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书展新闻

全国书展新闻

一、全国图书展览消息(论文文献综述)

辛秀琴[1](2021)在《广东图书馆界的抗战后援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期间广东图书馆界遭受巨大损失,战时的广东图书馆界主要依据国民政府、省教育厅等相关政令参与推行图书教育运动。文章对抗战时期广东社会教育中涉及图书馆的相关报刊、档案等资料进行考证梳理,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挖掘,阐析当时广东省公私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的发展和参与抗战情况。研究发现:广东图书馆界在烽火战乱中坚守服务、组织后援,尤其在文献保护、传递、参考和普及教育等方面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是广东参与全面抗战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高珊[2](2021)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艺术教育法规及其艺教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泉[3](2021)在《基于STV三角模型的“长江读书节”阅读推广品牌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青[4](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张晓庆[5](2021)在《大学生阅读生活对其精神空间建构的影响 ——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为范围的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大学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如何兹全、张中行、茅盾、冯友兰、高君宇、俞平伯、朱自清等。北大学子之所以在民国时期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离不开其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阅读活动。他们通过开展阅读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从知识、思维、情感、价值、审美等方面塑造自身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的建构过程即是北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北大学生的阅读生活植根于动荡不安的中华民国和“自由散漫”的北京大学。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北大学生的阅读动机可大致分为求知问学,锐意进取;心系国家,探索救国之路;爱好所致,兴趣使然;消愁解闷,调剂生活等。从最初的藏书楼,到规模越来越大的图书馆,北京大学丰富的藏书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不论是白天的阅览室,还是深夜点灯的宿舍楼,亦或是西南联大外面的茶馆,都可以见到北大学生捧书阅读的身影。北大学生还成立了不同类型的读书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阅读行为,丰富阅读生活。阅读对北大学生精神空间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北大学生得以提高文化素养、磨砺理性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涵育道德品质、提升审美素养,从而建构起一个日趋完善的精神空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经验对当代大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精神文明建设,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精神空间应当受到更多关注。本文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北大学生阅读生活对其精神空间的塑造作用,希冀当代高校和大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经验,注重在阅读生活中塑造精神空间。

张艳清[6](2021)在《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在民国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在这一时期,时代更迭,内忧外患,旧的文明和新的文明不断碰撞,旧式封建藏书楼体系受到冲击,新式图书馆纷纷涌现。同时,这一时期社会教育思潮不断发展,出于培养人才、革新思想、拯救社会的需要,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纷纷建立起来,并且成为社会教育机构之一。乡村图书馆也在全国图书馆建立的浪潮和社会教育思潮中建立并不断革新发展,成为乡村地区教育民众的重要社会机构,并且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本文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的方法,通过对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及其社会教育职能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概况;并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成长过程中的认识发生状况,剖析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定位的影响因子,总结出其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阶段性。通过列举相关的史料资料,从规章制度、隶属关系、服务项目、教育内容、藏书情况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表现,并且总结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施保障。最后对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发展的成效、局限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及其社会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蒋志华[7](2021)在《抗战时期的广东省立图书馆》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简称省馆)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广东省立图书馆,初建于广州文明门外广雅书局旧址。1934年初,因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简称市馆)在文德路建成,广东省立图书馆遂奉令停办,主要文献并入市馆。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后,市馆被迫停办。随后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很多学校和文化机关也辗转迁到粤北。1941年上半年,广东省当局在粤北筹备复建广东省立图书馆,杜定友被任命为省馆馆长。11月11日,广东省馆在韶关曲江正式开馆。

孙春梅,李光华[8](2021)在《贵州省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调查并分析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营造书香环境、提升书香服务能力、开展经典和专业阅读推广三方面提出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以期引导和培养贵州高职学生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贵州高职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素养。

吴稌年[9](2021)在《刘国钧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及建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国钧抓住历史机遇,不畏艰辛,带领全体筹备人员和全馆工作人员,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文中将创设国立图书馆置入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当时开发西北教育先行之必然,阐述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创设过程。由此分析刘国钧主要建馆思想是:紧扣西北特色,创新图书馆学理论;推广图书教育,实践现代图书馆功能;实现国立西北图书馆的三个中心之目标。通过胎死于筹备期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和国立西安图书馆的简述,更体现出在刘国钧的带领下,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历史功绩。

董隽,唐红安[10](2020)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为考察对象,本研究从图书馆数量统计、载文统计分析、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关系、图书馆学人群体及其贡献、政治人物对图书馆事业的关心与支持等五个方面,梳理了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发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晚,整体较为落后,发展不平衡,但是也出现事业发展的两个高潮,类型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各类型图书馆的代表,同时涌现出了刘国钧、何日章、张知道等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图书馆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二、全国图书展览消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图书展览消息(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图书馆界的抗战后援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史料整理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方法和史料整理
2 抗战期间广东图书馆调查
    2.1 图书和馆舍的损毁
    2.2 政策背景、社会需求
    2.3 图书馆数量与经费
3 广东图书馆的后援措施
    3.1 主要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后援行动
        3.1.1 危机认知及态度
        3.1.2 后援行动
    3.2 全省其他图书馆的后援支持
        3.2.1 各地图书馆总体情况
        3.2.2 各地图书馆后援支持行动
4 抗战期间广东图书馆发展特点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大学生阅读生活对其精神空间建构的影响 ——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为范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动态综述
        1.3.1 校史研究
        1.3.2 学校精神研究
        1.3.3 校长及教师研究
        1.3.4 师生刊物研究
        1.3.5 学生生活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阅读生活
        1.4.2 精神空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个案研究法
    1.7 创新之处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
第二章 民国时期北大学生阅读生活植根的土壤
    2.1 动荡不安的中华民国
        2.1.1 政权更替频繁
        2.1.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2.1.3 新旧思想文化不断碰撞
        2.1.4 读书运动轰动一时
    2.2 “自由散漫”的北京大学
        2.2.1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2.2.2 宽松的管理制度
        2.2.3 风格迥异的教授
        2.2.4 五花八门的社团
第三章 民国时期北大学生阅读生活的形态
    3.1 阅读动机
        3.1.1 求知问学,锐意进取
        3.1.2 心系国家,探索救国之路
        3.1.3 爱好所致,兴趣使然
        3.1.4 消愁解闷,调剂生活
    3.2 阅读的场所
        3.2.1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3.2.2 从宿舍到“曦园”
        3.2.3 泡茶馆
    3.3 读物的来源及种类
        3.3.1 读物的来源
        3.3.2 读物的种类
    3.4 阅读当中的心理活动
    3.5 成立不同类型读书会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大学生阅读生活对其精神空间的塑造作用
    4.1 知识空间: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4.2 思维空间:阅读磨砺理性思维
    4.3 情感空间:阅读丰富情感体验
    4.4 价值空间:阅读涵育道德品质
    4.5 审美空间:阅读提升审美素养
第五章 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阐释
    5.1 学校方面
        5.1.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行为
        5.1.2 营造良好阅读风气,建设书香校园
        5.1.3 全方位打造图书馆,提供便捷借阅服务
    5.2 学生方面
        5.2.1 漫步书海,累积文化知识
        5.2.2 读书育己,培养思维能力
        5.2.3 研读传统典籍,陶冶道德情操
        5.2.4 品读红色经典,激发爱国情感
        5.2.5 鉴赏诗词散文,提升审美情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乡村图书馆相关概述
        一、概念和范围
        二、发展状况
    第二节 社会教育相关概述
        一、社会教育概念
        二、社会教育发展状况
    第三节 图书馆社会教育
        一、图书馆教育与图书馆学教育
        二、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第三章 民国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定位的发生认识论
    第一节 发生认识论的内容
        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二、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理论
    第二节 民国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生认识论解读
        一、认识发生的必然性
        二、认识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
    第一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二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隶属关系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提供阅览室、阅书处
        二、设立分馆
        三、建设巡回文库
        四、开展讲演活动
        五、其它社会教育项目
    第四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教育内容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识字教育
        二、卫生教育
        三、爱国教育
        四、伦理教育及其他
    第五节 从乡村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看其社会教育职能
        一、藏书来源
        二、藏书规模
        三、藏书种类
        四、藏书利用情况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设施保障
    第二节 制度保障
    第三节 经费保障
    第四节 人员保障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评价
    第一节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成效和局限
        一、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成效
        二、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局限性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借鉴意义
        一、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政府加强对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视
        三、激发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抗战时期的广东省立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一、筹备复办
二、馆务概况
    (一)馆舍与设备
    (二)规章与人员
    (三)经费
三、馆藏文献
    (一)文献来源
    (二)文献分编
    (三)广东文献
四、读者服务
    (一)馆内阅览
    (二)外借服务
    (三)阅读推广
五、战时疏散
六、专业辅导
七、社会影响
八、图书馆人

(8)贵州省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问卷调查实施及样本基本特征
二、 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一致认为阅读很重要
    (二) 阅读目的主要以增长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学习为主
    (三)阅读内容主要以专业学习书、经典名着、畅销书和网页信息为主
    (四) 阅读时间及阅读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五) 阅读方式以数字化和碎片化阅读为主
三、影响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的因素分析
四、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一) 营造书香文化环境
        1. 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
        2. 打造舒适优雅的馆舍环境和阅读环境
    (二)提升书香文化服务能力
        1. 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和规划
        2.打造一支专业的阅读推广团队
        3.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利用
    (三)开展经典阅读推广与专业阅读推广
        1. 经典阅读推广
        (1)经典书目推荐。
        (2)经典演绎。
        (3)经典导读或开设经典阅读课程。
        (4)举办各种经典阅读竞赛类活动。
        (5)数字经典阅读推广。
        2.专业阅读推广
        (1)专业图书推荐和展览。
        (2)举办专业阅读讲座、沙龙和座谈会,进行专业阅读指导。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推广活动。

(9)刘国钧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及建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设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时代背景
2 开发西北教育先行
3 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
4 建馆思想
    4.1 紧扣西北特色,创新图书馆学理论
    4.2 推广图书教育,实践现代图书馆功能
    4.3 三个中心之目标
5 结语

(10)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西北地区”的概念与范围
3 西北地区图书馆的数量统计
4 载文统计分析
    4.1 年代分布
    4.2 地区分布
    4.3 类型分布
    4.4 单位分布
    4.5 主题分布
5 西北地区图书馆与中华图书馆协会
    5.1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
        5.1.1 会员的数量统计
        5.1.2 机关会员与个人会员的变化情况
    5.2 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会员义务
        5.2.1 行使会员选举权
        5.2.2 及时缴纳会员会费
    5.3 利用协会平台,积极建言献策
    5.4 协会对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推动
        5.4.1 将推进西北各省发展图书馆事业列为协会抗战期间的大政方针
        5.4.2 协助政府筹设国立西北图书馆
        5.4.3 促成国立西北图书馆恢复、国立西安图书馆筹设
6 图书馆学人群体及其贡献
    6.1 本土图书馆学人促成西北图书馆事业第一个高潮
    6.2 西迁学者群体促成西北图书馆事业第二个高潮
7 政治人物对西北图书馆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特点
9 结束语

四、全国图书展览消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图书馆界的抗战后援工作研究[J]. 辛秀琴. 图书馆论坛, 2021(12)
  • [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艺术教育法规及其艺教活动研究[D]. 高珊.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3]基于STV三角模型的“长江读书节”阅读推广品牌营销研究[D]. 刘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5]大学生阅读生活对其精神空间建构的影响 ——以民国时期北京大学为范围的研究[D]. 张晓庆. 河北大学, 2021
  • [6]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研究[D]. 张艳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抗战时期的广东省立图书馆[J]. 蒋志华. 岭南文史, 2021(01)
  • [8]贵州省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J]. 孙春梅,李光华.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1)
  • [9]刘国钧创建国立西北图书馆及建馆思想研究[J]. 吴稌年.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01)
  • [10]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为考察对象[J]. 董隽,唐红安.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06)

标签:;  ;  ;  ;  ;  

全国书展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