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不同数学学习的成因及转化

浅谈高职学生不同数学学习的成因及转化

一、浅谈高职高专数学学习差异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李岚[2](2021)在《分层式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微[3](2020)在《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文中指出学困生的转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必然过程,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全体学生,学生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多方面的进步。所以现阶段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学困生的学习转化工作,是目前最紧要的研究问题,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将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提升以及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的提高。衡水hp小学在建校45年来,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教学经验,在以往的教学历程中,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各年级教师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学困生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成绩差、缺乏良好行为习惯、性格自卑胆怯、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等。而学困生情况的愈演愈烈不仅对学生的正常身心发育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正常心理成长、课程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进度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学生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班主任及各科目老师的教育因素、学生家长的教育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阶段普遍接受的应试教育很注重对孩子的智力教育,但单纯地追求智力教育无法激发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主攻程序化的课本理论知识教育,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厌倦学习;教师能力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率而放弃学习落后的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这使得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糟;家庭方面,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想法都各有差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重视程度,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改变。学生自身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持学习的整个过程,没有好学习策略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导致所掌握的知识量越来越少,最终形成学困生。

王亚萌[4](2019)在《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研究》文中指出

田舒雅[5](2019)在《“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的原型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理论基础都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的,其实质为目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也从“目标”着手,并将目标逐级分解成各个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任务进行剖析、解读,将目标和问题任务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善于发现问题且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健美操课作为实验对象,将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健美操课程教学之中,对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健美操课程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采取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后,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测试指标与实验之前的相比都较有一定的提高,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因素的变化差异不大,但实验班学生的成就动机高于对照班。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P值为0.00,呈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照班自信心增长不明显。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均对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各因素影响不大,但仍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内容选择和学习过程监控未产生较大影响。3.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均可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健美操学习当中两种学习方法均可提高健美操理论知识,但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乐感以及动作技术水平,使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及技能。4.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后,学生人际交往和主动参与意识都有所提高,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证明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比传统教学方法略胜一筹,同时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得到一些提高。

江容[6](2019)在《自然拼读法运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M校的课堂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拼读法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能达到“看词能认,听音能写”的目的。近年来,大量国内学者的用研究证实了自然拼读法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自然拼读法在实际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本研究希望找出自然拼读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提升自然拼读法的应用效果。以期自然拼读法能够更加广泛有效地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研读文献对自然拼读法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了解其已有研究成果及研究存在的不足。而后深入到自然拼读法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对自然拼读法运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优化策略展开相关研究。研究选取Z市一所系统教授自然拼读法的公办学校-M校为研究对象,M校对于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具有完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课堂观察,有利于发现自然拼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笔者深入到M校自然拼读法的实际教学情境,对自然拼读法的课堂进行观察,同时设计访谈问卷,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以期深入地挖掘自然拼读法在教学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足。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拼读法在教学中的导入环节、知识呈现与讲解环节、巩固练习环节以及作业环节存在以下问题:导入环节:导入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导入内容前后脱节,缺乏关联性。知识呈现与讲解环节:呈现与讲解知识难度过高,降低学生积极性;呈现与讲解知识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巩固练习环节: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练习形式缺乏多样性,减弱学生学习兴趣;练习不充分,缺乏足够的输出量。作业环节:作业设计传统单一,缺乏趣味性;作业缺乏关联性,忽视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而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主观人为方面以及客观现实方面。主观人为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设计缺乏关联性。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生不了解记忆规律。而客观现实方面的原因包括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自然拼读法规则类知识多且杂;课时量不够且没有专门的教材。结合以上问题与原因,本研究尝试从教师、学生、学校机构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教师方面:采用灵活的自然拼读法教学方式;透彻了解学生,在自然拼读法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系统梳理自然拼读法教学内容,把握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学生方面:充分了解自然拼读法,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的主动性;利用自然拼读法课堂培养注意力;了解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学校机构方面:创设自然拼读法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输出量;加强自然拼读法课程体系建设。

马天琛[7](2019)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堪称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网络舆论、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道德等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引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和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为研究目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起点,从理论上研究聚焦于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研究,即通过学生在高校校园的思想行为分析,把握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征、新规律,从实践上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与好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为探究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新路径和新策略提供依据与指导。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板块:问题提出与意义、关键概念内涵与研究主题、教育对象现状与实证分析、归因与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国外高校网络思想与行为的分析与比较、教育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原则、网络引导与个性化教育分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时代背景、意义和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主要阐明与讲述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同时也阐述了本研究借鉴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三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主要阐述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对策为关键词的界定和内涵,研究聚焦“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引导对策”。“思想行为”反映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状况,选择使用的评估指标主要包含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选择等。“引导对策”反映的是针对实证分析呈现的问题,从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的角度,创新大学生教育引导的理念、原则和对策。第四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基于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分析,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政治观、伦理道德、情感认同、践行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反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等五个层面的现状和问题。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并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问题进行还原论分析,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理清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第五章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介绍、分析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运用网络提升大学生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创新和科学化水平。第六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原则。新目标包括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等等;新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总体理念和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理念;新原则包括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促进、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相协调、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引导原则等。其内容包括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文化活动、网上实践活动等。第七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通过数据实证性分析和行为预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不同需求和特征,从内容体系建设、平台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层面提出具体的创新引导策略并提出优秀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积极构建课程、平台、管理、科研、社会等诸多要素共同形成的网络联动机制等则是具体的创新路径。第八章结束语。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不断发展与其未来趋势。

陈蓓蕾[8](2018)在《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深度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是“互联网+”时代全新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21世纪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表征。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自1976年首次提出后,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美国州立教育董事会国家协会更是发布文件,将深度学习作为美国21世纪教育国策。美国新媒体联盟在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的地平线报告(全球)中将深度学习作为驱动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于2016年、2017年、2018年联合发布的第一个针对中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新媒体联盟中国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同样将深度学习作为我国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之一。对深度学习研究的关注,是人们对终身教育、全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回应,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交互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有深度的教学交互是促进深度学习达成的重要方式。智慧教室环境为教学交互开展和深度学习达成提供了支撑,然而智慧校园环境及智慧教室的建设、技术设备和工具的配置和使用,课堂教学交互并没有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学生深度学习也没有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达成。目前高校课堂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交互、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保守、学习兴趣低迷、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本研究依托智慧教室环境特色,构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框架、设计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策略、探究深度学习测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如何设计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策略,以提升学习者交互质量和深度?(2)如何测评深度学习水平,以客观、科学地检测学习者深度学习结果?(3)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如何?依据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促进深度学习理论构建。研究构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框架,在广泛调研并分析课堂交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交互策略设计方法,并设计了问题解决、同伴评价、同伴指导、提问、辩论等五种常用的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策略设计框架表,以为实证研究中具体的教学交互策略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同时,研究制定了深度学习结果的两层面三维度测评框架,即从社会要求层面和课程/学科要求层面分别测评深度学习的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并设计了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测评方法和工具;第二部分是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研究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收集学习者交互过程性数据、交互成效性数据、深度学习结果数据,探究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特征与水平、深度学习现状与水平、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的影响,为智慧教室中基于教学交互的深度学习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基于实证数据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质量较高,交互具有一定深度。学习者交互水平较高,认知加工行为多为“理解”、“应用”、“分析”,且“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种深度认知加工行为比例达56.88%,不同交互策略中学习者认知加工行为呈现出不同特征,不同的教学交互策略对学习者深度理解、创新性思维培养作用是不同的。(2)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可以显着提升学习者深度学习水平。对于社会要求层面的深度学习水平,教学交互后学习者深度学习整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均显着提升;课程层面的认知水平较高、研究能力显着提升、学习者满意度较高。其中,课程层面的认知水平包括知识掌握水平和思维水平两方面,学习者知识掌握水平得分均值为79.19,为“良好”等级,思维水平接近“多点结构-高”层级,达到深度学习等级的学习者达52.38%;学习者研究能力显着提升,并能设计出“比较优秀”的研究方案作品;学习者学习动机较高、对课程有较高的满意度。(3)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有显着影响。第一,不同交互水平对深度学习有显着影响,且高水平组显着高于低水平组,高水平的教学交互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不同交互水平组学习者社会层面的深度学习水平、课程层面的知识掌握水平和思维水平、课程层面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能力水平和基于研究方案作品的研究能力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且交互高水平组显着高于低水平组。第二,深度认知加工行为与深度学习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应用”、“分析”、“评价”三种认知加工行为对深度学习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具体表现在:“应用”认知加工行为对社会层面的深度学习整体水平、认知领域水平均有显着的预测力,“应用”、“分析”两种认知加工行为对能力领域水平有显着的预测力,“应用”、“评价”两种认知加工行为对课程层面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基于研究方案作品的研究能力均有显着的预测力。第三,不同教学交互类型对深度学习各层面各维度具有不同的预测力,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交互作品质量”这种交互类型对深度学习整体水平、能力领域水平均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即时评测与反馈”这种交互类型对认知领域水平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即时评测与反馈”、“协同知识建构”、“认知参与”三种交互类型对课程层面的知识水平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协同知识建构”、“认知参与”两种交互类型对课程层面的思维水平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即时评测与反馈”、“协同知识建构”两种交互类型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能力具有显着的预测力,“协同知识建构”、“交互作品质量”两种交互类型对基于研究方案作品的研究能力具有显着的预测力。通过对访谈数据进行简单的内容分析发现,从总体上来说智慧教室中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但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许小艳[9](2017)在《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导致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萌生了“学习无用论”,认为就算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另由于现在社会及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仍然是升学率,导致学校、老师不得不采用应试教育。这些都导致学困生的数目与日俱增。然而学困生数目的增多,不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致使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增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是刻不容缓的。而化学学困生是学困生庞大队伍中为数比较多的一部分。本文在国内外各位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我校2015年9月入学的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并根据成因总结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源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不同国家对“学困生”的定义,介绍本文所指“化学学困生”,以及化学学困生的特征。最后介绍了分析化学学困生形成的理论。第三部分是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学情及学科分析。对本校化学学困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和高一化学学科的特点做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调查及分析。先对问卷的设计和问卷具体实施作了说明,然后对调查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首先对调查问卷从学生自身、教师和家庭三个大的方面对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做了具体的分析。然后结合成因分析对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八大转化策略: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和动机;2、引导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加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4、研究初高中教材内容,处理好初高中衔接知识;5、提高自身教学素养;6、用爱感化学生;7、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8、合理的引导和期望。第六部分是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分析。对5名比较典型的化学学困生进行跟踪转化和研究,对比分析转化前后的化学成绩。第七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期望。

左彦鹏[10](2016)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关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关系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内涵提升,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为对象,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为指导,选取广东、山东、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和访谈。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主体,是被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与建议,共40个问题。访谈对象是来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访谈提纲包括17个问题。本文共分五章。导论。本章首先着重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国家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进而作者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本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来阐释和拓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然后作者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我国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并总结了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以及方法、思路与进度。第一章从高职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特点、培养对象的特点、课程特点等方面界定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并且在阐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基础上,依据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文件,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其内涵,主要有高尚的"专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能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第二章,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即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模型为指导,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证研究,真实地显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弱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服务质量不高。第三章主要探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原因。根据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讨论了国家政策、制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自身原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原因,等等。第四章,在第三章原因分析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断谋求自我更新与提升。

二、浅谈高职高专数学学习差异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职高专数学学习差异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农村学校
        (二)人才培养
        (三)音乐教师教育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四、研究综述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政策依据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局限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三、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后记

(3)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衡水市hp小学
        1.2.2 学困生
        1.2.3 学习能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衡水hp小学的发展状况
    2.1 衡水hp小学的历史
    2.2 衡水hp小学的现状
        2.2.1 衡水hp小学的办学与特色
        2.2.2 衡水hp小学的教学及成绩
        2.2.3 衡水hp小学的师资及构成
        2.2.4 衡水hp小学的管理及成效
第三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现状
    3.1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规模与分布
        3.1.1 学困生判断标准
        3.1.2 学生规模分布
    3.2 学校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管理
        3.2.1 学校对学困生的转化重视度不够
        3.2.2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不足
    3.3 教师关注不够,指导能力不足
        3.3.1 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度
        3.3.2 部分教师教学指导能力不足
    3.4 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善
    3.5 家庭亲子关系不好,育儿能力欠缺
        3.5.1 部分监护人的缺位与失责
        3.5.2 父母缺少重视教育的意识
        3.5.3 普遍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四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4.1 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
        4.1.1 学校缺乏对学困生的关注
        4.1.2 学校对教师培训不足
    4.2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4.2.1 教师缺少对学困生的关注
        4.2.2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3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3.1 家庭教育不得当
        4.3.2 家庭氛围不和睦
    4.4 学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4.4.1 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4.4.2 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 衡水hp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5.1 学校加强学困生管理
        5.1.1 丰富教学设计,改变僵化教学
        5.1.2 关心留守儿童,鼓励学生参与
        5.1.3 改善学习环境,屏蔽不良信息
        5.1.4 加强沟通感化,重建学生信心
    5.2 教师提高教学指导能力
        5.2.1 强化师德师风,发扬奉献精神
        5.2.2 实施差异教学,重视因材施教
        5.2.3 尊重鼓励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5.2.4 联合家长学校,打破封闭教育
    5.3 家长积极参与学困生监管
        5.3.1 家长监管到位,重视孩子教育
        5.3.2 注重习惯培养,鼓励自主学习
        5.3.3 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转化效率
        5.3.4 构建和谐氛围,营造良好环境
    5.4 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5.4.1 遵循教师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5.4.2 勇敢正视弱科,克服学习恐惧
        5.4.3 运用科学方法,克服焦虑心态
        5.4.4 积极参与活动,拉近彼此距离
        5.4.5 养成良好习惯,逐步提升成绩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体育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健美操课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3 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教学过程设计
    4.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动机理论
        4.1.3 自主、协作学习理论
        4.1.4 混合学习理论
    4.2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4.2.1 三段式教学法的内涵
        4.2.2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段”的关系
    4.3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流程设计
        4.3.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4.3.2 教学任务的设计
        4.3.3 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及反馈
    4.4 实验分组设计
    4.5 实验过程
    4.6 应注意的问题
    4.7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流程图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
    5.1 “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动机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学生学习成就动机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2 学生的自信心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自主学习测试结果的分析
        5.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2.5 学生学习健美操自主学习的分析与讨论
    5.3 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5.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的测试结果对比
        5.3.2 实验后学生健美操技术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4 学生综合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5.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健美操综合成绩的测试结果分析
        5.4.2 实验后学生学习健美操综合成绩的分析与讨论
    5.5 学生对教学情况测试结果分析
        5.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3 学生对教学情况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三段式任务驱动“三段”的阶段联系
        6.2.2 三段式任务驱动的任务选择和过程的监控
        6.2.3 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
        6.2.4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综合成绩评价标准
    附录B《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附录C 学习成就动机量表
    附录D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满意度
    附录E 高校健美操课学生自主学习调查表
    附录F 实验过程
    附录G 实验教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自然拼读法运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M校的课堂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一)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拼写能力亟待提高
        (二)自然拼读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
        (三)自然拼读法在实际应用中未达到理想效果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自然拼读法”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二、理论基础
        (一)克拉申的输入理论
        (二)斯温的输出假说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观察研究对象
        (二)观察研究的内容
        (三)观察量表的编制
        (四)观察研究过程
        (五)观察数据收集与统计
    二、访谈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访谈研究设计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章 自然拼读法运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环节
        (一)导入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二)导入内容前后脱节,缺乏关联性
    二、新知呈现与讲解环节
        (一)呈现与讲解知识难度过高,降低学生积极性
        (二)呈现与讲解知识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三、巩固练习环节
        (一)练习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
        (二)练习形式缺乏多样性,减弱学生学习兴趣
        (三)练习不充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输出量
    四、课外作业环节
        (一)作业设计传统单一,缺乏趣味性
        (二)作业缺乏关联性,忽视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
第四章 自然拼读法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一)自然拼读法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二)对学生缺乏了解
        (三)自然拼读法课堂的教学设计缺乏关联性
    二、学生方面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与主动性
        (二)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三)学生不了解记忆规律
    三、客观现实方面
        (一)缺乏语言学习环境
        (二)自然拼读法规则类知识多且杂
        (三)自然拼读法课时量不够且没有专门的教材
第五章 自然拼读法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方面
        (一)采用灵活的自然拼读法教学方式
        (二)透彻了解学生,在自然拼读法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
        (三)系统梳理自然拼读法教学内容,把握前后内容的关联性
    二、学生方面
        (一)充分了解自然拼读法,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利用自然拼读法课堂培养注意力
        (三)了解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校机构方面
        (一)创设自然拼读法学习情境,增加学生的输入输出量
        (二)加强自然拼读法的课程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现状
        1.1.1 研究缘由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视角
        1.2.1 研究的多维性
        1.2.2 研究的多科性
    1.3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知识借鉴
        2.2.1 对社会学的知识借鉴
        2.2.2 对政治学的知识借鉴
        2.2.3 对心理学的知识借鉴
        2.2.4 对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
    3.1 核心概念
        3.1.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含义
        3.1.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特点
        3.1.3 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策略的基本含义
    3.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主题
        3.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规律性特征的研究
        3.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教育引导研究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4.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现状的背景分析
        4.1.1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
        4.1.2 高校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新特征
        4.1.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
        4.1.4 高校大学生第二、第三课堂网络化现状
    4.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与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4.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的调查分析
        4.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4.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客观归因
        4.3.1 社会环境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2 学校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3 家庭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4 传统文化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主观影响因素
        4.4.1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认知薄弱
        4.4.2 大学生内在理想与信念生成不足
        4.4.3 大学生消费观念偏离的消极影响
        4.4.4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
    4.5 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4.5.1 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4.5.2 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
        4.5.3 人际交往作用的影响
第五章 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学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5.1.1 美国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5.1.2 美国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5.2 欧洲国家开展网络价值教育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5.2.1 欧洲国家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5.2.2 欧洲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5.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1 美国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2 欧洲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反思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
    6.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
        6.1.1 培养目标
        6.1.2 学习目标
        6.1.3 发展目标
        6.1.4 价值目标
    6.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6.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6.2.2 坚持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维
    6.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原则
        6.3.1 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结合原则
        6.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促进原则
        6.3.3 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有机协调原则
        6.3.4 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同引导原则
    6.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内容建设
        6.4.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6.4.2 网络文化活动建设
        6.4.3 网上实践活动建设
第七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
    7.1 平台体系建设
        7.1.1 网络物理平台建设
        7.1.2 评价检测平台体系建设
    7.2 队伍建设
        7.2.1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7.2.2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3 网络技术队伍建设
        7.2.4 舆论舆情队伍建设
    7.3 网络运营管理机制建设
        7.3.1 网络产品生产机制建设
        7.3.2 管理服务机制建设
        7.3.3 网络监管机制建设
        7.3.4 网络反馈机制建设
    7.4 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7.4.1 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建设
        7.4.2 校园网与社会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智慧教室
        1.2.2 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
        1.2.3 深度学习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教学交互策略及交互质量评价方法
        2.1.1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2.1.2 教学交互分析框架研究
        2.1.3 教学交互质量评价及分析法
    2.2 深度学习评价方法研究
        2.2.1 过程性导向的深度学习评价
        2.2.2 结果导向的深度学习评价
    2.3 教学交互促进深度学习效果相关研究
        2.3.1 教学交互促进深度学习整体水平
        2.3.2 教学交互促进学习者认知水平提升
        2.3.3 教学交互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提升
        2.3.4 教学交互促进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
    2.4 本章小结
3 教学交互促进深度学习理论构建
    3.1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框架构建
        3.1.1 理论基础
        3.1.2 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交互框架构建
    3.2 教学交互策略设计方法研究
        3.2.1 课堂教学交互现状及交互质量分析
        3.2.2 教学交互策略设计方法
    3.3 深度学习评测方法设计
        3.3.1 深度学习结果评测框架制定
        3.3.2 社会层面的深度学习评测方法设计
        3.3.3 课程/学科层面的深度学习评测方法研究
    3.4 研究假设
    3.5 本章小结
4 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环境
        4.1.1 研究对象
        4.1.2 基于云端的智慧教室环境
    4.2 研究过程
        4.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研究步骤
    4.3 研究数据收集与编码方法
        4.3.1 交互数据收集与编码
        4.3.2 深度学习数据收集与编码
    4.4 研究数据分析方法
        4.4.1 教学交互特征与水平数据分析方法
        4.4.2 深度学习现状与水平数据分析方法
        4.4.3 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影响的数据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5.1 教学交互特征与水平分析
        5.1.1 各类型交互特征与水平分析
        5.1.2 认知加工行为模式特征分析
    5.2 深度学习现状与水平评估
        5.2.1 社会层面深度学习水平分析
        5.2.2 课程层面学习者认知状态评估
        5.2.3 课程层面学习者能力水平测评
        5.2.4 课程层面学习者情感状态评估
    5.3 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5.3.1 不同交互水平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认知加工行为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5.3.3 不同交互类型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5.4 研究结论与讨论
        5.4.1 教学交互特征与水平研究结论与讨论
        5.4.2 深度学习现状与水平研究结论与讨论
        5.4.3 教学交互对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深度学习结果评测问卷
    附录2: 研究能力问卷
    附录3: 课程测试题(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的源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学困生概念
        2.1.2 化学学困生概念
        2.1.3 化学学困生特征
    2.2 理论基础
3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学情及学科分析
    3.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学情分析
    3.2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特征分析
4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4.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调查
        4.1.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设计
        4.1.2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实施
    4.2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问卷分析
5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5.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5.1.1 学生自身的原因
        5.1.2 教师方面的原因
        5.1.3 家庭方面的原因
    5.2 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5.2.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自身因素的转化策略
        5.2.2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教师因素的转化策略
        5.2.3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家庭因素的转化策略
6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效果分析
    6.1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个案转化研究
    6.2 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效果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三) 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
        (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二)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三)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一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一)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二) 高职教育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一) 概念界定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内涵
        (一) 高尚的专业道德
        (二) 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 丰富的专业知识
        (四) 娴熟的专业能力
        (五) 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结果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调查实施
    二、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状况
        (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情况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
        (一) 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的原因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一)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缺位
        (一) "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存在明显的"唯学历"倾向
        (二)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严重的学术化倾向
        (三) "双师型"教师教育存在"去师范化"倾向
        (四) "双师型"教师教育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四、高职院校提供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环境不理想
        (一)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缺乏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入职培训内容单调
        (三) 教师培训受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提升有限
        (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落空
        (五) 专业的不断调整限制"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自身原因
        (一)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 "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影响专业素质的提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
        (一)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理念
        (二)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内容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二、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一)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二)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三) 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四)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三、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
        (一)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内容
        (二) 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途径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一)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基地
        (二) 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基本单位训练与职业实践机制
        (三) 国际经验给予的启示
    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更新与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 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实际情况的生涯发展规划
        (二) "双师型"教师个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三) 积极提升"双师型"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四) 构建"双师型"教师学习型教学共同体
        (五)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反思能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的访谈提纲
    附录3 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与管理办法
    附录4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5 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家电方向)专业之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附录6 访谈记录1
    附录7 访谈记录2
    附录8 访谈记录3
    附录9 访谈记录4
    附录10 访谈记录5
    附录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1
    附录1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2
    附录1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3
    附录14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实录4
后记

四、浅谈高职高专数学学习差异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分层式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D]. 李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衡水市hp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D]. 刘微. 河北大学, 2020(08)
  • [4]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研究[D]. 王亚萌.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5]“三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健美操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田舒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自然拼读法运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M校的课堂观察[D]. 江容. 江苏大学, 2019(12)
  • [7]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 马天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9)
  • [8]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D]. 陈蓓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许小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10]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浅谈高职学生不同数学学习的成因及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