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宗元诗歌的审美移情

论刘宗元诗歌的审美移情

一、论柳宗元诗歌中的审美移情(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锦[1](2020)在《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文中指出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着深入地研究。由于受到时代与家庭的影响,柳宗元与佛教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柳宗元对佛教理论研究得较为透彻,并对当时不同的佛教宗派思想进行评价,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诗歌风格。柳宗元的诗歌中,选用了较多的佛禅典故与佛教用语。在佛禅典故方面,主要有文殊菩萨问疾典、三昧典、天女散花典等典故。在佛教用语方面,柳诗中主要涉及了空、悟、寂等词。柳宗元不仅选用了佛禅典故与佛教用语,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领悟。除了使用佛禅典故和佛教用语外,柳宗元在山水诗中选取了具有佛禅意味的自然意象,并呈现了一派清幽澄明的诗境。因此,通过佛禅典故、佛教用语以及佛禅化的自然意象,透露出柳诗与佛禅之间的关联,也暗含着柳宗元对佛禅义理的领悟。佛教不仅影响了柳宗元的诗歌创作,而且对他观照现实世界也有一定影响。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徜徉自然山水时,主动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也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柳宗元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之物当作有情之物,将自我情思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表达了贬官的苦闷之情以及身处逆境中的无奈之感。柳宗元对佛禅的态度是复杂的,他不囿于佛禅思想,同时保持着入世的渴望。佛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诗人苦闷的内心,实现内心的平衡。但柳宗元仍心怀匡扶社稷、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在这样双重矛盾的影响下,柳宗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探寻儒、释思想的相通之处,提取佛教思想中有益于世的部分,进而糅合到个人的儒家思想中,做到了以佛援儒、统合儒释。而这样的做法,不仅应和了三教融合的时代要求,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对超越现实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孟俏,刘元粉[2](2020)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柳宗元山水诗的认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探索人的认知心理为主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以柳宗元的山水诗为研究对象,再现诗中场景,分析诗中蕴涵的意境,认知机制,以及读者在理解和赏析诗歌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和认知处理过程,避免印象式阅读,努力做到精确而系统地品味诗歌。

亓元[3](2018)在《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放贬官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从屈原算起,历朝历代都有被流放的贬官,从中国贬官流人史发展的历程看,唐宋贬官谪宦人数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朝代,而岭南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唐宋时期流放贬官谪宦最多的地方。游记是一种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学形式,追溯其源头则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游记的发展伴随着古代出游活动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演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贬官游记是“贬官文学”中的一部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游记不是指一种单一的游记文体,而是多种文体的总称,当被贬官员流放他乡时,所写的带有游历性的诗文、书信、札记、题字等都属于贬官游记,因此,贬官游记就包括诗、词、记、赋、序、铭文、石刻、题壁、书信等多种文体。贬官游记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军事、哲学、宗教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也深刻反映着流贬官员的心情意绪,贬官通过游历活动及游记文章的创作,让自己暂时离开生活的窘境与政治身份的尴尬,通过寄情山水填补内心空虚、抚平愤懑心绪。通过研究贬官游记,可以了解中国士大夫由庙堂走向山野的心理转换过程,也可以看出儒释道精神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本文所谓审美心态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因自然环境、生存境遇等的变化,使其对审美对象产生不同感受和评价的心意状态。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唐宋时期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包括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况、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成因、贬官审美心态与游记创作流变、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原因、不同时空境遇下游记审美心态比较,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内容,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唐宋岭南贬官概况,从贬官的分布、贬官的原因,以及唐宋游记的文体和类型做了整体描述;第二章总结出贬官审美心态的悲怆和释然两种表现形式,并通过心理场理论揭示贬官审美心态的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区分了解脱型出游、社交型出游、探索型出游及遁世型出游等四种贬官出游动机;第三章从贬官游记作品入手,比较被贬前与被贬后的游记审美心态变化,进而分析了贬官审美心态的流变;第四章从地理环境、儒释道文化、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的原因;第五章选取唐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贬官——柳宗元、苏轼不同时空下游记作品,通过对两人游记作品中意象的分析,重点探讨唐宋岭南贬官审美心态异同。通过上述研究,对唐宋时期岭南贬官游记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心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研究,从而对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所蕴含的审美文化给予新的阐释。

郝青霄[4](2017)在《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文中提出*本索引所收录的是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索引,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跨代研究与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单列为最后一部分。论文原文为繁体字的,条目中亦用繁体字以示区别。

何洁[5](2017)在《论孙犁晚年咏物散文中的移情现象》文中提出咏物散文中的移情现象尚未在孙犁晚年的研究中被论及。与孙犁早期创作的散文相比,移情现象是孙犁晚年咏物散文所独有的:以自身情感的移注来体验物的品格与生命,在联想中建构物理与人情间的相互联系。移情作用是感知形象的审美方式,也是咏物文学创作中抒情言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孙犁晚年咏物散文中移情现象的表现、所移之情,以及移情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意义的指归不仅是孙犁晚年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心志,而且展现了他在散文中咏物写心所持有的联想方式和文体特征。

路灏[6](2015)在《由《春》看写作教学中的“美”文意识》文中提出写作教学的功利性导致现代初中生的作文"千面一文",缺少扑面而来的自然的美感,树立美文意识势在必行。而蕴意丰富、美感充盈的朱自清散文,多篇被选入中学教材。笔者从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特征入手,谈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美文意识。

马草[7](2014)在《柳宗元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在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成就卓着。柳宗元也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自成体系,是中唐时期重要的美学家。然而与其文学作品和哲学、政治思想相比,柳宗元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有限。学术界至今缺乏对柳宗元美学思想的整体审视和深度研究,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得到恰切合理的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柳宗元全面、准确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柳宗元的美学思想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空间和可挖掘的潜力很大,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多重基础。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基础。一是分析了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要介绍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介绍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个人际遇,以及生平遭际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三是探究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美学渊源,分析了其美学思想的复杂来源,从中可以看出儒、佛、道与诸子等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文道论、文用论、神志论、奇味论及观游论。一是文道论,其核心观点是:文者以明道。柳宗元认为道是士人之本,是士人一切活动与行为的依凭与最终目标。他把道规定为辅时及物之道,重视其治世、现世的基本特征。他认为道本身就包含审美,其追求与实现的过程便含有审美的成分。在审美活动中,道与审美内在相通,道是审美的本源。他把文区分为两种,并对其各自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他对文采抱以审慎的态度,既追求文采,又反对耽于文采,以适度恰当为标准。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是本体,文为器用,对文道关系做出了三个基本判断。同时他认为,文只能阐发道之理,而不能实现道。二是文用论,其核心观点是:辞令褒贬,导扬讽喻。柳宗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功用在于褒贬讽喻。他将文学功用与社会功用进行了区分,强调文学功用的审美特质。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功用以及作用途径的差异,并对此进行了辨析。他注意到了审美的非功利因素,肯定文学抒发自我情性的功能,认同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提倡游息说。三是神志论,其核心观点是:为文以神志为主。在为文态度上,柳宗元反对荣古虐今,主张要谨慎为文,知晓文之难,为文不可急于求成。在创作中,他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心态及其造成的四种弊端。在审美发生上,他提出了感激愤悱说,认为这是审美发生的动力。在审美创造上,他提出了卓然自得说,认为主体要具备卓越的精神品质,要善于把握经典的内在神志,掌握卓越的创作技巧。四是奇味论,其核心观点是: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柳宗元以“味”论文,提出了奇味说。他认为文学应当像食物的滋味一样,以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他倡导审美风格的多元化,鼓励新颖别致的创新性风格,但他不因尚文而偏主于奇,反对险怪艰涩的风格。柳宗元崇尚壮丽的理想风格,认为其最能体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其背后寄寓了国家中兴的期许。五是观游论,其核心观点是:观望浮游之美。柳宗元的观游论加深了自然与自我的内在联系,使自然成为其生存状态的象征。在观游之景上,他把自然审美对象分为旷景与奥景,并对二者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在观游体验上,他提出了四谋说,描绘了自然审美体验的层次与过程。在观游境界上,柳宗元将自然审美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其中的自由之境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进行了描述,开创了自然审美中的自然天地境界。第三部分论述柳宗元的美学思想的特征与地位。本章主要对柳宗元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与历史地位进行了论述。一是柳宗元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指出其美学思想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二是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地位,认为其是中唐美学思潮嬗变中的重要一极。通过与韩愈、白居易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指出其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与历史地位。第四部分论述柳宗元美学思想的贡献、影响与不足。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柳宗元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评价。一是柳宗元美学思想的贡献,主要从古文运动中文艺美学的顶峰、唐代自然审美观的重要创获等方面分析了其美学思想的贡献与价值。二是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介绍了柳宗元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接受特征。三是分析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的不足,认为其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弱点:理论体系自身的缺陷;开拓性不足,未完成理论体系的突破;时代边缘的尴尬处境。第五部分结语与附录。结语部分对柳宗元美学思想进行了总体的回顾与评价,指出了柳宗元美学思想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附录部分是《<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作者考》,通过详细的考证推翻了此文是柳宗元之作的传统说法,认为是独孤及所作。

杨文榜[8](2008)在《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同时他又参禅好佛。佛教思想对柳宗元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冷幽寒的画面、宁静淡远的意境、"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

杨文榜[9](2007)在《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具有思想家的冷峻、文学家的热情,在他杰出的文字作品中,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一部分作品冷静、清醒,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另一部分作品则抑郁、愤懑,回旋着一股排遣不开的压抑之气。柳宗元的诗歌中既有甘于退隐与寂寞、风格如陶诗平淡自然的蕴藉之诗,又有孤清峭厉、锤炼精刻的精工之章,还有哀怨凄怆、胸臆直抒的酸楚之作。尽管柳诗风格多样,但它也呈现出一些相近的艺术风貌。柳宗元的诗歌表现了新的山川境界,具有忧伤、孤傲的情感特征和或隐或显的“骚怨”特色。综观柳宗元的永州诗和柳州诗,我们发现他的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在情感上是从忧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在形式上是从以五言为主到以七言为主,以古体为主到以近体为主,在风格上是从简古疏淡到清峻冷峭,如此构成了柳宗元前后期山水诗的演变轨迹。柳宗元把广义上的“文”划分为“着述”和“比兴”两种。关于“比兴”类诗歌的特点,他指出必须“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以便更好地发挥讽谕的作用,而他“感激愤悱”的诗学观点则揭示了诗歌这一体裁的抒情性特点。柳宗元的政治抱负、生活经历与屈原极其相似,因此他的创作接受屈原的影响也最深,他的学骚也就不同于别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屈骚的真正精神。然而在柳宗元诗歌的接受史中,影响最大的是宋代苏轼关于柳诗“枯淡”的评论。在柳宗元诗歌艺术的整体构成中,一方面他努力回归清淡诗派的传统范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汇入“元和诗变”的创新意向。于是同样作为清淡诗派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韦应物较多地表现为向传统的回归,柳宗元则较多地标示着新变的趋向;当然,回到元和诗风的现实来看柳宗元诗歌本身,就其主导方面而言,他的诗完全可以说是倾向复旧而非新变,他的诗作兀立于“元和诗变”中韩孟险怪、元白浅俗两大主流派系之外,在那竞相新变的时代风潮中表现为一种不协和音的变奏。也正是这样左右逢源的双重独特性奠定了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云华[10](2007)在《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文中指出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的有才华具志略者,曾满怀激情地以朝官身份参与了“永贞革新”;但时世弄人,“永贞革新”及其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之而从朝官而被贬至了荒蛮之地永州,在贬所作了十年的“司马”闲员。黯淡的时势,“愚”不谐俗的性格,兼之以“古来才命两相妨”的集体意识,终使怀抱济世之志的他处在了深深的孤寂之中。为摆脱现实困扰和心灵重压,为被现实苦痛孤寂折腾得够呛的灵魂寻找到支撑点,他曾有过转向历史、怀土思归、走进自然、走近佛禅的努力。这些诗人用以对自我进行精神拯救的特殊举措,在消弭其孤寂情怀、缓解生存与环境之冲突、维持精神与心理平衡方面,确乎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于一个负载着儒家“辅时及物”济世之道的儒生而言,这只不过是暂时让其心灵得到了一定的舒慰与解脱,而无法从根本上让他达观、超脱起来,因为他始终不能彻底抛开俗世的执着和贬谪的骚怨幽愤,心灵固执地胶粘在过去的某些事情上。化入骨髓的用世情怀形成了其精神上的负担,使得他在奋斗之途虽惨遭挫折虽忍不住地悲从中来却仍不死心,无论他作之上的何种努力以解脱自我消解孤寂,他都止不住地要向世俗频频张望。因而,他的转向历史、怀乡思归、走进自然、走近佛禅的努力,对消解其深沉的孤寂情怀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论柳宗元诗歌中的审美移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柳宗元诗歌中的审美移情(论文提纲范文)

(1)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柳宗元的佛禅思想研究简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柳宗元与佛禅思想的际遇
    2.1 柳宗元生平简述
    2.2 佛禅繁盛的时代背景
3.柳宗元诗歌中佛禅义理的诗化表现
    3.1 佛禅词汇入诗
        3.1.1 “悟”
        3.1.2 “空”
        3.1.3 “寂灭”、“寂”
    3.2 佛禅典故运用
        3.2.1 名相典
        3.2.2 三昧典
        3.2.3 “色空喻”典
        3.2.4 “疾病”典
    3.3 佛禅化意象的选取
        3.3.1 莲意象
        3.3.2 云意象
        3.3.3 茶意象
4.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及诗歌创作
    4.1 柳宗元的儒、释观
        4.1.1 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
        4.1.2 多摄融合的释家思想
        4.1.3 “统合儒释”的多元思想
    4.2 “统合儒释”之下的诗歌创作理念
        4.2.1 追求冷寂的诗歌风格
        4.2.2 回归现实的诗歌思想
    4.3 “统合儒释”之下的诗境
        4.3.1 平淡之境
        4.3.2 物我合一之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柳宗元山水诗的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形背景理论
二、柳宗元山水诗的研究
三、柳宗元山水诗的认知解读
    (一)超脱人世,宁静旷达
    (二)凄清怅惘,郁悒孤寂
    (三)百感交集,愉悦欣喜
    (四)愁肠百转,思乡怀归
四、结语

(3)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述
    第一节 唐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一、唐代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二、两宋岭南贬官分布情况
    第二节 唐宋岭南贬官原因
        一、唐宋岭南贬官的政治原因
        二、唐宋岭南贬官的文化原因
    第三节 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概况
        一、唐宋岭南贬官游记文体
        二、唐宋岭南贬官游记类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成因
    第一节 贬官审美心态的表现形式
        一、悲怆
        二、释然
    第二节 审美心态形成的心理环境
        一、准物理的事实
        二、准社会的事实
        三、准概念的事实
    第三节 贬官出游的审美动机
        一、解脱型出游
        二、社交型出游
        三、探索型出游
        四、遁世型出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与游记创作流变
    第一节 先秦至唐宋游记创作流变
        一、鲜衣怒马的游观
        二、审美对象不断的丰富
        三、山水认知到山水创造
    第二节 唐代岭南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一、初唐到盛唐岭南贬官代表人物及游记创作变化
        二、中晚唐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三、唐代岭南贬官游记意象和审美心态的变化
    第三节 宋代岭南贬官前后游记创作的变化
        一、宋代岭南贬官游记概述
        二、宋代贬官前后游记审美意象变化
        三、宋代岭南贬官审美表达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贬官游记审美心态变化原因
    第一节 岭南地理气候对贬官生活的影响
        一、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对贬官的影响
        二、贬官对气候与风俗的不适应
        三、贬官对于“瘴疠”的恐惧
    第二节 儒释道思想的文化影响
        一、儒道互补: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二、统合儒释: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三、三教合一:对贬官审美心态的影响
    第三节 唐宋政治文化对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二、专制下被羁縻的人生轨迹
        三、“平民化”对审美心态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宋贬官游记审美心态比较——以柳宗元、苏轼为例
    第一节 柳宗元不同时空游记比较
        一、永州时期与柳州时期游记意象比较
        二、不同时空的审美心态差异和成因
    第二节 苏轼不同时空游记比较
        一、黄州时期与岭南时期游记意象比较
        二、不同时空的审美心态差异和成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岭南贬官表》
附录二 《宋代岭南贬官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论孙犁晚年咏物散文中的移情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情现象之存在:情与物之间的情感投射
二、移情现象之内蕴:物的情志寄托
三、移情的形成与联想的方式:“故事系列”与“梦的系列”

(7)柳宗元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多重基础
    第一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个人际遇
    第三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生成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文道论:文者以明道
        一、道为本体
        二、文的认识
        三、文道关系
    第二节 文用论:辞令褒贬,导扬讽喻
        一、功用的强调
        二、非功利的显现
    第三节 神志论:为文以神志为主
        一、为文态度
        二、感激愤悱
        三、卓然自得
    第四节 奇味论: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
        一、风格多元化
        二、理想风格
    第五节 观游论:观望浮游之美
        一、自然的象征性
        二、观游之景
        三、观游体验
        四、观游境界
第三章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特征与地位
    第一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贡献、影响与不足
    第一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贡献
    第二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柳宗元美学思想的不足
结语
附录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冷幽寒的画面
二、宁静淡远的意境
三、“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

(9)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二
    三
第一章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永贞革新”对柳宗元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投身“永贞革新”
        一、参加“永贞革新”及其命运
        二、被贬后对“永贞革新”的态度
    第二节 “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柳宗元转变性格的尝试与实践
        一、“圆其外而方其中”:转变性格的尝试
        二、“圆外方中”的特殊表现:“解谤”与否
第二章 “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柳宗元的执着意识与“骚怨”精神
    第一节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柳宗元的执着意识
        一、柳宗元执着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柳宗元人格的主导面
        三、柳宗元人格的复杂性
    第二节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的“骚怨”精神
        一、柳宗元“骚怨”精神的历史渊源
        二、柳宗元悲怨情怀的主客观原因
        三、柳宗元文艺性作品的悲情消解
第三章 “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柳宗元的思想体系与文学成就
    第一节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柳宗元的思想体系
        一、“天人不相预”的哲学思想
        二、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
        三、“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
        四、“化人及物”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一、使山水游记体裁获得独立的地位
        二、使寓言真正成为独立的文体
        三、首创平民史传
        四、哀怨、犀利的辞赋创作
        五、诗亦独造
第四章 “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渊源
    第一节 “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柳诗与屈骚
        一、忠而谤贬的经历
        二、郁结怨愤的情感
    第二节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柳诗与陶诗
        一、艺术情感的快适度
        二、清幽与冲淡
    第三节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柳诗与谢诗
        一、取法之宗
        二、幽独与清空
第五章 “踊跃其诚,铿锵其声”:柳宗元的诗学观
    第一节 “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诗歌的性质和作用
        一、“导扬讽谕”
        二、“感激愤悱”
    第二节 “择恶而取美,除残而佑仁”:诗人的品德与修养
        一、“正性”与“和气”
        二、内外相称与文质相符
    第三节 “言而无文则泥”:诗歌的内容与形式
        一、“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
        二、“不苟为炳炳烺烺”
        三、“尽天下之味以足于口”
第六章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一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个体的风貌
        一、新的山川境界
        二、忧伤、孤傲的情感特征
        三、或隐或显的“骚怨”特色
    第二节 “长吟哀歌,舒泄幽郁”:比较的意义
        一、柳诗与王诗
        二、柳诗与韦诗
第七章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
    第一节 情感的变迁:从忧伤转向绝望
        一、今日之忧伤
        二、明日之绝望
    第二节 意象的变化: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
        一、幽清的水
        二、险峻的山
    第三节 形式上的转变:五言—七言 古体—近体
        一、平和的五古
        二、凄怨的七律
    第四节 风格上的变化:从“简古枯淡”到“清峻冷峭”
        一、含蓄蕴藉
        二、怨艾逼人
第八章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柳宗元的“好佛”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柳宗元“好佛”因缘
        一、“好佛”缘由
        二、统合儒释
    第二节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
        一、清冷幽寒的画面
        二、宁静淡远的意境
        三、“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
    第三节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柳宗元的佛理诗创作
        一、佛理与体悟
        二、理与景双写
        三、佛语与怨情
第九章 “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柳宗元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柳宗元诗歌的价值与地位
        一、个人悲慨
        二、时代气息
    第二节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柳宗元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简古与冲淡
        二、锻炼与精工
        三、孤清与峭厉
        四、哀怨与凄怆
结语
    一、柳宗元取得的文化成就及其“因”和“缘”
    二、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渊源
    三、柳宗元的诗学观
    四、柳诗的艺术个性和山水诗的演变
    五、柳宗元的“好佛”与诗歌创作
    六、柳诗接受的延伸、发展与深化
    七、柳诗的双重独特性:“新变”中的“复旧”与“复旧”中的“新变”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柳宗元的生平
第二章 孤寂的原因探求
    2.1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黯淡的时势使然
    2.2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与诗人的性格有关
    2.3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集体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 孤寂的消解形式
    3.1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转向历史
    3.2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怀土思归
    3.3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走进自然
    3.4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走近佛禅
第四章 消解的有限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柳宗元诗歌中的审美移情(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柳宗元诗歌中的佛禅观[D]. 李春锦. 海南大学, 2020(05)
  •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柳宗元山水诗的认知分析[J]. 孟俏,刘元粉.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1)
  • [3]唐宋岭南贬官游记审美心态研究[D]. 亓元.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4]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硕士论文索引[J]. 郝青霄.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2)
  • [5]论孙犁晚年咏物散文中的移情现象[J]. 何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 [6]由《春》看写作教学中的“美”文意识[J]. 路灏.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5(11)
  • [7]柳宗元美学思想研究[D]. 马草.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J]. 杨文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9]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D]. 杨文榜.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10]试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中的孤寂情怀及其有限消解[D]. 刘云华. 湘潭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论刘宗元诗歌的审美移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