药物选择及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将入选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5岁),按痰培养结果分为细菌阳性组和细菌阴性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点,了解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及不同抗感染方案的有效率,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1、COPD合并LRIT患者共237例,平均年龄70.6(45-88)岁,其中年龄≥65岁的老年组患者177例(74.7%),年龄<65岁的非老年组患者60例(25.3%)。相比非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老年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低,合并其他慢性病、NE%<40%(或>75%)、CRP>10mg/L及痰培养阳性的比例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37例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细菌阳性者共68例(28.7%),细菌阴性者169例(71.3%)。相比细菌阴性组患者,细菌阳性组患者的年龄较大,BMI较低,WBC<4×109/L(或>10×109/L)比例及CRP>10mg/L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3、68例痰培养阳性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共63株(74%),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18株(21.2%)、铜绿假单胞菌13株(15.3%)、鲍曼不动杆菌9株(10.6%);革兰氏阳性球菌共6株(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2.4%),肺炎链球菌2株(2.4%);真菌共16株(19%),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为15株(17.6%)。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5%和15%,老年组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5.6%),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也较低(≤16.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均100%敏感,其次为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均≤8.0%),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低(均≤11.1%),其次为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均≤22.2%),其余抗菌药耐药率均超过了 88%。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25.0%),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皆≥50%。所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克林霉素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25%,其余抗菌药耐药率均超过了 70%。5、根据入院时选用抗菌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研究,单用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的患者共116例(48.9%),单用头孢菌素或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患者共68例(28.7%),明显多于其余方案组。单用碳青酶烯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3.9%;单用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6.2%;哌拉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的有效率为62.5%;单用头孢菌素或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感染的有效率为85.3%;单用莫西沙星抗感染的有效率为78.6%。6、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发热、肺部有啰音、NE<40%(或>75%)、CRP>10mg/L、白蛋白<35g/L与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有关。所有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显示COPD合并LRTI患者增加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发热,而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中如有发热或肺部有啰音则提示其住院时间更长。结论:1、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低,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比例高,且病原菌检出率高于非老年患者。2、COPD合并LRTI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74%),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且老年组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老年组患者对初始抗感染方案的疗效较非老年组患者差。4、有发热征象的COPD合并LRTI患者有更长的住院时间;发热和肺部啰音均提示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有更长的住院时间。

杨朋艳[5](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析我院呼吸科普通病房AE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耐药特点及AECOP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今后临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AECOPD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328例AECOPD患者中痰培养阳性者107例,痰培养阴性者221例。2.痰培养阳性组的住院时间长于痰培养阴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痰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炎性指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比、CRP、ESR)无显着性差异(P>0.05)。4.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高于未合并支气管扩张者(P<0.05)。5.有吸烟史的AECOPD患者外周血中性比高于无吸烟史的AECOPD患者(P<0.05)。6.合并糖尿病的AECOP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的AECOPD患者(P<0.05)。7.研究中共检出病原菌株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5株(92.7%),位于前四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42株(34.4%),鲍曼不动杆菌16株(13.1%),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各14株(11.5%);革兰阳性菌9株(7.3%),主要为肺炎链球菌7株(5.7%),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1.6%)。8.G-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林耐药率高达100%,对常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三代头孢类(头孢他定)、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耐药,但耐药率相对较低,小于50%;G+菌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基本耐药,未检出对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9.本研究中AECOPD患者出现的证型依次为痰浊壅肺证(32.3%)、痰热郁肺证(29.0%)、痰瘀阻肺证(25.3%)、外寒内饮证(13.4%)。结论:1.AECOPD痰培养阳性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痰培养阴性患者。2.目前的系统性炎性指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比、CRP、ESR)不能作为鉴别细菌感染性AECOPD与非细菌感染性AECOPD的绝对可靠指标。3.合并支气管扩张的AECOPD患者痰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高于未合并支气管扩张者。4.糖尿病可能增加AECOPD患者的炎性反应。5.我院呼吸科普通病房AECOPD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位于前四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革兰阳性菌占比较小,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我院呼吸科针对革兰阴性菌临床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三代头孢、喹诺酮类等较敏感的抗生素,针对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可选用较为敏感的莫西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7.本地区AECOPD患者辨证以痰浊及痰热壅肺证为主,辨证时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及饮食习惯。

郭淳[6](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刘亚倩[7](2020)在《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理论研究西医综述结合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相关研究,从现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中医综述系统总结了目前祖国医学对“毒”、“肺络”理论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毒损肺络”理论与COPD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基于毒损肺络理论下中医对COPD的治疗思路。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西药联合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AECOPD提供试验依据;探讨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干预的方法,选取符合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根据2019年GOLD指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清热排毒通络方,连续治疗7天。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填写症状积分量表、CAT量表、留取外周血测定检验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CAT评分、炎症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等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安全性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该试验共纳入临床症状观察者48例,脱落3例,临床资料统计完整45例,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吸烟与否、COPD分级、症状量表总积分及各项积分、CAT评分、炎症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43.48%,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显效率27.27%,总有效率为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两组的症状量表总积分及各项积分(咳嗽、咳痰、咯痰难易程度、胸闷、气短、喘息、啰音、纳呆、腹胀、口干口渴、大便秘结等)、CAT评分、炎症指标(WBC、N%、CRP、PCT、IL-10、TNF-α)、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比较:①治疗组的CAT评分、炎症指标中的N%、PCT、IL-10、和TNF-α表达、血气指标中的PaO2和PaCO2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症状总积分及CRP水平的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WBC及SaO2水平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各项症状改善:治疗组的咳痰、胸闷、气短、喘息、啰音、腹胀、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积分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咳痰、喘息的改善程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咳嗽、咯痰难易程度、纳呆等症状积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5)不良反应情况: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排毒通络方,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更佳显着,尤其在咳痰、喘息、啰音、腹胀、口干口渴、便秘、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改善上,验证了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AECOPD(痰热壅肺证)的有效性。2.清热排毒通络方不仅能促进肺部有形之痰的排出,缓解AECOPD患者的气流受限症状,还能通过减轻加重期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炎症应激和气道粘液高分泌状态以达到提高氧分压、促进二氧化碳排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石磊[8](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背景和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常常共存于同一患者,并代表着一种预后更差的临床表型。然而,支气管扩张的存在对COPD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且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阐明支气管扩张的存在对COPD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4月的相关英文文献,收集有关COPD患者合并与不合并支气管扩张的观察性研究,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根据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是否咳脓痰、急性加重频率、住院频率、肺功能、炎症生物标志物、白蛋白(ALB)、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定植率、铜绿假单胞菌(PA)分离率和流感嗜血杆菌(HI)分离率。使用RevMan5.3系统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18项观察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0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8项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共纳入415257例COPD患者,其中有25929例(6.24%)合并支气管扩张。所有研究的平均NOS质量评分为7.8分,被评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显示:1.人口学特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年龄更大[加权平均差(WMD)=0.57,95%CI(0.45,0.70),P<0.001]、BMI更低[WMD=-0.42,95%CI(-0.73,-0.11),P=0.007]。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吸烟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特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更易出现咳脓痰症状[优势比(OR)=1.80,95%CI(1.24,2.61),P=0.002]、急性加重频率更高[WMD=0.72,95%CI(0.59,0.85),P<0.001]、住院率更频繁[WMD=0.35,95%CI(0.21,0.49),P<0.001]、住院死亡率未增高[OR=0.83,95%CI(0.78,0.90),P<0.001]。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的随访死亡率更高[OR=2.26,95%CI(0.95,5.36),P=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肺功能FEV1/FVC[WMD=-3.37,95%CI(-5.63,-1.11),P=0.003]和FEV1%预计值更差[WMD=-6.45,95%CI(-10.09,-2.81),P=0.0005]、ALB水平更低[标准平均差(SMD)=-0.17,95%CI(-0.26,-0.08),P<0.001]、CRP水平更高[SMD=0.40,95%CI(0.06,0.74),P=0.02]。在病原学方面,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有更高的PPMs慢性定植率[OR=6.65,95%CI(4.44,9.95),P<0.001]、PA分离率[OR=5.15,95%CI(4.91,5.41),P<0.001]和HI分离率[OR=1.90,95%CI(1.29,2.79),P=0.001]。然而,其中对性别、吸烟史、每日咳脓痰、随访死亡率、急性加重频率、FEV1/FVC、FEV1%预计值和CRP水平的meta分析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50%),导致结果可信度偏低。结论:支气管扩张是COPD患者中相对常见的合并症。本研究进一步证实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差、临床症状更严重、急性加重率更高、炎症反应更明显、肺功能更差、PPMs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更频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可被定义为一种以支气管PPMs慢性定植和细菌感染引起的频繁发作、预后更差为特征的一种COPD的潜在临床表型。本研究结果可转化为预防策略,为早期识别和治疗干预提供机会,临床医生应在临床实践中,关注该表型可治疗的特征,以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09例痰培养阳性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扩张,分为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COPD组,分析其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1.病原菌分布:119例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共分离菌株13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19株,占90.8%,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9.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290例单纯COPD患者共分离菌株32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71株,占84.6%,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有49株,占15.3%,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与单纯COPD患者相比,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更低、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更高。2.耐药性分析:主要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0%,对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如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未发现其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但耐药率普遍偏低,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广泛,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氨苄西耐林药率较高>50%,对阿奇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达60%以上,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菌株。结论:COPD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且耐药性广泛。COPD患者与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均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单纯COPD患者中排前三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中排前三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与单纯COPD患者相比,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更高。药敏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方案。

罗晓琼[9](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WritingGroupofExpertConsensusonAnti-infectiveTherapyfor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10](2019)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重要诱因。但患者个体差异很大,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组织编写了本共识。主要推荐意见包括:(1)轻度AECOPD患者、无脓痰者暂不给予抗菌药物,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脓痰时应实施抗感染治疗。(2)应结合疾病危险分层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制定抗感染方案。除高度耐药地区外,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治疗;复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者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口服或静脉治疗;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患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或联合左氧氟沙星;AECOPD继发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需依据所在医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谱及药敏结果制定,根据后续微生物资料调整目标治疗,常需要联合用药。(3)一般感染抗感染疗程5~7 d,复杂感染(合并肺炎、支气管扩张及耐药菌感染等)适当延长至10~14 d。

二、氨曲南治疗60例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曲南治疗60例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3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
    4 其他中药缓解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药物
        2 实验试剂与器械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器械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采集
        3.2 样品的处理保存
        3.3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
        3.4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
        3.5 生化鉴定及药敏检测
        3.6 药物的配备
        3.7 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法测定MIC、MBC
        4 实验结果
        4.1 患儿基本信息
        4.2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结果
        4.3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结果
        4.4 药敏检测结果
        4.5 MIC、MBC 测定的结果
        5.小结
    二、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大肠埃希菌的培养
        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 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
        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2.5 中药对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及QS的影响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4.2 强成膜菌株的筛选
        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4.4 RT-PCR(荧光实时定量PCR)
        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晓风教授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学术经验粹集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系统药物
    1.1 肾上腺素
        1.1.1 说明书摘要
        1.1.2 超说明书用药
        1.1.2. 1 超适应证
        1.1.2. 2 超用法
    1.2 特利加压素
        1.2.1 说明书摘要
        1.2.2 超说明书用药
        1.2.2. 1 超适应证
        1.2.2. 2 超用法
    1.3 重组人脑利钠肽
        1.3.1 说明书摘要
        1.3.2 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1.3.2. 1 急性心肌梗死
        1.3.2. 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
2 呼吸系统药物
    2.1 盐酸氨溴索(沐舒坦)
    2.2 说明书摘要
    2.3 超说明书用药
        2.3.1 超适应证
        2.3.1. 1 胸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
        2.3.1. 2 上腹部手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围手术期
        2.3.1.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3.2 超用法
3 消化系统药物
    3.1 奥曲肽
    3.2 说明书摘要
    3.3 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4 抗感染类药物
    4.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4.1.1 说明书摘要[19]
        4.1.2 超说明书用药适应证
    4.2 比阿培南
        4.2.1 说明书摘要[21]
        4.2.2 超说明书用药
        4.2.2. 1 超适应证
        4.2.2. 2 超用法
    4.3 替加环素
        4.3.1 说明书摘要[27]
        4.3.2 超说明书用药
        4.3.2. 1 超适应证
        4.3.2. 2 超用法
    4.4 万古霉素
        4.4.1 说明书摘要
        4.4.2 超说明书用药
        4.4.2. 1 超适应证
        4.4.2. 2 超用法
    4.5 达托霉素
        4.5.1 说明书摘要
        4.5.2 超说明书用药
        4.5.2. 1 超适应证
        4.5.2. 2 超用法
    4.6 舒巴坦
        4.6.1 说明书摘要
        4.6.2 超说明书用药用法
5 其他药物
    5.1 血液保存液(I)
        5.1.1 说明书摘要
        5.1.2 超说明书用药
        5.1.2. 1 超适应证
        5.1.2. 2 超用法
    5.2 胸腺法新
        5.2.1 说明书摘要
        5.2.2 超说明书
        5.2.2. 1 超适应证
        5.2.2. 2 超用法
    5.3 乌司他丁
        5.3.1 说明书摘要
        5.3.2 超说明书
        5.3.2. 1 超适应证
        5.3.2. 2 超用法

(4)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谱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二、临床观察指标
    三、本研究所涉的一些概念及指标
    四、病原学检测
    五、数据分析
结果
    1.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比较
    2. 细菌阳性组与细菌阴性组的比较
    3.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和分布
    4. 不同年龄组间主要病原菌检出率的比较
    5.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6. COPD合并LRTI患者初始抗感染方案及疗效
    7. 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
    8. 影响老年患者住院时间的各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COPD的特点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材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2.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比较
        4.3 病原菌分布情况
        4.4 主要AECOPD病原菌耐药情况
        4.4.1 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
        4.4.2 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4.5 AECOPD患者证候分布情况
    5.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5.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5.2.1 痰培养阳性患者与痰培养阴性患者炎性指标对比分析
        5.2.2 疾病对痰培养情况的影响分析
        5.2.3 吸烟对AECOPD患者炎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5.2.4 糖尿病对AECOPD患者炎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5.3 AECOPD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
        5.3.1 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
        5.3.2 肺功能水平与病原菌相关性分析
        5.4 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5.5 AECOP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西医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excel数据库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1 AECOPD的定义及现状研究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治疗
        5 预防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毒损肺络理论与COPD的研究进展
        1 “毒”理论渊源及现代延伸
        2 中医对肺络的认识
        3 毒损肺络与COPD气道重构的相关性
        4 “毒损肺络”理论下慢阻肺的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1.6 脱落、终止及剔除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周期
        2.4 合并用药规定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法
        2.8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从“毒损肺络”论AECOPD的病因病机
        4.3 清热排毒通络方组方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4.4 清热排毒通络方及常用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5 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作用机制
总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症状积分量表
    附表二 COPD评估测试(CAT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1.1 材料及方法
        1.1.1 文献检索策略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研究筛选
        1.1.4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1.1.5 伦理批准
        1.1.6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1.2.4 Meta分析结果
        1.2.5 敏感性分析
        1.2.6 发表偏倚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1 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方法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2.2 两组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
        2.2.3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2.2.4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病原菌分布
        2.3.2 病原菌耐药性
        2.3.3 小结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OPD-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氨曲南治疗60例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J]. 陈敏英,刘紫锰. 今日药学, 2020(08)
  • [4]老年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谱的初步分析[D]. 朱艳红. 苏州大学, 2020(02)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D]. 杨朋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清热排毒通络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亚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D]. 石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9]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WritingGroupofExpertConsensusonAnti-infectiveTherapyfor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国际呼吸杂志, 2019(17)

标签:;  ;  ;  ;  ;  

氨曲南治疗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60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