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经验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浩[1](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张小鹏[4](2020)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两种手术方式下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接受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和经皮导管直接溶栓术(CD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我科(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从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收住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将病人分为股动脉切开取栓组和CDT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30天死亡率、截肢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在收治的76例患者中,其中44例行经股动脉切开取栓术,32例行CDT手术。股动脉切开取栓组有2例患者因并发外周血管疾病,取栓后造影提示下肢血流恢复差,其中1例行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另1例行对侧大隐静脉搭桥手术。在CDT组中1例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其中CDT组中形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者1例,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者3例。股动脉切开取栓组术后发生淋巴瘘2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者5例。股动脉切开取栓组、CDT组患者术后死亡率(9.1%vs6.3%)、截肢率(4.5%vs3.1%)、骨筋膜室综合征(CS)发生率(4.5%vs3.1%)、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发生率(9.1%vs9.4%);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死亡率、截肢率、CS发生率、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动脉切开取栓组感染率为11.4%,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术后出血率为9.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和CDT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截肢率、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股动脉切开取栓组患者较CDT组患者手术区域感染率高,CDT组患者较切开取栓组患者出血率高,其他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

邱瑞瑾[5](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智慧,刘津京,李艳丽,张岩[6](2016)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围术期中实行加强护理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对A组患者进行我科中西医结合围术期护理,对B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再栓塞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再栓塞发生率(4.00%)低于B组患者(32.00%),并发症总发生率(8.00%)低于B组患者(36.00%),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实行我科中西医结合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再栓塞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何海源[7](2013)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并获得随访的76例(共87条肢体)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和预后情况,对年龄、性别、上下肢、缺血时间、急性缺血分级、有无吸烟史、脑梗史、肢体动脉栓塞史,有无合并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有无等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结果:本组76例患者,手术治疗患者73例(96%),保守治疗患者3例(4%),行手术取栓的保肢率为70.5%,截肢率为29.5%,总死亡率为22.3%,由合并冠心病死亡患者占总死亡比例为35.2%。结论:1,影响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和预后的因素主要有缺血时间、缺血分级、合并冠心病。2,急性肢体动脉栓塞行手术取栓的合理手术时间为48小时内,建议在48小时内手术取栓,有助于降低截肢率。3,合并冠心病是增加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缺血时间长、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是加重急性肢体缺血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荣来,张增强[8](2008)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的回顾及新进展》文中提出

王子明[9](200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1.观察对象:湖北省中医院2000-06/2006-06诊断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行Fogarty双腔气囊导管取栓术的患者。共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1~72岁,(平均50.4±5.8岁)。发病时间1小时~7天。2.诊治方法:34例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辅助诊断并明确栓塞部位,其中左上肢肱动脉中段1例;左上肢桡动脉上段1例;左侧髂外动脉中下段2例,右侧3例;左侧股总动脉分叉处10例,右侧13例;左侧腘动脉1例,右侧4例。一侧肢体栓塞者29例;两侧栓塞者5例,其中同时栓塞3例,先后栓塞2例,共累计39条肢体。术中发现28条肢体(58.97%)被栓塞动脉内有继发血栓形成。所有观察对象均严密观察并经充分术前准备,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下行Fogarty双腔气囊导管取栓术及溶栓治疗。术后维持心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常规肝素、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7d左右后,改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自入院时开始对其心血管原发病进行有效监测治疗。治疗组17例接受Fogarty双腔气囊导管取栓术后,除接受常规治疗外,均针对不同病因及患者不同病情,进行中医辩证辨病分析、分型,依各型的具体表现辨证施治。3.检测: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进行严密的检测。监测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调整溶栓及抗凝药物的用量。4.疗效分级:根据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恢复情况,局部症状、体征改善状况、一般检查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参照Cooley标准,我们将疗效分为四等: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结果1.34例观察对象无一死亡,39条患肢均经手术证实。34条肢体在术后6~72h患肢疼痛消失,皮温、肤色、动脉搏动恢复,5例来院较晚者,于3~7d血运得到改善。无患肢缺血坏死或截肢,未出现术后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89.47%和75.00%;治疗组19条肢体,临床治愈14,有效3,显效2,无效0;对照组20条肢体,临床治愈10,有效3,显效4,无效3。经统计学检验(X2检验),两组间疗效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在症状改善程度、栓塞动脉及末梢动脉搏动恢复情况,再栓塞发生率和原发疾病的控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一例于术后3h出现再栓塞,对照组有2例分别在术后2d和5d出现再栓塞,均予急诊手术再次取栓,术后恢复良好。4.对照组3例治疗效果不满意,均为腘动脉以下栓塞,术后遗留间歇性跛行,经溶栓、抗凝、解痉、扩血管治疗以及中药汤剂及成药口服后,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预后严重,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这与缺血时间长、动脉流出道血栓延伸和末梢血管继发血栓形成有关。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截肢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应该争取在黄金时间8h内手术取栓,本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即明确栓塞的确切部位,无需进行过多的辅助检查而延误手术时机。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以减少肢体坏死的危险。然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以及再栓塞率仍然较高,造成患者死亡和截肢的主要原因包括原发疾患以及严重的并发症。经我们观察,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较单纯手术或溶栓抗凝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着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截肢率,是非常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侯玉芬,郝清智[10](2007)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临床溶栓抗凝与中医药治疗》文中指出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五、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4)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两种手术方式下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步骤
    2.3 术后处理
    2.4 疗效评估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治疗结果
    3.2 并发症的处理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8. 小结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注册
    4. 伦理审查
    5. 结果
    6. 专家共识会议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7)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的回顾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病理
    1.1 栓子来源[1]
    1.2 主要病理变化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3 治疗手段
    3.1 传统方法[4]
    3.2 血管内超声溶栓方法[5]
    3.3 介入治疗方法
    3.4 球囊导管取栓法
    3.5 取栓术加内膜切除术
    3.6 截肢术或取栓术加截肢术
4术后处理
5结论

(9)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10)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临床溶栓抗凝与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选择
2 溶栓抗凝治疗
    2.1 溶栓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2.2 溶栓剂、抗凝剂的选择
        2.2.1 链激酶
        2.2.2 尿激酶
        2.2.3 特异性纤维蛋白激活物 (tpA)
    2.3 抗凝药物
        2.3.1 肝素 (heparin)
        2.3.2 低分子肝素 (LMNH)
        2.3.3 华法令 (Warfarin)
    2.4 给药途径
        2.4.1 静脉内给药
        2.4.2 动脉内给药
        2.4.3 脉冲式栓子内给药
    2.5 溶栓抗凝治疗的局限性及并发症
3 中医药治疗
4 取拴、溶栓、抗凝与中医药联合治疗才是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最佳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两种手术方式下的疗效分析[D]. 张小鹏.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智慧,刘津京,李艳丽,张岩.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12)
  • [7]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和预后分析[D]. 何海源.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8]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的回顾及新进展[J]. 姜荣来,张增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12)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D]. 王子明.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10]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临床溶栓抗凝与中医药治疗[J]. 侯玉芬,郝清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