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C肿瘤细胞疫苗联合顺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BLC肿瘤细胞疫苗联合顺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BLC肿瘤细胞疫苗与顺铂联合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仁娜[1](2021)在《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肉瘤是一种原发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度高,生长迅速,转移早,预后差,是青少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发病原因、生物学行为、辅助治疗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较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是化学治疗的主要不足,迫切需要改进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血液循环时间长、肿瘤选择性高、对肿瘤微环境敏感、可控释放等特点,其中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聚氨基酸纳米凝胶能够在刺激条件(pH、谷胱甘肽、酶等)下发生形貌或性能方面的转变如溶胀或解组装,帮助纳米药物克服体内多重的生物屏障、显着改善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和释放,从而提高纳米药物的疗效,并减轻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氯喹能够增加溶酶体的pH值并阻止溶酶体与自噬体的融合,理论上可以帮助纳米药物发生溶酶体逃逸,加速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药物释放。近些年研究发现,细胞内的自噬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氯喹作为一种经典的自噬抑制剂,其抗肿瘤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噬是作为肿瘤抑制机制促进细胞死亡,还是作为肿瘤存活机制介导耐药性的产生,尚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克服阿霉素在体内循环、肿瘤富集、肿瘤渗透、细胞内吞和细胞内释放过程中的障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并阐明氯喹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方法1.以mPEG113-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L-Phe NCA和L-Cys NCA开环聚合制备共聚物mPEG113-P(Phe-co-Cys),核磁共振波谱、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tron microscope,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粒径和形貌特征,验证稳定性和还原响应性,MTT法检测体外生物相容性。2.纳米沉淀法制备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简称NGs/Dox),测定载药量和载药效率,DLS、TEM进行粒径和粒子形貌分析,体外阿霉素累积释放曲线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释放行为,MTT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并验证还原响应性。3.MTT法检测氯喹联合NGs/Dox的体外抗骨肉瘤效果,并考察两药联合应用后的作用性质。4.流式细胞术观察氯喹对于骨肉瘤细胞摄取NGs/Dox的影响,CLSM观察氯喹对于NGs/Dox发生溶酶体逃逸的影响。TEM观察氯喹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内自噬体的数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LC3 Ⅰ、LC3 Ⅱ和P62蛋白的表达。5.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D大鼠血清中阿霉素随时间变化的浓度,经PK solver程序处理数据获得NGs/Dox和阿霉素的清除半衰期、时间曲线下面积、清除率。6.Maestro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阿霉素荧光在骨肉瘤荷瘤小鼠各脏器和肿瘤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7.观察骨肉瘤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与一般情况、体重变化趋势,并在开始治疗的第21天获取血清、肿瘤组织及各主要脏器,进行生化、组织病理学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成功制备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TEM结果显示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形纳米凝胶(简称NGs),半径为30.56±3.21nm。DLS测定纳米凝胶半径为40.2±22.7nm,0、2、6、12和24小时粒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在含有10.0mM GSH的PBS中,粒径呈现增大趋势。随着纳米凝胶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两种骨肉瘤细胞的生存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2.TEM显示NGs/Dox仍呈现出规则的球形外貌,半径为41.67±7.17nm,DLS测得的半径为62.4±32.2nm。3.与阿霉素相比,NGs/Dox表现出持续释放的同时,并未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GSH+组测得的阿霉素释放率均高于GSH-组(72小时P<0.001)。CLSM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骨肉瘤细胞对于NGs/Dox的摄取逐渐增加,并且逐渐向细胞核内集中。与GSH-组相比,GSH+组细胞内,尤其是细胞核内观察到更强的阿霉素荧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NGs/Dox与两种骨肉瘤细胞分别共培养2/6小时,GSH+组细胞内阿霉素荧光强度和阿霉素荧光阳性细胞比例均较GSH-组明显增加。4.NGs/Dox在浓度0.04~10.00mg/L范围内,对于两种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相较于NGs/Dox(GSH-)组、Dox组,NGs/Dox(GSH+)组能够更加高效地抑制两种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增殖。与CQ-组相比,CQ+组所有检测浓度(0.04~10.00mg/L)的NGs/Dox、阿霉素对于两种骨肉瘤细胞,均表现出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阿霉素或NGs/Dox与氯喹联合应用的性质为协同作用。5.CLSM结果显示在没有20.0μM氯喹预处理的条件下,NGs/Dox被细胞摄取4小时发生溶酶体逃逸,在20.0μM氯喹预处理的条件下NGs/Dox被细胞摄取2小时即可发生溶酶体逃逸,继而释放出阿霉素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TEM示与对照组相比,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自噬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于CQ-组,CQ+组P62、LC3 Ⅱ表达量均升高。6.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NGs/Dox、阿霉素的清除半衰期分别为16.15±2.86、5.64±0.7小时(P<0.001)。NGs/Dox的时间曲线下面积是阿霉素的11.54倍(P<0.001),而阿霉素的清除效率则为NGs/Dox的7.12倍(P<0.01)。7.离体荧光成像结果显示与阿霉素相比,NGs/Dox在尾静脉给药后的1、6和12小时在肿瘤内均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12小时的荧光强度半定量结果显示,肿瘤中NGs/Dox组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较Dox组明显升高(皮下瘤和原位瘤模型分别为P<0.01,P<0.001)。8.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最为迅速,其他治疗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大小趋势为 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 组<CQ组<对照组。两种荷瘤模型各组间相对肿瘤坏死面积趋势的结果: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 组>CQ 组>对照组。各组间 cleaved caspase-3荧光强度的趋势为NGs/Dox组>Dox组>对照组,Ki-67的荧光强度趋势与 cleaved caspase-3 正相反,NGs/Dox(CQ+)组<NGs/Dox 组<Dox(CQ+)组<Dox组<CQ组<对照组。9.荷瘤小鼠体重下降最多的为阿霉素组,小鼠同时出现食欲降低、活动减少的情况,体重下降最少的为NGs/Dox(CQ+)组,组织病理学结果示阿霉素组和Dox(CQ+)组的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均呈现出更为严重的损伤,NGs/Dox组和NGs/Dox(CQ+)组接近,较对照组和CQ组更轻。结论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共聚物mPEG113-P(Phe10-co-Cys5),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形纳米凝胶,具有合适的粒径大小和形貌特征,能够在生理环境下保持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纳米药物载体进行下一步的抗骨肉瘤实验研究。2.NGs/Dox粒径均一、大小合适,能够延长阿霉素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避免其被过早地清除,增加其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蓄积,并在骨肉瘤细胞内高谷胱甘肽条件下,响应性地释放阿霉素,与小分子阿霉素相比,能够发挥增效、减毒抗骨肉瘤的作用。3.在K7M2细胞构建的骨肉瘤皮下瘤模型和143B细胞构建的骨肉瘤原位瘤模型中,NGs/Dox联合氯喹在抗肿瘤疗效方面优势更为明显,与单独应用NGs/Dox相比,并未观察到更为严重的毒副作用。4.氯喹通过帮助NGs/Dox溶酶体逃逸和抑制自噬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

李志[2](2021)在《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在世界癌症中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是全球医疗的一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因此抑制Treg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IL-28B是IFN-λ成员之一,已报道IL-28B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下调Treg,但目前仍不清楚其抗肿瘤的免疫机制。因此本文评价IL-28B下调Treg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应,阐明其对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研究IL-28B在体外对Treg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HEK 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rAd-mIL-28B,PCR鉴定目的基因,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MTT法检测IL-28B体外对宫颈癌TC-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3)第0天BALB/c雌性小鼠皮下注射1 × 106个小鼠肝癌H22细胞,分别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瘤组织、脾脏、肺脏、肝脏和胸腺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 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及制备肿瘤组织匀浆,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4)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CD3单抗/CD28单抗、IL-2、TGF-β诱导生成iTreg细胞,在此诱导条件下加入IL-28B培养3天后,FCM检测CD4、CD25 和 Foxp3 分子,RT-PCR 检测 Foxp3 和 PD-1 mRNA 水平,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5)构建H22荷瘤小鼠,每天给予E2-a灌胃治疗,剂量为100 mg/kg/day并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瘤组织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PCR法鉴定扩增的腺病毒载体rAd-mIL-28B含有IL-28B基因,TCID50法检测 rAd-mIL-28B 滴度为 1 × 1010.6 PFU/ml,rAd-EGFP 滴度为 1 X 109.55 PFU/ml。(2)MTT试验证明50 μg/ml IL-28B和100 μg/ml IL-28B作用宫颈癌TC-1细胞72h后,OD值分别为0.80±0.09和0.85±0.08,低于阴性对照组(0.92±0.06)(p<0.05)。(3)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中,rAd-mIL-28B组肿瘤体积为796.74 ±447.58 mm3,低于 rAd-EGFP 组(1415.27±513.37 mm3)(p<0.05);rAd-mIL-28B组平均肿瘤重量为 0.63±0.30 g,低于 rAd-EGFP 组(1.16±0.34 g)(p<0.05),抑瘤率为 45.69%;肿瘤组织HE染色后,rAd-mIL-28B组可见肿瘤细胞坏死;rAd-mIL-28B 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 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8.65±5.49%)高于未治疗组(3.21±1.45%)(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T 和 CD4+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mIL-28B组脾脏CD4+Foxp3+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 16.78±2.93%,低于 rAd-EGFP 组(21.47±4.17%)(p<0.05);rAd-mIL-28B组脾脏中CD4+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46±0.08%,明显低于 rAd-EGFP 组(2.40±0.31%)(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血清 CXCL13,ICAM-1,MCP-5 和 IL-7 水平降低(p<0.05),rAd-mIL-28B肿瘤组织内IL-15和sFasL的表达降低(p<0.05)。(4)与未刺激的脾细胞相比,脾细胞刺激组(500 ng/ml CD3单抗/CD28单抗、5 ng/ml IL-2和1.25 ng/ml TGF-β)培养三天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与脾细胞刺激组相比,加入50 ng/ml IL-28B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Foxp3 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D-1 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上清IL-10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2-a联合rAd-mIL-28B作用于H22荷瘤小鼠后抑制了肿瘤体积(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E2-a 联合 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CD4+Foxp3+、CD8+Foxp3+和PD-1+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清细胞因子IL-1α、IL-12p40、TNFRI 明显降低,而 MIP-1γ 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rAd-mIL-28B可通过下调H22荷瘤小鼠Treg抑制肿瘤生长。(2)rAd-mIL-28B可影响H22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3)IL-28B具有体外直接抑制Treg细胞生成的作用。(4)rAd-mIL-28B联合E2-a未增强E2-a的抗肿瘤作用。

白生菊[3](2021)在《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病死率第一、发病率第三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中年妇女的身体健康。卵巢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化疗药辅助治疗,其早期发生过程隐匿,7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已转移的病灶,需长期使用化疗药抑制癌症的发展,但顺铂(Cis Platin)等化疗药的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敏感性降低,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部分中药不仅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还能促进化疗药对癌细胞的敏感性。红景天苷(Salidroside)是中药红景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其在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卵巢癌的作用研究甚少。为了探究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机制,本研究采用红景天苷和红景天苷联合顺铂的方式处理卵巢癌细胞SKOV3,探讨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作用、联合处理后的化疗增敏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为红景天苷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望红景天苷在治疗卵巢癌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化疗药对卵巢癌细胞的敏感性。在二氧化碳浓度为5%、温度为37℃、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用Mc Coy,s 5A基础培养基+10%胎牛血清+0.1%双抗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卵巢癌细胞SKOV3。实验时将细胞铺板于细胞培养板,各孔完全培养液中加相应浓度的药物作用SKOV3细胞,检测药物对SKOV3细胞的影响。根据药物的不同,将实验分为红景天苷组(SAL)、顺铂组(CIS)、红景天苷联合顺铂组(SACI)和顺铂联合红景天苷组(CISA)。SAL实验组分为对照组(CG)和SAL-1、SAL-2、SAL-3、SAL-4和SAL-5组,SAL实验组的红景天苷浓度依次为0、4、8、16、30和40μmol/m L;CIS实验组分为CG组和CIS-1、CIS-2、CIS-3、CIS-4、CIS-5组,顺铂的浓度依次为0、10、50、200、400、800 nmol/m L;SACI实验组为400 nmol/m L的顺铂分别与浓度为4、8、16、30和40μmol/m L的红景天苷同时处理SKOV3细胞,分组依次为SACI-1、SACI-2、SACI-3、SACI-4和SACI-5组,CG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加药;CISA实验组为30μmol/m L红景天苷分别与浓度为10、50、200、400和800 nmol/m L的顺铂同时处理,分组依次为CISA-1、CISA-2、CISA-3、CISA-4和CISA-5组,CG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加药。电子显微镜观察各实验组的细胞形态;CCK-8方法检测各实验组SKOV3细胞的抑制率,根据线性回归计算各实验组的半数抑制浓度,分析红景天苷与顺铂同时处理的增效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分布;q 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ARID1A、PTEN和FHIT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各实验组ARID1A、PTEN和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红景天苷单独处理和红景天苷联合顺铂同时处理都可影响细胞的形态,随着各组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逐渐回缩变圆,折光性变差,贴壁细胞数量逐渐变少,培养液里细胞碎片增多;CCK-8结果显示,红景天苷、顺铂以及红景天苷与顺铂联合都可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的增殖(P<0.05),顺铂与红景天苷高剂量联合处理的抑制率显着高于两药单用的抑制率(P<0.05);低剂量的顺铂与红景天苷联合处理24 h时具有拮抗作用(q<0.8),随着联合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q值逐渐增大,产生相加作用(0.8<q<1.15);各实验组的半数抑制浓度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顺铂与红景天苷联合处理可显着降低顺铂与红景天苷单独处理的半数抑制浓度(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红景天苷处理卵巢癌细胞SKOV3 48 h后可诱导细胞的凋亡,其阻滞期为G0G1期;q RT-PCR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的红景天苷可显着上调ARID1A、PTEN和FHIT m RNA在卵巢癌细胞SKOV3的表达水平(P<0.01),ARID1A、PTEN和FHIT m RNA的表达量在时间上无规律性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30和40μmol/m L的红景天苷可显着上调ARID1A、PTEN和FHIT蛋白在卵巢癌细胞SKOV3的表达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红景天苷明显影响卵巢癌细胞SKOV3的形态和生长状态,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抑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ARID1A、PTEN和FHIT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实现的,高剂量的红景天苷可显着促进顺铂对卵巢癌细胞SKOV3的敏感性。

孙利[4](2021)在《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结晶沉淀的材料合成方法来合成负载顺铂(Cis)的纳米尺度的Li Lu F4:Ce3+闪烁体(SCNPs),接着用透射电镜对该纳米材料进行表征,来观察该材料的粒径、形貌等特征。通过在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上验证该材料的稳定性和毒性,同时观察该纳米递送系统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具体的放疗增敏机制。材料和方法:首先利用结晶沉淀的方法合成负载顺铂的SCNPs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在细胞实验中,使用CCK8毒性实验对该材料在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及三种正常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3T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进行评价。使用集落形成,γ-H2AX免疫荧光实验,细胞侵袭和迁移,流式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对材料的体内放疗增敏效果进行评价。在体内动物实验中,以4T1移植瘤BALB/c小鼠为模型,通过尾静脉给药的方式,通过对重要脏器如心、肝、脾、肺、肾的切片观察和血常规生化检查来判断材料对小鼠的生物毒性。通过隔天测量小鼠瘤体的大小,观察周期为15天,计算体积后绘制肿瘤的生长变化曲线并在观察的最后一天将瘤体摘除并称重量,最后用HE和Tunel实验对肿瘤切片染色来验证其体内的放疗增敏效果。结果:电镜下该材料颗粒大小均匀,尺寸138.6 nm,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CCK8实验结果显示负载顺铂的SCNPs对4T1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另外在较大的范围内纳米粒空壳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没有造成明显的毒性,该纳米载药系统比顺铂单药有更高的生物和组织安全性。体外研究4T1细胞,当联合照射时NP+Cis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69,可造成明显的DNA损伤,并可有效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和对照组相比,NP+Cis可明显促进细胞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体内研究荷瘤小鼠,NP+Cis联合放疗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肿瘤重量较小,小鼠体重变化不明显,对瘤体HE和Tunel染色也观察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负载顺铂的SCNPs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放疗增敏作用。

王玲[5](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黄泽平[6](2021)在《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尤其在中国大陆,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占全球发病率的近一半。癌症转移一直被认为是GC患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准确的GC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提出了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临床分期和预后分层系统,也是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预后分层办法。由于目前AJCC的N分期仅仅是基于淋巴结数量进行分期,加之手术医生的技术、病理医生的读片经验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情况影响着所检查淋巴结的数量,从而导致10-25%的GC患者被错误分级。淋巴结比率(Lymph node ratio,LNR)是转移性区域淋巴结数与所检查的淋巴结计数之比。LNR近期被报导与包括GC在内的多种肿瘤预后相关。基于LNR的GC分期系统已被证实比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能更好地预测生存。但LNR是否能为第八版AJCC分期系统提供更多的预后预测信息,尚未有研究阐明。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疗法和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肿瘤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肿瘤持续免疫的监测指标,较高的TILs水平的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肿瘤的免疫治疗一直基于此认知来调整针对T细胞的策略,特别是所谓的免疫检查点封锁和过继性T细胞治疗。目前,利用单克隆抗体阻断免疫调节途径,以增强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肿瘤治疗。研究GC的发病机理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GC患者具有染色体不稳定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异常激活的特征。目前,在携带有HER-2扩增或HER-2蛋白过度表达的GC患者中,抗HER-2抗体曲妥珠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曲妥珠单抗的使用延长了HER-2阳性GC患者的生存期,但其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因此,有必要持续致力于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法,以期延长GC患者的生存期。新近发现,在HER-2阳性的晚期GC患者中,联合使用抗PD-1抗体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抗HER-2曲妥珠单抗及化学治疗的效果更为显着。但抗HER-2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拟探讨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进而为进一步开发及优化抗HER-2治疗及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肿瘤微环境中属于B7家族的T细胞共抑制分子,已被认为是多种实体肿瘤的主要免疫抑制机制。抑制PD-1/PD-L1通路的抗体在各种实体恶性肿瘤中产生持久的临床应答反应,但它似乎只对GC的一部分患者有益。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免疫检查点在HER-2阳性GC中的表达成下调趋势,可能与HER-2阳性GC中免疫浸润下调有关,而介导抑制型信号的免疫检查点VTCN1则上调,提示VTCN1可能参与介导了HER-2阳性GC的冷肿瘤表型。VTCN1属于B7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种T细胞共抑制分子,它在免疫细胞中的过表达,可能通过各种机制降低TILs活性或数量来阻断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迄今为止,研究证明VTCN1的表达与许多临床病理参数有关,例如肿瘤大小,原发性肿瘤分类,TNM恶性肿瘤评分和总体生存率。VTCN1还直接与肿瘤负担增加,新血管形成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VTCN1在恶性疾病患者中作为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剂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少有报道揭示原发性肿瘤中VTCN1表达与GC患者肿瘤性质之间的关系。最近,有研究报道用抗PD-L1抗体的癌症疗法可延长特定种类癌症的寿命,而并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反应。PD-L1只在某些人类癌症中表达,而VTCN1在更广泛的肿瘤中表达。因此,考虑到VTCN1在人癌中比PD-L1更为广泛的表达以及VTCN1调节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我们怀疑VTCN1可能被用作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在本课题中,我们拟通过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GC人群队列资料,来评价LNR对GC第八版AJCC分期的价值,以期建立基于LNR的新AJCC(LNR-based AJC,r AJCC)分期体系。然后,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GC队列数据的差异分析,探讨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进而为进一步开发及优化抗HER-2治疗及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最后,评估免疫检查点VTCN1在GC中的表达,并探讨VTCN1的表达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动物实验等多种实验探讨VTCN1在GC进程中的重要机制。以期为HER-2阳性G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寻找新的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材料与方法:1、收集SEER数据库2004年至2013年间诊断为非转移性GC且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的数据,同时收集了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被诊断为非转移性GC并进行了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数据。采用Kalpan-Meier法比较按第八版AJCC分期系统各个分期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用多元Cox回归分析分期系统之间的关联。调整基线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人种、诊断年份、婚姻状态、SEER区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后,计算出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采用递归分割方法确定LNR的最佳临界点,并设计了基于LNR的rN分期,用相应的rN分期取代第八版AJCC N分期。之后根据改良后的分期系统将纳入研究的患者重新分组,采用一致性指数对两个分期系统进行比较,通过卡方检验评估预后的同质性,并采用分层生存分析评估rN分期与第八版AJCC的每个N分期对预后的影响。2、利用TCGA数据库中G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首先对HER-2阳性vs.阴性组的差异表达分析,寻找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基于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按HER-2阳性vs.HER-2阴性组的表达量倍数差异以及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的差异表达分析的P值为条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其次,根据两组表达量倍数的差异,从低至高对基因进行排列,进一步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基于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的差异表达分析的P值为条件,筛选在HER-2阳性组显着上调/下调的通路。然后,基于Bindea等人鉴定的CD8+T细胞标签,使用单样本GSEA方法,对G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进行HER-2阳性vs.阴性组的CD8+T细胞丰度定量对比,并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潜在的影响CD8T细胞浸润的免疫趋化因子。最后,利用Thorsson等人汇总的常见免疫检查点的基因列表,与前面筛查出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在HER-2阳性GC中表达显着上调的、介导抑制型信号的、有潜力作为干预靶点的免疫检查点。3、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80名符合条件的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其对应的G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的石蜡标本,评估VTCN1在GC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G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实验检测GC细胞系(MKN-45,HGC-27,KATO-Ⅲ和MGC-803)和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VTCN1 m RNA的表达。制备靶向人VTCN1基因的sh RNA(sh-VTCN1)和阴性对照sh RNA(sh-NC)并筛选有效靶点。用有效sh-VTCN1或sh-NC转染MGC-803和KATO-Ⅲ细胞。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VTCN1抑制对MGC-803和KATO-Ⅲ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VTCN1抑制对MGC-803和KATO-Ⅲ细胞转移的影响。所有实验均重复三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来检测组织中VTCN1的表达情况。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查相关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建立裸鼠皮下异种移植模型评估VTCN1表达对体内G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通过WB实验探讨VTCN1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以及其涉及的AKT/PI3K/m TOR信号通路。结果:1、SEER数据库中GC患者5年OS为42.2%(95%CI=41.2-43.2%),中位LNR值为0.1(四位分位数间距0-0.4)。采用递归分割方法识别的LNR截点为0.03、0.08、0.3和0.7。根据LNR截点定义rN分期,得到5个rN分期,其中rN0期、rN1期、rN2期、rN3a期和rN3b期分别对应的5年OS分别为64.4%、54.1%、37.9%、19.1%和5.9%(P<0.01)。每个rN分期的预后差异明显(所有两两比较的P<0.001)。rN分期及基于此重新分组的r AJCC分期系统的判别能力和预后同质性均优于第八版AJCC分期。其中纳入了12037例ⅢA期(第8版AJCC)患者,并根据所提出的r AJCC分期进一步分为r IIA期、r IIB期、r ⅢA期、r ⅢB期和r ⅢC期五个亚组。被归类为r IIA期的患者与被归类为r ⅢC期的患者的5年OS存在差异(66.7%vs 5.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GC患者5年OS为65.7%(95%CI=63.1-73.5%),中位LNR值为0.2(四位分位数间距0-0.5)。根据SEER数据库得到的LNR截点定义rN分期,rN0期、rN1期、rN2期、rN3a期和rN3b期对应的5年OS率分别为71.9%、56.6%、52.3%、34.3%和33.1%(log-rank检验P<0.01)。基于rN分期的r AJCC分期各分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84.6%(r IA期)、77.4%(r IB期)、43.8%(r IIA期)、71.1%(r IIB期)、37.4%(r ⅢA期)、56.3%(r ⅢB期)和27.4%(r ⅢC期)(log-rank检验P<0.001)。而rN分期和r AJCC分期的判别能力和预后同质性均优于第八版AJCC分期。2、通过TCGA共纳入417例具有转录组数据的GC患者,根据其HER-2状态进行分组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HER-2阳性vs.阴性组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到996个在HER-2阳性组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1220个在HER-2阳性组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GSEA分析发现干扰素alpha通路、干扰素gamma通路、IL-2 STAT5通路、IL-6 JAK STAT3通路、TNF-alpha通路、炎症反应通路等免疫相关通路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调。免疫浸润分析发现,CD8+T细胞丰度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降。进一步整合趋化因子的差异表达信息与CD8+T细胞的浸润丰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CCL19、XCL2、CXCL13等多个免疫趋化因子的表达量与CD8+T细胞丰度呈显着的正相关,且其表达量在HER-2阳性组显着下调。此外,考虑到HER-2状态对GC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特征有显着相关性,我们进一步探索常见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与HER-2状态的关联性。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免疫检查点在HER-2阳性GC中的表达成下调趋势,而免疫抑制功能的免疫检查点VTCN1的表达量在HER-2阳性组差异上调。3、VTCN1蛋白在G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强于癌旁对照组织,其阳性率为77.5%(62/80)。VTCN1表达与GC患者T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01)和远处转移(P=0.011)显着相关。VTCN1高表达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VTCN1低表达的患者(P=0.008)。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HR=1.74,95%CI=1.07-2.82,P=0.025),TNM分期(HR=2.91,95%CI=1.19-7.10,P=0.019)和VTCN1表达(HR=2.54,95%CI=1.04-6.21,P=0.041)是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GES-1细胞相比,GC细胞系MKN-45,HGC-27,KATO-Ⅲ和MGC-803中VTCN1的表达明显上调,选择高表达VTCN1的MGC-803和KATO-Ⅲ细胞用于进一步分析,用sh-VTCN1和非靶向sh-NC转染MGC-803和KATO-Ⅲ细胞。CCK-8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细胞增殖实验均表明,VTCN1的下调可显着抑制GC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证明VTCN1的高表达促进了G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敲除VTCN1可以显着抑制体内MGC-823肿瘤细胞的生长,敲除VTCN1会显着降低MGC-803细胞形成的肿瘤中Ki67染色的阳性率。此外,WB实验表明VTCN1可以调节GC细胞中的AKT/PI3K/m TOR途径。为了研究PI3K信号通路对GC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用p-PI3K抑制剂3-MA处理MGC-803和KATO-Ⅲ细胞,并发现VTCN1调节GC细胞EMT部分依赖于AKT/PI3K/m TOR信号通路。结论:1、与第8版AJCC分期相比,新的r AJCC分期系统在GC患者中具有预后优势,可能成为临床实践中有效的工具。2、HER-2阳性GC呈抑制性免疫微环境,抗HER-2治疗可能通过上调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丰度的机制增强抗PD-1治疗的抗肿瘤效应,靶向免疫检查点VTCN1的治疗策略值得在HER-2阳性GC中进一步探索。3、VTCN1在G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远处转移显着相关。VTCN1表达是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VTCN1敲减会抑制G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EMT的变化。在机制上,VTCN1调节GC细胞EMT部分依赖于AKT/PI3K/m TOR信号通路。VTCN1可能被用作GC潜在的治疗靶标。

顾军权[7](2021)在《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抑制效应,和对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一链双靶siRNA的作用机制,拓展了目前的核酸干扰技术,为一链多靶核酸干扰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为多靶siRNA核酸干扰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1.合成两个单靶siRNA(siRNA-Survivin和siRNA-VEGF),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siRNA-VEGF-&Survivin)。2.将靶向VEGF和Survivin两个单靶siRNA和同时靶向VEGF和Survivin一链双靶siRNA转染到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3.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4.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各转染组细胞(MG-63和Saos-2)中VEGF和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并检测其基因沉默效果。5.MTT法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和Saos-2细胞凋亡水平。6.划痕试验测定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的细胞迁移,血管形成试验检测各转染组MG-63和Saos-2细胞的血管形成。结果1..成功构建符合设计要求的靶向VEGF和Survivin的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序列。2.各组siRNA均成功地转染到MG-63和Saos-2细胞中,转染率达到80%。3.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法分析显示:单靶siRNA组和一链双靶siRNA组中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链双靶siRNA组在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各单靶siRNA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双靶siRNA组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肿瘤细胞迁移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结论1.沉默VEGF和Survivin基因的单靶siRNA-VEGF、siRNA-Survivin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有效下调MG-63和Saos-2细胞中VEGF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2.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迁移和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体外实验证实,单靶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均能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增殖,促进细胞凋亡。4.一链双靶siRNA能显着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的增殖和血管形成,并阻抑骨肉瘤细胞(MG-63和Saos-2)迁移而促进其凋亡,效果均明显优于单靶siRNA组。5.VEGF和Survivin基因无相关性,一链双靶siRNA较单靶siRNA发挥了双倍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效果。

李艳华[8](2020)在《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文中指出癌症的免疫治疗是继传统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直接摧毁癌细胞转变为通过激活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许多触发免疫反应的免疫调节剂被开发并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但是,直接将常见的免疫调节剂注射到人体内,容易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危害极大。因此,开发诱导可控免疫反应的功能型的免疫调节剂,对癌症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纳米技术为开发功能型的免疫调节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传统的纳米医学相比,纳米给药系统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有以下优势。1)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将药物运送到容易被纳米颗粒靶向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中。2)可以通过修饰纳米药物载体来调节纳米颗粒与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3)纳米药物载体可以改善药物的药理特性,防止药物的过早释放和降解。4)纳米颗粒可以被设计成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实现纳米颗粒的靶向给药,减少脱靶毒性。5)纳米颗粒的靶向给药,结合可控和局部药物释放,可以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剂量节省或仅在预期的作用部位激活免疫疗法,从而减轻免疫疗法非特异性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功能性的纳米免疫调节剂,用于提高癌症的免疫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是非常有前景的。本论文基于碳酸钙、DNA四面体、二氧化硅、金属有机框架等多种纳米材料,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提高癌症的免疫治疗效果,具体包括:1.发展了一种肿瘤酸性响应、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协同促进T细胞的激活并增强癌症免疫治疗。当纳米免疫制剂到达酸性的肿瘤微环境时,碳酸钙纳米材料分解释放出免疫刺激剂(Cp G ODNs和IDOi)和钙离子。Cp G ODNs负责激活树突细胞成熟进而增加免疫原性激活T细胞。IDOi能抑制色氨酸到犬尿氨酸的催化氧化过程,从而防止T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由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复杂性,仅仅抑制一条免疫抑制的通路很难实现T细胞的重新激活。幸运的是,释放出的钙离子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进而与免疫刺激剂协同作用确保强烈、持续的免疫响应的发生。活体实验表明,我们设计的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可以明显地抑制肿瘤的发展并由于长时间的记忆效应防止肿瘤的复发。这种免疫治疗的策略为临床治疗肿瘤并防止其复发提供了可能性。2.发展了一种功能化的DNA四面体纳米免疫调节剂来特异性触发内质网应激以增强癌症的免疫治疗。纳米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与磺胺受体结合定位到癌细胞的内质网中。然后葡萄糖的消耗和活性氧(ROS)的产生会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暴露肿瘤免疫原,促进树突细胞成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浸润,进而强化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具备触发内质网应激功能的纳米免疫调节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α-PD-1)联合使用,对乳腺癌和黑色素瘤有显着抑制作用。3.发展了一种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DMSNs3@HA),通过协同激活T细胞并打破其免疫“刹车”来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DMSNs3@HA由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载体,抗CD3和抗CD28模拟树突细胞来激活T细胞,抗PD-1阻断PD-1/PD-L1的通路,透明质酸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当静脉注射时,同时具备T细胞激活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DMSNs3@HA可以通过调控T细胞的行为引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响应,达到“1+1>2”的治疗免疫抑制型肿瘤的效果。这种具有生物相容性、肿瘤靶向和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有望推进免疫抑制肿瘤的免疫治疗。4.发展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用于乳腺癌的治疗。ZIF(DAC)-DOX中的阿霉素引起癌细胞发生ICD,进而引发三磷酸腺苷(ATP)的大量释放。在酸性和ATP存在的环境中,ZIF瓦解,其内部的亚胺键在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中断裂,释放出地西他滨逆转癌细胞DNA甲基化,促进肿瘤的化疗。另外,发生ICD的癌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免疫原激起机体的免疫响应,从而招募更多的T细胞到肿瘤组织处,此时游离的地西他滨可以逆转T细胞的DNA甲基化,缓解T细胞耗竭和无能的状态。结合免疫阻断抑制剂,其引发的免疫响应预计可以对远端的肿瘤有非常好的抑制效果。

张暖[9](2020)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及新方。2.研究乳腺癌核心方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药物频次、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结果,并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的核心方,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特色。2.制备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MTT法、细胞计数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通过HE染色法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乳腺癌核心方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柴胡、重楼、甘草、佛手、合欢皮、薏苡仁、浙贝母、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术。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柴胡、重楼;佛手、合欢皮;白术、枳壳;白英、蛇莓。得到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新处方7个。2.乳腺癌核心方:柴胡15g重楼15g甘草15g佛手30g合欢皮30g薏苡仁45g浙贝母30g太子参30g白花蛇舌草24g白术15g夏枯草15g莪术15g枳壳15g白英15g蛇莓15g。3.MTT实验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E染色后,各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变小变圆,呈多边形,细胞团缩在一起,胞质和胞核区别不明显。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作用。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可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的表达,纠正Wnt/β-catenin通路紊乱,进而抑制乳腺癌转移。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出其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乳腺癌核心方具有抑制乳腺癌生长、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李娟[10](2020)在《大黄?虫丸对虚瘀型Lewis肺癌小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虚瘀型肺癌复合模型,观察大黄?虫丸对虚瘀型肺癌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分组:SPF级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4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大黄?虫丸组(C组)、顺铂组(D组)、大黄?虫丸和顺铂联合用药组/联合组(E组),A组6只,B组、C组、D组、E组各10只;于造模前测体重,观察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饮水量、毛色及二便等情况。2、造模及给药:(1)虚瘀小鼠模型的制备:所有动物适应性饲养7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动物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80mg/kg剂量,连续注射3天,之后每周加强一次;并给予每天冷水游泳(水温4-6℃,4min),造模时间为30天。正常组在同期给药时间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虚瘀型肺癌小鼠模型的制备:第31天将收集培养好的Lewis肺癌细胞,细胞计数后,用生理盐水稀释,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ml,于小鼠右腋部皮下注射0.2ml/只,连续10天。(3)药物干预:给药依据人和鼠给药剂量换算公式,计算出大黄?虫丸按1.802g/kg/d给药,顺铂注射液按lmg/kg给药。各组均在Lewis肺癌细胞接种第6天晨起空腹开始给药。大黄?虫丸组灌服大黄?虫丸混悬液,每天1次,每次0.4ml,连续21d;顺铂组给予顺铂注射液腹腔注射(i.P.),第4、11、18天各1次,每只小鼠注射0.2ml;联合组灌服大黄?虫丸混悬液(每天,连续21天),隔两个小时后DDP腹腔注射(第4、11、18天各一次);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按等容积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量0.4ml,每天l次,连续21d。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每日定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毛色以及进食饮水量、体重等一般情况。(2)形态学改变:采用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不同组别下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3)体重变化、死亡率、肿瘤质量、脾脏指数;(4)免疫指标:小鼠血清IL-2含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CD4+、CD25+、CD25+Foxp3+Treg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其它各组小鼠的精神状况、活动、毛色、进食饮水量以及体重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理特征。实验期间,小鼠在接受内外混合刺激后出现精神萎靡,身体蜷缩,扎堆,活动减少,饮食进水量减少以及体重增长缓慢甚至降低等症状。(2)形态学观察:经HE染色,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可见,与模型组相比,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的肿瘤病理间质中血管成分均明显减少;肿瘤组织内有细胞核固缩,大片细胞崩解的碎片及坏死。(3)小鼠体质量变化、死亡率、肿瘤体质量、脾脏指数:小鼠体质量变化:用药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黄?虫丸组、顺铂组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与正常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小鼠体质量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小鼠用药后与用药前体质量差值不显着(P>0.05)。死亡率比较:模型组>联合组>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肿瘤体质量:除正常组外,其余四个组小鼠腋下肿瘤明显增大。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肿瘤重量差异显着(P<0.01);与大黄?虫丸组比较,联合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大黄?虫丸组肿瘤重量与顺铂组比差异不显着(P>0.05)。脾脏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黄?虫丸组、顺铂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指标:小鼠血清IL-2含量:与正常组比较,顺铂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大黄?虫丸组比较,顺铂组、联合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顺铂组与联合组无显着差异(P>0.05);脾细胞CD4+、CD25+、CD25+Foxp3+含量:CD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4+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大黄?虫丸组比正常组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CD4+低于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CD4+值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大黄?虫丸组比较,顺铂组CD4+值低于大黄?虫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铂组与联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2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黄?虫丸组CD25+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联合组CD25+均低于模型组(P<0.01);与大黄?虫丸组比较,联合组CD25+值低于大黄?虫丸组(P<0.01);顺铂组与联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25+Foxp3+:与正常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脾组织中CD25+Foxp3+均高于正常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脾组织中CD25+Foxp3+值均低于模型组(P<0.01);大黄?虫丸组、顺铂组、联合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采用多因素(虚-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瘀-寒冷刺激、肿瘤-Lewis肺癌细胞接种)进行造模,符合临床肿瘤的形成因素。(2)大黄?虫丸对虚瘀型肺癌小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活动、皮肤毛色、进食量、饮水量、体重)、肿瘤质量、脾脏指数、肿瘤病理形态以及免疫指标(血清IL-2;脾细胞CD4+、CD25+、Foxp3+Tre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及免疫调节作用。(3)实验显示,大黄?虫丸通过上调小鼠免疫指标血清IL-2表达,降低脾细胞CD4+、CD25+、CD25+Foxp3+的含量调节免疫状态,达到抑制肿瘤增长。

二、BLC肿瘤细胞疫苗与顺铂联合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LC肿瘤细胞疫苗与顺铂联合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骨肉瘤概述
    2.2 骨肉瘤的治疗
        2.2.1 化疗
        2.2.2 手术治疗
        2.2.3 放疗
        2.2.4 免疫治疗
        2.2.5 分子靶向治疗
        2.2.6 其他治疗
        2.2.7 骨肉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2.3 抗肿瘤纳米药物
        2.3.1 纳米药物概述
        2.3.2 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常见纳米药物载体
        2.3.3 纳米药物体内输送所面临的多重关键挑战
        2.3.4 CAPIR级联
    2.4 氯喹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2.4.1 自噬抑制作用
        2.4.2 肿瘤血管正常化作用
        2.4.3 降低纳米药物的肝脏清除作用
        2.4.4 其他抗肿瘤机制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3.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3.2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制备与表征
        3.2.1 聚乙二醇单甲醚端氨基化
        3.2.2 NCA的合成与纯化
        3.2.3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合成
        3.2.4 基本表征
        3.2.5 NG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分析
    3.3 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3.1 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的制备
        3.3.2 NGs/Dox的基本表征
    3.4 NGs/Dox的体外释放
        3.4.1 体外阿霉素累积释放曲线
        3.4.2 细胞内的释放过程
    3.5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效果评价
        3.5.1 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
        3.5.2 氯喹的体外细胞毒性
        3.5.3 氯喹联合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3.6 氯喹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
        3.6.1 氯喹对于肿瘤细胞摄取NGs/Dox的作用
        3.6.2 NGs/Dox的溶酶体逃逸
        3.6.3 氯喹自噬抑制作用的表征
    3.7 NGs/Dox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
    3.8 骨肉瘤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3.8.1 K7M2 皮下肿瘤模型
        3.8.2 143B原位瘤模型
    3.9 NGs/Dox的组织分布
    3.10 氯喹协同NGs/Dox的抑瘤效果评价及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
        3.10.1 血清学检测
        3.10.2 组织病理学
        3.10.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11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共聚物mPEG_(113)-P(Phe-co-Cys)的表征
    4.2 NGs的稳定性、还原响应性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4.3 NGs/Dox的基本表征
    4.4 NGs/Dox的体外阿霉素释放
    4.5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4.5.1 NGs/Dox的体外细胞毒性
        4.5.2 氯喹的体外细胞毒性
        4.5.3 氯喹联合NGs/Dox抗骨肉瘤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4.6 氯喹发挥协同抗骨肉瘤作用的机制
        4.6.1 NGs/Dox的肿瘤细胞摄取
        4.6.2 NGs/Dox的溶酶体逃逸
        4.6.3 氯喹的自噬抑制作用
    4.7 NGs/Dox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定
    4.8 NGs/Dox的组织分布
    4.9 氯喹协同NGs/Dox抗骨肉瘤的效果评价
    4.10 氯喹协同NGs/Dox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mPEG_(113)-P(Phe_(10)-co-Cys_5)的制备
    5.2 mPEG_(113)-P(Phe_(10)-co-Cys_5)的表征
        5.2.1 NGs的稳定性
        5.2.2 NGs的还原响应性
        5.2.3 NG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5.3 体外阿霉素的包装、释放与细胞摄取
        5.3.1 体外阿霉素的包装
        5.3.2 NGs/Dox的体外阿霉素释放与细胞摄取
    5.4 NGs/Dox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5.5 氯喹协同NGs/Dox对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5.6 氯喹协同NGs/Dox抗骨肉瘤的减毒效果和体内安全性
    5.7 氯喹的抗骨肉瘤机制研究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况及其免疫治疗进展
        1.1.1 肝癌概况
        1.1.2 肝脏的免疫系统和HCC诱导的免疫耐受导致了疾病的进展
        1.1.3 肝癌的免疫治疗
    1.2 IL-28B的研究进展
        1.2.1 IL-28B结构
        1.2.2 IL-28B单核酸多态性
        1.2.3 IL-28B信号转导
        1.2.4 IL-28B及IL-28Rα表达
        1.2.5 IL-28B抗感染作用
        1.2.6 IL-28B免疫调节作用
        1.2.7 IL-28B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1.2.8 IL-28B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1.3 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Treg细胞的发育
        1.3.2 Treg细胞的抑制机制
        1.3.3 Treg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1.3.4 Treg细胞对TME的影响
        1.3.5 TME中Treg细胞富集的机制
        1.3.6 Treg细胞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mIL-28B的制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验证重组腺病毒rAd-mIL-28B
        2.3.2 TCID50法检测腺病毒滴度
        2.3.3 IL-28B体外对TC-1细胞生长的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rAd-mIL-28B抗肝癌效应及免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3.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3.3.3 肝癌组织HE染色后细胞形态改变
        3.3.4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重量的影响
        3.3.5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7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8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3.3.9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10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1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3.3.1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3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4 rAd-mIL-28B在H22荷瘤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IL-28B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脾脏Treg细胞不同时间CD4、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情况
        4.3.2 IL-28B体外抑制i Treg细胞生成的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rAd-mIL-28B联合生物碱对肝癌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
        5.3.2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变化的影响
        5.3.3 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细胞形态
        5.3.4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5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6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5.3.7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8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9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5.3.10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基金来源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卵巢癌的发展及治疗
        1.1 妇科肿瘤
        1.2 卵巢肿瘤的发展
        1.3 卵巢肿瘤的分类
        1.4 卵巢肿瘤的发生原因
        1.5 卵巢肿瘤的病例分期
        1.6 卵巢肿瘤的治疗
        1.7 化疗的副作用
        1.8 卵巢癌的预防
    2 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2.1 中药的应用
        2.2 中药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2.3 中药在卵巢肿瘤中的作用
    3 红景天苷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3.1 红景天
        3.2 红景天苷
第二章 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 体外生长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细胞株及实验分组
        1.3 SKOV3 细胞的培养
        1.4 倒置显微镜观察SKOV3 细胞形态的变化
        1.5 CCK-8 法实验
        1.6 流式细胞术实验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景天苷对SKOV3 细胞形态的影响
        2.2 CCK-8 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2.3 SKOV3 细胞增殖能力的线性回归
        2.4 红景天苷对SKOV3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2.5 流式细胞术实验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顺铂对卵巢癌细胞SKOV3 体外生长的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CCK-8 法检测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CCK-8 法实验
        2.2 顺铂作用于SKOV3 细胞增殖能力的线性回归
        2.3 顺铂作用于SKOV3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红景天苷与顺铂联用对卵巢癌细胞 SKOV3 体外生长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CCK-8 法检测实验
        1.3 红景天苷与顺铂联合作用于SKOV3 细胞的增敏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CCK-8 法实验
        2.2 红景天苷与顺铂联合作用的增效作用
        2.3 红景天苷与顺铂作用于SKOV3 细胞增殖能力的线性回归
        2.4 红景天苷与顺铂作用于SKOV3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 ARID1A、PTEN和 FHIT 表达作用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qRT-PCR法检测ARID1A、PTEN和FHIT m RNA的表达
        1.3 Western-blot法检测ARID1A、PTEN和FHIT蛋白的表达
        1.4 Pearson相关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qRT-PCR 法检测 ARID1A、PTEN 和 FHIT 基因的表达
        2.2 Western-blot法检测ARID1A、PTEN和FHIT蛋白的表达
        2.3 Pearson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4)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负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对4T1 细胞体外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制备
        2.2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 细胞培养
        2.4 直线加速器照射条件
        2.5 CCK8 检测细胞活力
        2.6 集落形成实验
        2.7 γ-H2AX免疫荧光分析
        2.8 细胞侵袭实验
        2.9 细胞迁移实验
        2.10 细胞周期
        2.11 细胞凋亡
        2.1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纳米粒的表征
        3.2 纳米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体外集落形成实验及DNA损伤的检测
        3.4 细胞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结果分析
        3.5 细胞周期和凋亡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负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在BALB/c小鼠体内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2.2 小鼠皮下肿瘤模型的建立
        2.3 体内联合治疗
        2.4 肿瘤切片染色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2 对荷瘤小鼠的协同治疗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C 综述 纳米靶向给药在三阴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药物
        2.1.3 质粒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相关抗体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2.2.4 细胞划痕实验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
        2.2.7 细胞自噬检测
        2.2.8 活性氧的检测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相关仪器
        3.1.4 实验相关抗体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3.2.3 Tunel染色
        3.2.4 免疫组化染色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 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1 前言
    1.2 方法
        1.2.1 研究人群与数据收集
        1.2.2 统计分析
        1.2.3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3.1 SEER数据库的人群特征
        1.3.2 SEER数据库中不同淋巴结分期的预后预测效能
        1.3.3 SEER数据库中两个预后系统预测效能比较
        1.3.4 兰大二院GC队列的人群特征
        1.3.5 兰大二院数据库中不同淋巴结分期的预后预测效能
        1.3.6 兰大二院数据库中两个预后预测系统效能比较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索HER-2阳性GC的免疫微环境特点及免疫逃逸机制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HER-2 阳性GC中免疫相关的通路
        2.3.2 HER-2 阳性GC中免疫浸润与趋化因子的关系
        2.3.3 免疫检查点VTCN1在HER-2 阳性GC中的表达
    2.4 讨论
        2.4.1 HER-2 阳性GC靶向及免疫治疗
        2.4.2 肿瘤免疫分型与HER-2 阳性GC
        2.4.3 趋化因子与HER-2 阳性GC
        2.4.4 免疫检查点VTCN1与HER-2 阳性GC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免疫检查点VTCN1在GC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患者和组织标本
        3.2.2 细胞培养
        3.2.3 慢病毒制备与转染
        3.2.4 qRT-PCR实验
        3.2.5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3.2.6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2.7 EdU细胞增殖实验
        3.2.8 细胞划痕实验
        3.2.9 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
        3.2.10 IHC实验
        3.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2.12 裸鼠成瘤实验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VTCN1在GC组织中的表达
        3.3.2 VTCN1 表达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3.3.3 VTCN1 表达对GC患者预后的影响
        3.3.4 VTCN1在GC细胞系中的表达
        3.3.5 VTCN1对GC细胞系增殖的影响
        3.3.6 VTCN1对GC细胞系转移的影响
        3.3.7 VTCN1 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3.3.8 VTCN1 调节GC细胞中的AKT/PI3K/mTOR途径
        3.3.9 VTCN1 调节EMT部分通过AKT/PI3K/mTOR途径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试剂配制
        2.1.3 细胞计数
        2.1.4 细胞株和siRNA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流程与方法
        2.3.1 构建单靶和一链双靶siRNA
        2.3.2 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2.3.3 MG-63和Saos-2 细胞的转染
        2.3.4 QRT-PCR检测细胞mRNA表达
        2.3.5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2.3.6 MT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水平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3.9 血管形成试验
        2.3.10 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2.3.11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焦距显微镜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骨肉瘤MG-63和Saos-2 细胞的培养
    3.2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VEGF和Survivin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3.4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迁移的影响
    3.5 VEGF siRNA,Survivin siRNA和一链双靶siRNA对 MG-63和Saos-2 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
    3.6 细胞免疫组化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肉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致谢

(8)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免疫治疗的介绍
        1.1.1 肿瘤抗原
        1.1.1.1 肿瘤相关抗原(TAA)
        1.1.1.2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1.1.2 抗原呈递细胞(APCs)
        1.1.2.1 树突细胞(DC)
        1.1.2.2 巨噬细胞
        1.1.2.3 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B细胞)
        1.1.3 T淋巴细胞(T细胞)
        1.1.3.1 细胞毒性T细胞
        1.1.3.2 辅助T细胞
        1.1.3.3 调节/抑制性T细胞
        1.1.3.4 记忆T细胞
        1.1.3.5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1.2 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策略
        1.2.1 增加肿瘤免疫原、降低肿瘤免疫抑制
        1.2.1.1 修饰癌细胞
        1.2.1.2 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加肿瘤免疫原
        1.2.1.3 癌细胞的免疫检查点抑制
        1.2.2 抗原呈递细胞(APCs)的激活和调控
        1.2.2.1 调节树突细胞
        1.2.2.2 调节巨噬细胞
        1.2.3 对T细胞的调节
        1.2.3.1 激活T细胞
        1.2.3.2 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1.2.3.3 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
        1.2.3.4 下调调节性T细胞
        1.2.3.5 上调记忆T细胞
        1.2.4 对NK细胞的调节
        1.2.5 对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肿瘤酸性响应、钙离子协同的纳米免疫制剂增强乳腺癌的治疗并防止其复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细胞系和动物
        2.2.3 纳米免疫制剂的制备
        2.2.4 Ca~(2+),IDOi和 CpG ODNs的释放
        2.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6 流式细胞术
        2.2.7 淋巴细胞线粒体耗氧量(OCR)测定
        2.2.8 活体实验
        2.2.9 体内生物发光和成像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IPC的合成与表征
        2.3.2 酸性条件下CaIPC的溶解
        2.3.3 CaIPC的生物相容性
        2.3.4 免疫激活
        2.3.5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2.3.6 免疫记忆效应的研究
        2.3.7 肿瘤复发实验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DNA四面体的纳米免疫调节剂通过引发内质网应激暴露免疫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细胞系和动物
        3.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5 内质网共定位实验
        3.2.6 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3.2.7 内质网应激和ICD的研究
        3.2.8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3.2.9 树突细胞成熟与抗原呈递
        3.2.10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3.2.1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d@Gox-Ts G@C的合成与表征
        3.3.2 Td@Gox-Ts G@C催化性能的研究
        3.3.3 内质网共定位
        3.3.4 细胞内H2O2积累的可视化成像
        3.3.5 内质网应激的研究
        3.3.6 钙网蛋白(CRT)的可视化成像
        3.3.7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可视化成像
        3.3.8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3.3.9 活体水平内质网应激和ICD的验证
        3.3.10 树突细胞的成熟与抗原呈递
        3.3.11 活体肿瘤治疗效果研究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种类似树突细胞的仿生纳米颗粒增强T细胞活化用于乳腺癌的免疫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细胞系和动物
        4.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2.4 T细胞激活实验
        4.2.5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4.2.6 活体成像实验
        4.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MSNs3@HA的合成与表征
        4.3.2 DMSNs3@HA的生物相容性
        4.3.3 T细胞激活实验
        4.3.4 体内肿瘤靶向实验
        4.3.5 活体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用于乳腺癌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细胞系和动物
        5.2.3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5.2.4 ZIF的溶解实验
        5.2.5 药物的装载和释放
        5.2.6 细胞治疗实验
        5.2.7 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验证
        5.2.8 活体肿瘤治疗实验
        5.2.9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IF(DAC)-DOX的合成与表征
        5.3.2 ZIF的溶解
        5.3.3 DOX的释放
        5.3.4 细胞治疗实验
        5.3.5 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验证
    5.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9)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来源
        1.2 软件选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药味个数
        2.2 四气
        2.3 五味
        2.4 归经
        2.5 用药频数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7 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2.8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配伍规律
    3 讨论
        3.1 四气
        3.2 五味
        3.3 归经
        3.4 用药频数
        3.5 常用药对
        3.6 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核心处方
        3.7 新处方分析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所用细胞及细胞来源
        1.2 实验所用动物
        1.3 主要药品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1.5 主要仪器设备
        1.6 主要溶液配制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2.1 实验药品制备
        2.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3.1 细胞复苏
        3.2 细胞传代
        3.3 细胞冻存
    实验一 MTT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4.1 对照组
        4.2 空白鼠血清对照组
        4.3 乳腺癌核心方组
        4.4 阿霉素组
        5 实验步骤
        6 统计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OD值的影响
        7.2 MTT实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实验二 计数法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生长曲线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4.1 对照组
        4.2 乳腺癌核心方组
        4.3 阿霉素组
        4.4 联合组(阿霉素+核心方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三 HE染色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四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 迁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6 实验结果
    实验五 TRANSWELL实验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231侵袭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5.1 制备预铺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具体步骤如下
        5.2 制备细胞悬液
        5.3 染色
        6 实验结果
    实验六 WESTERNBLOT检测乳腺癌核心方对乳腺癌高转移细胞株MDA-M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乳腺癌核心方含药血清制备
        3 细胞培养
        4 实验分组
        5 实验步骤
        5.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5.2 BCA法定量测蛋白浓度
        5.3 免疫印迹实验
        6 实验结果
        7 讨论
        7.1 .实验结果分析
        7.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
        7.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1 病名和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外因
        2.2 内因
        3 治疗原则
        4 现代中医治疗乳腺癌
        4.1 术后并发症
        4.2 围放疗期
        4.3 内分泌治疗期
        4.4 围化疗期
        4.5 乳腺癌多发转移
        4.6 情志因素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2.1 家族遗传
        2.2 内分泌因素
        2.3 饮食与肥胖
        2.4 环境因素
        2.5 月经、生育、哺乳因素
        2.6 精神、心理因素
        3 临床表现
        3.1 乳房肿块
        3.2 乳头
        3.3 乳房皮肤
        3.4 淋巴结
        3.5 疼痛
        3.6 全身症状
        3.7 特殊乳癌表现
        4 扩散转移
        4.1 局部侵犯
        4.2 淋巴转移
        5 治疗
        5.1 手术
        5.2 放射治疗
        5.3 化疗
        5.4 内分泌治疗
        5.5 免疫治疗
        5.6 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10)大黄?虫丸对虚瘀型Lewis肺癌小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细胞来源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1.6 LLC细胞培养及计数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给药
    2.4 标本采集及检测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各组小鼠体质量情况
    4.3 各组小鼠死亡率比较
    4.4 各组小鼠肿瘤外形改变情况
    4.5 各组小鼠脾脏脏器指数及肿瘤体质量
    4.6 瘤体病理组织学切片
    4.7 各组小鼠血清IL-2 含量的比较
    4.8 各组小鼠脾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表达情况
5 讨论
    5.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5.2 大黄?虫丸方药分析与现代药理研究
    5.3 虚瘀型肺癌模型造模方法的探讨
    5.4 大黄?虫丸对虚瘀型肺癌小鼠免疫影响的实验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大黄?虫丸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四、BLC肿瘤细胞疫苗与顺铂联合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喹协同载阿霉素还原响应性纳米凝胶抗骨肉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邱仁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D]. 李志. 兰州大学, 2021
  • [3]红景天苷对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D]. 白生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4]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D]. 孙利.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淋巴结比率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及免疫检查点VTCN1在胃癌靶向治疗和癌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黄泽平. 兰州大学, 2021(09)
  • [7]抑制VEGF和Survivin基因的一链双靶siRNA干预骨肉瘤的研究[D]. 顾军权. 苏州大学, 2021(06)
  • [8]功能纳米生物复合物用于癌症免疫治疗[D]. 李艳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9]齐元富教授治疗乳腺癌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调控Wnt/β-eatenin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张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大黄?虫丸对虚瘀型Lewis肺癌小鼠免疫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BLC肿瘤细胞疫苗联合顺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