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话语与非话语的判别标准

论英语话语与非话语的判别标准

一、论英语语篇、非语篇的区分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生[1](2021)在《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篇学、语用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统计分析、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方法,对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语篇结构、修辞特点及衔接手段等进行了考察,这既能够丰富汉语语篇学的研究内容,为其发掘新的研究对象,又有助于把握优秀议论文语篇建构的一些重要元素,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有关语篇概念、语篇结构以及语篇衔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言语交际结构和语篇结构。一方面,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建构是一种以书面语为交际形式、单向传递语篇信息的言语交际活动,本文对该类语篇的交际主体、交际语境和交际意图进行了详细解读。另一方面,该类语篇常用的语篇结构形式有“分论点—论据—评论”复现式和“问题—分析—解决”式两种,其形成主要受语篇建构策略的继承和学生语言能力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章从词汇、句子和修辞格三方面考察了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修辞特征。在词汇上,该类语篇善于运用文言词语、成语、四字格以及专有名词等;在句子上,该类语篇善于编排整句和综合运用各种句类;在修辞格上,该类语篇除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外,还能够花式引用、仿拟古文诗词,美化语篇。第四章立足于语篇衔接理论对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分析。该类语篇运用的衔接手段主要有指称衔接、原词复现、近义词语同现、同构衔接和逻辑衔接,其中,同构衔接是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中最典型的衔接手段,可使议论文语篇的结构层次更清晰,增强语篇衔接力。与非优秀语篇相比,该类语篇在逻辑衔接的把握上能够更准确、恰当。最后,本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郭晓露[2](2019)在《高中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高班为例》文中认为错误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研究错误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对二语习得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探究石河子市某高中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的现状及其原因,对于呈现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促进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石河子市某高中3名英语教师、其所教授的106名高二学生及其英语月度考试作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分析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以调查问卷、访谈提纲、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现状围绕语篇衔接、语义连贯以及语篇整体结构等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问题如下:1.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类型特征及分布有哪些?2.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语料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本研究发现:1.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类型特征及分布主要表现在:(1)指称和连接是语篇衔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2)会话部分冗杂多余、主次成分不清、逻辑顺序混乱等问题影响着语义的连贯流畅度;(3)文本的开始、发展到结尾,约82.1%的文本都没有遵循英语语篇整体结构的特点。2.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主要原因是:(1)汉语思维影响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衔接、连贯和语篇结构;(2)语篇理论知识的输入不足;(3)语篇理论知识的输出不足。本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讲解、练习以及评价入手,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进而让他们在英语写作上获得提升。具体方法是:1.通过英汉对比,进行语篇分析,讲解英语语篇知识;2.在对比讲解的基础上,加强输入,巩固英语语篇知识;3.认真选择教学评价,注意输出,引起学生重视。

闫方园[3](2019)在《衔接视域下《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对比研究 ——以《四气调神大论》部分篇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中医药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中医典籍由于蕴含了中医学最基本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秉承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基因,因而其翻译研究是实现中医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对中西医文化交流和中医典籍的翻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目前《黄帝内经》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术语、修辞、条文等字词句层面,侧重于词汇学及语义学范畴内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策略选择以及方法创新,而语篇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拓宽《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领域,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借鉴。目的:本文主要以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参照中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从语篇层面的衔接入手,对《黄帝内经》《素问》篇章中文原文及英译本进行语篇分析,探讨不同译本的语篇衔接重构方式和翻译路径,总结中医典籍英译的语篇构建和翻译策略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黄帝内经·素问》中“四气调神论”部分篇章中文原文、伊尔扎·威斯(Ilza Veith)、吴氏父子(吴连胜、吴奇)、李照国及文树德(Paul U.Unschuld)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识别并统计原文及译文语篇的衔接手段,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角度对其语篇衔接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探讨不同译本对于原文衔接手段的重构方式和翻译方法。结果:总体上各译本体现了一定的语篇意识,将重“意合”的原文文本转化为重“形合”的译文文本,在语法衔接上对原文照应和省略衔接进行了增补并显化原文逻辑关系,而词汇衔接方面则尝试将原文隐含的语义信息明晰化、实现译文的连贯顺畅。但在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上有不同的特点。威斯译本对原文的语法衔接系统进行较多转化,词汇衔接多采用同义/近义手段,总体倾向于归化策略,其译文词汇丰富,语法地道自然,句式多样,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存在部分因理解失当导致的误译。吴氏父子译本对原文的语法衔接系统进行了一定调整,词汇衔接多采用同义/近义和上下义手段,总体倾向于归化策略,注重对于医理的阐释,言语直白易懂,语法灵活多样,但不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度,加入了很多译者理解,且存在语法不规范现象。李照国译本基本还原了原文的语法衔接系统,词汇衔接多采用重复和同义/近义手段,总体倾向于异化策略,译文紧扣原文,用词精炼,语法严谨凝练,回译性好,但言语较单一,流畅性欠缺。文树德译本与原文语法衔接系统最为接近,词汇衔接多采用重复和同义/近义手段,总体倾向于异化策略,对原文语言形式还原度高,且用词平实严谨,语法简洁流畅,较充分地反映了原文的语篇特征,同时保证了语义连贯。从语篇翻译的形式和意义对等角度看,文译本保留语篇衔接特征、传递语篇整体意义的效果更理想。结论:中医典籍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语篇意识,准确识别和理解源语的衔接机制;其次要在译语中重构衔接方式,实现译语篇章衔接和连贯。建议在适当增补、显化原文“意合”语篇为“形合”语篇的前提下,尽量还原原文的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系统,保留原文意义表达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适当保留原文词性、句子结构,还原原文词汇语义关系并注意选词严谨性等进行重构,以充分实现原文语篇意义的等效传递并保证语义连贯。创新点:目前已有的中医典籍英译语篇研究大多集中于语篇意识、翻译显化及语篇顺序象似性等方面,本研究对《黄帝内经·素问》中部分篇章的语法、词汇衔接机制的定量定性分析是一次积极尝试。研究着眼于《黄帝内经》语篇层面的衔接研究,一是拓宽了其英译研究领域,二是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行译本间的对比研究,丰富了中医典籍的语篇研究方法。局限性:首先研究对象及语料有限。《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及《灵枢》两部分,本研究的语篇分析取自《素问》中的部分章节,未涵盖所有语篇,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其次,语篇翻译研究中,语篇的衔接机制除了涉及内部的衔接与连贯之外,还有语境、心理和认知因素以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分析焦点为各译本中的正文部分,并未涉及其注释、图表及相关辅文本等内容。后续研究可以将上述因素纳入考虑。

甘时源[4](2017)在《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文中提出言语的指示现象存在于人际交际和话语者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指示语的使用让话语更加连贯和更具衔接性。语篇指示现象,是作者和读者在交际语篇中以话语主体为参照点用词或短语对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进行指向,或者用词或短语来表明其所在句子和在同一个语篇之内的其它言语成分之间的语义或语用关系。语篇指示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分析和描述、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语篇指示语在指称过程中涉及话语主体的焦点确定及话语者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语篇指示语的形成路径为:现实世界>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篇表征,这是一个连续体。因此,在语篇中,话语接收者是否能够正确辨析指称对象、将“现实表征”投射到“语篇表征”成为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的研究以语篇指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布勒的“指示场-指示”理论和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语篇指示语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整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系统,以期对汉、英语篇各类型指示语语义特征、心理距离指示功能、语篇指向功能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异同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性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语篇指示为何可能;指代认知加工怎样实现;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认知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序言,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缘起、意义和创新之处;界定了研究对象并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研究现状,就以往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查找以往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评析和前瞻确认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第三章建立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或依据。从人类认知特征出发,基于布勒“指示场-指示”的指示原点分布图,探讨了指示语的构成和指示成分,旨在对布勒的指示分布坐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包括“价值/意义”要素在内的语篇表征经语法化后形成的完整语篇指示语分布坐标,并帮助我们初步归纳得到“情景指示>语篇指示>虚化链接指示”的语篇指示语连续统。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论述,也构成本文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设置、指示和指向功能阐释、语法化相关问题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统计的基础。第四章在第三章建立的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基础之上,首先,讨论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五种分类设置,即人称性语篇指示语、指示性语篇指示语、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及连接性语篇指示语,并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统计分析,得出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在使用规律上的对比结果,汉语在语篇中表现为倾向于使用隐性语篇标记,英语则更多使用显性的语篇标记,这也印证了汉语为意合语言,英语为形合语言的特质;其次,我们以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为例,从五个层面详细探讨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在指示系统中的分布,通过例示分析指出:在实际的语篇中,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存在三种指示形态,即“情景指示”、“语篇指示”和“虚化链接指示”,且从情景指示到语篇指示再到虚化连接指示是一个连续统,也是指示语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本文的重点研究是语篇指示语,但不能否认情景指示(空间性特征)和虚化链接指示(性质特征)是指示语研究的来源和语法化后的最终去向,为了指示系统表述的完整性,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对情景指示做了简单描述,至于虚化链接指示,会在探讨语篇指示语语法化问题的第六章中做以详述。第五章是对语篇指示语进行深入探讨的部分,我们选择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从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和前指、下指的语篇指向两个功能参数出发,结合自建语料库和大型语料库,分析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普遍特征和差异(其间,渗透了对人称性、指示性、空间时向性和情态附加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首先,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功能。我们认为,以话语发出的主体为参照,通过主体和所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来对远、近指示语进行选择。这种“距离”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其本质都是话主对所指对象的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认知加工和判断,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简言之,情感态度的心理投射就是心理距离指示。语篇心理距离的拉近或推远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另一种是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研究结果显示:语篇指示词的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不可避免,它和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的唯一差别就是程度高低不同;语篇心理距离指示语的使用反映出话语参与者们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心理状态,受四种因素影响,即注意焦点、社交距离、熟悉程度和情感元素;通过汉英语料对比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汉语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近指词语(如“这/这些/这边/这里”)来缩小人际距离,然而,英语语言使用者更乐于使用远指指示语(如“that/those/there”)以保护个人私密空间,具有文化内涵。其后,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前指和下指的语篇指向功能。基于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是否是共指关系,我们可以把前指分成显性前指和隐性前指两种。根据指示现象中前指项所替代的先行词的认知和句法功能,我们将显性前指分成三种类型,即名词性显性前指、谓词性显性前指和小句性显性前指;依据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关系,隐性前指分为三类,即蕴含性隐性前指、联想性隐性前指和概括性隐性前指;与前指功能相较,“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下指用法虽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仍然具有语篇指向功能并兼具语篇衔接功能。在语篇(特别是文学语篇)的创作中,使用下指,比直接性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使用目的是为读者在心理上营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对比统计分析表明,在语篇前指和下指用法上,汉、英语言间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六章探讨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也就是对语篇指示语经过语法化后形成虚化链接指示用法的讨论(涵盖了对连接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提出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或虚化标准;详细探讨代名语篇指示词和饰名语篇指示词的语法化。结果表明:“代名语篇指示词”语法化为汉语和英语语篇中的链接词、英语语篇中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标记;“饰名语篇指示词”能够语法化为汉、英语篇中不定指标记。同时,它还能够实现其他指示语的虚化用法,比如英语中的先行词,汉语中的定冠词、定语从句标记、所属关系词、泛指词和同位共指词;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机制有:意向图式、隐喻和转喻。为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研究提供了认知理据。第七章总结了我们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发现,对研究问题做出了解读,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们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是基于真实语料数据对布勒“指示场-指示”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对指示分类的补充和分析,以及对指示系统的完整阐释,本研究能够有效发掘汉、英语言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认知基础和理据,有助于更好理解汉、英语篇特征,具有跨文化的借鉴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跨学科的借鉴意义。

贡如云[5](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阴翠梅[6](2016)在《认知方式对商务英语语篇阅读信息处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对商务英语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对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者的认知方式、阅读策略的应用以及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者所在高校的两个班5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认知方式、阅读策略问卷调查、BEC阅读能力的测试并将这些测试结果提供的数据输入SPSS中,运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性研究则采用访谈法,分别访谈商务英语阅读成绩高的场独立、场综合和场依存型学生各1名,以及1名商务英语成绩处于平均水平的场独立型学生和1名成绩低的场中间型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详细比较他(她)们的认知方式、英语阅读策略的应用和英语语篇阅读能力等变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认知方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2.场独立型读者更频繁地使用阅读策略,而场依存和场综合型认知方式与阅读策略应用之间显着性不明显,但阅读策略应用较少的场依存型读者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成绩。此外,通过因子分析,从阅读策略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分别是语篇衔接与语篇结构理解策略、全局策略和低层语言解码策略。3.认知方式与逻辑能力和评价能力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认知方式与细节识别能力之间具有相关性,此外,细节识别能力、逻辑能力和评价能力两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研究发现的启示是,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认知方式,发挥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帮助学生激活有效背景知识,培养策略性阅读能力并大量加强阅读实践。

陈艳新[7](2016)在《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基于自建经济类语料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英汉互译的衔接问题。以往研究表明,在汉语和英语教学中衔接手段习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英译汉的平行语篇中,一个衔接词可能与多个目的语衔接词相对应。现有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对句级层面的衔接手段差异已经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但是把英汉衔接手段置于语篇中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因此本文力求在英语和汉语本体衔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并借助语料库大数据手段,在一定数据库规模基础上统计出英汉衔接表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和解释英汉衔接表达的规律和机制。具体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与相应的衔接语义之间的关联出发,通过对英汉平行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语言现象的统计和描述,考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衔接要素是如何与其它要素产生关联并形成具体衔接表达形式的。本文通过对语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对衔接研究本身以及英语、汉语本体有所贡献,同时对于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度、语言教学实践做出贡献。本论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从语篇、衔接和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呈现出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只有在语篇范畴内展开的衔接研究,才能发现衔接的功能属性和生成机制。由此,语篇层面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除了近距离观察衔接手段“一对多”的语言形式差异之外,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和衔接机制问题。从文献上看,现有的英汉衔接对比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总得来说依赖于自省的、宏观的、定性的分析较多;客观的、系统的、量化分析较少。究其原因,这与语篇层面展开衔接调查所涉及到的复杂语境因素有关。如何构建适合语篇层面衔接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就成为推进研究的关键,这也成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研究脉络。第三章构建适合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的交互理论框架。“交互”这个概念是本文开展研究的轴,从作者—读者(译者一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天然交互关系到功能视角下的语篇对话本质,从语用学视角下对潜在读者可接受度的考虑到社会认知语用学对翻译这一交际行为的分析,都揭示了不能把语篇层面的衔接对比研究当作单纯的语言形式对比研究,衔接是承载多重功能的语篇意义载体,是能够反映作者意图的显性语言形式。由此,本文首先立足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翻译转换行为的天然主体间性,从理据的角度诠释翻译转换行为是英汉平语篇中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其次基于翻译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中的衔接研究成果,提出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1)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2)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第四章主要介绍用于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语料库建设流程。包括语料简介、语料库设计与交互研究、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及应用于本研究的自建《金融时报》语料库的建库流程。对翻译汉语语篇的研究显示,译者不仅对衔接要素进行了省略,还主动插入了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本研究把这种发现作为两个相关现象的证据:1)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体现了不同语言系统在相同语篇语境下衔接使用的偏好和趋势。2)语篇参与者(译者)作为连接英汉不同语言系统的唯一跨文化专家,英汉平行语篇中显示出来的频次变化与译者的主动选择密切相关。第五章基于平行语料库和参考语料库的数据分析。依据语料库分析软件Paraconc对《金融时报》建立的平行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对平行语料库中的交互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频次统计和一致性(concordance)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发现翻译汉语语料库中指示词的出现频率高于原文语料库和对比汉语语料库;翻译汉语语料库中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与英语原文语料库较为接近,而把这一数据与参考汉语语料库相对比时,就会发现这一数值明显偏高;“增补、时间、选择”这三类连接词在翻译汉语语篇中省略频次较高而插入频次较低。“因果、假设、转折”这三类连接词的省略频次较低而插入频次较高。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了英汉语言系统中指示、人称代词和连接词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共性和趋势差异。第六章结合衔接手段量化分析结果展开语境和案例分析,以同一语篇语境下的英汉平行语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衔接手段为分析对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另外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还体现在英语原文库、翻译汉语译文库和相关汉语参考文库的频次占比情况上,这一差异为揭示衔接生成需具备交互视野提供了佐证。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同时阐释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相关后续展望。本文的创新和特点:首先,交互研究始于口语语篇,说话者和读者之间的交互是天然的,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书面语篇。通过对翻译转换行为的语言哲学思考和衔接语言学理论研究,衔接手段的生成过程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衔接手段的选择取决于作者(译者)的洞见能力、其对主体间性的参与能力,以及在交互衔接手段选择的创造性能力等多个方面。二是这种在衔接手段生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交互视野是所有语言共通的衔接生成基础。在理论分析中,找到交互研究与英汉语篇衔接之间的语言学关系。其次,经过语料库的调查分析,使得英汉语篇形合意合研究得到了直观性实证。英语的显性衔接手段在汉语平行语篇中进行了大量省略,这可以看做是对汉语意合行为的妥协,但调查还发现了翻译汉语语篇中不仅对衔接手段进行了省略,还有显着的插入行为,这是对译者作为语篇参与者直接影响语篇意义的佐证。因为语料库方法对重复的频次统计有着准确高效的研究特点,这使得本文的衔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再次,本文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英汉平行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展开频次统计,突破以往研究中主要以归纳汉语衔接词与英语衔接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研究重点的局限,尝试剖析英汉衔接手段不匹配的内在动因,从衔接生成机制的角度阐释英汉衔接在语用方面的特性。之前有关作者和读者的交互问题多局限于定性方面的讨论,原因有二,一是难于找到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界面;二是没有开放的平行语料库。因此,本文以翻译转换行为作为研究界面,自建《金融时报》20余万字经济类平行语料库,并对此库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基于数据库的研究发现与交互研究视角相结合,致力于语篇层面英汉衔接生成机制和语用规律的解释。最后,汉语语篇当中对衔接机制的研究远不如英语中那样普遍。在本研究当中,本文在翻译汉语语篇中深入调查了三类衔接手段:指示词、人称代词和连接词的使用规律,并对平行语篇中三类衔接的差异做出了详细描写和解释。在同一语篇语境下,三类衔接手段互相配合,显示出了一致的交互趋势。

吴克炎[8](2016)在《论texture的涵义及其汉语译名的修正》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texture内涵、功能的解读五花八门,造成很大程度的学术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修正。通过大量语篇分析、研究发现:韩礼德、哈桑定义的"衔接加语域一致性"只是产生texture构建语篇的一种路径,杜世洪定义的"话语脉络"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产生texture的路径;texture是语篇与非语篇的区别性特征,对应语篇"连贯性",是一个没有具体指代实体的哲学概念;将texture译名修正为"语篇特性"比较符合术语翻译原则。研究有望促进语篇语言学研究良性发展。

吴克炎[9](2015)在《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各类语篇,指出Halliday和Hasan笼统分析语篇衔接会引起对衔接的描述含混不清或以偏概全、遮蔽语篇"雅异性"特点等不良结果。提出语篇衔接功能和语篇特点的新见解:(1)衔接根据是否生成语篇特性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衔接产生语篇特性,乙类衔接则实现雅异性;乙类衔接产生的形式上的"连贯",是连贯的假象,实质上是一种"避复"的美学效果;(2)语篇特点除语篇内容上的统一性、连贯性(语篇特性)外,还往往体现为表达上的雅异性。目的在于提供合理化的解释和启示。

张慧[10](2013)在《语篇分析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语篇分析教学法受到国内外语言教学界的普遍重视,但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目的在于考察基于语篇分析的写作教学法是否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语篇分析教学法不但能够解决广泛存在于英语写作中语篇模式模糊,组织结构松散,语言衔接与连贯性差的问题,而且也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

二、论英语语篇、非语篇的区分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语语篇、非语篇的区分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篇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语篇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语篇衔接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五、语料来源
第二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与语篇结构
    一、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
        (一)言语行为与交际结构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的言语交际结构解读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
        (一)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的表现形式
        (二)高中生优秀议论文常用语篇结构的成因
第三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修辞分析
    一、词汇修辞特点
        (一)妙用文言词语,表达庄重凝练
        (二)巧用成语、四字格,节奏鲜明
        (三)善用专有名词,增强说服力
        (四)巧用网络流行语,富有新鲜感
    二、句子修辞特点
        (一)善于编排整句,形式美观
        (二)适当运用疑问、感叹句,活跃气氛
    三、修辞格运用特点
        (一)使用宽式排比,集中呈现论据
        (二)多用暗喻、借喻,委婉含蓄
        (三)引用古文诗词,巧妙融合
        (四)仿拟古文诗词,表达新颖
        (五)巧设对偶标题,整齐醒目
第四章 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的衔接手段
    一、指称衔接
        (一)人称指称
        (二)指示指称
        (三)零式指称
    二、词汇衔接
        (一)原词复现
        (二)近义词语同现
    三、同构衔接
        (一)段内同构
        (二)跨段同构
    四、逻辑衔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高中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高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
        (一)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现状
        (二)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原因
    五、研究思路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疆“内高班”
        (二)语篇错误
    七、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语篇错误分析相关研究
    二、国内语篇错误分析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语篇分析理论
        (一)语篇的衔接
        (二)语篇的连贯
        (三)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
    二、错误分析理论
    三、语言迁移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一)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类型特征及分布有哪些?…
        (二)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语料分析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三)Excel统计软件
        (四)SPSS统计软件
    五、研究变量与统计
    六、研究过程
        (一)语言材料搜集及分析
        (二)调查问卷派发及汇总
        (三)访谈的转写及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衔接手段错误
        (二)语义连贯错误
        (三)语篇结构错误
    二、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
        (三)学生访谈的结果
        (四)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类型特征及分布
        (二)新疆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主要原因
    二、教学建议与启示
        (一)通过英汉对比,进行语篇分析,讲解英语语篇知识
        (二)对比讲解的基础上,加强输入,巩固英语语篇知识
        (三)认真选择教学评价,注意输出,引起学生重视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衔接视域下《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对比研究 ——以《四气调神大论》部分篇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衔接与语篇翻译
        1.1 衔接概述
        1.2 衔接视角下的语篇翻译研究
        1.3 衔接视角下的中医语篇翻译
    2 《黄帝内经》相关研究
        2.1 《黄帝内经》中文研究
        2.2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
        2.3 《黄帝内经》译本对比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问题
    4 研究意义
    5 论文结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黄帝内经》语篇来源
        1.1 《黄帝内经》中文原文来源
        1.2 《黄帝内经》译文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语篇分析法
        2.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语法衔接
        1.1 照应衔接
        1.2 替代衔接
        1.3 省略衔接
        1.4 连接衔接
        1.5 小结
    2 词汇衔接
        2.1 重复衔接
        2.2 同义/近义衔接
        2.3 反义衔接
        2.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1.1“指示语”和“语篇”的界定
        1.3.1.2“语篇指示语”的界定
        1.3.2 研究问题
    1.4 功能、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的运用
        1.4.1 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1.4.2 Bickerton(1990)的认知语言观
        1.4.3 原型范畴理论
        1.4.4 指示语语法化理论
        1.4.5 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
    1.5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语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2.1 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方法
        1.5.2.2 描写基础上的解释归纳
        1.5.2.3 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6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2章 研究现状: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
    2.1 指示语研究
        2.1.1 外国学者指示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2.1.1.1 传统语言学视角
        2.1.1.2 认知视角
        2.1.2 中国学者的指示语研究现状
        2.1.2.1 指示语基本研究
        2.1.2.2 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2.1.2.3 指示语的语言学理论研究
        2.1.2.4 指示语的认知研究
    2.2 语篇指示语相关研究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第3章 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
    3.1 指示语构成
    3.2 指示成分
    3.3 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
第4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类型
    4.1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分类设置
        4.1.1 人称性语篇指示语
        4.1.2 指示性语篇指示语
        4.1.3 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
        4.1.4 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
        4.1.5 连接性语篇指示语
    4.2 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的对比统计分析
    4.3 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例示化对比分析
        4.3.1“这”、“那”、“this”、“that”的指示研究概观
        4.3.2“这”、“那”、“this”、“that”的指示系统和分类构成
        4.3.3“这”、“那”、“this”、“that”的情景指示
        4.3.3.1 手势性情景指示
        4.3.3.2 非手势性情景指示
    4.4 小结
第5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篇功能
    5.1 汉、英语篇指示语心理距离指示功能及对比分析
        5.1.1 心理距离指示
        5.1.2 产生心理距离指示现象的四种可能
        5.1.3 语篇指示语的两种心理距离指示现象
        5.1.4 影响语篇指示语心理距离指示的四个因素
        5.1.5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心理距离指示功能的对比统计分析
    5.2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指向功能及对比分析
        5.2.1 汉、英典型语篇指示语的前指
        5.2.1.1“这”、“那”、“this”、“that”显性前指
        5.2.1.1.1 名词性显性前指
        5.2.1.1.2 谓词性显性前指
        5.2.1.1.3 小句性显性前指
        5.2.1.2“这”、“那”、“this”、“that”隐性前指
        5.2.1.2.1 蕴含性隐性前指
        5.2.1.2.2 联想性隐性前指
        5.2.1.2.3 概括性隐性前指
        5.2.2 汉、英典型语篇指示语的下指
        5.2.2.1“这”和“那”的下指
        5.2.2.2“this”和“that”的下指
        5.2.2.2.1“this”的下指
        5.2.2.2.2“that”的下指
        5.2.3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指向功能的对比统计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
    6.1 语篇指示语语法化标准
    6.2 代名语篇指示词(Pronominal Deixis)语法化
        6.2.1 英语关系从句标记
        6.2.2 汉、英语篇中的句子连接词
        6.2.3 英语宾语从句标记
        6.2.4 小结
    6.3 饰名语篇指示词(Adnominal Deixis)语法化
        6.3.1 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不定指用法
        6.3.2 英语中的先行词
        6.3.3 汉语中的定冠词义
        6.3.4 汉语中的定语从句标记
        6.3.5 汉语中的所属关系词
        6.3.6 汉语中的泛指词
        6.3.7 汉语中的同位共指词
        6.3.8 小结
    6.4 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this”、“that”的语法化特征对比统计分析
    6.5 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6.5.1 图式化模式
        6.5.2 隐喻模式
        6.5.3 转喻模式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研究问题的解读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
        二、语篇图式理论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一、语义层
        二、语形层
        三、交际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语义教学
        二、语形教学
        三、交际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本章小结
结语: 归正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

(6)认知方式对商务英语语篇阅读信息处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认知方式
        二、场独立、场综合和场依存
        三、信息与信息处理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认知方式与外语学习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信息、认知与信息处理的研究述评
    第四节 国内外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述评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被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量化分析法
        三、质化归纳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结果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一、问题 1:认知方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二、问题 2:认知方式与阅读策略的应用有关联吗?
        三、问题 3:阅读能力三因素和认知方式有关联吗?
    第二节 第二阶段个人访谈记录收集与定性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认知方式和阅读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第二节 不同的认知方式在阅读策略的应用上没有显着差异
    第三节 认知方式与细节识别能力之间具有相关性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主要发现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三节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镶嵌图形测验(GEFT)
    附录 2:认知方式与阅读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 3:商务英语阅读测试题(BEC中级)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基于自建经济类语料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翻译语篇研究的重要性
        1.1.2 翻译语篇研究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1.1.3 衔接是翻译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
        1.3.1 对比分析法
        1.3.2 逻辑推演法
        1.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3.4 学科交叉研究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研究
        2.1.1 国外学者关于语篇研究的文献综述
        2.1.2 国内学者关于语篇研究的文献综述
        2.1.3 本文关于语篇范畴的界定
    2.2 衔接研究的历史回顾
        2.2.1 外语学者关于衔接的界定
        2.2.2 汉语学者关于衔接的界定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主要问题
        2.3.1 国内语篇衔接对比研究概述
        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形和意合研究
        2.3.3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显化研究
        2.3.4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语用研究
    2.4 解决路径
第3章 用于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交互视角
    3.1 交互视角的语言哲学渊源
        3.1.1 哲学史的理论基点
        3.1.2 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点
        3.1.3 方法论的理论基点
    3.2 交互视角的理论基础
        3.2.1 功能语言学与交互衔接研究
        3.2.2 语用学与交互衔接研究
        3.2.3 翻译学与交互衔接研究
    3.3 用于分析英汉平行语篇的交互视角
    3.4 用于频率统计的衔接手段
        3.4.1 指示(deixis)
        3.4.2 人称代词
        3.4.3 连接词
第4章 基于英汉衔接对比研究的文本库建设
    4.1 研究语料简介
    4.2 语料库设计与交互研究
        4.2.1 语篇衔接与国外语料库交互研究
        4.2.2 语篇衔接与国内语料库交互研究
        4.2.3 通过语料库展开交互研究的可能性
    4.3 语料库及语料库研究方法
    4.4 《金融时报》语料库的建设流程
        4.4.1 研究假设和数据介绍
        4.4.2 参考语料库
        4.4.3 分析程序和问题
第5章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量化研究
    5.1 指示词量化统计
    5.2 人称代词
    5.3 连接词
        5.3.1 英汉平行语篇连接词转换原因
        5.3.2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量化分析
第6章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发现及定性分析
    6.1 指示词
        6.1.1 指示词的功能性应用
        6.1.2 向远指转化的指示词
        6.1.3 讨论
    6.2 人称代词
        6.2.1 标记趋势:向显化的人称代词转换
        6.2.2 非标记的趋势:向隐性人称代词转换
        6.2.3 翻译转换中角度的切换
        6.2.4 讨论
    6.3 连接词
        6.3.1 “插入”性连接词的语用分析
        6.3.2 连接词“插入”和“省略”的意图分析
    6.4 案例分析(金融时报136)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特点和创新
    7.3 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7.4 相关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论texture的涵义及其汉语译名的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texture的概念新解读
    (一)texture的来源及产生路径
    (二)texture的涵义
二、texture的汉语译名
    (一)texture原有译名存在的问题
    (二) texture译名的修正

(9)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篇衔接分类研究的必要性
三、语篇衔接功能解析
四、语篇特点解析
    1. 连贯性( coherence)
    2. 雅异性( elegant variation)
五、新见解具有的意义
六、余论

(10)语篇分析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理论构架
    (一) 语篇
    (二) 语篇分析
    (三) 语篇分析教学法
二、 教学改革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二) 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三) 过程
        1.实验过程
        2.教学过程
        (1) 准备活动。
        (2) 阅读语篇并分组讨论。
        (3) 对讨论进行总结。
        (4) 小句练习。
        (5) 重排语篇。
        (6) 课后模仿写作。
        (7) 反馈。
三、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一) 前测结果分析
    (二) 后测结果分析
    (三) 讨论

四、论英语语篇、非语篇的区分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优秀议论文语篇研究[D]. 张宇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生英语写作语篇错误研究 ——以石河子市S中学内高班为例[D]. 郭晓露.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衔接视域下《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对比研究 ——以《四气调神大论》部分篇章为例[D]. 闫方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D]. 甘时源. 吉林大学, 2017(09)
  • [5]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认知方式对商务英语语篇阅读信息处理的实证研究[D]. 阴翠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16(05)
  • [7]交互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基于自建经济类语料库[D]. 陈艳新. 吉林大学, 2016(10)
  • [8]论texture的涵义及其汉语译名的修正[J]. 吴克炎.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9]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J]. 吴克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06)
  • [10]语篇分析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张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9)

标签:;  ;  ;  ;  ;  

论英语话语与非话语的判别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