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理念促进农业发展

以产业理念促进农业发展

一、以工业理念促农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妍婷[1](2021)在《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以英山县神峰山庄为例》文中认为

崔佳琪[2](2019)在《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作为拥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地区,其工业建设在共和国建立和成长过程中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草明、萧军等作家对东北工业的火热建设盛况与东北产业工人积极奋进的劳动热情给予过描绘与赞颂,尽管这些作品因过于迎合特定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呈现出某种概念化弊端,但是建国初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热潮的出现无疑反映了当时国家对东北工业的看重,同时也为日后东北工业小说的书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间跨步走进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均使得“知识”、“信息”、“科技”等日益成为中国寻求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核心支点,在此背景下东北原有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则因与新世纪的科学工业发展理念格格不入而急需加以淘汰,其结果便是使得东北工业不得不在困境中艰难求索以寻新路。值得庆幸的是,在东北工业遭遇困窘的情境下,东北工业小说的创作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的工业小说作品。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以新世纪以来东北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东北大厂工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境遇与全新选择作为关注重心,以此来反映东北工业的现实境况及未来发展路径。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为促进东北工业再度振兴的软实力,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均不可小觑,也正是由于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具有此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本论文即以助力其更加完善为出发点对此类小说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该部分主要从新世纪以来东北区域的经济现状、政治生态、思想文化氛围三个侧面对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形成背景加以分析,借此来揭示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对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形成自身独特风貌的影响。本文认为新世纪东北经济发展态势为依托工业于“下行趋势”中求取过往“辉煌”的复现,这一时期东北“资源消耗型”工业优势丧失引发东北经济大幅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探究在逆境中再度振兴的策略便成为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共同的创作主题。同时新世纪东北工业在国家政策优惠支持下出现的崭新工业发展模式与工人再创业精神,则成为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讴歌的对象。而就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而言,其渊源流长的工业书写历史与该区域长期存在的弱商、保守文化心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呈现风貌。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身份和文学观念,首先就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主体身份而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者多为“工人身份”,他们作为东北工业“由盛转衰”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其自身对东北工业的了解程度和振兴渴望较之于新世纪同类作家要更加强烈,因此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这一独特身份使得他们纷纷以东北工业问题与矛盾作为创作中心。其次,新世东北工业小说作家普遍持有的是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文学观念,这便促使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在写作时自觉关注与东北工人群体密切相关的工业景观及工人自身生存样态,以此激荡起读者深切的同感体验。最后,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的创作视角为“工人弟兄的代言者”,这种深入其中的平民化写作立场促使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能够全景性的反映新世纪工人们真实丰富的生存景象。论文第三部分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认为在新世纪东北工业独特语境与作家身份的双重影响下,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形成批判与讴歌两种类型。一方面,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对“科层制”和“工具理性”的利弊进行了深刻审视,即肯定了工业理性对促进东北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深入反思了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还有意赞扬了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作家们对“鞍钢宪法”中蕴含的民主管理观念与“大庆精神”中自主意识的挖掘对于塑造新世纪东北工业之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论文第四部分全面论述了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该部分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工人、工程师、领导者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细致描述了每一类人物形象的特质及形成该性格的背后原因。第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的工人形象打破了之前工业题材小说中单一的面相而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丰富性,即探索开拓型、坚守型、享乐型、颓败型工人形象并具。第二,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工程师形象的“知识生产力”价值突显,这与新世纪东北工业结构升级对具有高层次文化结构的人才需求增加有密切关联。第三,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领导者的“双重面相”反映出新世纪东北社会变革中人们对领导者的期待以及价值观重构过程中的个体抉择。第四,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双性共体”与“性资本化”反映出该时期东北女工自我意识的更迭。论文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主要探讨的是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的审美艺术风貌及其价值意义。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在审美艺术品格上呈现出一定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较之于前期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而言,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叙事技巧也更加丰富。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上的深刻性、现实性与审美上的完善性,使得其在促进东北工业发展和东北工业文学繁荣方面发挥着杰出价值,但是其间较为概念化的政策图解和因迎合商业化而出现的情节套用也是未来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创作应加以避免的。

谢瑞武[3](2017)在《成都市以工业理念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科兴农、以工促农、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三产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新路。实践及成效以工业产权理念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08年以来,成都市坚持以工业产权理念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还权赋能、农民自主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

于晓磊[4](2015)在《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最具时代性的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论文正是选取了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点考虑,即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成为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与这两点因素密不可分。从地理区位来看,长三角地区东临黄海与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接壤,北临山东,南邻福建。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穿越于此,如此通江达海、南北东西进退裕如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历史背景来看,长三角地区自六朝伊始,便是历史上的文化富集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在这里积淀,久远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传统棉纺织业、丝绸业、陶瓷业、漆木业等工商业堪称发达。到了中国近代,良好的地理优势、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工商传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五口通商”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中心和工业科技中心,又有以南京为主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约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中心,也有作为民族工业发源地的无锡、南通、宁波等一批重要城市。故得益于这两点因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现代中国正面临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期,该地区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仍走在时代的前沿,对这一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案例。其次,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来看,近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是直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近代工业生产力的诞生,改变了厂房建筑、生产设施,甚至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改变成为近代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诞生的逻辑起点,所以工业建筑作为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工业建筑遗产这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近些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科学调查和认知上仍存在不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手工业生产不重视的历史渊源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雅”“俗”文化之制约,人们对与礼制、政治与宗庙相关的建筑特别重视,而对与生产性相关的手工业建筑相当忽视,导致从历史到今天,对于保存了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手工业建筑记载和保存数量都很少。即使在今天,与生产相关的遗产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被拆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本文重新梳理近代社会工业建筑遗产,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力求重塑公平公正的文化遗产观。综上,论文以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这类物质遗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遗产实际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一方面,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工业活动,他们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等共同为中国近代工业创造了一批最早的军事类和“官督商办”类的工业,由此使长三角地区诞生了中国近代最多的工业门类、开创了很多近代工业类型,并且还影响了全国的近代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备的。在此过程中创建的工业建筑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时全国工业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成就。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近代聚集有大量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不管是西方的、留学归来还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皆在此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最能体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最高水平。中国长三角区域内的近代工业建筑,率先吸收了西方工业建筑的诸多特征,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新兴建筑。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蕴含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展示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这一过程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成就,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国家及文明转型特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社会文化、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在新生的工业文明形态中的某种表现。本篇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原点——英国工业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建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变革。中国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主要受此影响,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变革序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反映了笔者的田野调查成果,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中的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系统梳理了 1840——1949年间,中国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工业建筑文化。第八章主要使用文化遗产学的方法理论,对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建筑元素进行结构,分析了其时、空演变整个过程。本文在第九章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存在“移植”与“重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工业建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近代工业建筑类型,通过对这两大系统出现和演变过程的原因解析,分析了隐藏其中的近代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同时,本文还主张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应是其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关注过去的文化,更立足于当代、为社会未来发展服务,所以论文在第十章尝试以“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前文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上,应与体现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物质元素一起,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系统、档案资料和企业文化等,共同得到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

程秋莲[5](2014)在《山西省介休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文中研究说明设施蔬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一项基础性产业。介休是以煤焦及其延伸转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提供的份额小。为了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弥补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的缺憾,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确立了以日光温室为突破口的设施高效农业为建设主题。

冷永新[6](2012)在《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视角——赴台湾考察农业的几点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应台湾省屏东县农会的邀请,我随江苏农垦集团公司工会考察团于今年上半年在宝岛台湾进行了访问、考察。在台期间,分别考察了屏东县农会、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贸立实业有限公司、伍鑫酵素工业有限公司等团体和企业单位,并就相关合作事宜与对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同时,还拜访了台湾总工会、屏东县总工会和东港镇镇民代表会,深入台湾南部农户种植的水果、水稻田进行了实地考察交流。

刘荣章,许标文,刘健宏,陈志峰,王丰,翁伯琦[7](2012)在《工业理念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文中研究指明以工业理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从工业理念和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工业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作用。同时,从工业理念视角概括了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带动、科技与示范园区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带动、特色与品牌农业带动等。

张硕辅[8](2012)在《外地农民来永州种粮的六点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外地农民到湖南省永州租田种粮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是浙江台州农民项兆旺在祁阳县三口塘镇一次租种农田2100亩,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对发展现代农业起到示范作用。项兆旺等人的租田种粮现象,对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有许多启示,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当前,永州市绝大多数农户和相当一部分种粮大户还停留在传统种田方式和手工操作上,在理念、实力、效益上都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相距甚远。

金昌龙,张逸潇[9](2012)在《“三化同步”激活转型新动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芜湖在加快工业转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走进"跨江时代",以工业理念催生都市现代农业,打开了"三化同步"、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工业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芜湖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调整转变思路,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从过去单一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转变为一座以商贸、科技、文化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在芜湖的决策者看来,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推进工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促进二产向三产延伸,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芜湖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立

方春华[10](2012)在《创新理念 探索“三农”发展新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作风加快推进。安徽省含山县通过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三农"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实践证明,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粗放分散经营,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科技推广难、组织化程度低、效益不高等难题,应该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

二、以工业理念促农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工业理念促农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
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发生语境
    1.1 经济:东北工业于“下行”中求“生机”
        1.1.1 国企改组致工人艰难引作家关注
        1.1.2 “粗放型工业”向“循环经济”理念转型
    1.2 政策:政策倾斜与东北工业“增长极”效应
        1.2.1 增技术投资:东北工业重建“增长中心”
        1.2.2 社保与创业政策完善:涌现工人创业热潮
    1.3 文化:东北“工人文艺”史与“保守”文化
        1.3.1 东北“工人文教”历史悠久
        1.3.2 东北“弱商”与“保守”文化亟待解构
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作家身份与文学观念
    2.1 “工人身份”:东北工业亲历者与见证者
    2.2 文学观:文本意义即体验式“对话”
    2.3 创作立场:“工人弟兄”代言者
        2.3.1 关怀东北“时代阵痛下挣扎的灵魂”
        2.3.2 呈现东北工人“坚韧”与“幽默”
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主题类型
    3.1 批判东北工业转型期“科层制”弊端
        3.1.1 “不考虑人的因素”:工人“阳光下的苦难”
        3.1.2 “谁来操纵操纵者们”:管理者消极“越轨”行为
    3.2 揭示东北工业中“工具理性”观念利弊
        3.2.1 展现“工艺性失业”忧怨:“乔师傅”的木然
        3.2.2 揭示科技与东北“生态工业”关联:从“红昼”到“蓝天”
    3.3 挖掘薪火相传的东北工业精神
        3.3.1 承续“鞍钢宪法”: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3.3.2 坚守“大庆精神”:“等待施舍的机遇是没有的”
4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4.1 东北工业变革期工人形象多元化
        4.1.1 深渊里崛起型工人:“闯关东”探索者
        4.1.2 落寞中的劳模:“老工人”
        4.1.3 寻趣享乐型工人:幽默的“食性男女”
        4.1.4 困厄中沉沦:“新穷人”与艳粉街的“无赖”
    4.2 东北工业自主需求与工程师“知识生产力”价值
        4.2.1 工程师高层次文化结构
        4.2.2 工程师思维品质:“创新与超前”
    4.3 东北工业转型中领导者双重面象:德才兼备与腐化利己
        4.3.1 “领头羊”型领导:工业重振中的扛鼎者
        4.3.2 “价值失范”型领导:急剧转型中的“腐化者”
    4.4 东北女工“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更迭
        4.4.1 “双性共体”:妩媚且济世的“创业岗花”
        4.4.2 “性资本化”:境遇艰难的“卖身女性”
5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审美艺术风貌
    5.1 意象书写:作家工业想象与记忆
        5.1.1 “自动化车间”:工业模式变革
        5.1.2 “合资型”企业:东北工业“市场化”
        5.1.3 “花园式城市”:“风险景象”消解
        5.1.4 斑驳的“铁幕”:颓败式工业
    5.2 叙述立场与叙事策略的丰富
        5.2.1 知识理性:“智”性叙事“工业叙事”与“凡俗叙事”并重
        5.2.2 平等立场:从单一的“他”到广泛的“我”
        5.2.3 工人作家:“日常生活”与“潜意识”展示
    5.3 诗化语言与东北方言巧用
        5.3.1 诗意增强:从“写浅些”到“打磨语言”
        5.3.2 巧用趣味性东北方言俗语
6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及反思
    6.1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意义
        6.1.1 文学意义:东北工业文学史传承与未来探路
        6.1.2 社会意义:铸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软实力
    6.2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反思
        6.2.1 商业化迎合与情节套用
        6.2.2 概念化政策图解与深度欠缺
    6.3 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期待:培育东北工业精神与关怀工人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略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界定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等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界限
        二、“长三角”的含义及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
        三、近代工业建筑个案描述选择标准
        四、文化遗产学概念
        五、工业建筑与工业建筑遗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政策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专题研究综述
    第六节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一、创新点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手工工场建筑(18世纪中期之前)
        二、工业革命初期技术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750—1800年)
        三、动力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800—1835年)
        四、重工业发展与多种建筑派别流行对工业建筑的双重影响(约1835—1855年)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建筑带来的文化变革
    第三节 中国1840年之前工业建筑概况——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地区古代工业建筑概况
        三、受西方工业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建筑
第三章 最具开创性的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外商主导的萌芽时期工业建筑文化(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一、文化背景
        二、西方工业建筑的引入
    第二节 民族资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4 年—1918 年)
        一、文化背景
        二、仿西式的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华资、外资碰撞高峰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9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战时缓慢发展期的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五节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四章 城镇型工业建遗产—南通磨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城镇构成
        一、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诞生
        二、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大生纱厂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大生纱厂工业建筑
    第三节 其他衍生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其他工业建筑
    第四节 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建筑文化综述
第五章 受政治因素主导的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南京近代工业萌芽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64——1911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政府主导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2——1949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起步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5 年—1913)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经济繁荣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4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抗日坚挺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无锡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综述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杭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五节 嘉兴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六节 苏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七节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工业建筑的文化特点综述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时空演变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建筑形态及要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技术与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避产时间演变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萌芽期(1840—1860)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发展期(1860—1895)
        三、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成熟期(1895 — 20世纪10年代)
        四、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蜕变期(20世纪1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五、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停滞和复兴期(1937-194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空间演变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线路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元素的空间传播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移植”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重塑”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文化特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一、西式建筑中的东方精神——选择的智慧
        二、近代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锋之作
        三、因水而延续的文脉
        四、近代工业建筑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与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比较
        一、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文化
        三、长三角地区与华南、华北、西南地区工业建筑文化比较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第一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造产保护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保护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保护原则探讨
    第二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利用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申遗策略
        一、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遗产价值标准为例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申遗策略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市级)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5)山西省介休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政府多措并举, 扶持到位, 大力度推进设施蔬菜发展
    1.1 思想引导
    1.2 会议促动
    1.3 政策扶持
    1.4 技术服务
2 工商大户转型发展, 创新模式, 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2.1 义安模式
    2.2 帅达模式
    2.3 维群模式
    2.4 张村模式
    2.5 铁巩模式
    2.6 仙台模式
    2.7 凌云模式
3 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生产、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1 新品种引进
    3.2 工厂化育苗技术
    3.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6)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视角——赴台湾考察农业的几点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二、发展垦区现代农业的启示
    1. 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以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3. 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4. 以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5. 以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支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7)工业理念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理念与现代农业的内在联系
    (一) 工业理念的含义
    (二) 工业理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工业理念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 借鉴核心技术理念,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二) 借鉴规模效益理念, 推进农业规模化
    (三) 借鉴社会分工协作理念, 推进农业产业化
    (四) 借鉴规范化理念, 推进农业标准化
    (五) 借鉴市场营销理念, 推进农业市场化
    (六) 借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念, 推进农业信息化
三、用工业理念促进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
    (一) 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 科技与示范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三) 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 特色与品牌农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工业理念促农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以英山县神峰山庄为例[D]. 徐妍婷.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新世纪东北工业小说研究[D]. 崔佳琪. 辽宁大学, 2019(01)
  • [3]成都市以工业理念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 谢瑞武. 农村工作通讯, 2017(03)
  • [4]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D]. 于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5]山西省介休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J]. 程秋莲. 山西农经, 2014(03)
  • [6]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视角——赴台湾考察农业的几点启示[J]. 冷永新. 中国农垦, 2012(12)
  • [7]工业理念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成效[J]. 刘荣章,许标文,刘健宏,陈志峰,王丰,翁伯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8]外地农民来永州种粮的六点启示[J]. 张硕辅. 农村工作通讯, 2012(14)
  • [9]“三化同步”激活转型新动力[J]. 金昌龙,张逸潇. 江淮, 2012(07)
  • [10]创新理念 探索“三农”发展新法[J]. 方春华. 农村工作通讯, 2012(13)

标签:;  ;  ;  ;  ;  

以产业理念促进农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