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叶螨成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新疆棉叶螨成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新疆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瓦热斯·为力[1](2021)在《复合生物药肥对棉叶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

杨龙[2](2020)在《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着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着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着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

迟宝杰,董合忠[3](2019)在《间(套)作对棉田病虫害的防控效应及其风险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病虫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大田作物之一,近年来基于棉田间作套种的棉花病虫害生态治理成为研究的热点。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通过改变农田的生态结构和环境条件,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降低或抑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进而起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作用,是棉花病虫害防控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棉田间作套种控制病虫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合理的间作套种更是存在提高用工投入、增加病虫防治难度、加重病虫为害等多种风险。评述了棉田间作套种对防控棉花病虫害的效应及其机制,总结提出了棉田间作套种存在的风险和防控途径,对今后应用间作套种生态治理棉花病虫害的前景和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李英贤[4](2017)在《兵团第四师64团三种主要农作物虫害发生动态及其防治药剂筛选》文中认为目的:明确伊犁垦区64团3种主要农作物上主要害虫的发生情况,筛选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为64团主要农作物害虫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点取样田间定点定株调查的方法,调查64团玉米、棉花和甜菜3种农作物上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消长动态;并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高效、低毒农药和环境友好农药。结果如下:1、64团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为玉米螟和叶螨(以截形叶螨为主)。玉米螟在6月15日左右卵、幼虫危害率均达到最大,叶螨在7月10日调查时数量较少,但随着时间延长,有螨株率及单叶螨量不断增加,到玉米收获前危害较为严重。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可达89.65%,可作为64团防治玉米螟的首选药剂。22.4%螺虫乙酯SC和20.8%阿维·四螨嗪SC对玉米红蜘蛛有较好的田间防效,且持效期较长,可作为64团防治玉米红蜘蛛的首选药剂。2、64团棉花主要害虫是棉蚜和棉铃虫。其中棉蚜在5月中旬开始在棉田出现,到7月中下旬达到危害高峰期,22%氟啶虫胺腈SC和10%烯啶虫胺AS*对棉蚜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64团棉蚜防治的推荐用药;64团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预计在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预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预计在8月上旬。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64团棉铃虫的推荐用药。3、64团甜菜上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的是甜菜象甲,该虫从5月下旬开始进田间危害,到7月中旬达到危害最高峰,目前40%氯虫·噻虫嗪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甜菜象甲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可作为64团甜菜象甲的推荐用药。结论:针对64团3种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玉米螟,喷施22.4%螺虫乙酯SC和20.8%阿维·四螨嗪SC防治叶螨。7月上旬喷施22%氟啶虫胺腈SC和10%烯啶虫胺AS*防治棉蚜,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棉铃虫。在7月初喷施40%氯虫·噻虫嗪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甜菜象甲。

姜伟[5](2017)在《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无人机发展迅猛,但无人机施药对棉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适宜的药剂和剂量以及与传统植保机械效率的比较优势等应用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新疆极飞科技P20与P20 V2型无人机为平台,研究了植保无人机施药的性能特点及其在棉田的施药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P20无人机雾滴覆盖率测试结果表明:无人机施药雾滴主要沉积在棉花上、中部冠层,叶正面雾滴覆盖率高,达到4.81%。地面药械喷杆式喷雾机的雾滴在棉花上、中、下冠层覆盖率都较高,分别达到25.83%、20.17%和14.35%,叶正面的覆盖率达34.60%,高于叶背面;吊杆式喷雾机处理则主要沉积在中、上部冠层,覆盖率分别为30.38%和16.15%,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覆盖率分别达13.41%和18.74%。无人机施药覆盖率显着低于地面机械喷雾。2.P20 V2无人机施药雾滴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在微风条件下,雾滴沉积的优势区域平均覆盖率为9.86%,雾滴沉积中心与喷幅中心会出现约1 m-2 m的位移。无人机施药的穿透力不足,400 mL/m2和500 mL/m2喷液量的上部冠层的雾滴覆盖率分别为7.34%和8.11%,而中、下部低于0.5%。无人机在3 m/s、5 m/s和7 m/s三个飞行速度的比较中,3 m/s时雾滴覆盖率最高达7.35%,但当飞行速度为5 m/s时,单位面积沉积量最高为0.44μL/cm2。3.P20无人机防治棉蚜药效试验中,啶虫脒+噻虫嗪对棉蚜的防效高于毒死蜱+噻虫嗪。啶虫脒+噻虫嗪混用最佳剂量分别为6 g+20 g/667m2和8 g+25 g/667m2。增效剂研究表明,激健、尿素和杰效利对无人机施用氟啶虫胺腈防治棉蚜有良好的减量增效作用,可降低农药用量的30%-50%,对棉蚜的防效达95%以上。4.P20 V2无人机防治棉叶螨药效试验中,无人机施用40%丁醚脲·哒螨灵悬浮剂和22%阿维·螺螨酯悬浮剂药效最佳剂量均为50 mL/667m2,适当增加施药量是提高无人机防效的有效途径。增效剂研究表明,25%、50%和75%的推荐药量处理下,加入艾克特、迈图A200、尿素、意欧增效剂处理防效分别达到67.44%-81.21%、71.76%-73.98%、74.15%-82.45%和73.84%-82.00%,有良好的减量增效作用,可降低25%-50%杀螨剂用量。5.P20 V2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药效试验表明:14 g/667 m2处理校正脱叶率最佳,药后10 d脱叶率达到84%,优于地面机械施药的脱叶效果。200 mL/667 m2-3200 mL/667 m2的5个不同药液量处理在药后10 d的校正脱叶率并无显着性差异。无人机施药处理作用速度较地面机械大容量喷雾效果慢。添加激健、迈图A910、诺普信活性剂、艾克特、迈图A200五种增效剂的处理,脱叶剂减量25%-50%效果与100%推荐剂量相当甚至优于推荐剂量。

王伟,张仁福,刘海洋,张瑜,姚举[6](2016)在《新疆喀什地区牧草盲蝽为害棉花防治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害虫防治指标是害虫管理系统中进行优化决策的主要依据。本文研究了新疆棉区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不同时期对棉花为害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关系,制定棉田防治指标,以期为新疆棉田牧草盲蝽防治提供理论和基础。【方法】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以蕾期、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种群数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并结合棉花经济允许损失率,制定棉田蕾期、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结果】牧草盲蝽种群数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Y=12.906+5.273X1+4.780X2+2.365X3+4.588X12+3.331X22+2.910X32。蕾期牧草盲蝽成虫为害对棉花产量损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花期和铃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蕾期为12头/百株、花期为20头/百株、铃期为41头/百株。【结论】本研究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各个生育期牧草盲蝽防治指标,既简捷实用,又便于农民掌握,能更好的指导防治工作,同时可为新疆棉田牧草盲蝽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耿文超,赵伊英,刘峰,汪小东,李艳军,孙杰[7](2016)在《同步抑制棉叶螨TtAK与TtCHI基因表达的RNAi载体的构建》文中认为为在植物中表达针对棉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TtAK与几丁质酶基因TtCHI的双链RNA,以改良植物对棉叶螨的抗性。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获得靶标基因TtAK与TtCHI的功能区域片段453bp与610bp,通过PCR引物引入特定的酶切位点,采用DNA标准重组技术与Gateway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RNA干扰载体pB7GWIWG2(Ⅱ)为基础,成功构建出针对棉叶螨TtAK与TtCHI基因的RNAi载体。为遗传转化棉花,改良棉花对棉叶螨的抗性奠定基础。

裴艳芳[8](2013)在《棉叶螨非化学防控技术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棉叶螨又称棉花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害螨,包括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tarinus (Boisduval)、截型叶螨T. truncatus Ehara、土耳其斯坦叶螨T.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敦煌叶螨T. dunhuangensis Wang等种类,其寄主植物为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茄子等农作物以及杂草达113种。长江中游属典型的湿地类型,种植户根据当地市场鱼、棉花、水稻价格的变化及鱼病的发生严重程度,经常将土地轮换养鱼、种植棉花或水稻,以获取最大收益。近年来,此地随着转基因棉品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棉叶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虽然化学防治对棉叶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易造成“3R”问题。本文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荆州市,以棉花上棉叶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棉叶螨在冬春棉田田埂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转Bt基因棉、鱼塘改棉田后和水稻改棉田后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雨水对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干扰作用的非化学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叶螨在冬春棉田田埂寄主植物上的分布。采用等距取样方法对棉叶螨在长江中游棉区包括江西瑞昌、湖南澧县、湖北荆州区、湖北江北农场4个棉区、15种类型田的冬春棉田田埂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棉叶螨的寄主植物共有27科64种,婆婆纳、乌蔹莓和黄鹌菜为棉叶螨的优势寄主;寄主植物上棉叶螨的若成螨、幼螨和卵数量比例为72.1:20.5:7.4,以若成螨数量最多;而前茬作物为小麦且使用除草剂田田埂上寄主植物的棉叶螨的数量最少,有螨株率仅为3.3%。由鱼塘改造成棉花田或由水稻田改造成棉花田均没有明显影响田埂上寄主植物的棉叶螨的数量。2).鱼塘改棉田后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首次通过对中国湖北省荆州市江北农场地区鱼塘改棉田后棉株上棉叶螨数量进行比较,系统研究了鱼塘改棉田种植模式的优越性。由鱼塘改成的棉田中(Ezamian No.24F1)棉叶螨的数量显着低十常年种植棉花的棉田中的螨量。当年由鱼塘改造的棉田、改造一年及改造两年以上的三种类型棉田中棉叶螨的差异不显着。鱼塘改棉田后棉叶螨的发生数量取决于棉田中是否施用了杀螨剂。不同时期的棉叶总酚含量不同,但不影响棉叶螨的发生数量。棉叶总酚含量对寄主植物上棉叶螨的卵,幼-若-成螨,卵-幼-若-成螨所占的百分率及不同为害等级的棉叶螨无影响。3).转Bt基因棉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在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太湖农场调查了转Bt基因棉和非转Bt基因棉的有螨株率。在杀螨剂处理区,转Bt基因棉和非转Bt基因棉不影响棉叶螨的丰富度,但未使用杀螨剂处理区,转Bt基因棉上的棉叶螨的数量显着高于非转Bt基因棉。棉叶总酚含量对寄主植物上的卵量,幼-若-成螨,卵-幼-若-成螨所占百分率及棉叶被为害程度无影响。4).水稻改棉田后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于2012年613日至9月13日期间,在湖北省太湖农场,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对种植在不同类型的由水稻改造成棉花田的、由抗螨的母本(鄂抗棉9号)育成的转Bt基因棉(鄂杂棉24F1)对棉叶螨数量动态的差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由水稻田改造的棉花田和前1年改造后连作的棉花田,比前2年改造后连作的棉花田的棉叶螨数量明显降低。不同类型田的棉花叶片棉总酚含量存在一些差异,但没有影响棉花上棉叶螨的数量。棉叶螨数量、有螨株率和棉叶被害等级分别与棉叶总酚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由水稻田改造成棉花田后,棉叶螨数量的下降,有可能与棉田的湿度有关。在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区域,推广水稻-棉花轮作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棉叶螨的种群数量。5).雨水对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干扰作用。通过对长江大学西校区农学院科研基地棉花田内在大雨冲刷条件下,雨水、泥巴对棉叶螨种群数量影响、棉株的高度、泥巴与棉叶螨减退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雨对棉叶螨种群数量的控制有明显的效果,其总减退率达到94.6±1.7%。其棉株的上、中、下部叶片的棉叶螨减退率分别为85.9±4.5%、98.3±1.3%和99.68±0.3%。棉株的上部叶片的棉叶螨减退率分别极显着低于在棉株的中下部叶片。大雨冲刷条件下,棉株的高度与棉叶螨减退率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性。棉叶的泥巴等级与棉叶螨减退率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总之,通过本项目研究,目的是为了本地区棉花棉叶螨非化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徐金虹[9](2011)在《枣棉间作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文中认为阿瓦提县是新疆的种棉大县,被称为中国长绒棉之乡。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开始大面积建立了枣棉间种立体栽培种植模式,发展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阿瓦提县枣棉间作面积发展到55万(667m2)。通过对枣棉间种田病虫害监测中发现,枣棉间种棉田

孙勇[10](2011)在《2010年棉叶螨在棉田自然消长规律初探》文中认为棉叶螨为世界性分布的棉花重要害虫之一。危害严重的棉田可造成30%以上的减产,且棉叶螨对棉花的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作者研究了在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沟灌)下棉叶螨的自然消长情况,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二、新疆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1.1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花害虫发生的影响
        1.1.2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稻害虫发生的影响
        1.1.3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玉米害虫发生的影响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机制
        1.2.1 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1.2.2 害虫食物资源改变
        1.2.3 天敌昆虫发生变化
        1.2.4 其他因素
    1.3 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尺度效应
        1.3.1 田块尺度
        1.3.2 景观尺度
        1.3.3 区域尺度
        1.3.4 多尺度相结合
    1.4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下我国棉铃虫的发生趋势
        1.4.1 华北地区
        1.4.2 新疆地区
    1.5 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eta分析农田景观组成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2 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3 作物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华北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3.1.3 景观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3.2.2 棉花、其他作物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2.3 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华北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站点
        4.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4.1.3 景观调查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0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4.2.1 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4.2.2 作物种植结构对越冬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4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5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3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南疆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站点
        5.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5.1.3 景观调查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5.2.2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间(套)作对棉田病虫害的防控效应及其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间 (套) 作对棉田病虫害的防控效应
    1.1吸引天敌或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 保育棉田天敌
    1.2 诱集或驱避棉田害虫, 减少为害
    1.3 改变田间小气候, 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4 间 (套) 作有利于控制棉花病害
2 棉田间 (套) 作生态防治病虫害的局限和风险
    2.1 时效有限, 人工投入增加
    2.2 为病虫害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有可能加重某些病虫为害
    2.3 作物群体结构复杂, 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3 展望

(4)兵团第四师64团三种主要农作物虫害发生动态及其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伊犁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1.1.1 伊犁地区地貌及气候特征
        1.1.2 伊犁地区农业生产
    1.2 第四师64团农业生产情况
        1.2.1 第四师64团农业生产概况
        1.2.2 第四师64团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
    1.3 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研究
        1.3.1 国内外玉米病虫害研究概况
        1.3.2 新疆玉米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3.3 新疆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
    1.4 棉花主要病虫害研究
        1.4.1 国内外棉花病虫害概况
        1.4.2 新疆棉花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危害
        1.4.3 伊犁棉区棉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5 甜菜主要病虫害研究
        1.5.1 国内外甜菜病虫害研究概况
        1.5.2 新疆甜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5.3 伊犁州甜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意义
        1.6.2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64团玉米主要害虫消长动态及药剂筛选
    2.1 调查地点及方法
        2.1.1 调查地点
        2.1.2 玉米螟调查方法
        2.1.3 红蜘蛛调查方法
        2.1.4 玉米螟田间药剂筛选
        2.1.5 红蜘蛛田间药剂筛选
        2.1.6 数据分析
    2.2 调查结果
        2.2.1 玉米螟调查结果
        2.2.2 红蜘蛛调查结果
        2.2.3 玉米螟田间药剂筛选结果
        2.2.4 红蜘蛛田间药剂筛选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4团棉花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药剂筛选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3.1.1 调查点概况
        3.1.2 棉蚜发生动态调查
        3.1.3 棉铃虫发生动态调查
        3.1.4 棉蚜田间药剂筛选
        3.1.5 棉铃虫田间药剂筛选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消长动态
        3.2.2 棉铃虫消长动态
        3.2.3 4 种杀虫剂对棉蚜田间防效
        3.2.4 5种杀虫剂对棉铃虫田间防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4团甜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药剂筛选
    4.1 调查对象及方法
        4.1.1 调查点概况
        4.1.2 甜菜象甲发生动态调查
        4.1.3 甜菜象甲田间药剂筛选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甜菜象甲田间消长动态
        4.2.2 5 种杀虫剂对甜菜象甲田间防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种虫害田间照片及工作照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棉花病虫害发生概况
    1.2 我国植保机械发展过程及使用现状
    1.3 植保无人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 植保无人机的优缺点
第2章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雾滴沉积规律及与地面机械施药的比较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多旋翼无人机雾滴的空间分布特性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施药技术
    4.1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效果评价
    4.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防治棉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5章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施药技术
    5.1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效果评价
    5.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防治棉蚜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6章 多旋翼无人机棉田化学脱叶施药技术
    6.1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效果评价
    6.2 增效剂对多旋翼无人机施药棉田脱叶的减量增效作用
第7章 结论
    7.1 多旋翼无人机施药雾滴沉积规律及与地面机械施药的比较
    7.2 多旋翼无人机雾滴的空间分布特性测试
    7.3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蚜施药技术
    7.4 多旋翼无人机防治棉叶螨施药技术
    7.5 多旋翼无人机棉田化学脱叶施药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疆喀什地区牧草盲蝽为害棉花防治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小区设置
    1.3 试验虫源及接虫时间
    1.4 产量数据采集
    1.5 防治指标计算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分析
    2.2 为害效应分析
    2.3 制定防治指标
3 讨论

(7)同步抑制棉叶螨TtAK与TtCHI基因表达的RNAi载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菌株及主要试剂
    1.2 靶标基因功能区域片段的克隆
    1.3 同步沉默双基因的RNAi载体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靶标基因功能区域片段的克隆
    2.2 同步沉默双基因的RNAi载体的构建
3 讨论与结论

(8)棉叶螨非化学防控技术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
    1.2 发生规律和习性特点
    1.3 防治方法
    1.4 棉叶螨的研究进展
    1.5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棉叶螨在冬春棉田田埂寄主植物上的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鱼塘改棉田后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转Bt基因棉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水稻改棉田后对棉叶螨数量动态和棉总酚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雨水对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干扰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图

(9)枣棉间作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棉叶螨发生种类及危害症状
2 枣棉间作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
    2.1 越冬基数大
    2.2 枣树易感棉叶螨
    2.3 杂草为棉叶螨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2.4 枣棉间作小气候有利于棉叶螨猖獗发生
    2.5 枣棉间作田棉叶螨较单作棉发生早
    2.6 忽视交叉危害造成棉叶螨再猖獗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减少棉叶螨的越冬基数
    3.2 消灭枣树越冬虫源
    3.3 加强棉叶螨的监测和防治

(10)2010年棉叶螨在棉田自然消长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块概况
2 定点调查取点方法及调查内容
3 调查结果
    3.1 发生期。
    3.2 发生量
        3.2.1 始发期发生量比较, 滴灌棉田6月22日发现棉叶螨, 有螨株率4%, 百株螨量13头;
        3.2.2 高峰期前发生量比较。
        3.2.3 高峰期比较。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发生期。经过普查发生期基本一致。
    4.2 高峰期。
    4.3 从定点调查结果看, 沟灌棉田发生期较早, 没有防治, 后期发生量大, 棉田红叶连片;

四、新疆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生物药肥对棉叶螨及棉花产量的影响[D]. 瓦热斯·为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间(套)作对棉田病虫害的防控效应及其风险控制[J]. 迟宝杰,董合忠. 棉花学报, 2019(04)
  • [4]兵团第四师64团三种主要农作物虫害发生动态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 李英贤.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5]多旋翼无人机棉田施药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D]. 姜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新疆喀什地区牧草盲蝽为害棉花防治指标研究[J]. 王伟,张仁福,刘海洋,张瑜,姚举.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5)
  • [7]同步抑制棉叶螨TtAK与TtCHI基因表达的RNAi载体的构建[J]. 耿文超,赵伊英,刘峰,汪小东,李艳军,孙杰.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4)
  • [8]棉叶螨非化学防控技术的系统评价[D]. 裴艳芳. 长江大学, 2013(03)
  • [9]枣棉间作棉叶螨猖獗发生的原因及综防措施[J]. 徐金虹. 新疆农业科技, 2011(05)
  • [10]2010年棉叶螨在棉田自然消长规律初探[J]. 孙勇. 现代农村科技, 2011(09)

标签:;  ;  ;  ;  ;  

新疆棉叶螨成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